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灰肉红菇(Russula griseocarnosa)研究概况及展望
1
作者 张柳娣 郭孟配 +2 位作者 刘高磊 董红霞 马晓龙 《食药用菌》 2024年第5期305-315,共11页
灰肉红菇(Russula griseocarnosa)是一种营养美味的野生食药兼用型真菌,在福建及东南亚一带被视为名贵的滋补珍品。作为与壳斗科林木共生的菌根菌,至今未实现人工栽培。本文从灰肉红菇的分类学鉴定和组学分析、生物学特性和生活史、驯... 灰肉红菇(Russula griseocarnosa)是一种营养美味的野生食药兼用型真菌,在福建及东南亚一带被视为名贵的滋补珍品。作为与壳斗科林木共生的菌根菌,至今未实现人工栽培。本文从灰肉红菇的分类学鉴定和组学分析、生物学特性和生活史、驯化栽培、原位保护、人工促产、微生境菌群分析、共生菌根、营养成分与活性功能等方面,对当前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总结,并探讨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肉红菇 外生菌根菌 微生境 驯化栽培 生理活性
下载PDF
绿菇[Russula virescens(Schaeff.)Fr.]对灰霉菌(Bortrytis cinerea)的拮抗作用研究
2
作者 黄小琴 刘勇 +1 位作者 张蕾 周西全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331-1334,共4页
本文首次研究了绿菇[Russula virescens(Schaeff.)Fr.]对5种灰霉菌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绿菇对灰霉菌的拮抗作用主要表现为菌丝体重寄生和代谢产物生长抑制作用,对峙生长抑制率介于46.9%~52.3%,重寄生现象明显;PDB培养基培养绿菇获得... 本文首次研究了绿菇[Russula virescens(Schaeff.)Fr.]对5种灰霉菌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绿菇对灰霉菌的拮抗作用主要表现为菌丝体重寄生和代谢产物生长抑制作用,对峙生长抑制率介于46.9%~52.3%,重寄生现象明显;PDB培养基培养绿菇获得的发酵液生长抑制作用最强,对辣椒灰霉菌生长抑制率最高,为61.59%;发酵液热稳定性良好;绿菇菌丝提取液对供试灰霉菌无生长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菇russula virescens(Schaeff.)Fr. 灰霉菌 拮抗作用
下载PDF
Antagonistic Effect of Russula virescens(Schaeff.) Fr.against Bortrytis cinerea
3
作者 黄小琴 刘勇 +1 位作者 张蕾 周西全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2年第3期669-671,681,共4页
[Objective] The paper was to study the antagonistic effect of Russula virescens (Schaeff.) Ft. against Bortrytis cinerea. [Method] Using the confrontation culture method, the antagonistic effect of mycelium, ferment... [Objective] The paper was to study the antagonistic effect of Russula virescens (Schaeff.) Ft. against Bortrytis cinerea. [Method] Using the confrontation culture method, the antagonistic effect of mycelium, fermentation broth and mycelial extract of R. virescens against B. cinerea was studied. [Result] The antagonistic ef- fect of R. vivesscens against B. cinerea was mainly manifested as hyperparasitism of mycelium and inhibition effect of metabolites. The inhibition rate of confrontation growth was between 46.9% and 52.3%, and hyperparasitism phenomenon was obvi- ous. The fermentation broth of R. virescens cultured by PDB medium had the strongest growth inhibition effect, and the growth inhibition rate against B. cinerea was the highest of 61.59%.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fermentation broth was good, the mycelial extract of R. virescens had no inhibition effect against the growth of B. cinerea. [Conclusion] The study provided theoretical basis for subsequent differentiation and drug sensitivity of B. cine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ssula virescens(Schaeff.)Fr. Bortrytis cinerea Antagonistic effect
下载PDF
A New Sesquiterpenoid from Russula lepida
4
作者 谭建文 董泽军 刘吉开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1年第3期329-330,共2页
new aristolane sesquiterpenoid named rulepidol was isolated from the fruiting body of Russula lepida Fr. Its structure was elucidated as (1a alpha ,5 alpha ,7 alpha ,7a alpha, 7b alpha)-1, 1a,4,5,6,7,7a, 7b-octahydro-... new aristolane sesquiterpenoid named rulepidol was isolated from the fruiting body of Russula lepida Fr. Its structure was elucidated as (1a alpha ,5 alpha ,7 alpha ,7a alpha, 7b alpha)-1, 1a,4,5,6,7,7a, 7b-octahydro-5-hydroxy-1,1,7,7a-tetramethyl-5H-cyclopropa [alpha] naphthalen-2-one mainly by 1D and 2D-NMR techniq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ssula lepida rulepidol SESQUITERPENOID
下载PDF
鳞盖红菇(Russula lepida)菌丝体对碳氮源的利用试验 被引量:5
5
作者 范嘉晔 李海鹰 +2 位作者 周兴 王桂文 马兵 《广西科学》 CAS 1996年第2期46-47,共2页
对分离自野生鳞盖红菇的纯培养菌丝体营养需求的定性试验表明,该菌对参试碳源物质中的单糖、双糖及可溶性淀粉的利用优于纤维类碳水化合物。对小分子有机氮的利用优于其他参试氮源物质。
关键词 鳞盖红菇 菌丝体 碳氮化合物 食用菌 组织培养
下载PDF
Lepida Acid A from Basidiomycetes Russula lepida 被引量:1
6
作者 Jian Wen TAN Ji Kai LIU +2 位作者 Ze Jun DONG Pei Gui LIU Da Gan JI(Kunming Institute of Botan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Kunming 650204)(Department of Chemistry, Zhongsh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4期297-298,共2页
A new compound, lepida acid A 1, has been isolated from the fruiting bodies of Basidiomycetes Russula lepida. Its structure was elucidated by spectral methods.
关键词 russula lepida Fr lepida acid A BASIDIOMYCETES cucurbitacin triterpenoid
下载PDF
野生绿菇(Russula virescens)的生态学特性调查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吴跃开 余金勇 +1 位作者 程绍传 朱秀娥 《中国食用菌》 2006年第5期17-19,22,共4页
实地调查结果表明:野生绿菇每年6 ̄9月份大量出菇,其间林间土壤温度为19 ̄24.5℃,含水量为54% ̄68.5%,近地空气温度为20.5 ̄25.5℃,相对湿度61.5% ̄94.5%。绿菇在8 ̄40年生的马尾松林中都可大量出菇并正常地生长发育,林分结构通常以马... 实地调查结果表明:野生绿菇每年6 ̄9月份大量出菇,其间林间土壤温度为19 ̄24.5℃,含水量为54% ̄68.5%,近地空气温度为20.5 ̄25.5℃,相对湿度61.5% ̄94.5%。绿菇在8 ̄40年生的马尾松林中都可大量出菇并正常地生长发育,林分结构通常以马尾松为主,郁闭度50% ̄80%,下层灌木为稀疏壳斗科植物,草本层为稀疏茅草或蕨类。土壤腐殖质及落叶层的厚度对子实体的发生影响不明显,但土壤pH值一般要求在4.5 ̄6.4之间。综合分析认为温度、湿度、光照、土壤pH是影响绿菇子实体生长的4大关键因素。其它生境因子,如坡向,坡度,坡位等是通过影响这些关键因素而间接地影响绿菇子实体的分布及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菇(russula virescens) 生态学特性 调查
下载PDF
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与红菇(Russula)抗疲劳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2
8
作者 甘耀坤 梁钧淞 黄明月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58-64,共7页
目的:比较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树叶、树根与红菇(Russula)的抗疲劳作用,探讨青冈栎树叶、树根替代红菇走向药品和保健品市场的可能性.方法:将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饲喂普通饲料)和实验组(饲喂加有红菇、青冈栎树叶或树... 目的:比较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树叶、树根与红菇(Russula)的抗疲劳作用,探讨青冈栎树叶、树根替代红菇走向药品和保健品市场的可能性.方法:将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饲喂普通饲料)和实验组(饲喂加有红菇、青冈栎树叶或树根提取液的饲料,这3种饲料又分别设25、50、100mg/g剂量组,每天定量饲喂完后给予普通饲料自由摄食).受试21天后测定小鼠爬竿时间及游泳后乳酸脱氢酶(LDH)活力和肝糖原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青冈栎树叶、树根和红菇均能显著延长小鼠爬竿时间,提高LDH活力和肝糖原含量;与红菇比较,青冈栎树叶50mg/g剂量组的爬竿时间极显著延长,青冈栎树根肝糖原含量偏低,其余指标均无显著差异,也无明显剂量效应关系.结论:青冈栎树叶抗疲劳效果与红菇相当,青冈栎树根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菇 青冈栎 抗疲劳比较
下载PDF
云南野生大红菇(Russula vinosa)红色素的制取、抗氧化性研究及其成分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田文慧 李若凡 +2 位作者 江坤 孙丽平 孙云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00-108,共9页
该文研究并优化了云南产野生大红菇(Russula vinosa)子实体红色素的提取条件,评价了红菇红色素提取物的稳定性和抗氧化活性,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orbi... 该文研究并优化了云南产野生大红菇(Russula vinosa)子实体红色素的提取条件,评价了红菇红色素提取物的稳定性和抗氧化活性,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orbitirp-mass spectrometry,UPLC-Q-Orbitrap-MS)对提取物中的主要物质成分进行了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红菇子实体红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40%,料液比1∶90(g∶m L),"超声5 min,静置5 min,涡旋振荡30 s"循环5次;红菇色素提取物在一定的加热条件、p H环境、紫外光线照射、金属离子作用以及食品添加剂作用下可保持较好稳定性。红菇色素提取物对DPPH·、ABTS+·、·OH具有一定的清除作用,对铁离子(Fe3+)具有一定的还原作用,并较好地抑制脂质体过氧化的能力。通过质谱分析,鉴定了红菇色素提取物中的31个化学成分,其中有机酸类9个、多元醇类1个、多糖类1个、维生素类1个、花青素类9个,确定了红菇红色素为水溶性花色苷类色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红菇 色素 稳定性 抗氧化性 UPLC-Q-Orbitrap-MS
下载PDF
青头菌(Russula virescens)聚酮合酶基因的克隆及碳源对该基因表达的影响
10
作者 原晓龙 王毅 杨文忠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0-256,共7页
为了解青头菌中具体的聚酮合酶基因,从青头菌(Russula virescens)基因组挖掘并克隆到一个聚酮合酶(polyketide synthase,PKS)基因(RvPKS),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期其功能,并检测了不同浓度碳源添加物对该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RvPKS基... 为了解青头菌中具体的聚酮合酶基因,从青头菌(Russula virescens)基因组挖掘并克隆到一个聚酮合酶(polyketide synthase,PKS)基因(RvPKS),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期其功能,并检测了不同浓度碳源添加物对该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RvPKS基因(GenBank登录号:MT655136)的cDNA长度为6039 bp,编码2012个氨基酸,结构域组织顺序为SAT-KS-AT-ACP-TE,各结构域的保守活性氨基酸序列为SAT(GIIGFSSGII)、KS(DTACSSSL)、AT(NVVEAHGTGTQ)、ACP(VVGHSLGEYVA)和TE(LGGWSLGGIIA);预测的RvPKS编码蛋白与火丝菌(Pyronema omphalodes)、鸡枞菌属(Termitomyces sp.)、白环菇属(Leucoagaricus sp.)、乌氏曲霉(Aspergillus udagawae)、丝曲霉(Aspergillus lentulus)、Penicillium subrubescens等相关聚酮合酶蛋白聚为一支,该蛋白可能催化合成一种新型的分生孢子色素.此外,2%山梨醇和10%蔗糖能强烈诱导RvPKS基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头菌 聚酮合酶 聚类分析 基因表达
下载PDF
不同林分下套种红菇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11
作者 谢裕红 《福建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49-55,60,共8页
于2021年在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常口村,对3种林分(马尾松套种红菇,简称YXA;米槠马尾松混交林套种红菇,简称YXB;杉木马尾松混交林套种红菇,简称YXC)下套种红菇的根际土壤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并分析,探讨不同林地类型对红菇土壤微生物群落变... 于2021年在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常口村,对3种林分(马尾松套种红菇,简称YXA;米槠马尾松混交林套种红菇,简称YXB;杉木马尾松混交林套种红菇,简称YXC)下套种红菇的根际土壤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并分析,探讨不同林地类型对红菇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林分下红菇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有差异,多样性大小排序为YXB>YXC>YXA,YXB的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更丰富且根际土真菌群落多样性指数更高。根际土壤微生物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KEGG 3级通路功能预测显示,YXA组主要集中在蛋白激酶途径、转录机制途径、复制和修复途径、转录因子途径;YXB组有6条通路丰度比较高:伴侣和折叠催化剂、肽酶和抑制剂途径、糖基转移酶途径、谷胱甘肽代谢、细胞周期盲杆菌、脂多糖生物合成蛋白;YXC组有3条通路丰度比较高:卟啉和叶绿素代谢、果糖和甘露糖代谢、苯丙胺酸代谢。综合结果表明,红菇会根据生长需要特异性地选择对自己生长有益的土壤微生物,形成不同的微生物群落,以YXB模式效果最好。研究结果可为红菇的人工促繁,扩大林下食用菌规模提高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菇 林下套种 根际微生物 宏基因组
下载PDF
中国红菇属种类及其分布 被引量:45
12
作者 宋斌 李泰辉 +3 位作者 吴兴亮 黎静静 沈亚恒 林群英 《菌物研究》 CAS 2007年第1期20-42,共23页
通过系统的文献收集,汇总了中国红菇属(Russula Pers.)真菌的179个名称记录,并对其生境、用途及分布或分类进行了简述。文献调查表明,红菇属种类广泛分布于中国30个省区。在已报道的红菇属名称记录中,有效名称有159个,包括148种、9变种... 通过系统的文献收集,汇总了中国红菇属(Russula Pers.)真菌的179个名称记录,并对其生境、用途及分布或分类进行了简述。文献调查表明,红菇属种类广泛分布于中国30个省区。在已报道的红菇属名称记录中,有效名称有159个,包括148种、9变种和2变型,其中新名称1个、新拟汉名8个,无效或不合格名称10个,错拼名称8个,存疑种3个,中国特有种13种,一些种类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红菇属 名录 分布
下载PDF
正红菇的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42
13
作者 李惠珍 黄德鑫 +3 位作者 许旭萍 张东弛 施巧琴 吴松刚 《菌物系统》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8-74,共7页
采用GC、HPLC、GC/MS、凝胶过滤层析等方法对正红菇(Russulavinosa)的某些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正红菇其色素由红紫色素和黄色素两个组分组成,其中红紫色素对酸稳定,对碱及高温不稳定,而黄色素对它们则表现一定的稳定性。其多糖... 采用GC、HPLC、GC/MS、凝胶过滤层析等方法对正红菇(Russulavinosa)的某些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正红菇其色素由红紫色素和黄色素两个组分组成,其中红紫色素对酸稳定,对碱及高温不稳定,而黄色素对它们则表现一定的稳定性。其多糖含量为2.74%,含有五种多糖组分。在脂肪酸组成上.,主要是油酸和亚油酸,并有可能存在EPA和DHA。全氨基酸分析表明含有十六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54.4%,所含挥发性物质是α-雪松烯,α-古芸烯及十五到二十烷。正红菇的提取液对细菌、酵母菌、霉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对细菌抑制作用优于酵母菌和霉菌,革兰氏阴性细菌优于革兰氏阳性细菌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红菇 化学成分 抗菌活性
下载PDF
红菇与红锥形成的根共生体形态的描述 被引量:22
14
作者 李海鹰 王桂文 +1 位作者 范嘉晔 周兴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82-184,共3页
红菇与红锥的根共生形成的菌根属外生菌根,分叉形状为单轴状,颜色呈浅黄褐色,菌根表面呈波纹状突起。菌套的外表特征呈绒毛状,厚度26~40μm,具典型的哈蒂氏网、丰富的外延菌丝和菌素,无菌核。外延菌丝长度约45~100μ... 红菇与红锥的根共生形成的菌根属外生菌根,分叉形状为单轴状,颜色呈浅黄褐色,菌根表面呈波纹状突起。菌套的外表特征呈绒毛状,厚度26~40μm,具典型的哈蒂氏网、丰富的外延菌丝和菌素,无菌核。外延菌丝长度约45~100μm,直径约1.8~23μm,有分隔不分支,未见锁状联合。菌根菌的生态组合型为不规则垫簇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菇 红锥 菌根 形态特征 共生 菌根菌
下载PDF
黄白红菇的化学成分 被引量:36
15
作者 高锦明 沈杰 +1 位作者 杨雪 刘吉开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85-393,共9页
从野生真菌黄白红菇Russulaochroleuca (Pers .)Fr .子实体中首次分得 11个化合物 ,经光谱法和化学法分别鉴定为 2个脑苷脂 :1-O - β -D -吡喃葡萄糖基 - (2S ,3R ,4E ,8E ,2′R) - 2 -N - (2′ -羟基棕榈酰 ) - 9-甲基 - 4 ,8-sphinga... 从野生真菌黄白红菇Russulaochroleuca (Pers .)Fr .子实体中首次分得 11个化合物 ,经光谱法和化学法分别鉴定为 2个脑苷脂 :1-O - β -D -吡喃葡萄糖基 - (2S ,3R ,4E ,8E ,2′R) - 2 -N - (2′ -羟基棕榈酰 ) - 9-甲基 - 4 ,8-sphingadienine (cerebrosideB ,1)和 1-O- β -D -吡喃葡萄糖基 - (2S ,3R ,4E ,8E ,2′R) - 2 -N - (2′ -羟基十八烷酰 ) - 9-甲基 - 4 ,8-sphingadienine (cerebrosideD ,2 ) ;3个麦角甾醇 :5α ,8α -epidioxy - (2 2E ,2 4R) -ergosta - 6 ,2 2 -dien - 3β -ol 3、 (2 2E ,2 4R) -ergosta - 7,2 2 -dien - 3β -ol 4、 (2 4S) -ergos ta - 7-en - 3β -ol 5 ;2个含氮杂环化合物 :尿嘧啶 (uracil 6 ) ,腺嘌呤 (adenine 7) ,1个含硫化合物 :硫代乙酸酐 (thioaceticanhydride 8) ,以及乙基 - β -D -吡喃匍萄糖苷 (ethyl- β -D -glucopyranoside 9) ,D -阿洛醇 (D -allitol 10 ) ,硬脂酸 (stearicacid 11)。化合物 1和 2为首次从红菇科真菌获得 ,8作为天然产物系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白红菇 红菇科 担子菌 硫代乙酸酐 脑苷脂 化学成分
下载PDF
亚稀褶黑菇和稀褶黑菇的ITS序列分析 被引量:18
16
作者 尹军华 张平 +1 位作者 龚庆芳 陈作红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7-242,共6页
对亚稀褶黑菇和稀褶黑菇的ITS全序列进行了测定和比较,首次报道了亚稀褶黑菇的ITS1和5.8S区域。在ITS区域中,不同采集地的亚稀褶黑菇与稀褶黑菇的5.8SrDNA具有100%的同源性,而两侧ITS之间表现出种内和种间的多态性,种内的差异均不超过5%... 对亚稀褶黑菇和稀褶黑菇的ITS全序列进行了测定和比较,首次报道了亚稀褶黑菇的ITS1和5.8S区域。在ITS区域中,不同采集地的亚稀褶黑菇与稀褶黑菇的5.8SrDNA具有100%的同源性,而两侧ITS之间表现出种内和种间的多态性,种内的差异均不超过5%,种间的差异达10%左右。ITS序列分析方法可以作为两者的鉴定方法。关键词:rDNA,多态性,红菇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DNA 多态性 红菇属 鉴定方法
下载PDF
微波辅助提取菱红菇多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王娅玲 李维峰 +2 位作者 郭芬 张传利 吴荣书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51-254,共4页
探讨菱红菇多糖微波辅助提取工艺,并研究其抗氧化活性。考察料液比、微波功率、微波时间对菱红菇多糖提取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正交实验设计对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并对菱红菇多糖还原力和对羟自由基、亚硝酸根、超氧... 探讨菱红菇多糖微波辅助提取工艺,并研究其抗氧化活性。考察料液比、微波功率、微波时间对菱红菇多糖提取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正交实验设计对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并对菱红菇多糖还原力和对羟自由基、亚硝酸根、超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菱红菇多糖微波辅助提取最佳提取条件为水料比1∶40(g/m L),微波功率500W,微波时间7min,,在此条件下多糖平均得率为7.82%。菱红菇多糖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和清除羟自由基、亚硝酸根、超氧自由基的能力。尽管菱红菇多糖抗氧化性低于VC,但可作为潜在的天然抗氧化剂应用于食品工业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菱红菇 多糖 微波 提取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红菇蜡伞子实体水溶性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陈芝兰 张涪平 +4 位作者 钟国辉 熊伟 田发益 钟政昌 杨爽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56-159,共4页
采用单因素考察和正交优化法确立红菇蜡伞多糖提取工艺,结果表明红菇蜡伞干燥子实体萃取粗多糖较佳的条件为:粒度以粉碎60目筛,选用菌盖,提取剂为蒸馏水,选择料水比为1:10(W/V),沉淀剂达到80%的乙醇浓度,萃取时间为4h,萃取温度选择在90... 采用单因素考察和正交优化法确立红菇蜡伞多糖提取工艺,结果表明红菇蜡伞干燥子实体萃取粗多糖较佳的条件为:粒度以粉碎60目筛,选用菌盖,提取剂为蒸馏水,选择料水比为1:10(W/V),沉淀剂达到80%的乙醇浓度,萃取时间为4h,萃取温度选择在90℃,提取2次。在此条件下可得到粗多糖3%~4%。正交试验表明影响红菇蜡伞多糖得率的主次因素为乙醇浓度>料水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各因素的最佳条件为:时间4h,温度80℃,料水比1:10,乙醇浓度85%。在此条件下多糖得率为6.52%,提取粗多糖含量在49.17%~69.86%,多糖提取量以A3B2C1D3组合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菇蜡伞 多糖 提取
下载PDF
野生红菇的分离纯化培养初探 被引量:12
19
作者 蔡小玲 葛刚 +1 位作者 郭勇 何宗智 《广州食品工业科技》 EI CAS 2003年第2期30-31,共2页
对红菇进行分离纯化研究。经含有腐殖质液的培养基分离得到纯种 ,并发现分离中有黑盘孢科真菌的存在 。
关键词 野生红菇 分离纯化 培养基 黑盘孢科真菌 食用菌
下载PDF
乡土用材树种与红菇菌根菌高效共生体的筛选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周再知 陈羽 +4 位作者 梁坤南 张玉臣 张斌 黄桂华 马华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14,共8页
为筛选乡土用材树种与菌根型食用红菇菌的高效共生组合体,以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白锥Castanopsis fabric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为宿主,以正红菇Russula vinosa07240、07242、07243、0204和0553菌株和鳞盖红菇Russulalepida000... 为筛选乡土用材树种与菌根型食用红菇菌的高效共生组合体,以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白锥Castanopsis fabric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为宿主,以正红菇Russula vinosa07240、07242、07243、0204和0553菌株和鳞盖红菇Russulalepida0005菌株为菌种,开展了苗期接种试验。结果表明,参试的6个红菇菌株均可在红锥、白锥和马尾松苗木根系上形成感染,感染率46.7%~90.0%。马尾松的接种效应最快,不同接种处理之间苗高和地径的生长差异分别在接种后1个月和4个月时达到显著;而红锥和白锥苗高生长差异则在接种后10个月,地径生长差异分别在接种后12个月和14个月时达到显著。以0553菌株接种的红锥、马尾松苗高、地径及总生物量高于其他5个菌株接种处理。与对照相比,0553菌株接种下的红锥苗高、地径及总生物量增长量分别达24.1%、19.8%和50.4%,马尾松则分别达20.9%、18.6%和49.1%。对于白锥,则以07242菌株接种处理下的生长效应最大,苗高、地径及总生物量增长量分别达54.0%、20.2%和57.2%。红锥、马尾松与正红菇0553菌株,白锥与正红菇07242菌株为高效根菌共生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锥 白锥 马尾松 红菇菌根菌 共生体 接种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