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米勒重复理论视角下《蝇王》中的重复现象
1
作者 薛婷历 谷野平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85-89,共5页
《蝇王》中的重复现象是探求小说主题内涵及意义构成的关键。从微观处着眼,重复的意象以隐喻的形式出现,如“蝇王”象征人性之恶;从中观层面看,人物和事件复现经典原型,如西蒙以耶稣为原型,是真理的殉道者;从宏观角度探究,《蝇王》创新... 《蝇王》中的重复现象是探求小说主题内涵及意义构成的关键。从微观处着眼,重复的意象以隐喻的形式出现,如“蝇王”象征人性之恶;从中观层面看,人物和事件复现经典原型,如西蒙以耶稣为原型,是真理的殉道者;从宏观角度探究,《蝇王》创新发展荒岛文学的主题,探索人性善恶。由此小说中的重复现象由点到面,层层递进地揭示出“人性中深谙恶”这一主题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廉·戈尔丁 蝇王 希利斯·米勒 重复理论
下载PDF
走向“少数文学”——“卡夫卡热”的当代意义及其缘由探析
2
作者 曾艳兵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4年第1期18-38,共21页
与生前几乎默默无闻相比,今天卡夫卡似乎太有名气了。虽然不能说世界已经都变成卡夫卡式的,但卡夫卡式已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重要特征之一了。卡夫卡思想的深刻性、哲理性和预言性,艺术表现的独创性、开拓性、悖谬性以及所涉及... 与生前几乎默默无闻相比,今天卡夫卡似乎太有名气了。虽然不能说世界已经都变成卡夫卡式的,但卡夫卡式已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重要特征之一了。卡夫卡思想的深刻性、哲理性和预言性,艺术表现的独创性、开拓性、悖谬性以及所涉及领域的广阔性,让卡夫卡成为学术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卡夫卡是众多著名作家敬仰且能够公开表示喜欢的作家。阎连科被认为是在创作理念与创作方法上非常接近于卡夫卡的中国当代作家,他对卡夫卡推崇备至。阎连科指出卡夫卡发明了“零因果”的创作方法,引领着20世纪文学创作的方向。卡夫卡的作品预言了我们共处的这个“卡夫卡式”时代。希利斯·米勒认为,当今时代研究卡夫卡作品和大屠杀小说责无旁贷,卡夫卡笔下那些看似与主线毫无关系的细节描写,实际上是在推迟即将到来的“大屠杀”。卡夫卡的作品是“现代性的反面乌托邦”,在抵制阐释中不断被阐释。卡夫卡的作品也是众多思想家、哲学家关注的对象,尤其是本雅明的卡夫卡阐释和研究,影响了诸多后来的思想家、哲学家和作家。阿伦特将卡夫卡视为针对全部现实的幽默作家和批评家,阿甘本则从语言学出发,结合法哲学探讨分析卡夫卡的著作。卡夫卡的作品就是一道“门”,向全世界所有的读者敞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卡夫卡热” 阎连科 希利斯·米勒 瓦尔特·本雅明
下载PDF
Criticism on the Critical Approaches in J. Hillis Miller's Fiction and Repetition:Seven English Novels
3
作者 汤梦颖 《海外英语》 2014年第23期206-209,共4页
Fiction and Repetition is and will remain a distinguished deconstructionist guide of literary criticism. However, after detailed and systematic research, I also find some shortcomings in this important academic work: ... Fiction and Repetition is and will remain a distinguished deconstructionist guide of literary criticism. However, after detailed and systematic research, I also find some shortcomings in this important academic work: Firstly, written in the metaphysical language, Fiction and Repetition can never succeed in escaping the logocentrism and binary opposition inherent in this language.Secondly, based on Saussure's argument on langue, the monograph's view of indeterminacy of literary work's meaning is theoretically correct but practically inadequate. Last but not the least, Miller's proposal on repetition also has some limitations. By taking into account both the work's merits and demerits, we can gain a more comprehensive outlook on Miller's idea of repetition as well as the deconstruction the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 in gener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CTION and REPETITION j.hillis miller CRITICISM d
下载PDF
Michael J.Miller 科技与政治:选择2004
4
《个人电脑》 2004年第3期58-59,共2页
早晚政府要作出抉择:要么改变互联网的规定,要么去掉对电信业务的管制。
关键词 互联网 电子邮件 垃圾邮件 网络资源 MICHAEL J.miller 2004年
下载PDF
Michael J.Miller乐观展望2004年
5
《个人电脑》 2004年第2期40-41,共2页
关键词 MICHAEL J.miller 2004年 计算机 无线网络 操作系统 PC工业
下载PDF
延异之塔:重读希利斯•米勒的文学阅读观
6
作者 迈克•希尔 《外国语文研究》 2023年第2期32-54,共23页
在2005年的武汉之行中,我与希利斯•米勒讨论了文学研究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下的未来路径。本文通过分析米勒当下的文学阅读观,重新思考了文学研究在数字化媒体发展时代“延异”的问题。米勒关于文学阅读与生活的思考,区分了文学研究与文化... 在2005年的武汉之行中,我与希利斯•米勒讨论了文学研究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下的未来路径。本文通过分析米勒当下的文学阅读观,重新思考了文学研究在数字化媒体发展时代“延异”的问题。米勒关于文学阅读与生活的思考,区分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了文学研究在新时代语境下如何发展的问题;随后,通过对现实和现实主义的思考,米勒指出文学中对意识形态问题的思考应更多地与现实相结合;同时,文学研究未来的发展与研究者定期旅行相关联,旅行使意义得到规模性的发展,文学的更新往往通过疏离来实现。米勒的中国之行,作为一种疏离,同样帮助他扩展了文学研究的路径。在当下的语境下以“延异”的视角重新解读米勒对文学的阅读,为未来的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利斯•米勒 文学 阅读 文化 现实
下载PDF
18个紫花苜蓿育种材料在苏南丘陵区的适应性比较 被引量:10
7
作者 戚志强 傅反生 +2 位作者 胡跃高 曾昭海 储国良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6年第3期35-38,共4页
为选育适宜苏南丘陵区种植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引种18个育种材料,跨越一涝一旱2个极端年份,通过产量、抗病性、越夏性等多个指标的综合比较,筛选出适应性较强的Rampage、中苜1号、MF 3个育种材料,RS在干旱环境下表现优异。... 为选育适宜苏南丘陵区种植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引种18个育种材料,跨越一涝一旱2个极端年份,通过产量、抗病性、越夏性等多个指标的综合比较,筛选出适应性较强的Rampage、中苜1号、MF 3个育种材料,RS在干旱环境下表现优异。同时试验表明苜蓿在苏南丘陵区可获得较高产量,但必须应对高温高湿的夏季和易涝易旱的贫瘠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育种材料 适应性 苏南丘陵区
下载PDF
希利斯·米勒“文学终结论”的本义考辨 被引量:9
8
作者 肖锦龙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5-20,共6页
希利斯·米勒提出了"文学的终结在即"的著名论题。它在美国本土并未引起多大的反响,却在中国引起了人们激烈的反对。为什么?文章指出米勒"文学终结论"的"文学"不是指一种学科门类或一种不以人的主观... 希利斯·米勒提出了"文学的终结在即"的著名论题。它在美国本土并未引起多大的反响,却在中国引起了人们激烈的反对。为什么?文章指出米勒"文学终结论"的"文学"不是指一种学科门类或一种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体,而是指一种出现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有特殊的历史内涵的文化话语。国内的理论家和学者们不是在后一种意义上理解米勒的文学的,而是在前一种意义上理论米勒的文学的,因而对该命题产生了普遍的误解。国内的理论家和学者们对米勒"文学终结论"的反诘和批判在很大程度上是无的放矢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利斯·米勒 文学终结论 后结构主义
下载PDF
印刷文化、数字文化、诗学和解释学——与希利斯·米勒讨论 被引量:1
9
作者 朱立元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0-69,共10页
美国文学理论家希利斯·米勒(Hillis Miller)对中国学者朱立元的论文《希利斯·米勒论文学的终结》提出了商榷意见。他反对许多中国学者关于当代文字媒体正在向视觉文化转变的看法,强调那应该是“印刷文化”向“数字文化”的转... 美国文学理论家希利斯·米勒(Hillis Miller)对中国学者朱立元的论文《希利斯·米勒论文学的终结》提出了商榷意见。他反对许多中国学者关于当代文字媒体正在向视觉文化转变的看法,强调那应该是“印刷文化”向“数字文化”的转变。米勒的观点确实超越了中国学者的“视觉文化”论,总体上值得肯定。但是,米勒没有考虑中国的特殊文化语境。从中国的网络文学急速发展现实来看,当前印刷文化与数字文化是比翼双飞、相辅相成,绝非米勒所谓“不可逆”的此消彼长。米勒主张文学批评中的诗学研究与解释学研究互不兼容,必须把怎么说(诗学)和说了什么(解释学)区分开来。米勒的这种“对立论”观点存在片面性。实际上,不管诗学还是解释学,两者都既重视内容又关注形式,它们并非对立的,而是兼容互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利斯·米勒 印刷文化 数字文化 诗学 解释学 文艺理论
下载PDF
勇闯“因特网星系中的黑洞”——希利斯·米勒晚年对电讯全球化时代文学的思考 被引量:1
10
作者 冯涛 顾明栋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2年第3期24-34,157,共12页
在希利斯·米勒学术生涯的最后20年中,他最关注的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和主要特征的电讯时代对文学的冲击以及文学研究的方向和出路。米勒阐述了电子网络时代全球化的特点及其对文学研究模式的影响,揭示了文学的创作和研究正在不断衰落... 在希利斯·米勒学术生涯的最后20年中,他最关注的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和主要特征的电讯时代对文学的冲击以及文学研究的方向和出路。米勒阐述了电子网络时代全球化的特点及其对文学研究模式的影响,揭示了文学的创作和研究正在不断衰落。他指出为了重新发现文学的价值和重塑文学的权威,必须深入文本,巩固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虚拟建构的主体地位,挖掘文学阅读的现实意义。米勒提出“修辞性阅读”“错时性阅读”和“天真的阅读”等一系列文本分析的原则和方法,并且倡导一种新型全球性、非欧洲中心化的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米勒对全球化和电讯时代文学的积极探索给当前文学研究提供了启示,但他为应对互联网和多媒体对传统文学的挑战而提出的解决方案和批评路径仍然是一项未竟之业,尚有待于后来人去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利斯·米勒 电讯时代 全球化 文学研究 修辞性阅读
下载PDF
文学终结了吗——围绕希利斯·米勒的四篇文章
11
作者 邬春立 《红河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87-89,93,共4页
J.希利斯.米勒在他所陆续发表的四篇文章中虽然其观点从过去认为"文学及传统的文学理论已经终结于现在"转变为"对文学的未来是有安全感的",但其论述依然没有摆脱其"媒介就是意识形态"和技术决定论这两个... J.希利斯.米勒在他所陆续发表的四篇文章中虽然其观点从过去认为"文学及传统的文学理论已经终结于现在"转变为"对文学的未来是有安全感的",但其论述依然没有摆脱其"媒介就是意识形态"和技术决定论这两个核心观点的规约,因此,他的推导方式本身是有问题的。而这往往正是我们容易忽视的一个地方。事实上,电子媒介的确促使文学在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变,但是这和文学存亡与否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文学的存在发展决定于人与文学之间的根本性关系断绝与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希利斯·米勒 电子媒介 文学 文学研究
下载PDF
试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终结”观——与希利斯·米勒“文学终结”观比较
12
作者 曾洪伟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57-63,共7页
与希利斯·米勒一样,哈罗德·布鲁姆也对当前电子媒介时代和后现代社会文化语境下文学以及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命运"危机"给予了理论观照和关注,并表达了与"文学终结"论相类似的理论观点。但与希利斯·米... 与希利斯·米勒一样,哈罗德·布鲁姆也对当前电子媒介时代和后现代社会文化语境下文学以及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命运"危机"给予了理论观照和关注,并表达了与"文学终结"论相类似的理论观点。但与希利斯·米勒不同的是,哈罗德·布鲁姆的"终结"论论述的对象主体——文学——只指高雅/精英文化文学,并奉"崇高"为其惟一或主要的美学内质与特征;而且,布鲁姆认为文学"终结"的原因是多元化的:诱发和导致文学"终结"危机的原因,不仅来自文学外部的社会文化语境(即电子时代的来临,电子文化消费产品的风行),而且还来自文学内部。他指出,文学的衰落与消亡主要指的是高雅文化文学的终结,而大众文化文学在后现代的消费文化社会语境中的急遽繁殖、复制和扩张,和它通过经典化的文学制度以及文学教育体制对高雅文化文学的挤压、替代,尤其是当代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化,是导致高雅文化文学终结的重要原因。而对这些来自文学内外的诱因,他是极力反对的。布鲁姆反后现代美学的"文学终结"论有其局限性,但在当下社会文化语境中也有其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罗德·布鲁姆 希利斯·米勒 '文学终结' 现代美学 后现代美学
下载PDF
永不终结的“文学终结论”
13
作者 桦桢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73-76,共4页
近年来在国内炒得沸沸扬扬的米勒文学终结论,并未宣布文学的终结,且米勒所说的"文学"并不等同于国内反驳者口中的"文学"。而诸种文学终结论,都只不过是文学场域内集团斗争的产物,它们不但不能真的宣布文学终结,还... 近年来在国内炒得沸沸扬扬的米勒文学终结论,并未宣布文学的终结,且米勒所说的"文学"并不等同于国内反驳者口中的"文学"。而诸种文学终结论,都只不过是文学场域内集团斗争的产物,它们不但不能真的宣布文学终结,还是文学仍然存在和发展着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利斯·米勒 文学终结论 布尔迪厄 文学场
下载PDF
希利斯·米勒论意象--作为“治疗”的批评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曦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58-65,共8页
希利斯·米勒作为至今仍活跃在批评文坛上的解构主义代表人物,其理论轨迹诠释了解构主义修辞批评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的漫长理论历程。本文借米勒同传统人文主义批评家M.H.艾布拉姆斯的论争,回返至米勒早年几篇具有方法论性质的论... 希利斯·米勒作为至今仍活跃在批评文坛上的解构主义代表人物,其理论轨迹诠释了解构主义修辞批评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的漫长理论历程。本文借米勒同传统人文主义批评家M.H.艾布拉姆斯的论争,回返至米勒早年几篇具有方法论性质的论文,以重新考察解构主义的意象批评为何远不是花样迭出的形式创新,而具备不可削减的伦理维度;解构主义批评家消融文学与批评边界的尝试,也不单是批评的自我辩护,而成为对文学意象的乌托邦力量的重建,是米勒所言的"作为治疗的批评"。这也解答了为何在当代批评的"伦理转向"中,解构主义不仅没有沦为明日黄花,反而提供了形式批评与伦理批评联合的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勒 意象批评 解构主义 伦理批评
下载PDF
戴维·米勒与罗尔斯社会正义理论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苏磊 张志忠 《学术前沿》 CSSCI 2017年第17期111-114,共4页
戴维·米勒认为社会正义是利益或负担的分配,他从界定人类关系模式为切入点,提出了社会正义三原则——需要、应得、平等。米勒重视结果正义,但也强调程序正义是十分重要的。对于社会正义,罗尔斯认为这是用来评价社会制度的一项首要... 戴维·米勒认为社会正义是利益或负担的分配,他从界定人类关系模式为切入点,提出了社会正义三原则——需要、应得、平等。米勒重视结果正义,但也强调程序正义是十分重要的。对于社会正义,罗尔斯认为这是用来评价社会制度的一项首要标准,而社会制度是不是符合社会正义的要求则在于制度本身在分配社会基本善时是否符合正义的要求。罗尔斯的正义论的基本架构为原初状态、无知之幕、理性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维·米勒 罗尔斯 社会正义 比较
下载PDF
快速素数生成方法综述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峰 龚宗跃 +2 位作者 雷翻翻 顾申 高鹏 《密码学报》 CSCD 2019年第4期463-476,共14页
很多非对称密码算法都使用素数,有些算法的安全性完全基于素数的质量和保密性.而生成大素数是非常耗时的,因此研究素数的快速生成是必要的.本文总结对比近年来提出的快速素数生成算法,将素数生成划分为生成与小素数乘积互素的数、素数... 很多非对称密码算法都使用素数,有些算法的安全性完全基于素数的质量和保密性.而生成大素数是非常耗时的,因此研究素数的快速生成是必要的.本文总结对比近年来提出的快速素数生成算法,将素数生成划分为生成与小素数乘积互素的数、素数生成主体和素数检测三个阶段,分别研究各阶段的算法.生成与小素数乘积互素的数中介绍了查表法、模搜索法和改进的模搜索法;素数生成主体部分包括原生算法、增量生成算法及其改进和M-J生成算法及其改进;然后研究了概率素数检测算法并给出提高其性能的一些技巧.并给出软件实现上述算法的性能对比结果,给算法的选取提供依据.最后给出了一个素数生成的应用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素数生成 模搜索法 M-J算法 miller Rabin算法
下载PDF
隐喻性在中国朦胧诗中的体现
17
作者 陈露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32-35,共4页
中国朦胧诗发轫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是在文学复苏的时代语境下萌芽的全新诗歌创作浪潮,朦胧诗人的创作受惠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它的主要特征呈现为带有隐喻特征的意象书写。这与美国著名文化批评家希利斯·米勒提出的... 中国朦胧诗发轫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是在文学复苏的时代语境下萌芽的全新诗歌创作浪潮,朦胧诗人的创作受惠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它的主要特征呈现为带有隐喻特征的意象书写。这与美国著名文化批评家希利斯·米勒提出的文学本质观不谋而合。这种"隐喻性"在中国朦胧诗中体现为"符号化的诗人意志"、"自由化的抒情指向"与"模糊化的诗歌意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朦胧诗 隐喻 希利斯·米勒文学本质观
下载PDF
希利斯·米勒早期的文学语言观研究
18
作者 陈聪 曹立华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135-139,共5页
美国文学理论家希利斯·米勒的研究生涯可分为新批评、意识批评、解构主义和文学述行四个时期。新批评和意识批评虽然是米勒文学批评的早期阶段,但其对于文学语言"别异性"的阐述却在之后的批评实践中得以延存并进一步发展... 美国文学理论家希利斯·米勒的研究生涯可分为新批评、意识批评、解构主义和文学述行四个时期。新批评和意识批评虽然是米勒文学批评的早期阶段,但其对于文学语言"别异性"的阐述却在之后的批评实践中得以延存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米勒文学语言"异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米勒早期的文学语言观进行研究,是构建一个全面、立体米勒重要方法论的基本要求,有助于凸显米勒文学理论研究的当世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利斯·米勒 新批评 意识批评 别异性 异质性
下载PDF
希利斯·米勒的阅读伦理观阐释
19
作者 陈聪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3期74-78,共5页
美国的文学理论家希利斯·米勒于20世纪后期提出了著名的阅读的伦理观,借此探讨文学对现实生活所产生的影响。米勒对阅读伦理的研究采用的是由内而外的路径,从语言记述功能与施为功能的矛盾关系的探讨开始,重点突出的是文学文本对... 美国的文学理论家希利斯·米勒于20世纪后期提出了著名的阅读的伦理观,借此探讨文学对现实生活所产生的影响。米勒对阅读伦理的研究采用的是由内而外的路径,从语言记述功能与施为功能的矛盾关系的探讨开始,重点突出的是文学文本对现实的影响和改造,这有别于传统的对于文本伦理性的探讨,成为米勒对西方文论的独特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利斯·米勒 阅读的伦理 记述功能 施为功能
下载PDF
中国朦胧诗人的浪漫特质——以J.W.米勒和华兹华斯浪漫主义理论为参照
20
作者 朱西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92-98,共7页
在文学理论史中,浪漫主义是一个典型的"欧洲"概念,在不同时代不同历史语境中,指涉的意义也存在显著差异。J·W·米勒的《英国浪漫主义和中国的自然诗》写于1972年,主要介绍了浪漫主义和中国诗歌以及哲学的关系。参照... 在文学理论史中,浪漫主义是一个典型的"欧洲"概念,在不同时代不同历史语境中,指涉的意义也存在显著差异。J·W·米勒的《英国浪漫主义和中国的自然诗》写于1972年,主要介绍了浪漫主义和中国诗歌以及哲学的关系。参照米勒对孟浩然诗歌的论述,与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前言"进行比较,在西方浪漫主义诗学传统中揭示20世纪60-70年代朦胧诗歌的浪漫主义倾向。食指、多多、芒克等诗歌表现出"我"的主体身份重构、变动的时间观念和日常话语的复活,不仅意味着诗歌语言的革新,也寓示了思想革新的冲动,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勒 浪漫主义 朦胧诗人 身份 语言 时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