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82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酚类成分及其组合对P.aeruginosa PAO1的抑制效果研究
1
作者 刁春华 杨秀芳 +4 位作者 涂云飞 宋鹏鹏 左小博 苏小琴 孔俊豪 《茶叶通讯》 2024年第1期85-90,共6页
为研究茶叶酚类成分及其复方对P.aeruginosa PAO1的体外抑制作用,筛选出用药量最低的最佳抑菌组方,采用倍比稀释法结合刃天青显色测定5种酚类成分对P.aeruginosa PAO1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采用响应面法研究对P.aeruginosa PAO1具有较... 为研究茶叶酚类成分及其复方对P.aeruginosa PAO1的体外抑制作用,筛选出用药量最低的最佳抑菌组方,采用倍比稀释法结合刃天青显色测定5种酚类成分对P.aeruginosa PAO1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采用响应面法研究对P.aeruginosa PAO1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最佳配伍。结果表明5种酚类成分对P.aeruginosa PAO1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5种茶叶活性成分对P.aeruginosa PAO1的抑菌性大小为:EGCG>TF60=ECG>EGC>EC。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EGCG、EGC、ECG、TF60这4种酚类成分以1.0∶4.0∶4.81∶4.0的比例配伍时对P.aeruginosa PAO1具有最佳抑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酚类成分 铜绿假单胞菌 抑菌活性
下载PDF
C8-oxo-HSl对P.aeruginosa在污水处理中生长特性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周礼杰 王鑫 +3 位作者 韩倩 朱婷婷 成功 夏四清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930-1936,共7页
通过24孔板序批实验对群体效应(QS)信号分子C_8-oxo-HSL对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生长特性影响作用进行分析探讨.研究发现C_8-oxo-HSL有效刺激P.aeruginosa大量生长,其对应的阙值浓度为10^(-10)g/L C_8-oxo-HSL.同... 通过24孔板序批实验对群体效应(QS)信号分子C_8-oxo-HSL对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生长特性影响作用进行分析探讨.研究发现C_8-oxo-HSL有效刺激P.aeruginosa大量生长,其对应的阙值浓度为10^(-10)g/L C_8-oxo-HSL.同时推知具有Lux I/R群体效应系统的革兰氏阴性菌可在较低的信号分子浓度作用下大量增殖.C_8-oxo-HSL还可有效刺激P.aeruginosa分泌大量蛋白质至紧密型胞外聚合物(TB-EPS)中,其对应的阙值浓度为10^(-7)g/LC_8-oxo-HSL.但C_8-oxo-HSL对P.aeruginosa的TB-EPS中多糖没有明显影响作用.C_8-oxo-HSL通过促使P.aeruginosa的增殖和团聚从而增强菌胶团稳定性.此外C_8-oxo-HSL可促进P.aeruginosa生物膜形成.但由于P.aeruginosa生物膜的形成同时和细菌菌量与胞外聚合物浓度直接相关.所以P.aeruginosa生物膜快速生长的C_8-oxo-HSL阙值浓度相对较高(约10^(-8)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效应 铜绿假单胞菌 C8-oxo-HSL 菌胶团 生物膜
下载PDF
菌株P.aeruginosa BC1的筛选、鉴定及其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性能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文磊 杨明明 +2 位作者 张燕 陈春燕 肖泽仪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20-725,共6页
为改善克拉玛依油田的微生物强化原油开采,从克拉玛依油田废水中筛选出一株性能优良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生产菌株BC1。根据菌株BC1的理化指标和16S r DNA对其进行了属种信息鉴定,通过薄层层析(TLC)、傅里叶红外色谱(FT-IR)及高效液相色谱/... 为改善克拉玛依油田的微生物强化原油开采,从克拉玛依油田废水中筛选出一株性能优良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生产菌株BC1。根据菌株BC1的理化指标和16S r DNA对其进行了属种信息鉴定,通过薄层层析(TLC)、傅里叶红外色谱(FT-IR)及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对其产生物表面活性剂进行了分析,通过单因素摇瓶实验考察了发酵条件对菌株BC1发酵合成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影响,研究了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菌株BC1为铜绿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aeruginosa),其产生物表面活性剂主要成分为单鼠李糖脂Rh C10C10;在温度37℃、初始p H为8、初始葡萄糖浓度5 g/L的条件下持续发酵96 h后,用酸沉降法测得鼠李糖脂产量为0.788 g/L;菌株BC1产生物表面活性剂能将发酵液表面张力从72降至28.6 m N/m,对车用机油的乳化指数E24高达93%。人工油砂剥油实验中,发酵液、发酵离心上清液和鼠李糖脂粗品溶液对人工油砂的剥油率均达到74%以上。菌株P.aeruginosa BC1产生物表面活性剂在微生物强化采油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鼠李糖脂 生物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 微生物强化采油
下载PDF
The effect of Some Boron Derivatives on Kanamycin Resistance and Survival of E.coli and P.aeruginosa in Lake Water
4
作者 Cihan DARCAN Mustafa KAHYAOGLU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4期476-482,共7页
Objective To study MIC value of 7 boron derivatives namely [Boric acid (H3BO3), Anhydrous Borax (Na2B407), Sodium Borate (NaBO2), Diammonium Tetraborate (NH4)2B4O7, Sodium Perborate (NaBO3), Boron Trioxide ... Objective To study MIC value of 7 boron derivatives namely [Boric acid (H3BO3), Anhydrous Borax (Na2B407), Sodium Borate (NaBO2), Diammonium Tetraborate (NH4)2B4O7, Sodium Perborate (NaBO3), Boron Trioxide (B203), Potassium Tetraborate (K2B407)] on E. coil and P. aeruginosa and their effects on survival of bacteria in lake water and resistance against kanamycin antibiotic. Methods MIC values of Boron derivatives and antibiotic were studied by broth microdilution method. The effect of boron derivatives on survival of bacteria in lake water were also determined with plate count. Results Sodium perborate was determined as the substances. Effectiveness increased as temperature most effective substance among the studied increased. E. coil was more affected from P. aeruginosa in 8 mg/mL sodium perborate concentration in lake water. Moreover, it was determined that MIC value of kanamycin antibiotic decreased 200 times by especially treating P. aeruginosa with sodium perborate in lake water. However, it can be stated that this change in resistance did not arise from microorganisms. Conclusion Sodium perborate solution can be used supportedly in kanamycin antibiotic applications for P. aeruginosa. Future studies are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relation between sodium perborate and kanamycin which is effective on P. aeruginosa in lake 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RON Lake water KANAMYCIN E. coli P. aeruginosa
下载PDF
Analysis of Drug Resistance Spectra and Conjugative Plasmid Carrying Rates of P.aeruginosa and Acinetobacter
5
作者 翁亚丽 刘雁雁 +2 位作者 贾辅忠 梅亚宁 赵旺胜 《The Journal of Biomedical Research》 CAS 1997年第1期19-22,共4页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 was performed on 57 clinical isolates of P. aeruginosa and 36 clinical isolates of Acinetobacter with 11 antimicrobial agents including getamicin, amikacin, ciprofloxacin, ofloxacin, ...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 was performed on 57 clinical isolates of P. aeruginosa and 36 clinical isolates of Acinetobacter with 11 antimicrobial agents including getamicin, amikacin, ciprofloxacin, ofloxacin, fleroxacin, piperacillin, cefotaxime, cefoperazone/sulbactam, ceftazidime, cefoperazone and doxycycline. Transferable drug resistance plasmid carrying rates of these clinical isolates were also studied. On the basis of the in vitro activities, 52.63%(30/57) of the isolated strains of P. aeruginosa were susceptible to antimicrobial agents selected (except doxycycline), 41.67%(15/36) of the isolated strains of Acinetobacter were susceptible to 11 antimicrobial agents. The sensitivity rate of P.aeruginosa and Acinetobacter to antimicrobial agents selected was 70% or greater to all except doxycycline. Furthermore, the sensitivity rate of P.aeruginosa to amikacin ciprofloxacin, ceftazidime, cefoperazone, cefoperazone/sulbactam, and that of Acinetobacter to cefoperazone/sulbactam, amikacin was more than 90%,among them amikacin, cefoperazone/sulbactam being the most effective. Plasmid analysis showed that 15.79%(9/57) P.aeruginosa strains and 13.89%(5/36) Acinetobacter strains carried plasmid. Conjugative plasmid carrying rates of P. aeruginosa strains and Acinetobacter strains were 7.02%(4/57), 13.89%(5/36), respectively. Conjugative plasmid didn′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drug resistance of P. aeruginosa and Acinetobac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 aeruginosa ACINETOBACTER antimicrobial agents drug resistance spectra conjugative plasmid
下载PDF
希夏邦马峰地区始新世地壳加厚和隆升过程 被引量:3
6
作者 王佳敏 侯康师 +1 位作者 李潇丽 吴福元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29-1445,共17页
中新世中期之前喜马拉雅山脉的隆升历史和深部动力机制,还存在极大的争议、缺乏基本的数据约束。喜马拉雅造山带核部高级变质岩的埋藏和折返过程可以约束地壳加厚和山脉隆升过程,但是现有的变质记录主要为渐新世晚期-中新世中期,始新世... 中新世中期之前喜马拉雅山脉的隆升历史和深部动力机制,还存在极大的争议、缺乏基本的数据约束。喜马拉雅造山带核部高级变质岩的埋藏和折返过程可以约束地壳加厚和山脉隆升过程,但是现有的变质记录主要为渐新世晚期-中新世中期,始新世变质作用的分布范围、形成过程和地质意义仍然未被充分挖掘。本文首先厘定了希夏邦马峰(8027m)山体的基本岩石组成:下部为高喜马拉雅正/副片麻岩,上部为肉切村群变粒岩及贯入其中的淡色花岗岩席。进一步对1964年希夏邦马峰登山科考采集的眼球状片麻岩进行了变质作用相平衡模拟和独居石微区原位U-Th-Pb定年,确定了始新世变质记录的P-T-t演化轨迹:M1阶段中P/T型变质压力峰期,条件为~1.0GPa、~740℃(~22℃/km),变质年龄为~37Ma;后近等温降压至M2阶段低P/T型变质温度峰期,条件为0.5~0.4GPa、~760℃(45~57℃/km),变质年龄为~25Ma;在~18Ma左右冷却至固相线以下。希夏邦马峰~37Ma的中P/T型变质和地壳加厚事件与北喜马拉雅穹隆、高喜马拉雅主体、前陆飞来峰等地区的记录一致(40~37Ma,20~25℃/km),表明印度-亚洲初始碰撞约20Myr后中上地壳被堆叠埋藏至>33km以下,发生了广泛的整体性加厚和深熔作用。该事件与喜马拉雅内陆残留海最终退却的时间吻合,是喜马拉雅山脉初始隆升的诱因。喜马拉雅山脉不是晚新生代以来隆升的,而是经历了自始新世中期以来的长期地壳堆叠和隆升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 初始隆升 地壳加厚 中P/T型变质作用 独居石U-Th-Pb岩石年代学
下载PDF
电力P2P交易中计及社会福利的产消者合作联盟 被引量:1
7
作者 胡健 于娣 张晓杰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60-970,I0009,共12页
随着分布式清洁能源发电技术的发展,传统电力用户逐渐转变为电能产消者,并可采用合作联盟形式参与电力P2P(peer to peer)交易,促进分布式清洁能源就地消纳。该文通过从源端和传输端分别核算碳减排量的方法,构建一类考虑经济效益和环境... 随着分布式清洁能源发电技术的发展,传统电力用户逐渐转变为电能产消者,并可采用合作联盟形式参与电力P2P(peer to peer)交易,促进分布式清洁能源就地消纳。该文通过从源端和传输端分别核算碳减排量的方法,构建一类考虑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社会福利函数,研究分布式电能产消者通过合作联盟形式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途径。设计一种依据产消者对联盟社会福利贡献值分配合作剩余的机制,激励产消者合作的积极性以维持联盟的稳定。算例分析表明:相较于P2G(peer-to-grid)交易和非合作P2P交易,产消者以合作联盟方式参与电力P2P交易的社会福利分别提升了62.62%、33.79%。因此,以市场化的方式组建合作联盟参与电力P2P交易并合理分配利益,可挖掘分布式清洁能源就地消纳的潜力,促进能源消费的绿色低碳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洁能源消纳 P2P交易 环境效益 产消者联盟 分配机制
下载PDF
芪红散对巨噬细胞分化及炎症水平的影响
8
作者 姜海兵 杨毅 +3 位作者 翟雪芹 张莉晶 高玉 姜述斌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1019-1023,共5页
目的 研究芪红散对巨噬细胞分化及炎症水平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单核细胞在PKC激活剂(PMA)的诱导下转化为巨噬细胞。仅使用PMA诱导的细胞定义为M0组,使用脂多糖(LPS)和γ干扰素(IFN-γ)诱导处理的细胞定义为M1组,在使用LPS和IFN-γ... 目的 研究芪红散对巨噬细胞分化及炎症水平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单核细胞在PKC激活剂(PMA)的诱导下转化为巨噬细胞。仅使用PMA诱导的细胞定义为M0组,使用脂多糖(LPS)和γ干扰素(IFN-γ)诱导处理的细胞定义为M1组,在使用LPS和IFN-γ诱导处理的基础上加入低剂量以及高剂量芪红散进行干预的两组分别定义为M1+芪红散-L组以及M1+芪红散-H组。分别采用细胞计数试剂-8(CCK-8)法、流式细胞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印迹试验(WB)检测4组细胞的增殖、凋亡、迁移情况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p50、p-p65水平。结果 与M0对比,M1组增殖、迁移、CD86^(+)分化比例、TNF-α、IL-6、p50及p-p65水平显著增加(P均<0.05),CD206^(+)分化比例、IL-10水平显著降低(P均<0.05)。与M1组比较,M1+芪红散-L组与M1+芪红散-H组CD86^(+)分化比例、TNF-α、IL-6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且M1+芪红散-H组TNF-α及IL-6表达水平明显低于M1+芪红散-L组(P<0.05),IL-10表达水平明显高于M1+芪红散-L组(P<0.05)。与M1组比较,M1+芪红散-H组p50及p-p65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M1+芪红散-L组206^(+)分化显著升高(P<0.05)。结论 芪红散可有效地减少巨噬细胞的CD86^(+)型分化,抑制炎症信号通路核因子-κB(Nuclearfactor kappaB,NF-κB)的激活从而降低炎症因子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芪红散 巨噬细胞 P50 p-p65 炎症
下载PDF
一种基于高压静电纺丝工艺制备的P(VDF-TrFE)/PZT压电传感器及其在睡眠监测中的应用
9
作者 骆懿 王东祥 +2 位作者 赵治栋 王金鹏 吴颖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5-352,共8页
针对日常睡眠监测的需求,提出一种基于高压静电纺丝工艺制备的P(VDF-TrFE)/锆钛酸铅(PZT)压电传感器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了P(VDF-TrFE)/PZT压电传感器的制作及封装流程。其次对其灵敏度,频率响应特性,瞬时响应和稳定性等进... 针对日常睡眠监测的需求,提出一种基于高压静电纺丝工艺制备的P(VDF-TrFE)/锆钛酸铅(PZT)压电传感器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了P(VDF-TrFE)/PZT压电传感器的制作及封装流程。其次对其灵敏度,频率响应特性,瞬时响应和稳定性等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传感器不仅具有良好的微观外貌形态,且相比于纯P(VDF-TrFE)压电传感器0.73 V/N的灵敏度,制备的含30%PZT的P(VDF-TrFE)/PZT压电传感器灵敏度是纯P(VDF-TrFE)压电传感器的2.5倍,达到了1.78 V/N。此外在低频下能够保持稳定压电输出且具备2 ms较快的响应时间。最后采用自制的P(VDF-TrFE)/PZT压电传感器测量人体心冲击信号,并通过支持向量机(SVM)训练睡眠分期模型实现了对睡眠质量的监测,四分类模型平均准确率达到72.5%,为可穿戴睡眠监测传感器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电传感器 P(VDF-TrFE) 高压静电纺丝 PZT 睡眠监测
下载PDF
综合公园空间布局优化的模型构建及实证分析
10
作者 刘志强 丁吉逸 +1 位作者 洪亘伟 余慧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8-95,共8页
综合公园作为重要且稀缺的城市公共资源,其合理布局对城市存量更新背景下优化公园体系、增进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布局优化模型常用于解决公共服务设施布局问题,新重力P中值模型是一种综合多目标导向、设施供需匹配关系和复杂约束条... 综合公园作为重要且稀缺的城市公共资源,其合理布局对城市存量更新背景下优化公园体系、增进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布局优化模型常用于解决公共服务设施布局问题,新重力P中值模型是一种综合多目标导向、设施供需匹配关系和复杂约束条件的布局优化方法。在辨析新重力P中值模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供给主体差异和模型求解难度,构建出面向城市综合公园布局优化的改进新重力P中值模型,主要修正内容如下:(1)通过细化供给主体,改良规模分配规则,改进新重力P中值模型未考虑现有公园和新建公园服务供给差异性的局限;(2)引入遗传算法寻优,解决非线性、多约束的复杂设施布局问题,实现模型求解以促进模型在公园实际规划中的推广应用。以苏州市中心城区为例,以多源数据为支撑,将研究尺度下沉至居住区尺度,实证结果表明模型优化后居民至邻近综合公园最大出行成本、平均出行成本和可达性基尼系数等指标均有改善,综合公园空间布局更为合理。研究结果可为综合公园布局规划提供有效决策工具,为公园绿地的精准化布局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公园 空间布局 新重力P中值模型 遗传算法 苏州
下载PDF
三维各向异性TI介质中的P/S波快速解耦技术及在弹性波逆时偏移中的应用
11
作者 张辉 尹国庆 +8 位作者 徐珂 王志民 王海应 梁景瑞 来姝君 左佳卉 鲜成钢 申颍浩 赵杨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70-683,共14页
随着多分量采集技术的发展,弹性波逆时偏移技术在三维各向异性介质复杂地质构造成像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耦合的P波场和S波场,会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串扰噪声,降低弹性波逆时偏移的成像精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针对具有倾斜各向异... 随着多分量采集技术的发展,弹性波逆时偏移技术在三维各向异性介质复杂地质构造成像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耦合的P波场和S波场,会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串扰噪声,降低弹性波逆时偏移的成像精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针对具有倾斜各向异性对称轴的三维横向各向同性(Transverse Isotropy,TI)介质,提出了一种矢量弹性波场快速解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偏移剖面的成像质量.该方法首先通过坐标转换,将观测系统坐标系的垂直轴旋转到TI介质的对称轴方向,在新坐标系下,根据具有垂直对称轴的三维横向各向同性(Vertical Transverse Isotropy,VTI)介质中的分解算子,推导出三维TI介质解耦算子表达式.接着引入一种在空间域快速计算分解波场的方法,来实现空间域矢量P波场和S波场分离,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效率.最后,通过点积成像条件,将提出的P/S波分解方法引入到三维TI介质弹性波逆时偏移中,得到高精度的PP和PS成像.与以往的波场分解方法相比,本文方法具有数值稳定和计算效率高的特点.数值算例表明,应用上述三维TI分解算子得到的偏移剖面有效压制了噪声,提高了成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各向异性介质 弹性波逆时偏移 矢量P/S波场分解 多分量地震数据
下载PDF
心电图P波参数联合体质量指数在阵发性房颤患者消融术后复发预测中的应用价值
12
作者 陈冰心 宋雪 +2 位作者 古力努尔·依明 芦颜美 范平 《疑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518-522,共5页
目的探讨心电图P波参数联合体质量指数(BMI)在阵发性房颤(P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3月—2022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收治PAF消融术后患者10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1年内复发情... 目的探讨心电图P波参数联合体质量指数(BMI)在阵发性房颤(P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3月—2022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收治PAF消融术后患者10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1年内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n=24)和未复发组(n=85)。109例PAF患者均于术前及术后24 h内行12导联心电图检测。收集患者术前BMI、左心房内径(LAD)等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AF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P波参数联合BMI对PAF患者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109例PAF患者中术后1年内复发24例,复发率22.02%。复发组房颤病程、高血压占比、LAD、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以及BMI均高于未复发组(t/χ^(2)/P=2.559/0.012、5.827/0.016、4.557/<0.001、5.254/<0.001、4.436/<0.001)。复发组术前P波时限(PWD)、最大PWD(Pmax)及P波离散度(Pd)均较未复发组显著升高(t=5.617、4.005、9.078,P均<0.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BMI、LAD、NLR、高血压、PWD、Pmax及Pd均为PAF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OR(95%CI)=1.163(1.008~1.342)、1.256(1.024~1.540)、1.458(1.106~1.922)、1.435(1.045~1.971)、1.509(1.136~2.005)、1.157(1.005~1.332)、1.714(1.308~2.246)]。四者联合预测PAF患者术后复发的AUC优于PWD、Pmax、BMI各自单独预测效能(Z/P=2.017/0.044、2.476/0.013、2.788/0.005),而与Pd单独预测的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P=1.946/0.052)。结论BMI、LAD、NLR、高血压、PWD、Pmax及Pd是PAF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术前PWD、Pmax和Pd联合BMI对PAF患者术后复发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房颤 术后复发 心电图P波参数 体质量指数 预测
下载PDF
miR-141-3p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背根神经节炎症及下肢疼痛的抑制和改善作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许刚 张长春 +2 位作者 朱坤 叶雨辰 周平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593-2598,共6页
背景:研究表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有抑制纤维环细胞凋亡的作用。miR-141-3p微小RNA在骨髓基质细胞中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且与炎症信号通路的活化存在一定关系,提示其可能成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靶点。目的:探究m... 背景:研究表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有抑制纤维环细胞凋亡的作用。miR-141-3p微小RNA在骨髓基质细胞中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且与炎症信号通路的活化存在一定关系,提示其可能成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靶点。目的:探究miR-141-3p通过调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背根神经节炎症及下肢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50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miR-NC组、miR-141-3p inhibitor组、miR-141-3p mimics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大鼠采用自体髓核移植法进行腰椎间盘突出症建模。建模成功后,对miR-NC组、miR-141-3p inhibitor组和miR-141-3p mimics组大鼠鞘内分别注射10μL 20μmol/L miR-NC,miR-141-3p inhibitor,miR-141-3p mimics,均每天注射1次,连续注射28 d;正常组、模型组同期同位置注射同体积生理盐水。采用热缩足潜伏期阈值评价大鼠下肢疼痛,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背根神经节组织miR-141-3p mRNA表达,ELISA法检测背根神经节组织炎症因子,免疫印迹法检测背根神经节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并分析miR-141-3p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miR-NC组各项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①大鼠热缩足潜伏期阈值:模型组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miR-141-3p inhibitor组明显低于miR-NC组(P<0.05),miR-141-3p mimics组明显高于miR-141-3p inhibitor组(P<0.05)。②背根神经节组织miR-141-3p mRNA表达:模型组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miR-141-3p inhibitor组明显低于miR-NC组(P<0.05),miR-141-3p mimics组明显高于miR-141-3p inhibitor组(P<0.05)。③背根神经节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含量:模型组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miR-141-3p inhibitor组明显高于miR-NC组(P<0.05),miR-141-3p mimics组明显低于miR-141-3p inhibitor组(P<0.05)。④背根神经节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蛋白表达:模型组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miR-141-3p inhibitor组明显低于miR-NC组(P<0.05),miR-141-3p mimics组明显高于miR-141-3p inhibitor组(P<0.05)。⑤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miR-141-3p呈正相关(r=0.904,P<0.00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与miR-141-3p呈正相关(r=0.879,P<0.001)。⑥结论:miR-141-3p可显著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下肢疼痛,抑制背根神经节炎症,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141-3p IGF-1/PDGF 腰椎间盘突出症 背根神经节炎症 下肢疼痛
下载PDF
磷肥有机替代、秸秆还田对土壤化学性质和棉花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14
作者 黄伟 王西和 +4 位作者 贾宏涛 杨金钰 屈小慧 刘盈锐 刘晓菊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75,共12页
新疆有机肥资源丰富,探索磷肥有机替代、秸秆还田的外源肥料投入对土壤化学变化、棉花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为深入了解当前棉田肥力和确定棉花减磷增效的技术服务着力点提供参考依据。经国家灰漠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5年田间微区定... 新疆有机肥资源丰富,探索磷肥有机替代、秸秆还田的外源肥料投入对土壤化学变化、棉花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为深入了解当前棉田肥力和确定棉花减磷增效的技术服务着力点提供参考依据。经国家灰漠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5年田间微区定位试验,在膜下滴灌条件下设置7个施肥处理,T1:不施肥,T2:不施磷,T3:常规施化肥磷100%,T4:有机肥磷替代25%化肥磷,T5:有机肥磷替代50%化肥磷,T6:化肥磷100%+25%有机肥磷,T7:化肥磷100%+秸秆还田。于2022年采集土壤样品,探明不同比例磷肥有机替代、秸秆还田对土壤化学性质、磷素有效性特征和棉花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外源肥料投入量(有机肥和化肥)均为等氮磷用量的条件下,磷肥有机替代、秸秆还田有利于加速土壤养分转化,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全量养分含量。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增幅分别在3.0%~25.3%、29.2%~120.1%、70.1%~99.1%之间,各速效养分含量依次与外源肥料投入后增量最高的T6、T5、T5处理相比,年均分别增长3.12、1.69、30.75 mg·kg^(-1)。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增幅分别在21.1%~43.9%、1.59%~41.3%、9.3%~33.6%之间,各全量养分含量依次与外源肥料投入后增量最高的T6、T6、T5处理相比,年均分别增长0.04、0.05、1.36 g·kg^(-1)。整体上有机替代、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对促进土壤养分的转化效果比单施化肥好,且长期施用有机肥的效应优于秸秆还田。(2)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有机肥替代量的增加而增加,50%的有机替代其有机质含量显著最高(12.21 g·kg^(-1)),年均增长0.4 g·kg^(-1),最小增量T1~T2与最大增量T1~T5相比,增加1.04~3.44 g·kg^(-1),增幅为11.86%~39.22%,总体表现为正效应。相对较高的土壤pH和盐含量是限制棉花高效生产的主要因素,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对土壤pH和含盐量整体起到降低的作用,最大降幅pH的T1与T5、盐含量T5与T3相比分别下降3.07%、24.48%,总体表现为负效应。配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增强了土壤供氮能力和磷素活化能力,土壤磷活化系数从1.52%提升到2.78%。由于受新疆石灰性土壤自然特性及气候条件限制,综合C/N、C/P、N/P表明,灰漠土有机质处于缺乏状态。(3)磷肥有机替代和秸秆还田均能够维持或促进棉花增产,在密度为24万株·hm^(-2)的试验种植模式下,连续5年常规施肥、25%的有机替代、50%的有机替代、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其籽棉产量分别达4173.13、4196.72、4805.10、5035.51、4830.98 kg·hm^(-2),综合土壤养分指标、肥料投入、棉花产量分析,50%的有机替代在节约磷肥用量的前提下对棉花增产效果最佳,与T1、T2、T3相比,分别显著增产20.49%、18.62%、15.14%。因此,研究认为当下应用50%的有机替代技术,即施磷(P_(2)O_(5))60 kg·hm^(-2)和配施羊粪9784 kg·hm^(-2),较为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有机替代 化学磷肥 土壤化学性质 产量 N/P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和迁移学习的地震预警震级估计
15
作者 宋晋东 梁坤正 +1 位作者 李山有 朱景宝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71,共12页
震级估计是地震预警的重要环节之一。快速且可靠的震级估计可以为地震预警系统提供有效的地震预警信息。传统的地震预警震级估计方法主要利用从P波信号中提取单一的特征建立震级估计经验预测方程,且震级估计误差较大。为了提高地震预警... 震级估计是地震预警的重要环节之一。快速且可靠的震级估计可以为地震预警系统提供有效的地震预警信息。传统的地震预警震级估计方法主要利用从P波信号中提取单一的特征建立震级估计经验预测方程,且震级估计误差较大。为了提高地震预警震级估计的可靠性以及探索机器学习方法在中国川滇地区地震预警震级估计的可行性,基于日本K-NET台网记录的强震动数据建立用于震级估计的机器学习预训练模型(CRnet-M),CRnet-M模型结合了卷积神经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结合迁移学习和中国川滇地区的强震动数据,对预训练的CRnet-M模型进行微调和训练,进而建立了用于中国川滇地区的震级估计模型(TLCRnet-M)。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日本的测试数据集,在P波触发后3 s,和传统的地震预警震级估计方法相比,预训练的CRnet-M模型有更小的震级估计误差,且绝对误差在0~0.5震级单位范围内的百分比达到了86.89%;对于川滇地区的测试数据集,在P波触发后3 s,和传统的地震预警震级估计方法以及未使用迁移学习的CRnet-M模型相比,使用迁移学习的TLCRnet-M模型提高了震级估计的可靠性,且绝对误差在0~0.5震级单位范围内的百分比为76.25%。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震预警震级估计的可靠性,且对于地震预警系统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警 机器学习 神经网络 迁移学习 震级估计 P波
下载PDF
细胞色素P450介导的杂草抗药性研究进展
16
作者 谷涛 张自常 +3 位作者 曹晶晶 李贵 娄远来 王红春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5,共15页
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是一类重要的亚铁血红素-硫醇盐蛋白超家族,属于单加氧酶,广泛分布于生物界中。研究发现P450主要具有“生物合成”和“生物解毒”两大功能,被誉为“万能的生物催化剂”。大多数除草剂在植物体内代谢的初... 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是一类重要的亚铁血红素-硫醇盐蛋白超家族,属于单加氧酶,广泛分布于生物界中。研究发现P450主要具有“生物合成”和“生物解毒”两大功能,被誉为“万能的生物催化剂”。大多数除草剂在植物体内代谢的初始阶段即涉及植物细胞色素P450的作用。近些年,由P450介导的抗药性杂草呈多发态势,其复杂的抗性谱,给杂草化学防除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对P450分类命名、P450与除草剂代谢的关系、P450抗性鉴定手段、P450介导抗性杂草发生情况、与除草剂代谢有关的植物细胞色素P450基因克隆等内容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色素P450 除草剂 鉴定手段 抗性杂草 P450基因
下载PDF
基于分形维数的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地震P波震相识别方法
17
作者 杨长卫 张凯文 +3 位作者 吴东升 张志方 张良 瞿立明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4-171,共8页
为更好保障高速铁路的运营安全,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的实施十分必要。5级以下的小震事件占据地震事件的95%以上,提高高速铁路预警系统在小震震相识别的速度与精度能有效保障高铁安全运营。提出一种基于分形维数的地震震相识别算法,优... 为更好保障高速铁路的运营安全,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的实施十分必要。5级以下的小震事件占据地震事件的95%以上,提高高速铁路预警系统在小震震相识别的速度与精度能有效保障高铁安全运营。提出一种基于分形维数的地震震相识别算法,优化传统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分形维数的计算速度。引入分形斜率曲线并划分为4个阶段,分析临界点的分形斜率特征,通过识别分形斜率极值时刻判断地震波精准到达时刻。提出的算法平均误差达到0.006 3 s,标准差达到0.043 8 s,满足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的时效性和准确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地震预警 P波识别 长时窗均值与短时窗均值之比 赤池信息法则
下载PDF
胃癌组织中KAI1/CD82、p27和p53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18
作者 崔荣花 李建旺 +6 位作者 元建华 张曙波 毛山山 陈琼慧 李兴 张玮芳 谢宗宙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7期978-981,共4页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KAI1/CD82、p27、p53蛋白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胃肠外科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接受胃癌切除术治疗的43例胃癌患者标本,将标本分为43例胃癌组、43例配对的癌旁组(距癌2 ...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KAI1/CD82、p27、p53蛋白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胃肠外科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接受胃癌切除术治疗的43例胃癌患者标本,将标本分为43例胃癌组、43例配对的癌旁组(距癌2 cm)和43例配对的正常组(距癌5 cm以上),运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并比较三组组织中的KAI1/CD82、p27、p53蛋白表达水平,分析胃癌组织中KAI1/CD82、p27、p53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其与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组中的KAI1/CD82、p27、p5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组和正常组,且癌旁组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AI1/CD82、p27、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和淋巴结是否转移有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无关(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KAI1/CD82与p27蛋白和p53蛋白的表达均呈正相关(r=0.586、0.426,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的KAI1/CD82、p27、p5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联合检测KAI1/CD82、p27、p53可能成为胃癌诊断及预后评估的新的分子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KAI1/CD82 P27 P53 免疫印迹 诊断 预后
下载PDF
采用非稳相偏振滤波的DAS-VSP数据P/S波分离方法及其应用
19
作者 王腾飞 程玖兵 +3 位作者 孟涛 曹中林 胡善政 段鹏飞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761-2772,共12页
分布式光纤声学传感(DAS)因成本低、易布设以及高密度采样等优势正成为重要的地震观测技术,尤其是越来越多地与垂直地震剖面(VSP)结合,用于主动地震勘探或被动地震监测.DAS传感器通过感知弹性波场产生的轴向应变或应变速率来观测地震波... 分布式光纤声学传感(DAS)因成本低、易布设以及高密度采样等优势正成为重要的地震观测技术,尤其是越来越多地与垂直地震剖面(VSP)结合,用于主动地震勘探或被动地震监测.DAS传感器通过感知弹性波场产生的轴向应变或应变速率来观测地震波场振动.然而,目前单分量DAS-VSP数据未完整地记录地下弹性波场的三维矢量振动信号,因此如何从中分离出P波或S波用于后续地震成像与参数反演是重要且很有挑战的课题.以弹性波传播理论为基础,本文根据P波和S波的频散关系估算接收点处各自的偏振方向,通过随频率和空间位置变化的偏振滤波实现DAS-VSP数据的P/S波分离.理论模型合成数据与东海实际DAS-VSP数据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将P波和S波信号从单分量DAS-VSP数据中分离出来,可为后续纵横波速度反演、PP与PS波成像提供关键的数据预条件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光纤声学传感(DAS) VSP P/S波分离 偏振投影 非稳相滤波
下载PDF
斜入射地震波下单层球面网壳土-结构相互作用及其地震响应分析
20
作者 韩庆华 王月 +2 位作者 芦燕 李亚明 薛原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5-264,共10页
为分析斜入射地震波下单层球面网壳土-结构相互作用及其地震响应,采用等效节点力实现地震波输入,通过黏弹性人工边界处理无穷远辐射条件,分析了地震波类型、土体参数、入射角度等因素对单层球面网壳结构的土-结构相互作用及其地震响应... 为分析斜入射地震波下单层球面网壳土-结构相互作用及其地震响应,采用等效节点力实现地震波输入,通过黏弹性人工边界处理无穷远辐射条件,分析了地震波类型、土体参数、入射角度等因素对单层球面网壳结构的土-结构相互作用及其地震响应影响。结果表明:单层球面网壳结构在地震波入射一侧出现翘起,网壳总体沿入射方向发生旋转,当P波斜入射时支座位移差最大达0.514 m,为网壳跨度的1/250。当P波斜入射时,软弱土情况下网壳顶点位移比中硬土和中软土大,顶点位移随入射角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SV波入射时,中软土情况下网壳顶点位移比中硬土和软弱土大,顶点位移随入射角增大而增大。斜入射地震波下,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后网壳顶点位移增幅最大达5.5倍,网壳外圈位移增幅大于网壳跨中增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层球面网壳结构 土-结构相互作用 斜入射P波 斜入射SV波 黏弹性人工边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