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根肿(Plasmodiophora brassicae)休眠孢子的纯化和超声波破碎方法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邓洁 程龙 +5 位作者 刘谊 白林含 于昕 鲍锦库 曹毅 乔代蓉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69-272,共4页
根肿(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in)是严重危害十字花科植物的世界性病害.采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和超声波处理方法从油菜染病根部组织分离和提纯根肿休眠孢子.众多因素可以影响提纯休眠孢子的纯度,为了得到更高纯度和均匀度的休眠... 根肿(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in)是严重危害十字花科植物的世界性病害.采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和超声波处理方法从油菜染病根部组织分离和提纯根肿休眠孢子.众多因素可以影响提纯休眠孢子的纯度,为了得到更高纯度和均匀度的休眠孢子的优化方法,我们对一系列影响因素如超声波破碎功率、pH、孢子破碎浓度、处理时间和不同的水溶物质等进行了研究.在pH值5.5左右、添加0.5%的二甲基亚砜、孢子浓度约为7×108、345W功率下超声波处理10min条件下获得了最优数量和均匀度的孢子,杂菌数量减少了51%以上,杂菌种类减少超过75%.超声波处理50min后,孢子破碎率稳定地达到90%以上,除菌率达99%以上.用此方法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高纯度和高均匀度的休眠孢子,为休眠孢子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肿 休眠孢子 蔗糖密度梯度离心 超声波破碎
下载PDF
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单孢分离接种及生理小种的鉴定 被引量:19
2
作者 李茜 沈向群 +1 位作者 耿新翠 李林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5-101,共7页
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单孢分离接种方法曾有报道,本试验改进了国外单孢分离技术。将休眠孢子悬浮液稀释到1个/0.5μL,滴在一块消过毒的载玻片上,放置在显微镜下反复检查,以确保它精确只含有一个孢子。用微管将孢子吸入... 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单孢分离接种方法曾有报道,本试验改进了国外单孢分离技术。将休眠孢子悬浮液稀释到1个/0.5μL,滴在一块消过毒的载玻片上,放置在显微镜下反复检查,以确保它精确只含有一个孢子。用微管将孢子吸入接种在2日龄白菜幼苗根毛上,营养液培养3周。为使其更接近田间发病环境条件,后期将疑似发病根在无菌土中继续进行病菌增繁。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加快病菌繁殖感染,提高单孢分离接种成功率。对不同地区病菌进行大量单孢分离接种。本试验对3个地区的病菌单孢接种共950株,接种成功27株,使用Williams根肿病菌鉴别寄主鉴定,共9个生理小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字花科作物 根肿病 单孢接种 小种鉴定
下载PDF
十字花科根肿病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致病力分化研究方法 被引量:3
3
作者 苗则彦 白元俊 +2 位作者 李颖 赵杨 赵奎华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3-148,共6页
目前国际上已有Williams、ECD、Somé和Kuginuki 4套鉴别系统用于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生理小种和致病型的鉴定。其中Williams和ECD鉴别系统被广泛应用,但还存在一些不足。Somé和Kuginuki分... 目前国际上已有Williams、ECD、Somé和Kuginuki 4套鉴别系统用于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生理小种和致病型的鉴定。其中Williams和ECD鉴别系统被广泛应用,但还存在一些不足。Somé和Kuginuki分别根据法国和日本的病原菌致病力分化特点,在Williams和ECD鉴别系统的基础上,建立Somé和Kuginuki两个鉴别系统。根肿病菌的单孢子分离是生理小种或致病型鉴定中的研究难点,目前主要采用琼脂法和液滴法。不同研究人员使用的病害鉴定方法及分级标准不同,目前主要采用蘸根法、点滴法和菌土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菌 生理小种 致病型 单孢子分离
下载PDF
Study on Pathogenicity Difference of 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 and pH Conditions 被引量:1
4
作者 裴卫华 李向东 +8 位作者 杨佩文 曹继芬 毕云青 杨子林 芮文 马桂明 林兴华 周丽凤 杨明英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5年第1期112-115,共4页
[Objective]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pathogenicity of 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on cabbage grown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 and soil pH conditions. [Method] The pathogenicity of P. brassicae were te... [Objective]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pathogenicity of 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on cabbage grown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 and soil pH conditions. [Method] The pathogenicity of P. brassicae were tested at seven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at six different soil pH values with the resting spore concentration of lx108 (spores/g) in the soil. The plant survival rate and incidence rate of clubroot were investigated after 90 d. [Result] The incidence rate of clubroot on cabbage among the different temperature sets varied in a descending order as follows: 30 ℃〉25 ℃〉20 ℃〉35 ℃〉15 ℃〉10 ℃〉5 ℃ at soil pH value of 6, indicating that the pathogenicity of P. brassicae was weak at 5 and 10 ~(3. The incidence rate increased with soil temperature increasing from 15 to 30 ℃, but decreased at 35 ℃. The incidence rates of clubroot were 80.36%, 100%, 65%, 10.77%, 3.23% and 0% at soil pH 4, 5, 6, 7, 8 and 9 at 25 ℃, respectively. The growth of cabbage was inhibited and the survival rate was reduced at pH 4.The incidence rates of clubroot were low at pH value of 7 and 8, and was 0% at pH 9. The Chinese cabbage grew better at pH value of 5 and 6, but had high incidence rates of clubroot. [Conclusion]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incidence rate of clubroot on cabbage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emperature and soil p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TEMPERATURE pH value PATHOGENICITY
下载PDF
Research Progress of Differential Systems for Physiological Races of 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勇 罗一帆 +2 位作者 黄小琴 张蕾 刘红雨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2年第10期2236-2241,2256,共7页
Research progress was reviewed on the differential systems for physiologic races of 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including Williams,differential system and European clubroot differential(ECD) set.The existing prob... Research progress was reviewed on the differential systems for physiologic races of 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including Williams,differential system and European clubroot differential(ECD) set.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different differential systems were discussed,and a research status quo on the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and detection of clubroot pathogen in crucifers were introduc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 Physiological races Williams' differential system ECD(European Clubroot Differential) set
下载PDF
鉴定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4号生理小种的特异基因PBRA_000030和Novel00510 被引量:2
6
作者 易春霖 郑静 +5 位作者 付寅冬 孙倩瑜 金闯 房兴燕 黄云 杨辉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05-310,共6页
【目的】根肿病已成为我国油菜等十字花科作物的主要病害。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作为专性寄生菌,单孢分离和培养技术要求较高,制约着根肿菌生理小种的分子鉴定,建立一种快速、方便、准确的检测方法,将为田间根肿菌生理... 【目的】根肿病已成为我国油菜等十字花科作物的主要病害。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作为专性寄生菌,单孢分离和培养技术要求较高,制约着根肿菌生理小种的分子鉴定,建立一种快速、方便、准确的检测方法,将为田间根肿菌生理小种的监测、预警及综合防控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转录组测序,筛选根肿菌侵染感病白菜(Brassica rapa)下4号生理小种区别于其他供试小种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常规PCR进行验证。【结果】挖掘获得存在于根肿菌4号生理小种,而供试2、5、7、9、10和11号小种中不存在的2个分子标记基因PBRA_000030和Novel00510,通过降低PCR扩增循环数为25这一优化方式,达到特异鉴定肿根中4号优势生理小种的目的。【结论】针对我国根肿菌优势生理小种4号,建立了一种操作简便、特异性强、适用范围广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肿菌 生理小种 分子鉴定
下载PDF
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DNA提取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杨阳 沈向群 +2 位作者 王岩 安泓锦 王菲菲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08-612,共5页
芸薹根肿菌是专一的活体寄生菌,通过分子技术对其群体遗传结构研究的过程中,根肿菌DNA的提取是基础之一。利用硅藻土法和改良CTAB法从根肿菌孢子中直接提取芸薹根肿菌DNA,使用PCR技术对所得到的DNA用大白菜特异引物TCR01、检测根肿菌特... 芸薹根肿菌是专一的活体寄生菌,通过分子技术对其群体遗传结构研究的过程中,根肿菌DNA的提取是基础之一。利用硅藻土法和改良CTAB法从根肿菌孢子中直接提取芸薹根肿菌DNA,使用PCR技术对所得到的DNA用大白菜特异引物TCR01、检测根肿菌特异引物TC01进行检测,对2种根肿菌DNA的提取方法进行比较,采用EST-SSR分子标记对纯单孢菌系4号、10号生理小种及混合菌1,2,3,4,7,10,11,14,16号生理小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硅藻土法操作步骤少,较改良CTAB法操作简单;且硅藻土法提取获得DNA的PCR结果优于CTAB法,能够隔离寄主DNA。EST-SSR标记能对单孢菌4号、10号生理小种特异扩增,片段大小分别约为200bp,混合菌4号、10号生理小种扩增结果相符。H2的带型与H1中的1条带型一致,而H2、H7、H10、H11、H14和H16主带型基本一致,不同生理小种的根肿菌的变异性和致病性可能是相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白菜 根肿病菌 DNA提取 EST-SSR分子标记
下载PDF
Expression of Nitrilases in Brassica juncea var. tumida Tsen in Root Galls Caused by 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被引量:3
8
作者 LIU Yan YIN You-ping +1 位作者 WANG Zhong-kang LUO Yuan-l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期100-108,共9页
Five commonly-used reference genes: ACT (actin), UBE (ubiquitin-conjugating enzyme), RPL2 (ribosomal protein L2), BRP II (RNA polymerase II subunit), and NADH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were examin... Five commonly-used reference genes: ACT (actin), UBE (ubiquitin-conjugating enzyme), RPL2 (ribosomal protein L2), BRP II (RNA polymerase II subunit), and NADH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were examined using geNorm software as reference genes for RT-qPCR. Among the tested reference genes, ACT and UBE were the most stable in all samples. In parallel, expression analysis of nitrilases in Brassica juncea var. tumida, was performed to preliminarily investigate the molecular interactions between nitrilase and clubroot development at 10, 15, 20, 25, 30, and 40 d postinoculation (dpi) with a suspension of resting spores of 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ifferent gene expressions of nitrilases were regulated during the initial periods of clubroot development.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BjNIT1 increased sharply from 20 to 40 dpi in infected roots while there were no remarkable changes in healthy roots. From 15 to 30 dpi,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BjNIT2 and BjNIT4 in infected roots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non-infected roots. Finally, BjNIT2 in treatment was down approximately to control at 40 dpi.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BjNIT1, which promoted overproductions of auxin, might be involved in P. brassicae infection of B. junc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assica juncea var. tumida Tsen reference gene 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CLUBROOT
下载PDF
Development of A Real-Time PCR Assay for 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and Its Detection in Soil Samples 被引量:8
9
作者 LI Jin-ping LI Yan +3 位作者 SHI Yan-xia XIE Xue-wen Chai A-li LI Bao-j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0期1799-1806,共8页
A SYBR Green I real-time PCR assay was developed to detect and quantify 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ribosomal DNA(rDNA) and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A pair of primers PBF1/PBR1 was designed based on the conse... A SYBR Green I real-time PCR assay was developed to detect and quantify 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ribosomal DNA(rDNA) and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A pair of primers PBF1/PBR1 was designed based on the conservative region of rDNA-ITS of P.brassicae.The positive plasmid pB12 was obtained and used as the template to create standard curve.The specificity,sensitivity,and reproducibility of real-time PCR were evaluated respectively.Naturally and artificially infested soil samples containing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P.brassicae were detected.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standard curve established by recombinant plasmid was shown a fine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reshold cycle and template concentration.The melting curve was specific with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0.995 and that the amplification efficiency was 93.8%.The detection limit of P.brassicae genomic DNA was approximately 40 copies per 25 μL.The sensitivity of the assay was at least 100-fold higher than conventional PCR.Only DNA from P.brassicae could be amplified and detected using this assay,suggesting the highly specific of this assay.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was less than 3%,indicating the PCR method revealed high reproducibility.The detection limit in soil samples corresponded to 1 000 resting spores g-1soil.Bait plants were used to validate the real-time PCR assay.This developed real-time PCR assay allows for fast and sensitive detection of P.brassicae in soil and should be useful in disease management and pest interception so as to prevent further spread of P.brassica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ecies-specific rDNA-ITS gene 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SYBR Green I dye
下载PDF
江西油菜根肿菌生理小种鉴定及品种抗病性鉴定
10
作者 吴彩云 高春华 +9 位作者 周继中 刘子荣 欧阳凤仔 张洋 孙明珠 李晓楠 范琳娟 姚健 姚英娟 徐雪亮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0-306,共7页
油菜根肿病在江西省多市均有分布,尤以上饶婺源、吉安永新、九江瑞昌等地发生严重。为明确江西省油菜主产区根肿菌的生理小种,采用SCD鉴定系统对江西油菜主产区根肿菌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结果共鉴定出3个生理小种类型:Pb1、Pb5和Pb12。... 油菜根肿病在江西省多市均有分布,尤以上饶婺源、吉安永新、九江瑞昌等地发生严重。为明确江西省油菜主产区根肿菌的生理小种,采用SCD鉴定系统对江西油菜主产区根肿菌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结果共鉴定出3个生理小种类型:Pb1、Pb5和Pb12。为筛选出适于江西根肿病发病地区种植的油菜材料,开展了油菜材料对根肿菌的抗性测定。室内盆栽抗性测定表明,育种中间材料‘P360429001’‘2018362481’‘P360924009’‘P360281040’‘中油杂12’‘华油杂62R’和‘华双5R’的病情指数均低于或等于30.00,其中‘华油杂62R’和‘华双5R’表现为中抗水平。田间抗性测定结果表明,‘华油杂62R’‘秦优DK4’‘阳光50’和育种中间材料‘P360429001’‘ZS115R’的根肿病病情指数均低于30.00,但只有‘华油杂62R’对Pb1生理小种表现出中抗水平。本研究针对性地筛选出适于江西油菜根肿病发病地区种植的油菜材料,对江西油菜根肿病的防控和创制抗病性油菜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根肿菌 分布 生理小种 抗性
下载PDF
土壤根肿菌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常德市油菜根肿病调查
11
作者 卢文斌 郭诗芬 +5 位作者 徐定辉 贺群华 薛高尚 张振乾 刘忠松 肖钢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97-903,共7页
根肿病严重危害油菜及其他十字花科蔬菜,通过检测土壤根肿菌孢子浓度,能够评估田块中根肿病发生的风险程度,为防治根肿病提供参考。本研究利用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建立了油菜土壤根肿病菌qPCR定量检测技术。以来自湖南省不同地区的... 根肿病严重危害油菜及其他十字花科蔬菜,通过检测土壤根肿菌孢子浓度,能够评估田块中根肿病发生的风险程度,为防治根肿病提供参考。本研究利用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建立了油菜土壤根肿病菌qPCR定量检测技术。以来自湖南省不同地区的发病油菜植株和带病土壤对该技术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技术拥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该技术判定田间根肿病发病的根肿菌孢子阈值浓度为1.34×10^(3)个/克土壤,当土壤中孢子浓度高于阈值浓度时,油菜发生根肿病风险较大。对常德市各区县油菜种植地区进行了实地调查,并随机采集481块田的土壤样本,利用本研究建立的定量检测技术测定了土壤中根肿病菌孢子浓度,发现根肿病在常德地区已呈多点发展,并有加速扩散的趋势,如不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油菜根肿病在常德地区将大面积爆发,严重危害该地区的油菜发展。对于常德市油菜种植区,根肿病菌孢子浓度小于1.34×10^(3)个/克土壤的田块,根肿病发病的概率较低,可种植普通非抗性油菜品种,但需加强根肿病病情监控。孢子浓度高于1.34×10^(3)个/克土壤的田块需及时进行化学防治,或者种植根肿病抗性油菜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根肿病 根肿病菌孢子 qPCR 常德市
下载PDF
木醋液对大白菜根肿病的防治效果
12
作者 付克剑 周洪印 +5 位作者 张乃明 张继来 邓毅书 黄家奎 冯育行 苏友波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5-83,共9页
以寒玉快菜为试材,采用盆栽方式,研究不同浓度木醋液(稀释600、400、200倍)对大白菜根肿病的防治效果;同时采用Hochest33342-PI双荧光复染法,测定不同浓度木醋液处理下芸薹根肿菌孢子活性,并分析木醋液主要抑菌成分。结果表明:3种浓度... 以寒玉快菜为试材,采用盆栽方式,研究不同浓度木醋液(稀释600、400、200倍)对大白菜根肿病的防治效果;同时采用Hochest33342-PI双荧光复染法,测定不同浓度木醋液处理下芸薹根肿菌孢子活性,并分析木醋液主要抑菌成分。结果表明:3种浓度木醋液处理均可显著提高大白菜的株高和地上部鲜质量;并显著降低根肿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且随着木醋液浓度的增加根肿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呈显著下降趋势,其中稀释200倍的木醋液处理的根肿病发病率仅为14.42%,防治效果达到68.72%。木醋液可使芸薹根肿菌孢子失活,稀释200倍的木醋液处理的孢子存活率仅为24.03%。采用GC-MS技术初步测定出供试木醋液含有24种成分,其中有17种成分对芸薹根肿菌孢子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以俞创木酚抑制效果最好,EC50值为113.01μg·mL^(-1)。综上,本试验条件下,稀释200倍的木醋液用于大白菜根肿病防治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白菜 根肿病 云薹根肿菌 木醋液 生物防治
下载PDF
芸薹根肿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13
作者 左丹丹 尚静 黄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9期79-83,115,共6页
[目的]研究来自全国范围内芸薹根肿菌的遗传多样性,并探索ISSR分子标记与Williams生理小种鉴定结果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0条ISSR引物进行筛选,将筛选出的引物对48株根肿菌DNA进行扩增,根据扩增的多态性条带建立根肿菌聚类分析图,对根... [目的]研究来自全国范围内芸薹根肿菌的遗传多样性,并探索ISSR分子标记与Williams生理小种鉴定结果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0条ISSR引物进行筛选,将筛选出的引物对48株根肿菌DNA进行扩增,根据扩增的多态性条带建立根肿菌聚类分析图,对根肿菌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与Williams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进行对比。[结果]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3条引物能扩增48株根肿菌DNA,获得清晰条带。ISSR聚类分析结果可将11号生理小种与其他生理小种区分开来,但不能以Williams生理小种鉴定结果标准将根肿菌完全区分开来,并且根肿菌的地理来源与其遗传距离并无相关性。[结论]该研究为利用分子手段鉴别根肿菌生理小种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芸薹根肿菌 ISSR 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根肿菌侵染下菘蓝生物碱合成机制
14
作者 赵淑丽 李国栋 +3 位作者 张丽琴 赵明智 施建莲 刘家佳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81-997,共17页
为探究根肿菌胁迫对菘蓝生物碱及其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该研究对根肿菌侵染后0、7、14、21 d的菘蓝进行病情形态分级、组织学观察、生理生化指标测定以及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1)接菌后0、7、14、21 d菘蓝根部分别... 为探究根肿菌胁迫对菘蓝生物碱及其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该研究对根肿菌侵染后0、7、14、21 d的菘蓝进行病情形态分级、组织学观察、生理生化指标测定以及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1)接菌后0、7、14、21 d菘蓝根部分别发展为0级、1级、3级、5级的肿根,并且7 d是皮层入侵的关键时间点。(2)接种根肿菌14 d后,菘蓝叶内可溶性蛋白、丙二醛的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与同时间对照组比较显著提高,并随着接菌时间的延长呈增加的趋势。(3)代谢组学一共检测到161种生物碱,其中吲哚类生物碱数量较多;与未接菌相比,菘蓝接菌后7、14、21 d分别存在16种、17种、39种差异代谢物且各组差异代谢物多富集在生物碱和氨基酸代谢通路。(4)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与未接菌相比,菘蓝接菌后7、14、21 d分别存在2439个、256个、6437个差异表达基因,这3组共同富集到11个生物碱相关的代谢通路;与未接菌相比,接菌后7、14、21 d有9个基因(编码4种酶THS、TAT、YUCCA、ALDH)表达量均上升。该研究结果揭示了芸薹根肿菌与菘蓝之间的互作机制,探究了芸薹根肿菌对吲哚生物碱合成及其关键酶基因的影响,为后期菘蓝根肿病抗性基因及生物碱次生代谢途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蓝根 根肿菌 抗氧化酶 功能基因 吲哚生物碱 代谢组
下载PDF
8种杀菌剂及复配制剂对油菜根肿病的防效
15
作者 董文静 周游 +4 位作者 肖蓉 谢芳玲 舒丽华 向俊 朱宏建 《生物灾害科学》 2024年第3期392-398,共7页
【目的】筛选有效防控油菜根肿病的杀菌剂及复配组合,减少农药施用量,科学合理防治根肿病。【方法】以油菜品种沣油737为供试材料,基于室内盆栽试验,采用8种杀菌剂及其部分制剂复配对油菜种子进行药剂拌种。待油菜苗长至5~6真叶时,用灌... 【目的】筛选有效防控油菜根肿病的杀菌剂及复配组合,减少农药施用量,科学合理防治根肿病。【方法】以油菜品种沣油737为供试材料,基于室内盆栽试验,采用8种杀菌剂及其部分制剂复配对油菜种子进行药剂拌种。待油菜苗长至5~6真叶时,用灌根法将浓度达1×10^(7)个/mL的根肿菌休眠孢子悬浮液浇至植株根部,从而选取防效较好的药剂组合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8种杀菌剂分别拌种不影响油菜正常生长,其中500 g/L氟啶胺悬浮剂的防治效果最佳,病情指数和防效分别为26.67、67.56%,其余药剂防效由高到低为10%氰霜唑悬浮剂、25 g/L咯菌腈种衣剂、500 g/L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 g/L多菌灵悬浮剂、440 g/L双炔·百菌清悬浮剂、30%噁霉灵水剂、30%噻唑锌悬浮剂。选取4种防效较高的杀菌剂进行两元复配拌种,结果表明500 g/L氟啶胺悬浮剂+10%氰霜唑悬浮剂(1﹕1)100 mL/kg拌种的防效最佳,室内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的病情指数分别为17.78和8.89,显著低于清水对照,防治效果分别为79.49%和77.78%。【结论】使用500 g/L氟啶胺悬浮剂、500 g/L氟啶胺悬浮剂+10%氰霜唑悬浮剂(1﹕1)100 mL/kg拌种可以有效预防和减轻油菜根肿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根肿病 杀菌剂 杀菌剂复配 药剂拌种 防效
下载PDF
基于抗病评价解析西南区油菜主要病害抗病育种现状
16
作者 黄小琴 张蕾 +4 位作者 杨潇湘 张重梅 余垚颖 邓越 刘勇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03-1108,共6页
为明确油菜抗菌核病、根肿病育种和抗病品种利用现状,采用人工接种辅以自然病圃诱发方式,连续7年对西南区(云、贵、川、渝)油菜新品种/育种材料和主栽品种进行抗病性评价。结果表明近7年共获得OM109、华油杂706R、南油1958R、川农油225... 为明确油菜抗菌核病、根肿病育种和抗病品种利用现状,采用人工接种辅以自然病圃诱发方式,连续7年对西南区(云、贵、川、渝)油菜新品种/育种材料和主栽品种进行抗病性评价。结果表明近7年共获得OM109、华油杂706R、南油1958R、川农油2251和川农油2252共5份高抗根肿病新品种。其中,2023年获得3份高抗根肿病新品种和16份育种材料,抗根肿病育种进展最为显著。油菜菌核病抗病新品种选育尚无明显突破,抗病类型主要以低抗菌核病为主,达到43.69%,中高抗菌核病品种抗性不稳定,连续两年鉴定显示无高抗菌核病品种。主栽品种根肿病、菌核病跟踪监测发现,抗病品种应用少,无兼抗根肿病、菌核病品种。本研究结果直观解析了油菜抗病育种成效,将为油菜抗病育种及抗病品种利用、推广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根肿病 菌核病 抗病育种
下载PDF
利用不同根肿菌菌源筛选抗病大白菜品种资源
17
作者 王丽丽 王鑫 +2 位作者 吴海东 温蔷 杨晓飞 《辽宁农业科学》 2023年第3期39-43,共5页
为了筛选抗性稳定的高抗根肿病大白菜品种资源,试验以搜集青岛柏乡、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云南楚雄、沈阳农业大学的根肿菌为菌源,对国内外19个大白菜品种接种鉴定。通过调查病情指数,分析抗性表现规律,筛选高抗大白菜品种资源。结果... 为了筛选抗性稳定的高抗根肿病大白菜品种资源,试验以搜集青岛柏乡、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云南楚雄、沈阳农业大学的根肿菌为菌源,对国内外19个大白菜品种接种鉴定。通过调查病情指数,分析抗性表现规律,筛选高抗大白菜品种资源。结果表明,搜集的4个地区根肿菌致病性存在差异,青岛柏乡的菌源致病力最强,其次为云南楚雄的菌源;沈阳农业大学和山东青岛农业科学院的菌源致病力最弱,没有显著差异,与Williams鉴别系统鉴别结果不同。19个品种依据抗性表现分4个类型,其中品种YCR1(GF15)、YCR2(金锦大白菜)、YCR3(亚非四号)、YCR4(琴萌CR1497)、YCR5(CR皇冠)对4个菌源均表现良好的抗性,为筛选高抗根肿病品种资源和生产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白菜 根肿菌 抗性鉴定
下载PDF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湖南油菜根肿病菌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游 谢芳玲 +3 位作者 肖蓉 张政兵 周鑫钰 朱宏建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33-238,275,共7页
为完善湖南油菜根肿病的监测预警体系,分析油菜根肿病的发生与芸薹根肿菌休眠孢子量的关系,防止湖南油菜根肿病进一步蔓延。本研究依据芸薹根肿菌ITS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通过制备标准质粒构建了快速、精准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为完善湖南油菜根肿病的监测预警体系,分析油菜根肿病的发生与芸薹根肿菌休眠孢子量的关系,防止湖南油菜根肿病进一步蔓延。本研究依据芸薹根肿菌ITS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通过制备标准质粒构建了快速、精准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其检测灵敏度为3×10^(-10)μg/μL,比常规PCR高100倍;利用建立的方法检测了来自湖南各地土壤样品中芸薹根肿菌的休眠孢子数量,64份土样中的休眠孢子含量基本大于104个/g,所检测的土样中孢子含量最高为2.22×10^(7)个/g。据实地调查,当土壤中休眠孢子数量大于104个/g时,油菜发生根肿病的风险较大,休眠孢子含量较高的田块其发病程度也较为严重。结果表明,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能对油菜根肿病进行早期诊断,为湖南油菜根肿病发生的监测预警提供有效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根肿病 实时荧光定量PCR 休眠孢子 检测
下载PDF
十字花科根肿病的发生与防治概述 被引量:2
19
作者 韩哲 潘凯 +2 位作者 毕洪文 郑妍妍 吴国瑞 《园艺与种苗》 CAS 2023年第8期38-40,55,共4页
十字花科根肿病已经成为世界性病害,其发生的主要根源是病原菌的传播,防治重点在于病原菌在土壤中的长期存活。在生态农业发展的大背景下,蔬菜病害的防治应以生态防治为主,控制有害成分对农业造成的污染。该文从十字花科根肿病的病原菌... 十字花科根肿病已经成为世界性病害,其发生的主要根源是病原菌的传播,防治重点在于病原菌在土壤中的长期存活。在生态农业发展的大背景下,蔬菜病害的防治应以生态防治为主,控制有害成分对农业造成的污染。该文从十字花科根肿病的病原菌出发,介绍了病害发生的症状以及相关环境因素,说明了根肿病的防治方法以及土壤微生物与土传病原菌间的关系,阐述了生态手段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广阔空间,以期为根肿病的生态防治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字花科根肿病 根肿病菌 生态防治 土传病害
下载PDF
根肿菌侵染茎瘤芥不同时期效应子基因表达动态分析
20
作者 王香梅 田芹 廖静静 《湖南农业科学》 2023年第7期1-10,共10页
效应子在病原菌侵染植物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明确效应子在根肿菌侵染茎瘤芥过程中的功能,首先通过qRTPCR对效应子基因在侵染不同时期的表达量进行分析,从而对根肿菌中效应子进行分类鉴定,然后利用TBtools对效应子蛋白进行结构域分析... 效应子在病原菌侵染植物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明确效应子在根肿菌侵染茎瘤芥过程中的功能,首先通过qRTPCR对效应子基因在侵染不同时期的表达量进行分析,从而对根肿菌中效应子进行分类鉴定,然后利用TBtools对效应子蛋白进行结构域分析,以期明确效应子所具备的功能。结果表明:根肿菌中的效应子包含LxAR类效应子13个、RxLR类效应子13个和其余未分类效应子66个;其中,LxAR类效应子的表达量在根肿菌侵染茎瘤芥的0周和5周较高,说明其主要在休眠孢子阶段和孢子成熟阶段起作用;RxLR类效应子中,RxLR1类在根肿菌侵染茎瘤芥的3~5周表达量较高,主要在皮层侵染期起作用,RxLR2类在根肿菌侵染茎瘤芥的0周表达量较高,主要在休眠孢子期起作用。由此推测,LxAR和RxLR类效应子可能分别在促进生长发育和控制基因表达、抑制酶活等方面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瘤芥 根肿病 芸薹根肿菌 效应子 基因表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