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多源遥感对吉兰泰盐湖沙漠侵害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心源 郭华东 +3 位作者 邵芸 刘浩 白福易 潘存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0-115,共6页
利用航天飞机 SIR- A,SIR- B,SIR- C/ X- SAR以及雷达卫星 Radarsat Scan SAR和陆地资源卫星L andsat TM等多源遥感数据对吉兰泰盐湖沙侵的物源地、来向、流沙通道与受害情况进行动态监测与分析 ,结果表明 :吉兰泰盐湖沙害是外来沙而非... 利用航天飞机 SIR- A,SIR- B,SIR- C/ X- SAR以及雷达卫星 Radarsat Scan SAR和陆地资源卫星L andsat TM等多源遥感数据对吉兰泰盐湖沙侵的物源地、来向、流沙通道与受害情况进行动态监测与分析 ,结果表明 :吉兰泰盐湖沙害是外来沙而非自生沙 ,吉兰泰盐湖从干盐湖中期直接向沙下湖阶段发展 ,是西北自然干旱环境背景与当地人为因素对环境影响共同促成的 ;通过多源遥感分析 ,首次明确揭示了吉兰泰盐湖沙害物质来源于雅玛雷克沙条带 ,其流沙通道为切割巴音乌拉山的干 (古 )河道 ;通过 TM两个时相对比分析表明 ,1988~1997年植树种草和向盐湖注水提高卤水水位的“盐湖补水与沙害治理一体化工程”取得了明显效果 ,沙害面积减少了 5 / 6 ,从原来受害面积 30 km2 减少为不足 5 km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遥感 盐湖 沙害 吉兰泰 内蒙古
下载PDF
吉兰泰盐湖沙害综合治理 被引量:10
2
作者 杨恒贵 张志广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64-68,共5页
吉兰泰盐场1983年开始运用生物、工程等各项综合沙漠治理技术措施,在流沙危害严重地区建立防护林体系,总结出了适地适树,片状、带状配置,形成乔、灌、草有机结合的防护林带。并对人工林采取喷灌措施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促进林木及... 吉兰泰盐场1983年开始运用生物、工程等各项综合沙漠治理技术措施,在流沙危害严重地区建立防护林体系,总结出了适地适树,片状、带状配置,形成乔、灌、草有机结合的防护林带。并对人工林采取喷灌措施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促进林木及林下植被生长;此外,还配合工程固沙措施修筑1×1m ̄2、1×2m ̄2网格状粘土沙障提高防风沙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湖 沙害 综合流理 造林
下载PDF
吉兰泰盐湖周边不同沙化程度植被群落与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徐涛 蒙仲举 +5 位作者 斯庆毕力格 刘雅婧 吴小龙 郭彧 通旭芳 万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5-100,108,共7页
选取吉兰泰盐湖周边4种不同程度的沙化土壤,对其植被群落特征与土壤养分含量进行测定,分析不同沙化程度植被群落特征、土壤养分含量垂直分布特征以及植被群落与土壤养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随着沙化程度的加剧,Shannon-Wiene... 选取吉兰泰盐湖周边4种不同程度的沙化土壤,对其植被群落特征与土壤养分含量进行测定,分析不同沙化程度植被群落特征、土壤养分含量垂直分布特征以及植被群落与土壤养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随着沙化程度的加剧,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与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不断下降,植被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化;(2)随着沙化程度的加剧,土壤有机质与速效养分含量总体呈降低趋势;(3)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均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碱解氮与Margalef丰富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对不同沙化程度植被群落特征和土壤养分的研究为吉兰泰盐湖区天然植被恢复与重建及盐湖保产、高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兰泰盐湖 不同沙化程度 植被群落 土壤养分 相关性
下载PDF
平茬花棒枝系构型调控及其地表蚀积特征研究
4
作者 田晓宁 高永 +2 位作者 魏亚娟 韩彦隆 徐铮铮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62-371,共10页
近年来吉兰泰盐湖周边植被衰退现象普遍发生,严重制约了该区防沙治沙工作的进行。合理的平茬处理能有效缓解植株衰退问题,对防护林更新复壮及防风固沙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究平茬处理对盐湖防护林防风固沙效应的影响,本研究以吉兰泰盐... 近年来吉兰泰盐湖周边植被衰退现象普遍发生,严重制约了该区防沙治沙工作的进行。合理的平茬处理能有效缓解植株衰退问题,对防护林更新复壮及防风固沙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究平茬处理对盐湖防护林防风固沙效应的影响,本研究以吉兰泰盐湖平茬后的花棒防护林为研究对象,探讨平茬后不同生长年限花棒的枝系构型特征、林内地表机械组成和地表蚀积状况。结果表明:(1)平茬处理有利于花棒的更新复壮。花棒平茬处理后,其各级分生枝数、枝长和基径均随着生长年限增加呈现增大的趋势,新生枝数与之相反。(2)枝径比随生长年限增加呈现增大的趋势,逐步分枝率与之相反;不同生长年限总分枝率介于0.31~0.57之间,3a花棒总分枝率较35a增加74.19%,表明平茬处理增强了花棒的分枝生长能力,提高了花棒枝条对空间的利用效率。(3)1a和2a的花棒林间土壤主要以风蚀为主,而3a花棒主要以风积为主;对于荒漠地区植被,合理的平茬处理能有效促进枝系构型逐渐呈现复杂化。值得注意的是在平茬初期,要采取地表防护措施,防止地表发生风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枝系构型 花棒 平茬 风蚀 荒漠区 吉兰泰盐湖
下载PDF
基于数字图像的风蚀地表颗粒粒度特征及空间异质性 被引量:1
5
作者 高君亮 吴波 +3 位作者 高永 罗凤敏 党晓宏 蒙仲举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1-107,共7页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获取了吉兰泰盐湖北部风蚀粗粒化地表不同粒级风蚀颗粒的百分含量,并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分析方法对各粒级颗粒的空间异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高度可蚀(<0.42mm)、半可蚀(0.42~0.84mm)和不可蚀(>0...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获取了吉兰泰盐湖北部风蚀粗粒化地表不同粒级风蚀颗粒的百分含量,并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分析方法对各粒级颗粒的空间异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高度可蚀(<0.42mm)、半可蚀(0.42~0.84mm)和不可蚀(>0.84mm)颗粒百分含量的均值分别为17.20%、20.73%和47.38%,说明研究区地表物质组成以不可蚀颗粒为主。2)高度可蚀、半可蚀和不可蚀颗粒含量的变异系数分别为53.31%、32.75%和41.58%,3者的半方差函数最优拟合理论模型均为指数模型,变异系数和半方差函数模型说明地表物质组成中,颗粒越小,其空间分布的变异性越大。3)3类风蚀颗粒的空间分布格局均呈斑块状,说明颗粒空间分布格局是由结构因素和随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成土母质、风蚀及植被分布状况是造成不同粒级颗粒分布出现差异的主要驱动力,此外,人为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颗粒的再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特征 空间异质性 数字图像 风蚀 吉兰泰盐湖
原文传递
吉兰泰盐湖盆地水文地质特征与补给机制的源解译
6
作者 黄磊 高瑞忠 +3 位作者 卢俊平 秦子元 苟青松 侯泽明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1期73-76,共4页
吉兰泰盐湖是我国大型内陆盐湖之一,由于长期开采,湖区脆弱的水文地质环境发生改变,从而制约盐化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为查明控制盐湖发展的水文地质特征,利用GIS系统对空间多源地学信息进行剖析,融合遥感影像解译,揭示了吉兰泰湖盆... 吉兰泰盐湖是我国大型内陆盐湖之一,由于长期开采,湖区脆弱的水文地质环境发生改变,从而制约盐化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为查明控制盐湖发展的水文地质特征,利用GIS系统对空间多源地学信息进行剖析,融合遥感影像解译,揭示了吉兰泰湖盆地层岩性、地貌、浅层地下水等水文地质特征要素,并从地表水汇集规律及地下水补给机制解译了盐湖成盐物质潜在水源载体的补给来源。研究成果对于评估研究区未来可开采石盐资源潜力与保障盐湖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兰泰盐湖 水文地质特征 遥感解译 补给机制
原文传递
新疆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遗址石器功能分析:来自植物微体遗存的证据 被引量:14
7
作者 王清 马志坤 +5 位作者 陈秋荷 马永超 阮秋荣 王永强 韩建业 杨晓燕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50-461,共12页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中心,自然环境复杂,生业经济形式多样,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是了解欧亚大陆古代人类活动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区域.从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在该区域出土了丰富的石制品,但对其功能的研究较少,尤其是一些中国内地不常见,而与...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中心,自然环境复杂,生业经济形式多样,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是了解欧亚大陆古代人类活动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区域.从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在该区域出土了丰富的石制品,但对其功能的研究较少,尤其是一些中国内地不常见,而与中亚、欧亚草原类型相似的石器.本文对新疆伊犁地区青铜时代吉仁台沟口遗址(82.77°E,43.84°N;3600~3000 cal.a B.P.)出土的具有安德罗诺沃文化特征的长条形石磨盘、石杵和饼形石器的表层残留物进行了淀粉粒和植硅体分析,为这些石器的功能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分析结果显示,石器表面的淀粉粒来自禾本科小麦族(the tribe Triticeae)和某些块根块茎类植物,而石器表面发现的775粒植硅体中,粟类作物稃片植硅体占9%,其他类型的植硅体以早熟禾亚科(Pooideae)型和棒型为主,另在石杵上发现栝楼属(Trichosanthes)植物果皮植硅体及植物组织.结合遗址中大植物遗存证据,研究结果表明:石磨盘曾用于研磨麦类作物种子和某些块根块茎类植物,石杵亦用于麦类作物研磨,但也对粟类作物进行脱壳以及加工栝楼属植物果实.用于分析的饼形石器有两种类型,第一类为打制饼形石器,残留物中的植物遗存显示可能与石磨盘组合用于加工植物的块根块茎;第二类为磨制饼形石器,其表面发现极少量粟类稃片植硅体,推测其可能用于粟类作物脱粒.研究结果为新疆伊犁地区考古遗址出土安德罗诺沃文化石器的功能、农作物加工过程,以及古代社会生计模式的认识提供了依据;石器残留物中块根块茎类淀粉粒以及农作物植硅体的发现,是对已有大植物遗存分析结果的进一步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吉仁台沟口遗址 石器功能 植物微体遗存 淀粉粒 植硅体
原文传递
新疆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遗址 被引量:17
8
作者 阮秋荣 王永强 +16 位作者 于建军 关巴 胡望林 巴依尔 陈坤龙 刘建峰 张蕊侠 张树春 麦提阿则 康萍 孟红梅 田羽 郭芳 肯杰古丽 刘玉生 王云 尼加提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7-70,共14页
2015~2016年,在吉仁台沟口遗址清理房址20座及早期墓葬8座,出土陶器、铜器等遗物1000余件(组)。该遗址为安德罗诺沃文化遗存,是目前为止伊犁河谷发现最大、最早的青铜时代遗址,为建立该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提供了重要资料。
关键词 新疆尼勒克县 吉仁台沟口遗址 房址 安德罗诺沃文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