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trital Zircon Geochronology and Provenance of Metasedimentary Rocks from the Susong Complex Zone in the Dabie Orogen 被引量:3
1
作者 WU Zheng YANG Yang +1 位作者 LIU Yican ZHANG Chengwe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5期1335-1354,共20页
The Susong complex zone is a relatively low-grade metamorphic unit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Dabie orogen and preserves a variety of metasedimentary rocks,mostly with epidote-amphibolite facies.However,their... The Susong complex zone is a relatively low-grade metamorphic unit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Dabie orogen and preserves a variety of metasedimentary rocks,mostly with epidote-amphibolite facies.However,their depositional age,provenance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sedimentary protolith remain controversial due to the lack of fossils,precise dating and integrated geochemical investigation.This study has conducted whole-rock elemental,and zircon U-Pb SHRIMP dating and Lu-Hf isotope analyses on three types of representative metasedimentary rocks including garnetbearing mica-quartz schist,graphite-muscovite-quartz schist and dolomitic marble from the Susong complex zone.The UPb SHRIMP dating data indicate that the sedimentary protolith of these rocks have the maximum depositional ages of less than 840-750 Ma and have various sedimentary provenances.In combination with zircon Lu-Hf isotope compositions,the provenance of the metasedimentary rocks in the region is for the first time documented to be mainly derived from four groups of magmatic rocks formed at~2.5 Ga,~2.0 Ga,~1.4 Ga and~0.8 Ga in response to four episodes of igneous activity in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Block.The conventional geothermobarometry combined with rare metamorphic zircon ages indicate that the studied rocks underwent the Late Triassic continental subduction-related metamorphism with peak epidote-amphibolite facies conditions at P=0.34-0.91 GPa and T=427-532°C.In addition,results of the elemental contents(i.e.,La,Ce,Th andΣREE)and ratios(i.e.,Eu/Eu^(*)and La_(N)/Yb_(N))suggest that the protoliths of the metasedimentary rocks were mainly shales,wackes and limestones,most probably related to the Rodinia supercontinent rifting along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Block during the Neoproterozo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VENANCE metasedimentary rocks SHRIMP dating Hf isotope PRECAMBRIAN susong complex zone
下载PDF
New U-Pb Geochronological Constraints on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Susong Complex Zone in the Dabie Orogen 被引量:6
2
作者 LI Yuan LIU Yican +1 位作者 YANG Yang DENG Liangpe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5期1915-1918,共4页
Objective The Susong complex zone(SCZ)is a relatively lowgrade metamorphic unit mostly with an epidoteamphibolite facies,located in the southernmost part of the Dabie orogen.However,its rock compositions,ages,
关键词 Pb New U-Pb Geochronological Constraints on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susong complex Zone in the Dabie Orogen
下载PDF
大别造山带宿松杂岩中石榴斜长角闪岩变质演化过程、原岩时限及其构造涵义
3
作者 腊晓峰 石永红 +1 位作者 王娟 周安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0-158,共19页
大别造山带是由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碰撞而形成的,出露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种类最齐全的各类超高压岩石,全面深刻地记录了大陆深俯冲过程。然而,对于该造山带“浅层”(地壳层次)俯冲折返过程的研究则较少涉及,这制约了对大别造山带... 大别造山带是由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碰撞而形成的,出露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种类最齐全的各类超高压岩石,全面深刻地记录了大陆深俯冲过程。然而,对于该造山带“浅层”(地壳层次)俯冲折返过程的研究则较少涉及,这制约了对大别造山带形成全过程的整体理解。为此,本次研究以大别造山带最南缘经历绿帘-角闪岩变质的宿松杂岩为研究靶区,针对该杂岩别河地区的石榴斜长角闪岩展开了精细的岩相学、矿物化学、温压评价和年代学研究。研究表明,该岩石记录了三个变质阶段,其中第二阶段可进一步分为a和b两个亚阶段,具体的变质温压条件分别为:①阶段Ⅰ:T=562±12℃、P=1.03±0.05GPa;②阶段Ⅱ-a:T=663±8℃、P=1.09±0.04GPa;③阶段Ⅱ-b:T=508~584℃、P_(-设定)=0.5~0.7GPa;④阶段Ⅲ:T=396~472℃、P_(-设定)=0.1~0.3GPa。其中,①→②表现为近等压增温型式,反映了一个俯冲迟滞过程,暗示了“浅层”俯冲止于莫霍面附近,并受下伏岩石地幔热源供给导致其持续增温,而②→③→④则显示降温降压样式,表现为缓慢抬升的过程。显然,大别造山带“浅”地壳层次的俯冲属于“暖”俯冲类型,并表现为一个缓慢变质演化过程,明显不同于大别造山带“冷”俯冲类型的大陆深俯冲的快速演化过程。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显示,石榴斜长角闪岩的锆石均为具振荡环带结构,测定的37个谐和年龄范围数据范围为1470±80Ma~1258±101Ma,Th/U比值均大于0.4,加权平均年龄为1381±25Ma,该年龄应为其原岩结晶年龄,代表了哥伦比亚超大陆最终裂解时限。此外,侵入于石榴斜长角闪岩中的富石英花岗岩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29±5Ma,反映了中国东部中生代伸展事件。结合前人的年龄资料,可以推测1.38~1.30Ga为哥伦比亚超大陆向罗迪尼亚超大陆转换的时间节点。同时,可以明确宿松杂岩则是由不同时代、不同岩石类型构成的单元,是探究扬子板块自新太古代至中生代漫长复杂的演化过程最佳的场所变质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宿松杂岩 石榴斜长角闪岩 中元古代 P-T轨迹 金红石Zr温度计
下载PDF
大别山南部宿松杂岩的U-Pb锆石和Ar-Ar角闪石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3
4
作者 江来利 吴维平 +1 位作者 刘贻灿 李惠民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97-505,共9页
大别造山带南部宿松杂岩中花岗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的U-Pb锆石年龄和Ar/Ar角闪石年龄测定结果表明,二长花岗片麻岩的形成年龄为2018±73Ma和2010±38Ma,白云斜长片麻岩的形成年龄为741±7Ma,宿松杂岩经过228Ma左右的变质作... 大别造山带南部宿松杂岩中花岗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的U-Pb锆石年龄和Ar/Ar角闪石年龄测定结果表明,二长花岗片麻岩的形成年龄为2018±73Ma和2010±38Ma,白云斜长片麻岩的形成年龄为741±7Ma,宿松杂岩经过228Ma左右的变质作用。这些结果表明大别山南缘存在较大规模的古元古代花岗质结晶基底,广泛分布在宿松杂岩中的花岗片麻岩和由花岗片麻岩强烈剪切变形而成的白云斜长片麻岩、白云钠长石英片岩形成于新元古代,不整合覆于二长花岗片麻岩之上并被新元古代花岗片麻岩侵入的变质沉积岩形成于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由此得出,宿松杂岩主要由古元古代二长花岗片麻岩、中新元古代变质沉积岩和新元古代变质花岗岩和变质基性岩组成,因而也是扬子板块的俯冲陆壳基底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 宿松杂岩 U-Pb锆石年龄 Ar-Ar角闪石年龄 扬子陆块基底
下载PDF
宿松变质杂岩中石榴石-蓝晶石-硬绿泥石片岩形成条件及时限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石永红 王娟 +2 位作者 聂峰 曹晟 康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93-504,共12页
宿松变质杂岩因变质程度较低,岩性较为繁杂,故其变质演化及年龄一直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研究,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大别造山带结构框架和演化的深入理解。本次研究主要针对太湖-马庙断裂和柳林-缺月岭-山龙断裂之间的宿松变质杂岩进... 宿松变质杂岩因变质程度较低,岩性较为繁杂,故其变质演化及年龄一直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研究,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大别造山带结构框架和演化的深入理解。本次研究主要针对太湖-马庙断裂和柳林-缺月岭-山龙断裂之间的宿松变质杂岩进行了综合细致的分析,确定了特征性的高压岩石——石榴石-蓝晶石-硬绿泥石片岩的存在。利用THERMOCALC的Average P-T法,确定了石榴石-蓝晶石-硬绿泥石片岩的峰期变质温压条件为T=551~569℃和P=1.96~2.47GPa,属于高压榴辉岩相。LA-ICP-MS锆石U-Pb定年显示该岩石的峰期变质年龄为242.2±2.0Ma,退变质年龄为216.2±6.6Ma。结合区域地质调查和前人的研究成果,该岩石可能普遍存在于这两断裂之间,并暗示了这两断裂之间的块体经历了高压变质作用,其应当从宿松变质杂岩中剥离出来。本文在此暂定名为大山-麻石沟高压块体,并建议宿松变质杂岩的北界止于柳林-缺月岭-山龙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宿松杂岩 石榴石-蓝晶石-硬绿泥石片岩 高压榴辉岩相 峰期变质年龄 大别造山带
下载PDF
安徽省大别山南部宿松杂岩变质作用研究 被引量:33
6
作者 魏春景 单振刚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56-368,共13页
宿松杂岩的变质作用可分为3个阶段:早期、主期和晚期阶段。主期阶段的矿物组合在云母片岩中为石榴石+多硅白云母+石英+磁铁矿±钠云母±绿帘石/黝帘石;在白云母钠长(二长)片岩和片麻岩中为石榴石+多硅白云母+钠长石... 宿松杂岩的变质作用可分为3个阶段:早期、主期和晚期阶段。主期阶段的矿物组合在云母片岩中为石榴石+多硅白云母+石英+磁铁矿±钠云母±绿帘石/黝帘石;在白云母钠长(二长)片岩和片麻岩中为石榴石+多硅白云母+钠长石+石英+绿帘石/黝帘石±冻蓝闪石;在石榴石钠长角闪岩中为石榴石+冻蓝闪石+钠长石+黝帘石+石英±钠云母±金红石/磁铁矿。根据多种地质温压计和变质反应可以推测主期变质条件为:T=520℃~580℃,P=1.2~1.4GPa,地热梯度为12℃/km,相当于高压过渡型。晚期阶段变质条件为:T=460℃~480℃,P=0.6~0.7GPa,为中压绿帘角闪岩相。宿松杂岩的变质条件介于其南部的蓝闪绿片岩相和北部的榴辉岩相之间,三者是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之下俯冲到不同深度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岩 变质作用 杂岩 大别山 岩相学
下载PDF
安徽省宿松变质杂岩岩石学特征和锆石U-Pb年龄研究 被引量:26
7
作者 石永红 王次松 +2 位作者 康涛 徐旭峰 林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389-3402,共14页
宿松变质杂岩的变质程度和变质年龄一致为人们所关注,且争论较多。为此,本次研究选择了宿松变质杂岩中3个石榴云母片岩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岩相学分析显示,该杂岩至少经历了3期变质事件,峰期变质矿物组合为石榴石+白云母+黑云母+斜长石+... 宿松变质杂岩的变质程度和变质年龄一致为人们所关注,且争论较多。为此,本次研究选择了宿松变质杂岩中3个石榴云母片岩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岩相学分析显示,该杂岩至少经历了3期变质事件,峰期变质矿物组合为石榴石+白云母+黑云母+斜长石+石英+帘石+金红石+方解石+磷灰石,没有任何超高压或蓝片岩相变质特征的印迹。温压评价表明,宿松变质杂岩峰期变质条件为T=460~540℃和P=0.85~1.10GPa,属于绿帘角闪岩相变质范畴。对这3个岩石标本的锆石U-Pb测年研究则表明,宿松变质杂岩具有4组年龄,其中来自锆石核部的年龄有3组,年龄分别为2.38~2.56Ga、1.97~2.19Ga和0.78~0.9Ga,均为碎屑锆石年龄,反映了该杂岩的物源的构成复杂性。来自锆石边部的年龄范围为248~255Ma,其Th/U比值为0.01~0.05,均<0.1,CL图显示边部锆石为片状和云雾状,为典型的变质增生锆石。根据矿物包裹体的拉曼光谱和岩相学分析,这些变质增生锆石为峰期变质阶段形成的,其加权平均年龄251±4Ma应为宿松变质杂岩的峰期变质时间。结合前人岩石学、年代学和构造背景的分析,宿松变质杂岩的北界应位于柳林-麻石沟-山龙一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宿松变质杂岩 石榴云母片岩 绿帘角闪岩相 拉曼光谱分析 峰期变质年龄
下载PDF
大别山太湖地区宿松变质杂岩中石榴斜长角闪岩的P-T轨迹及反映的俯冲过程 被引量:10
8
作者 石永红 林伟 王清晨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18-531,共14页
依据对大别山太湖地区宿松变质杂岩中的石榴斜长角闪岩的岩相学、矿物成份分析和P-T条件评价,将变质作用分为Ⅰ、Ⅱ、Ⅲ和Ⅳ4个阶段,其中Ⅰ、Ⅱ阶段经历了绿帘角闪岩相的变质;Ⅲ阶段为峰期变质,变质条件为T=580℃,P=1·31GPa,为角... 依据对大别山太湖地区宿松变质杂岩中的石榴斜长角闪岩的岩相学、矿物成份分析和P-T条件评价,将变质作用分为Ⅰ、Ⅱ、Ⅲ和Ⅳ4个阶段,其中Ⅰ、Ⅱ阶段经历了绿帘角闪岩相的变质;Ⅲ阶段为峰期变质,变质条件为T=580℃,P=1·31GPa,为角闪石—榴辉岩相变质;Ⅳ阶段为绿片岩相变质。构建的P-T轨迹显示了顺时针的演化特征,反映了宿松变质杂岩分阶段的、不等速的俯冲和折返过程:早期短暂的迅速俯冲→峰期缓慢俯冲→晚期可能的相对缓慢抬升。研究表明宿松变质杂岩的峰期变质条件偏离“俯冲梯度”线,显示了大幅增温、压力变化轻微的特征,这一增温可能是由于受到扰动的热结构恢复所致。结合前人对高压榴辉岩的峰期变质条件的研究,认为宿松变质杂岩与高压-超高压榴辉岩单元至少有0·5GPa的压力差,约15km厚的地壳损失,两者为太湖—马庙断层(F2)所分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宿松变质杂岩 石榴斜长角闪岩 P-T轨迹 大别造山带 扬子板块
下载PDF
大别山南部黄镇—凉亭河一线宿松变质杂岩岩石学和峰期变质温压条件及与高压榴辉岩对比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石永红 林伟 王清晨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29-342,共14页
通过对宿松变质杂岩的野外地质观测、岩相学和热力学评价及其峰期变质温压条件的空间变化特征的研究,并对比南大别高压单元研究结果,探讨宿松变质杂岩的岩石构成和变质特征。研究表明宿松变质杂岩自北向南可分为I、II和III三个带,主体... 通过对宿松变质杂岩的野外地质观测、岩相学和热力学评价及其峰期变质温压条件的空间变化特征的研究,并对比南大别高压单元研究结果,探讨宿松变质杂岩的岩石构成和变质特征。研究表明宿松变质杂岩自北向南可分为I、II和III三个带,主体仅经历了绿帘角闪岩相至角闪岩相的变质作用,温压范围为t=398~613℃和p=0.61~1.53GPa,平均温压值为t=517℃±50℃和p=1.03±0.21GPa。该变质杂岩未显示任何蓝片岩相的变质特征,其内部也没有温度分带或连续变化的趋势。对比南大别高压单元的峰期变质条件,它们压力差至少可达p=0.92GPa,温度差可能在t=45℃,两者应在构造作用下叠置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南部 榴辉岩 石榴云母片岩宿松变质杂岩 峰期变质温压条件
下载PDF
宿松杂岩中白云母的矿物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海龙 宋传中 +4 位作者 李加好 任升莲 王道轩 王微 杨帆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46-1260,共15页
大别山为印支期扬子陆块和华北陆块之间的碰撞造山带。太湖—宿松地区位于大别山东段部位,主要由扬子陆块北缘不同变质程度的变质基底和少量浅变质盖层组成。本文选择了宿松杂岩中的白云母进行探针分析以及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研究结... 大别山为印支期扬子陆块和华北陆块之间的碰撞造山带。太湖—宿松地区位于大别山东段部位,主要由扬子陆块北缘不同变质程度的变质基底和少量浅变质盖层组成。本文选择了宿松杂岩中的白云母进行探针分析以及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宿松杂岩中的白云母都是2M1型且均为多硅白云母。其中,多硅白云母的晶胞参数b0平均值为9.039,显示宿松杂岩的变质压力为中压—高压。根据宿松杂岩中白云母的显微变形特征可以知道白云母至少存在着两期变形,一期是导致石榴子石压力影形成和白云母右旋的构造作用,应该对应着燕山期大别造山带中-下地壳物质发生平行造山带向东流动的地质事件。另一期是导致白云母形成涡流构造形成的构造作用,这一期构造应该对应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碰撞事件。根据白云母中的Ti温度计和多硅白云母压力计可以得出宿松杂岩的变质条件为T=480 ℃~579 ℃,P=0.7~1.2 GPa,属于绿片岩相到角闪岩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宿松杂岩 白云母多型 白云母Ti温度计 多硅白云母压力计 晶胞参数 X射线粉晶衍射
下载PDF
大别山南坡蕲春等地榴辉岩的发现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4
11
作者 郝杰 刘小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798-802,共5页
20世纪90年代早、中期,一些研究者根据榴辉岩的出露情况,将大别山腹地的大别杂岩出露区划分为“北大别地体”、“UHP地体”和“宿松地体”3个不同性质的大地构造单元,其中“北大别地体”和“宿松地体”2个地体被视为不含榴辉岩的构造单... 20世纪90年代早、中期,一些研究者根据榴辉岩的出露情况,将大别山腹地的大别杂岩出露区划分为“北大别地体”、“UHP地体”和“宿松地体”3个不同性质的大地构造单元,其中“北大别地体”和“宿松地体”2个地体被视为不含榴辉岩的构造单元。然而,自90年代后期以来,在“北大别地体”中陆续发现了大量的榴辉岩露头。近期笔者在“宿松地体”中也首次发现了榴辉岩露头。上述事实表明前人仅仅根据榴辉岩的出露将大别杂岩划分为3个构造单元的认识是不妥的,大别杂岩应该为一个具有一定成因联系的构造-岩石单元,属于同一个大地构造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 宿松地体 榴辉岩 残留体 深成岩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