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65篇文章
< 1 2 7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 situ bone flap” combined with vascular pedicled mucous flap to reconstruction of skull base defect 被引量:1
1
作者 Ming Qian Xi Chen +3 位作者 Long-Yao Zhang Zhi-Feng Wang Yi Zhang Xue-Jian Wang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3年第29期7053-7060,共8页
BACKGROUND At present,neuroendoscopy technology has made rapid development,and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operation of lesions in the saddle area of the skull base.However,the complications of cerebrospinal f... BACKGROUND At present,neuroendoscopy technology has made rapid development,and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operation of lesions in the saddle area of the skull base.However,the complications of cerebrospinal fluid and intracranial infection after the operation are still important and life-threatening complications,which may lead to poor prognosis.AIM To investigate the method of in situ bone flap combined with nasal septum mucosal flap for reconstruction of enlarged skull base defect by endonasal sphenoidal approach and to discuss its application effect.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24 patients undergoing transnasal sphenoidal endoscopic approach in the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Affiliated 2 Hospital of Nantong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2019 to December 2022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ll patients underwent multi-layer reconstruction of skull base using in situ bone flap combined with nasal septum mucosa flap.The incidence of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 and intracranial infection were analyzed,and the application effect and technical key points of in situ bone flap combined with nasal septum mucosa flap for skull base bone reconstruction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re were 5 cases of high flow cerebrospinal fluid(CSF)leakage and 7 cases of low flow CSF leakage.Postoperative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 occurred in 2 patients(8.3%)and intracranial infection in 2 patients(8.3%),which were cured after strict bed rest,continuous drainage of lumbar cistern combined with antibiotic treatment,and no secondary surgical repair was required.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8 to 36 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and no delayed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 or intracranial infection occurred during the follow-up.Computed tomography reconstruction of skull base showed satisfactory reconstruction after surgery.CONCLUSION The use of in situ bone flap combined with vascular pedicled mucous flap to reconstruction of skull base defect after endonasal sphenoidal approach under neuroendoscopy has a lower incidence of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 and lower complications,which has certain advantages and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situ bone flap Nasal septum mucosa flap Multilayer reconstruction Skull base reconstruction NEUROENDOSCOPY Endonasal sphenoidal approach
下载PDF
Double J Fixation after Craniotomy: Technical Description of a Modification Method for Bone Flap Fixation (Hiederov Method)
2
作者 Hieder Al-Shami Ahmed M. Salah Mohamed Fathy Adel Ali 《Open Journal of Modern Neurosurgery》 2020年第3期318-324,共7页
<strong>Background:</strong> Fixation of bone flap following craniotomy is usually achieved by synthetic materials. In rural and poor funding areas, innovation for cheap, safe and applicable material is ne... <strong>Background:</strong> Fixation of bone flap following craniotomy is usually achieved by synthetic materials. In rural and poor funding areas, innovation for cheap, safe and applicable material is needed. <strong>Purpose:</strong> The aim is to assess our new innovative technique in bone flap fixation against traditional techniques. <strong>Patients and Methods:</strong> The study was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enrolled at Al-Amal Hospital and Al-Ahly Bank Hospital from 2014-2019. Forty-eight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in the study. Group A (24 patients) underwent titanium miniplate fixation while group B (24 patients) underwent our new technique. The new technique is double J tunnels performed by craniotome on either side of the bone (flap and skull sides), then a Prolene suture is passed through the shared stem of J’ holes and secured in the wrapped side of J’s holes and tying it tightly. Both techniques were examined against fixation time, rigidity, offset and final judgment postoperatively. <strong>Result:</strong>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using both techniques as regard fixation time. Our new technique was not inferior to the traditional one in achieving rigidity (p > 0.05). The final postoperative assessment was as equal as that seen in miniplate fixation. <strong>Conclusion: </strong>This technique is a simple, easy, cheap and effective method of fixing craniotomy bone fla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ANIOTOMY bone flap Fixation Miniplate Fixation
下载PDF
Grafting of iliac bone flap with deep iliac circumflex vessel in treatment of femoral head ischemic necrosis and long-dated hip joint function observation
3
作者 奉成斌 杜全印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2年第10期1531-1531,共1页
Objective To retrospect the long-dated curative effect of grafting of iliac bone fl ap with deep iliac circumflex vessel in treatment of femoral head ischemic necrosis.Methods79cases of femoral head ischemic nec rosis... Objective To retrospect the long-dated curative effect of grafting of iliac bone fl ap with deep iliac circumflex vessel in treatment of femoral head ischemic necrosis.Methods79cases of femoral head ischemic nec rosis treated by promoted Smith-Petersen incision,neck of femur notch,focus cleaning decompression,grafting of iliac bone flap with deep iliac circumflex vessel and screw fixation.13cases treated by transplanting granular bone after d ecompression.Results Grafting of iliac bone flap with deep iliac circumflex vessel treatment g roup were followed up from 3to 9years,the planting bone healed 3to 6months averagely.Two cases suffered femoral head i schemic necrosis continuous-ly.Other cases received good results.Transplanting granular bone afte r decompression group were followed up 3to 9years,3cases suffered femoral head ischemic necrosis cont inuously,hip joint function was lim ited,patients received hip replacement finally.Conclusion Place of iliac bone flap with deep iliac circumflex vessel is fixed,curative effects ar e credible,which can become the firs t-choice therapy to femoral head is-chemic necrosis of middle age and you ng people(Ficat I ~III 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髂深血管髂骨瓣移植术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中青年 髋关节功能
下载PDF
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颅脑损伤后血肿增大的风险因素分析
4
作者 张锦贤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5期703-705,共3页
目的研究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颅脑损伤后血肿增大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本院收治的颅脑损伤117例,所有患者均行去骨瓣减压术,根据术后CT检查血肿是否增大分为发生组(n=62)与未发生组(n=55)。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 目的研究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颅脑损伤后血肿增大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本院收治的颅脑损伤117例,所有患者均行去骨瓣减压术,根据术后CT检查血肿是否增大分为发生组(n=62)与未发生组(n=55)。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鹿特丹CT评分(Rotterdam CT)、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间的差异,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颅脑损伤后血肿增大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年龄≥65岁、瞳孔散大、发病至开颅时间<4h占比及RotterdamCT评分、血糖、骨瓣最大径明显高于非血肿增大组,GCS评分低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Rotterdam CT评分、GCS评分、瞳孔状态、发病至开颅时间、血糖、骨瓣最大径是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血肿增大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血肿增大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年龄、瞳孔状态、GCS评分、Rotterdam CT评分、发病至开颅时间、血糖、骨瓣最大径可预测患者术后血肿情况,应予以密切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骨瓣减压术 颅脑损伤 血肿增大 瞳孔状态 骨瓣最大径
下载PDF
渐进式减压应用于大骨瓣减压术中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及对BNP、t-PA和PAI-1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唐赛虎 程宏伟 +3 位作者 叶雷 宋良树 杨浩 康飞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6期111-115,共5页
目的:探讨渐进式减压应用于大骨瓣减压术中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及对血清脑钠肽(BNP)、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3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8例重... 目的:探讨渐进式减压应用于大骨瓣减压术中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及对血清脑钠肽(BNP)、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3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两组均给予大骨瓣减压术。对照组给予常规减压治疗,观察组给予渐进式减压治疗,比较两组血清相关指标、颅内压、意识水平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1 d,两组BNP高于术前,PAI-1、t-PA水平低于术前,且观察组BNP、PAI-1、t-PA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1周,观察组颅内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两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12%,低于对照组的2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渐进式减压应用于大骨瓣减压术中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可以有效降低术后BNP、PAI-1、t-PA水平,改善颅内压和意识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骨瓣减压术 渐进式减压 重型颅脑损伤 血清脑钠肽 颅内压
下载PDF
血管化骨瓣重建颌骨种植体周软组织病理学特点
6
作者 董佳芸 李雪芬 +2 位作者 路瑞芳 胡文杰 孟焕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1,共7页
目的:分析血管化骨瓣重建颌骨区域种植体周软组织结构特点,以及游离龈移植术后种植体周软组织结构改变,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共纳入2020年10月至2022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的患者20例,其中5例作为健康对照,全身及牙... 目的:分析血管化骨瓣重建颌骨区域种植体周软组织结构特点,以及游离龈移植术后种植体周软组织结构改变,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共纳入2020年10月至2022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的患者20例,其中5例作为健康对照,全身及牙周健康,行牙冠延长术,收集牙冠延长术中切除的部分健康天然角化龈;15例在颌骨重建区域行游离龈移植术,有10例为腓骨瓣重建,5例为髂骨瓣重建,均在术前采集嵴顶软组织,其中5例患者(3例为腓骨瓣重建,2例为髂骨瓣重建)在术后8周时再次采集种植体周软组织。所有软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结构特点,测量上皮钉突处基底层底端至颗粒层顶端的厚度及角化层厚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interlukin-1,IL-1)、白细胞介素-6(interl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分布和表达水平。结果:与健康天然角化龈相比,颌骨重建患者种植体周黏膜缺乏正常复层鳞状上皮的组织结构,上皮钉突处基底层底端至颗粒层顶端的厚度及角化层厚度更小[0.36(0.35,0.47)mm vs.0.27(0.20,0.30)mm,P<0.05;26.37(24.12,31.53)μm vs.16.49(14.90,23.37)μm,P<0.05]。游离龈移植术后,上皮钉突处基底层底端至颗粒层顶端的厚度较治疗前呈现增加的趋势[0.38(0.25,0.39)mm vs.0.19(0.16,0.25)mm,P=0.059],角化层厚度较治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57(27.16,29.14)μm vs.16.42(14.16,22.35)μm,P<0.05],形成了与健康天然角化龈类似的上皮结构;IL-1、IL-6、TNF-α的阳性细胞个数较术前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00(9.16,18.00)vs.0.67(0.17,8.93),P<0.05;21.89(15.00,28.12)vs.13.00(8.50,14.14),P<0.05;2.83(1.68,5.00)vs.0.22(0.04,0.63),P<0.05];术后平均光密度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8(0.17,0.21)vs.0.15(0.14,0.17),P<0.05;0.36(0.33,0.37)vs.0.28(0.26,0.33),P<0.05;0.30(0.28,0.42)vs.0.23(0.22,0.29),P<0.05],且与健康天然角化龈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颌骨重建区域种植体周角化黏膜缺失或不足的患者,通过游离龈移植行角化黏膜增量有利于改善种植体周黏膜的组织结构,维护种植体周黏膜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骨重建 血管化骨瓣 软组织 游离龈移植术
下载PDF
带血管蒂髂骨瓣移植在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7
作者 李显博 程省 +4 位作者 赵玉果 马远 宋磊磊 李国闯 汤立新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29-32,共4页
目的探讨带血管蒂髂骨瓣移植在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9年8月~2022年8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8例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随机分为髂骨瓣组与髂骨块组各49例。髂骨块组患者采用髂骨块移植,髂骨瓣组患者采用带... 目的探讨带血管蒂髂骨瓣移植在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9年8月~2022年8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8例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随机分为髂骨瓣组与髂骨块组各49例。髂骨块组患者采用髂骨块移植,髂骨瓣组患者采用带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手术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Harris髋关节功能评价量表(HHS)、X线检查评估两组患者疼痛程度、髋关节功能和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影像学指标评分。手术后,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评估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结果手术后,髂骨瓣组患者VAS评分、影像学指标评分均低于髂骨块组,HHS评分、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治疗总满意度均高于髂骨块组(P<0.05或0.01)。结论带血管蒂髂骨瓣移植应用于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效果较好,可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带血管蒂髂骨瓣移植 髂骨块移植 应用价值
下载PDF
口内血管吻合髂骨瓣修复颌骨缺损的临床应用
8
作者 卜琳琳 张宏羽 +2 位作者 曹磊鸣 刘冰 贾俊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28,共6页
目的:介绍数字外科引导下利用口内血管吻合技术联合血管化游离髂骨瓣移植在颌骨重建中的临床操作与优势,探讨口内血管吻合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22年武汉大学口腔医学口腔颌面外科3例因颌骨良性肿瘤需行颌骨切除并同期修复的患者... 目的:介绍数字外科引导下利用口内血管吻合技术联合血管化游离髂骨瓣移植在颌骨重建中的临床操作与优势,探讨口内血管吻合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22年武汉大学口腔医学口腔颌面外科3例因颌骨良性肿瘤需行颌骨切除并同期修复的患者,术前对患者进行颌骨及髂骨CT扫描,制定虚拟手术计划,设计、制作取骨截骨导板,手术切除肿瘤,其中2例为口内入路切除,1例为口外入路切除。截取髂嵴部带血管蒂骨瓣,以面动静脉为受区吻合血管与髂骨瓣血管蒂进行吻合,从而完成髂骨瓣对颌面部缺损的重建修复。随访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并进行评估。结果:3例手术均成功完成,其中2例患者无口外切口,1例患者仅有一处原发灶切除为口外切口。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颌面部结构基本对称且美观。结论:口内血管吻合技术与髂骨瓣及虚拟手术计划相结合可以取得良好的术后结果。口内吻合技术不仅可以完成口内颌骨病灶切除后重建,对于需经口外入路切除病灶的病例也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内血管吻合 髂骨瓣 颌骨重建
下载PDF
腕背中、远动脉弓第二交通支带蒂骨瓣治疗舟骨骨折不愈合的疗效
9
作者 沈强 张旭 +3 位作者 杨晓亮 于亚东 吴帆 堵泽 《武警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369-373,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腕背中、远动脉弓之间第二交通支为蒂的骨瓣治疗舟骨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4至2021-12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手外科和武警河北总队医院骨科收治的32例舟状骨骨折不愈合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 目的探讨采用腕背中、远动脉弓之间第二交通支为蒂的骨瓣治疗舟骨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4至2021-12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手外科和武警河北总队医院骨科收治的32例舟状骨骨折不愈合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带血供的第二掌骨背侧基底骨瓣治疗,骨瓣血供基于腕背中、远动脉弓之间第二交通支。记录患者手术参数,术后腕关节活动范围采用测角仪测量,并与术前记录的测量值进行比较。使用视觉模拟量表评估手腕疼痛指数,并使用Mayo手腕评分对术后手腕功能进行评估。结果3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骨瓣平均尺寸为11 mm×6 mm×5 mm,平均血管蒂长16 mm。骨愈合时间8~16周,平均10周;平均随访30个月(26~37个月)。术后平均舟月角为13°(-4°~16°),明显好于术前的28°(2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桡月角为10°,也明显优于术前的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CT冠面平均高长比、腕关节功能Mayo评分也明显优于术前。结论采用腕背中、远动脉弓之间第二交通支为蒂的第二掌骨背侧基底骨瓣治疗舟骨骨折不愈合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背中、远动脉弓 第二交通支 第二掌骨背侧基底 舟骨 带蒂骨瓣
下载PDF
双骨瓣技术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中的应用研究
10
作者 陶晓刚 陈若琨 +2 位作者 薛亚轲 孙剑瑞 魏新亭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4年第3期55-58,共4页
目的探索双骨瓣技术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8月—2022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双骨瓣组和单骨瓣组,每组30例。结合术中术后资料,记录两组... 目的探索双骨瓣技术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8月—2022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双骨瓣组和单骨瓣组,每组30例。结合术中术后资料,记录两组术中静脉窦损伤情况、术区骨质缺损大小、术后常见并发症情况。结果双骨瓣组术区骨质缺损2.0~4.2 mm,平均(2.78±0.70)mm;单骨瓣组术区骨质缺损4~11 mm,平均(7.78±1.64)mm,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双骨瓣组术中乙状窦损伤1例,单骨瓣组术中乙状窦损伤3例。双骨瓣组1例伤口愈合不良,1例颅内感染;单骨瓣组1例皮下积液,2例颅内感染。结论采取枕下乙状窦后双骨瓣开颅可减少骨质缺损,确保手术安全、高效进行,能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骨瓣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开颅 并发症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回归模型对重度创伤性脑损伤去骨瓣术后脑积水的评估价值
11
作者 晁艳艳 张钧 +1 位作者 李海红 王月然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10期1293-1297,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回归模型对重度创伤性脑损伤去骨瓣术后脑积水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邯郸市中心医院2022-01—2023-10收治的92例重度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均接受去骨瓣术治疗。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脑积水分为发生组(20例)及未发生... 目的探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回归模型对重度创伤性脑损伤去骨瓣术后脑积水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邯郸市中心医院2022-01—2023-10收治的92例重度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均接受去骨瓣术治疗。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脑积水分为发生组(20例)及未发生组(72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然后提取主成分作为自变量,采用主成分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重度创伤性脑损伤去骨瓣术后脑积水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模型对患者发生脑积水的预测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生组脑震荡、脑内血肿、术后颅内感染、术后大面积脑梗死、手术前后脑室系统出血占比、受伤距离手术时间、手术前后CGS评分、白细胞计数均高于未发生组(P<0.05)。主成分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脑内血肿、颅内感染、术后大面积脑梗死、手术前后脑室系统出血、手术前后GCS评分低是重度创伤性脑损伤去骨瓣术后发生脑积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主成分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重度创伤性脑损伤去骨瓣术后发生脑积水的灵敏度为90.00%,特异度为94.44%,AUC为0.958。结论主成分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能够有效评估重度创伤性脑损伤去骨瓣术患者的预后情况,脑内血肿、颅内感染、术后大面积脑梗死、脑室系统出血、GCS评分等是影响患者发生脑积水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创伤性脑损伤 脑积水 去骨瓣术 主成分分析 LOGISTIC回归模型
下载PDF
微创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灶周水肿的效果
12
作者 齐俊青 申法政 吕爱华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4期2539-2542,共4页
目的探讨微创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灶周水肿的疗效及对脑水肿指数、脑脊液水平的影响,以期为临床优化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78例自发性脑出血合并出血灶周水肿患者作为研究对... 目的探讨微创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灶周水肿的疗效及对脑水肿指数、脑脊液水平的影响,以期为临床优化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78例自发性脑出血合并出血灶周水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密封信法分为观察组(39例)与对照组(39例),对照组接受开颅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立体定向手术抽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手术疗效,记录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4 d的脑水肿指数、脑脊液水平[白细胞介素-1β(IL-1β)、S-100钙结合蛋白β(S-100β)]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两组患者脑水肿指数均下降,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两组患者脑脊液IL-1β、S-100β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出现并发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术能够有效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灶周水肿,改善脑水肿程度,减轻脑损伤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脑出血 水肿 立体定向手术 开颅大骨瓣减压术
下载PDF
以赋能理论为框架的多维护理干预对去骨瓣减压干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蓝梅香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6期157-159,163,共4页
目的探讨在赋能理论指导下的多维度护理对进行去骨瓣减压干预治疗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以及生活质量产生的影响。方法我院选取88例干预时间在2022年3月至2023年11月之间使用去骨瓣减压干预治疗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使用双盲... 目的探讨在赋能理论指导下的多维度护理对进行去骨瓣减压干预治疗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以及生活质量产生的影响。方法我院选取88例干预时间在2022年3月至2023年11月之间使用去骨瓣减压干预治疗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使用双盲法对患者分组,每组44例患者,对照组接受基础护理,研究组在接受基础护理后增加赋能理论指导的多维度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后3 d、干预后7 d的疼痛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心理情况[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比较两组干预前及干预后1个月的上肢功能情况[上肢运动功能评测表(Fugl-Meyer)]、睡眠情况[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生活质量调查表(SF-36)]。结果在患者疼痛情况的比较中,两组干预后不同时间的VAS评分较干预前下降(P<0.05),研究组干预后3 d(t=3.683,P<0.001)、干预后7 d的VAS评分(t=13.376,P<0.001)低于对照组。在心理情况的比较中,两组干预后的不良情绪得分较干预前下降(P<0.05),且研究组的SDS评分(t=6.249,P<0.001)、SAS评分(t=5.269,P<0.001)低于对照组。在患者上肢功能和睡眠情况的比较中,两组干预后1个月的Fugl-Meyer评分高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的评分高于对照组(t=4.279,P<0.001)。在睡眠情况的比较中,两组干预后的PSQI评分低于干预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t=3.659,P<0.001)。在生活质量的比较中,两组干预后SF-36评分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t=3.753,P<0.001)。结论以赋能理论为框架的多维度护理用于去骨瓣减压干预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中,可减少患者疼痛,改善其心理情况,促进患者上肢功能和睡眠质量的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能理论 多维度护理 重症颅脑损伤 去骨瓣减压干预
下载PDF
减压术后血管内低温治疗对重症脑损伤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脑损伤标志物的影响
14
作者 胡娟 米芷颉 李臻琰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1536-1541,1548,共7页
目的探讨减压术后血管内低温治疗对重症脑损伤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脑损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将采取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147例重症颅脑创伤患者根据术后干预方法分为对照组(n=73,手术后采用基础治疗)和研究组(n=74,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 目的探讨减压术后血管内低温治疗对重症脑损伤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脑损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将采取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147例重症颅脑创伤患者根据术后干预方法分为对照组(n=73,手术后采用基础治疗)和研究组(n=74,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血管内低温治疗),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4周时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_(v))、平均血流速度(v_(m))及平均搏动指数(PI)血液动力学指标,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角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S100β蛋白、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评价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mRS评分)及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2组患者干预4周时及康复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前,2组患者的血清NSE、S100β蛋白、GFAP、MCP-1、CRP、IL-6、TNF-α及大脑中动脉PS_(v)、v_(m)、PI、mRS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时,2组患者血清NSE、S100β蛋白、GFAP、MCP-1、CRP、IL-6、TNF-α、大脑中动脉PI、mRS评分较本组干预前降低,大脑中动脉PS_(v)、v_(m)、Barthel指数较本组干预前升高(P<0.05),研究组的血清NSE、S100β蛋白、GFAP、MCP-1、CRP、IL-6、TNF-α、大脑中动脉PI、mRS评分低于对照组,大脑中动脉PS_(v)、v_(m)、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时及患者康复过程中,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血管内低温治疗可改善脑血流动力、有利于减轻重症颅脑创伤患者颅脑损伤程度,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术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颅脑创伤 标准大骨瓣减压 血管内低温治疗 神经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下载PDF
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手术治疗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的效果及对脑氧代谢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方进 周小菊 +3 位作者 周建军 张明亮 郭东斌 邱平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2期14-17,共4页
目的:探讨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手术治疗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的效果及对脑氧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收治的60例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患者。根据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 目的:探讨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手术治疗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的效果及对脑氧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收治的60例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患者。根据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观察组给予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手术。比较两组手术疗效、神经功能、脑氧代谢指标、炎症因子及并发症。结果:术后2周,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降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3 d,两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降低,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水平升高,观察组NSE水平低于对照组,SvO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3 d,两组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两组IL-2水平降低,IL-4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手术治疗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患者的效果更好,可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改善患者脑氧代谢情况,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手术 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 神经功能 脑氧代谢 并发症
下载PDF
标准去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
16
作者 冯森 祖向阳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10期1233-1234,共2页
目的分析常规骨瓣开颅术以及标准去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实施标准去大骨瓣开颅减压术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共140例为观察组,同期实施常规骨瓣开颅术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共14... 目的分析常规骨瓣开颅术以及标准去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实施标准去大骨瓣开颅减压术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共140例为观察组,同期实施常规骨瓣开颅术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共14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疗效、颅内压、并发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总有效率为9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术后第1、5、7天,观察组的颅内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6%(P<0.05)。结论标准去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颅内压,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去大骨瓣开颅减压术 重型颅脑损伤 疗效 颅内压
下载PDF
口腔种植骨增量中的减张技术
17
作者 袁泉 Prapti Khadka +1 位作者 张笑涵 张士文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67-73,共7页
临床上,种植位点骨量不足是种植治疗中常遇到的难题。为确保种植区符合种植条件,骨增量手术尤为重要。而骨增量手术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是创口无张力的一期愈合。减张技术是获得创口无张力愈合的关键。本文将从减张切口、减张瓣及减张缝... 临床上,种植位点骨量不足是种植治疗中常遇到的难题。为确保种植区符合种植条件,骨增量手术尤为重要。而骨增量手术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是创口无张力的一期愈合。减张技术是获得创口无张力愈合的关键。本文将从减张切口、减张瓣及减张缝合3个方面介绍口腔种植骨增量中的减张技术,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种植 骨增量 减张技术 减张切口 减张瓣 减张缝合
下载PDF
带真皮的翻转筋膜瓣在小腿外伤后骨裸露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18
作者 汤由之 成智 +2 位作者 葛小静 朱喆辰 苏新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17-19,共3页
目的:探讨带真皮的翻转筋膜瓣在小腿外伤后骨裸露创面修复中的手术方法及术后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因外伤致胫腓骨开放性骨折伴骨裸露的12例患者,根据缺损部位、面积,设计带真皮的筋膜瓣,以翻转180°... 目的:探讨带真皮的翻转筋膜瓣在小腿外伤后骨裸露创面修复中的手术方法及术后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因外伤致胫腓骨开放性骨折伴骨裸露的12例患者,根据缺损部位、面积,设计带真皮的筋膜瓣,以翻转180°的方式修复小腿外伤后的复杂创面,观察患者治疗效果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本组11例患者皮瓣完全成活,1例患者皮瓣远端退缩伴少量骨裸露,经行对侧翻转筋膜瓣修复愈合。术后随访6~12个月,所有患者下肢外观及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带真皮的翻转筋膜瓣修复小腿外伤后骨裸露创面可达到理想的外观和功能恢复,其具有设计灵活、操作简洁、对皮瓣利用度高等特点,可作为临床上小腿外伤后可靠的早期修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转筋膜瓣 带真皮的筋膜瓣 小腿外伤 骨裸露 创面修复
下载PDF
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与传统骨瓣开颅减压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的应用比较
19
作者 范瑞龙 王泼泼 汪美婷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539-542,共4页
目的 对比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standard large trauma craniotomy,SLTC)与传统骨瓣开颅减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患者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sTBI患者病例资料,按治疗措施不同分为对照组(24例,... 目的 对比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standard large trauma craniotomy,SLTC)与传统骨瓣开颅减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患者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sTBI患者病例资料,按治疗措施不同分为对照组(24例,传统骨瓣开颅减压术)和观察组(24例,SLTC)。比较两组颅内压、脑氧代谢指标、并发症、预后情况。结果 术后7d,观察组颅内压为(14.30±1.59)mmHg,桡动脉-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含量差(arterial jugular vein oxygen content difference,Da-jvO_(2))为(50.39±3.01)ml/L,均低于对照组(18.41±2.01)mmHg、(55.22±3.72)ml/L;静脉血氧含量(oxygen saturation in venous blood,CjvO_(2))为(97.54±11.38)ml/L,动脉血氧含量(arterial oxygen content,CaO_(2))为(162.22±11.57)ml/L,高于对照组(88.75±9.21)ml/L、(153.24±9.75)ml/L;术后6个月,观察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为(4.13±0.28)分,高于对照组(3.52±0.2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LTC能够更有效降低sTBI患者颅内压,调节脑氧代谢,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有一定应用价值,值得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重型 开颅减压术 标准大骨瓣 开颅减压术 传统骨瓣 脑氧代谢
下载PDF
双侧去骨瓣减压手术对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
20
作者 朱罗江 方立琛 +5 位作者 曾玉春 伍小芳 王伟 唐万里 刘渝 袁晖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探讨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手术较单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手术对对冲性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80例我院2016年10月1日至2018年10月31日期间的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为40例.前者行单侧去... 目的探讨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手术较单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手术对对冲性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80例我院2016年10月1日至2018年10月31日期间的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为40例.前者行单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予以后者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颅内压、脑摄氧量和脑血流指标.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颅内压、脑摄氧量无差异(P>0.05).术前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平均血流速度、搏动指数等脑血流指标上无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平均血流速度和脑摄氧率相比于对照组明显上升(P<0.05,P<0.01),颅内压和搏动指数相比于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术后两周观察组GCS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术后6月GOS评分显示观察组良好预后率总体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手术治疗对冲性颅脑损伤的效果优于单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手术,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 对冲性颅脑损伤 治疗效果 并发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