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cid-soluble Collagen and Pepsin-soluble Collagen from the Skin of Hybrid Sturgeon 被引量:7
1
作者 WEI Pei LI Dan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2019年第4期950-959,共10页
By using the wastes fish skin of sturgeon processed as a raw material, a macromolecule biomaterial of collagen was extracted. Acid-soluble collagen(ASC) and pepsin-soluble collagen(PSC) were successfully isolated from... By using the wastes fish skin of sturgeon processed as a raw material, a macromolecule biomaterial of collagen was extracted. Acid-soluble collagen(ASC) and pepsin-soluble collagen(PSC) were successfully isolated from the skin of hybrid sturgeon with two extraction methods. The yields of ASC and PSC based on the wet weight of skin were 5.73 ± 0.11% and 10.26 ± 0.39%, respectively. The denaturation and melting points of ASC(26.83 ℃ and 110.49 ℃) and PSC(26.54 ℃ and 102.99 ℃) were assessed by Circular dichroism(CD) and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 ASC and PSC appeared to be dense sheet-like film linked by random-coiled filaments under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 an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 confirmed that both the ASC and PSC were Type I collagen and maintained a complete triple helix structure.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both ASC and PSC possessed good biological activity and could be widely used in medical biomaterials and other fiel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brid sturgeon acid-soluble collagen(ASC) pepsin-soluble collagen(PSC) isolation characterization
下载PDF
杂交鲟(Sturgeon cartilage)软骨中硫酸软骨素的提取方法及分析鉴定 被引量:5
2
作者 陈小娥 方旭波 +2 位作者 余辉 施金玉 吴常文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9-54,共6页
采用稀碱浸提、蛋白酶水解与三氯乙酸沉淀相结合脱蛋白的工艺,对杂交鲟软骨提取琉酸软骨素的方法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综合考察各种影响因素,设计了正交试验对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并对产品的质量指标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最佳提取... 采用稀碱浸提、蛋白酶水解与三氯乙酸沉淀相结合脱蛋白的工艺,对杂交鲟软骨提取琉酸软骨素的方法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综合考察各种影响因素,设计了正交试验对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并对产品的质量指标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碱提取时料液比为1:2.0,碱浓度为4%,碱提温度为40℃;胰蛋白酶的酶解温度为55℃,酶量为2%,酶解时间为10h,制备的硫酸软骨素为白色粉末,得率为28.9%,纯度为92.3%,蛋白质含量为2.59%,各项质量指标完全符合标准要求。与目前已报道的其他软骨素制备工艺相比较,该方法具有工艺简便,提取率高,产品纯度高的特点。光谱分析法结构鉴定结果表明它是一种软骨素肽,其主要成分为硫酸软骨素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鲟 硫酸软骨素 提取工艺 鉴定
下载PDF
北方地区池塘西杂鲟和匙吻鲟混养试验
3
作者 柳鹏 肖志国 +3 位作者 王秀兰 李玲雪 彭思博 刘慧吉 《黑龙江水产》 2024年第6期698-700,共3页
为合理利用养殖水体,提高鲟鱼池塘养殖综合效益,2023年在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那丹伯镇开展西杂鲟和匙吻鲟混养试验。通过在5亩池塘放养栖息于底层的西杂鲟(725.0 g/尾)和中上层的匙吻鲟(468.8 g/尾)苗种,经120 d驯化养殖,西杂鲟成鱼规格2... 为合理利用养殖水体,提高鲟鱼池塘养殖综合效益,2023年在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那丹伯镇开展西杂鲟和匙吻鲟混养试验。通过在5亩池塘放养栖息于底层的西杂鲟(725.0 g/尾)和中上层的匙吻鲟(468.8 g/尾)苗种,经120 d驯化养殖,西杂鲟成鱼规格2.1 kg/尾,匙吻鲟成鱼规格1.75 kg/尾,池塘单产640 kg/亩,单位面积利润3774.4元/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地区 西杂鲟 匙吻鲟 池塘混养
下载PDF
亚硒酸钠、酵母硒和富硒螺旋藻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抗氧化能力及组织硒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陈政 刘翠 +5 位作者 刘昊昆 朱晓鸣 韩冬 杨云霞 金俊琰 解绶启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52,共9页
实验旨在研究饲料中不同类型和水平的硒源对杂交鲟(Acipenser baerii♂×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生长、抗氧化能力及组织硒含量的影响。不同类型的硒源为亚硒酸钠、酵母硒和富硒螺旋藻,添加水平为0、0.4和1.2 mg/kg,制作对照饲... 实验旨在研究饲料中不同类型和水平的硒源对杂交鲟(Acipenser baerii♂×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生长、抗氧化能力及组织硒含量的影响。不同类型的硒源为亚硒酸钠、酵母硒和富硒螺旋藻,添加水平为0、0.4和1.2 mg/kg,制作对照饲料(C)、亚硒酸钠添加饲料(S1和S2)、酵母硒添加饲料(Y1和Y2)和富硒螺旋藻添加饲料(P1和P2)。使用实验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7.82±0.12)g的杂交鲟幼鱼,养殖62d。结果表明,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杂交鲟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无显著影响(P>0.05)。高水平亚硒酸钠显著提高了全鱼和肝脏硒含量(P<0.05),但对肌肉和脊椎骨硒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高水平酵母硒和富硒藻螺旋添加组杂交鲟幼鱼的全鱼、肝脏、肌肉及脊椎骨硒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酵母硒添加组的血浆总蛋白(TP)和总胆固醇(TC)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高水平硒添加组杂交鲟幼鱼的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低水平硒添加组(P<0.05)。亚硒酸钠组肌肉硒含量与全鱼硒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与肝脏硒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血浆GSH-Px活性与肌肉、脊椎骨和肝脏硒含量正相关(P<0.05)。综上所述,高水平硒添加可以提高全鱼及肝脏硒含量,不同类型硒在鱼体的蓄积模式不一致,高水平的有机硒(酵母硒和富硒螺旋藻)添加比无机硒(亚硒酸钠)更易在肌肉和脊椎骨中蓄积;高水平硒添加可显著提高杂交鲟抗氧化能力,不同硒源对杂交鲟的抗氧化能力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 抗氧化能力 硒蓄积 杂交鲟
下载PDF
杂交鲟“京龙1号”养殖试验
5
作者 赵强 方会卿 +2 位作者 谭建龙 朱静 孟秋冬 《河北渔业》 2024年第8期29-31,共3页
为对比鲟鱼新品种杂交鲟“京龙1号”和普通西杂鲟(西伯利亚鲟♀×施氏鲟♂杂交)的生长情况,进行了从苗种培育到养殖阶段的养殖对比试验。试验于2023年2月26日放苗,11月23日测产,通过比较两个品种养殖平均体质量、单位产量和成活率,... 为对比鲟鱼新品种杂交鲟“京龙1号”和普通西杂鲟(西伯利亚鲟♀×施氏鲟♂杂交)的生长情况,进行了从苗种培育到养殖阶段的养殖对比试验。试验于2023年2月26日放苗,11月23日测产,通过比较两个品种养殖平均体质量、单位产量和成活率,得出新品种杂交鲟“京龙1号”具有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抗病性强、产量高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龙1号 西杂鲟 养殖
下载PDF
杂交鲟“红嘴病”病原的分离及其灭活疫苗免疫效果的评价
6
作者 胡谋 黄雷 +5 位作者 姚嘉赟 徐洋 蔺凌云 沈锦玉 许式见 潘晓艺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72-1079,共8页
为研究杂交鲟“红嘴病”的病原,本研究对自然患“红嘴病”杂交鲟的肾脏、肝脏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对分离株经形态学观察、生化特性鉴定、16S rRNA基因的PCR扩增及序列分析,并将分离菌以1.0×10^(7)cfu/mL~1.0×10^(3)cfu/mL的剂... 为研究杂交鲟“红嘴病”的病原,本研究对自然患“红嘴病”杂交鲟的肾脏、肝脏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对分离株经形态学观察、生化特性鉴定、16S rRNA基因的PCR扩增及序列分析,并将分离菌以1.0×10^(7)cfu/mL~1.0×10^(3)cfu/mL的剂量感染健康杂交鲟,每日观察并记录鲟鱼的活力和死亡数,感染后10 d对各组发病鱼剖检并再次分离病原菌。采用SPSS 19.0的概率单位图解法计算该分离菌对杂交鲟的半数致死量(LD50)。结果显示,从患病杂交鲟肾脏中分离到一株优势革兰氏阳性菌株KS2,呈卵圆形或圆形,成双或成链状排列。生化鉴定结果显示,分离株KS2与停乳链球菌停乳亚种的生化特征一致;PCR结果显示,从分离菌中扩增到约1 500 bp的16S r RNA基因片段,其与停乳链球菌停乳亚种16S rRNA基因的同源性达100%,二者在进化树中聚为一支。以上结果表明从杂交鲟中分离到一株停乳链球菌停乳亚种KS2株。感染试验结果显示,感染组发病鲟鱼均出现嘴部充血肿胀、肛门红肿等“红嘴病”典型症状,并从濒死鲟鱼肾脏中分离的细菌与原感染菌的形态、生化特征均一致;经计算分离菌株KS2对杂交鲟的LD50为3.83×10^(4)cfu/mL。结合上述结果判定菌株KS2为杂交鲟发病的病原菌。利用0.5%甲醛制备KS2菌株灭活疫苗,经安全性检验合格后将其以两种剂量(灭活前分别为1.0×10^(8)cfu/mL及1.0×10^(7)cfu/mL的菌液)免疫杂交鲟,分别于免疫后不同时间采血,采用试剂盒测定各组鲟鱼血清中C3补体和免疫球蛋白IgM的含量,免疫后90 d每组鱼分别经腹腔注射0.5 mL(1.0×10^(7)cfu/mL)停乳链球菌攻毒,通过观察记录10 d内鲟鱼的发病和死亡情况,计算疫苗的相对保护率(RPS),评估该疫苗在实验室阶段对鲟鱼的免疫保护效果。在田间试验中利用该灭活疫苗(1.0×10^(8)cfu/mL)免疫58 637尾杂交鲟,另将66 544尾鲟鱼作为空白对照组,统计患“红嘴病”死亡鲟鱼的数量,评估该疫苗在田间试验阶段对鲟鱼的免疫保护效果。实验室免疫保护试验结果显示,免疫后60 d和90 d,免疫组鲟鱼血清中C3补体和IgM的含量均显著高于PBS对照组(P<0.05),且免疫后30 d~90 d,高剂量免疫组鲟鱼血清中上述两个指标的含量均随时间的延长而升高。攻毒结果显示:高、低剂量灭活疫苗免疫组和对照组杂交鲟的RPS分别为75%、50%。灭活疫苗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免疫组杂交鲟因“红嘴病”死亡鲟鱼1 295尾,明显低于对照组死亡的3 799尾,死亡率降低了3.5%。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停乳链球菌停乳亚种是杂交鲟“红嘴病”的病原,对杂交鲟的致病性较强。首次制备鲟鱼源停乳链球菌灭活疫苗,通过实验室免疫保护试验和田间免疫试验证明该疫苗的免疫原性较强,能够刺激鲟鱼产生较强的体液免疫反应,对鲟鱼的免疫保护效果较好,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为鲟鱼“红嘴病”疫苗的研制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对该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鲟 停乳链球菌 细菌鉴定 灭活疫苗 免疫作用
下载PDF
杂交鲟源鲁氏耶尔森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和药敏特性分析
7
作者 任朝颖 高宣 +6 位作者 贺蝶 李杨 李芳 薛洋 翟旭亮 吕光俊 朱成科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4-66,共13页
为鉴定重庆彭水某养殖场杂交鲟(西伯利亚鲟Acipenser.baerii♀×史氏鲟Acipenser.schrenckii♂)大量死亡的病原体,从病症明显的杂交鲟肝脏中分离获得1株优势菌株PSHS.通过对分离菌株的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gyrB,rpoB... 为鉴定重庆彭水某养殖场杂交鲟(西伯利亚鲟Acipenser.baerii♀×史氏鲟Acipenser.schrenckii♂)大量死亡的病原体,从病症明显的杂交鲟肝脏中分离获得1株优势菌株PSHS.通过对分离菌株的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gyrB,rpoB和cpn60基因序列进行鉴定,PCR检测毒力基因携带情况,人工回归感染实验确定其致病性,K-B纸片法对菌株进行耐药性测定,并通过组织切片观察病理变化.结果表明:优势菌株PSHS为鲁氏耶尔森菌(Yersinia ruckeri),该菌含有yhlA,yrp1,yrpA,OmpF,ampC 5种毒力基因,对杂交鲟的半数致死量(LD_(50))为1.8×10^(6) CFU/mL,且发病症状与自然患病相似.药敏结果显示:菌株PSHS对左氧氟沙星、氟苯尼考等6种药物表现出高度敏感;对阿莫西林、杆菌肽等21种抗生素表现耐药.组织病理学观察表明:杂交鲟肝、脾、肾、肠、鳃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其中以肝细胞变性空泡化和肝血窦充血扩张、肾小球萎缩且炎性细胞浸润、肠绒毛坏死脱落及肌肉层充血表现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鲟 鲁氏耶尔森菌 分离鉴定 致病性 药敏特性
下载PDF
膨化大豆替代豆粕对杂交鲟(Acipenser schrenckii♀×A.baerii♂)生长、消化酶活性及消化道形态的影响
8
作者 王亚玲 王常安 +6 位作者 吕伟华 刘红柏 徐奇友 陆绍霞 刘思源 张树泽 张颖 《水产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66-73,共8页
在水温为19.0~23.0℃下,将初始体质量(75.3±3.8)g的杂交鲟(Acipenser schrenckii♀×A.baerii♂)饲养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内的圆柱型玻璃钢水槽(直径2 m,水深50 cm)中,投喂豆粕、膨化大豆、血粉、鱼粉、肉骨粉、玉米蛋白为蛋... 在水温为19.0~23.0℃下,将初始体质量(75.3±3.8)g的杂交鲟(Acipenser schrenckii♀×A.baerii♂)饲养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内的圆柱型玻璃钢水槽(直径2 m,水深50 cm)中,投喂豆粕、膨化大豆、血粉、鱼粉、肉骨粉、玉米蛋白为蛋白源(粗蛋白43%左右),豆油、大豆磷脂为脂肪源的基础饲料,以膨化大豆0(G1组)、35.0%(G2组)、65.8%(G3组)及93.2%(G4组)的比例替换豆粕,饲养6周,研究不同替代水平对其消化酶活性及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与G1组相比,摄食膨化大豆替代豆粕饲料的杂交鲟饲料系数降低,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P<0.05),前肠、胃、十二指肠和瓣肠的脂肪酶活性和淀粉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且与前肠、十二指肠和瓣肠的蛋白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而随着替代比例的增加杂交鲟胃蛋白酶活性显著增加(P<0.05)。膨化大豆替代豆粕后,杂交鲟肠道的绒毛高度、宽度和肌层厚度呈上升趋势。综上所述,膨化大豆替代豆粕可改善杂交鲟消化酶活性和消化道组织形态,用膨化大豆替代杂交鲟饲料中豆粕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鲟 膨化大豆 消化酶 肠道组织结构
下载PDF
一种鲟鱼设施养殖尾水处理技术模式
9
作者 孙伟彬 葛京 +1 位作者 吴浩 刘丽东 《河北渔业》 2024年第11期21-24,共4页
为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探索了一种鲟鱼设施养殖尾水处理技术模式,包含配套设施、尾水处理系统建立和养殖实例,该模式实现了养殖尾水85%以上循环利用,杂交鲟单产30 kg/m^(3)。
关键词 杂交鲟 工厂化养殖 尾水处理 双循环
下载PDF
姜黄素对杂交鲟生长、抗氧化、免疫和抗病性的影响
10
作者 张蕉霖 《武汉轻工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53-60,69,共9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姜黄素对杂交鲟(西伯利亚鲟♀×施氏鲟♂)生长、抗氧化、免疫、肠道形态以及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影响。将480尾杂交鲟(20.35±0.62 g)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试验,每次试验40尾鱼,分别饲...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姜黄素对杂交鲟(西伯利亚鲟♀×施氏鲟♂)生长、抗氧化、免疫、肠道形态以及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影响。将480尾杂交鲟(20.35±0.62 g)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试验,每次试验40尾鱼,分别饲喂姜黄素含量为0 mg/kg(C0组)、100 mg/kg(C1组)、300 mg/kg(C3组)和500 mg/kg(C5组)的4种饲料8周。结果表明,与C0组相比,饲料中添加姜黄素组的杂交鲟在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转化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姜黄素添加组的杂交鲟血清中溶菌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和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均高于未添加组;饲喂姜黄素饲料的鱼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升高,而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此外,姜黄素添加组的杂交鲟中肠肌层厚度、绒毛高度及杯状细胞数量有增加趋势。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试验显示姜黄素饲喂组杂交鲟的死亡率显著降低,且C3饲料组的累计死亡率最低(30.00%)。上述结果说明姜黄素适合作为免疫增强剂应用于杂交鲟的养殖中,建议添加量为300 mg/kg。研究可为姜黄素在杂交鲟饲料添加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鲟 姜黄素 嗜水气单胞菌 生长性能 抗氧化能力 免疫力 抗病力
下载PDF
不同水平的益生菌制剂对杂交鲟生长性能的影响
11
作者 韩丽军 《黑龙江水产》 2024年第3期288-290,共3页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平的益生菌(probiotics)制剂对杂交鲟(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生长性能的影响,确定益生菌制剂在杂交鲟养殖中的最适添加水平。试验选择健康、体重约为75 g的杂交鲟400尾,...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平的益生菌(probiotics)制剂对杂交鲟(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生长性能的影响,确定益生菌制剂在杂交鲟养殖中的最适添加水平。试验选择健康、体重约为75 g的杂交鲟400尾,随机分成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对照组杂交鲟投喂基础饲料,益生菌制剂组的杂交鲟分别投喂含有0.2%、0.4%和0.8%的益生菌制剂。饲养期56 d。试验结束后,检测各组杂交鲟的生长性能。结果显示,试验2组的杂交鲟试验末重、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益生菌制剂对杂交鲟的成活率有所提高,均为100%。益生菌制剂对杂交鲟的肝体比和脏体比无显著影响(P>0.05)。研究表明,杂交鲟养殖饲料中添加0.4%的益生菌制剂可以有效改善杂交鲟的生长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制剂(probiotics) 杂交鲟 增重率 饲料系数 生长性能
下载PDF
杂交鲟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实用技术
12
作者 王丕浩 《河北渔业》 2024年第8期27-28,36,共3页
为推动鲟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一实际养殖基地利用工厂化循环水高效养殖杂交鲟鱼为例,总结了苗种放养、水质调节、投喂、疾病防控等鲟鱼流水池高效养殖技术要点,选择5个养殖池,面积170 m^(2),投放苗种规格为10~15 cm的鲟鱼100~200尾/m^... 为推动鲟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一实际养殖基地利用工厂化循环水高效养殖杂交鲟鱼为例,总结了苗种放养、水质调节、投喂、疾病防控等鲟鱼流水池高效养殖技术要点,选择5个养殖池,面积170 m^(2),投放苗种规格为10~15 cm的鲟鱼100~200尾/m^(2),经过9个月的养殖,平均单产达到97 kg/m^(2),平均产值2 716元/m^(2),平均效益960.6元/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鲟 工厂化养殖 循环水
下载PDF
流水养殖模式下不同投喂频率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13
作者 周章 饶瑞 +2 位作者 阙有清 袁波 张安青 《黑龙江水产》 2024年第2期161-164,共4页
为了探究流水池养殖模式下不同的投喂频率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以期对杂交鲟流水养殖提供参考。该试验选择体质健康的规格整齐的初始体重为(6±1.13)g的杂交鲟幼鱼480尾。随机分成4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组40尾。以不同... 为了探究流水池养殖模式下不同的投喂频率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以期对杂交鲟流水养殖提供参考。该试验选择体质健康的规格整齐的初始体重为(6±1.13)g的杂交鲟幼鱼480尾。随机分成4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组40尾。以不同投喂频率进行试验,试验1组投喂频率为2次/d,试验2组投喂频率为3次/d,试验3组投喂频率为4次/d,试验4组投喂频率为5次/d。预试验为1周,试验期为10周。结果显示:试验2组、试验3组、试验4组的增长率、存活率、摄食率均高于试验1组,无差异显著性(P>0.05);试验3组、试验4组的增长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试验1组和试验2组(P<0.05);试验3组、试验4组的饵料系数均显著低于试验1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流水养殖模式下不同的投喂频率对杂交鲟幼鱼生长具有不同的影响,其中以4次/d的投喂频率比较适宜,可以在杂交鲟的养殖过程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鲟 投喂频率 生长性能
下载PDF
枯草芽孢杆菌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被引量:50
14
作者 刘晓勇 张颖 +3 位作者 齐茜 赵明军 麦丽开 孙大江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15-1320,共6页
在杂交鲟(Acipenser baeri♂×Acipenser schrenkii♀)幼鱼日粮中添加不同质量分数(0、0.05%、0.1%、0.25%、0.5%)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粉剂,分别在培育实验的第15天和第30天采集样本,分析其对幼鱼摄食、生长、肠道消... 在杂交鲟(Acipenser baeri♂×Acipenser schrenkii♀)幼鱼日粮中添加不同质量分数(0、0.05%、0.1%、0.25%、0.5%)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粉剂,分别在培育实验的第15天和第30天采集样本,分析其对幼鱼摄食、生长、肠道消化酶活性及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实验结果:饲料中添加0.25%枯草芽孢杆菌粉剂时,杂交鲟生长最好,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54.31%(P<0.05)和28.61%(P<0.05),饵料系数降低了36.02%(P<0.05),也显著低于其他各实验组(P<0.05)。各实验组肠道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第15天时各种消化酶活性均大于第30天,其中第15天添加0.25%组的肠道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该实验组的血清溶菌酶(LSZ)、碱性磷酸酶(AKP)、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实验组(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可提高杂交鲟幼鱼的生长性能、肠道的消化酶活性及血清非特异性免疫能力,适宜添加水平为0.25%,添加的适宜持续时间为15 d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杂交鲟 生长性能 消化酶 非特异性免疫
下载PDF
六种鲟鱼消化酶活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1
15
作者 叶继丹 卢彤岩 +2 位作者 刘洪柏 赵吉伟 孙大江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90-595,共6页
测定了两个生长阶段 6种鲟鱼幼鱼胃、肠道和肝脏中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幼鲟消化酶活性在两个生长阶段变化不明显。 6种鲟鱼不同消化器官蛋白酶活性以肠道为最高 ,肝脏为最低 ,肝脏中的蛋白酶活性明显低于胃、肠道 (P <0 0... 测定了两个生长阶段 6种鲟鱼幼鱼胃、肠道和肝脏中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幼鲟消化酶活性在两个生长阶段变化不明显。 6种鲟鱼不同消化器官蛋白酶活性以肠道为最高 ,肝脏为最低 ,肝脏中的蛋白酶活性明显低于胃、肠道 (P <0 0 1)。不同消化器官脂肪酶活性 ,以肠道为最高 ,且肠道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胃、肝脏 (P <0 0 1) ,胃中的脂肪酶活性与肝脏中的脂肪酶活性差异不明显 (P >0 0 5 )。不同消化器官淀粉酶活性 ,以肠道为最高 ,且明显高于胃、肝脏 (P <0 0 1)。幼鲟在第一阶段 ,肝脏中没有淀粉酶活性 ,其活性出现在第二阶段 ,且在此生长阶段 ,肝脏中的淀粉酶活性达到胃中的水平 (P >0 0 5 )。对 6种鲟鱼而言 ,除个别存在较大差异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鲟 小体鲟 西伯利亚鲟 俄罗斯鲟 杂交鲟 中华鲟 消化酶活性
下载PDF
养殖密度对杂交鲟幼鱼生长、肌肉组分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6
16
作者 程佳佳 李吉方 +7 位作者 温海深 倪蒙 任源远 丁厚猛 宋志飞 刘明源 来长青 刘传忠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33-441,共9页
工厂化流水养殖条件下进行为期90 d的饲养试验,探讨养殖密度对杂交鲟[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生长性能、肌肉组分含量和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杂交鲟初始体重为(251.11±0.59... 工厂化流水养殖条件下进行为期90 d的饲养试验,探讨养殖密度对杂交鲟[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生长性能、肌肉组分含量和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杂交鲟初始体重为(251.11±0.59)g,养殖密度分别设置为5.50 kg/m3、8.27 kg/m3、11.01 kg/m3、13.80 kg/m3。结果表明,养殖密度对杂交鲟幼鱼的生长和存活影响显著(P<0.05),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幼鱼的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和存活率呈下降趋势,而饲料系数则呈上升趋势;实验结束时,杂交鲟幼鱼肌肉中水分含量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上升(P<0.05),而粗脂肪含量却下降(P<0.05),粗蛋白和灰分的含量则变化不显著(P>0.05);养殖密度对杂交鲟幼鱼的血液指标影响显著(P<0.05),各处理组的幼鱼血液中血红蛋白、血浆葡萄糖及总蛋白含量差异显著(P<0.05)。结果说明,高密度环境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与肌肉组分均产生了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鲟 养殖密度 生长 肌肉组分 血液 生理生化指标
下载PDF
匙吻鲟、杂交鲟和鳙肌肉品质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1
17
作者 王丽宏 吉红 +4 位作者 胡家 李杰 孙海涛 王涛 刘超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2-68,共7页
分析养殖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杂交鲟(hybrid sturgeon)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肌肉理化及营养特性,对3种鱼的肉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鳙的含肉率显著高于两种鲟鱼(P<0.05),两鲟鱼间差异不显著(P>0.05);匙吻鲟肌肉粗... 分析养殖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杂交鲟(hybrid sturgeon)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肌肉理化及营养特性,对3种鱼的肉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鳙的含肉率显著高于两种鲟鱼(P<0.05),两鲟鱼间差异不显著(P>0.05);匙吻鲟肌肉粗蛋白含量与杂交鲟、鳙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杂交鲟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低于鳙(P<0.05);对于粗脂肪含量杂交鲟与匙吻鲟和鳙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匙吻鲟显著高于鳙(P<0.05);粗灰分含量鳙显著高于两种鲟鱼(P<0.05)。3种鱼的脂肪酸由3种饱和脂肪酸和6种不饱和脂肪酸组成,杂交鲟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匙吻鲟、鳙(P<0.05);匙吻鲟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杂交鲟和鳙(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杂交鲟>匙吻鲟>鳙,3种鱼之间差异显著(P<0.05);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3种鱼之间差异显著(P<0.05),鳙>杂交鲟>匙吻鲟。动脉粥样化指数匙吻鲟显著低于鳙(P<0.05);血栓指数匙吻鲟与杂交鲟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低于鳙(P<0.05)。杂交鲟熟肉率显著低于鳙(P<0.05),胶原蛋白的含量显著高于鳙(P<0.05);液体流失率、水分流失率匙吻鲟显著低于杂交鲟、鳙(P<0.05);脂质流失率、肌纤维直径匙吻鲟与杂交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脂质流失率两种鲟鱼显著低于鳙(P<0.05),肌纤维直径两种鲟鱼显著高于鳙(P<0.05);生肉硬度匙吻鲟与鳙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低于杂交鲟(P<0.05);黏附性、内聚性、回弹力、剪切力杂交鲟均显著高于鳙(P<0.05);弹性匙吻鲟显著高于鳙(P<0.05);黏性、咀嚼性三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杂交鲟>匙吻鲟>鳙。熟肉硬度匙吻鲟与杂交鲟、鳙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杂交鲟显著高于鳙(P<0.05);内聚性、回弹力匙吻鲟显著高于杂交鲟、鳙(P<0.05);弹性匙吻鲟显著高于鳙(P<0.05);黏性、咀嚼性匙吻鲟显著高于鳙(P<0.05);剪切力匙吻鲟显著低于鳙(P<0.05)。多汁性、油腻、风味浓度3种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嫩度匙吻鲟<杂交鲟<鳙,匙吻鲟显著低于鳙(P<0.05)。研究认为,匙吻鲟风味较好,健康指数较为理想,杂交鲟与之相似。鳙可提供较高水平的蛋白和HUFA等不饱和脂肪酸,其嫩度也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匙吻鲟 杂交鲟 肉质
下载PDF
不同pH和温度条件下杂交鲟胃中消化酶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23
18
作者 叶继丹 卢彤岩 +1 位作者 田雷 孙大江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9-81,共3页
以杂交鲟(Husohuso♀×A ruthenus♂)为研究材料,测定不同pH及不同温度条件下胃中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当pH2 2~7 8时,蛋白酶随pH的升高酶活性逐渐降低,淀粉酶及脂肪酶在偏碱性条件下才具有一定的酶活性,而且... 以杂交鲟(Husohuso♀×A ruthenus♂)为研究材料,测定不同pH及不同温度条件下胃中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当pH2 2~7 8时,蛋白酶随pH的升高酶活性逐渐降低,淀粉酶及脂肪酶在偏碱性条件下才具有一定的酶活性,而且活性较弱。在20~40℃范围内,蛋白酶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淀粉酶、脂肪酶分别在35℃和25℃处达最大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鲟 PH 温度 消化酶活性
下载PDF
饲料中精氨酸水平对杂交鲟幼鱼肠道消化酶活性及形态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连生 吴俊光 +5 位作者 徐奇友 王常安 李晋南 赵志刚 罗亮 都雪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1-55,共5页
为研究饲料中不同水平精氨酸(arginine,Arg)对杂交鲟Acipenser schrenckii♀×Acipenser baeri♂幼鱼肠道消化酶活性及形态结构的影响,以0.3%为梯度,配制精氨酸水平为1.74%~3.54%(干物质)的7种等氮、等能饲料,实际精氨酸水平分别为1... 为研究饲料中不同水平精氨酸(arginine,Arg)对杂交鲟Acipenser schrenckii♀×Acipenser baeri♂幼鱼肠道消化酶活性及形态结构的影响,以0.3%为梯度,配制精氨酸水平为1.74%~3.54%(干物质)的7种等氮、等能饲料,实际精氨酸水平分别为1.76%、2.05%、2.36%、2.64%、2.93%、3.24%和3.53%。选取初始体质量为(3.63±0.08)g的健康杂交鲟幼鱼630尾,随机分成7组,每组设3个平行,每缸30尾鱼,养殖周期为8周。结果表明:与1.76%精氨酸对照组相比,2.64%和2.93%精氨酸组杂交鲟前肠蛋白酶活力显著提高(P<0.05),2.36%、2.64%、2.93%和3.24%精氨酸组前肠淀粉酶活力显著提高(P<0.05),2.36%、2.64%和2.93%精氨酸组中肠蛋白酶活力显著提高(P<0.05),各肠段中脂肪酶活力随饲料中精氨酸水平的增加均表现出升高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1.76%精氨酸组相比,2.36%、2.64%和2.93%精氨酸组前肠皱襞高度和肌层厚度显著增加(P<0.05),2.93%精氨酸组前肠绒毛高度显著增加(P<0.05),2.64%、2.93%和3.24%精氨酸组中肠皱襞高度显著增加(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适宜水平的精氨酸,对提高杂交鲟幼鱼肠道内消化酶活性和促进肠道形态结构发育均具有积极作用,可提高营养物质在杂交鲟幼鱼肠道内的消化和吸收,并促进其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氨酸 杂交鲟 消化酶 肠道形态
下载PDF
不同流速下杂交鲟幼鱼游泳状态与活动代谢研究 被引量:22
20
作者 李丹 林小涛 +1 位作者 朱志明 衣萌萌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78-585,共8页
为研究水流速度对杂交鲟幼鱼行为和代谢的影响,探讨游泳状态与活动代谢及相关游泳运动参数之间的关系,在26℃水温下,使用特制的鱼类游泳行为和活动代谢同步测定装置,测定了杂交鲟幼鱼在0.1、0.3、0.5 m/s三种流速和静水条件下的游泳状... 为研究水流速度对杂交鲟幼鱼行为和代谢的影响,探讨游泳状态与活动代谢及相关游泳运动参数之间的关系,在26℃水温下,使用特制的鱼类游泳行为和活动代谢同步测定装置,测定了杂交鲟幼鱼在0.1、0.3、0.5 m/s三种流速和静水条件下的游泳状态、趋流率、摆尾频率和耗氧率。结果表明:随着流速的增大,杂交鲟幼鱼逆流前进和逆流静止游泳状态所占时间比例显著减少,而逆流后退所占时间比例显著增加,顺流而下时间比例有所上升。在0.0—0.3 m/s的流速范围内,杂交鲟幼鱼各个时段的平均趋流率、摆尾频率和耗氧率均随着流速的增加而增大,在0.3 m/s流速下分别达到100%﹑(2.53±0.34)Hz和(490.99±164.59)mg O2/(kg.h)。当流速增加至0.5 m/s时,在趋流率仍保持100%的情况下,其耗氧率相比0.3 m/s增加了21.86%,而摆尾频率却减小了6.70%。实验过程杂交鲟幼鱼趋流率与摆尾频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而摆尾频率与耗氧率在大部分时段却无相关性。随着时间的延长,各流速组杂交鲟幼鱼趋流率、摆尾频率和耗氧率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其趋流率均相对稳定;但摆尾频率均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而耗氧率则在实验前9h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随后趋于稳定。研究结果提示:杂交鲟幼鱼游泳状态的变化与流速有关,而反映运动强度大小的摆尾频率与活动代谢率的关系受到游泳状态的显著影响,同时也与运动代谢特征的时间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鲟 流速 游泳状态 趋流率 摆尾频率 耗氧率 活动代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