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influence of pore structure on P-& S-wave velocities in complex carbonate reservoirs with secondary storage space 被引量:10
1
作者 Wang Haiyang Sam Zandong Sun +3 位作者 Yang Haijun Gao Hongliang Xiao Youjun Hu Hongru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4期394-405,共12页
Secondary storage spaces with very complex geometries are well developed in Ordovician carbonate reservoirs in the Tarim Basin,which is taken as a study case in this paper.It is still not clear how the secondary stora... Secondary storage spaces with very complex geometries are well developed in Ordovician carbonate reservoirs in the Tarim Basin,which is taken as a study case in this paper.It is still not clear how the secondary storage space shape influences the P-& S-wave velocities (or elastic properties) in complex carbonate reservoirs.In this paper,three classical rock physics models (Wyllie timeaverage equation,Gassmann equation and the Kuster-Toks z model) are comparably analyzed for their construction principles and actual velocity prediction results,aiming at determining the most favourable rock physics model to consider the influence of secondary storage space shape.Then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P-& S-wave velocities in carbonate reservoirs and geometric shapes of secondary storage spaces are discussed from different aspects based on actual well data by employing the favourable rock physics model.To explain the influence of secondary storage space shape on V P-V S relationship,it is analyzed for the differences of S-wave velocities between derived from common empirical relationships (including Castagna's mud rock line and Greenberg-Castagna V P-V S relationship) and predicted by the rock physics model.We advocate that V P-V S relationship for complex carbonate reservoirs should be built for different storage space types.For the carbonate reservoirs in the Tarim Basin,the V P-V S relationships for fractured,fractured-cavernous,and fractured-hole-vuggy reservoirs are respectively built on the basis of velocity prediction and secondary storage space type determination.Through the discussion above,it is expected that the velocity prediction and the V P-V S relationships for complex carbonate reservoirs should fully consider the influence of secondary storage space shape,thus providing more reasonable constraints for prestack inversion,further building a foundation for realizing carbonate reservoir prediction and fluid predi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lex carbonate reservoir secondary storage space velocity prediction v p-v s relationships
下载PDF
v_p/v_s ESTIMATION IN TIBETAN CRUST FROM INVERSION OF SURFACE WAVE DISPERSIONS
2
作者 Wang Yang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373-373,共1页
We estimated crustal v p/ v s ratio of Tibetan Plateau by combined inversion of Love and Rayleigh wave dispersion data. It is developed by us that the joint inversion methods using both Love and Rayleigh wave dispersi... We estimated crustal v p/ v s ratio of Tibetan Plateau by combined inversion of Love and Rayleigh wave dispersion data. It is developed by us that the joint inversion methods using both Love and Rayleigh wave dispersion data. Thickness and S\|wave velocity of each sub layer are taken from Love wave dispersion data, then P\|wave velocity structure was deduced using Rayleigh wave dispersion data. Densities of sub layers were estimated by the empir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ismic velocity and rock density. Having S\| and P\|wave velocities, v p/ v s ratio is calculated for each sub layer. Six sub layers in crust of Tibetan Plateau has been identified, which are 0~8km, 8~30km, 30~40km, 40~62km, 62~68km and 68~75km respectively. The S\|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Plateau is 3 13, 3 32, 3 15, 3 92, 3 45 and 3 87 km/s for each sub layer; and P\|wave velocities are 6 00, 6 10, 5 72, 6 35, 6 78 and 6 64km/s respectively v p/ v s ratios in sub layers are 1 92, 1 84, 1 82, 1 62, 1 96 and 1 72; and corresponding Poisson ratios are 0 31, 0 29, 0 28, 0 19, 0 32 and 0 24. Our result on Poisson ratios of Tibetan crust was supported by seismic waveform modelling by Rodgers and Schwartz (19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plateau v p/ v s RATIO poisson RATIO of CRUsT surface wave INvERsION
下载PDF
V_p and V_p/V_s structures in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of the Taiwan region, China 被引量:6
3
作者 LI ZhiWei XU Yi +1 位作者 HAO TianYao XU Y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9年第7期975-983,共9页
A tomographic study of the Vp and Vp/Vs structures in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beneath the Taiwan region of China is conducted by simultaneous inversion of P and S arrival times.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tomograph... A tomographic study of the Vp and Vp/Vs structures in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beneath the Taiwan region of China is conducted by simultaneous inversion of P and S arrival times.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tomographic results, the spherical finite difference technique is suitable for the strong heterogeneous velocity structure, and may improve the accuracy in the travel time and three-dimensional ray tracing calculations. The Vp and Vp/Vs structures derived from joint inversion and the relocated earthquakes can provide better constraints for analyzing the lateral heterogeneity and deep tectonic characters in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Our tomographic results reveal significant relations between the seismic wavespeed structure and the tectonic characters. In the shallow depth, sedimentary basins and orogen show distinct wavespeed anomalies, with low Vp, high Vp/Vs in basins and high Vp, low Vp/Vs in orogen. As the suture zone of Eurasian Plate and Philippine Sea Plate, Longitudinal Valley is characterized by a significant high Vp/Vs anomaly extending to the middle-lower crust and upper mantle, which reflects the impact of rock cracking, partial melting, and the presence of fluids. In the northeast Taiwan, the Vp, Vp/Vs anomalies and relocated earthquakes depict the subducting Philippine Sea Plate under the Eurasian Plate. The high Vp of oceanic plate and the low Vp, high Vp/Vs atop the subducted oceanic plate extend to 80 km depth. Along the east-west profiles, the thickness of crust reaches 60 km at the east of Central Range with eastward dipping trend, which reveals the eastward subduction of the thickened and deformed crust of the Eurasian continental pl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IWAN REGION p wave velocity vp/vs ratio LITHOspHERE structure tomography
原文传递
海原弧形构造区地壳三维精细速度结构成像 被引量:11
4
作者 莘海亮 曾宪伟 +1 位作者 康敏 高级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97-914,共18页
利用海原弧形构造区及周围区域地震台网1970—2015年期间记录的天然地震到时数据,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对构造区地壳三维速度结构与地震震源位置进行联合反演,获得了高分辨率的三维VP、VS以及VP/VS模型,分析讨论了速度、波速比分布... 利用海原弧形构造区及周围区域地震台网1970—2015年期间记录的天然地震到时数据,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对构造区地壳三维速度结构与地震震源位置进行联合反演,获得了高分辨率的三维VP、VS以及VP/VS模型,分析讨论了速度、波速比分布与强震发生以及断裂等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内地震主要沿断裂呈弧状展布,速度在横向分布上具有较大的差异,波速比变化范围为1.60~1.80,平均值约为1.70.大型断裂诸如海原—六盘山断裂带、青铜峡—固原断裂带等位于高速与低速的过渡带,断裂两侧地震波速差异较大.研究区内历史强震多处于高低速过渡区域,海原强震下方下地壳存在低速、高导薄弱层(25~30 km深度),推测原因主要为流体作用所致.依据相对较低的速度与波速比分布推测研究区地壳主要组成成分为酸性的长英质.速度剖面显示地壳可分为上、下两层,上、下地壳厚度变化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减薄,减薄幅度相近;结合前人研究结果推测构造区地壳增厚模式可能主要为上、下地壳共同增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原弧形构造区 双差层析成像 地壳速度结构 波速比
下载PDF
兴蒙造山带诺敏河火山群地壳厚度与波速比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谢振新 吴庆举 +1 位作者 周仕勇 朱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805-4816,共12页
利用布设于兴蒙造山带诺敏河火山群地区的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资料,基于接收函数方法,获取了该地区的地壳厚度与波速比值.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的地壳厚度介于32~38km,莫霍面深度在空间上分布特征与五大连池为中心的火山带分布具有较好... 利用布设于兴蒙造山带诺敏河火山群地区的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资料,基于接收函数方法,获取了该地区的地壳厚度与波速比值.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的地壳厚度介于32~38km,莫霍面深度在空间上分布特征与五大连池为中心的火山带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沿着火山带延展方向地壳较薄.该地区的波速比介于1.74~1.84,波速比在空间上与地壳厚度变化具有一致性:高波速比主要集中于靠近五大连池火山带地区,向诺敏河火山和小古里河火山延展.研究认为:诺敏河火山与五大连池火山带可能具有相同的岩浆来源,可能与富钾岩石圈地幔拆沉作用造成的地幔热物质上涌有关.研究区地壳厚度与波速比呈现负相关关系,暗示该地区可能发生过岩浆底侵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敏河火山群 接收函数 地壳厚度 波速比
下载PDF
云南地区波速比异常图像的南北差异 被引量:8
6
作者 蔡静观 张喜玲 李永莉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363-369,共7页
动态追踪了云南地区第4 强震活跃期6 .3 级以上强震前波速比异常图像,显示出明显的南北差异:滇西南的1988 年11 月6 日澜沧- 耿马7 .6 、7 . 2 级和1993 年1 月27 日普洱6 .3 级强震发生在低波速比异常区内; 中缅边境上的1992 年4 月23 ... 动态追踪了云南地区第4 强震活跃期6 .3 级以上强震前波速比异常图像,显示出明显的南北差异:滇西南的1988 年11 月6 日澜沧- 耿马7 .6 、7 . 2 级和1993 年1 月27 日普洱6 .3 级强震发生在低波速比异常区内; 中缅边境上的1992 年4 月23 日6 .7 、6 .8 级和1995 年7 月12 日孟连西7 .2 级强震发生在低波速比异常区边缘;而滇西北的1996 年2 月3 日丽江7 .0 级、1976 年11 月7 日、12 月14 日宁蒗6 .7 、6 .4 级和滇东的1995 年10 月24 日武定6 .5 级强震却都发生在高波速比异常区内.强震前近震震级 ML 与持续时间震级 MD 的震级差的南北差异也进一步证实了波速比异常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速比异常 云南 南北差异 地震预报 地震波
下载PDF
纵横波速度比泊松比及分辨率比较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薛荣俊 张维冈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4期704-708,共5页
在当前的地震勘探中,进一步加强对vp/vs、σ以及纵、横波分辨率比较的研究,对提高地震勘探精度,划分地质薄层与小地质体及小断块以及联合利用纵横波进行油气预测、岩性预测和查明小地质体储油状况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在前人研究... 在当前的地震勘探中,进一步加强对vp/vs、σ以及纵、横波分辨率比较的研究,对提高地震勘探精度,划分地质薄层与小地质体及小断块以及联合利用纵横波进行油气预测、岩性预测和查明小地质体储油状况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用地震波波长来表述纵横波分辨率及其关系,以求对纵横波分辨率有更清楚的认识与更充分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横波速度比 泊松比σ 分辨率 地震勘探
下载PDF
波速比异常空间演化与主震位置预测 被引量:4
8
作者 秦保燕 张元生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2000年第1期5-9,共5页
以组合模式为基础 ,应用“交会法”探讨了甘肃省及邻区几次中强地震前vP/vS 正负异常区的动态演化特征与主震位置的关系 ,发现主震发生在vP/vS 正负异常区的边界附近或多个异常区之间的联接地区 .认为波速比异常的成因与调整单元的运动... 以组合模式为基础 ,应用“交会法”探讨了甘肃省及邻区几次中强地震前vP/vS 正负异常区的动态演化特征与主震位置的关系 ,发现主震发生在vP/vS 正负异常区的边界附近或多个异常区之间的联接地区 .认为波速比异常的成因与调整单元的运动有密切的关系 .本文的讨论再次证明了“交会法”在预测主震位置中的普适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空间异常 主震位置预测 地震预报
下载PDF
大同—阳高地震前后地震波速比在源区与场区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6
9
作者 刘继禄 李雪英 +1 位作者 阎瑞贞 苏燕 《山西地震》 1999年第3期10-14,共5页
计算了1985年至1992年发生在φN39°00′~φN 41°00′,λE112°00′~λE114°30′范围内的127次ML≥2.0地震的波速比值,分析了1989 年大同—阳高6.1级地震前后源区... 计算了1985年至1992年发生在φN39°00′~φN 41°00′,λE112°00′~λE114°30′范围内的127次ML≥2.0地震的波速比值,分析了1989 年大同—阳高6.1级地震前后源区与场区波速比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差异,对计算结果进行了t检验,源区与场区波速比的时空变化及t检验结果表明,大同—阳高6.1级地震前,源区波速比存在比较明显的下降—低值—恢复—高值过程。场区则表现了6.1级地震前的高值异常,6.1 级地震后源区和场区的波速比计算结果一致,时空变化均为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速比 震源区 大同--阳高地震 地震波
下载PDF
致密储层脆性测井解释方法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覃豪 杨小磊 《测井技术》 CAS 2019年第5期509-513,530,共6页
随着水平井和体积压裂改造技术的突破,致密油气已经成为现实接替领域。脆性是致密储层测井评价的主要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脆性计算及其脆性变化规律的描述需深入研究。通过对计算脆性指数的矿物组分法和弹性参数法的分析和评价,指出... 随着水平井和体积压裂改造技术的突破,致密油气已经成为现实接替领域。脆性是致密储层测井评价的主要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脆性计算及其脆性变化规律的描述需深入研究。通过对计算脆性指数的矿物组分法和弹性参数法的分析和评价,指出这2种方法解释脆性的关键技术,为脆性解释方法选择提供依据;假设地层为块状均质条件下,采用理论推导,得到脆性指数与横纵波时差比值的关系图,以此确定脆性随岩石分选性、泥质含量、物性等变化的规律;根据储层横纵波时差比值变化范围,确定脆性指数解释的合理范围。针对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致密储层,选择弹性参数法解释脆性,为该区致密气储层勘探开发提供了可靠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解释 脆性指数 矿物组分法 弹性参数法 横纵波时差比值 泊松比
下载PDF
兴海6.6级地震前后地震波的变化 被引量:2
11
作者 都昌庭 徐兰芬 赵永海 《高原地震》 2001年第1期38-44,共7页
20 0 0年 9月 1 2日在青海省海南州兴海县西南发生了 6 6级地震。震后发现 ,青海省 6个专业台站的地震波速比在震前出现了下降 -低值 -发震的过程。波速比空间分布在兴海地震前形成了一个椭圆形的异常分布区 ,异常波速比的地震占总地震... 20 0 0年 9月 1 2日在青海省海南州兴海县西南发生了 6 6级地震。震后发现 ,青海省 6个专业台站的地震波速比在震前出现了下降 -低值 -发震的过程。波速比空间分布在兴海地震前形成了一个椭圆形的异常分布区 ,异常波速比的地震占总地震的73 %。另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海地震 波速比 尾波持续时间 震源机制解
下载PDF
一种改进的适应于倾斜Moho面的H-κ-θ叠加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9
12
作者 谭萍 陈赟 +3 位作者 孙维昭 李玮 唐国彬 崔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689-3700,共12页
地壳厚度、波速比或泊松比是研究地壳结构和性质的基本地震学参数,对于研究地壳组分特征及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经典H-κ叠加方法是利用远震接收函数资料求取台站下方地壳厚度和波速比最为简便高效的方法.但该方法隐含着Moho面是水平... 地壳厚度、波速比或泊松比是研究地壳结构和性质的基本地震学参数,对于研究地壳组分特征及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经典H-κ叠加方法是利用远震接收函数资料求取台站下方地壳厚度和波速比最为简便高效的方法.但该方法隐含着Moho面是水平界面的假设条件,意味着Ps转换波及后续多次波相对P波的走时主要取决于地壳厚度和纵横波速度,而忽略了界面产状的影响.理论模拟表明,如果不考虑Moho面的产状,特别是在Moho面倾角较大的情况下,利用经典H-κ叠加方法得到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会偏离实际模型,尤其会造成波速比的过高估计,从而影响到对地壳结构和性质的认知.为了解决Moho面倾斜条件下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求取问题,本文推导了界面倾斜条件下Ps转换波与后续多次波相对于直达P波的理论到时公式;基于经典H-κ叠加方法的思想,提出了一种可以同步求取地壳厚度-波速比-Moho面倾角的H-κ-θ叠加方法.通过理论模型测试,验证了该方法具备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将此方法应用于青藏高原南部Hi-CLIMB台阵资料,显示出较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厚度 波速比 p波接收函数 H-κ叠加方法 倾斜Moho面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中国东北东南部地区不同构造体的地壳特征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天觉 陈棋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899-2917,共19页
基于我们布设的探测深俯冲的中国东北地震台阵NECsaids台阵和固定地震台长时段的观测记录及NECESSArray流动台阵共计152个台站数据提取得到的33752条P波接收函数,采用H-κ叠加分析和共转换点(CCP)叠加成像等方法进行统一分析处理,并汇... 基于我们布设的探测深俯冲的中国东北地震台阵NECsaids台阵和固定地震台长时段的观测记录及NECESSArray流动台阵共计152个台站数据提取得到的33752条P波接收函数,采用H-κ叠加分析和共转换点(CCP)叠加成像等方法进行统一分析处理,并汇集他人接收函数研究结果得到中国东北东南部地区迄今为止最高分辨率的地壳厚度和平均波速比分布图像.对中国东北东南部地区不同构造体的地壳特征综合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不同陆块的地壳属性存在明显差别,张广才岭地块中南部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与华北克拉通东北缘相当,地壳厚度同地表地形之间显示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松辽地块东南缘地壳最薄、波速比最高,地壳厚度同壳内波速比之间显示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兴凯地块西部地区的地壳结构表现为稍厚的地壳厚度和研究区内最低的壳内波速比,其地壳厚度同壳内波速比之间亦显示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佳木斯地块西南缘在具有“正常”的壳内波速比同时地壳最厚.研究区内的郯庐断裂带北延段在切穿其下Moho面的同时表现出南北分段的特征:北段(44.4°N—47°N)两分支之下的Moho面整体下凹,而南段(41.5°N—43.3°N)两分支之下的Moho面则整体上隆.长白山天池火山下方表现为Moho面下凹沉落及高壳内波速比特征,推测其壳内岩浆囊很可能存在于火山口东北隅至少10km的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 接收函数 Moho面 波速比 郯庐断裂带北延 长白山天池火山
下载PDF
松辽盆地地壳精细结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况春利 张瑞青 +1 位作者 陈成锋 刘嘉栋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55-566,共12页
基于东北地区已有的宽频带流动台阵远震数据,利用波场延拓和分解的H-β网格搜索法,对松辽盆地的沉积层及地壳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显示:松辽盆地的沉积层厚度为0.2—2.5 km,整体呈现中央坳陷区厚、边缘薄且西南地区最薄的分布特征;... 基于东北地区已有的宽频带流动台阵远震数据,利用波场延拓和分解的H-β网格搜索法,对松辽盆地的沉积层及地壳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显示:松辽盆地的沉积层厚度为0.2—2.5 km,整体呈现中央坳陷区厚、边缘薄且西南地区最薄的分布特征;研究区地壳较薄,厚度介于24—34 km之间,其横向变化特征与沉积层厚度分布具有一定的对应性。依据沉积层和地壳的厚度计算了地壳伸展系数,其平均值接近于以往接收函数研究估测的岩石圈伸展因子。因此,本文推测松辽盆地在伸展构造过程中,其地壳和岩石圈的减薄以纯剪切模式为主。此外,松辽盆地具有较高的地壳平均波速比v_(P)/v_(S),暗示盆地下方岩石圈地幔的减薄过程中可能存在岩浆的底侵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H-β方法 沉积层厚度 地壳结构 波速比
下载PDF
菲律宾群岛深部速度结构成像与双向俯冲板片构造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谭皓原 王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887-4900,共14页
菲律宾群岛受到欧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碰撞作用,地质环境复杂,构造因素多样.尽管近几年来已经有了少数关于该区域层析成像的研究,但这些研究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马尼拉海沟、吕宋岛及中菲律宾地区,而关于群岛周围... 菲律宾群岛受到欧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碰撞作用,地质环境复杂,构造因素多样.尽管近几年来已经有了少数关于该区域层析成像的研究,但这些研究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马尼拉海沟、吕宋岛及中菲律宾地区,而关于群岛周围其他海沟和南菲律宾地区的讨论相对较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同时获得过关于菲律宾群岛深部纵、横波速度结构的研究,本次研究通过反演155779条P波震相和59642条S波震相,同时获得了菲律宾群岛从地表至150km深度的纵、横波速度结构.地震层析成像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壳幔速度结构具有较强的不均一性,地壳内部存在着广泛的低速异常,而表征俯冲板块的高速异常则沿着群岛周边的海沟展布.南海块体在马尼拉海沟中段的俯冲角度和俯冲活动性比南段小;菲律宾海板块在东吕宋海槽南段微弱的俯冲作用很有可能同本哈姆海台的碰撞有关.菲律宾群岛大部分M_W>6.0的强震沿着各个板块的边界发生,体现出菲律宾海板块同欧亚板块之间的强耦合作用,群岛西侧的南海块体在马尼拉海沟16°N—20°N之间呈现出的弱耦合状态可能跟北吕宋地区的拉张应力环境有关,南海块体在16°N以南的地区同上覆块体之间的耦合作用较强;群岛东侧的菲律宾海板块在14°N以北的地区没有强震发生,它与菲律宾群岛之间的耦合程度从北向南逐渐增强,在12°N以南的地区要强于12°N以北的地区;此外苏禄海盆和菲律宾构造带之间也存在着强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层析成像 马尼拉海沟 双向俯冲 p波和s波速度结构 板块耦合
下载PDF
基于快速流式算法的局部余弦相似属性
16
作者 周紫嫣 刘洋 +2 位作者 刘财 王青晗 郑植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49-359,共11页
相似性是一种常用的衡量不同图像之间差异程度的属性,广泛应用于地震数据处理环节.由于地震数据本质上是非平稳的,局部相似性比全局相似性更适用于刻画地震数据的时-空变化特征.现有的局部相似属性可以通过正则化最小二乘问题进行计算,... 相似性是一种常用的衡量不同图像之间差异程度的属性,广泛应用于地震数据处理环节.由于地震数据本质上是非平稳的,局部相似性比全局相似性更适用于刻画地震数据的时-空变化特征.现有的局部相似属性可以通过正则化最小二乘问题进行计算,但是其计算过程需要大量的计算时间和数据存储空间,难以适应当前的海量数据处理任务.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快速流式算法的局部余弦相似性计算方法,其采取局部数据递推的模式,避免迭代算法带来的计算负担,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前提下能够快速地表征不同数据之间的差异.流式局部余弦相似性可以用于解决不同的地震数据处理问题,包括叠前地震数据加权叠加、多波多分量数据纵横波速度比估计以及基于构造预测的断层检测,更加适用于现阶段的宽方位角和高密度采集数据的处理流程.理论模型和实际数据测试结果可以验证流式局部余弦相似性算法的效率优势和解决不同地震数据处理问题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流式算法 局部相似性 加权叠加 纵横波速度比 断层检测
下载PDF
莺—琼盆地岩石物理特性参数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朱水英 李维新 +1 位作者 秦瑞宝 李艳萍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3年第2期140-144,共5页
依据10口井的全波测井资料,对莺-琼盆地的泥岩、砂岩、灰岩及含气砂岩的纵横波速度比范围值进行了统计,并对其纵横波时差和纵横波速度比与密度、孔隙度、流体类型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这些岩类的纵横波速度关系式.莺-琼盆... 依据10口井的全波测井资料,对莺-琼盆地的泥岩、砂岩、灰岩及含气砂岩的纵横波速度比范围值进行了统计,并对其纵横波时差和纵横波速度比与密度、孔隙度、流体类型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这些岩类的纵横波速度关系式.莺-琼盆地泥岩的纵横波时差及速度比与其压实程度有关;砂岩的纵横波时差随孔隙度增大、密度减小而增大,气层的纵横波速度比随孔隙度增大、密度减小而降低,水层反之;地层含气后,纵波时差增大,横波时差基本不变,纵横波速度比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琼盆地 岩石物理特性参数 研究 全波测井 纵波时差 横波时差 纵横波速度比 油气勘探
下载PDF
莺琼盆地纵横波地震参数及衍生参数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树林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1年第3期214-219,共6页
利用岩心实验室测试数据、全波列测井数据和地震资料对莺琼盆地纵横波地震参数及衍生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含气岩心的弹性模量、纵横波速度比和泊松比比含盐水岩心低得多;砂岩的纵横波速度比和泊松比比泥岩低得多.当地层埋... 利用岩心实验室测试数据、全波列测井数据和地震资料对莺琼盆地纵横波地震参数及衍生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含气岩心的弹性模量、纵横波速度比和泊松比比含盐水岩心低得多;砂岩的纵横波速度比和泊松比比泥岩低得多.当地层埋深超过2500m时,纵横波速度比、泊松比基本不受深度的影响.岩石密度和孔隙度的相关性很好;含盐水岩心的纵横波速度比与孔隙度的相关性很差;含气岩心的纵横波速度比与孔隙度的相关性稍好于含盐水岩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琼盆地 纵横波地震参数 衍生参数 弹性模量 全波列测井 纵横波速度比 泊松比 油气勘探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天然气藏的四分量地震勘探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树林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2年第5期41-51,共11页
莺歌海盆地岩石弹性物性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气层的纵横波速度比及泊松比远远低于水层和泥岩层。研究并开发了一系列的四分量地震资料解释方法 (如烃类检测方法等 )。总结出了一套适合于中国近海四分量地震勘探资料解释和应用的流程。四... 莺歌海盆地岩石弹性物性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气层的纵横波速度比及泊松比远远低于水层和泥岩层。研究并开发了一系列的四分量地震资料解释方法 (如烃类检测方法等 )。总结出了一套适合于中国近海四分量地震勘探资料解释和应用的流程。四分量地震技术在改善莺歌海盆地的构造成像、浅层气层检测方面的效果是很好的。用泊松比预测了乐东 81等构造中深层的岩石物性和含气性 ,结果表明其勘探前景是比较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天然气藏 四分量地震勘探 纵横波速度比 泊松比 气层检测 岩性预测
下载PDF
宁波皎口地震近场速度特征研究
20
作者 傅建武 陈乃其 李金龙 《地震学刊》 CSCD 1998年第4期45-49,共5页
利用和达法和石川法对宁波皎口地震的资料进行处理,得到了各台站1993年和1994~1995年初两个时间段内的虚波速度和多台平均波速比。并得出如下结论:(1)樟水流动台1993年虚波速度值异常高,这主要是因为地震波特殊... 利用和达法和石川法对宁波皎口地震的资料进行处理,得到了各台站1993年和1994~1995年初两个时间段内的虚波速度和多台平均波速比。并得出如下结论:(1)樟水流动台1993年虚波速度值异常高,这主要是因为地震波特殊的传播路径以及传播介质在应力积累时产生大量微裂隙引起;而1994年后又呈大幅下降则主要是由于介质裂隙大量充水饱和后引起。(2)与樟水台同处近场的洪山和雪山两个流动台的虚波速度1993年虽也处于较高值,但与樟水台相比却明显要低,这是由于介质波速异常的方向性效应引起。(3)近场虚波速度明显高于远场虚波速度,多台波速比在47级地震前处于中长期低值异常,而地震后回归正常。(4)近场速度特征可作为一项地震预报的追踪指标在皎口地震中应用,但还需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皎口地震 波速比 地震预报 地震 速度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