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5篇文章
< 1 2 6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viremia and CD4 recovery on gut“microbiome-immunity”axis in treatment-na?ve HIV-1-infected patients undergoing antiretroviral therapy 被引量:1
1
作者 Edda Russo Giulia Nannini +13 位作者 Gaetana Sterrantino Seble Tekle Kiros Vincenzo Di Pilato Marco Coppi Simone Baldi Elena Niccolai Federica Ricci Matteo Ramazzotti Marco Pallecchi Filippo Lagi Gian Maria Rossolini Alessandro Bartoloni Gianluca Bartolucci Amedeo Amedei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22年第6期635-652,共18页
BACKGROUND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HIV-1)infec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persistent systemic inflammation and immune activation,even in patients receiving effe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Converging dat... BACKGROUND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HIV-1)infec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persistent systemic inflammation and immune activation,even in patients receiving effe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Converging data from many cross-sectional studies suggest that gut microbiota(GM)changes can occur throughout including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infection,treated by ART;however,the results are contrasting.For the first time,we compared the fecal microbial composition,serum and fecal microbial metabolites,and serum cytokine profile of treatment-na?ve patients before starting ART and after reaching virological suppression,after 24 wk of ART therapy.In addition,we compared the microbiota composition,microbial metabolites,and cytokine profile of patients with CD4/CD8 ratio<1(immunological non-responders[INRs])and CD4/CD8>1(immunological responders[IRs]),after 24 wk of ART therapy.AIM To compare for the first time the fecal microbial composition,serum and fecal microbial metabolites,and serum cytokine profile of treatment-na?ve patients before starting ART and after reaching virological suppression(HIV RNA<50 copies/m L)after 24 wk of ART.METHODS We enrolled 12 treatment-na?ve HIV-infected patients receiving ART(mainly based on integrase inhibitors).Fecal microbiota composition was assessed through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In addition,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a blood broad-spectrum cytokine panel was performed through a multiplex approach.At the same time,serum free fatty acid(FFA)and fecal short chain fatty acid levels were obtained through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RESULTS We first compared microbiota signatures,FFA levels,and cytokine profile before starting ART and after reaching virological suppression.Modest alterations were observed in microbiota composition,in particular in the viral suppression condition,we detected an increase of Ruminococcus and Succinivibrio and a decrease of Intestinibacter.Moreover,in the same condition,we also observed augmented levels of serum propionic and butyric acids.Contemporarily,a reduction of serum IP-10 and an increase of IL-8 levels were detected in the viral suppression condition.In addition,the same componen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IRs and INRs.Concerning the microflora population,we detected a reduction of Faecalibacterium and an increase of Alistipes in INRs.Simultaneously,fecal isobutyric,isovaleric,and 2-methylbutyric acids were also increased in INRs.CONCLUSION Our results provided an additional perspective about the impact of HIV infection,ART,and immune recovery on the"microbiome-immunity axis"at the metabolism level.These factors can act as indicators of the active processes occurring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Individuals with HIV-1 infection,before ART and after reaching virological suppression with 24 wk of ART,displayed a microbiota with unchanged overall bacterial diversity;moreover,their systemic inflammatory status seems not to be completely restored.In addition,we confirmed the role of the GM metabolites in immune reconstit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 Antiretroviral therapy Microbiome-immunity axis MICROBIOTA Cytokines Short chain fatty acid Inflammation Immunological responders viremia
下载PDF
中国肾移植受者巨细胞病毒感染临床诊疗指南(2023版) 被引量:1
2
作者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 +6 位作者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肾脏移植学分会 丁小明 林俊 胡小鹏 戎瑞明 郑瑾 薛武军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3-322,共20页
近几年在实体器官移植(SOT)受者巨细胞病毒(CMV)感染诊疗领域,无论是诊断方法还是新型抗CMV药物都有了一些新的进展,对CMV感染的诊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了进一步规范中国肾移植术后CMV感染的管理,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了国内... 近几年在实体器官移植(SOT)受者巨细胞病毒(CMV)感染诊疗领域,无论是诊断方法还是新型抗CMV药物都有了一些新的进展,对CMV感染的诊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了进一步规范中国肾移植术后CMV感染的管理,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了国内多个学科相关领域专家,参考《中国实体器官移植受者巨细胞病毒感染诊疗指南(2016版)》和国内外已发表的最新文献和指南,制定了《中国肾移植受者巨细胞病毒感染诊疗指南(2023版)》,新版指南更新了CMV流行病学,CMV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普遍性预防的研究进展,新增CMV感染定义,细化CMV血症和CMV病的诊断标准,并对新型抗CMV药物进行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实体器官移植 巨细胞病毒 感染 病毒血症 巨细胞病毒病 普遍性预防 抢先治疗
下载PDF
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低病毒血症危险因素分析
3
作者 周安琪 孟舒婷 +1 位作者 吴应冬 张弦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337-340,共4页
目的探讨接受核苷(酸)类似物(NAs)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发生低病毒血症(LLV)的危险因素。方法2021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诊治的CHB患者98例,其中25例接受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TAF)、43例接受恩替卡韦片(ETV)和30例接受替... 目的探讨接受核苷(酸)类似物(NAs)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发生低病毒血症(LLV)的危险因素。方法2021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诊治的CHB患者98例,其中25例接受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TAF)、43例接受恩替卡韦片(ETV)和30例接受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治疗。纳入患者至少完成24周抗病毒治疗。采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使用HISCL-5000高敏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HBsAg和HBeAg水平。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LLV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在治疗24周末,发现LLV者43例(43.9%),VR者55例(56.1%);LLV组应用ETV治疗、乙型肝炎家族史、合并脂肪肝占比、血清HBsAg和HBV DNA水平分别为60.4%、60.5%、55.8%、(4.6±0.9)lg IU/mL和(7.2±1.2)lg IU/mL,显著高于VR组【分别为30.9%、40.0%、43.6%、(3.5±0.7)lg IU/mL和(5.7±1.8)lg IU/mL,P<0.05】;在治疗12周和24周末,LLV组血清HBV DNA载量分别为(5.3±1.4)lg IU/mL和(0.5±0.3)lg IU/mL,显著高于VR组【分别为(3.4±1.1)lg IU/mL和(0.0±0.0)lg IU/mL,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乙型肝炎家族史、合并脂肪肝、基线血清HBV DNA载量和治疗过程中病毒学应答反应速度均是影响LLV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部分CHB患者在接受NAs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发生LLV,了解这些容易导致LLV发生的危险因素并给予及时的监测和处理,可能对提高抗病毒疗效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核苷(酸)类似物 低病毒血症 HBV DNA 治疗
下载PDF
用TCD周疗方案对瘤负荷较高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观察
4
作者 田静 刘乐佳 杜凌艳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第8期35-37,共3页
目的:观察用沙利度胺联合环磷酰胺与地塞米松(即TCD周疗方案)对瘤负荷较高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至2017年期间在乐山市人民医院肿瘤血液科接受治疗的20例瘤负荷较高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作为TCD组,用TCD周... 目的:观察用沙利度胺联合环磷酰胺与地塞米松(即TCD周疗方案)对瘤负荷较高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至2017年期间在乐山市人民医院肿瘤血液科接受治疗的20例瘤负荷较高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作为TCD组,用TCD周疗方案对其进行治疗。将2013年至2015年期间在该医院接受治疗的23例该病患者作为TD组,用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即TD方案)对其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骨痛缓解的情况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在治疗1个周期后,与TD组患者相比,TCD组患者骨痛的完全缓解率较高,其骨痛缓解的平均时间较短,P<0.05。TCD组患者病情的缓解率明显高于TD组患者,P<0.05。在接受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感染或死亡,也未出现IV级的血液学毒性反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比,P>0.05。结论:用TCD周疗方案对瘤负荷较高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治疗可明显减轻其骨痛的程度,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其治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高瘤负荷 tcd周疗方案 TD方案
下载PDF
TCD在大脑中动脉闭塞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
5
作者 袁丰莲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38-40,共3页
目的:探讨TCD在大脑中动脉闭塞静脉溶栓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把15例急性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8例)和对照组(7例),治疗组给予rt-PA静脉溶栓的同时开始低强度TCD监测并且持续2h,对照组单用rt-PA,接受安慰剂检测。2组治疗... 目的:探讨TCD在大脑中动脉闭塞静脉溶栓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把15例急性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8例)和对照组(7例),治疗组给予rt-PA静脉溶栓的同时开始低强度TCD监测并且持续2h,对照组单用rt-PA,接受安慰剂检测。2组治疗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血管再通率及出血并发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超声能促进溶栓,而持续性TCD检测,它能增加rt-PA诱导动脉再通而不会增加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d 大脑中动脉 血栓 栓塞溶解疗法
下载PDF
头穴与项穴丛刺治疗脑供血不足性眩晕TCD即时效应对比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金妮 宗蕾 《上海针灸杂志》 2015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比较头穴丛刺和项穴丛刺对脑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脑血流即时效应的影响。方法将57例脑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采用头穴丛刺治疗,对照组采用项穴丛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transerania... 目的比较头穴丛刺和项穴丛刺对脑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脑血流即时效应的影响。方法将57例脑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采用头穴丛刺治疗,对照组采用项穴丛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transeranial doppler,TCD)所示大脑中动脉(MCA)、颈内动脉(ICA)、基底动脉(BA)、小脑后下动脉(PINCA)、椎动脉(VA)的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各血管(MCA、ICA、BA、PINCA、VA)血流速度(Vs、Vd、Vm)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对照组治疗后MCA、ICA、VA及PINCA血流速度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BA的Vs与Vm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血管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丛刺和项穴丛刺均能即时改善患者大脑各低流速血管的Vs、Vd、Vm,两种刺法对各血管Vs、Vd、Vm改善程度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丛刺 眩晕 脑供血不足性 经颅多普勒 穴位 头颈部
下载PDF
TCD对椎动脉型颈椎病针刺疗效的评估 被引量:3
7
作者 李芳 张定强 涂小华 《现代医药卫生》 2003年第3期269-270,共2页
目的 :对椎动脉型颈椎病针刺疗效作出客观、科学、量化的评估。方法 :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 ,对照组28例 ,治疗组每天针刺1次 ,10天为一疗程 ,共1~3个疗程 ;对照组在未经治疗一个月后 ,用TCD检测椎基底动脉MV(平均血流速度 )的... 目的 :对椎动脉型颈椎病针刺疗效作出客观、科学、量化的评估。方法 :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 ,对照组28例 ,治疗组每天针刺1次 ,10天为一疗程 ,共1~3个疗程 ;对照组在未经治疗一个月后 ,用TCD检测椎基底动脉MV(平均血流速度 )的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MV明显改善 ,P<0 01 ;对照组MV无改善 ,P>0 05。结论 :针刺疗法能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血供 ,TCD是一种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d 椎动脉型颈椎病 疗效 评估 针刺治疗
下载PDF
Microbial translocation, residual viremia and immune senescenc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HIV-1 infection
8
作者 Alessandra Fantauzzi Francesca Falasca +4 位作者 Gabriella d’Ettorre Eugenio Nelson Cavallari Ombretta Turriziani Vincenzo Vullo Ivano Mezzaroma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13年第4期47-57,共11页
The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that underlie the progression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HIV-1) disease to full-blown AIDS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Findings suggest that, during HIV-1 infection, plasma lipopo... The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that underlie the progression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HIV-1) disease to full-blown AIDS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Findings suggest that, during HIV-1 infection, plasma lipopolysaccharide(LPS) levels, which are used as an indicator of microbial translocation(MT), are elevated throughout the acute and chronic phases of HIV-1 disease. The translocation of bacterial products through the damaged gastrointestinal barrier into the systemic circulation has been described as a driver of immune activation. In contrast, comorbiditi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HIV-1 infection have been attributed to chronic inflammation and immune system dysfunction secondary to MT or low-level HIV-1 replication in plasma and cell reservoirs. Moreover, accelerated aging i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inflammation, immune activation, and immune senescence. In this review, we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inflammation as a pivotal marker in the pathogenesis of HIV-1 disease. We will discuss the key features of chronic inflammation and immune activation that are observed during the natural course of the disease and those features that are detected in c ART-modified infection. The review will focus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of HIV-1 infection:(1) MT;(2) the role of residual viremia; and(3) "immune senescence" or "inflammaging." Many questions remain unanswered about the potential mechanisms that are involved in HIV-1 pathogenesis. Further studies are needed to better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s that underlie immune activation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HIV-1 disease progre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 Combined ANTIRETROVIRAL therapy IMMUNE activation Microbial TRANSLOCATION RESIDUAL viremia IMMUNE senescence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低病毒血症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2
9
作者 代玉 郭楠 +1 位作者 黄磊 姚雅萍 《传染病信息》 2023年第3期263-266,271,共5页
低病毒血症(low-level viremia,LLV)通常定义为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低于2000 IU/ml且高于检测下限。核苷(酸)类似物如恩替卡韦、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及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等,已被证明可降低肝脏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并可阻止甚至逆转疾... 低病毒血症(low-level viremia,LLV)通常定义为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低于2000 IU/ml且高于检测下限。核苷(酸)类似物如恩替卡韦、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及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等,已被证明可降低肝脏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并可阻止甚至逆转疾病进展。但是近年研究发现,部分HBV感染者即使长期接受抗病毒治疗仍会有LLV,并影响其预后,主要表现为促进肝硬化进展以及增加肝细胞癌发生的风险。因此,我国专家认为对于抗病毒治疗1年以上但仍存在LLV的慢性HBV感染者,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本文在总结LLV的定义、流行病学特征、可能发生的原因、临床危害及应对策略等方面的相关内容进行综述,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病毒血症 HBV DNA 核苷酸类似物 HBV感染 抗病毒治疗
下载PDF
先天和后天感染鸭乙肝病毒的广州麻鸭外周血中病毒血症的动态比较及应用 被引量:32
10
作者 邓学龙 朱宇同 +2 位作者 郭兴伯 方宏勋 容秉培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1999年第1期56-59,共4页
为寻求较理想的动物乙型肝炎模型,在研制成功广州麻鸭乙型肝炎模型基础上,比较先天和后天感染鸭乙肝病毒的广州麻鸭外周血中病毒血症的差异。方法是采用斑点杂交方法(dotblot)检测了广州麻鸭先天和后天感染鸭乙型肝炎病毒(... 为寻求较理想的动物乙型肝炎模型,在研制成功广州麻鸭乙型肝炎模型基础上,比较先天和后天感染鸭乙肝病毒的广州麻鸭外周血中病毒血症的差异。方法是采用斑点杂交方法(dotblot)检测了广州麻鸭先天和后天感染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后外周血中DHBV-DNA的动态。结果:先天感染的广州麻鸭外周血中病毒血症水平较高,出生后(即感染后)26d时DHBV-DNA下降到一较低的水平,72d时仍维持较低水平。出生后1d感染DHBV的广州麻鸭,感染后9d时血中开始出现低水平的DHBV-DNA,11d时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26d时下降到一较低的水平,到72d时仍维持低DHBV-DNA水平。并采用后天感染DHBV的广州麻鸭作为鸭乙肝模型筛选抗乙肝中草药,以无环鸟苷为阳性对照药,蒸馏水为阴性对照药,发现每次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均成立,证明该模型重复性良好。并发现台湾单纯叶下珠、虫草和树舌均有降低DHBV-DNA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疾病模型 动物 病毒血症
下载PDF
逍遥散和丹栀逍遥散抗焦虑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4
11
作者 徐志伟 王文竹 +2 位作者 苏俊芳 严灿 吴丽丽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4期330-331,335,共3页
【目的】探讨逍遥散、丹栀逍遥散的抗焦虑作用。【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对照组、丹栀逍遥散高剂量组(剂量为14.4 g/kg)、丹栀逍遥散低剂量组(剂量为7.2 g/kg)、逍遥散高剂量组(剂量为21.06 g/kg)、逍遥散低剂量组(剂量为10.... 【目的】探讨逍遥散、丹栀逍遥散的抗焦虑作用。【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对照组、丹栀逍遥散高剂量组(剂量为14.4 g/kg)、丹栀逍遥散低剂量组(剂量为7.2 g/kg)、逍遥散高剂量组(剂量为21.06 g/kg)、逍遥散低剂量组(剂量为10.53 g/kg),采用群居接触模型及旷场实验模型观察逍遥散和丹栀逍遥散对模型大鼠的抗焦虑作用。模型组灌服生理盐水,其他组灌服相应剂量的药物,连续14 d后,由2名观察者观察大鼠在5 min内的活动情况并记录结果,取其平均值。【结果】丹栀逍遥散高、低剂量组均能增加群居接触时间,增加大鼠竖起或修饰次数,逍遥散低剂量组可增加大鼠竖起或修饰次数(P<0.05或P<0.01)。【结论】逍遥散和丹栀逍遥散均具有一定的抗焦虑作用,以丹栀逍遥散作用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逍遥散/药理学 丹栀逍遥散/药理学 抑郁症/中药疗法 焦虑症/中药疗法 大鼠
下载PDF
中医药对提高非小细胞肺癌中位生存期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51
12
作者 周岱翰 林丽珠 +8 位作者 周宜强 罗荣城 刘魁凤 贾英杰 陈继跃 牛喜伟 苏碧茹 鲁江 王树堂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4期255-258,共4页
[目的]观察中医药在提高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生存期中的作用,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方案。[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符合标准的病例按1:1:1比例分成中医组、中西医级以及西医组,临床试验在6... [目的]观察中医药在提高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生存期中的作用,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方案。[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符合标准的病例按1:1:1比例分成中医组、中西医级以及西医组,临床试验在6家医院进行,纳入研究的合格病例294例,其中中医组99例,中西医组103例,西医组92例。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主要终点指标中位生存期及中位疾病进展时间。[结果]中医组、中西医组、西医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92d、355d、236d,1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45.38%、48.86%、42.17%(组间比较,P=0.4508)。中位疾病进展时间3组分别为187d、239d、180d,1年累积疾病无进展率分别为33.22%、37.44%、28.28%(组间比较,P=0.2890)。[结论]由于样本量的原因,组间比较未出现显著性差异,但就总体趋向来看,中医药治疗可使Ⅲ、Ⅳ期NSCLC的中位生存期达到近10个月,与化疗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高生存期至近12个月,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中药疗法 非小细胞肺癌/中药疗法 生存分析
下载PDF
中药脑栓康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试验 被引量:13
13
作者 梁伟雄 李先涛 +4 位作者 赖世隆 王奇 谢红 黄培新 黄燕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1999年第4期253-258,共6页
为客观评价益气活血化瘀复方脑栓康( 由黄芪、水蛭、葛根等中药组成) 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 脑血栓形成) 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 采用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 将111 例急性缺血性中风( 脑血栓形成)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为客观评价益气活血化瘀复方脑栓康( 由黄芪、水蛭、葛根等中药组成) 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 脑血栓形成) 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 采用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 将111 例急性缺血性中风( 脑血栓形成)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56 例接受脑栓康和基础治疗, 安慰剂组55 例接受安慰剂和基础治疗。基础治疗包括西药脱水药( 甘露醇和/ 或速尿) 、支持疗法, 不用抗凝及扩血管药。疗程为4 周。结果:①试验组和安慰剂组显著进步分别为24 .08% 、5.77 % , 进步分别为72 .22 % 、88 .46% , 无效分别为3 .70 % 、5 .77% , 总有效率分别为96 .30 % 、94.23 % 。两组总疗效差异有显著性( P< 0 .05) ; 两组预期治疗(intention-to-treat) 的组间比较, 总疗效差异也有显著性( P< 0 .05) , 提示试验组疗效优于安慰剂组。②试验组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症状的改善比安慰剂组好( P< 0 .01) 。③未发现脑栓康的不良反应。结果表明: 脑栓康是一种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 脑血栓形成) 气虚血瘀证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栓塞 中医药疗法 中风 气虚血瘀 脑栓康
下载PDF
麝香配伍冰片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含水量及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被引量:53
14
作者 刘亚敏 夏鑫华 +3 位作者 赵光锋 彭胜权 徐秋英 沈强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6期498-501,共4页
【目的】观察麝香配伍冰片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含水量及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通透性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麝香组(剂量为1 mg.kg-.1d-1)、冰片组(剂量为3 mg.kg-.1d-1)、麝... 【目的】观察麝香配伍冰片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含水量及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通透性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麝香组(剂量为1 mg.kg-.1d-1)、冰片组(剂量为3 mg.kg-.1d-1)、麝香配伍冰片组、尼莫地平组(剂量为12 mg.kg-.1d-1);采用颈内动脉线栓法复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干湿质量法观察脑含水量的变化,通过收集透出脑血管外的伊文思蓝(Evans blue,EB)来示踪BBB的变化。【结果】脑缺血2 h再灌注24 h,模型组较假手术组脑含水量及脑皮质EB含量显著性增加(P<0.01),血脑屏障遭到破坏;麝香配伍冰片组脑含水量较模型组显著性降低(P<0.05),而且麝香配伍冰片组及冰片组脑皮质EB含量较模型组显著性降低(P<0.01)。【结论】麝香配伍冰片可有效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含水量及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对血脑屏障结构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中药疗法 麝香/药理学 冰片/药理学 中药配伍 血脑屏障 疾病模型 动物 大鼠
下载PDF
强骨胶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谢雁鸣 崔天红 +7 位作者 高蕊 杜宝俊 张文军 马海波 李承军 涂人顺 李映欧 李丙成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2000年第4期197-201,共5页
为评价补肾法治疗肾阳虚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效果 ,采用强骨胶囊治疗该病患者 ,并用美国Lunar公司DPX -L型双能X线及放射免疫法等检测治疗前后有关指标。结果强骨胶囊临床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 37.1 4 %、 91 .4 3% ,其疗效明显... 为评价补肾法治疗肾阳虚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效果 ,采用强骨胶囊治疗该病患者 ,并用美国Lunar公司DPX -L型双能X线及放射免疫法等检测治疗前后有关指标。结果强骨胶囊临床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 37.1 4 %、 91 .4 3% ,其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α -D3)。经双能X线骨密度 (DEXA)证实 ,强骨胶囊能明显提高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该药还能提高CT、E2 、T、FSH、LH水平 ,降低PTH水平。结果表明 ,强骨胶囊治疗肾阳虚证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是通过提高患者的骨密度 ,抑制骨吸收 ,减少骨量丢失等环节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骨胶囊 骨质疏松 中医药疗法 肾阳虚
下载PDF
紫红獐牙菜对实验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0
16
作者 彭芳 刘晓波 +2 位作者 方春生 杨再康 张华明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2002年第6期376-378,共3页
目的观察紫红獐牙菜总提物对几种物质诱导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CCl4及BCG/LPS造成小鼠肝损伤,并测定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肝组织丙二醛(MDA)的含量,同时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结果紫红... 目的观察紫红獐牙菜总提物对几种物质诱导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CCl4及BCG/LPS造成小鼠肝损伤,并测定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肝组织丙二醛(MDA)的含量,同时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结果紫红獐牙菜总提物能明显降低由CCl4引起的小鼠ALT、AST的升高,缓解肝组织病理变化,减轻肝脏水肿。而对BCG/LPS所致小鼠血清ALT、AST的升高无明显降低作用,但能降低MDA及肝脏和脾脏指数,也能缓解肝组织病理改变。结论紫红獐牙菜总提物具有一定保肝降酶及抗氧化作用,对CCl4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比对BCG/LPS性肝损伤的保护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肝损伤 紫红樟牙菜 药理学 中药疗法 动物模型
下载PDF
3种细胞用于建立体外肥大细胞脱颗粒模型的比较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7
17
作者 高婕 罗佳波 +1 位作者 雷林生 梁少瑜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95-299,304,共6页
【目的】比较3种肥大细胞(Ku812、RBL-2H3和P8l5细胞)激活后脱颗粒反应的差异,寻找适宜的肥大细胞脱颗粒体外检测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检测几种常见的中药注射剂(TCMI)以探讨肥大细胞体外研究过敏及类过敏反应的可行性。【方法】以10μg/mL... 【目的】比较3种肥大细胞(Ku812、RBL-2H3和P8l5细胞)激活后脱颗粒反应的差异,寻找适宜的肥大细胞脱颗粒体外检测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检测几种常见的中药注射剂(TCMI)以探讨肥大细胞体外研究过敏及类过敏反应的可行性。【方法】以10μg/mL C48/80激活细胞0~60 min,采用液质联用法(LC-MS)检测组胺释放量,比色法检测氨基糖苷酶释放率,中性红染色法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C48/80刺激P815、RBL-2H3、Ku812细胞0~60 min后组胺释放率、氨基糖苷酶释放率和细胞脱颗粒率均有明显增加,且在相同刺激条件下,P815细胞活化后脱颗粒现象出现更早、程度更高(P<0.05)。故选择P815细胞对数种TCMI的致敏性进行体外检测,正常P815细胞出现较少脱颗粒现象,而清开灵、血塞通、双黄连、肿节风、香丹等注射液能显著引起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结论】相对于RBL-2H3和Ku812细胞,P815细胞更适合作为一种早期、稳定、敏感的肥大细胞脱颗粒体外检测模型,其对几种常用TCMI的检测结果与临床报道有一定的相关性,P815细胞具有评价TCMI致过敏及类过敏反应的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反应/中药疗法 类过敏反应/中药疗法 肥大细胞 细胞培养 体外的
下载PDF
益气养阴、祛瘀生新疗法治疗临床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及机理探讨 被引量:14
18
作者 谢桂权 王倩 +2 位作者 冯天保 陈刚毅 李燕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4期285-289,共5页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祛瘀生新中药治疗气阴两虚、瘀阻肾络型临床期糖尿病肾病(DN)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气阴两虚、瘀阻肾络型DN患者按3∶1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20例),2组西医治疗措施相...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祛瘀生新中药治疗气阴两虚、瘀阻肾络型临床期糖尿病肾病(DN)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气阴两虚、瘀阻肾络型DN患者按3∶1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20例),2组西医治疗措施相同(包括控制血糖、降血压、降血脂、优质低蛋白饮食、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调节酸碱平衡、防治并发感染等),治疗组加服益气养阴、祛瘀生新中药(基本方:黄芪、桑椹子、玄参、当归、丹参、大黄、玉米须、川芎等),系统观察2组的临床症状、空腹血糖、肾功能、24 h尿蛋白量、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血纤维蛋白原、血浆内皮素(ET-1)、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IL-1)含量的变化。【结果】益气养阴、祛瘀生新中药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有效降低24 h尿蛋白量,改善肾功能不全代偿期与失代偿期的肾功能指标,使肾功能不全衰竭期与尿毒症期的肾功能指标趋于稳定;降低患者血脂、空腹血糖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降低血IL-1、ET-1水平(P<0.05或P<0.01);其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养阴、祛瘀生新中药治疗气阴两虚、瘀阻肾络型临床期DN具有较好疗效,其机理可能与降低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减少尿蛋白排泄,降低血IL-1、ET-1等肾小球硬化相关因子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中药疗法 肾功能衰竭/中药疗法 益气养阴 祛瘀
下载PDF
补肾活血中药治疗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19
作者 王慧颖 欧阳惠卿 +1 位作者 黄宝玉 于琳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4期264-267,共4页
【目的】探讨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中药治疗方法。【方法】将37例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血)属肾虚血瘀证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诊断性刮宫后,分别采用补肾活血中药(主要由补骨脂、川续断、山茱萸、蒲黄、三七、党参、生龙骨、生... 【目的】探讨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中药治疗方法。【方法】将37例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血)属肾虚血瘀证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诊断性刮宫后,分别采用补肾活血中药(主要由补骨脂、川续断、山茱萸、蒲黄、三七、党参、生龙骨、生牡蛎、白花蛇舌草等组成)和西药安宫黄体酮治疗,并比较其疗效。【结果】中药组和西药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0%和83.3%)以及阴道出血时间相仿(P>0.05)。但中药对于经血暗红夹血块及腰膝酸软的改善作用优于西药组(P<0.05或P<0.05)。【结论】补肾活血中药(配合刮宫)治疗功血疗效与西药安宫黄体酮相仿,对临床证候的改善作用优于西药安宫黄体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肾活血 中药治疗 无排卵型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临床疗效 崩漏 肾虚血瘀证
下载PDF
补肾益智方对老年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保护作用的观察 被引量:20
20
作者 赖世隆 胡镜清 +2 位作者 王奇 温泽淮 梁伟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0年第2期106-109,共4页
为寻求防治老年性痴呆的有效措施 ,运用Morris水迷宫评价了中药补肾益智方 (由蛇床子、枸杞子、女贞子、人参等组成 )对由D_半乳糖致亚急性衰老加上Meynert核损毁所致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 :补肾益... 为寻求防治老年性痴呆的有效措施 ,运用Morris水迷宫评价了中药补肾益智方 (由蛇床子、枸杞子、女贞子、人参等组成 )对由D_半乳糖致亚急性衰老加上Meynert核损毁所致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 :补肾益智方能够改善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成绩 ,包括缩短模型大鼠在Morris水迷宫中寻找到平台的逃避潜伏期 (P <0 .0 1) ,延长其在原平台象限游泳的距离 (P <0 .0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性痴呆 补肾益智方 记忆障碍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