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dentification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Controlling Floral Morphology of Rice Using a Backcross Population between Common Cultivated Rice, <i>Oryza sativa</i>and Asian Wild Rice, <i>O. rufipogon</i>
1
作者 Ryo Ishikawa Takafumi Watabe +2 位作者 Ryo Nishioka Pham Thien Thanh Takashige Ishii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17年第4期734-744,共11页
Differences in floral morphologies affect pollination behaviour in many flowering plants. In the genus Oryza, several differences in the size of floral organs are known. In this study, we focused on the differences in... Differences in floral morphologies affect pollination behaviour in many flowering plants. In the genus Oryza, several differences in the size of floral organs are known. In this study, we focused on the differences in the size of floral organs between common cultivated rice, Oryza sativa L. and its wild ancestor, O. rufipogon. We compared floral morphologies between cultivated rice O. sativa cv. Nipponbare and O. rufipogon W630. We first evaluated temporal changes in filament and anther lengths. W630 had longer filaments with rapid elongation within 15 min after spikelet opening. W630 also had longer anthers than Nipponbare, and size of anther was consistent throughout all time examined. We also analysed other six floral traits, and found that W630 had higher stigma and style length, as well as lemma and palea length, but lower lemma and palea width.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T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identify the loci controlling these floral traits, using backcross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derived from a cross between Nipponbare and W630. A total of 11 significant QTLs were identified. Of these, two pairs of QTLs for lemma and palea length and one pair for lemma and palea width overlapped, suggesting that common genetic factors may be the reason for the differences in these traits. In addition, we performed QTL analysis for grain size, and found that QTLs for grain size coincided with those for lemma and palea size, indicating that grain size is partly controlled by glume capacity. The QTLs identified in this study will be informative for understanding genetic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rice domest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oryza sativa o. RUFIPoGoN FLoRAL Morphology Domestication
下载PDF
不同施肥策略对阴山北麓旱作燕麦人工草地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邢佳庆 刘刚 +9 位作者 孙宇 曾媛韬 郑佳华 李邵宇 乌云嘎 王赟博 张彬 史世斌 王占海 赵萌莉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27-833,共7页
本研究以内蒙古武川县燕麦(Avena sativa)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法,通过无氮施肥为对照(CK),设置常规施氮(NN),控释施氮(CN)2个施肥处理,研究旱作燕麦人工草地N_(2)O排放规律,探讨N_(2)O排放对不同施肥种类的响应。结果表明:与... 本研究以内蒙古武川县燕麦(Avena sativa)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法,通过无氮施肥为对照(CK),设置常规施氮(NN),控释施氮(CN)2个施肥处理,研究旱作燕麦人工草地N_(2)O排放规律,探讨N_(2)O排放对不同施肥种类的响应。结果表明:与无氮施肥相比,常规施氮的地上生物量显著提高37.8%,控释施氮的地上生物量显著提高64.5%(P<0.05);与常规施肥相比控释肥氮素利用率显著提升了71.0%(P<0.05);不同施肥处理下,燕麦人工草地生长季的N_(2)O排放通量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并在苗期和拔节期出现峰值;与无氮施肥相比,常规施氮的N_(2)O排放量(0.85 kg·hm^(-2))显著提高44.1%,控释施氮的单位产量N_(2)O排放量(0.86×10^(-4)g·g^(-1))显著降低37.2%(P<0.05)。本研究发现相较于常规施肥,控释氮肥提高了燕麦产量且降低了N_(2)O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种类 燕麦 地上生物量 N_(2)o排放 阴山北麓
下载PDF
一个水稻开颖不育突变体ohs1(t)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晓玲 毛毕刚 +3 位作者 刘华清 陈建民 田大刚 王锋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9年第2期413-419,共7页
我们在明恢86的转基因后代中发现了一个水稻花器官发育突变体,暂命名为开颖不育(open hull sterile1,ohs1(t))突变体。ohs1(t)突变体表现颖花开裂,内外稃片变细,内稃微弯向外稃,有雌雄蕊分化,但雌雄蕊较野生型株的小,大多数花药没有花粉... 我们在明恢86的转基因后代中发现了一个水稻花器官发育突变体,暂命名为开颖不育(open hull sterile1,ohs1(t))突变体。ohs1(t)突变体表现颖花开裂,内外稃片变细,内稃微弯向外稃,有雌雄蕊分化,但雌雄蕊较野生型株的小,大多数花药没有花粉,少数花药中含有不育花粉,雌雄配子均不育。突变体ohs1(t)分别与明恢86、R527、93-11和中花16号杂交后代遗传分析表明,ohs1(t)是一个隐性基因控制的突变体。以ohs1(t)和93-11杂交F2群体中突变个体作为初步定位群体,采用已报道的SSR标记将OHS1(t)初步定位在1号染色体的长臂端RM493和RM5638两个标记间。随后利用已公布的水稻基因组序列(http://rgp.dna.affrc.go.jp/E/index.html)及93-11和日本晴间SSR标记数据库(http://www.gramene.org/),新开发和筛选了SSR和In-Del标记,并以ohs1(t)和中花16号杂交F2群体中突变个体作为新定位群体,将OHS1(t)基因进一步定位在NSSR0115和InDel0102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2cM和0.3cM,物理距离约66k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开颖不育突变体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下载PDF
利用有性杂交将GO基因从转基因粳稻导入籼稻 被引量:1
4
作者 何传云 邵继荣 +3 位作者 朱学梅 谢戎 柏大全 刘成元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47-49,53,共4页
本研究将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 Oxidase,简称GO)基因通过有性杂交方式从转基因粳稻(Oryza sativa L. ssp. japonica)日本晴(Nipponbare)转入籼稻(O.sativas sp. Indica)蜀恢162,并用RT-PCR方法成功检测到GO基因已在分子水平整合和转录... 本研究将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 Oxidase,简称GO)基因通过有性杂交方式从转基因粳稻(Oryza sativa L. ssp. japonica)日本晴(Nipponbare)转入籼稻(O.sativas sp. Indica)蜀恢162,并用RT-PCR方法成功检测到GO基因已在分子水平整合和转录进蜀恢162基因组,证明了GO基因可在水稻亚种间转育。淀粉-KI显色反应结果说明GO基因已经在蛋白质水平表达并发挥功能。对GO基因蜀恢162的进一步利用及GO基因的安全性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氧化酶基因 转基因粳稻 转基因籼稻 有性杂交
下载PDF
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Indigenous Rice Varieties in Eastern Himalayan Region of Northeast India
5
作者 Baharul Islam CHOUDHURY Mohammed Latif KHAN Selvadurai DAYANANDAN 《Rice science》 SCIE 2014年第2期90-98,共9页
The eastern Himalayan region of Northeast (NE) India is home to a large number of indigenous rice varieties, which are traditionally classified as Oryza sativa subspecies indica, japonica or intermediate types. The ... The eastern Himalayan region of Northeast (NE) India is home to a large number of indigenous rice varieties, which are traditionally classified as Oryza sativa subspecies indica, japonica or intermediate types. The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traditional Cheng’s index is often inconclusive due to phenotypic plasticity of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which are influenced by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We used molecular markers specific for indica and japonica subspecies to assess the degree of genetic relatedness of indigenous rice varieties in NE India.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majority of upland (jum) and glutinous rice varieties, traditionally considered as japonica, were genetically close to the subspecies indica. All varieties of boro ecotype were found to be indica type, and only a few varieties cultivated in lowland and upland areas were japonica type. Some of the lowland varieties of the sali ecotype were intermediate between indica and japonica, and they showed a closer genetic affinity to O. rufipog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assification 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insertion and deletion marker INDICA JAPoNICA o. sativa
下载PDF
紫花苜蓿CCoAOMT基因家族的鉴定、进化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马倩 闫启 +2 位作者 张正社 吴凡 张吉宇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44-156,共13页
紫花苜蓿是全世界广泛栽培的优质牧草。木质素与紫花苜蓿抗性密切相关,但木质素难以被牲畜消化,严重影响了紫花苜蓿的营养价值,所以培育低木质素的紫花苜蓿具有重要意义。咖啡酰辅酶A氧甲基转移酶(CCoAOMT)是木质素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 紫花苜蓿是全世界广泛栽培的优质牧草。木质素与紫花苜蓿抗性密切相关,但木质素难以被牲畜消化,严重影响了紫花苜蓿的营养价值,所以培育低木质素的紫花苜蓿具有重要意义。咖啡酰辅酶A氧甲基转移酶(CCoAOMT)是木质素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紫花苜蓿基因组中的CCoAOMT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并对其基因结构、染色体定位、系统发育、基因表达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紫花苜蓿基因组中共鉴定到44个MsCCoAOMT基因,其中36个(82%)MsCCoAOMT基因都含有5个外显子,分布于16条染色体上,存在明显的串联重复现象;通过系统发育树分析,MsCCoAOMT基因家族可分为5类;通过MEME软件对MsCCoAOMT蛋白motif进行预测发现了10个比较保守的motif。qRT-PCR表达分析表明部分MsCCoAOMT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研究结果对紫花苜蓿低木质素遗传改良具有潜在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木质素 咖啡酰辅酶A氧甲基转移酶 基因家族 基因表达
下载PDF
Health benefits of black rice——A review 被引量:7
7
作者 Balasubramaniam Jaya Prasad Pazhaniyandi Subramania Sharavanan Rengaraj Sivaraj 《Grain & Oi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9年第4期109-113,共5页
Rice has been a staple food across the globe since time immemorial.Generally,different types of rice,such as white,purple,red,brown,and black rice,are named following the physical appearance of the rice bran.The color... Rice has been a staple food across the globe since time immemorial.Generally,different types of rice,such as white,purple,red,brown,and black rice,are named following the physical appearance of the rice bran.The color of the rice bran differs due to the presence of pigments in the rice varieties.Apart from general uses like cooking and fodder for cattle,rice has also been extensively involved in the field of medicine,some of which have been scientifically addressed.Although pigmented rice varieties have a history of heritage and are admired all over the world,awareness concerning the benefits of consuming these types of rice is limited.The main theme of this research article is to define the scientifically proven medicinal properties of black rice.The health properties of black rice are experimentally renowned,and gathered empirical data regarding the physiolog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 of black rice remarkably supports the use of black rice in nutritional thera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ck rice Cyanidin-3-o-glucoside DIABETES Dragon eyeball 100 Insulin resistance oryza sativa
下载PDF
水稻广亲和基因S5-n的功能标记开发及其应用 被引量:34
8
作者 杨杰 王军 +2 位作者 曹卿 陈志德 仲维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000-2007,共8页
广亲和基因S5-n是能够恢复籼、粳杂种育性的基因,利用常规育种方法回交转育广亲和基因需要通过配组杂种F1,根据F1的育性判断和选择S5-n,选育周期长,方法繁琐。因此,在广亲和遗传改良和聚合育种中需要寻找一种快速、简便的广亲和基因检... 广亲和基因S5-n是能够恢复籼、粳杂种育性的基因,利用常规育种方法回交转育广亲和基因需要通过配组杂种F1,根据F1的育性判断和选择S5-n,选育周期长,方法繁琐。因此,在广亲和遗传改良和聚合育种中需要寻找一种快速、简便的广亲和基因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水稻广亲和基因和籼粳S-5等位基因序列存在136bp缺失的特征,设计了InDel标记S5136。前人研究已经明确02428、Dualr、CPSLO17具有S5-n,分子标记S5136 PCR扩增这3个材料的带型为缺失带型,而不携带广亲和基因S5-n的材料的带型为非缺失带型。利用该标记对3037与02428的F2群体分析表明,该标记能准确区分S5-n、S5-i纯合及杂合基因型,标记基因型符合1∶2∶1比例,没有发生偏分离现象。利用该标记从554份水稻品种资源(O.sativa L.)和27份普通野生稻(O.rufipogen Griff.)以及24份江淮流域杂草稻资源中筛选出具有缺失带型的资源材料13份,并对其PCR产物测序证实为S5-n,对Kasalath的广亲和性进行了初步验证;从20份02428的高世代育种材料中,筛选到携带广亲和基因S5-n的恢复系2份。该标记可以用于S5-n基因资源筛选、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和培矮64S为母本的杂交种种子纯度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亲和基因S5-n 功能标记 亚洲栽培稻 普通野生稻 杂草稻
下载PDF
中国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种SSR多样性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48
9
作者 张晓丽 郭辉 +4 位作者 王海岗 吕建珍 袁筱萍 彭锁堂 魏兴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91-597,共7页
采用48对SSR引物对288份我国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共检测到505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变幅为5~20,平均10.5个;平均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e)为0.731,变幅为0.384(RM409)~0.905(RM206)。普通... 采用48对SSR引物对288份我国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共检测到505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变幅为5~20,平均10.5个;平均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e)为0.731,变幅为0.384(RM409)~0.905(RM206)。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高于栽培稻种,栽培稻等位基因数和平均Nei基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普通野生稻的70.2%和88.2%,其中,栽培稻地方品种和选育品种等位基因数分别为普通野生稻的65.4%和53.0%,选育品种等位基因数仅为地方品种的81.1%。AMOVA分析表明,总变异的10.3%是由于种间SSR遗传差异所引起的,不同SSR位点种间的分化程度不同,在0.7%~46.3%之间,有43个位点种间遗传分化达到显著水平,其中以RM427分化最为明显,达46.3%。聚类分析表明,中国普通野生稻总体偏粳,极少数广东、海南材料偏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野生稻 栽培稻 地方品种 选育品种 遗传多样性 分子方差分析
下载PDF
水稻显性早熟材料D64B的发现、遗传分析和 分子标记定位(英文)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瑶君 汪旭东 +3 位作者 吴先军 张红宇 张鹏 赵慧霞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95-500,共6页
D64B是从籼型杂交稻保持系D63B中发现的一个无色早熟突变株。用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以及早稳型水稻品种与之杂交,F1的抽穗期多数与早熟亲本D64B相同或相近,部分偏向早熟亲本。这些结果表明D64B具有显性早熟特性。将D64B在海南陵水短... D64B是从籼型杂交稻保持系D63B中发现的一个无色早熟突变株。用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以及早稳型水稻品种与之杂交,F1的抽穗期多数与早熟亲本D64B相同或相近,部分偏向早熟亲本。这些结果表明D64B具有显性早熟特性。将D64B在海南陵水短日照和温江长日照下分期种植,观察到两地点因生长发育期间温度变化引起的抽穗期的变化的程度是一致的,并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生长发育期间温度升高,D64B抽穗缩短,可知D64B 不感光,感温性中等。种植D64B与蜀恢527的正反交F2和回交一代BC1,三者的抽穗期均呈双峰分布,并且峰谷处于同一位置,以峰谷值103d为转折点进行分组,早熟与迟熟植株的分离比经χ2检验分别符合3∶1和1∶1,表明D64B的早熟特性主要受一对显性早熟核基因控制。用356对微卫星引物对亲本D64B和蜀恢527进行多态性分析,并用多态性引物扩增蜀恢527/D64B的F2早熟和迟熟近等基因池,找到多态引物RM279,进一步用RM279附近的微卫星引物扩增F2早熟和迟熟近等基因池、迟熟植株,筛到多态性引物RM71。用MAPMAKER/EXP3.0软件分析,将该早熟基因定位于第2染色体的短臂端,位于RM179和RM71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12.6cM和13.3cM, 该基因拟名EF 3(t)。在育种实践中用D64B育成早熟不育系D64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sativa L.) 显性 早熟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下载PDF
太湖地区部分新石器时代遗址水稻硅酸体形状特征初探 被引量:17
11
作者 郑云飞 郑云飞 +6 位作者 藤原宏志 游修龄 俞为洁 刘斌 丁金龙 王才林 宇田津彻朗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5-30,共6页
为了探讨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稻的亚种属性,对浙江省的罗家角、马家水、邱城、南河、喇叭、水田贩和江苏省的龙南、徐家湾等遗址出土的陶片、红烧土及土壤,进行了植物硅酸体分析。在26份材料中有11份检出稻的机动细胞硅酸体,它们... 为了探讨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稻的亚种属性,对浙江省的罗家角、马家水、邱城、南河、喇叭、水田贩和江苏省的龙南、徐家湾等遗址出土的陶片、红烧土及土壤,进行了植物硅酸体分析。在26份材料中有11份检出稻的机动细胞硅酸体,它们分属于马家、崧泽和良渚等三个文化阶段。硅酸体的形状特征解析表明: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期的硅酸体的纵长、横长比马家文化期分别增加了15.73%、15.15%和11.73%、15.19%;粒子组分中小颗粒明显减少,大颗粒增加。显示出向以大型硅酸体为特征的粳稻方向进化的趋势。判别结果表明:崧泽和良渚文化期为粳稻;马家 文化早期的判别值有负值,但绝对值较小,和现代栽培的籼稻有差异。从演化过程看,硅酸体特征似籼的早期的栽培稻已具向粳稻分化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亚种 硅酸体 新石器时代
下载PDF
声频控制技术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6
12
作者 禹盛苗 姜仕仁 +2 位作者 朱练峰 张均华 金千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1-147,共7页
为了探明声频控制技术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该文对水稻进行了特定频率和响度(主频率500Hz,响度80dB)的声波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声频处理的杂交籼稻天丰优5号增产5.11%,杂交粳稻甬优13号增产5.38%,产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为了探明声频控制技术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该文对水稻进行了特定频率和响度(主频率500Hz,响度80dB)的声波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声频处理的杂交籼稻天丰优5号增产5.11%,杂交粳稻甬优13号增产5.38%,产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与CK相比,声频处理天丰优5号和甬优13号的有效穗数分别增加8.40和5.80穗/m2,每穗实粒数增加2.46和4.46粒;声频处理后7和14d,天丰优5号茎蘖数分别多0.3和0.5株/从,甬优13号茎蘖数分别多1.1和1.0株/从;声频处理的天丰优5号孕穗期(9月8日)和灌浆期(10月6日)平均叶片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11.36%和10.41%,甬优13号孕穗期(9月22日)和灌浆期(10月20日)分别增加5.20%和4.91%;声频处理的稻米透明度均提高1个等级,天丰优5号和甬优13号垩白度分别降低21.31%和5.88%,胶稠度分别增加2.0和8.0mm,整精米率分别提高6.99%和2.22%,稻米质量指数分别提高6.58%和10.94%。该文为声频控制技术在水稻上大面积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 叶绿素 声波影响 水稻 声频控制技术 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稻米品质
下载PDF
水、旱栽培条件下水稻叶片水势与抗旱性的相关分析及其QTL定位 被引量:15
13
作者 曲延英 穆平 +4 位作者 李雪琴 田玉秀 文峰 张洪亮 李自超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8-206,共9页
为了揭示叶片水势在水稻抗旱中所起的作用及其遗传机制,以越富和IRAT109为亲本构建了120个重组自交系,开展叶片水势与抗旱相关性及QTL定位的研究。重组自交系及亲本群体在旱田和水田两种条件下种植,于始穗期测量叶片凌晨水势和中午水势... 为了揭示叶片水势在水稻抗旱中所起的作用及其遗传机制,以越富和IRAT109为亲本构建了120个重组自交系,开展叶片水势与抗旱相关性及QTL定位的研究。重组自交系及亲本群体在旱田和水田两种条件下种植,于始穗期测量叶片凌晨水势和中午水势;以抗旱系数作为抗旱鉴定指标。结果表明,叶片水势在重组自交系间变异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旱田中午叶片水势与抗旱系数及旱田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旱田叶片水势变化与抗旱系数及旱田单株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旱田中午叶片水势高且能保持凌晨基础叶片水势的品种更具抗旱性。共检测到6个叶片水势加性QTL,其中旱田凌晨叶片水势2个,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5.4%和7.9%,旱田中午叶片水势1个,解释表型变异的10.0%,旱田叶片水势变化2个,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11.6%和9.5%,水田叶片水势变化1个。未检测到水田叶片水势加性QTL。共检测到5对上位性效应QTL,其中旱田中午和凌晨叶片水势各检测到1对上位性QTL,水田凌晨叶片水势上位性QTL1对,水田中午叶片水势上位性QTL2对。抗旱系数共检测到3个加性QTL和2对上位性QTL。叶片水势遗传力较低,田间直观选择效果差,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会提高选择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旱系数 叶片水势 抗旱性 QTL 水稻(o.sativaL.)
下载PDF
超级早、晚稻品种的源库协调性 被引量:15
14
作者 袁小乐 潘晓华 +2 位作者 石庆华 吴建富 漆映雪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744-1748,共5页
为了探讨超级早、晚稻品种的高产机理,对其源库特性进行了研究。与非超级稻品种(对照)相比,超级早、晚稻品种的总库容量、粒叶比、粒束比均较大,且与产量显著正相关;在整个灌浆结实期的源库增量比略大,但早稻在灌浆中后期(抽穗后10~25d... 为了探讨超级早、晚稻品种的高产机理,对其源库特性进行了研究。与非超级稻品种(对照)相比,超级早、晚稻品种的总库容量、粒叶比、粒束比均较大,且与产量显著正相关;在整个灌浆结实期的源库增量比略大,但早稻在灌浆中后期(抽穗后10~25d)和晚稻在灌浆前期(抽穗后0~10d)均明显大;起始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均大,结实率与起始灌浆速率呈显著正相关,产量与平均灌浆速率呈极显著(早稻)或显著(晚稻)正相关;生育后期的根系活力衰退值较小,而剑叶的气-叶温差除早稻的株两优819和晚稻的淦鑫688外,其他均大。根系活力衰退值与产量显著负相关,剑叶的气叶温差与产量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较大的库容量且源库协调性较好是超级早、晚稻品种超高产的重要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稻 早稻 晚稻 产量 源库特性
下载PDF
水稻核心种质的构建策略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李晓玲 李金泉 卢永根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81-687,共7页
以包括34项质量性状和15项数量性状数据的丁氏收集稻种资源中的2262份为供试材料,采用3种抽样方法、3种类型的性状数据、8种系统聚类方法和调整的欧氏距离构建巢式核心种质,以确定一种最佳的核心种质构建策略。结果表明,抽样比例在2.2%... 以包括34项质量性状和15项数量性状数据的丁氏收集稻种资源中的2262份为供试材料,采用3种抽样方法、3种类型的性状数据、8种系统聚类方法和调整的欧氏距离构建巢式核心种质,以确定一种最佳的核心种质构建策略。结果表明,抽样比例在2.2%~9.9%之间的核心子集已足以保持原群体最大程度的遗传多样性。整合的质量数量性状构建的核心子集遗传多样性最大,优于仅由数量性状或质量性状构建的核心子集。采用优先取样结合多次聚类随机取样法,结合可变类平均法或类平均法构建的效果最好,由此得到150份核心种质,占原群体的6.6%。对核心种质的评价与验证表明,核心种质绝大部分性状的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均大于原群体,其表型频率方差均小于原群体,表型保留比例均达到100%,大部分数量性状的均值与原群体无显著差异,最大值、最小值、极差与原群体完全符合。150份核心种质较好地保存了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 核心种质 构建策略
下载PDF
氮肥运筹及密度对超高产水稻中优752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72
16
作者 田智慧 潘晓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94-898,共5页
以三系籼型杂交中稻中优752为材料,研究了氮肥运筹及密度对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1)在0—240ks/hm^2施氮范围内,中优752的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同一施氮水平(240ks/hm^2)下产量随中后期施氮比例... 以三系籼型杂交中稻中优752为材料,研究了氮肥运筹及密度对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1)在0—240ks/hm^2施氮范围内,中优752的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同一施氮水平(240ks/hm^2)下产量随中后期施氮比例的增加而增加,穗肥和粒肥占60%的产量最高;密度为20cm×30cm的产量最高。分析表明,中优752的产量主要受每穗粒数和有效穗数的影响,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不明显。(2)在0—300kg/hm^2。施氮范围内,增施氮肥使中优752的成穗率降低;而增加中后期施氮比例和适当降低密度能使中优752的成穗率提高。颖花退化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随中后期施氮比例的增加和密度的降低而降低。早发度与成穗率呈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中优752 氮肥运筹 密度 产量
下载PDF
中国栽培稻及其近缘野生种叶绿体DNA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肖晗 应存山 黄大年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21-124,共4页
中国栽培稻及其近缘野生种叶绿体DNA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肖晗,应存山,黄大年(中国水稻研究所,杭州310006)关键词:叶绿体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栽培稻;野生种RFLPAnalysisofChloro... 中国栽培稻及其近缘野生种叶绿体DNA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肖晗,应存山,黄大年(中国水稻研究所,杭州310006)关键词:叶绿体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栽培稻;野生种RFLPAnalysisofChloroplastDNAfromCh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体DNA 限制性片段长度 栽培稻 野生种
下载PDF
亚洲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种间杂种花粉和胚囊败育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傅雪琳 卢永根 +2 位作者 李金泉 刘向东 赵杏娟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362-366,共5页
以亚洲栽培稻籼稻品种广陆矮4号(简称GLA)、粳稻品种辽粳944(简称944)、粳型亲籼系G2416-3(简称M12)与产于广东高州的普通野生稻(简称GP)配制6个正反交种间杂交组合,F1育性研究的结果表明:GLA/GP F1与GP/GLA F1之间的花粉育性(56.71%、5... 以亚洲栽培稻籼稻品种广陆矮4号(简称GLA)、粳稻品种辽粳944(简称944)、粳型亲籼系G2416-3(简称M12)与产于广东高州的普通野生稻(简称GP)配制6个正反交种间杂交组合,F1育性研究的结果表明:GLA/GP F1与GP/GLA F1之间的花粉育性(56.71%、56.15%)、胚囊育性(42.10%、33.33%)和小穗育性(33.66%、32.60%)差异较小;944/GP F1与GP/944 F1之间的花粉育性(79.01%、7.45%)、胚囊育性(50.00%、27.28%)和小穗育性(47.31%、17.59%)差异较大;M12/GPF1与GP/M12 F1的花粉育性(65.26%和49.55%)和小穗育性(73.16%和54.10%)差异介于前两者间,而胚囊育性(75.00%和40.00%)相差较大。各杂种F1败育花粉以典败类型为主;杂种F1败育胚囊主要有雌性生殖单位退化,卵器退化,极核异常排列,胚囊内组织混乱,助细胞退化且珠心组织吞噬胚囊,以及胚囊退化等。杂种胚囊育性和花粉育性直接影响小穗育性。以野生稻为母本的杂种育性较相应反交组合杂种的为低,表现出野生稻细胞质对栽野杂种育性的影响效应。可尝试利用人为创建的粳型亲籼系来开展克服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种间杂种不育性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栽培稻 普通野生稻 种间杂种 花粉败育 胚囊败育 小穗育性
下载PDF
稻属种间杂交转移药用野生稻抗褐飞虱基因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钟代彬 罗利军 应存山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1-4,共4页
以高产优质的栽培稻(O.Sativa)中86—44为母本,高抗褐飞虱的广西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为父本,远缘杂交结合胚拯救,获得高抗褐飞虱的杂种植株F1。通过和栽培稻中86—44回交,获得高抗褐飞虱的回交一代(BC1F1)及回交二代... 以高产优质的栽培稻(O.Sativa)中86—44为母本,高抗褐飞虱的广西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为父本,远缘杂交结合胚拯救,获得高抗褐飞虱的杂种植株F1。通过和栽培稻中86—44回交,获得高抗褐飞虱的回交一代(BC1F1)及回交二代(BC2F1),经自效获得BC2F2,部分株系农艺性状优良,结实正常,高抗褐飞虱。研究表明,远缘杂交结合胚拯救,通过两次回交并结合胚拯救转移药用野生稻的抗褐飞虱基因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稻 药用野生稻 种间杂交 褐飞虱 基因转移
下载PDF
栽培稻×大颖野生稻F_2多倍现象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子先 刘刚 +1 位作者 韩思怀 陈学良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11-15,共5页
A栽培精(Oryzasativa)×大颖野生稻(Oryzagrandislumis)F_2经细胞学鉴定为2n=4x=48,即已由杂种F_1的ACD异源三倍体变成了异源四倍体。研究了从粗线或到本期Ⅱ的染色体行为,结果表明,F_2的染色体构型为异源节段异段类型,... A栽培精(Oryzasativa)×大颖野生稻(Oryzagrandislumis)F_2经细胞学鉴定为2n=4x=48,即已由杂种F_1的ACD异源三倍体变成了异源四倍体。研究了从粗线或到本期Ⅱ的染色体行为,结果表明,F_2的染色体构型为异源节段异段类型,且异常染色体频率极高,合计为87.13%.各类异常染色体频率变化按比例大小依次为:单价体,染色体拖曳,落后染色体,多价体,邻接型易位,不均等分离,桥,不分离和松散配对等、邻接型易位是本研究的中心论题。因邻接型易位的存在是F_2花粉不育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产生节段异段染色体构型的重要原因;因邻接型易位带来相互易位,可供有种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栽培稻 大颖野生稻 多倍现象 细胞遗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