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浓度的外源性自由基生成系统致心律失常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4
1
作者 王新一 许宏远 +3 位作者 徐长庆 娄延平 姜晓姝 朱世军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9年第4期251-253,共3页
为探索理想的外源性自由基致心律失常的模型,我们使用Langendorff灌流装置对大鼠离体心脏灌流9种不同浓度比的硫酸亚铁/抗坏血酸,同时用高效液谱法检测冠脉流出液中羟自由基(OH)的含量和观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实验表明,硫酸亚铁(0... 为探索理想的外源性自由基致心律失常的模型,我们使用Langendorff灌流装置对大鼠离体心脏灌流9种不同浓度比的硫酸亚铁/抗坏血酸,同时用高效液谱法检测冠脉流出液中羟自由基(OH)的含量和观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实验表明,硫酸亚铁(0.25mmol/L)/抗坏血酸(1.0mmol/L)生成的·OH含量较高,且使离体灌流大鼠的心律失常发生率高达100%,室性纤颤发生率为60%。可见,该系统是良好的外源性自由基致心律失常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亚铁 抗坏血酸 自由基 心律失常 大鼠
下载PDF
胺碘酮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QT离散度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张丽环 许佳俊 蔡丽萍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7年第2期115-116,共2页
目的观察胺碘酮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观察60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服用胺碘酮治疗前后校正的QT离散度(QTcd)的变化。结果应用胺碘酮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LownⅢ级以上)后与治疗前相比较,显著减少(p<0.05),QTcd... 目的观察胺碘酮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观察60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服用胺碘酮治疗前后校正的QT离散度(QTcd)的变化。结果应用胺碘酮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LownⅢ级以上)后与治疗前相比较,显著减少(p<0.05),QTcd亦有显著性下降(p<0.01),并未发现该药具有严重毒副作用。结论胺碘酮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能缩小QT离散度,从而减少室颤的发生,可降低恶性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胺碘酮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QT离散度
下载PDF
不同预适应方法抗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实验研究
3
作者 孙可青 杨少勇 +3 位作者 徐长庆 许宏远 李全凤 娄延平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63-264,共2页
观察不同预适应方法对缺血 /再灌性心律失常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离体心脏Langendorff灌流模型 ,用冠脉结扎和松脱来复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结果 按Curtis -Walker心律失常评分系统计算 ,缺血再灌注损伤组为3 43± 0 48,... 观察不同预适应方法对缺血 /再灌性心律失常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离体心脏Langendorff灌流模型 ,用冠脉结扎和松脱来复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结果 按Curtis -Walker心律失常评分系统计算 ,缺血再灌注损伤组为3 43± 0 48,药物、结扎和旷置预适应保护组分别降至 1 0 0± 0 45、0 6 7± 0 2 1、0 71± 0 2 9(P <0 0 1)。旷置预适应可使再灌注时的冠脉流出液的乳酸脱氢酶释放量明显减少 (P <0 0 5 ) ,心室纤颤阈显著提高 (P <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大鼠 心肌缺血 缺血预适应
下载PDF
自然呼吸条件下α-受体阻断剂对猪缺血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4
作者 张毅 胡云冬 +7 位作者 朱敏洁 袁俊 潘幼香 易正荣 何江云 张亮品 胡谋先 骆红艳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3期231-233,共3页
目的 研究在自然呼吸条件下α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对猪的心肌缺血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 把猪开胸暴露心脏 ,但不损伤胸膜腔 ,仍维持自然呼吸。结果 α-受体阻断剂育亨宾 (yohimbin)可显著增加室性早搏的次数 (P <0 .0 1) ,但... 目的 研究在自然呼吸条件下α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对猪的心肌缺血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 把猪开胸暴露心脏 ,但不损伤胸膜腔 ,仍维持自然呼吸。结果 α-受体阻断剂育亨宾 (yohimbin)可显著增加室性早搏的次数 (P <0 .0 1) ,但对室性纤颤出现的百分率无影响。然而非特异性α -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显著地减少室性早搏的次数 (P <0 .0 1) ,但它不影响室性纤颤与室性心动过速出现的频率。结论 α-肾上腺素能机制对猪的心肌缺血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不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心律失常 肾上腺素能Α拮抗剂 自然呼吸
下载PDF
EASI 12导联心电监测系统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虞雪琴 金金花 《心电学杂志》 2006年第3期144-146,共3页
目的探讨EASI12导联心电监测系统的临床意义。方法对CCU病房的530例(EASI12导联监测系统监测205例、传统单导联监测系统监测325例)患者持续心电监测24~72h,并对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应用EASI12导联监测系统监测的205例中,可见房... 目的探讨EASI12导联心电监测系统的临床意义。方法对CCU病房的530例(EASI12导联监测系统监测205例、传统单导联监测系统监测325例)患者持续心电监测24~72h,并对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应用EASI12导联监测系统监测的205例中,可见房性心律失常57例(27.8%),室性心律失常79例(38.5%),房室传导阻滞26例(12.7%),心肌缺血性ST段改变85例(41.5%),而应用传统单导联监测系统的325例中,可见房性心律失常56例(17.2%),室性心律失常82例(25.2%),房室传导阻滞22例(6.8%),心肌缺血性ST段改变81例(24.9%),前者检出率显著提高(χ2=6.103、6.898、4.218、10.456,P均<0.05)。结论EASI12导联监测系统为临床提供了即时和准确的数据,有助于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I 12导联心电监测系统 传统单导联监测系统 心肌缺血事件 心律失常
下载PDF
用高分辨叠加检测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QRS起始部电位异常改变
6
作者 路方红 阮景纯 +2 位作者 郭成军 傅越榕 张善同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 1991年第4期339-343,共5页
用自组的多段式心电高分辨叠加检查系统,检测30例正常人、80例冠心病患者、40例冠心病合并频发室早患者、20例冠心病合并室速患者,并对QRS波群及S-T段逐组分析。结果是4组观察对象的QRS间期、起始部振幅、起始部峰迹均有显著性差异,P<... 用自组的多段式心电高分辨叠加检查系统,检测30例正常人、80例冠心病患者、40例冠心病合并频发室早患者、20例冠心病合并室速患者,并对QRS波群及S-T段逐组分析。结果是4组观察对象的QRS间期、起始部振幅、起始部峰迹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心室碎裂电位的出现在4组中差异显著,P<0.005;冠心病合并室早、室速的血液动力学比率与QRS起始部振幅呈中度负相关,r=-0.51;冠心病合并心梗患者的常规12导联ECGQ波数与SAECG的QRS起始部振幅无关,r=0.27;14例下壁心梗中8例起始部振幅减小,而20例下壁心梗中19例起始部振幅减小,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心律失常 心室碎裂电位 心室早电位 心室晚电位 高分辨心电叠加检查
下载PDF
合并II型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临床心电图及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分析
7
作者 刘奕 付强 黄宜杰 《医学信息(西安上半月)》 2005年第12期1724-1726,共3页
目的探讨合并II型糖尿病(T2DM)的冠心病(CHD)患者的临床、心电图及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方法86例经冠脉造影证实为CHD的患者,按有无合并T2DM分为CHD合并T2DM组(DM组,40例)及单纯CHD组(NDM组,46例),分析两组的临床,心电图及冠脉病变特点,... 目的探讨合并II型糖尿病(T2DM)的冠心病(CHD)患者的临床、心电图及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方法86例经冠脉造影证实为CHD的患者,按有无合并T2DM分为CHD合并T2DM组(DM组,40例)及单纯CHD组(NDM组,46例),分析两组的临床,心电图及冠脉病变特点,并加以比较。结果DM组临床上高血压、血脂异常、无痛性心肌缺血、左心衰竭及住院病人病死率显著高于NDM组(P<0.01或P<0.05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率变异性(HRV)及Q-T间期离散度(Q-Tcd)与NDM组有显著差异;(P<0.01)DM组冠脉左主干、三支病变及弥漫性病变多见,侧支循环开放率低于NDM组(P<0.01或P<0.05)。结论糖尿病与冠心病的关系密切。糖尿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重视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预防,对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其预后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型糖尿病 心率失常 冠脉造影
下载PDF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合并束支阻滞时心内电图特征
8
作者 刘旭 马建伟 +2 位作者 王新华 梅伟斌 邱建华 《起搏与心脏》 2003年第2期115-117,共3页
探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合并束支阻滞时心内电图特征及其机制。 6 0例AVNRT患者 ,男 2 3例、女 37例 ,年龄 39± 11岁。将病例分为 3组 :Ⅰ组合并左束支组滞 (CLBBB) ;Ⅱ组合并右束支阻滞 (CRBBB) ;Ⅲ组无束支阻滞。心内... 探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合并束支阻滞时心内电图特征及其机制。 6 0例AVNRT患者 ,男 2 3例、女 37例 ,年龄 39± 11岁。将病例分为 3组 :Ⅰ组合并左束支组滞 (CLBBB) ;Ⅱ组合并右束支阻滞 (CRBBB) ;Ⅲ组无束支阻滞。心内电生理测定心动过速的频率 (HR)、冠状窦口A波至V波的距离 (AVcs)、His束处A波到V波的距离 (AVH)。三组心动过速的心率分别为 171± 2 3,16 6± 19,170± 17次 /分 ,三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Ⅰ组与Ⅱ、Ⅲ组AVcs、AVH 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 81± 12msvs 46± 11ms,49± 9ms;5 6± 13msvs 5 1± 10ms、5 0± 10ms,P均 <0 .0 5 ) ;Ⅱ组与Ⅲ组之间AVcs、AVH 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AVNRT合并束支阻滞时心动过速的心率无明显变化 ;当合并CLBBB时 ,His束到心室的传导时间延长 ,导致冠状窦与His束处的A、V间距延长 ;合并CRBBB时无上述现象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合并症 束支阻滞 心内电图 电生理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