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stimating daily actual evapotranspiration of a rice–wheat rotation system in typical farmland in the Huai River Basin using a two-step model and two one-step models 被引量:1
1
作者 LI Meng CHU Rong-hao +2 位作者 Abu Reza Md.Towfiqul ISLAM JIANG Yue-lin SHEN Shuang-h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1期274-288,共15页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ree models for estimating daily evapotranspiration(ET) by employing flux observation data from three years(2007, 2008 and 2009)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ree models for estimating daily evapotranspiration(ET) by employing flux observation data from three years(2007, 2008 and 2009)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s of winter wheat and rice crops cultivated in a farmland ecosystem(Shouxian County) located in the Huai River Basin(HRB), China. The first model is a two-step model(PM-Kc);the other two are one-step models(e.g., Rana-Katerji(R-K) and advection-aridity(A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nergy closure degrees of eddy covariance(EC) data during winter wheat and rice-growing seasons were reasonable in the HRB, with values ranging from 0.84 to 0.91 and R2 of approximately 0.80. Daily ET of winter wheat showed a slow decreasing trend followed by a rapid increase, while that of rice presented a decreasing trend after an increase. After calibrating the crop coefficient(Kc), the PM–Kc model performed better than the model using the Kc recommended by the Food and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FAO). The calibrated key parameters of the R-K model and AA model showed better universality. After calibration, the simulation performance of the PM-Kc model was satisfactory. Both the R-K model and AA model underestimated the daily ET of winter wheat and rice.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R-K model, the simulation result of the AA model was better, especially in the simulation of daily ET of rice. Overall, this research highlighted the consistency of the PM-Kc model to estimate the water demand for rice and wheat crops in the HRB and in similar climatic regions in the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ily evapotranspiration crop coefficient crop water demand rice–wheat rotation system huai river basin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Heavy Rainfall in the Yangtze-Huai River Basin during Summer 2003 Using the WRF Model 被引量:13
2
作者 LIU Hong-Bo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12年第1期20-25,共6页
In this study,a 47-day regional climate simulation of the heavy rainfall in the Yangtze-Huai River Basin during the summer of 2003 was conducted using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WRF) model.The simulation reprod... In this study,a 47-day regional climate simulation of the heavy rainfall in the Yangtze-Huai River Basin during the summer of 2003 was conducted using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WRF) model.The simulation reproduces reasonably well the evolution of the rainfall during the study period's three successive rainy phases,especially the frequent heavy rainfall events occurring in the Huai River Basin.The model captures the major rainfall peak observed by the monitoring stations in the morning.Another peak appears later than that shown by the observations.In addition,the simulation realistically captures not only the evolution of the low-level winds but als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diurnal variation.The strong southwesterly(low-level jet,LLJ) wind speed increases beginning in the early evening and reaches a peak in the morning;it then gradually decreases until the afternoon.The intense LLJ forms a strong convergent circulation pattern in the early morning along the Yangtze-Huai River Basin.This pattern partly explains the rainfall peak observed at this time.This study furnishes a basis for the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mechanisms of evolution of the LLJ and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LLJ and rainfa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数值模拟 WRF模式 长江 暴雨 低空急流 夏季 演变机制
下载PDF
Assessment of dam impacts on river flow regimes and water quality:a case study of the Huai River Basin in P.R.China 被引量:2
3
作者 夏军 张永勇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CAS 2008年第4期261-276,共16页
The Huai River Basin is a unique area in P.R.China with the highest densities of population and water projects.It is also subject to the most serious water pollution.We proposed a distributional SWAT(Soil and Water As... The Huai River Basin is a unique area in P.R.China with the highest densities of population and water projects.It is also subject to the most serious water pollution.We proposed a distributional 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 model coupled with a water quality-quantity balance model to evaluate dam impacts on river flow regimes and water quality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reaches of the Huai River Basin.We calibrated and validated the SWAT model with data from 29 selected cross-sections in four typical years(1971,1981,1991 and 1999) and used scenario analysis to compensate for the unavailability of historical data regarding uninterrupted river flows before dam and floodgate construction,a problem of prediction for ungauged basin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dam and floodgate operations tended to reduce runoff,decrease peak value and shift peaking time.The contribution of water projects to river water quality deterioration in the concerned river system was between 0 to 40%,while pollutant discharge contributed to 60% to 100% of the water pollution.Pollution control should therefore be the key to the water quality rehabilitation in the Huai River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 水环境 人口密度 环境污染
下载PDF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water quality at multiple spatial scales and its spatial variation in Huai River Basin, China 被引量:8
4
作者 XIA Jun WANG LongFeng +4 位作者 YU JingJie ZHAN CheSheng ZHANG YongYong QIAO YunFeng WANG YueLi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期82-92,共11页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water quality and its spatial variation identification, as well as the discernment of primary factors affecting water quality are in its urgent in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In this study...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water quality and its spatial variation identification, as well as the discernment of primary factors affecting water quality are in its urgent in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In this study, four key water quality indicators,namely, ammonia nitrogen(NH_4^+-N), permanganate index(COD_(Mn)), total phosphorus(TP) and total nitrogen(TN) at 71 sampling sites were selected to evaluate water quality and its spatial variation identification. More concerns were emphasized on the anthropogenic factors(land use pattern) and natural factors(river density, elevation and precipitation) to quantify the overall water quality variations at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Yi-Shu-Si River sub-basin had a better water quality status than the Huai River sub-basin. The moderate polluted area nearly distributed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of the Shaying River and Guo River. The high cluster centers which were surrounded with COD_(Mn), NH_4^+-N, TN and TP mainly also distributed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of the Shaying River and Guo River. Redundancy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200 m buffer area acted as the most sensitive area, which was easily subjected to pollution. The precipitation was identifi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variables among all the studied hydrological units, followed by farmland, urban land or elevation. The point source pollution was still existed although the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was also identified. The urban surface runoff pollution was severer than farmland fertilizer loss at the sub-basin scale in flood season, while the farmland showed "small-scale" effects for explaining overall water quality variations. This research is helpful for identifying the overall water quality variations from the scale-process interactions and providing a scientific basis for pollution control and decision making for the Huai River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全面评价 环境因素 Morans 冗余性分析 皮尔森关联分析 huai 河盆
原文传递
淮河流域谷物生产水足迹及用水效率研究
5
作者 江激宇 刘嘉铭 张士云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1-382,共12页
为研究淮河流域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类粮食作物生产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淮河及沂-沭-泗水系的35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9年谷物生产、水资源、气候等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 为研究淮河流域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类粮食作物生产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淮河及沂-沭-泗水系的35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9年谷物生产、水资源、气候等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对流域谷物生产水足迹强度进行测度以反映其用水效率,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9年淮河流域谷物生产水足迹逐渐趋于稳定,谷物生产水足迹强度整体下降82.86%。水足迹强度空间集聚显著,集聚状态逐渐稳定。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生产投入、农业生产条件、自然条件与资源禀赋对谷物生产水足迹强度影响显著。淮河流域谷物生产用水总量整体增加,用水效率总体不断提升。淮河流域谷物生产用水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效率较高的区域为淮河干流下游及沂-沭-泗水系,效率较低的区域为淮河干流安徽段。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与有效灌溉面积等因素的提升能促进谷物生产用水效率的提升,城镇化水平、化肥施用量、年日照时长、年平均气温等因素的提升则会对其产生抑制作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年平均气温等因素通过要素流动、技术转移等产生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水足迹 谷物生产 用水效率 时空演变
下载PDF
基于GEE的长江-淮河流域湖泊水体长时序变化监测
6
作者 苑春雨 刘昌华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3-27,36,共6页
湖泊在调节洪水和提供水源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长江-淮河流域(长淮流域)平原湖泊群的蓄水变化对缓解洪水压力和调节径流至关重要。为了实现对流域内水体变化的长期监测,研究使用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计算平台和水体提取算法计算流域... 湖泊在调节洪水和提供水源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长江-淮河流域(长淮流域)平原湖泊群的蓄水变化对缓解洪水压力和调节径流至关重要。为了实现对流域内水体变化的长期监测,研究使用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计算平台和水体提取算法计算流域内2000—2021年共22年的水体频率,生成了逐年的30 m空间分辨率地表水体图,并计算每年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的水体面积。研究发现,长淮流域水体主要分布于长江、淮河沿线以及五大淡水湖所在流域。22年中,流域内水体面积呈现波动变化,2011年3种频率水体面积均是最低,2020年的丰水期水体面积和平水期水体面积达到最高。通过分析长淮流域在同一时期的气候变化发现,降雨量的变化趋势与水体面积的变化趋势几乎一致,表明流域内水量变化主要由降雨量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淮河流域 水体频率 GEE 遥感监测
下载PDF
基于文旅产业视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究——以淮河流域民间美术为例
7
作者 李晓燕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3-71,共9页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淮河流域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为淮河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文旅产业的视阈下,通过对淮河流域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究,探讨其起源与艺术形态,以促进...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淮河流域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为淮河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文旅产业的视阈下,通过对淮河流域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究,探讨其起源与艺术形态,以促进淮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旅产业 淮河流域民间美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域特征
下载PDF
非遗纪录片的叙事体系——以淮河流域非遗纪录片为例
8
作者 李鹏飞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4-20,共7页
为探究非遗纪录片的叙事体系,文章以淮河流域非遗题材纪录片为研究对象,以框架理论为基本方法,展开对叙事主题、叙事结构和叙事话语的分析。研究发现:作为高层次框架的叙事主题有传承、灾难、乡愁和交融;中层次框架同时使用时间性叙事... 为探究非遗纪录片的叙事体系,文章以淮河流域非遗题材纪录片为研究对象,以框架理论为基本方法,展开对叙事主题、叙事结构和叙事话语的分析。研究发现:作为高层次框架的叙事主题有传承、灾难、乡愁和交融;中层次框架同时使用时间性叙事和空间性叙事的结构,更多采用人物驱动的手法,叙述视角上重呈现、轻讲述;低层次框架中,视觉和听觉元素构建了富有生活气息、时代感和地域特色的叙事话语。中国非遗题材纪录片已经形成具有民族性、当代性、国际性和强大传播力的叙事体系,趋于形成将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影响力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理论 叙事体系 淮河流域非遗 非遗纪录片
下载PDF
淮河流域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9
作者 沈墅 杨大鹏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74-79,共6页
文章基于民俗体育、民俗文化的视角,以淮河流域民俗体育文化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调研和文献分析的方法,分析阐述了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梳理了淮河流域民俗体育类型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淮河流域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融... 文章基于民俗体育、民俗文化的视角,以淮河流域民俗体育文化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调研和文献分析的方法,分析阐述了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梳理了淮河流域民俗体育类型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淮河流域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显示,促进淮河流域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可以推动民俗体育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民俗体育 旅游 融合发展
下载PDF
打通制约黄淮海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堵点” 被引量:1
10
作者 何国华 杨艳 +3 位作者 赵勇 马乐 谷树忠 何凡 《中国水利》 2023年第13期5-8,共4页
水资源时空分布极度不均,与经济社会发展要素不相匹配,是黄淮海流域的基本水情。近年流域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模式,整体水形势不断向好,但在流域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方面仍存在突出短板,亟须从多方面协同发力,全力打通制约流域高质量... 水资源时空分布极度不均,与经济社会发展要素不相匹配,是黄淮海流域的基本水情。近年流域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模式,整体水形势不断向好,但在流域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方面仍存在突出短板,亟须从多方面协同发力,全力打通制约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水堵点”。建议控总量、优结构、提效率,持续强化区域水资源需求管理;加强地下水修复,恢复地下水系统健康;“本地水—外调水—再生水”三水互补,促进河湖湿地生态复苏;以优化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布局为核心,完善水网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流域 高质量发展 水资源 国家水网 生态复苏
下载PDF
淮河流域取水许可管理的制度设计探索
11
作者 王启猛 张寒 +3 位作者 徐邦斌 欣金彪 周耀坤 高洁 《中国水利》 2023年第3期26-29,共4页
取水许可是水资源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当前流域取用水管理实践中存在着事权划分不清晰、改革要求未深化、规定要求偏笼统、执法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影响水资源监管效能。结合2022年11月起实施的《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取水许可管理实施... 取水许可是水资源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当前流域取用水管理实践中存在着事权划分不清晰、改革要求未深化、规定要求偏笼统、执法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影响水资源监管效能。结合2022年11月起实施的《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取水许可管理实施细则》制定过程,阐述流域取水许可管理制度设计总体思路,从实现取水许可全过程监督管理、贯彻取用水管理最新理念要求、落实取用水监管技术先进要求等方面分析了条款设定的理念和思路,对进一步优化取水许可管理提供了意见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取水许可 细则 制度设计 淮河流域
下载PDF
淮河流域植被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12
作者 贺巧宁 徐金梦 李鑫川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23年第1期145-150,共6页
植被在区域气候调节和水文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论文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美国军事气象卫星DMSP灯光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和趋势变化分析方法,分析了2000-2013年间淮河流域植被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气候变化... 植被在区域气候调节和水文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论文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美国军事气象卫星DMSP灯光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和趋势变化分析方法,分析了2000-2013年间淮河流域植被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 2000-2013年淮河流域年均NDVI值在0.37-0.47之间,整个研究期内,流域平均年NDVI以0.57%/a(P<0.05)速率增加;(2) 2000-2013年间,淮河流域年降水量和年均气温在空间分布上均呈由南向北递减的特征,年际变化较大,淮河流域城市化程度逐年增加,流域内城市化发展进程与NDVI值年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 2000-2013年间,城市化进程对植被NDVI的影响要高于自然环境中温度和降水变化的影响,城市化进程是影响淮河流域植被生长状况的主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时空变化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淮河流域
下载PDF
1960―2020年淮河流域高温热浪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超凡 袁征 +3 位作者 邓童瑶 郭可欣 郭彦辰 张志高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65-1073,共9页
利用1960―2020年淮河流域40个气象站逐日最高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统计分析了淮河流域高温热浪频次、持续时间和有效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61年淮河流域共发生了3 444次高温热浪事件,其中轻度热浪64.... 利用1960―2020年淮河流域40个气象站逐日最高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统计分析了淮河流域高温热浪频次、持续时间和有效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61年淮河流域共发生了3 444次高温热浪事件,其中轻度热浪64.26%,中度热浪22.68%,重度热浪13.06%.淮河流域高温热浪年均发生56.46次,年平均持续时间为6.79 d,年平均有效积温为11.04℃.近61年来淮河流域各等级高温热浪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20世纪60年代高温热浪最多最强、80年代中期以前呈减少(弱)趋势,此后呈增多(强)趋势. 61年来淮河流域高温热浪主周期变化为20 a,次周期为27 a和9 a.高温热浪频次、持续时间和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相近,呈西多(强)东少(弱)趋势,流域西南部形成高值中心,东北部为低值中心.从变化趋势来看,流域西部热浪频次、持续时间和强度呈减少(弱)趋势、东部呈增多(强)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浪 时空分布 频次 持续时间 淮河流域
下载PDF
预估全球升温1.5℃与2.0℃下淮河流域极端降雨的变化特征
14
作者 卞国栋 张建云 +1 位作者 王国庆 宋明明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27-838,共12页
淮河流域暴雨洪水灾害严重,科学预估未来全球升温1.5℃和2.0℃下淮河流域极端降雨的变化特征对流域防洪减灾及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最新的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中22个全球气候模式数据,利用改进的可靠性集合方... 淮河流域暴雨洪水灾害严重,科学预估未来全球升温1.5℃和2.0℃下淮河流域极端降雨的变化特征对流域防洪减灾及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最新的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中22个全球气候模式数据,利用改进的可靠性集合方案与概率比法,采用6个极端降雨指标预估了全球升温1.5℃和2.0℃下淮河流域未来极端降雨的时空变化与风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改进可靠性集合方案对淮河流域极端降雨的模拟性能要优于单一气候模式与算术平均集合方案;全球升温达到1.5℃与2.0℃阈值的平均时间段分别约为2017—2046年和2026—2055年;全球升温2.0℃下极端降雨指标增幅约为升温1.5℃下的1.4~2.6倍,其中流域北部地区为极端降雨增幅大值区;2种升温条件下极端降雨发生风险呈增加趋势,且额外增暖0.5℃将导致淮河流域极端降雨风险更高,如100 a重现期的极端降雨在升温1.5℃和2.0℃下将分别变为32年一遇和22年一遇,未来淮河流域极端降雨将会更加频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雨 CMIP6 多模式集合 全球升温1.5℃和2.0℃ 淮河流域
下载PDF
淮河流域降雨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开磊 刘小虎 +1 位作者 王式成 徐雷诺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5-119,共5页
降雨量及其演变规律是表征区域水资源天然禀赋条件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区域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区域供用水平衡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活动。为充分了解近年来淮河流域降雨变化情况,本研究利用1956—2020年淮河流域141个雨量代表站逐年降雨... 降雨量及其演变规律是表征区域水资源天然禀赋条件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区域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区域供用水平衡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活动。为充分了解近年来淮河流域降雨变化情况,本研究利用1956—2020年淮河流域141个雨量代表站逐年降雨量资料,对降雨时空变化特征开展研究。研究表明:(1)淮河流域降雨量呈现显著的波动下降趋势,年均降幅约0.55 mm;(2)不同时期降雨量的周期性特征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7年尺度的次周期逐渐消失、2年尺度主周期逐渐加强;(3)地区间降雨分布不均、降雨变异系数Cv差异较大,其由南向北,降雨量由高于1600 mm逐渐递减到不足600 mm、Cv指标则由0.17增长到0.34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代表性分析 趋势分析 小波分析
下载PDF
影响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发展的环境因素分析
16
作者 江舟 罗贝妮 +2 位作者 李丽群 郭威 魏臻武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3年第6期145-154,共10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影响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从而探索淮河流域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为促进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态农业发展与规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SWOT-AHP层次分析法,对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草地农业的内... 【目的】本研究通过影响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从而探索淮河流域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为促进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生态农业发展与规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SWOT-AHP层次分析法,对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草地农业的内外部环境条件进行分析。【结果】“淮河生态经济带农业转型为草地农业发展提供种植生产机遇”“大众对生态环保意识加强为草地农业发展提供社会认知机遇”和“传统耕作制度和农业结构制约”,是影响淮河生态经济带草地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分别占权重的0.2141、0.1279和0.1257。【结论】根据分析结果,建议将淮河生态经济草地农业发展与当地生态农业体系结合,利用冬闲田推广人工草地种植。利用大数据技术扩展草地农业发展领域,将牧草、草地资源与城市景观,生态旅游和环保相结合,将草地农业作为促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草地农业 可持续发展 牧草资源 SWOT-AHP层次分析法
下载PDF
一种用于淮河上游日径流预测的增强型LSTM模型
17
作者 Yuanyuan Man Qinli Yang +3 位作者 Junming Shao Guoqing Wang Linlong Bai Yunhong Xue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5期229-238,I0006,共11页
径流预报对防洪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径流过程的复杂性和随机性,对日径流量进行准确预测是困难的,尤其是对峰值径流量的预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用于径流预测的增强型长短期记忆(LSTM)模型,其中引入了新的损失函数... 径流预报对防洪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径流过程的复杂性和随机性,对日径流量进行准确预测是困难的,尤其是对峰值径流量的预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用于径流预测的增强型长短期记忆(LSTM)模型,其中引入了新的损失函数并集成了特征提取器。设计了峰值误差tanh(peak error tanh,PET)和峰值误差swish(peak error swish,PES)两个损失函数,增强了峰值径流预测的重要性,弱化了正常径流预测的权重。为每个气象站建立由3个LSTM网络组成的特征提取器,目的是提取每个气象站输入数据的时间特征。以中国淮河上游为例,利用增强型LSTM模型对1960—2016年的日径流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改进后的LSTM模型表现良好,在验证期内(2005年11月至2016年12月),Nash-Sutcliffe效率(NSE)系数在0.917-0.924之间,优于广泛使用的集总水文模型(Australian Water Balance model(AWBM)、Sacramento、Sim Hyd和Tank模型)和数据驱动模型(人工神经网络(ANN)、支持向量回归(SVR)和门控循环单元(GRU))。以PES为损失函数的增强型LSTM对洪水极端径流的预测效果最好,平均NSE为0.873。此外,海拔较高的气象站降水对径流预测的贡献比最近的气象站更大。该研究为流域日径流预测提供了有效工具,有利于流域防洪和水安全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短期记忆 损失函数 数据驱动模型 输入数据 日径流预测
下载PDF
基于EOF的淮河流域潜在蒸散发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18
作者 刘赛艳 张以弛 +1 位作者 胡嘉玮 解阳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64-273,共10页
[目的]揭示流域潜在蒸散发(ET_(0))时空演变规律,阐明淮河流域ET_(0)变化的主要原因,为淮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干旱评估及农业用水评估和规划等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基于淮河流域内及其周边29个气象站点1960—2020年逐日实测气象数据,采用... [目的]揭示流域潜在蒸散发(ET_(0))时空演变规律,阐明淮河流域ET_(0)变化的主要原因,为淮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干旱评估及农业用水评估和规划等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基于淮河流域内及其周边29个气象站点1960—2020年逐日实测气象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Mann-Kendall法研究了ET_(0)的基本变化趋势,并运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EOF)分解了流域各站点组成的ET_(0)矩阵,得到流域年和四季ET_(0)气象场的时空分布结构,通过分析典型分布模态对应的时间系数揭示了流域ET_(0)气象场的变化规律。[结果]流域年ET_(0)多年均值为858.4 mm,除春季外,其他三季和年ET_(0)均呈下降趋势。流域年ET_(0)整体以同增同减、流域西北和东南区域反相变化两种空间分布模态为主,其中,模态一以1980年为界,有从“全流域高ET_(0)”的空间分布形式转变为“全流域低ET_(0)”的显著变化趋势;模态二也有从“西北ET_(0)偏高东南ET_(0)偏低”向“西北ET_(0)偏低东南ET_(0)偏高”的显著变化趋势。流域四季ET_(0)整体以同增同减的空间分布为主,流域年ET_(0)空间分布模态的转变主要是由夏季ET_(0)的空间模态转变造成的。[结论]淮河流域ET_(0)时空变化存在明显的季节和区域性差异,夏季ET_(0)对年ET_(0)的变化贡献率最大,显著减少的日照时数和风速是导致流域存在“蒸发悖论”的主要原因,未来可针对性地加强夏季蒸散发的实际观测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潜在蒸散发 经验正交函数 时空分布
下载PDF
流域景观格局对洪泽湖富营养化状态的影响研究
19
作者 俞蕴馨 马洪石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3年第11期46-50,56,共6页
流域土地利用显著影响水质质量,而湖泊富营养化破坏水生态系统、威胁水体安全。文章基于SWAT模型划分洪泽湖上游自然流域边界,并利用洪泽湖水质数据及其上游淮河子流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洪泽湖富营养化分布特征及其与流域土地景观格... 流域土地利用显著影响水质质量,而湖泊富营养化破坏水生态系统、威胁水体安全。文章基于SWAT模型划分洪泽湖上游自然流域边界,并利用洪泽湖水质数据及其上游淮河子流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洪泽湖富营养化分布特征及其与流域土地景观格局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淮河入湖口附近富营养化指数相对较高,流域内景观格局指数最大斑块指数LPI、面积加权分形指数FRAC-AM与湖泊富营养化指数呈显著相关关系,结合流域景观特征认为子流域水体景观面积降低以及人类日趋频繁开发活动是导致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应加大对淮河干流水体的保护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景观格局 富营养化 洪泽湖
下载PDF
淮河上游产水服务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探测
20
作者 李爱娟 徐光来 +1 位作者 杨强强 池建宇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4期321-327,共7页
产水量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对产水量进行归因分析,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进行水资源的调配和管理.选取2010年为代表年,构建淮河上游流域的SWAT模型模拟产水量,运用地理探测方法探讨淮河上游流域产水空间分异与自然及人类活动的... 产水量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对产水量进行归因分析,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进行水资源的调配和管理.选取2010年为代表年,构建淮河上游流域的SWAT模型模拟产水量,运用地理探测方法探讨淮河上游流域产水空间分异与自然及人类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降水和海拔为主要产水量影响因素,解释力分别为61.4%和44.2%.人为因子解释力最高的为有效粒度尺寸,解释力为40.2%,且随着高程的上升,自然因子的解释力增强显著.在海拔相对较低的地区,主导的交互作用主要为降水∩人口密度,在海拔大于150 m的分区后,降水∩坡度成为主导交互作用.总体而言,自然因子对产水量的解释力大于人为因子,同一因子的解释力在不同海拔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产水量的影响高于单因子影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水服务 地理探测器 SWAT模型 淮河流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