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材线虫病木中真菌的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赵桂华 陈啸寅 +1 位作者 吴玉柱 李德伟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9-81,共3页
研究了江苏南京和浙江舟山地区松材线虫病木标本,并进行分离培养,得到10多种真菌,其中Ophiostoma ips,Ophiostoma lignicola,Sphaeropsis salicicola,Dothiorella gregaria和Haplosporella minor出现的最多;在Ophiostomaspp.和Cephalosp... 研究了江苏南京和浙江舟山地区松材线虫病木标本,并进行分离培养,得到10多种真菌,其中Ophiostoma ips,Ophiostoma lignicola,Sphaeropsis salicicola,Dothiorella gregaria和Haplosporella minor出现的最多;在Ophiostomaspp.和Cephalosporium zonatum的培养皿中出现大量的线虫。在天牛的蛹室和虫道中有大量的长喙壳真菌存在,并与线虫的关系密切。实验证明Sphaeropsis salicicola,Dothiorella gre-garia、Haplosporella minor能引起严重的松木变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材线虫病 长喙壳苗 变色菌 松木
下载PDF
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蛀干期虫坑真菌类群初步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周旭东 叶辉 丁骅孙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56-560,共5页
Egg galleries of Tomicus piniperda attacking Pinus yunnanensis were investigated during different period of trunk attack in mid Yunnan Province. 30 Genus of fungi,which belong to 12 families,were isolated. Among them,... Egg galleries of Tomicus piniperda attacking Pinus yunnanensis were investigated during different period of trunk attack in mid Yunnan Province. 30 Genus of fungi,which belong to 12 families,were isolated. Among them,12 are saprophytes,10 facultative fungi and 8 parasites. Moreover,there is no obvious differentiation in the dominant populations including Debaryomyces,Penicillium and Paecilomyces with the damage level of localities and there exists no close interior relation between bark beetle attacks and dominant populations. Besides these,blue stain fungi which identified as Leptographium spp.were isolated from Tomicus piniperda and trunk tunn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坑切梢小蠹 云南松 蓝色真菌
下载PDF
华山松大小蠹体内外和坑道内蓝变真菌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朱长俊 唐明 陈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3-86,共4页
 对华山松大小蠹体内外和坑道内真菌进行了分离,各真菌的室内外人工接种和蓝变试验结果表明,华山松大小蠹体内外和坑道内有11属13种真菌,其中Alternariahumicola、Fusariumoxysporum、Leptographiumqinlingensis、Trichodermavirid、Ve...  对华山松大小蠹体内外和坑道内真菌进行了分离,各真菌的室内外人工接种和蓝变试验结果表明,华山松大小蠹体内外和坑道内有11属13种真菌,其中Alternariahumicola、Fusariumoxysporum、Leptographiumqinlingensis、Trichodermavirid、Verticilliumsp.5种真菌能够引起华山松木质部边材组织变色,但只有Leptographiumqinlingensis能够造成华山松木边材组织的蓝变,并且也只有L.qinlingensis能够在健康华山松木质部和韧皮部组织内发育,且与自然状态下被害华山松组织内真菌的危害性和引起的蓝变完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山松 蠹体 坑道 蓝变真菌 人工接种 木质 韧皮部组织
下载PDF
木材蓝变色生物控制研究的现状 被引量:8
4
作者 张雨 徐峰 罗建举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CAS CSCD 2007年第B06期145-149,共5页
木材蓝变是边材变色最常见的一种真菌性变色,主要由子囊菌纲的Ceratocystis、Ophiostoma、Ceratocystiopsis属和半知菌纲的Aureobasidium、Rhinocladiella属真菌危害引起的,多发生在马尾松、杉木、橡胶木及西南桦等树种的木材上。木材... 木材蓝变是边材变色最常见的一种真菌性变色,主要由子囊菌纲的Ceratocystis、Ophiostoma、Ceratocystiopsis属和半知菌纲的Aureobasidium、Rhinocladiella属真菌危害引起的,多发生在马尾松、杉木、橡胶木及西南桦等树种的木材上。木材蓝变严重影响了木材的美观。采用化学方法防治木材蓝变,虽有一定效果,但造价高也不环保。应用生物防治木材蓝变,是通过直接抑制蓝变菌的生长来达到防止蓝变的发生。生物防治的技术关键是控制菌种的筛选、代谢产物的生物控制、菌丝寄生的控制、以及环境条件对控制作用的影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蓝变 蓝变色菌 生物防治
下载PDF
纵坑切梢小蠹蓝污真菌侵害云南松树组织解剖观察 被引量:6
5
作者 叶辉 吕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1-74,共4页
通过对云南松树进行纵坑切梢小蠹 (Tomicuspiniperda)蓝污真菌 (Leptogramphiumyunnanense)接种试验 ,对云南松受害组织进行了形态解剖观察 ,验证了蓝污真菌对云南松的致病作用。蓝污真菌发现于受害木质部和韧皮组织中的各类细胞中。在... 通过对云南松树进行纵坑切梢小蠹 (Tomicuspiniperda)蓝污真菌 (Leptogramphiumyunnanense)接种试验 ,对云南松受害组织进行了形态解剖观察 ,验证了蓝污真菌对云南松的致病作用。蓝污真菌发现于受害木质部和韧皮组织中的各类细胞中。在木质部 ,蓝污区域呈现出以心材为中心的扇形分布。在韧皮组织内 ,蓝污真菌主要沿着细胞轴向在垂直方向上生长 ,并可通过细胞孔纹进入到水平方向上的相邻细胞内。本项研究揭示了该蓝污真菌在云南松树干韧皮和木质部组织、细胞内的生长和蔓延规律 ,进一步表明纵坑切梢小蠹蓝污真菌L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坑切梢小蠹 蓝污真菌 云南松 接种试验 组织解剖 致病菌
下载PDF
橡胶、松树木材变色菌研究及对其中之长喙壳属菌的特性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赵桂华 闵祥宏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05年第2期31-37,共7页
研究了从橡胶和松树变色木上分离到的长喙壳属(Ceratocystis sensu lato)和其他木材变色菌。证明引起这两种木材变色的主要真菌是Ceratocystisspp.,Ophostomaspp.,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和Sphaeropsissp.。进而研讨了其中之长喙壳属... 研究了从橡胶和松树变色木上分离到的长喙壳属(Ceratocystis sensu lato)和其他木材变色菌。证明引起这两种木材变色的主要真菌是Ceratocystisspp.,Ophostomaspp.,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和Sphaeropsissp.。进而研讨了其中之长喙壳属真菌的分类学和形态学特征,传播媒介,寄主范围,以及温度对长喙壳菌引起的木材变色速度、菌落生长、子囊壳的形成和对子囊孢子成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 松树 木材变色菌 长喙壳属菌 特性研究
下载PDF
木材变色真菌种类及其传播媒介 被引量:1
7
作者 杨卫君 赵桂华 王有科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09年第1期112-115,共4页
从引起木材变色的真菌种类,木材变色真菌的传播媒介,木材变色真菌传媒小蠹虫种类及其携菌部位,以及传媒小蠹虫与木材变色真菌间的交互作用上综述了木材变色真菌种类的鉴定状况及其传播媒介的机理。
关键词 木材变色真菌 传播媒介小蠹虫
下载PDF
伴生菌(L.wingfieldii)对苏格兰松病害作用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叶辉 LieutierFrancois 《森林病虫通讯》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3-25,共3页
研究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piniperda的主要伴生菌Leptographiumwing-fieldi在六种温度下的生长力及对苏格兰松Pinussylvestris的侵染力和致病力。在10℃~25℃范围内,L.... 研究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piniperda的主要伴生菌Leptographiumwing-fieldi在六种温度下的生长力及对苏格兰松Pinussylvestris的侵染力和致病力。在10℃~25℃范围内,L.wingfieldi随温度升高生长加快,而在3℃或30℃下生长受到抑制。接种苏格兰松的前10天表现出一定侵染力,但也诱发了树木的抗性反应,该反应抑制伴生菌的进一步扩张。在伴生菌较高密度接种下,寄主木质部有大量伴生菌、松脂分布,部分木质部也因失去水分而丧失正常功能,表明L.wingfieldi对苏格兰松有较强致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染力 致病力 苏格兰松 伴生菌 病害 松树
下载PDF
湖南省野生乌饭越橘菌根形态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朱江华 王森 +2 位作者 常双双 李畅 吕芳德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7年第4期251-255,共5页
对湖南省野生乌饭越橘根系进行实地采样调查,并通过锥虫蓝染色压片法研究其菌根真菌侵染情况。结果表明:(1)湖南省野生乌饭均有菌根真菌侵染,侵染率为38.60%~63.80%,最大差值达25.20%,差异较大;(2)土壤pH为4~6时,菌根侵染率随着pH的增... 对湖南省野生乌饭越橘根系进行实地采样调查,并通过锥虫蓝染色压片法研究其菌根真菌侵染情况。结果表明:(1)湖南省野生乌饭均有菌根真菌侵染,侵染率为38.60%~63.80%,最大差值达25.20%,差异较大;(2)土壤pH为4~6时,菌根侵染率随着pH的增大而提高,pH为5.82时,岳阳黄家坡菌根侵染率最大,为63.80%,pH>6时,菌根侵染率随着pH的增大而降低;(3)外生菌丝在同一根段上有多个侵入点,且能跨细胞侵入,内生菌丝中呈现倒"Y"型结构,贯穿整个根段;(4)菌丝体侵染细胞形成"菌丝连接桥"结构,菌根真菌侵染引起根表皮细胞缺失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乌饭 杜鹃花类菌根 菌根真菌 锥虫蓝染色法 湖南
下载PDF
用分子探针探测两种AM真菌在同一宿主植物根内的侵染
10
作者 董昌金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第2期4-6,共3页
两种AM菌根真菌 (G .intraradices和G .mosseae)混合接种于同一宿主植物紫云英中 ,通过Trypanblue染色检测了AM真菌在紫云英根中的存在 ,并通过nestedPCR和特异性的分子探针 ,探测了G .intraradices和G .
关键词 分子探针 AM真菌 宿主植物 侵染 Trypan blue染色 nested PCR 丛枝菌根
下载PDF
6种切梢小蠹伴生菌对云南松的侵染力分析
11
作者 陈鹏 袁瑞玲 +4 位作者 王艺璇 冯丹 杜春花 王晓渭 马建忠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3-28,共6页
分析云南松对不同切梢小蠹伴生菌的抗性反应,探讨伴生菌在蠹害过程中的互作关系,为控制切梢小蠹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人工接种法比较6种伴生菌(Ophiostoma canum,O.ips,O.abietinum,Leptogramphium maifestum,L.conjunctum,L.yunnanense)... 分析云南松对不同切梢小蠹伴生菌的抗性反应,探讨伴生菌在蠹害过程中的互作关系,为控制切梢小蠹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人工接种法比较6种伴生菌(Ophiostoma canum,O.ips,O.abietinum,Leptogramphium maifestum,L.conjunctum,L.yunnanense)所引起的寄主韧皮反应区及其萜烯类抗性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6种伴生菌侵染产生的韧皮反应区长度值明显大于对照组。伴生菌诱导产生的α-蒎烯、莰烯、柠檬烯、β-水芹烯4种单萜烯的含量值显著大于对照组,菌种间,O.canum诱导产生莰烯的含量增加值最小。基于寄主韧皮部反应区长度以及韧皮组织萜烯物质的含量变化,能较好地反映伴生菌的侵染力以及寄主的抗性反应。研究结果为揭示云南省切梢小蠹成灾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梢小蠹 伴生真菌 韧皮反应区 单萜烯
下载PDF
菌根真菌在越橘毛根中的定殖特点研究
12
作者 闫更轩 杨洪一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0年第5期88-90,共3页
为进一步研究植物-菌根真菌共生体形成的特殊根系结构,本研究以菌根真菌侵染21 d后的越橘毛根为试验材料,利用锥虫蓝染色对真菌侵染特点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越橘毛根细胞内存在大量的菌根真菌菌丝团,说明菌根真菌已成功在越橘根系定... 为进一步研究植物-菌根真菌共生体形成的特殊根系结构,本研究以菌根真菌侵染21 d后的越橘毛根为试验材料,利用锥虫蓝染色对真菌侵染特点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越橘毛根细胞内存在大量的菌根真菌菌丝团,说明菌根真菌已成功在越橘根系定殖。菌根真菌侵染21 d后,其在越橘毛根中的侵染率为32%,属中度侵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根真菌 越橘 锥虫蓝染色 侵染率
下载PDF
落叶松八齿小蠹体内外和坑道内真菌类群 被引量:7
13
作者 周秀华 宋瑞清 +2 位作者 周旭东 崔磊 曹翠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00-407,共8页
采集落叶松八齿小蠹成虫、幼虫、蛹,以及母坑道、子坑道、蛹室的韧皮组织和蓝变组织。采用马丁氏培养基和PDA综合培养基对各虫态体表、体内、坑道内真菌进行分离培养,统计真菌检出率。对获得的真菌菌株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 采集落叶松八齿小蠹成虫、幼虫、蛹,以及母坑道、子坑道、蛹室的韧皮组织和蓝变组织。采用马丁氏培养基和PDA综合培养基对各虫态体表、体内、坑道内真菌进行分离培养,统计真菌检出率。对获得的真菌菌株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鉴定。在落叶松八齿小蠹虫体内外和坑道内共分离出真菌31种,其中接合菌3种,子囊菌8种,担子菌1种,半知菌19种。自各虫态体表共分离出真菌23种,体内共分离出真菌8种,31种真菌在坑道内均有检出。其中,Ceratocystis fujiensis为中国新记录种,Ophiostoma sp.有待进一步鉴定,二者为在多数分离部位检出、且检出率较高的蓝变真菌,与蠹害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八齿小蠹 蓝变真菌 富士长喙壳菌
原文传递
黑龙江省长白落叶松八齿小蠹虫体及坑道的真菌类群
14
作者 周秀华 宋瑞清 +1 位作者 崔磊 曹翠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60-667,共8页
采集落叶松八齿小蠹成虫、幼虫、蛹,以及母坑道、子坑道、蛹室的韧皮组织和蓝变组织。采用马丁氏培养基和PDA综合培养基对各虫态体表、体内、坑道内真菌进行分离培养,统计真菌检出率。对获得的真菌菌株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 采集落叶松八齿小蠹成虫、幼虫、蛹,以及母坑道、子坑道、蛹室的韧皮组织和蓝变组织。采用马丁氏培养基和PDA综合培养基对各虫态体表、体内、坑道内真菌进行分离培养,统计真菌检出率。对获得的真菌菌株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鉴定。在落叶松八齿小蠹虫体内外和坑道内共分离出真菌24种,其中子囊菌7种,担子菌2种,无性型真菌15种。从各虫态体表共分离出真菌21种,从体内共分离出真菌6种,24种真菌在坑道内均有检出。其中,Ceratocystis fujiensis为检出率较高的蓝变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落叶松 落叶松八齿小蠹 蓝变真菌 富士长喙壳
原文传递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or-mation of crucifer leaf mus-tard induced by flavonoids apigenin and daidzein 被引量:2
15
作者 DONG Changjin1,2 & ZHAO Bin1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Agricultural Microbiology, Huazhong Agri- 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China 2. Department of Biology,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ngshi 435002,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4年第12期1254-1261,共8页
Flavonoids from legume root secretion may probably act as signal molecules for expression of Rhizobial “nod” nodulation genes and AM fungal symbiotic gene. Leaf mustard is a non-mycorrhizal plant; it does not contai... Flavonoids from legume root secretion may probably act as signal molecules for expression of Rhizobial “nod” nodulation genes and AM fungal symbiotic gene. Leaf mustard is a non-mycorrhizal plant; it does not contain fla- vonoids and other signal molecules. AM fungi could not in- fect the roots of leaf mustard and form a symbiont in nature, when it was treated with flavonoids (apigenin or daidzein). The results of trypan blue staining showed that two kinds of AM fungi (G. intraradices and G. mosseae) successfully in- fected the roots of non-mycorrhizal plant leaf mustard. AM fungi grew towards and colonized the roots of leaf mustard, producing young spores and completing the course of life. AM fungi are the only one kind of fungi with ALP activity. The result of ALP staining has also proved that AM fungi infected successfully the roots of leaf mustard. AM fungi (G. intraradices and G. mosseae) that existed in the roots of non-mycorrhizal plant leaf mustard were probed by nested PCR and special molecular probes. The above-mentioned proof chains have fully proved that flavonoids induced AM fungi (G. intraradices and G. mosseae) to infect non-my- corrhizal plant and establish symbiotic relationshi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菌根植物 免疫 十字花科叶芥菜 芹甙元 大豆黄酮 类黄酮 灌木菌根真菌 嵌套PCR trypan蓝色染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