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arly lactate clearance as a reliable predictor of initial poor graft function after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被引量:6
1
作者 Jian-Feng Wu,Rong-Yao Wu,Juan Chen,Bin Ou-Yang,Min-Ying Chen and Xiang-Dong Guan Department of 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80,China 《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 SCIE CAS 2011年第6期587-592,共6页
BACKGROUND:Initial poor graft function (IPGF) following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is a major determinant of postoperative survival and morbidity.Lactate clearance is a good marker of liver function.In this stud... BACKGROUND:Initial poor graft function (IPGF) following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is a major determinant of postoperative survival and morbidity.Lactate clearance is a good marker of liver function.In this study,we investigated the clinical utility of early lactate clearance as an early and accurate predictor for IPGF following liver transplantation.METHODS:This was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of 222 patients referred to the 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SICU) after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The IPGF group consisted of patients with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and/or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 >1500 IU/L within 72 hours after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Early lactate clearance was defined as lactate at SICU presentation (hour 0) minus lactate at hour 6,divided by lactate at SICU presentation.The 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MELD) score,Child-Pugh score and laboratory data including AST,ALT,total bilirubin (TB) and prothrombin time (PT) were recorded at SICU presentation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non-IPGF and IPGF groups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 curves were plotted to measure the performance of early lactate clearance,MELD score,Child-Pugh score,TB and PT.RESULTS:IPGF occurred in 45 of the 222 patients (20.3%).The early lactate clearance in the non-IPGF group was marked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IPGF group (43.2±13.8% vs 13.4±13.7% P<0.001).The optimum cut-off value for early lactate clearance predicting IPGF was 24.8% (sensitivity 95.5%,specificity 88.9%).The area under the curve of the ROC was 0.961,which was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MELD score,Child-Pugh score TB and PT.Patients with early lactate clearance ≤24.8% had a higher IPGF rate (OR=169) and a higher risk of in-hospital mortality (OR=3.625).CONCLUSIONS:Early lactate clearance can serve as a prompt and accurate bedside predictor of IPGF.Patients with early lactate clearance less than 24.8% are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incidence of IPG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ly lactate clearance initial poor graft function liver transplantation
下载PDF
Primary graft dysfunction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被引量:6
2
作者 Xiao-Bo Chen Ming-Qing Xu 《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 SCIE CAS 2014年第2期125-137,共13页
BACKGROUND: Primary graft dysfunction (PGD) causes complications in liver transplantation, which result in poor prognosis. Recipients who develop PGD usually experience a longer intensive care unit and hospital stay a... BACKGROUND: Primary graft dysfunction (PGD) causes complications in liver transplantation, which result in poor prognosis. Recipients who develop PGD usually experience a longer intensive care unit and hospital stay and have higher mortality and graft loss rates compared with those without graft dysfunction. However, because of the lack of universally accepted definition, early diagnosis of graft dysfunction is difficult. Additionally, numerous factors affect the allograft function after transplantation, making the prediction of PGD more difficult. The present review was to analyze the literature available on PGD and to propose a definition.DATA SOURCE: A search of PubMed (up to the end of 2012) for English-language articles relevant to PGD was performed to clarify the characteristics, risk factors, and possible treatments or interventions for PGD.RESULTS: There is no pathological diagnostic standard; many documented definitions of PGD are different. Many factors such as donor status, procurement and transplant process and recipient illness may affect the function of graft, and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is considered the direct cause. Potentia managements which are helpful to improve graft function were investigated. Some of them are promising.CONCLUSIONS: Our analyses suggested that the definition of PGD should include one or more of the following variables: (1)bilirubin ≥10 mg/dL on postoperative day 7; (2) internationa normalized ratio ≥1.6 on postoperative day 7; and (3)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or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2000 IU/L within 7 postoperative days. Reducing risk factors may decrease the incidence of PGD. A majority of the recipients could recover from PGD; however, when the graft progresses intoprimary non-function, the patients need to be treated with retransplan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ft function primary graft dysfunction initial poor function primary non-function liver transplantation
下载PDF
再次肝移植6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其雨 陈刚 +4 位作者 温小明 赵英鹏 朱新锋 李晓延 李立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9年第7期540-544,共5页
目的总结再次肝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对6例患者施行再次肝移植,再次肝移植的原因分别为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2例)、排斥反应(2例)、胆管吻合口狭窄(1例)以及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1例)。供肝植入采用背驮式及经典原位肝移植术;术后免疫抑... 目的总结再次肝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对6例患者施行再次肝移植,再次肝移植的原因分别为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2例)、排斥反应(2例)、胆管吻合口狭窄(1例)以及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1例)。供肝植入采用背驮式及经典原位肝移植术;术后免疫抑制治疗采用他克莫司(tacrolimus)、吗替麦考酚酯(MMF)和激素三联免疫抑制方案。结果5例治愈,已分别存活16个月、11个月、8个月、5个月及2个月,1例于术后第4天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并发症有深部真菌感染及切口感染。结论再次肝移植是移植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治疗方法,适应证及手术时机的正确把握、围手术期的严密监测和正确处理是提高再次肝移植患者存活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移植肝失功 排斥反应 并发症 再次肝移植
下载PDF
肝窦内皮细胞与原发性移植肝功能不良
4
作者 陶立德 张培建 +1 位作者 王懋莉 梁四海 《医学综述》 2007年第21期1601-1603,共3页
移植肝功能不良(PGF)是临床肝移植肝衰竭的常见原因。PGF的发生大多与缺血及其随后的再灌注损伤相关,肝血窦、特别是肝窦内皮细胞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比肝细胞更加敏感,内皮细胞引起的的微循环改变可能比肝实质细胞更能促使PGF的发生。本... 移植肝功能不良(PGF)是临床肝移植肝衰竭的常见原因。PGF的发生大多与缺血及其随后的再灌注损伤相关,肝血窦、特别是肝窦内皮细胞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比肝细胞更加敏感,内皮细胞引起的的微循环改变可能比肝实质细胞更能促使PGF的发生。本文对肝窦内皮细胞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及减轻这一损伤的研究进展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肝功能不良 肝窦内皮细胞 肝移植 再灌注
下载PDF
活体肝移植术后早期移植物功能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蔡振兴 陈晓波 +6 位作者 严律南 李波 曾勇 文天夫 徐明清 王文涛 杨家印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6年第6期444-448,共5页
目的分析活体肝移植受体发生早期移植物功能不良(IPGF)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09例活体肝移植病例资料。备选危险因素:(1)供体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2)受体因素,包括年龄、性别、BMI,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 目的分析活体肝移植受体发生早期移植物功能不良(IPGF)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09例活体肝移植病例资料。备选危险因素:(1)供体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2)受体因素,包括年龄、性别、BMI,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术前肾功能不全、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低钠血症、低钾血症;(3)移植物因素,包括移植物冷缺血时间、移植物与受体体质量比(GRWR);(4)受体手术因素:总手术时间、失血量、输血量、输血小板和无肝期≥100 min。对以上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找出IPGF的潜在危险因素,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找出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结论受体术前肝功能Child-Pugh C级、MELD评分≥20分、血清总胆红素升高(>68.4μmol/L)、低钠血症(<135 mmol/L)、低钾血症(<3.5 mmol/L)和无肝期≥100 min是IPGF的潜在危因素(均为P<0.05),其中受体术前肝功能Child-Pugh C级为活体肝移植发生IPGF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体肝移植 早期移植物功能不良 潜在危险因素 独立危险因素
下载PDF
前列腺素E_2体外主要通过活化受体EP_4促进人CD34^+细胞增殖 被引量:3
6
作者 唐晶 苏畅 +6 位作者 赖淑萍 戚永磊 冯春 邹外一 陈惠珍 王荷花 许多荣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09-815,共7页
【目的】明确介导前列腺素E2(PGE2)促进人CD34^+细胞增殖的具体受体亚型。【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4年10月期间18例健康志愿者经G-CSF动员的外周血,采用免疫磁珠法分选人CD34^+细胞,并用流式细胞术鉴定其纯度;用q RT-PCR检测经PGE2... 【目的】明确介导前列腺素E2(PGE2)促进人CD34^+细胞增殖的具体受体亚型。【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4年10月期间18例健康志愿者经G-CSF动员的外周血,采用免疫磁珠法分选人CD34^+细胞,并用流式细胞术鉴定其纯度;用q RT-PCR检测经PGE2作用后的人CD34^+细胞中PGE2四个亚受体(EP1~EP4)m RNA表达情况;根据处理方法不同,将人CD34^+细胞分为对照组、前列腺素E2(PGE2)组、前列腺素E2受体EP2激动剂(EP2A)组、EP2A^+前列腺素E2受体EP2拮抗剂(EP2AA)组、前列腺素E2受体EP4激动剂(EP4A)组及EP4A^+前列腺素E2受体EP4拮抗剂(EP4AA)组,每组3例,分别接受上述组药物处理,采用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FU-E、红系爆式集落形成单位BFU-E、粒系集落形成单位CFUG、单核系集落形成单位CFU-M、粒-单核系集落形成单位CFU-GM及粒、红、单核、巨核系集落形成单位CFU-GEMM集落形成情况;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用Real time-PCR检测CD34^+细胞内survivin-m 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胞浆内β-catenin和survivin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人CD34^+细胞可表达PGE2的四个亚受体,但主要表达受体EP2和EP4;PGE2作用后,EP2和EP4m RNA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EP1和EP3的m RNA表达变化不明显;EP4A可促进人CD34^+细胞各系造血集落形成;EP4A可促进人CD34^+细胞进入细胞周期,使G2/M期比例增加;EP4A可促进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的m RNA和蛋白表达、β-catenin蛋白表达。【结论】前列腺素E2体外主要通过受体EP4促进人CD34^+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植入功能不良 PGE2受体 PGE2受体激动剂 增殖
下载PDF
供者纯化的CD34^+细胞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功能不良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智慧 吴晓雄 +8 位作者 曹永彬 李晓红 吴亚妹 刘蓓 徐丽昕 闫蓓 刘周阳 李松威 杨雪良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28-1231,共4页
本研究旨在评价供者纯化的CD34+细胞在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继发性移植物功能不良(poor graft function,PGF)的疗效及安全性。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10例allo-HSCT后继发PGF的患者,均给予G-CSF动员后的供者纯化CD34+... 本研究旨在评价供者纯化的CD34+细胞在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继发性移植物功能不良(poor graft function,PGF)的疗效及安全性。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10例allo-HSCT后继发PGF的患者,均给予G-CSF动员后的供者纯化CD34+细胞治疗,观察输注后相关并发症及患者生存情况。细胞分选采用cliniMACS系统,计算并统计分析分选纯度和CD34+细胞回收率。结果表明:纯化后的CD34+细胞纯度为(89.31±1.73)%,回收率达到(93.27±8.14)%,在10例患者输注过程中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映,均获得造血恢复,没有加重感染和GVHD等合并症的发生。结论:利用CliniMACS系统进行供者外周血CD34+细胞分选,所得CD34+细胞纯度、回收率均满意。供者纯化的CD34+细胞是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植入功能不良的一种安全、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植入功能不良 纯化CD34+细胞
下载PDF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高龄供肝肝移植的临床疗效分析:单中心经验 被引量:1
8
作者 谢云亮 杨洲 +7 位作者 杨卿 冯啸 唐晖 刘炜 傅斌生 易述红 杨扬 陈规划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71-275,共5页
目的探讨高龄边缘供肝用于临床肝移植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127例供、受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供者年龄分为高龄组(27例)和对照组(100例),对两组受者移植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受者生存率... 目的探讨高龄边缘供肝用于临床肝移植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127例供、受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供者年龄分为高龄组(27例)和对照组(100例),对两组受者移植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受者生存率进行分析。结果高龄组和对照组肝移植受者的移植物原发性无功能(PNF)和初期移植物功能不良(IPGF)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2周内,高龄组肝移植受者丙氨酸转氨酶(ALT)平均水平、血清总胆红素(TB)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高龄组并发症发生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龄组肝移植受者术后1、3年生存率分别为84%、78%,对照组分别为89%、7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对高龄供肝应做好严格充分的质量评估和功能维护,术中精细操作、减少出血和创伤、缩短冷缺血和手术时间、加强术后监测和加速康复外科的实施,可取得良好的移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供肝 边缘供肝 肝移植 器官捐献 丙氨酸转氨酶 总胆红素 原发性无功能 初期移植物功能不良
下载PDF
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高洋洋(综述) 陈晓娟 罗荣牡(审校)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54-859,共6页
对于缺乏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antigen,HLA)全相合同胞供者并且对免疫抑制疗法反应不佳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来说,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推荐的替代治疗方法。但由于HLA不全相合,患儿体内可能存在供者HLA特异性抗体... 对于缺乏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antigen,HLA)全相合同胞供者并且对免疫抑制疗法反应不佳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来说,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推荐的替代治疗方法。但由于HLA不全相合,患儿体内可能存在供者HLA特异性抗体,导致移植物功能不良发生率较高。与HLA全相合移植相比,其预处理方案的选择也仍需探讨。该文对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供者HLA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和处理、预处理方案的选择、移植物功能不良的机制及处理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供者HLA特异性抗体 预处理 移植物功能不良 儿童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功能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荣冰 孙海英 +4 位作者 刘琼 赵婷婷 李春雨 王之玮 于佳雯 《医学研究杂志》 2022年第5期94-98,共5页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allo-HSCT)移植物功能不良(poor graft function,PGF)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32例allo-HSCT患者临床资料及移植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PGF和移植物功能良好(GGF)组,采用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对可...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allo-HSCT)移植物功能不良(poor graft function,PGF)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32例allo-HSCT患者临床资料及移植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PGF和移植物功能良好(GGF)组,采用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对可能影响PGF的因素进行分析;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两组间的生存差异。结果232例allo-HSCT的患者中,有40例发生了PGF(17.2%)。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清铁蛋白(SF)水平(SF≥800μg/L,P<0.01),移植物中低剂量CD34^(+)细胞(CD34^(+)<5.0×10^(6)/kg,P<0.01),非同胞全合供者是发生PGF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PGF组的总生存率(OS)明显低于GGF组(25.0%vs 72.4%,P<0.01)。结论移植物中低剂量CD34^(+)细胞(CD34^(+)<5.0×10^(6)/kg),移植前高血清铁蛋白(SF≥800μg/L)水平,非同胞全合供者与PGF的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物功能不良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骨髓基质细胞CD105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植入不良与良好的表达差异
11
作者 刘思恒 冉岑霞 +3 位作者 易小翠 李佳 彭贤贵 刘耀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1568-1573,共6页
目的观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植入不良患者与植入良好患者间骨髓基质细胞上黏附分子相关抗原的表达情况。方法收集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2016... 目的观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植入不良患者与植入良好患者间骨髓基质细胞上黏附分子相关抗原的表达情况。方法收集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2016年118例行allo-HSCT患者,根据移植后植入状态将其分为植入良好(good graft function,GGF)组和植入不良(poor graft function,PGF)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原发病、干细胞来源、HLA配型、性别匹配、ABO血型匹配、移植前骨髓增生程度及复发率、病死率等方面的差异;选取其中28例移植后植入不良患者作为研究组,植入良好患者27例作为对照组,提取其行移植术前骨髓活检标本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抗体选择CD44、CD105、CD29、ICAM-1、VCAM-1,比较上述黏附分子的表达。结果 PGF组与GGF组在年龄、原发病、干细胞来源、HLA配型、性别匹配、ABO血型匹配、移植前骨髓增生程度等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GF组移植后CMV感染率显著高于GGF组,PGF组移植前缓解率显著低于GG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Cox回归分析显示,allo-HSCT后出现PGF的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未出现患者(P<0.05,HR=3.598);研究组免疫组化染色CD44、CD29、ICAM-1、VCAM-1表达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105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llo-HSCT后出现植入不良的患者生存率显著下降;移植后植入不良的发生可能与移植前骨髓基质细胞CD105表达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植入不良 预后 骨髓基质细胞 黏附分子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植入功能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
12
作者 孙水云 刘谍 +7 位作者 夏新兰 李燕 张燕 赵鹏 李艳菊 李梦醒 王季石 卢英豪 《重庆医学》 CAS 2023年第20期3041-3047,共7页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植入功能不良(PGF)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333例行allo-HSCT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分为PGF组(n=32)和植入功能良好(GGF)组(n=301),通过单因素分...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植入功能不良(PGF)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333例行allo-HSCT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分为PGF组(n=32)和植入功能良好(GGF)组(n=301),通过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GF可能的影响因素,并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生存差异。结果原发疾病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及其他的患者PGF发生率分别为6.94%、3.96%、14.28%、26.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021,P<0.001),SAA患者PGF发生率最高。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SAA患者与AML、ALL、MDS及其他患者相比,移植后更易发生PGF(OR=1.514,95%CI:1.158~1.980,P=0.0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单倍体相合移植(OR=2.585,95%CI:1.163~5.742,P=0.020)、输注CD34^(+)细胞数≤5×10^(6)/L(OR=2.330,95%CI:1.058~5.132,P=0.036)、巨细胞病毒(CMV)感染(CMV-DNA>500 copies/mL,OR=2.933,95%CI:1.292~5.623,P=0.010)是PGF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PGF组3年总生存率、3年无进展生存率均明显低于GGF组(37.5%vs.47.8%、25.0%vs.36.8%,P<0.05)。结论单倍体相合移植、输注CD34^(+)细胞数低(≤5×10^(6)/kg)、CMV感染与PGF的发生密切相关,SAA也是PGF的危险因素,SAA患者较AML、ALL、MDS患者移植后更易出现PG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植入功能不良 危险因素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发病率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联合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恢复中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刘文慧 吴涛 张曦 《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4期242-246,共5页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治愈血液系统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血小板减少是allo-HSCT后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与预后不良相关。成分血输注、促进血小板生成及释放药物、糖皮质激素等可用于allo-HSCT后血小板减少的治疗,但疗效有...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治愈血液系统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血小板减少是allo-HSCT后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与预后不良相关。成分血输注、促进血小板生成及释放药物、糖皮质激素等可用于allo-HSCT后血小板减少的治疗,但疗效有限。近年来,随着对allo-HSCT后血小板减少发病机制的研究,间充质干细胞(MSCs)及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已作为其治疗选择,且证明安全有效。本文就MSCs联合TPO-RA在allo-HSCT后血小板恢复中的作用机制及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物功能不良 血小板减少
原文传递
原位肝移植后初期肝功能不良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陈皓 彭承宏 +4 位作者 沈柏用 邓侠兴 于颖彦 尹路 李宏为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5期304-306,共3页
目的 分析原位肝移植后导致初期肝功能不良 (IPGF)发生的危险因素。资料与方法 分析 36次原位肝移植。肝移植术后 72h内ALT和 (或 )AST >15 0 0IU/L作为IPGF组 ,<15 0 0IU/L作为非IPGF组。受体肝移植前分析指标为 :年龄、原发... 目的 分析原位肝移植后导致初期肝功能不良 (IPGF)发生的危险因素。资料与方法 分析 36次原位肝移植。肝移植术后 72h内ALT和 (或 )AST >15 0 0IU/L作为IPGF组 ,<15 0 0IU/L作为非IPGF组。受体肝移植前分析指标为 :年龄、原发疾病、Child分级 ;供肝分析指标为 :热缺血时间、冷保存时间、冷保存末期肝活检 ;手术分析指标为 :受体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结果 供肝热缺血时间IPGF组显著高于非IPGF组 (P =0 0 4 ) ,IPGF组受体肝功能ChildC者、供肝冷保存时间均高于非IPGF组 ,但未达到显著性差异 ,其余因素两组无差异 (P >0 0 5 )。结论 供肝热缺血时间是引起IPGF的危险因素 ,肝移植前肝功能ChildC级、供肝冷保存时间可能是潜在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肝功能不良 危险因素 临床分析
原文传递
再次肝移植治疗移植肝失功的经验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蒋智军 郑树森 +3 位作者 梁廷波 王伟林 沈岩 张珉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53-156,共4页
目的总结再次肝移植治疗移植肝失功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993年4月至2005年4月期间施行的9例再次肝移植受者临床资料。再次肝移植的原因包括肝动脉血栓(2/9),门静脉血栓(1/9),胆道并发症(6/9);9例再次肝移植均为尸肝移植,3例采用经... 目的总结再次肝移植治疗移植肝失功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993年4月至2005年4月期间施行的9例再次肝移植受者临床资料。再次肝移植的原因包括肝动脉血栓(2/9),门静脉血栓(1/9),胆道并发症(6/9);9例再次肝移植均为尸肝移植,3例采用经典原位肝移植,6例采用背驮式肝移植,6例采用RouxenY胆肠内引流,1例供受体门静脉间用供体脾静脉搭桥,1例供体肝动脉与供体腹主动脉之间用供体脾动脉搭桥。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5例术后未出现并发症,1例术后门静脉吻合口狭窄,3例术后6个月内死亡。结论首次肝移植后由于胆道和血管并发症导致移植肝失功是再次肝移植的主要适应证,不失时机地进行再次肝移植是治疗移植肝失功惟一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再手术 移植物闭塞 血管 胆道闭锁 移植肝失功
原文传递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供者外周血采集物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植入功能不良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4
16
作者 孙于谦 刘代红 +3 位作者 许兰平 张晓辉 刘开彦 黄晓军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30-733,共4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的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植入功能不良(PGF)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诊断PGF并接受PBSC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的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植入功能不良(PGF)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诊断PGF并接受PBSC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输注后30d血液学反应及回输后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情况。结果28例PGF患者接受了PBSC治疗,其中男21例,女7例。中位年龄28(12~50)岁。16例为原发性PGF,12例为继发性PGF。回输的单个核细胞(MNC)中位数为2.0(1.0~5.8)×10/kg,随访至回输后6个月。28例患者中,12例(42.9%)在回输后30d获得血液学反应,总体有效率为53.6%(15/28)。回输后发生GVHD8例(28.6%)。最终存活16例(57.1%)。患者年龄(≤28岁/〉28岁)、性别、供者类型(同胞相合/亲缘不相合)、PBSC前是否接受预处理、初始中性粒细胞植活时间(≤18d/〉18d)、PBSC植活时间(≤100d/〉100d)及回输MNC数(≤2.0×108/kg/〉2.0×108/kg)对血细胞恢复没有影响。原发性PGF的30d有效率(4/16)明显低于继发性PGF(8/12)(P=0.022)。结论rhG-CSF动员的PBSC治疗可作为继发性PGF的一种治疗方案,但对于原发性PGF疗效欠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重组 造血干细胞移植 异基因 植入功能不良
原文传递
再次肝移植治疗移植肝失功能22例报告 被引量:5
17
作者 傅斌生 蔡常洁 +7 位作者 易述红 张彤 许赤 汪根树 李华 杨扬 陆敏强 陈规划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540-542,共3页
目的 总结再次肝移植治疗移植肝失功能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期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施行22例再次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加以讨论。再次肝移植的原因分别为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12例)、移植术后肝... 目的 总结再次肝移植治疗移植肝失功能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期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施行22例再次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加以讨论。再次肝移植的原因分别为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12例)、移植术后肝癌复发(4例)、肝动脉栓塞(2例)、肝动脉狭窄(2例)以及乙肝复发(2例)。再次移植率为3.62%,供肝植入均采用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技术。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8例随访至今分别存活21、14、8、3个月各1例,12、1个月各2例;14例存活2周到28个月不等。首次肝移植术后8~30d行再次肝移植病人围手术期病死率最高,为66.7%;1年内死亡10例,主要死亡原因为感染(60%)。结论 再次肝移植是移植肝失功能的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正确掌握手术时机及适应证,钻研手术技巧,合理的个体化免疫抑制方案以及围手术期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是提高再次肝移植病人存活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再次肝移植 移植肝失功
原文传递
纯化供者CD34^+细胞输注治疗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功能不良1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费新红 贺俊宝 +5 位作者 程昊钰 殷宇明 张维婕 张书芹 王筱璨 王静波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828-832,共5页
目的观察输注纯化供者CD34+细胞治疗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功能不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8年3月期间接受供者纯化CD34+细胞治疗的12例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功能不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患者... 目的观察输注纯化供者CD34+细胞治疗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功能不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8年3月期间接受供者纯化CD34+细胞治疗的12例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功能不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患者中男9例、女3例,中位年龄26(14-54)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例,急性髓系白血病5例,慢性髓性白血病2例,慢性粒一单核细胞白血病1例。分选产物CD34+细胞纯度为92.0%(44.0%-97.00%),回收率为55.0%(45.0%-96.7%),回输CD34+细胞的中位数为1.9(0.9-4.4)×106/kg,CD3+细胞中位数为0.6(0.3-2.0)×104/kg。中性粒细胞恢复中位时间为18(14-39)d,血小板恢复中位时间为29(16-153)d,红细胞恢复中位时间为60(9-124)d。12例患者输注过程中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10例获得完全缓解,1例患者获得部分缓解,1例患者无效,未发生重症感染和重度GVHD。结论回输供者纯化CD34+细胞是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植入功能不良的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34^+细胞 移植物功能不良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物抗宿主病
原文传递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联合艾曲波帕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功能不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薛松 刘夫红 +2 位作者 张永平 谭毅 王静波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132-139,共8页
目的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联合艾曲波帕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移植物功能不良(PGF)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在航天中心医院血液科接受allo-HSCT后,发生PGF的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 目的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联合艾曲波帕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移植物功能不良(PGF)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在航天中心医院血液科接受allo-HSCT后,发生PGF的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为5例,女性为1例;患者中位年龄为33岁(范围:16~45岁)。根据血常规、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及DNA指纹图谱等检查结果,患者被确诊为PGF。采用脐血MSC(1×10^(6)/kg)联合艾曲波帕(25~75 mg/d)对患者进行治疗。本研究对患者的随访截至2020年3月1日。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脐血MSC联合艾曲波帕治疗PGF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预后。本研究获得航天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160420-XYZZ-02),并与全部患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本组6例患者的原发疾病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为2例,肝脾T细胞淋巴瘤(HSTCL)为1例,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T-LBC/ALL)为2例,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为1例。所有6例患者移植前均处于未缓解状态。allo-HSCT后,均获造血功能重建,粒细胞植入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13 d(范围:12~14 d),有4例患者治疗前血小板未植入,剩余2例患者血小板植入时间分别为移植后13 d及90 d,所有患者在移植后28 d经骨髓DNA指纹图谱证实为完全供者嵌合。6例患者中有5例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均为Ⅲ~Ⅳ度aGVHD,经系统治疗后均获得良好控制。②患者的PGF中位诊断时间为移植后57 d(范围:28~370 d);其临床特征包括血常规检查结果示,2系或者3系血细胞计数持续减少,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骨髓增生减低或者明显减低,巨核细胞少见或者缺如,微小残留病(MRD)检查未见原发疾病复发证据。③患者输注脐血MSC的中位次数为3.5次(范围:2~4次)。治疗后,1例患者无效,5例有效,达治疗有效的中位时间为19 d(范围:12~56 d),并且最终获得造血功能恢复。④患者输注脐血MSC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亦未发生aGVHD及慢性GVHD(cGVHD)症状加重。2例出现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予以艾曲波帕减量后改善。⑤本组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0.5个月(范围:6~19个月),截至随访结束,6例患者中5例存活,并处于无病生存状态,存活患者中位总体生存(OS)期为11个月(范围:8~19个月);1例死亡,其死亡原因为严重肺部感染。结论脐血MSC联合艾曲波帕治疗allo-HSCT后PGF患者,疗效及安全性均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移植 脐血 艾曲波帕 移植物功能不良
原文传递
第三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继发性植入功能不良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晓丹 范志平 +8 位作者 彭延文 黄芬 江千里 张贤 余国攀 赵婕 孙竞 项鹏 刘启发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8-102,共5页
目的评价第三方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继发性植入功能不良(PGF)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07年4月至2010年9月入组5例allo-HSCT后发生继发性PGF的患者,分别在继发性PGF发生后中位第47... 目的评价第三方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继发性植入功能不良(PGF)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07年4月至2010年9月入组5例allo-HSCT后发生继发性PGF的患者,分别在继发性PGF发生后中位第47(35-61)天接受体外扩增的第三方供者骨髓来源的Msc,以1×10^6细胞/kg的剂量单独治疗,若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和PLT分别未达到〉1.5×10^9/L和〉50.0×10^9/L的造血恢复标准则于28-30d后接受第2次同等剂量的Msc输注。结果1例患者接受1次、4例患者接受2次Msc治疗,所有患者ANC和PLT均达到恢复标准,其达到恢复的中位时间在第1次MSC输注后的34(25-49)d与47(26-54)d。中位随访761(204-1491)d未见不良反应。3例患者分别在Msc治疗后第42、48、108天出现EBV血症,其中2例转化为EBV相关的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结论第三方供者骨髓来源MSC对移植后继发性PGF有效,MSC是否会增加EBV感染及EBV相关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的发生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功能不良 继发性 造血干细胞移植 间质干细胞 第三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