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哮喘患者血浆类胰蛋白酶、IL-8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水平与类糜蛋白酶活性测定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谢华 何韶衡 +1 位作者 迟秀丽 陈萍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6期1502-1505,共4页
目的 :探讨哮喘患者血浆类胰蛋白酶 (tryptase)、白介素 8(IL 8)、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eotaxin)水平和类糜蛋白酶 (chymase)活性及相关性 .方法 :分别取健康人、哮喘急性期中度和重度患者各 30例 ,静脉抽取抗凝血 .在UniCAP1 0 0全... 目的 :探讨哮喘患者血浆类胰蛋白酶 (tryptase)、白介素 8(IL 8)、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eotaxin)水平和类糜蛋白酶 (chymase)活性及相关性 .方法 :分别取健康人、哮喘急性期中度和重度患者各 30例 ,静脉抽取抗凝血 .在UniCAP1 0 0全自动体外变应原检测仪上进行tryptase测定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SELISA)检测血浆IL 8,eotaxin水平 .Chymase活性测定 :使用琥珀酰 丙氨酸 丙氨酸 脯氨酸 苯丙氨酸 酰苯氨 (SAAPP)做为底物 ,采用酶标仪在 4 1 0nm连续监测吸光度的变化 .结果 :急性期哮喘患者血浆tryptase(2 .8μg/L)值与对照组 (1 .2 μg/L)比较明显升高 (P <0 .0 5 ) ;IL 8值 (1 4 1 .5 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 (6 .5 μg/L) (P <0 .0 5 ) ;Eotaxin值 (1 5 4 .9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 (4 9.9μg/L) (P <0 .0 5 ) .1 8.3%的哮喘患者血浆chymase活性[(1 0 9.9± 1 32 .0 )nkat]高于对照组 (0nkat) ,其活性可被类胰蛋白酶抑制剂SBTI和α1 AT分别抑制 87.0 %和 88.2 % .IL 8与Eotaxin之间存在弱相关性 (r=0 .4 ,P =0 .0 4 6 ) ;Tryptase ,Eotaxin ,IL 8与血涂片中的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 :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其介质均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胰蛋白酶 类糜蛋白酶 白细胞介素-8 趋化因子 嗜酸细胞 哮喘
下载PDF
白介素1β和8mRNA表达等指标监测溃疡性结肠炎活动的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朱峰 钱家鸣 +1 位作者 潘国宗 杨晓鸥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84-389,共6页
目的研究IL-1β和IL-8mRNA的表达、髓过氧化物酶(M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监测溃疡性结肠炎(UC)活动中的作用。方法分别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C)活动期(AUC组)患者20例、UC非活动期(IU... 目的研究IL-1β和IL-8mRNA的表达、髓过氧化物酶(M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监测溃疡性结肠炎(UC)活动中的作用。方法分别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C)活动期(AUC组)患者20例、UC非活动期(IUC组)患者23例、非UC肠道炎症(NUC组)患者14例及对照组患者12例结肠镜粘膜活检标本的MPO和SOD活性及IL-1β和IL-8mRNA表达。AUC组中的14例,经治疗2个月病情稳定后重复上述指标的测定。结果以上4组患者结肠粘膜MPO活性依次为(19.37±0.54)、(11.59±1.41)、(12.97±0.49)和(9.49±0.51)U/g组织,SOD活性分别为(5.03±1.07)、(7.66±0.79)、(6.98±0.61)和(8.82±0.58)U/mg蛋白,前3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AUC组与IUC和NUC组差异亦具显著性(P<0.01)。14例AUC组患者,治疗前后MPO及SOD活性分别为(12.61±0.74)U/g组织vs(19.31±0.44)U/g组织和(7.44±0.55)U/mg蛋白vs(5.11±1.05)U/mg蛋白,治疗后前者活性显著降低,后者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白细胞介素1Β MRNA IL-8 SOD
下载PDF
大鼠急性脑缺血及再灌注时白细胞介素(IL-6、IL-8)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钟德桥 李少华 +1 位作者 高观月 梅兴国 《江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2年第2期11-12,共2页
目的 :探讨大鼠急性脑缺血及再灌注后白细胞介素 (IL - 6、IL - 8)含量的变化。方法 :制备大鼠急性脑缺血及再灌注模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法检测血清IL - 6、IL - 8含量。结果 :在脑缺血及再灌注过程中 ,IL - 6、IL - 8水平显... 目的 :探讨大鼠急性脑缺血及再灌注后白细胞介素 (IL - 6、IL - 8)含量的变化。方法 :制备大鼠急性脑缺血及再灌注模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法检测血清IL - 6、IL - 8含量。结果 :在脑缺血及再灌注过程中 ,IL - 6、IL - 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并且IL - 6水平有着逐步升高的现象 ,而IL -8在脑缺血后 2 0min及再灌注 1h后其含量呈持续性显著增高 (P <0 .0 1) ;再灌注 1~ 48h内虽有所降低 ,但仍维持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结论 :IL - 6、IL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脑缺血 再灌注 IL-6 IL-8
下载PDF
一氧化氮对急性高原病患者血清白介素-8的影响及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郑必海 李素芝 +2 位作者 王洪斌 高彦明 姚文新 《高原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17-19,共3页
目的 :了解一氧化氮 (NitricOxide,ON)对急性高原病患者血清白介素 -8(In terleuk -8,IL -8)的影响及意义 ;方法 :将 47例急性高原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为药物治疗组 (2 3例 ) ,另一组为NO治疗组 (2 4例 ) ,药物治疗组给予吸氧、氨... 目的 :了解一氧化氮 (NitricOxide,ON)对急性高原病患者血清白介素 -8(In terleuk -8,IL -8)的影响及意义 ;方法 :将 47例急性高原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为药物治疗组 (2 3例 ) ,另一组为NO治疗组 (2 4例 ) ,药物治疗组给予吸氧、氨茶碱、地塞米松、速尿等药物常规治疗 ,NO治疗组给予吸入由海拔 3 658m高度的空气平衡的 1 0 ppm的NO气体 ,每天 2次 ,上午、下午各 1h ,并利用放射免疫法对两组急性高原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 -8含量进行检测比较 ;结果 :NO治疗组治疗后的血清IL -8含量显著低于NO治疗组治疗后和药物治疗组治疗后的血清IL -8含量 (分别为 :P <0 .0 0 1、P <0 .0 1 ) ,药物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别亦具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NO能抑制急性高原病患者IL -8的分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急性高原病 白细胞介素-8 药物治疗 放射免疫法
原文传递
维生素E辅治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8
5
作者 任秀敏 贾秀红 +2 位作者 张艳君 朱聪 段培锋 《国际免疫学杂志》 CAS 2018年第1期37-40,共4页
目的探讨维生素E辅治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的临床疗效及对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f actor,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34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68例过敏... 目的探讨维生素E辅治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的临床疗效及对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f actor,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34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68例过敏性紫癜患儿随机分为A、B组,每组各34例,A组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维生素E治疗,B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比较A、B两组患儿临床疗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as says,ELISA)检测实验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患儿IL-6、IL-8、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A组临床效果优于B组(r=6.348,P〈0.05),复发率低于B组(r=5.639,P〈0.05),总有效率高于B组,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A、B两组外周血IL-6、IL-8、TNF-α表达水平均比治疗前降低,A组降低更明显(t=4.36、3.67、2.61,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维生素E较常规治疗能降低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促进临床症状缓解,减少复发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E 过敏性紫癜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8 肿瘤坏死因子-Α
原文传递
G-CSF联合化疗动员外周血干细胞过程中某些生物因子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彩霞 吴德沛 +3 位作者 常伟荣 朱华亭 岑建农 张学光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398-401,共4页
目的 探讨IL 8、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 (sVCAM 1 )及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 )在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过程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动态分析患者造血干细胞动员过程中血浆IL 8、sICAM 1及sVCAM 1... 目的 探讨IL 8、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 (sVCAM 1 )及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 )在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过程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动态分析患者造血干细胞动员过程中血浆IL 8、sICAM 1及sVCAM 1水平的变化 ;通过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仪检测CD3 4+细胞 ;体外半固体培养CFU GM集落及血细胞计数法观察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变化。结果 ①在动员过程中 ,外周血IL 8[(2 4 7.4± 84.2 ) μg L]、sICAM 1 [(530 .3± 2 86 .1 ) μg L]及sVCAM 1[(575 .3± 350 .4) μg L]含量均较动员前和正常人显著升高 (P <0 .0 1 ) ;②患者外周血中IL 8、sVCAM 1水平与CD3 4+细胞和CFU GM集落数呈正相关 (P <0 .0 0 1 )。结论 在自体干细胞动员过程中 ,血浆IL 8和sVCAM 1的含量与患者CD3 4+细胞数和CFU GM集落形成有显著的相关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干细胞动员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白细胞介素-8 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l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原文传递
法莫替丁与扑尔敏联合应用治疗乙酸致胃溃疡的协同作用
7
作者 陈超 覃珍 《实用医学进修杂志》 2005年第4期213-221,共9页
目的:探讨H1扑尔敏、H2法莫替丁阻滞剂联合应用治疗乙酸致胃溃疡的疗效。方法:采用乙酸致胃溃疡模型,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Blank)、生理盐水组(Control)、法莫替丁组(famotidin,FMD)、扑尔敏组(chlorpheniramine,CPA)... 目的:探讨H1扑尔敏、H2法莫替丁阻滞剂联合应用治疗乙酸致胃溃疡的疗效。方法:采用乙酸致胃溃疡模型,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Blank)、生理盐水组(Control)、法莫替丁组(famotidin,FMD)、扑尔敏组(chlorpheniramine,CPA)、联合用药组(FMD+CPA),于造模后次日给药10d,处死搜集标本.用肉眼、光镜观察胃标本,按公式法计算溃疡面积;肝组织匀浆中的MPO的含量采用生化法;血6-酮-前列腺素F1a、白介素-8(IL-8)采用放免分析法。结果:CPA组、FMD组与FMD+CPA联合组的溃疡面积、6-酮-前列腺素F1a与Control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FMD组与CPA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性(P〉0.05),FMD+CPA联合组与CPA组、FMD组有显著差异性(P〈0.05)。但是FMD+CPA联合组与FMD组的大鼠血浆IL-8及肝组织MPO相比要明显低IL-8,P〈0.05;MPO,P〈0.01,提示扑尔敏有抗炎作用。结论:联合应用H1、H2受体阻滞剂治疗胃溃疡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尤其抗炎作用显著差异性。其机制与减少炎症因子的产生,减少对胃黏膜的损伤,改善胃黏膜血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莫替丁 扑尔敏 胃溃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