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biotic interventions in peritoneal dialysis:A review of underlying mechanisms and therapeutic potentials
1
作者 Natalia Stepanova 《World Journal of Nephrology》 2024年第4期1-12,共12页
Peritoneal dialysis(PD)is a commonly used modality for kidney replacement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end-stage kidney disease(ESKD).PD offers many benefits,including home-based care,greater flexibility,and preservation... Peritoneal dialysis(PD)is a commonly used modality for kidney replacement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end-stage kidney disease(ESKD).PD offers many benefits,including home-based care,greater flexibility,and preservation of residual kidney function compared to in-center hemodialysis.Nonetheless,patients undergoing PD often face significant challenges,including systemic inflammation,PD-related peritonitis,metabolic disorders,and cardiovascular issues that can negatively affect their quality of life and treatment outcomes.Recent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e crucial role of the gut microbiome in overall health and treatment results,supporting the hypothesis that probiotics may bring potential benefits to the general population of ESKD patients.However,specific data on probiotic use in PD patients are limited.This opinion review aims to summarize the current knowledg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D and the gut microbiome and offers a novel perspective by specifically exploring how probiotic interventions could improve the outcomes of PD treatment.The review also outlines some clinical data suppor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probiotic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D and considers the difficulties and restrictions in their application.Based on the current knowledge gaps,this study seeks to explor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clinical pract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itoneal dialysis PROBIOTICS GUT MICROBIOTA INFLAMMATION effectIVENESS Treatment
下载PDF
Effect of Continuous Nursing Model on Nursing Effect of Continuous Peritoneal Dialysis 被引量:1
2
作者 Yaqin Zhou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Nursing Research》 2021年第6期125-129,共5页
Objective:To analyze and study the effect of continuous nursing mode for continuous peritoneal dialysis nursing.Methods:40 patients with continuous peritoneal dialysis received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 Objective:To analyze and study the effect of continuous nursing mode for continuous peritoneal dialysis nursing.Methods:40 patients with continuous peritoneal dialysis received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research time was from June 2018 to June 2020.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The patients with routine nursing mode were named 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patients with continuous nursing mode were nam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2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linical nursing effects of different nursing modes are compared.Results:After nursing,the nursing complianc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5%,which was higher than 70% of the control group.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Comparing the blood routine related indexes of the two groups,the blood potassium,hemoglobin,serum creatinine and carbon dioxide binding forc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incidence of peritonitis and rehospitalization rate in half a yea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The continuous nursing model for patients undergoing continuous peritoneal dialysis can improve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patients,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ompliance of patients,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serological indexes,promote the health of patients,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eritonitis,and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rehospitalization rate in half a year.It has a broad prospect of clinical promo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inuous nursing model Continuous peritoneal dialysis Clinical effect
下载PDF
Safety,Effectiveness,and Manipulability of Peritoneal Dialysis Machines Made in China:A Randomized,Crossover, Multicenter Clinical Study 被引量:1
3
作者 Xue-Ying Cao Ya-Ni He +18 位作者 Jian-Hui Zhou Shi-Ren Sun Li-Ning Miao Wen Chen Jing-Ai Fang Ming Wang Nian-Song Wang Hong-Li Lin Jian Liu Zhao-Hui Ni Wen-Hu Liu Yu Na Jiu-Yang Zhao Zhi-Yong Guo Hong-Guang Zheng Wei Shi Geng-Ru Jiang Guang-Yan Cai Xiang-Mei Che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23期2785-2791,共7页
Background: Automated peritoneal dialysis (APD) can cater to individual needs, provide treatment while asleep, take into account the adequacy of dialysi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Currently, independent resear... Background: Automated peritoneal dialysis (APD) can cater to individual needs, provide treatment while asleep, take into account the adequacy of dialysi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Currently, independ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APD machines made in China are more conducive to patients. A randomized, multicenter, crossover study was conducted by comparing an APD machine made in China with an imported machine. The safety, effectiveness, and manipulability of the two machines were compared. Methods: Two hundred and sixty patients who underwent peritoneal dialysis (PD) on a regular basis in 18 centers between August 2015 and February 2016 were included. The inclusion criteria include age ≥18 years and PD ≥30 days. The exclusion criteria were as follows: hemodialysis; exit site or tunnel infection; and peritonitis ≤30 days.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 A, who were first treated with a FM machine made in China, then changed to an imported machine; and Group B, who were treated using the reverse sequence. APD treatment was performed with 10 L/10 h and 5 cycles of exchange. After 72 h, the daily peritoneal Kt/V, the accuracy of the injection rate, accuracy of the injection temperature, safety, and manipulability of the machine were assessed. Noninferiority test was conduct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daily peritoneal Kt/V in the APD machine made in China and the imported APD machine were 0.17 (0.14, 0.25) and 0.16 (0.13, 0.23), respectively.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 (Z = 0.15, P = 0.703). The lower limit of the daily Kt/V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0.0069, which was greater than the noninferiority value of -0.07 in this study. The accuracy of the injection rate and injection temperature was 89.7% and 91.5%, respectively, in the domestic APD machine, which were both slightly better than the accuracy rates of 84.0% and 86.8% in the imported APD machine (89.7% vs. 84.0%, P = 0.2466; 91.5% vs. 86.8%, P = 0.0954). Therefore, the APD machine made in China was not inferior to the imported APD machine. The fuselage of the imported APD machine was space?saving, while the APD machine made in China was superior with respect to body mobility, man?machine dialog operation, alarm control, and patient information recognition. Conclusions: The FM machine made in China was not inferior to the imported APD machine. In addition, the FM machine made in China had better oper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omated peritoneal dialysis effectIVENESS peritoneal dialysis peritoneal dialysis Machine SAFETY
原文传递
老年营养风险指数对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治疗效果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于龙丽 隋小妮 李垟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24年第7期520-523,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eriatric nutritional risk index,GNRI)对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 dialysis associated peritonitis,PDAP)患者治疗效果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于青岛市市立医院就诊的PDAP患者... 目的探讨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eriatric nutritional risk index,GNRI)对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 dialysis associated peritonitis,PDAP)患者治疗效果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于青岛市市立医院就诊的PDAP患者147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效果分为治愈组和治疗失败组,比较2组间GNRI分值及临床特征差异,分析GNRI分值与PDAP患者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治愈组患者102例,治疗失败组患者45例,其中患者死亡25例、拔管10例、转院治疗10例。与治愈组相比,治疗失败组患者GNRI分值、体质量指数、血红蛋白、白蛋白(ALB)降低(t=5.134、7.517、2.336、3.259,P<0.001、<0.001、0.021、0.001),透析龄高于治愈组(t=10.924,P<0.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GNRI分值下降(OR=0.541,95%CI:0.335~0.872,P<0.001)、ALB下降(OR=0.638,95%CI:0.494~0.825,P<0.001)和透析龄延长(OR=1.674,95%CI:1.081~2.591,P<0.001)是PDAP患者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预测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GNRI分值预测PDAP患者治疗失败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5,敏感度为89.55%,特异度为75.43%,约登指数为0.649,最佳预测值为90.53分。结论GNRI分值下降是PDAP患者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预测因素,且对PDAP患者治疗失败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及早纠正患者营养状态可改善患者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 老年营养风险指数 治疗效果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沙库巴曲缬沙坦致男性腹膜透析患者乳腺发育一例
5
作者 李敏 李志 +2 位作者 刘妍 刘苗 张伟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10期1482-1484,共3页
一例中年男性尿毒症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因双侧乳房胀痛3 d于门诊就诊,体查及超声检查提示乳腺发育。近半个月新增口服药物沙库巴曲缬沙坦,既往无肝病、内分泌及肿瘤病史,无性激素类及其他特殊药物用药史。初步考虑沙库巴曲缬沙坦所致... 一例中年男性尿毒症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因双侧乳房胀痛3 d于门诊就诊,体查及超声检查提示乳腺发育。近半个月新增口服药物沙库巴曲缬沙坦,既往无肝病、内分泌及肿瘤病史,无性激素类及其他特殊药物用药史。初步考虑沙库巴曲缬沙坦所致的药源性男性乳腺发育,予以停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半个月后乳腺结节缩小,1个月后乳腺结节消退,乳房胀痛好转。结合文献复习及分析,最终诊断为沙库巴曲缬沙坦所致男性乳腺发育。本病例报道有助于增加医务工作者对沙库巴曲缬沙坦罕见不良反应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沙库巴曲缬沙坦在尿毒症腹膜透析患者中的应用,减少对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的影响,也对该药物作用机制探索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乳腺发育 沙库巴曲缬沙坦 腹膜透析 药物不良反应
下载PDF
乳清蛋白治疗腹膜透析患者低蛋白血症效果的前瞻性研究
6
作者 邵耀中 梁嫦娜 +3 位作者 耿瀛洲 靳引红 常露元 吕晶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6-171,共6页
目的探讨乳清蛋白治疗腹膜透析患者低蛋白血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我院规律随访的腹膜透析且患有低蛋白血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乳清蛋白饮食)和对照组(高蛋白饮食),每组50例。治疗32周,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0周)... 目的探讨乳清蛋白治疗腹膜透析患者低蛋白血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我院规律随访的腹膜透析且患有低蛋白血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乳清蛋白饮食)和对照组(高蛋白饮食),每组50例。治疗32周,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0周)及治疗8、16、32周时各项指标,包括生物化学指标[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血磷(P)、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血肌酐(Scr)、尿素氮(BUN)、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总尿素清除指数(TKt/V)、总肌酐清除率(TCcr)]和生物学测量指标[握力(HG)、体质量指数(BMI)、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围(AMC)、上臂肌围(MAMC)]。结果研究组治疗16、32周时ALB、PA、HG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16、32周时研究组ALB、PA、HG显著升高(均P<0.05)。而治疗0、8、16、32周时TG、TC、HDL、LDL、eGFR、TKt/V、TCcr 2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对于蛋白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而导致低蛋白血症的腹膜透析患者,增加乳清蛋白可以明显改善营养状况,其治疗效果优于单纯高蛋白饮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清蛋白 腹膜透析 低蛋白血症 疗效
下载PDF
体成分分析水负荷参数对不同模式透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东亮 马迎春 +3 位作者 任建伟 王磊 赵景新 吝许亚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2586-2591,共6页
背景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和腹膜透析(PD)是当前尿毒症患者主要的治疗方式,如何更好地制订治疗方案解决透析患者水负荷问题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要内容,应用体成分分析(BCM)对不同模式透析患者转归的影响仍有争议。目的研究BCM中的水负荷(... 背景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和腹膜透析(PD)是当前尿毒症患者主要的治疗方式,如何更好地制订治疗方案解决透析患者水负荷问题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要内容,应用体成分分析(BCM)对不同模式透析患者转归的影响仍有争议。目的研究BCM中的水负荷(OH)参数与MHD和PD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2017年10月—2022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博爱医院、航空总医院、北京市昌平区医院、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维持性透析的33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采用肾脏替代治疗模式,将患者分为MHD组(n=188)和PD组(n=146)。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收集BCM相关参数。对纳入研究的患者进行随访,记录透析治疗参数、体质量、收缩压、舒张压,计算多次随访结果的平均值,随访期间记录终点事件,首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ACM),次要终点事件包括心血管事件(CVE)、复合不良事件(CAE)、外科手术或骨折(SOF)。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究终点事件与BCM参数的相关性,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患者发生次要终点事件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ACM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生存曲线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究患者ACM的影响因素。结果共311例患者完成了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9.9(18.0,36.0)个月,随访截至2022-09-30,其中MHD组176例,PD组135例完成了随访。MHD组透析龄、体质量、目标体质量、脂肪组织含量、脂肪含量、脂肪组织指数高于PD组,OH低于PD组(P<0.05)。MHD组体质量平均值、目标体质量平均值、收缩压平均值、脂肪组织含量平均值、脂肪组织指数平均值高于PD组,OH平均值、水负荷标准差(OHsd)、水负荷最大变化值(OHd)、水负荷最大变化值低于PD组。MHD组CVE、CAE、SOF的发生率分别为16.5%(29/176)、39.2%(69/176)、4.0%(7/176),PD组分别为45.9%(62/135)、83.0%(112/135)、8.2%(11/135)。MHD组CVE、CAE发生率低于PD组(χ^(2)=32.009,P<0.001;χ^(2)=60.132,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HD组细胞外水平均值/细胞内水平均值(OR=57.974,95%CI=1.393~2413.247)为CVE的影响因素(P<0.05),OHd(OR=1.255,95%CI=1.076~1.462)为CAE的影响因素(P<0.05);PD组患者年龄(OR=1.029,95%CI=1.008~1.052)为CVE的影响因素(P<0.05),OHd(OR=1.962,95%CI=1.355~2.842)为CAE的影响因素(P<0.05)。两组患者ACM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示,PD组ACM发生率高于MHD组(χ^(2)=7.145,P=0.00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MHD组ACM的影响因素(HR=1.070,95%CI=1.019~1.123),舒张压平均值(HR=0.942,95%CI=0.854~0.992)、OHsd(HR=3.612,95%CI=2.072~6.296)是PD组ACM的影响因素。结论PD患者首要终点事件、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高于MHD患者,且PD患者较MHD患者OH更明显,BCM所得OH值的波动可以预测PD患者的A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功能不全 肾透析 维持性血液透析 腹膜透析 体成分分析 不良结局
下载PDF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DUSP6预警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价值
8
作者 郭宝珠 刘俊芬 +5 位作者 韩小丽 李雅琪 田晓敏 靳鑫 卫志锋 刘圣君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9-366,共8页
目的:不良心血管事件是腹膜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探究预警腹膜透析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指标对于其预后判断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评估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双特异性磷酸酶6(dual-specificity phosphatase6,DUSP6)预警糖尿病肾病... 目的:不良心血管事件是腹膜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探究预警腹膜透析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指标对于其预后判断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评估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双特异性磷酸酶6(dual-specificity phosphatase6,DUSP6)预警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6至9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接受腹膜透析治疗的124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DUSP6水平。根据中位DUSP6水平将患者分为DUSP6高水平组和DUSP6低水平组。比较2组体重指数、血清白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和透析时长等的差异。用Pearson、Spearman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DUSP6的相关因素。随访了解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用Kaplan-Meier和Cox回归分析患者腹膜透析后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截至末次随访,33例(26.61%)患者发生了至少1次不良心血管事件。DUSP6高水平组的体重指数、透析时长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DUSP6低水平组,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DUSP6低水平组(均P<0.05)。DUSP6与血清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0.271,P=0.002),与透析时长(r_s=0.406,P<0.001)和超敏C反应蛋白(r_s=0.367,P<0.001)均呈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透析时长和超敏C反应蛋白均与DUSP6独立相关(均P<0.05)。DUSP6高水平组的累积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低水平组(46.67%vs 7.81%,P<0.001)。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腹膜透析患者低水平血清白蛋白(HR=0.836,95%CI 0.778~0.899)、高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HR=1.409,95%CI 1.208~1.644)和高水平DUSP6(HR=6.631,95%CI 2.352~18.693)是腹膜透析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透析时长和超敏C反应蛋白与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DUSP6独立相关。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DUSP6水平高提示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腹膜透析 不良心血管事件 双特异性磷酸酶6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下载PDF
家庭功能在中青年维持性腹膜透析病人自我表露与病耻感间的中介效应
9
作者 张小云 卢琼娜 +3 位作者 张笑萌 郑南岚 陈玉 施楚君 《循证护理》 2024年第21期3843-3847,共5页
目的:探讨家庭功能在中青年维持性腹膜透析病人自我表露与病耻感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8月汕头市2所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158例中青年维持性腹膜透析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影响量表、痛苦表露指... 目的:探讨家庭功能在中青年维持性腹膜透析病人自我表露与病耻感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8月汕头市2所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158例中青年维持性腹膜透析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影响量表、痛苦表露指数量表、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进行横断面调查及相关性分析、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自我表露、家庭功能与病耻感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37、-0.566,均P<0.001),自我表露与家庭功能呈正相关(r=0.557,P<0.001),Bootstrap检验结果显示,家庭功能在自我表露和病耻感间的效应值为-0.188[95%CI(-0.274,-0.110)],占总效应的43.7%。结论:家庭功能在自我表露与病耻感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可采取叙事家庭疗法鼓励病人表达情感,提高病人家庭满意度,降低病人的病耻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透析 病耻感 自我表露 家庭功能 中介效应 护理
下载PDF
自我感受负担在腹膜透析患者授权能力与生活质量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10
作者 张瑛 施学芝 +2 位作者 管玉香 郑静 王超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24年第8期636-640,共5页
目的调查腹膜透析患者授权能力、自我感受负担及生活质量的现状,分析自我感受负担在其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22年11月—2023年5月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住院腹膜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腹膜透析简化授权... 目的调查腹膜透析患者授权能力、自我感受负担及生活质量的现状,分析自我感受负担在其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22年11月—2023年5月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住院腹膜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腹膜透析简化授权量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肾脏病生活质量量表对其进行调查。采用SPSS 26.0分析授权能力、自我感受负担和生活质量的相关性,采用AMOS24.0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并用Bootstrap法检验模型。结果235名患者授权能力总分为(22.83±4.20)分,自我感受负担总分为(33.03±6.18)分,生活质量总分为(45.35±5.26)分。自我感受负担与授权能力总分(r=-0.401,P<0.001)、生活质量总分(r=-0.426,P<0.001)呈负相关。腹膜透析患者授权能力直接正向影响生活质量水平;自我感受负担在授权能力与生活质量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β=0.203,P<0.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27.78%。结论本研究腹膜透析患者授权能力、自我感受负担处于中等水平,生活质量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自我感受负担在授权能力与生活质量之间有部分中介作用。建议医务人员要加强患者授权教育,挖掘内在力量,减轻患者感受负担,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透析 授权能力 自我感受负担 生活质量 中介效应
下载PDF
腹膜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效果
11
作者 彭婷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34期5-9,共5页
目的:研究腹膜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12月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终末期肾病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腹膜透析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血... 目的:研究腹膜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12月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终末期肾病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腹膜透析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血液透析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炎症因子及免疫指标、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24 h尿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CD8^(+)均低于对照组,CD4^(+)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精神健康、社会功能、一般健康、生理职能、精力、躯体功能、情感功能及生理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29,P<0.05)。结论:终末期肾病患者通过腹膜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可提升其临床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透析 血液透析 终末期肾病 临床疗效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互联网+”延续性干预对居家腹膜透析患者的影响
12
作者 陈彬 黄小莎 蔡秋芸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18期165-169,共5页
目的观察“互联网+”延续性干预对居家腹膜透析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80例居家腹膜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干预措施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研究组采用“互联网+”... 目的观察“互联网+”延续性干预对居家腹膜透析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80例居家腹膜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干预措施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研究组采用“互联网+”延续性干预。比较自我管理能力、自护能力、生活质量评分,统计患者的不良事件及返院检查率,调查患者对于干预的满意度。结果干预后,2组腹膜透析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各项自护能力、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自我管理能力、各项自护能力、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2.50%,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返院检查率高于对照组,对干预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居家腹膜透析患者中,“互联网+”延续性干预可提升自我管理能力、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减少患者透析不良事件的发生,提升返院检查率,提高总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延续性干预 居家腹膜透析 自我管理能力 不良事件 返院检查率
下载PDF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腹膜透析合并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研究
13
作者 吴康全 黄玉英 +1 位作者 陶青玲 林周徒 《黑龙江医药》 CAS 2024年第4期771-774,共4页
目的: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腹膜透析合并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4月收治的60例腹膜透析合并慢性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腹膜透析+基础治疗,治疗组给予腹膜... 目的: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腹膜透析合并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4月收治的60例腹膜透析合并慢性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腹膜透析+基础治疗,治疗组给予腹膜透析+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对比两组疗效、肾功能、心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疗后NT-proBNP、hs-CRP、Scr较对照组低,血钾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LVEDD、LVESD指标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可改善患者血液指标,改善心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 腹膜透析 慢性心衰 心功能 不良反应发生率
下载PDF
腹膜透析联合血液透析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效果
14
作者 陈丽燕 赵海霞 +1 位作者 陈丽云 林淑云 《糖尿病新世界》 2024年第20期154-156,共3页
目的探究糖尿病肾病治疗中应用腹膜透析联合血液透析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3年2月—2024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收治的12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60,实施血液透析)和观察组(n... 目的探究糖尿病肾病治疗中应用腹膜透析联合血液透析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3年2月—2024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收治的12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60,实施血液透析)和观察组(n=60,实施腹膜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比较两组血糖水平、肾功能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肌酐、尿素氮、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实施腹膜透析联合血液透析可显著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功能水平、血糖水平,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透析 血液透析 糖尿病肾病 肾功能 不良反应发生率
下载PDF
罗沙司他治疗腹膜透析肾性贫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15
作者 邹雪军 胡楚乔 廖晨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19期86-88,共3页
目的探究罗沙司他治疗腹膜透析肾性贫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50例腹膜透析肾性贫血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5例。对照组接受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治疗,研究组接受罗沙司他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贫血相关指标[血红蛋白(Hb... 目的探究罗沙司他治疗腹膜透析肾性贫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50例腹膜透析肾性贫血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5例。对照组接受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治疗,研究组接受罗沙司他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贫血相关指标[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100.0%高于对照组的76.0%(P<0.05)。治疗前,两组Hb、RBC、Hct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性(P>0.05);治疗4和12周后,研究组Hb、RBC、Hct水平分别为(92.3±5.6)g/L、(3.8±0.3)×10^(12)/L、(32.8±2.2)%和(100.2±8.9)g/L、(4.5±1.0)×10^(12)/L、(42.5±6.3)%,均高于对照组的(87.3±4.2)g/L、(3.2±1.0)×10^(12)/L、(27.9±3.0)%和(90.5±3.3)g/L、(3.9±0.8)×10^(12)/L、(33.0±2.3)%(P<0.05)。治疗后,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对腹膜透析肾性贫血患者应用罗沙司他治疗的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提升贫血相关指标水平,且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可保障患者的临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沙司他 腹膜透析肾性贫血 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 贫血指标 安全性 有效性
下载PDF
腹膜透析替代治疗对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炎性因子、不良反应及效果的影响
16
作者 唐丽娜 黄尧 +2 位作者 赵娅玲 杨亚 周敏 《系统医学》 2024年第9期1-4,8,共5页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替代治疗对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炎性因子、不良反应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月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8例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并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采用腹...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替代治疗对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炎性因子、不良反应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月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8例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并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膜透析替代治疗,比较两组炎性因子、肾功能、营养状况、不良反应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45%)高于对照组(7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75,P<0.05);观察组透析3个月后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于对照组,肌酐、尿素氮低于对照组,肾小球滤过率高于对照组,血红蛋白、转铁蛋白、白蛋白、微型营养评估简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82%)低于对照组(2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3,P<0.05)。结论腹膜透析替代治疗能调节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炎性因子及减少不良反应,改善营养状态,利于保护肾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末期肾脏病 腹膜透析替代治疗 炎性因子 不良反应
下载PDF
沙库巴曲缬沙坦对腹膜透析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疗效及对NT-proBNP、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
17
作者 陆颖 王伟伟 《中外医疗》 2024年第21期17-20,29,共5页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的效果和对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 terminal pro B 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的效果和对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 terminal pro B 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随机选取2023年1—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规律治疗的PD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施以常规治疗,观察组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心功能、NT-proBNP、肾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6%(40/41),高于对照组的85.36%(35/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4,P=0.048)。治疗后观察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mension,LVEDD)、NT-proBNP水平低于对照组,左心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Scr、eGFR水平提高,尿素氮水平下降,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PD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施以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临床效果显著,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患者NT-proBNP水平的改善,同时不会对患者肾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透析 沙库巴曲缬沙坦 心功能不全 疗效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血肌酐
下载PDF
心电图非特异性ST段和T波异常改变与腹膜透析患者并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关系研究
18
作者 李俊霞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4期846-848,共3页
目的:研究心电图非特异性ST段和T波异常改变与腹膜透析患者并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关系,分析其在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9年2月~2021年2月于我院接受腹膜透析治疗的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心电图非特异性ST抬高、压... 目的:研究心电图非特异性ST段和T波异常改变与腹膜透析患者并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关系,分析其在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9年2月~2021年2月于我院接受腹膜透析治疗的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心电图非特异性ST抬高、压低、延长、缩短及T波低平、平坦、增高、倒置、双向变化,将入组患者分为ST段-T波异常组(n=40例)和ST段-T波正常组(n=44例)。收集两组性别、病史、血清指标、实验室检查水平、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等临床资料,采用Cox比例模型分析心电图非特异性ST段和T波异常改变与腹膜透析患者并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关系。结果:两组在性别比、年龄、血脂水平、血压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ST段-T波异常组与ST段-T波正常组在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透析时间、血清可溶性生长刺激基因表达蛋白2(sST2)水平上有显著差异(P<0.05);经Cox比例模型分析显示ST段-T波异常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透析时间、sST2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ST段-T波异常与并发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透析时间、sST2水平呈正相关,可作为ST段-T波异常的危险因素,根据结果加强此类患者的监管,以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 非特异性ST段和T波异常改变 腹膜透析 心血管不良事件
下载PDF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短期预后不良危险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14
19
作者 马莹 王颖 +5 位作者 王海云 李阳 周紫娟 刘炳岩 李雪梅 陈丽萌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20,共8页
目的寻找影响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4年1月1日至2017年3月3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开始腹膜透析治疗并发生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基线及腹膜炎前3个月内... 目的寻找影响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4年1月1日至2017年3月3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开始腹膜透析治疗并发生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基线及腹膜炎前3个月内(无腹膜炎状态下)临床资料。随诊4周,根据临床预后分为短期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及腹膜炎前指标,评估影响腹膜炎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162例患者入选,其中短期预后不良组55例,预后良好组107例。在基线水平,短期预后不良组患者合并临床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的比例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49.1%比31.8%;χ~2=4.639,P=0.031),其余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腹膜炎前3个月内,预后不良组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水平[9.3(2.2,16.3)mg/dl比3.6(1.4,9.5)mg/dl;Z=-2.879,P=0.004]和腹膜低转运比例(8.7%比1.0%;Z=4.879,P=0.027)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肌酐清除率(CCr)水平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56.7(45.7,71.1)ml/(min·w·1.73 m2)比61.4(54.5,76.4)ml/(min·w·1.73 m2);Z=-2.084,P=0.037];其余各项实验室检测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临床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OR=2.070,95%CI:1.062~4.034,P=0.033)和腹膜炎前高hs CRP(OR=1.032,95%CI:1.001~1.059,P=0.015)是发生腹膜炎短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以性别、发生腹膜炎时的年龄、腹膜透析时间、糖尿病、发生腹膜炎前的血白蛋白校正后显示,腹膜炎前高hs CRP(OR=1.026,95%CI:1.000~1.052,P=0.046)和基线合并临床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OR=2.105,95%CI:1.014~4.367,P=0.046)是腹膜透析患者发生腹膜炎短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腹膜炎前高hs CRP水平和基线合并临床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可能是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透析 腹膜炎 超敏C反应蛋白 短期预后不良
下载PDF
不同血液净化方法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3
20
作者 林军 单红卫 +2 位作者 叶剑鸿 华丽 刘慧恒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18-621,共4页
目的 观察腹膜透析(PD)和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的疗效及效价比.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38例SAP患者随机分为PD组(22例)和CBP组(16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病情、生化指标和细胞因子的变化、... 目的 观察腹膜透析(PD)和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的疗效及效价比.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38例SAP患者随机分为PD组(22例)和CBP组(16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病情、生化指标和细胞因子的变化、预后、平均每日血液净化费用.结果 两组血液净化治疗后3 d血尿素氮(BUN)、肌酐(Cr)、谷丙转氨酶(ALT)、血淀粉酶(AMS)、脂肪酶(LPS)下降平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组治疗48、72 h后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均明显低于CBP组(P〈0.01);两组患者中存活者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D 组脱离血液净化治疗时间明显较CBP组短(P〈0.01),且PD组患者平均每日血液净化费用明显低于CBP组(P〈0.01).结论 PD与CBP均能有效清除患者体内的各种炎症介质,稳定内环境,均是治疗SAP的有效方法,但PD能短期有效清除患者腹腔内和循环中的各种炎症介质,治疗时间短、费用低,是一种简单、经济、实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重症 腹膜透析 连续性血液净化 疗效 效价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