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筋会穴用于痺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吴耀持 宓轶群 《上海针灸杂志》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4-25,共2页
目的 观察筋会穴阳陵泉治疗痺证的疗效及实验依据。方法 用单取筋会穴阳陵泉或针或灸或针灸兼施的方法治疗痺证,并与传统多穴组及药物治疗组比较,另作相关实验观察。结果 其有效率达90.5%,与传统多穴治疗组比较,虽然P>0.05,无显... 目的 观察筋会穴阳陵泉治疗痺证的疗效及实验依据。方法 用单取筋会穴阳陵泉或针或灸或针灸兼施的方法治疗痺证,并与传统多穴组及药物治疗组比较,另作相关实验观察。结果 其有效率达90.5%,与传统多穴治疗组比较,虽然P>0.05,无显著差异,但临床总体疗效较其为高;与药物治疗组比较,P<0.01,有显著意义。实验观察显示针刺筋会穴阳陵泉能提高机体痛阈及耐痛阈。结论 表明筋会穴用于痺证的治疗,其疗效是肯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疗法 痛阈 阳陵泉穴 痹证
下载PDF
巨刺阳陵泉穴对胆道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刘光亭 王淑敏 王力健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9-30,共2页
目的:探讨针刺阳陵泉穴对胆道系统运动的效果与机理。方法:将60例胆囊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左阳陵泉(左穴组)、右阳陵泉(右穴组)和双阳陵泉组(双穴组),每组各20例,在B超下观察3组对胆囊收缩和胆总管扩张的影响。结果:左穴组、右穴组和双穴... 目的:探讨针刺阳陵泉穴对胆道系统运动的效果与机理。方法:将60例胆囊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左阳陵泉(左穴组)、右阳陵泉(右穴组)和双阳陵泉组(双穴组),每组各20例,在B超下观察3组对胆囊收缩和胆总管扩张的影响。结果:左穴组、右穴组和双穴组对胆囊收缩和胆总管扩张均有明显作用(P<0.05),但3组间的作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左阳陵泉与右阳陵泉对胆道系统有同样的效应,故临床不宜只取右穴,而忽略左穴,也不必左右双穴同时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刺 阳陵泉穴 胆道系统 针灸效应
下载PDF
“相对穴”阴陵泉与阳陵泉治疗关节疾病特异性研究概况 被引量:16
3
作者 张银娟 杨志新 《河南中医》 2016年第7期1263-1265,共3页
针灸治疗膝关节炎采用不同的经穴配方,施以不同的针灸方法而取效,阴陵泉、阳陵泉是最常用的一组"相对穴",治疗时常采用对刺和透刺不同的治疗方法。踝关节病变是由气血瘀滞于局部,经气运行受阻所致,治疗舒筋活血,祛瘀消肿,通... 针灸治疗膝关节炎采用不同的经穴配方,施以不同的针灸方法而取效,阴陵泉、阳陵泉是最常用的一组"相对穴",治疗时常采用对刺和透刺不同的治疗方法。踝关节病变是由气血瘀滞于局部,经气运行受阻所致,治疗舒筋活血,祛瘀消肿,通络止痛,目前常用的是透刺法。阳陵泉为筋之所会,总理筋伤之病,有调节阴阳,扶正祛邪,镇痛却疾之功。足太阴脾经之合穴阴陵泉,健脾除湿,散寒镇痛。两穴一阴一阳,阴阳相助,为临床常用的一组"相对穴",治疗关节疾病如膝关节炎和踝关节病变具有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炎 踝关节病变 阴陵泉 阳陵泉 “相对穴”
下载PDF
针刺阳陵泉治疗外踝关节扭伤疗效观察 被引量:6
4
作者 何新芳 胥海斌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569-570,共2页
目的:观察阳陵泉治疗外踝关节扭伤的增效作用。方法:将79例外踝关节扭伤患者半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与对照组(33例)。治疗组采用阳陵泉针刺和局部穴位电磁疗,对照组仅采用局部穴位电磁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67.4%,总有效率为91.3%;对... 目的:观察阳陵泉治疗外踝关节扭伤的增效作用。方法:将79例外踝关节扭伤患者半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与对照组(33例)。治疗组采用阳陵泉针刺和局部穴位电磁疗,对照组仅采用局部穴位电磁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67.4%,总有效率为91.3%;对照组治愈率为36.4%,总有效率为69.7%。两组比较,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结论:针刺阳陵泉对外踝关节扭伤有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损伤/针灸疗法 扭伤和劳损/针灸疗法 阳陵泉
下载PDF
针刺治疗急性淤胆型肝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9
5
作者 杨越 《上海针灸杂志》 2014年第3期214-215,共2页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急性淤胆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急性淤胆型肝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阴陵泉、阳陵泉、日月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托尼奈酸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各项肝功能指标(总胆...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急性淤胆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急性淤胆型肝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阴陵泉、阳陵泉、日月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托尼奈酸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各项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及谷氨酰转肽酶)。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愈显率分别为94.3%和62.9%,对照组分别为88.2%和44.1%,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肝功能各项指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肝功能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是一种治疗急性淤胆型肝炎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肝炎 急性 阴陵泉 阳陵泉 日月 肝功能 黄疸
下载PDF
中渚、阳陵泉穴与脑功能区的关系: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田丽芳 周诚 +2 位作者 陈敏 邹明珠 杨正汉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61-564,共4页
目的: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观察针刺手少阳经中渚穴和足少阳经阳陵泉穴时大脑皮层兴奋区的分布特点,初步探讨经络、穴位作用的中枢机制。方法:将42例健康受试者(右利手),随机分为针刺中渚穴和阳陵泉穴两组。采用fMRI技术实时... 目的: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观察针刺手少阳经中渚穴和足少阳经阳陵泉穴时大脑皮层兴奋区的分布特点,初步探讨经络、穴位作用的中枢机制。方法:将42例健康受试者(右利手),随机分为针刺中渚穴和阳陵泉穴两组。采用fMRI技术实时动态扫描针刺中渚穴和阳陵泉穴时脑功能区的变化,最终所获得的数据采用SPM2软件包分析其作用部位。结果:中渚穴引起的脑内主要兴奋区依次为双侧的额叶、颞叶、小脑和枕叶,阳陵泉穴引起的主要兴奋区依次为双侧的枕叶、小脑、额叶和颞叶。结论:针刺中渚穴和阳陵泉穴时均可以引起双侧听觉、视觉相关大脑皮质和双侧躯体运动区大脑皮质兴奋,这可能是临床治疗相关病症的中枢作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渚 阳陵泉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艾灸阳陵泉对慢性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体表热像的影响 被引量:17
7
作者 关玲 石现 +2 位作者 邹怡 邓秀芳 蔡佩斯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85-489,共5页
目的:比较艾灸阳陵泉对慢性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患者和健康者体表热像的即刻影响。方法:将35例MPS患者作为观察组,将1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ATIR-M301医用红外热成像仪对两组艾灸阳陵泉15 min前后的体表热像变化进行观察。采... 目的:比较艾灸阳陵泉对慢性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患者和健康者体表热像的即刻影响。方法:将35例MPS患者作为观察组,将1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ATIR-M301医用红外热成像仪对两组艾灸阳陵泉15 min前后的体表热像变化进行观察。采用图像定性分析和温度定量分析相结合,比较两组体表热像差异。结果:观察组MPS患者背部红外热像图表现,88.6%有异常热区,分布在上段的最多,其次是下段;有约一半左右的患者脊柱热力线中断或消失;71.4%的患者主诉的疼痛部位和红外热像图表现部位一致。观察组背部上段异常热区的左右侧温差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艾灸阳陵泉对MPS患者以及健康者的背部体表热像均有影响,以上段和菱形窝最为显著;艾灸阳陵泉对MPS患者背部上段的升温程度较健康者更为明显(P<0.05)。结论:艾灸阳陵泉可对慢性背部MPS患者背部热像有即刻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辐射 灸法 经络穴位探测 阳陵泉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原文传递
艾灸治疗战士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观察 被引量:15
8
作者 关玲 邹怡 杨一玲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97-601,共5页
目的:为解决部队战士背部肌筋膜疼痛症状提供一套艾灸自治互治方法。方法:将58例患者随机分为艾灸组(30例)和膏药贴敷组(28例)。艾灸组悬灸阳陵泉15min,再用艾灸按摩器艾灸按摩疼痛区域,在医生指导下自行治疗或互相治疗;膏药贴敷组使用... 目的:为解决部队战士背部肌筋膜疼痛症状提供一套艾灸自治互治方法。方法:将58例患者随机分为艾灸组(30例)和膏药贴敷组(28例)。艾灸组悬灸阳陵泉15min,再用艾灸按摩器艾灸按摩疼痛区域,在医生指导下自行治疗或互相治疗;膏药贴敷组使用狗皮膏贴敷疼痛局部,均每天1次,治疗5天。采用临床症状评分、临床体征评分、功能障碍表现评分、功能障碍指数、综合经济效益等指标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艾灸及膏药贴敷两种治疗方法对战士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均有一定疗效,均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及功能障碍(P<0.01,P<0.05),且艾灸组优于膏药贴敷组(P<0.01,P<0.05);在综合经济效益指标方面,艾灸组优于膏药贴敷组;艾灸组总有效率为96.7%(29/30),膏药贴敷组为35.7%(10/28),艾灸组疗效优于膏药贴敷组(P<0.01)。结论:艾灸自治互治方法治疗部队战士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较好,并且可以降低常规医疗的成本,减少军队的医疗开支,适合在部队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艾灸疗法 阳陵泉 针灸效应
原文传递
艾灸不同穴位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电指数的即刻影响(英文) 被引量:6
9
作者 杨一玲 何晓玲 +1 位作者 刘健华 贾一凡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CSCD 2017年第5期360-365,共6页
目的:观察艾灸足三里、阳陵泉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胃电指数影响的异同。方法:将65例FD患者根据随机序列号随机分为足三里组(n=33)和阳陵泉组(n=32),分别予以艾灸足三里和阳陵泉治疗。治疗前后应用八导智能胃肠电图仪,采集艾灸前后... 目的:观察艾灸足三里、阳陵泉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胃电指数影响的异同。方法:将65例FD患者根据随机序列号随机分为足三里组(n=33)和阳陵泉组(n=32),分别予以艾灸足三里和阳陵泉治疗。治疗前后应用八导智能胃肠电图仪,采集艾灸前后胃体、胃窦、胃小弯和胃大弯四个区域的胃电指数,观察主频、慢波频率百分比、平均频率、反应面积和运动指数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足三里组几乎整个胃部的主频、慢波频率百分比与本组治疗前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阳陵泉组胃体、胃窦部的慢波频率百分比及平均频率与本组治疗前亦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艾灸足三里对整体胃电指数的影响较阳陵泉明显,其中慢波频率百分比较阳陵泉组明显上升(P<0.05)。结论:艾灸足三里和阳陵泉均可调节FD患者的异常胃肌电节律,与阳陵泉比较,足三里对整个胃区胃电指数的影响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灸法 艾条灸 消化不良 足三里 阳陵泉 胃电图
原文传递
针刺相对穴对穴区肥大细胞及其释放的组织胺和缓激肽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3
10
作者 屈敬阳 安娜 +4 位作者 刘丁丁 陈龙 许倩 杨志新 杨燕萍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CSCD 2018年第1期8-13,共6页
目的:观察针刺大鼠相对穴阳陵泉与阴陵泉后穴区局部肥大细胞数量、脱颗粒情况及血清中组织胺、缓激肽的含量变化,探索"相对穴"协同增效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K组)、针刺阳陵... 目的:观察针刺大鼠相对穴阳陵泉与阴陵泉后穴区局部肥大细胞数量、脱颗粒情况及血清中组织胺、缓激肽的含量变化,探索"相对穴"协同增效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K组)、针刺阳陵泉组(A组)、针刺阴陵泉组(B组)、针刺阳陵泉与阴陵泉组(AB组)及针刺阳陵泉与阴陵泉旁开组(CD组),每组8只。A组针刺阳陵泉;B组针刺阴陵泉;AB组针刺阳陵泉和阴陵泉;CD组分别采用阳陵泉和阴陵泉外侧旁开3 mm处作为旁开对照点,进行针刺。均选取双侧穴位。K组实验开始后采用与其余4组相同的方法固定,不给予针刺刺激。选用直径0.35 mm,长40 mm毫针,针刺得气后针柄接G6805-Ⅱ型电针治疗仪,选用疏密波,频率2 Hz/100 Hz,电流强度1 mA,以针柄轻微颤动且大鼠能保持安静为宜。每次电针持续刺激20 min。在开始后的第1、3、5、7天进行实验干预,共4次。各组大鼠于第7天干预完成2 h后取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组织胺和缓激肽的含量变化;穴区局部组织做冰冻切片,甲苯胺蓝染色,观察穴区肥大细胞(MCs)的变化。结果:与K组相比,A组、B组、AB组及CD组的MC数量及脱颗粒率均明显升高(均P<0.05),其中AB组的MC数量及脱颗粒率明显高于A组、B组和CD组(均P<0.05);组织胺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AB组>B组>A组>CD组>K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B组、A组和B组的缓激肽含量明显高于K组和CD组(均P<0.05),A组和B组缓激肽含量差异,CD组与K组缓激肽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刺"相对穴"阳陵泉与阴陵泉后穴区局部MC数量及脱颗粒率显著增高,血清中组织胺和缓激肽的含量升高,可能是"相对穴"配伍协同增效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穴 配穴 针刺疗法 电针 阴陵泉 阳陵泉 肥大细胞 组织胺
原文传递
电针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JAK2/STAT3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范为民 赵春江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CSCD 2019年第4期223-230,共8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类风湿关节炎(RA)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非受体型酪氨酸激酶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JAK2/STAT3)通路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RA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从48只SPF级雄性SD大鼠中取12只为正常组,其余36只大鼠无菌... 目的:观察电针对类风湿关节炎(RA)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非受体型酪氨酸激酶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JAK2/STAT3)通路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RA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从48只SPF级雄性SD大鼠中取12只为正常组,其余36只大鼠无菌条件下右后足跖皮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复制RA模型,造模成功后再按照数字表随机分为模型组、药物组和电针组,每组12只.药物组大鼠接受2 mL雷公藤多苷片水溶液灌胃[8.1 mg/(kg·bw)];电针组大鼠接受电针双侧阳陵泉和足三里治疗,电针刺激每次持续30 min.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被置于特制大鼠固定筒中,每次持续30 min,并接受与药物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灌胃.每组大鼠每天干预1次,连续干预4周.在干预前后检测大鼠踝关节直径数值和大鼠关节炎指数.实验结束后免疫组化法观察磷酸化JAK2(phospho-JAK2)和磷酸化STAT3(phospho-STAT3)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法检测JAK2和STAT3 mRNA表达.结果:模型复制后,关节炎指数大于2视为模型制备成功.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和电针组大鼠踝关节直径数值和关节炎指数明显降低,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1);phospho-JAK2及phospho-STAT3免疫组化阳性染色细胞减少,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1);JAK2和STAT3 mRNA表达量下降,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1).电针组与药物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电针可以减轻RA大鼠的炎性反应,改善其病理状况,减少膝关节滑膜组织phospho-JAK2和phospho-STAT3的表达,降低JAK2及STAT3 mRNA表达量,其治疗作用与雷公藤多苷片相当,电针治疗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JAK2/STAT3通路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电针 阳陵泉 足三里 关节炎 类风湿 Janus激酶2/STAT3通路 大鼠
原文传递
电针阳陵泉在内的下合穴对急性胆囊炎模型豚鼠核因子-κB及白介素-1β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倪伟 张健 杨燕萍(翻译)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CSCD 2020年第4期247-255,共9页
目的:观察电针急性胆囊炎(AC)模型豚鼠下合穴对血清及胆囊组织白介素-1β(IL-1β)和胆囊组织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探讨胆的下合穴阳陵泉对胆腑病变是否存在相对特异性.方法:将82只健康豚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空白组12只... 目的:观察电针急性胆囊炎(AC)模型豚鼠下合穴对血清及胆囊组织白介素-1β(IL-1β)和胆囊组织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探讨胆的下合穴阳陵泉对胆腑病变是否存在相对特异性.方法:将82只健康豚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空白组12只,模型组、阳陵泉组、足三里组、上巨虚组和下巨虚组,每组14只,均雌雄各半.除空白组外,其余组豚鼠均予胆囊内注射大肠杆菌建立AC模型.空白组正常饲养而无特殊处理;模型组每日捆绑30 min但不做电针治疗;接受电针治疗的4组每天捆绑后针刺相应下合穴,并使用SDZ-V型电子针疗仪进行刺激.造模成功并治疗5 d后,行豚鼠腹主动脉采血,取胆囊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豚鼠胆囊形态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β含量,免疫组织化学(IHC)法检测胆囊NF-κB及IL-1β的表达.结果:造模后第3天,接受造模的5组豚鼠精神萎靡,食欲下降,活动明显减少;弓背倦怠,皮毛松,无光泽,大便稀;每组各取2只(雌雄各1只,不纳入统计),处死后取整个胆囊,肉眼观察胆囊,胆囊壁不同程度增厚,胆汁颜色呈深绿色,不透明,有颗粒悬浮或堆积;光镜下观察,胆囊黏膜下血管充血,有黏膜水肿、溃疡、坏死、脱落,固有层有大量炎细胞浸润,提示豚鼠AC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接受电针治疗的4组胆囊组织损伤均有不同程度修复,血清中IL-1β含量均降低(P<0.01或P<0.05),胆囊组织中IL-1β含量均降低(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阳陵泉组NF-κB表达明显降低(P<0.01),足三里组、上巨虚组和下巨虚组NF-κB表达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与阳陵泉组比,足三里组、上巨虚组和下巨虚组胆囊组织损伤较严重,血清中IL-1β含量及胆囊组织中NF-κB及IL-1β表达增高(P<0.01或P<0.05).结论:电针胃、大肠、小肠及胆的下合穴均可对AC模型豚鼠产生疗效,减轻炎性症状.阳陵泉对AC模型豚鼠的干预效应优于足三里、上巨虚和下巨虚.电针阳陵泉治疗AC的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IL-1β及NF-κB等调控炎症反应,改善胆囊组织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电针 阳陵泉 下合 白介素-1Β 核因子-ΚB 胆囊炎 急性 豚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