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由武松的塑造看香港邵氏电影《快活林》的文学改编意识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凡 《菏泽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24-28,共5页
作为我国古代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作,《水浒传》在1972年被香港邵氏兄弟有限公司以情节"节选"的方式改编拍摄成为电影《快活林》。该片导演张彻在相对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对武松这一小说中极富传奇性的人物形象进行了较为深... 作为我国古代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作,《水浒传》在1972年被香港邵氏兄弟有限公司以情节"节选"的方式改编拍摄成为电影《快活林》。该片导演张彻在相对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对武松这一小说中极富传奇性的人物形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改编式重塑,通过对其侠义性格的着意彰显与小说中男性情谊的有意张扬令这一艺术形象更显丰满、立体,体现出改编者对于小说原著思想内涵的特殊理解及当时香港电影对于《水浒传》的独特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浒传》 电影《快活林》 武松 张彻 文学改编
下载PDF
论香港邵氏电影《荡寇志》对《水浒传》的人物重塑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凡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114-118,共5页
香港著名导演张彻拍摄的电影《荡寇志》采用在节选原著的基础上加以虚构的改编方式,重点展现了小说《水浒传》"征讨方腊"一节中攻取杭州城的曲折情节。影片通过原著情节重构中的英雄形象彰显、水浒英雄阴暗面的影像淡化以及... 香港著名导演张彻拍摄的电影《荡寇志》采用在节选原著的基础上加以虚构的改编方式,重点展现了小说《水浒传》"征讨方腊"一节中攻取杭州城的曲折情节。影片通过原著情节重构中的英雄形象彰显、水浒英雄阴暗面的影像淡化以及方腊一方形象的反面化塑造,不仅投射出一代武侠电影宗师张彻对于《水浒传》人物精神内涵的特殊理解及其在影像实践中一以贯之的"阳刚电影美学",亦体现出20世纪70年代的香港电影对于包括《水浒传》在内的古典名著的独特影像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荡寇志》 《水浒传》 张彻 电影改编 人物塑造
下载PDF
由人物塑造看香港邵氏电影《水浒传》的文学改编意识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凡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22-28,共7页
香港著名武侠电影导演张彻在1972年拍摄了由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投资的电影《水浒传》。影片一方面以节选改编的方式集中展现小说《水浒传》中"计赚卢俊义""智取大名府""大战曾头市"等故事情节;另一方... 香港著名武侠电影导演张彻在1972年拍摄了由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投资的电影《水浒传》。影片一方面以节选改编的方式集中展现小说《水浒传》中"计赚卢俊义""智取大名府""大战曾头市"等故事情节;另一方面,影片不仅通过对原著中男性形象的影像重塑与女性形象的反面性强化,投射出张彻本人独特的武侠影像风格对于小说《水浒传》影像诠释的内在影响,更通过对"水浒"侠义精神的艺术择取和审美过滤,体现出张彻对于古典文学名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辩证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浒传》 侠义精神 女性祸水观 张彻 文学改编
下载PDF
论香港邵氏电影《神通术与小霸王》对《三国演义》的影像改编
4
作者 王凡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70-75,共6页
依据小说《三国演义》的"于吉被斩"情节改编而成的香港邵氏影片《神通术与小霸王》,以道、侠互融的艺术构思对于吉等人进行了侠客式的影像塑造,投射出该片导演张彻作为著名武侠片导演强烈的个人影像风格;另一方面,这部影片又... 依据小说《三国演义》的"于吉被斩"情节改编而成的香港邵氏影片《神通术与小霸王》,以道、侠互融的艺术构思对于吉等人进行了侠客式的影像塑造,投射出该片导演张彻作为著名武侠片导演强烈的个人影像风格;另一方面,这部影片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深度模式的消解""历史意识的消逝"等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审美特质。因此,这部"三国"题材影片不仅投射张彻对于《三国演义》精神内涵的特殊理解,也体现了后现代文化视野下的香港电影对于《三国演义》的独特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演义》 《神通术与小霸王》 张彻 后现代主义 文学改编
下载PDF
香港导演张彻对明清小说的武侠影像化改编探析
5
作者 王凡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74-78,共5页
香港著名武侠电影导演张彻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拍摄了多部改编自明清小说的影片。张彻在节选《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的经典情节加以改编的同时,不仅对这些原著情节进行了易变和虚构,而且亦在此基础上对原著人物形象进行了影像化... 香港著名武侠电影导演张彻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拍摄了多部改编自明清小说的影片。张彻在节选《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的经典情节加以改编的同时,不仅对这些原著情节进行了易变和虚构,而且亦在此基础上对原著人物形象进行了影像化重塑。这种针对明清小说的情节、人物改编主要是源于张彻本人所一直秉持和追求的"阳刚电影美学"。张彻电影对于明清小说的改编创作既投射出当时的香港电影艺术家对于中国古典名著的独特理解与诠释,也为其后香港电影的此类艺术创作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和启迪意义的实践、审美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彻 明清小说 文学改编 武侠电影 电影作者
下载PDF
别样风景:张彻和他的抗战电影
6
作者 姜庆丽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105-110,共6页
香港武侠片导演张彻,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创作鼎盛时期,拍摄了五部抗战电影。这些电影的拍摄源于其特殊的政治身份和艺术理想,但整体上又未脱离武侠片的表现范畴。从《八道楼子》到《过江龙》,影片中都或多或少地流露出武侠片的影子。... 香港武侠片导演张彻,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创作鼎盛时期,拍摄了五部抗战电影。这些电影的拍摄源于其特殊的政治身份和艺术理想,但整体上又未脱离武侠片的表现范畴。从《八道楼子》到《过江龙》,影片中都或多或少地流露出武侠片的影子。从影片内涵、人物形象到动作设计,张彻导演的抗战电影呈现出一种另类的阳刚派风格,为香港抗战电影的拍摄作出了重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彻 抗战电影 阳刚 武侠电影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