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4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hrenic nerve transfer to the musculocutaneous nerve for the repair of brachial plexus injury: electro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被引量:2
1
作者 Ying Liu Xun-cheng Xu +3 位作者 Yi Zou Su-rong Li Bin Zhang Yue Wa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2期328-333,共6页
Phrenic nerve transfer is a major dynamic treatment used to repair brachial plexus root avulsion. We analyzed 72 relevant articles on phrenic nerve transfer to repair injured brachial plexus that were indexed by Scien... Phrenic nerve transfer is a major dynamic treatment used to repair brachial plexus root avulsion. We analyzed 72 relevant articles on phrenic nerve transfer to repair injured brachial plexus that were indexed by Science Citation Index. The keywords searched were brachial plexus injury, phrenic nerve, repair, surgery, protection, nerve transfer, and nerve graft. In addition, we per-formed neurophysi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preoperative condition and prognosis of 10 patients undergoing ipsilateral phrenic nerve transfer to the musculocutaneous nerve in our hospital from 2008 to 201 3 and observed the electromyograms of the biceps brachii and motor conduc-tion function of the musculocutaneous nerve. Clinically, approximately 28% of patients had brachial plexus injury combined with phrenic nerve injury, and injured phrenic nerve cannot be used as a nerve graft. After phrenic nerve transfer to the musculocutaneous nerve, the regener-ated potentials ifrst appeared at 3 months. Recovery of motor unit action potential occurred 6 months later and became more apparent at 12 months. The percent of patients recovering ‘ex-cellent’ and ‘good’ muscle strength in the biceps brachii was 80% after 18 months. At 12 months after surgery, motor nerve conduction potential appeared in the musculocutaneous nerve in seven cases.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of phrenic nerve function may help identify the most appropriate nerve graft in patients with an injured brachial plexus. The func-tional recovery of a transplanted nerve can be dynamically observed after the surg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phrenic nerve brachial plexus injury nerve transfer nerve repair musculocutaneous nerve nerve function test BIBLIOMETRICS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Swallowing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Subtotal Glossectomy and Reconstruction with a Rectus Abdominis Musculocutaneous Flap: A Case Report
2
作者 Kazuhide Matsunaga Hirohisa Kusuhara +7 位作者 Akifumi Enomoto Testuji Nagata Takuya Yoshimura Akinori Takeshita Noritaka Isogai Suguru Hamada Norifumi Nakamura Narikazu Uzawa 《Surgical Science》 2019年第8期271-280,共10页
Purpose: Swallowing function was in a patient with tongue cancer that was evaluated with video fluorography before and after subtotal glossectomy and reconstruction with a rectus abdominis muscuocutaneous flap. Materi... Purpose: Swallowing function was in a patient with tongue cancer that was evaluated with video fluorography before and after subtotal glossectomy and reconstruction with a rectus abdominis muscuocutaneous flap. Materials and Methods: A 41-year-old man underwent subtotal glossectomy and retained the unilateral posterior mylohyoid and unilateral stylohyoid muscles. The structure of the flap was evaluated postoperatively. To assess swallowing function, video fluorography was performed before surgery, 1 month after surgery and 1 year after surgery. Testing involved 1) ability to hold 10 mL of liquid in the oral cavity, 2) epiglottis turnover, 3) the presence of aspiration, 4) hyoid bone movement, and 5) maximum width of the esophageal entrance. Results: The flap was protuberant postoperatively. The patient was able to hold the test diet in the oral cavity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Epiglottis turnover was good before surgery but insufficient after surgery. Aspiration during swallowing was not observed before or after surgery. At rest, the hyoid bone sagged postoperatively, in comparison with preoperatively. Hyoid bone movement and width of the esophageal entrance decreased after surgery;however, they demonstrated gradual recovery. Conclusions: For good postoperative swallowing function after subtotal glossectomy, it is necessary to perform reconstruction with protuberant flap and to retain the suprahyoid muscles as much as possi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TOTAL GLOSSECTOMY RECTUS Abdominis musculocutaneous Flap SWALLOWING Function HYOID Bone Movement Width of the Esophageal ENTRANCE
下载PDF
Bilateral musculocutaneous neuropathy:A case report
3
作者 Ji Won Jung Yu Chan Park +2 位作者 Jae Young Lee Jae Hyeon Park Seong Ho Jang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1年第5期1237-1246,共10页
BACKGROUND Isolated musculocutaneous nerve injury is a rare condition.Herein,we report the first case of bilateral musculocutaneous neuropathy after vigorous stretching of both upper extremities with normal results of... BACKGROUND Isolated musculocutaneous nerve injury is a rare condition.Herein,we report the first case of bilateral musculocutaneous neuropathy after vigorous stretching of both upper extremities with normal results of 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Clinicians should be aware of this rare condition that can appear bilaterally.In addition,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aberrant electrodiagnostic study results of this case was discussed.CASE SUMMARY A 29-year-old male complaining of bilateral forearm tingling and upper extremity weakness visited the outpatient clinic.The symptoms began 6 mo prior,and he visited another hospital before visiting our department.The diagnosis was not made even after cervical spin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electrodiagnostic study,brai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and arteriography were conducted.The patient performed unique exercises that stretched the pectoralis minor and coracobrachialis muscles.On the follow-up electrodiagnostic study,abnormal spontaneous activities in the bilateral biceps and brachialis muscles were observed.The patient was diagnosed with bilateral musculocutaneous neuropathy.Steroid pulse therapy was administered for approximately 6 wk.After treatment,his muscle strength returned to the predisease condition.CONCLUSION Clinicians should be aware of this condition,have adequate understanding of anatomy,and advise to correct inappropriate exerci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sculocutaneous nerve Peripheral neuropathy ELECTRODIAGNOSIS EXERCISE DIAGNOSIS Case report
下载PDF
股外侧肌皮瓣游离移植治疗慢性顽固性脓胸的临床应用
4
作者 刘亦杨 张春 +5 位作者 郭峭峰 沈立锋 林炳远 马苟平 黄凯 张展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0-563,共4页
目的报道股外侧肌皮瓣游离移植治疗慢性顽固性脓胸的疗效、优缺点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1年6月,应用股外侧肌皮瓣游离移植治疗慢性顽固性脓胸16例,男13例,女3例,年龄(51.19±17.42)岁。手术均在脓腔充分清创后,... 目的报道股外侧肌皮瓣游离移植治疗慢性顽固性脓胸的疗效、优缺点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1年6月,应用股外侧肌皮瓣游离移植治疗慢性顽固性脓胸16例,男13例,女3例,年龄(51.19±17.42)岁。手术均在脓腔充分清创后,采用股外侧肌皮瓣游离移植,其中双侧股外侧肌串联移植1例,其余均为单侧。结果随访(20.94±8.27)个月,1例在术后6个月因肿瘤复发死亡。肌瓣全部成活,皮瓣部分坏死2例,清创后直接缝合。脓腔填塞良好,术后并发肺部感染1例,经支气管镜封堵胸膜瘘后治愈。患者均无胸闷等不适。下肢供瓣区均直接缝合,愈合良好,行走及膝关节活动无明显影响。结论股外侧肌血管恒定,解剖清楚,肌肉形态长而宽且体积较大,能够有效填塞脓胸形成的空腔并闭合创口。这一术式不仅拓宽了股外侧肌皮瓣的应用范围,还为顽固性脓胸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外侧肌 肌皮瓣 脓胸 显微外科技术
下载PDF
腔内多点缝合在乳腺癌患者背阔肌肌皮瓣乳房再造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5
作者 欧阳志 全嫒 +1 位作者 李松莲 管慧红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16期26-28,共3页
目的:分析腔内多点缝合在乳腺癌患者背阔肌肌皮瓣乳房再造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23年7月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实施乳腺癌改良根治术Ⅰ期背阔肌肌皮瓣乳房再造术的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n=32)... 目的:分析腔内多点缝合在乳腺癌患者背阔肌肌皮瓣乳房再造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23年7月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实施乳腺癌改良根治术Ⅰ期背阔肌肌皮瓣乳房再造术的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n=32)和常规组(n=30)。研究组实施腔内多点缝合,常规组实施常规缝合。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血清肿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日均引流量、总引流量少于常规组,拔管时间早于常规组,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清肿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腔内多点缝合在乳腺癌患者背阔肌肌皮瓣乳房再造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减少引流量,缩短拔管时间,促进患者康复,降低血清肿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多点缝合法 背阔肌肌皮瓣 乳房再造 血清肿
下载PDF
不同矫正手术治疗老年性下睑内翻合并倒睫的美学效果及对睑板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郑中文 唐棣 桂思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7期78-81,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矫正手术治疗老年性下睑内翻合并倒睫的美学效果及对睑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3年4月笔者医院收治的老年性下睑内翻合并倒睫患者103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51)和对照组(n=52)。对照组患者接受皮... 目的:探讨不同矫正手术治疗老年性下睑内翻合并倒睫的美学效果及对睑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3年4月笔者医院收治的老年性下睑内翻合并倒睫患者103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51)和对照组(n=52)。对照组患者接受皮肌瓣联合外侧睑板楔形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接受单纯皮肤-眼轮匝肌瓣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美学效果满意度、手术前后眼睑功能、手术相关指标、治疗效果相关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美学效果总满意度为94.12%,高于对照组的80.77%(P<0.05);观察组睑缘评分、睑板腺挤压试验评分低于对照组,睑板腺脂质分泌情况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泪阜显露率、睑裂宽度以及睫毛朝向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高于术前,泪腺分泌试验(Schirmer’s test,SIT)、角膜荧光素染色试验(Corneal fluorescein staining,CSF)低于术前,且观察组BUT高于对照组,SIT、CSF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84%,与对照组的13.46%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皮肤-眼轮匝肌瓣切除术相较于皮肌瓣联合外侧睑板楔形切除术更有利于提高老年性下睑内翻合并倒睫患者整体美观性,改善睑板功能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性下睑内翻 倒睫 单纯皮肤-眼轮匝肌瓣切除术 皮肌瓣联合外侧睑板楔形切除术 美学效果 睑板功能
下载PDF
改良肌皮瓣法结合眶隔固定术在睑袋整形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7
作者 郑雪平 罗定安 刘冷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49-52,共4页
目的:探讨睑袋整形中改良肌皮瓣法结合眶隔固定术的效果及对并发症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2022年6月于笔者医院接受传统肌皮瓣法睑袋整形术的53例患者临床资料,纳入传统组,回顾性分析同期于笔者医院接受传统肌皮瓣法结合眶隔... 目的:探讨睑袋整形中改良肌皮瓣法结合眶隔固定术的效果及对并发症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2022年6月于笔者医院接受传统肌皮瓣法睑袋整形术的53例患者临床资料,纳入传统组,回顾性分析同期于笔者医院接受传统肌皮瓣法结合眶隔固定术的55例患者临床资料,纳入联合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临床疗效[睑袋程度评分、下睑皮肤皱纹(Fitzpatrick皱纹分级评分)、泪沟(Barton分级评分)],统计患者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手术时间长于传统组,但眼部外观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短于传统组(均P<0.05);术后2个月,两组患者睑袋程度评分、Fitzpatrick评分及Barton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组低于传统组(均P<0.05);联合组患者术后满意度高于传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均P<0.05)。结论:改良肌皮瓣法结合眶隔固定术在睑袋整形术中效果显著,能够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睑袋整形 临床疗效 改良肌皮瓣法 眶隔固定术 并发症
下载PDF
VSD与带蒂背阔肌皮瓣转移序贯治疗上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8
作者 任胜 孙彩莲 刘文状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3期236-241,共6页
目的探讨VSD联合带蒂背阔肌皮瓣转移序贯治疗上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23年3月我科收治的上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清洁创面后分别采用持续VS... 目的探讨VSD联合带蒂背阔肌皮瓣转移序贯治疗上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23年3月我科收治的上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清洁创面后分别采用持续VSD与带蒂背阔肌皮瓣转移序贯治疗、换药+带蒂背阔肌皮瓣转移序贯治疗上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创面。比较两组手术前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总住院时间、皮瓣存活情况等,采用Mayo肘关节评分系统评价肘关节功能。结果治疗组手术前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皮瓣完全存活32例(100%),对照组完全存活29例(90.62%),缺血、感染坏死3例(9.3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按Mayo评分标准评价肘关节功能:治疗组优6例,良16例,中8例,差2例,优良率为68.75%,对照组优4例,良14例,中10例,差4例,优良率为56.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7~14个月,平均(12.0±1.9)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外形满意。结论VSD与带蒂背阔肌皮瓣转移序贯治疗上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可有效促进创面愈合,减轻患者换药痛苦,且皮瓣切取简便、易存活,是修复上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SD 背阔肌皮瓣 软组织缺损 上肢
下载PDF
乳腺癌超象限切除术联合带蒂背阔肌皮瓣转移乳房重建术对乳腺癌美容及预后的影响观察
9
作者 尚健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6期45-48,共4页
目的 探讨乳腺癌超象限切除术联合带蒂背阔肌皮瓣转移乳房重建术对乳腺癌美容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50例行乳腺癌超象限切除术联合带蒂背阔肌皮瓣转移乳房重建术的乳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一时间段50例行传统保乳手术的乳腺癌... 目的 探讨乳腺癌超象限切除术联合带蒂背阔肌皮瓣转移乳房重建术对乳腺癌美容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50例行乳腺癌超象限切除术联合带蒂背阔肌皮瓣转移乳房重建术的乳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一时间段50例行传统保乳手术的乳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乳房的美容效果、预后情况以及手术前后自尊、自我形象水平。结果 观察组术后乳房的美容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感染和皮瓣坏死、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积液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远处转移、复发转移及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患者乳腺癌自我形象量表(BIBCQ)、自尊量表(SE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观察组BIBCQ评分(98.56±8.8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1.31±9.18)分, SES评分(30.85±3.8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4.65±3.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患者采用乳腺癌超象限切除术联合带蒂背阔肌皮瓣转移乳房重建术在确保手术疗效的同时,能让患者乳房保持良好形态,提升患者自尊水平及自我形象要求,改善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超象限切除术 带蒂背阔肌皮瓣转移乳房重建术 美容 预后
下载PDF
严重放射性溃疡的修复 被引量:22
10
作者 沈余明 沈祖尧 +3 位作者 王乃佐 马春旭 桑慧华 宓惠茹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4期208-210,共3页
目的 探讨严重放射性溃疡的修复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自 1988年 8月~ 1998年 12月 ,采用肌瓣或肌皮瓣移位修复严重放射性溃疡 12例 ,其中胸大肌肌瓣 1例 ,三叶状横形腹直肌肌皮瓣 3例 ,背阔肌肌皮瓣 2例 ,阔筋膜张肌肌皮瓣 1例 ,... 目的 探讨严重放射性溃疡的修复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自 1988年 8月~ 1998年 12月 ,采用肌瓣或肌皮瓣移位修复严重放射性溃疡 12例 ,其中胸大肌肌瓣 1例 ,三叶状横形腹直肌肌皮瓣 3例 ,背阔肌肌皮瓣 2例 ,阔筋膜张肌肌皮瓣 1例 ,纵形腹直肌肌皮瓣与阔筋膜张肌肌皮瓣 1例 ,腓肠肌肌瓣 1例 ,臀大肌肌皮瓣1例 ,下肢巨大剔骨肌皮瓣 1例 ,上肢剔骨肌皮瓣 1例。结果 肌瓣、肌皮瓣全部成活 ,伤口 期愈合 9例 , 期愈合3例。2例肢体剔骨肌皮瓣不仅修复了巨大溃疡而且挽救了患者生命。3例在修复溃疡的同时行乳房重建 ,获得满意效果。结论 肌瓣、肌皮瓣血供丰富 ,组织量大 ,充填效果好 ,外观良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溃疡 肌瓣 肌皮瓣 修复
下载PDF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肌皮瓣治疗慢性跟骨骨髓炎 被引量:31
11
作者 沈余明 向东 +3 位作者 王浩 陈辉 黎明 张国安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60-362,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肌皮瓣治疗慢性跟骨骨髓炎的方法。方法2002年1月~2005年10月治疗7例跟骨骨折所致慢性跟骨骨髓炎,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15~68岁。均为跟骨开放性骨折或跟骨闭合性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或植骨致切口感... 目的探讨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肌皮瓣治疗慢性跟骨骨髓炎的方法。方法2002年1月~2005年10月治疗7例跟骨骨折所致慢性跟骨骨髓炎,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15~68岁。均为跟骨开放性骨折或跟骨闭合性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或植骨致切口感染、跟骨外露,骨髓炎发生,病程3~12个月。手术彻底清创后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肌皮瓣移位治疗,肌皮瓣范围为8cm×4cm^12cm×7cm,其中肌瓣范围为4cm×3cm^6cm×5cm。供区直接缝合5例,植皮覆盖2例。结果术后移位肌皮瓣完全成活,切口期愈合。7例均获2~6个月随访,皮瓣质地,外形良好。骨髓炎未见复发,无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行走。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肌皮瓣治疗慢性跟骨骨髓炎是完全可行的,给跟骨骨髓炎的治疗带来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 肌皮瓣 跟骨骨髓炎
下载PDF
背阔肌皮瓣移位重建屈肘功能12例 被引量:8
12
作者 杨国敬 陈德松 +2 位作者 蔡佩琴 陈亮 沈尊理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4期209-211,共3页
自1991年3月~1993年10月,利用背阔肌移位重建臂丛神经损伤的屈肘功能12例,随访6个月~2年半,疗效满意。优点为:①不可逆性臂丛神经损伤肢体多为“皮包骨”,采用肌皮瓣移位,增大了肢体周径,减少了皮肤张力,有利... 自1991年3月~1993年10月,利用背阔肌移位重建臂丛神经损伤的屈肘功能12例,随访6个月~2年半,疗效满意。优点为:①不可逆性臂丛神经损伤肢体多为“皮包骨”,采用肌皮瓣移位,增大了肢体周径,减少了皮肤张力,有利于移位后肌肉滑行,改善了外观,同时也便于术后血运观察。②部分臂丛根性损伤,背阔肌多已萎缩无功能,利用神经移位重建胸背神经而恢复了背阔肌功能,再移位重建屈时功能,证明是有效可行的。分析讨论了此类手术的特点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神经损伤 背阔肌皮瓣移位 屈肘功能 重建术
下载PDF
对28例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体会 被引量:22
13
作者 刘强 赵天兰 +1 位作者 余道江 张为宝 《安徽医药》 CAS 2010年第1期47-48,共2页
目的介绍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VSD)在临床中的应用,探讨其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方法对2008年7月至2009年6月我科收治的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28例,术前彻底清创后全部给予VSD负压吸引,待肉芽新鲜后,结合皮瓣、肌瓣、真... 目的介绍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VSD)在临床中的应用,探讨其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方法对2008年7月至2009年6月我科收治的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28例,术前彻底清创后全部给予VSD负压吸引,待肉芽新鲜后,结合皮瓣、肌瓣、真皮下血管网皮片或中厚皮片移植,其中7例肌皮瓣、4例大面积皮片移植病例术后再次应用VSD吸引。结果28例患者中26例移植物全部存活,2例肌皮瓣远端少量坏死,经换药后完全愈合。结论VSD能明显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促进移植物的血运循环,有利于移植物的成活,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 VSD) 肌皮瓣
下载PDF
截瘫后褥疮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9
14
作者 侯春林 陈爱民 +2 位作者 刘祖德 匡勇 刘岩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555-556,共2页
目的:通过外科手术治疗截瘫后褥疮。方法:应用10种筋膜皮瓣和9种肌皮瓣一期修复102例(138处)截瘫后褥疮。结果:133处褥疮愈合良好,一期愈合率达96%。结论:本法明显缩短了疗程,提高了治愈率,主张在褥疮修复中首... 目的:通过外科手术治疗截瘫后褥疮。方法:应用10种筋膜皮瓣和9种肌皮瓣一期修复102例(138处)截瘫后褥疮。结果:133处褥疮愈合良好,一期愈合率达96%。结论:本法明显缩短了疗程,提高了治愈率,主张在褥疮修复中首选筋膜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褥疮 截瘫 并发症 外科手术 皮肤移植
下载PDF
改良背阔肌肌皮瓣乳房再造术 被引量:17
15
作者 邓国三 黄广香 +2 位作者 邝石峰 匡斌 陈云瀛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4期211-212,共2页
目的 探索背阔肌肌皮瓣在乳房再造术中的应用价值 ,为临床自体乳房再造提供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  1994年以来 ,采用以背阔肌肌皮瓣及胸背动脉营养的脂肪组织联合移位 ,以对侧乳房的形态及体积为参照 ,进行取材及塑形的自体组织... 目的 探索背阔肌肌皮瓣在乳房再造术中的应用价值 ,为临床自体乳房再造提供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  1994年以来 ,采用以背阔肌肌皮瓣及胸背动脉营养的脂肪组织联合移位 ,以对侧乳房的形态及体积为参照 ,进行取材及塑形的自体组织再造乳房。结果  6 0例 (6 0侧 )乳房再造手术全部成功 ,经过 3个月~ 5年随访 ,术后效果满意 41例 ,占 6 8.3% ;比较满意 16例 ,占 2 6 .7% ;不满意 3例 ,占 5 .0 %。结论 改良背阔肌肌皮瓣移位再造乳房 ,克服了传统背阔肌肌皮瓣再造乳房时组织量不足的缺点 ,手术操作不复杂 ,成功率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阔肌皮瓣 乳房再造 乳腺癌
下载PDF
带跟腱的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修复膝前软组织与髌腱缺损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志强 汪琦 +3 位作者 金立国 贾庆灵 孙柏山 胡平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7期662-663,共2页
目的 :探讨膝部皮肤软组织髌腱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 :利用带跟腱的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移位进行修复 ,其中跟腱重建髌腱 ,肌皮瓣覆盖皮肤软组织缺损。临床应用 13例 (14肢 )。结果 :平均随访 4 8.4月 ,踝关节活动正常。除 1例膝部功能... 目的 :探讨膝部皮肤软组织髌腱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 :利用带跟腱的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移位进行修复 ,其中跟腱重建髌腱 ,肌皮瓣覆盖皮肤软组织缺损。临床应用 13例 (14肢 )。结果 :平均随访 4 8.4月 ,踝关节活动正常。除 1例膝部功能轻度受限外 (原发损伤广泛合并复杂骨折 ) ,余功能基本正常。结论 :该方法治疗此类损伤符合生理要求 ,且重建修复手术一次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腱缺损 跟腱 肌皮瓣 膝前软组织缺损 修复方法
下载PDF
选择性肌皮神经分支部分切断术治疗脑瘫性肘痉挛 被引量:10
17
作者 于炎冰 张黎 +5 位作者 马延山 郭协力 冯利东 李伟 武成奇 闫立民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10期449-450,共2页
目的探讨选择性肌皮神经分支部分切断术治疗脑瘫病儿肘部痉挛状态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81侧)肘部痉挛状态病人的病历资料。结果病人术后均感肘部痉挛状态缓解,术后6周运动功能改善75侧(92.6%)。平均随访26个月,肘部痉挛状态... 目的探讨选择性肌皮神经分支部分切断术治疗脑瘫病儿肘部痉挛状态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81侧)肘部痉挛状态病人的病历资料。结果病人术后均感肘部痉挛状态缓解,术后6周运动功能改善75侧(92.6%)。平均随访26个月,肘部痉挛状态缓解77侧(95.1%),运动功能改善73侧(90.1%),生活质量提高61例(93.8%)。结论选择性肌皮神经分支部分切断术是治疗脑瘫病儿肘部痉挛状态安全有效的显微外科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肌皮神经 去神经支配
下载PDF
面动脉肌皮瓣修复口底缺损 被引量:7
18
作者 杨茂进 况明才 +1 位作者 曹川 叶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2期68-70,共3页
为了观察面动脉肌皮瓣修复口底缺损的临床效果,1991年~1997年,应用面动脉肌皮瓣21个,修复口底及邻近组织器官缺损21例。皮瓣面积最小8cm×3.4cm,最大12.1cm×5.4cm。皮瓣转移后供区直接拉... 为了观察面动脉肌皮瓣修复口底缺损的临床效果,1991年~1997年,应用面动脉肌皮瓣21个,修复口底及邻近组织器官缺损21例。皮瓣面积最小8cm×3.4cm,最大12.1cm×5.4cm。皮瓣转移后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19例皮瓣完全成活,2例有局部尖端坏死,换药治愈。详细介绍了面动脉肌皮瓣的应用解剖、设计与操作要点,对该皮瓣的优点和术后面部畸形的预防进行了讨论。认为,面动脉肌皮瓣是修复口底缺损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动脉 肌皮瓣 修复 口底缺损
下载PDF
肱二头肌和三角肌肌支在臂丛的定位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9
作者 董震 成效敏 +2 位作者 王欢 肖文焕 顾玉东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23-224,共2页
目的:研究肱二头肌和三角肌肌支在臂丛中的定位。方法:通过对10具尸体双侧肱二头肌及三角肌肌支的解剖,观察其纤维定位,并测定其截面积。结果:在腋部肱二头肌和三角肌肌支分别位于相应神经的外侧份,其截面积分别占主干截面积的... 目的:研究肱二头肌和三角肌肌支在臂丛中的定位。方法:通过对10具尸体双侧肱二头肌及三角肌肌支的解剖,观察其纤维定位,并测定其截面积。结果:在腋部肱二头肌和三角肌肌支分别位于相应神经的外侧份,其截面积分别占主干截面积的34%和53%。在锁骨上,肱二头肌肌支位于上干前股的前正中和前外侧份,其截面积占上干前股的34%,三角肌肌支位于上干后股的后正中和后外侧份,其截面积占上干后股的37%。结论:在神经移植或移位手术中,应尽可能将动力神经缝接至肌支相应的神经束上,以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解剖 臂丛损伤 肱二头肌 三角肌肌支
下载PDF
肌皮神经及其分支的应用解剖学观测 被引量:7
20
作者 史二栓 王泽俊 +1 位作者 方刚 索利娅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7年第1期16-18,共3页
目的探索国人肌皮神经(MSN)及其分支的类型,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数据。方法解剖观测32具成人防腐尸体标本(男25具、女7具)的肌皮神经分支类型、起端直径、起点距锁骨下缘中点距离及其长度;肌皮神经各分支的分型、起点直径、入肌长度。结... 目的探索国人肌皮神经(MSN)及其分支的类型,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数据。方法解剖观测32具成人防腐尸体标本(男25具、女7具)的肌皮神经分支类型、起端直径、起点距锁骨下缘中点距离及其长度;肌皮神经各分支的分型、起点直径、入肌长度。结果肌皮神经分支分为4型和一个变异型,以Ⅱ型(3支型)多见,出现率为42.19%。肌皮神经的分支依据其支数及进一步分支的形式分为若干亚型。肌皮神经及其分支的起点直径和长度分别为:肌皮神经(3.16±0.85)mm、(5.64±4.19)cm;喙肱肌支(CN):(1.31±0.46)mm、(2.20±1.28)cm;肱二头肌支(BBN):(1.75±0.56)mm、(9.21±2.48)cm;肱肌支(BN):(1.19±0.45)mm、(1.40±0.32)cm;肱二头肌长头支(LBBN):(1.57±0.59)mm、(11.77±2.36)cm;肱二头肌短头支(SBBN):(1.54±0.49)mm、(9.62±2.27)cm;交通支(CB):(2.14±0.46)mm、(12.86±4.51)cm;前臂外侧皮神经(CALN):(2.16±0.49)mm、(9.87±2.58)cm。结论肌皮神经及其分支的变异较大,临床可以用肌皮神经或其分支作为供体修复臂丛和桡神经或以其他神经修复肌皮神经,但应注意其分支形式及可游离长度,以找到合适的神经以利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 肌皮神经 观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