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rrelation of the Tournaisian-Visean Boundary Beds 被引量:5
1
作者 HOU Hongfei WU Xianghe YIN Bao'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2期354-365,共12页
With the definition and adoption of the Global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 (GSSP) for base of the Visean in China, the newly synthesized zonations and correlation of some significant fossil groups: foraminifera, c... With the definition and adoption of the Global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 (GSSP) for base of the Visean in China, the newly synthesized zonations and correlation of some significant fossil groups: foraminifera, conodont, coral and brachiopoda near the Tournaisian-Visean boundary beds are reviewed, which help in the recognition of the boundary in various sedimentary facies. The occurrence of two physical events, one pre- and one post- the Tournaisian-Visean boundary is emphasized, which allows for recognition of the position close to the Tournaisian-Visean boundary in the field. The regional correlation in southern China and international correlation throughout Eurasia around the Tournaisian-Visean boundary beds with the GSSP is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IFEROUS Tournaisian-visean boundary Global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 FORAMINIFERA CONODONT sedimentary facies China
下载PDF
Conodont evolution and stratotype sign of carboniferous Tournaisian-Visean boundary in South China 被引量:3
2
作者 Michel Coe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5年第12期2131-2141,共11页
A stratotype section, boundary point and conodont sign have been recommended for GSSP of the Tournaisian-Visean boundary, based on studies of sectional sedimentology, conodont facies and phylogeneses in South China. T... A stratotype section, boundary point and conodont sign have been recommended for GSSP of the Tournaisian-Visean boundary, based on studies of sectional sedimentology, conodont facies and phylogeneses in South China. Two areas representing margin and inner of the Yangtzi Plate and three sections of different facies were chosen, i.e. the Longdianshan sec-tion of the platform facies in Liuzhou of Guangxi, the Yudong section of the ramp facies in Shidian of Yunnan and the Pengchong section of the basin facies in Liuzhou of Guangxi. Stratigraphic frameworks of two areas were set up by systematical studies of carbonate facies and cycles. Conodont facies-distribution and paleoecologic conditions were researched on statistics of fossil variation and richness, and a kind of planktonic conodont, gnathodids that were widespread, is chosen to select the sign-fossil from it. Seven conodont pedigrees were supplemented or erected by studies of statistics and transitional forms. Conodont evolution in the Early Carboniferous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i.e. the Siphonodella stage, the Gnathodus typicus stage and the Gnathodus bilineatus stage. The transform-surface between the later two stages could be put as the Tournaisian-Visean boundary. Finally,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Pengchong section can be the stratotype candidate of the Tournaisian-Visean boundary, the boundary point be put at the bottom of bed 58 and the stratotype sign of conodont be the first occurrence of Gnathodus praebilineatus of the Gnathodus semiglaber bran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urnaisian-visean boundary global stratotype CONODONT evolution.
原文传递
A new early Visean coral assemblage from Azrou-Khenifra Basin,central Morocco and palaeobiogeographic implications
3
作者 Sergio Rodríguez Ian D.Somerville +5 位作者 Pedro Cózar Javier Sanz-López Ismael Coronado Felipe González Ismail Said Mohamed El Houicha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SCIE CSCD 2020年第1期1-20,共20页
A new early Visean coral assemblage has been recorded from turbidite facies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AzrouKhenifra Basin,northwest of Khenifra,central Morocco.The newly discovered Ba Moussa West(BMW)coral fauna inc... A new early Visean coral assemblage has been recorded from turbidite facies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AzrouKhenifra Basin,northwest of Khenifra,central Morocco.The newly discovered Ba Moussa West(BMW)coral fauna includes Siphonophyllia khenifrense sp.nov.,Sychnoelasma urbanowitschi,Cravenia lamellata,Cravenia tela,Cravenia rhytoides,Turnacipora megastoma and Pleurosiphonella crustosa.The early Visean age of the coral assemblage is supported by foraminiferal and conodont data,with the recognition of the basal Visean MFZ9 Zone.This confirms that the first transgression in the Azrou-Khenifra Basin was during the earliest Visean.The allochthonous coral assemblage was recovered from coarse-grained proximal limestone debris flow and turbidite beds within a faultbounded unit,lying to the west of a thrust syncline containing upper Visean limestones.No evidence exists of the former early Visean shallow-water platform from which the corals were derived.All other in situ platform carbonate rocks around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Azrou-Khenifra Basin are probably of late Visean(Asbian–Brigantian)age.The early Visean Ba Moussa West coral fauna can be compared with that at Tafilalt in eastern Morocco,as well as in other Saharian basins of Algeria.Many of the genera and species in the Ba Moussa West assemblage are identical to those in NW Europe,with which it must have had marine connections.The new rugose species described,Siphonophyllia khenifrense,is probably endemic to North Africa.Its ecological niche in NW Europe was occupied by S.cylindrica or S.aff.garwood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SISSIPPIAN visean Corals FORAMINIFERS CONODONTS PALAEOBIOGEOGRAPHY Morocco
原文传递
藏北申扎地区下石炭统永珠组下部孢子组合的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8
4
作者 纪占胜 姚建新 +3 位作者 高联达 武桂春 蒋忠惕 傅渊慧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99-409,共11页
报道藏北申扎永珠区德日昂玛—下拉剖面的永珠组孢子组合,发现孢子43属,70余种(包括未定种)。组合特征如下:1)缺乏欧美植物地理区早石炭世典型的石松类植物的小孢子Lycospora属及早石炭世晚期(维宪期)重要孢子属;2)出现较多早石炭世早期... 报道藏北申扎永珠区德日昂玛—下拉剖面的永珠组孢子组合,发现孢子43属,70余种(包括未定种)。组合特征如下:1)缺乏欧美植物地理区早石炭世典型的石松类植物的小孢子Lycospora属及早石炭世晚期(维宪期)重要孢子属;2)出现较多早石炭世早期(杜内期),甚至泥盆纪晚期分子。呈现出新老化石的混合现象;3)北半球和南半球孢子的混合组合,同时也是冷、暖微古植物群混合,既有相当于中国早石炭世晚期大塘期以及西欧维宪期典型属种,又有南半球澳大利亚(包括巴西和非洲大陆)的维宪期的典型种。从孢子化石混合现象看,永珠组应为近岸浅水或滨海条件下的沉积,下伏地层的孢子化石再沉积现象说明当时有一次很大的海平面下降,在邻近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剥蚀区。说明杜内期末期—维宪期初期,申扎地区出现一次由冈瓦纳大陆冰川发育造成海平面相对下降。形成区域上不整合界面———洛工组或“巴日阿朗寨段”底部的不整合界面。混合孢子组合中的寒冷气候条件下的孢子化石的发现,印证了杨式溥、范影年和林宝玉推断的冈瓦纳冰川自早石炭世维宪期(大塘期)开始就影响到西藏申扎的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子组合 冈瓦纳冰川 永珠组 维宪阶 西藏
下载PDF
新疆富蕴县下石炭统南明水组沉积相及其古地理意义 被引量:9
5
作者 庞绪勇 王宇 +1 位作者 卫巍 徐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82-688,共7页
新疆富蕴县以南下石炭统维宪阶南明水组的主要沉积相类型为扇三角洲相、滨海相、海岸平原相,其中扇三角洲相又分为扇三角洲平原和前缘亚相,滨海相主要为临滨亚相。古流向集中于320°~340°,表明物源来自研究区东南方向,推测早... 新疆富蕴县以南下石炭统维宪阶南明水组的主要沉积相类型为扇三角洲相、滨海相、海岸平原相,其中扇三角洲相又分为扇三角洲平原和前缘亚相,滨海相主要为临滨亚相。古流向集中于320°~340°,表明物源来自研究区东南方向,推测早古生代塔尔巴哈台褶皱带东段是研究区南明水组的蚀源区。准噶尔东北部早石炭世维宪期古构造格局可能包括准噶尔古陆东北缘由早古生代褶皱带构成的剥蚀区(隆升区)和该剥蚀区西北以南明水组为代表的晚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石炭世维宪期 南明水组 沉积相 古地理
下载PDF
甘肃靖远、景泰早石炭世维宪期植物群 被引量:6
6
作者 吴秀元 王军 +2 位作者 张宜 I.M.STEVANOVIC-WALLS H.W.PFEFFERKORN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5-202,共28页
祁连山和河西走廊区石炭纪地层发育,动植物化石丰富,是研究我国海陆交互相石炭系的重要地区。臭牛沟组系袁复礼(1925)所建,标准地点在甘肃武威西南35 km的臭牛沟,据其中的腕足类和珊瑚化石的研究,确定其时代为早石炭世维宪期(Visean)。... 祁连山和河西走廊区石炭纪地层发育,动植物化石丰富,是研究我国海陆交互相石炭系的重要地区。臭牛沟组系袁复礼(1925)所建,标准地点在甘肃武威西南35 km的臭牛沟,据其中的腕足类和珊瑚化石的研究,确定其时代为早石炭世维宪期(Visean)。研究材料来自甘肃景泰和靖远的早石炭世臭牛沟组,这里的臭牛沟组厚约120 m左右,由泥质页岩夹煤线、粉砂岩及薄层泥灰岩、灰岩组成,为潮间潟湖相至滨海沼泽相及泥炭沼泽相沉积。含丰富的植物化石,主要分子有:Sublepidodendron sp., Lepidodendron ciyaoense sp. nov., Lep jingyuanense sp.nov., Lepidodendron volkmannianum, Lep. gansuense sp. nov., Lep. shanyangense, Lep. cf. aolungpulukense,Lep. sp.1, Lep. sp.2, Cathaysiodendron jingyuanense, C. cf. incertum, Stigmaria ficoides, Lepidostrobophyl lum cf. lanceolatum, L. rotundifoliumsp. nov., Lepidostrobussp. 1, L. sp.2, Bothrodendron ruchengense, Ar chaeocalamites scrobiculatus, Hamatophyton verticillatum, Cardiopteridium spetsbergense, C. podozamioides,Triphyllopteris collombiana , Triphyllopteris sp. ( cf. T. lescuriana Lesquereux), Rhacopteris s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石炭世 植物群 景泰 臭牛沟组 sp. 植物化石 下石炭统 海陆交互相 地层发育 河西走廊 甘肃武威 珊瑚化石 泥质页岩 泥炭沼泽 下伏地层 孢子化石 上覆地层 牙形石带 贵州罗甸 腕足类 孢子带 石炭纪 祁连山 石炭系 泥灰岩
下载PDF
辽宁本溪早石炭世植物化石 被引量:23
7
作者 米家榕 孙克勤 金建华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0年第4期361-368,T001,共9页
华北与东北南部地区缺失晚奥陶世至中石炭世早期地层(个别地点除外),这一论点长期以来已被中外地质学家所公认。本溪组自1926年创名以来,一直被认为属于中石炭世晚期(莫斯科期)。50年代中期,张文堂提出的论断,因无生物化石佐证,迄今未... 华北与东北南部地区缺失晚奥陶世至中石炭世早期地层(个别地点除外),这一论点长期以来已被中外地质学家所公认。本溪组自1926年创名以来,一直被认为属于中石炭世晚期(莫斯科期)。50年代中期,张文堂提出的论断,因无生物化石佐证,迄今未得到承认。80年代以来,吴秀元、赵修祜和刘发先后指出本溪田师付本溪组下部产纳缨尔期(或中石炭世早期)蜓和腕足类化石。 本文描述了辽宁本溪本溪组下部G层铝土矿顶板黑色页岩中所产植物化石7属12种,认为其时代为早石炭世晚期(维宪期—纳缪尔A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化石 早石炭世 本溪 辽宁
下载PDF
全球石炭系维宪阶有孔虫生物地层研究现状 被引量:3
8
作者 沈阳 王训练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51-264,共14页
石炭纪维宪期有孔虫演化快、分布广、数量丰富、分异度高。在浅水相地层,传统上依据大化石进行地层划分对比,但精度较低,而牙形石又不发育,所以,对于浅水相地层划分对比有孔虫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全球维宪阶底界就是以有孔虫Eoparastaf... 石炭纪维宪期有孔虫演化快、分布广、数量丰富、分异度高。在浅水相地层,传统上依据大化石进行地层划分对比,但精度较低,而牙形石又不发育,所以,对于浅水相地层划分对比有孔虫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全球维宪阶底界就是以有孔虫Eoparastaffella simplex的首现定义的。文中对全球典型地区维宪阶有孔虫生物地层划分进行全面的介绍。维宪阶在命名地——比利时划分为7个有孔虫带;在俄罗斯划分为4个有孔虫带(含3个亚带);在北美划分为8个有孔虫带;在捷克划分为5个有孔虫带。中国维宪阶已有一定的有孔虫研究基础,但尚未建立完善的有孔虫生物地层序列,有待在地层发育良好的华南地区建立起中国标准的维宪阶有孔虫带序列。文中对比全球典型地区维宪阶有孔虫带,归纳总结了重要属种的演化次序,为有孔虫生物地层的精确对比提供重要依据。维宪阶有孔虫一些重要属种的首现位置及有孔虫与牙形石生物地层的对比关系等都尚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虫 生物地层 维宪阶 石炭系
下载PDF
广西柳州地区石炭系一个新的岩石地层单位——北岸组 被引量:2
9
作者 沈阳 谭建政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472-1480,共9页
在1∶5万地质测量中,广西柳州地区石炭系鹿寨组与"寺门组"之间的地层曾被称为"黄金组",但其与典型地区的黄金组在岩性、岩相、古地理位置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根据新的研究与前人的资料综合分析,将柳州地区所谓的... 在1∶5万地质测量中,广西柳州地区石炭系鹿寨组与"寺门组"之间的地层曾被称为"黄金组",但其与典型地区的黄金组在岩性、岩相、古地理位置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根据新的研究与前人的资料综合分析,将柳州地区所谓的"黄金组"命名为一个新的组——北岸组。该组主要分布于广西中北部柳州市、柳江县、鹿寨县、柳城县、环江县等地,在古地理上位于黔南-桂中台槽的北缘。该组岩性以灰—深灰色薄—厚层生物碎屑粉晶灰岩、含生物碎屑泥晶灰岩为主,夹硅质岩、泥岩和砂岩,可划分为3个沉积旋回,属斜坡-盆地相沉积。下伏鹿寨组,上覆新圩组,均为整合接触。时代为石炭纪维宪期晚期—谢尔普霍夫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柳州 北岸组 维宪阶 谢尔普霍夫阶 石炭系
下载PDF
石炭纪维宪阶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补遗 被引量:11
10
作者 侯鸿飞 周怀玲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18-327,共10页
经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批准,我国广西柳州北岸乡碰冲剖面为石炭纪维宪阶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层型剖面位于柳州市东北15 km之碰冲村南小溪(24°26′N,109°27′E)。层型点位在剖面83层之底,与底栖有孔虫"E.ovalis种群&q... 经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批准,我国广西柳州北岸乡碰冲剖面为石炭纪维宪阶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层型剖面位于柳州市东北15 km之碰冲村南小溪(24°26′N,109°27′E)。层型点位在剖面83层之底,与底栖有孔虫"E.ovalis种群"至Eoparastaffella simplex谱系中Eoparastaffella simplex的首次出现吻合。辅助标志是点位之上近5m处,牙形石Gnathodus homopunctatus首现,其下约30 m为Scaliognathus anchoralis europensis的最高出现。本文补充介绍了层型点位的岩石特征和区域上的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纪 维宪阶 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 广西柳州 Eoparastaffella SIMPLEX
下载PDF
湖南异珊瑚目的新材料——兼论异珊瑚目的构造 被引量:3
11
作者 柳祖汉 苏林耀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472-482,536,共11页
记述了湖南渣渡早石炭世维宪期异珊瑚6属: Hexaphyllia, Pentaphyllia, Haptaphyllia, Heterophyllia, Nodohexaphyllia gen. nov. 及 Nodopentaphyllia gen. nov..根据这些珊瑚的内部构造形态,特别从出芽繁殖幼体的构造形态,对异珊瑚... 记述了湖南渣渡早石炭世维宪期异珊瑚6属: Hexaphyllia, Pentaphyllia, Haptaphyllia, Heterophyllia, Nodohexaphyllia gen. nov. 及 Nodopentaphyllia gen. nov..根据这些珊瑚的内部构造形态,特别从出芽繁殖幼体的构造形态,对异珊瑚轴管的形成、横板的生长形态、隔壁的生长起点及体壁组成的因素等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珊瑚 构造形态 湖南
下载PDF
华南石炭纪岩关——大塘界线期牙形石地层分带 被引量:6
12
作者 田树刚 M.科恩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737-749,共13页
系统采集不同沉积相区和连续沉积的剖面,即浅海台地相广西柳江龙殿山剖面、台缘缓坡相云南施甸鱼硐剖面和台内盆地相广西柳州碰冲剖面,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华南岩关—大塘界线过渡期牙形石的产出丰度和相分布,在恢复生物演化序列的... 系统采集不同沉积相区和连续沉积的剖面,即浅海台地相广西柳江龙殿山剖面、台缘缓坡相云南施甸鱼硐剖面和台内盆地相广西柳州碰冲剖面,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华南岩关—大塘界线过渡期牙形石的产出丰度和相分布,在恢复生物演化序列的基础上,对各剖面首先详细分带,再进一步综合成系统的5个牙形石带,即Gnathodustypicus-G.cuneiformis带、Gnathodustypicus-Protognathoduscordiformis带、Scaliognathusanchoralis-Gnathoduspseu-dosemiglaber带、Gnathoduspraebilineatus带和Paragnathodushomopunctatus带。以生物系统发生为标准,严格限定各带的界线,并与北美、西欧同期地层进行精确对比,为建立杜内阶—维宪阶界线的全球层型(GSSP)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形石带 全球层型 杜内阶—维宪阶界线 华南
下载PDF
桂西北天峨地区下石炭统有孔虫带及地层划分 被引量:2
13
作者 陆刚 胡贵昂 +1 位作者 张喜 李玉坤 《广西地质》 2002年第3期9-14,19,共7页
桂西北天峨地区孤立碳酸盐台地 ,上泥盆统顶部至上石炭统下部有孔虫十分发育 ,可划分 15个有孔虫生物组合带 ,它们是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以有孔虫Eoendothyra与Quasiendothyra的灭绝、Bisphaera的大量出现划分泥盆系 /石炭系 ,以Eo... 桂西北天峨地区孤立碳酸盐台地 ,上泥盆统顶部至上石炭统下部有孔虫十分发育 ,可划分 15个有孔虫生物组合带 ,它们是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以有孔虫Eoendothyra与Quasiendothyra的灭绝、Bisphaera的大量出现划分泥盆系 /石炭系 ,以Eoparastaffella的出现作为维宪阶的底界 ,以Globivalvulina或Pseudostaffella的出现作为上、下石炭统的划分标志 ,生物分带明显 ,与岩石地层分界吻合或基本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划分 有孔虫生物带 下石炭统 上石炭统 上泥盆统 杜内阶 维宪阶 天峨地区 广西
下载PDF
从蜓类和植物化石论臭牛沟组的地质时代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克定 沈光隆 《甘肃科学学报》 1992年第1期13-18,共6页
据新发现的蜒类和植物化石,本文论证了臭牛沟组为维宪晚期至纳缪尔晚期沉积,建立了两个蜒类和两个植物化石组合带。石炭系的中间界线在臭牛沟剖面上从该组的中、上部之间通过。
关键词 臭牛沟组 蜓类 植物 化石 地质时代
下载PDF
黔南上司地区石炭系有孔虫:兼论华南维宪阶有孔虫生物地层序列
15
作者 沈阳 王训练 +3 位作者 李玉坤 杨志华 岑武轩 王雪兵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13-233,共21页
石炭纪时期有孔虫具有演化快、分布广、数量丰富、分异度高的特点,对于地层的划分对比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与全球其他重要的石炭纪沉积区相比,华南有孔虫生物地层划分精度相对较低。本文首次较为系统地报道了华南石炭系代表性岩石地层... 石炭纪时期有孔虫具有演化快、分布广、数量丰富、分异度高的特点,对于地层的划分对比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与全球其他重要的石炭纪沉积区相比,华南有孔虫生物地层划分精度相对较低。本文首次较为系统地报道了华南石炭系代表性岩石地层单位旧司组和上司组下部丰富的有孔虫化石及其在剖面上的分布情况,并综合现有关于华南的有孔虫化石资料,将华南维宪阶划分为7个有孔虫化石带,自下而上分别为Eoparastaffella simplex带、Viseidiscus/Planoarchaediscus带、Paraarchaediscus带、Pojarkovella nibelis带、Koskinotextularia带、Bradyina带和Janischewskina带。这些有孔虫带可与全球其他典型的石炭纪沉积区进行很好的对比,从而为相关的研究提供一个较为精细的地层格架。通过对黔南上司地区有孔虫的研究,提议中国石炭系区域性年代地层单位上司阶底界可用有孔虫Bradyina的首现定义,并将上司阶与西欧的Warnantian亚阶中上部和俄罗斯的Aleksinian亚阶—Venevian亚阶对比,对应国际维宪阶上部,为全球石炭系年代地层对比提供了可靠的化石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虫 生物地层 上司阶 维宪阶 石炭系 华南
下载PDF
筳类的起源和一条新的杜内/维宪统界线 被引量:6
16
作者 吴祥和 季强 陈笑媛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67-379,共13页
Eoparastaffela素为狄南盆地下石炭系标准地层分类下维宪统地层标志,发育于桂林地区的Eoparastafela与新属Palaeoparastafela,Pseudoendothyra构成早期类演化谱系。本... Eoparastaffela素为狄南盆地下石炭系标准地层分类下维宪统地层标志,发育于桂林地区的Eoparastafela与新属Palaeoparastafela,Pseudoendothyra构成早期类演化谱系。本文根据这三个属的分类单位在桂林生态区居群组成、古生态地位及繁殖情况,详细论述了它们的宗谱分支和种系发生的全过程。认为建立在Palaeoparastafelashifendongensisgroup的宗谱分支基础上演化产生的Eoparastaffela早期代表rotundaVdovenko种群的出现,作为Visean下限,并推荐灵川大圩西剖面Levitusia层之下2米的灰岩(F7)底界作为更新的杜内/维宪统界线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NG类 种系发生 桂林地区
下载PDF
辽东、辽西下石炭统孢粉组合特征
17
作者 范国清 刘晓峰 《辽宁地质》 1995年第3期161-183,共23页
辽东、辽西石炭系(地台型)发育,化石丰富,是研究我国北方石炭系及矿产的理想地区。华北缺失下石炭统早已成“定论”,但笔者通过植物化石研究证实东北南部存在早石炭世地层无疑,并建立了Sub-lepidodendron-Ac... 辽东、辽西石炭系(地台型)发育,化石丰富,是研究我国北方石炭系及矿产的理想地区。华北缺失下石炭统早已成“定论”,但笔者通过植物化石研究证实东北南部存在早石炭世地层无疑,并建立了Sub-lepidodendron-Achaeocalamites-Cardiopteridiumspetsbergense组合带。与此同时,作者又在辽东、辽西石炭系下部采到了丰富的孢粉化石共36属75种,并归结为Lycosporapusilla-Crassisporakosankei组合,时代为早石炭世晚期,即维宪-纳缪尔A期。从而孢粉、植物大化石互为佐证,进一步肯定辽东、辽西存在早石炭世地层,进而改写了华北地质史的内容,并对古构造、古地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孢粉层位还发现了丰富的叶肢介化石,这是我国石炭纪的第3处叶肢介产地,对叶肢介的起源、演化及利用多门类生物化石解决石炭系的内部界线划分积累了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 辽西 石炭纪 孢粉 叶肢介 古植物
下载PDF
新疆的管孔石燕和大长身贝
18
作者 李社高 王莉 《新疆地质》 CAS CSCD 1993年第4期347-350,共4页
新疆的管孔石燕分布在中天山—觉洛塔格一线及其以北地区,时代为晚泥盆世晚期至早石炭世维宪晚期。新疆的大长身贝分布于中天山及觉洛塔格一线及其以南地区,时代为早石炭世维宪晚期至晚石炭世的巴什基尔早期。两者分布时期均与传统观念... 新疆的管孔石燕分布在中天山—觉洛塔格一线及其以北地区,时代为晚泥盆世晚期至早石炭世维宪晚期。新疆的大长身贝分布于中天山及觉洛塔格一线及其以南地区,时代为早石炭世维宪晚期至晚石炭世的巴什基尔早期。两者分布时期均与传统观念(管孔石燕为杜内期、大长身贝为维宪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孔石燕 大长身贝 杜内阶 维宪阶 谢尔普霍夫阶 巴什基尔阶
全文增补中
新疆准噶尔盆地东缘下石炭统滴水泉组孢粉组合 被引量:11
19
作者 闫存凤 袁剑英 +1 位作者 吉利民 邓云山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04-109,T002,共7页
新疆准噶尔盆地东缘克拉美丽地区双井子剖面滴水泉组孢粉组合中有孢粉化石29属30种,具环孢占优势,含量为57.9%,其中Crassispora(23.6%)、Stenozonotriletes(14.3%)的含量最高;... 新疆准噶尔盆地东缘克拉美丽地区双井子剖面滴水泉组孢粉组合中有孢粉化石29属30种,具环孢占优势,含量为57.9%,其中Crassispora(23.6%)、Stenozonotriletes(14.3%)的含量最高;无环孢居次,含量为34.5%,以Punctatisporites(12%)和Eeiotriletes(7.1%)为主。地质时代为早石炭世晚期,可能属韦宪期早期,大致相当于甘肃靖远臭牛沟组下段Ⅰ孢子组合带和西欧的Pu孢子组合带。当时为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化石 滴水泉组 准噶尔盆地 古气候
原文传递
贵州罗甸罗悃维宪阶-谢尔普霍夫阶界线层的牙形刺生物地层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秋来 祁玉平 +2 位作者 胡科毅 盛青怡 林巍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77-289,共13页
石炭系维宪阶-谢尔普霍夫阶全球界线层型尚未确立。由于石炭纪冰期效应显著,海平面升降频繁,造成沉积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给该界线的划分和对比带来了一定困难。罗悃剖面位于贵州省罗甸县西南,出露维宪阶上部至莫斯科阶上部的一套上斜坡... 石炭系维宪阶-谢尔普霍夫阶全球界线层型尚未确立。由于石炭纪冰期效应显著,海平面升降频繁,造成沉积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给该界线的划分和对比带来了一定困难。罗悃剖面位于贵州省罗甸县西南,出露维宪阶上部至莫斯科阶上部的一套上斜坡相深水碳酸盐岩沉积,受水深影响较小,同时产丰富的牙形刺及有孔虫,可以较好地进行深、浅水相区的对比。本文通过对该剖面维宪阶—谢尔普霍夫阶界线层较为详细的采样分析,共发现牙形刺8属32种(含9亚种和1未定种),自下而上识别出两个牙形刺带,即Lochriea nodosa和L.ziegleri带,将谢尔普霍夫阶底界置于L.ziegleri的首现面,即罗悃剖面4.65m处;同时与同属华南的纳庆剖面以及全球其他地区重要剖面的牙形刺带或菊石带进行了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层 牙形刺 维宪阶 谢尔普霍夫阶 石炭纪 罗悃剖面 罗甸 贵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