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9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K^+ Adsorption Kinetics of Fluvo-Aquic and Cinnamon Soil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
1
作者 LONGHuai-yu LIYun-zhu +1 位作者 ZHANGWei-li JIANGYi-chao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4年第8期612-621,共10页
The K+ adsorption kinetics of fluvo-aquic soil and cinnamon soil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s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1) The first order equations were the most suitable forfitting the adsorption under variou... The K+ adsorption kinetics of fluvo-aquic soil and cinnamon soil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s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1) The first order equations were the most suitable forfitting the adsorption under various temperature levels with constant K+ concentration indisplacing fluid. With temperature increasing, the fitness of Elovich equation increased,while those of power equation and parabolic diffusion equation decreased; 2)the apparentadsorption rate constant ka and the product of ka multiplied by the apparent equilibriumadsorption qincreased when temperature increased, while the apparent equilibrium adsorptionqreduced; 3)temperature influenced hardly the reaction order, the order of concentrationand adsorpton site were always 1 under various temperatures, if they were taken intoaccount simultaneously, the adsorption should be a two-order reaction process; 4)theGibbs free energy change △G of potassium adsorption were negative, ranged from -4444.56to -2450.63Jmol-1,and increased with temperature increasing, while enthalpy change △H,entropy change △S, apparent adsorption activation Ea, adsorption activation energy E1and desorption activation energy E2 were temperature-independent; 5)the adsorption wasspontaneous process with heat releasing and entropy dropping, fluvo-aquic soil releasedmore heat than cinnamon s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mperature Adsorption kinetics Potassium Thermodynamic Fluvo-aquic soil cinnamon soil
下载PDF
A comparison of measured ^(137)Cs and excess ^(210)Pb levels in the cultivated brown and cinnamon soils of the Yimeng Mountain area
2
作者 ZHANG Yunqi LONG Yi +1 位作者 YU Xingxiu AN Juan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CSCD 2014年第2期155-162,共8页
This contribution analyz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easured activities of 137Cs and excess 210Pb(210Pbex) in the cultivated brown and cinnamon soils of the Yimeng Mountain area, discusses the infl... This contribution analyz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easured activities of 137Cs and excess 210Pb(210Pbex) in the cultivated brown and cinnamon soils of the Yimeng Mountain area,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soil texture on the measurement of 210Pbex, and present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soils. Fields A and B were selected to represent the fields that contain cultivated brown and cinnamon soils, respectively. From either study field, one site of sectioned core and six bulk cores were collected to measure 137Cs levels, 210Pbex levels, and the particle-size composition of soil samples. Three undisturbed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to measure capillary and aeration porosities. The 137Cs inventories for the two study fields are very similar. The 137Cs is a man-made radionuclide, which means that its measured levels for soils are unaffected by soil texture. In contrast, levels of the naturally occurring 210Pbex of soils from Field A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Field B by about 50%. In contrast to aquatic sediments, levels of 210Pbex in terrestrial surface soils are affected by the emanation of 222Rn from the soils. It can be assumed that the coarser the soils, the greater the emanation of 222Rn; in addition, the lower the measured 210Pbex, the greater the underestimate of this value. The cultivated brown soils in Field A are coarser than the cultivated cinnamon soils in Field B. As a result, 222Rn in Field A will diffuse more easily into the atmosphere than that in Field B. As a consequence, the measured 210Pbex in soils from Field A is much lower than the actual value, whereas the value measured for Field B is much closer to the actual val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7Cs 活度测量 沂蒙山区 褐土 棕色 耕地 土壤质地 铯-137
下载PDF
丛枝菌根真菌对褐土玉米氮素吸收和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王艳芳 刘金钊 +1 位作者 李志超 刘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72-1984,共13页
探究不同氮肥水平下丛枝菌根(AM)真菌对褐土玉米土壤N_(2)O排放和氮转化功能基因的影响,为阐明AM真菌在褐土N_(2)O排放中的作用和效应提供理论依据。设置氮肥用量(NⅠ:105 mg/kg;NⅡ:210 mg/kg)、AM真菌(M0:不接种AM真菌;M1:接种根内根... 探究不同氮肥水平下丛枝菌根(AM)真菌对褐土玉米土壤N_(2)O排放和氮转化功能基因的影响,为阐明AM真菌在褐土N_(2)O排放中的作用和效应提供理论依据。设置氮肥用量(NⅠ:105 mg/kg;NⅡ:210 mg/kg)、AM真菌(M0:不接种AM真菌;M1:接种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M2:接种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M3:接种Rhizophagus intraradices+Funneliformis mosseae等比例混合)双因素盆栽试验。测定植株地上部全氮含量、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和N_(2)O排放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分析土壤硝化功能基因(amoA-AOA和amoA-AOB)和反硝化功能基因(nirS、nirK和nosZ)的丰度。结果表明,两种施氮水平下,接种AM真菌均可显著降低土壤N_(2)O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不同AM真菌处理下N_(2)O累积排放量表现为:M0>M2>M1>M3。相同AM真菌处理的土壤N_(2)O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在NⅡ施氮水平高于NⅠ施氮水平;相同AM真菌处理的玉米菌根侵染率在NⅡ施氮水平低于NⅠ施氮水平。与M0相比,NⅠ条件下M1、M2和M3处理土壤铵态氮含量分别降低24.5%、20.8%和45.3%,硝态氮含量分别降低19.7%、14.9%和30.2%,植株地上部全氮含量分别增加16.3%、35.2%和59.6%;与M0相比,NⅡ条件下M1、M2和M3处理土壤铵态氮含量分别降低20.9%、24.8%和40.0%,硝态氮含量分别降低36.3%、25.6%和45.2%,植株地上部全氮含量分别增加33.2%、43.9%和95.4%。两种施氮水平下,AM真菌可显著降低土壤硝化功能基因(amoA-AOA和amoA-AOB)丰度,增加反硝化功能基因(nirS、nirK和nosZ)丰度。AM真菌与N_(2)O排放通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本盆栽试验条件下,接种AM真菌均可增强两种氮肥用量玉米植株氮素吸收能力,调节硝化、反硝化相关功能基因的丰度,减少土壤N_(2)O气体的排放,且两种AM真菌混合处理的N_(2)O减排效应强于单一AM真菌接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N_(2)O排放 氮转化功能基因 褐土 玉米
下载PDF
氮肥施用和秸秆还田对东北地区褐土稳定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黄磊 张然 +5 位作者 陈雅丽 牛翠云 翁莉萍 马杰 李永涛 张哲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1-589,共9页
为探究长期施用氮肥和秸秆还田措施下农田土壤总有机碳(TOC)的稳定性,以辽宁省国家农业环境阜新观测实验站连续8 a施肥的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采用有机质酸碱提取和密度分级实验、金属氧化物形态提取实验、碳14定年和次氯酸钠氧化实验... 为探究长期施用氮肥和秸秆还田措施下农田土壤总有机碳(TOC)的稳定性,以辽宁省国家农业环境阜新观测实验站连续8 a施肥的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采用有机质酸碱提取和密度分级实验、金属氧化物形态提取实验、碳14定年和次氯酸钠氧化实验等手段,系统研究了长期施用氮肥和秸秆下农田土壤TOC的含量、化学组成及其年龄特征。结果表明:相对于对照组(不施氮肥),单施氮肥处理组的TOC含量降低了5.5%,而氮肥配施秸秆组则升高了2.8%,但两个处理土壤碳氮比均高于对照。随着氮肥和秸秆的加入,土壤有机质酸碱可提取部分的总占比降低,其中胡敏酸从63.6%降低到49.5%,酸碱不可提取部分(即胡敏素)的占比升高(25.9%~39.0%);各处理间土壤TOC的轻、重组分级没有显著差异,均以重组有机碳为主要成分,占TOC的62.3%±0.4%。同时,重组分中可提取的碳和铁铝的比值非常低,表明重组分里的土壤有机质除了与铁铝氧化物结合之外,很可能大部分以团聚或者包被的形式与黏土结合。碳14定年结果显示,3个处理组中土壤的年龄在距今2000 a左右,试验区农田土壤以长期稳定有机碳为主。研究表明,氮肥施用和秸秆还田向土壤中增加新有机碳,增加了土壤中矿质结合的胡敏素类有机质;而所产生的激发效应导致土壤中部分原有的稳定有机碳降解,减少了腐植酸类有机质。新增有机碳的不稳定性及激发效应导致的原有稳定有机碳的降解,制约了氮肥施用和秸秆还田对土壤TOC累积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秸秆 褐土 稳定性有机碳
下载PDF
短期磷耗竭对褐土磷形态及细菌群落的影响
5
作者 马秀国 杨华薇 +6 位作者 左强 马良 王胜涛 颜芳 张蕾 陈竹 陈延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12-1325,共14页
磷肥是作物高产的一个重要保障,然而过量施磷及其低利用率,易造成土壤中磷的累积,加剧磷矿耗竭和水体富营养化风险。因此研究土壤中累积磷素的耗竭特征,能为提高土壤累积磷的高效利用和降低环境风险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玉米为试验作... 磷肥是作物高产的一个重要保障,然而过量施磷及其低利用率,易造成土壤中磷的累积,加剧磷矿耗竭和水体富营养化风险。因此研究土壤中累积磷素的耗竭特征,能为提高土壤累积磷的高效利用和降低环境风险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玉米为试验作物,以初始有效磷含量分别为17.23 mg·kg^(-1)(T1)、40.2 mg·kg^(-1)(T2)、108.62 mg·kg^(-1)(T3)和181.33 mg·kg^(-1)(T4)的褐土为供试土壤,通过盆栽试验,以连续种植5茬玉米的方式耗竭土壤中的累积磷,分析磷耗竭过程中土壤有效磷、磷形态(改进的Hedley法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褐土磷耗竭过程中,有效磷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而且初始含量越高,降幅越大。对于活性磷组分,T1处理显著升高,T2、T3和T4处理显著降低;中等活性磷含量降低,在耗竭中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主要受稀盐酸提取态磷(Dil.HCl-Pi)和氢氧化钠提取态有机磷(NaOH-Po)的影响;稳定性磷含量升高,其中主要为浓盐酸提取态无机磷(Conc.HCl-Pi)和残渣态磷(Residual-P)含量升高。土壤有效磷和有机质与磷形态显著相关。磷耗竭过程影响了细菌群落结构和组成,T4处理最为明显。在门分类水平上,T4处理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等相对丰度在耗竭过程中显著下降;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ota)等相对丰度在耗竭过程中显著上升;在属分类水平上,类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norank_f_AKYG1722和节杆菌属(Arthrobacter)等相对丰度在耗竭过程中显著下降;norank_f_67-14和沙壤土杆菌(Ramlibacte)等相对丰度在耗竭过程中显著上升。属分类水平上相对丰度前40的多个细菌属与有效磷、活性磷、有机质显著相关。类诺卡氏菌属和节杆菌属等可能会促进中等活性磷转化为有效磷和活性磷;微枝形杆菌属和斯克尔曼氏菌属等则可能利用土壤中的稳定性磷。褐土磷耗竭会降低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消耗土壤活性磷中的无机磷NaHCO3-Pi和中等活性磷中的有机磷NaOH-Po,增加土壤中稳定性磷的含量。土壤磷耗竭过程中,门分类水平上的放线菌门、厚壁菌门等菌门和属分类水平上的类诺卡氏菌属、微枝形杆菌属、和斯克尔曼氏菌属等菌属与有效磷间相互影响。本研究为褐土磷耗竭过程中磷形态转化及微生物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土壤累积磷的利用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土 磷耗竭 有效磷 磷形态 土壤性质 细菌群落
下载PDF
Effect of Rare Earths on Fraction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Soil Available Nitrogen 被引量:3
6
作者 丁士明 梁涛 +2 位作者 张自立 孙琴 张朝生 《Journal of Rare Earths》 SCIE EI CAS CSCD 2003年第5期582-586,共5页
The effect of rare earths (RE) on fraction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available nitrogen in a yellow cinnamon soil was studied with soil cultiv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he dry condition, when the extraneous... The effect of rare earths (RE) on fraction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available nitrogen in a yellow cinnamon soil was studied with soil cultiv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he dry condition, when the extraneous RE are added to the soil, both concentrations of soil ammonium N and hydrolysable N increase, 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soil nitric N decrease. The concentrations of soil available N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RE concentrations in soils when the RE concentrations are low, but it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high RE concentrations in soils. The NOEC (no observed effect concentration) of the extraneous RE to available N in the soils is 443.8 mg·kg -1 . Under the inundated condition, low RE concentrations in soil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soil ammonium N and hydrolysable N. However, when the soil RE concentrations are high, both of them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RE concentrations. The NOEC of the extraneous RE to soil ammonium N and hydrolysable N are 171.2 and 256.9 mg·kg -1 ,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DOLOGY NITROGEN TRANSFORMATION yellow cinnamon soil rare earths
下载PDF
不同施肥模式下褐土的有机碳组分及碳固存效应变化
7
作者 王雅润 赵娟 +3 位作者 杨振兴 周怀平 解文艳 刘志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9-481,共13页
[目的]基于长期定位试验,研究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下褐土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构成的演变特征,以深入了解有机肥对土壤碳固存能力的影响机制,为通过科学养分管理实现褐土生态环境稳定和提高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有机无机肥配施试验于... [目的]基于长期定位试验,研究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下褐土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构成的演变特征,以深入了解有机肥对土壤碳固存能力的影响机制,为通过科学养分管理实现褐土生态环境稳定和提高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有机无机肥配施试验于1992年在山西寿阳旱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进行,种植制度为一年一季玉米。试验采用氮、磷、有机肥三因素四水平正交设计,共18个处理,本研究选择其中的9个处理:N_(0)P_(0)M_(0)、N_(1)P_(1)M_(0)、N_(2)P_(2)M_(0)、N_(3)P_(3)M_(0)、N_(4)P_(4)M_(0)、N_(2)P_(1)M_(1)、N_(3)P_(2)M_(3)、N_(4)P_(2)M_(2)、N_(0)P_(0)M_(6)。N_(0)、N_(1)、N_(2)、N_(3)、N_(4)的施N量分别为0、60、120、180、240 kg/hm^(2),P_(0)、P_(1)、P_(2)、P_(3)、P_(4)的施P_(2)O_(5)量分别为0、37.5、75、112.5、150 kg/hm^(2),M_(0)、M_(1)、M_(2)、M_(3)、M_(6)的有机肥用量分别为0、22.5、45、67.5、135 t/hm^(2)。以5年为1个周期,分别在1996、2001、2006、2011、2016、2020年玉米收获后,采集0-2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以及有机碳各组分含量,分析碳投入与土壤有机碳及其各碳组分含量之间的关系,探讨固碳速率和固碳效率在不同碳投入下的响应。[结果]连续试验29年后,与不施肥处理N_(0)P_(0)M_(0)相比,化肥有机肥配合处理N_(2)P_(1)M_(1)、N_(3)P_(2)M_(3)、N_(4)P_(2)M_(2)和N_(0)P_(0)M_(6)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25.7%、72.4%、30.3%和220%,各项碳组分含量均显著增加。与初始值相比,化肥处理N1P1M0、N3P3M0、N4P4M0的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分别降低了0.41、0.89和0.41 g/kg,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分别大幅降低了40.3%、26.4%和9.6%。各处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年际变化总体表现为先大幅降低再逐渐上升的趋势,其中N0P0M6处理碳库管理指数最高,较N0P0M0处理提高了6.6倍。长期施肥定位试验中,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N_(2)P_(1)M_(1)、N_(3)P_(2)M_(3)、N_(4)P_(2)M_(2)的土壤总有机碳固定速率在0.22~0.58 t/(hm^(2)∙a),远高于化肥处理N_(1)P_(1)M_(0)、N_(2)P_(2)M_(0)、N_(3)P_(3)M_(0)、N_(4)P_(4)M_(0),土壤有机碳各组分的固持速率变化趋势与总有机碳基本一致。现阶段土壤各组分有机碳储量和增加量与累积碳投入间呈显著正线性相关关系(P<0.01),且仍未出现饱和现象。[结论]长期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显著增加了褐土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提高了土壤固碳速率和固碳潜力,且施用高量有机肥最有利于农田土壤碳固持和维持土壤肥力。因此,长期有机培肥是有效提高褐土土壤质量和增强土壤碳“汇”功能的农田施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褐土 有机碳组分 固碳效率
下载PDF
日光温室长期施肥条件下耕层土壤计量化学变化特征
8
作者 刘平 李丽君 +3 位作者 霍晓兰 马琳杰 惠薇 马琦琦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2期61-66,共6页
【目的】施肥是保持设施蔬菜地土地生产力的重要措施,但长期高量水肥条件下土壤中碳、氮和磷的化学计量特征并不清楚。【方法】本试验采用室外调查采样结合化验分析的方法,研究褐土区蔬菜保护地不同年限(5、15、20、30a)和大田土壤主要... 【目的】施肥是保持设施蔬菜地土地生产力的重要措施,但长期高量水肥条件下土壤中碳、氮和磷的化学计量特征并不清楚。【方法】本试验采用室外调查采样结合化验分析的方法,研究褐土区蔬菜保护地不同年限(5、15、20、30a)和大田土壤主要养分碳、氮和磷的化学计量特征。【结果】(1)不同种植年限随着年限增加土壤表层有机质量先增加后降低并趋于稳定,15 a时有机质量达到最大值,比大田增加99.4%;土壤全氮量和全磷量随年限增加整体变化趋势类似有机质量,各年限土壤全氮量和全磷量分别是大田的1.4~2.6倍和1.7~4.5倍,全氮量15 a达最高,而20 a种植年限的全磷量最高。(2)与大田相比,不同种植年限土壤C∶N、N∶P和C∶P化学计量比均随年限增加而递减并趋于稳定,变化分别在8.7~10.3、1.2~1.6和7.7~15.6范围内。土壤表层C、N、P量的增加速度排序为P>N>C,表现为化学计量比C∶P变异最大,N∶P次之,C∶N变异较小。【结论】尽管大棚内肥料投入较高,但目前该褐土区域土壤C∶N、C∶P和N∶P化学计量比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相对稳定。从长远来看,针对本研究设施蔬菜地磷的持续快速积累而碳相对不足的问题,应采取降低磷肥施用量、控制氮肥、增施有机肥尤其是C∶N比高的有机肥等措施,以阻控C∶P进一步下降,维持C∶N和N∶P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 长期施肥 化学计量比 不同种植年限 山西褐土区
下载PDF
Transformation and Availability of Various Forms of Zinc in Soils 被引量:2
9
作者 ZOUBANG-JI MORUN-CANG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1993年第1期35-44,共10页
The transformation and availability of various forms of Zn applied into a cinnamon soil and a carbonate meadow soil as well as the effects of fertillizer-P on them were studied by using the field experiment method an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availability of various forms of Zn applied into a cinnamon soil and a carbonate meadow soil as well as the effects of fertillizer-P on them were studied by using the field experiment method and chemically sequential extraction procedure.Zn added into the soils was found to be rapidly transformed into the various forms. In the cinnamon soil,the amount of Zn transformed into the carbonate bound form was the highest,and the carbonate bound form was proven by the analyses of intensity factor and capacity factor to be the primary available Zn pool.But in the carbonate meadow soil,the Zn transformed was relatively homogeneously distributed in the various forms though the amount of Zn transformed into the Mn-oxide bound form was relatively high,and the organically bound,Mn-oxide bound and amorphous Fe-oxide,bound forms were found to be the main available Zn pool.Fertilizer-P took part in the regulation and control of available Zn in the soils to a certain degree.In the carbonate meadow soil,application of P fertilizer probably aggravated Zn deficiency at low Zn rate,while it was favorable to the storage of available Zn in the case of high Zn 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土壤 锌形态 形态转化 红壤 磷肥
下载PDF
氮肥减施对黄褐土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凌云 和爱玲 +3 位作者 杨焕焕 刘高远 郭中义 杜君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1-32,共12页
为了明确黄褐土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最佳的氮肥减施量,2018—2020年在黄褐土区设置不施氮肥(CK)、常规施肥(FP,施氮225 kg/hm^(2))、优化施肥(CF,施氮180 kg/hm^(2))、常规施肥基础上减氮10%(90%FP,施氮202.5 kg/hm^(2))、常规施肥基... 为了明确黄褐土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最佳的氮肥减施量,2018—2020年在黄褐土区设置不施氮肥(CK)、常规施肥(FP,施氮225 kg/hm^(2))、优化施肥(CF,施氮180 kg/hm^(2))、常规施肥基础上减氮10%(90%FP,施氮202.5 kg/hm^(2))、常规施肥基础上减氮20%(80%FP,施氮180 kg/hm^(2))、常规施肥基础上减氮30%(70%FP,施氮157.5 kg/hm^(2))、控失尿素和普通尿素7∶3配施(CRU,施氮180 kg/hm^(2))共7个处理,探讨氮肥减施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施氮处理中,2个轮作周年,CF处理小麦、玉米产量均最高,CRU处理次之,两者无显著差异。与FP处理相比,在减氮20%条件下,2个轮作周年,CF处理和CRU处理小麦产量分别提高3.62%和2.57%,玉米产量分别提高3.53%和1.85%;80%FP处理小麦、玉米产量均降低,但不显著。减氮30%处理小麦、玉米产量均较FP处理明显减产。2个轮作周年,CF处理和CRU处理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和水解氮含量较高,高于其他处理,但两者差异不显著,70%FP处理总体上较FP处理显著降低土壤水解氮含量。2个轮作周年,CF处理和CRU处理小麦、玉米的氮肥回收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较高,两者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FP处理。其中,CRU处理小麦和玉米的氮肥回收率分别提高32.1%~50.8%和41.7%~44.2%,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提高31.7%~35.6%和29.5%~31.9%,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27.4%~28.9%和26.9%~27.7%。综上,黄褐土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减氮20%条件下优化施肥、控失尿素和普通尿素7∶3配施均能提高作物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而减氮30%则存在减产风险。综合考虑,控失尿素和普通尿素7∶3配施并一次性施肥为黄褐土区小麦—玉米轮作区的最佳施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轮作 氮肥减施 产量 氮肥利用率 黄褐土
下载PDF
长期施用牛粪对褐土抗生素抗性基因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志平 解文艳 +3 位作者 杨振兴 胡雪纯 张鹏飞 周怀平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8-87,共10页
为探明长期施用牛粪对土壤抗生素抗性基因多样性的影响,以山西寿阳褐土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选择5个施肥处理:CK(不施肥)、N_(2)P_(1)M_(1)(N:120 kg·hm^(-2);P:37.5 kg·hm^(-2);牛粪:22500 kg·hm^(-2))、N_(4)P_(2)M_(2)... 为探明长期施用牛粪对土壤抗生素抗性基因多样性的影响,以山西寿阳褐土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选择5个施肥处理:CK(不施肥)、N_(2)P_(1)M_(1)(N:120 kg·hm^(-2);P:37.5 kg·hm^(-2);牛粪:22500 kg·hm^(-2))、N_(4)P_(2)M_(2)(N:240 kg·hm^(-2);P:75 kg·hm^(-2);牛粪:45000 kg·hm^(-2))、N_(3)P_(2)M_(3)(N:180 kg·hm^(-2);P:75 kg·hm^(-2);牛粪:67500 kg·hm^(-2))和N_(0)P_(0)M_(6)(牛粪:135000 kg·hm^(-2)),采集玉米生长中期耕层(0~20 cm)土样,通过高通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对土壤中的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s resistance genes,ARGs)、可移动遗传元件及相关分类学基因等,共384个基因进行定量检测,分析其多样性及其与土壤理化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牛粪施用量的增加,ARGs相关基因多样性逐渐增加,5个处理共有的ARGs相关基因亚型有64个,N_(0)P_(0)M_(6)处理特有ARGs相关基因亚型有21个,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各处理中含量最高的ARGs相关基因亚型为:AAC(6’)-Im、ANT(4’)-Ia、aadA5、AAC(3)-Via和copA;各处理中含量最高ARGs家族类型为氨基糖苷类、多药类、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链阳性霉素B类(MLSB)抗生素;不同处理间ARGs相关基因亚型的β-多样性差异显著,冗余分析表明,对ARGs差异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是pH、全氮和有机质。综上,畜禽粪肥还田虽然可以提升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但同时也会造成ARGs的扩散和传播,今后的农业生产中需综合考虑环境生态效益,加大有机肥无害化处理力度,从而控制ARGs的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抗性基因 褐土 生态风险
下载PDF
褐土区典型县域耕地土壤肥力时空演变特征及主控因素
12
作者 申桐 王恒飞 +5 位作者 杜文波 周怀平 王瑞 张建杰 靳东升 徐明岗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4259-4271,共13页
【目的】探明褐土区典型县域耕地土壤肥力时空演变特征及主控因素,为合理施肥及土壤培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山西省寿阳县1983、2007和2017年的土壤肥力(包括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和pH值)数据,采用内梅罗指数法... 【目的】探明褐土区典型县域耕地土壤肥力时空演变特征及主控因素,为合理施肥及土壤培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山西省寿阳县1983、2007和2017年的土壤肥力(包括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和pH值)数据,采用内梅罗指数法计算土壤肥力综合指数;通过随机森林(RF)方法定量土壤肥力演变的主控因素;利用GIS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土壤肥力综合指数及其主控因素的时空演变特征和分布格局。【结果】(1)1983—2017年间寿阳县耕地土壤肥力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肥力综合指数由1.16增至1.42,增加了0.26。土壤肥力指标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983—2007年,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增幅明显,年均增加量分别为0.09 g·kg^(-1)、0.0021 g·kg^(-1)和1.61 mg·kg^(-1),而有效磷增幅不显著;2007—2017年,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增幅明显,年均增加量分别为0.20 g·kg^(-1)、0.01 g·kg^(-1)、0.24 mg·kg^(-1),而速效钾增幅不显著。(2)RF分析结果显示,1983年寿阳县耕地土壤肥力的主控因素为全氮和有机质,贡献率分别为75.3%和17.8%;2007年土壤肥力的主控因素则为速效钾、有效磷和全氮,贡献率分别为31.8%、27.1%和26.8%;2017年变为全氮、速效钾和有效磷,贡献率分别为31.8%、27.1%和26.8%。(3)寿阳县耕地土壤肥力主控因素的变化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特征。1983—2007年,全域土壤有机质整体呈现增加趋势;全氮除在西北部和中部降低外,在其他区域均呈增加趋势;有效磷则呈现北部降低、南部增加的变化特征;速效钾在全域呈增加趋势。2007—2017年,有机质在东南部增加较快,其他区域增加较慢;全氮则呈现在县域中部减少、其他区域增加的变化趋势;有效磷在县域东部下降,其他区域上升;速效钾则呈现在东部和西部下降、中部上升的空间变化特征。【结论】34年以来,寿阳县耕地土壤肥力总体呈上升趋势,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是影响土壤肥力演变的主控因素,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在南部增长较快,速效钾则在东部增长较快。未来建议寿阳县采取全区尤其是中部增氮,全区稳磷控钾的养分调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 时空演变 褐土区 主控因素 寿阳县
下载PDF
镉的登陆顺序对金霉素竞争吸附-解吸的影响研究
13
作者 万莹 王涛 +2 位作者 刘慧丽 李惠民 熊鹏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3年第6期55-59,共5页
采用批量平衡实验方法,研究了3种镉的登陆顺序对金霉素在褐土中的竞争吸附和解吸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镉的3种不同登陆顺序中,金霉素在褐土中的吸附解吸都可以通过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拟合,均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当同时以及先加... 采用批量平衡实验方法,研究了3种镉的登陆顺序对金霉素在褐土中的竞争吸附和解吸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镉的3种不同登陆顺序中,金霉素在褐土中的吸附解吸都可以通过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拟合,均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当同时以及先加入镉时,高浓度镉对金霉素的吸附有抑制作用,同时会加剧解吸滞后现象,预示可能存在一定的潜在环境风险;而当后加入镉时,不同浓度镉对金霉素吸附影响不大,解吸滞后现象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霉素 吸附 解吸 褐土
下载PDF
食用菌菌渣对黄褐土团聚体组成的影响
14
作者 徐爽 阚雨晨 《陕西农业科学》 2023年第1期59-65,共7页
为探明不同碳氮比的食用菌菌渣对黄褐土团聚体组成和性状的影响,采用室内恒温培养试验分析了添加灰树花菌渣和双孢菇菌渣前后黄褐土水稳性团聚体的组成变化及性状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添加菌渣主要增加了1~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百... 为探明不同碳氮比的食用菌菌渣对黄褐土团聚体组成和性状的影响,采用室内恒温培养试验分析了添加灰树花菌渣和双孢菇菌渣前后黄褐土水稳性团聚体的组成变化及性状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添加菌渣主要增加了1~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百分含量,培养后1~5 mm团聚体百分含量在≥0.25 mm团聚体百分含量中占比增加了35.74%~52.88%;两种菌渣均能显著增大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均重直径,培养期内,灰树花菌渣15%和30%添加量处理的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均重直径始终显著大于1%和5%的处理,双孢菇菌渣培养30 d和60 d的处理中,团聚体性状指标随添加量变化规律不明显,培养90 d后,添加15%和30%的处理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均重直径显著高于低添加量处理;灰树花菌渣处理的团聚体性状各项指标与3~5 mm的大团聚体含量显著相关,双孢菇菌渣处理的团聚体性状指标与2~3、3~5 mm的较大团聚体和0.25~0.5、0.5~1 mm的较小团聚体含量都显著相关。研究表明,食用菌菌渣培育黄褐土能够改善土壤团聚体状态,菌渣的碳氮比是影响改善效果的重要因素,过高的碳氮比仅对大团聚体的形成有短效的作用效果,适宜的碳氮比是菌渣发挥土壤结构改良作用的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褐土 灰树花菌渣 双孢菇菌渣 平均重量直径 几何均重直径 碳氮比
下载PDF
山西褐土肥力监测现状及对策建议
15
作者 张丽 贾彬良 赵耀巍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3年第12期60-62,共3页
褐土是山西省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一个土类,对山西粮食生产影响很大。通过探讨常规施肥条件下褐土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肥力现状,在摸清褐土耕地质量家底及变化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褐土肥力培育对策建议,对于提升耕地质量、促进农业发展... 褐土是山西省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一个土类,对山西粮食生产影响很大。通过探讨常规施肥条件下褐土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肥力现状,在摸清褐土耕地质量家底及变化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褐土肥力培育对策建议,对于提升耕地质量、促进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土 土壤肥力 现状 对策 山西省
下载PDF
3种四环素类抗生素在褐土上的吸附和解吸 被引量:45
16
作者 鲍艳宇 周启星 +2 位作者 万莹 余强 谢秀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383-1388,共6页
以OECD Guideline106为基础,采用批量平衡方法研究3种四环素类抗生素在褐土上的吸附和解吸作用.结果表明,3种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吸附和解吸不同程度地偏离线性模型,其中Freundlich模型可以对吸附和解吸数据进行良好的非线性拟合,平均拟合... 以OECD Guideline106为基础,采用批量平衡方法研究3种四环素类抗生素在褐土上的吸附和解吸作用.结果表明,3种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吸附和解吸不同程度地偏离线性模型,其中Freundlich模型可以对吸附和解吸数据进行良好的非线性拟合,平均拟合相关系数为0.991;其中金霉素的吸附等温线呈"S型",土霉素的吸附等温线呈"L型",而四环素的吸附等温线呈线性.在2种褐土中,金霉素吸附容量(lgKf)(4.307和4.003)高于四环素,而四环素lgKf(3.252和3.198)高于土霉素lgKf(2.932和2.724).对于同一种抗生素,在2种褐土中的吸附容量和吸附强度并无显著差异性.此类抗生素在褐土中的吸附均以物理性吸附为主.土霉素在褐土中的滞后系数显著高于四环素和金霉素(P<0.01),而四环素和金霉素的解吸滞后系数之间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环素 土霉素 金霉素 吸附 解吸 褐土
下载PDF
降雨侵蚀因子和植被类型及覆盖度对坡耕地土壤侵蚀的影响 被引量:39
17
作者 肖继兵 孙占祥 +5 位作者 刘志 郑家明 刘洋 冯良山 杨宁 白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159-166,共8页
为探讨降雨和植被对辽西褐土区农耕坡地土壤侵蚀的影响,2006-2010年采用坡面径流小区观测法研究了天然降雨条件下降雨侵蚀因子、植被覆盖度、植被类型对坡耕地地表径流量、土壤侵蚀量的影响。设5°和10°两个坡度水平,以甘薯和... 为探讨降雨和植被对辽西褐土区农耕坡地土壤侵蚀的影响,2006-2010年采用坡面径流小区观测法研究了天然降雨条件下降雨侵蚀因子、植被覆盖度、植被类型对坡耕地地表径流量、土壤侵蚀量的影响。设5°和10°两个坡度水平,以甘薯和谷子为供试作物,2006-2007年对照区为天然荒草地,2008-2010年为裸坡地。结果表明,甘薯地径流量和侵蚀量与降雨量(R)、最大30 min雨强(I_(30))、R×I(平均雨强)、R×I_(30)正相关显著(P<0.05);裸坡地径流量与R、R×I_(30)正相关显著(P<0.05),侵蚀量与I_(30)、R×I_(30)正相关显著(P<0.05),与降雨量相关不显著(P>0.05)。甘薯地和裸坡地的径流量和侵蚀量与平均降雨强度正相关均不显著(P>0.05)。回归分析表明,降雨量主要影响径流量,最大30 min雨强主要影响侵蚀量。中、高雨强下,侵蚀量与径流量显著正相关(P<0.01)。甘薯地径流量和侵蚀量与植被覆盖度呈显著负指数关系(P<0.05)。5°坡耕地,不同植被类型侵蚀量为甘薯地>荒草地>谷子地;10°坡耕地,荒草地侵蚀量总体最少。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为地表径流>降雨侵蚀力(R×I_(30))>植被覆盖度。通过连续5 a坡面径流小区观测,初步探明降雨和植被对辽西褐土区农耕坡地土壤侵蚀的影响,可为该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的有效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土壤 侵蚀 褐土 坡地 降雨
下载PDF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褐土不同亚类剖面及养分特征 被引量:40
18
作者 王春明 包维楷 +2 位作者 陈建中 孙辉 谢嘉穗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30-234,共5页
研究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典型地段海拔梯度上褐土的 3种亚类土壤剖面及其养分特征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褐土粘化作用较弱 ,矿物风化程度低 ;土壤呈碱性 ,pH值为 7.0~ 9.0 ,富含碳酸钙的石灰性褐土达 8.0~ 9.0 ;土壤表层有机质w在 32 .... 研究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典型地段海拔梯度上褐土的 3种亚类土壤剖面及其养分特征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褐土粘化作用较弱 ,矿物风化程度低 ;土壤呈碱性 ,pH值为 7.0~ 9.0 ,富含碳酸钙的石灰性褐土达 8.0~ 9.0 ;土壤表层有机质w在 32 .5 5~ 72 .78g/kg,整个土壤剖面中全氮w0 .78~ 4 .0 0g/kg ,全磷w0 .33~ 0 .6 8g/kg ,全钾18.2 4~ 2 1.6 8g/kg .总的来说 ,褐土潜在肥力水平较高 ,但由于土壤水分条件的限制 ,土壤潜在性肥力向有效性肥力转化的能力较差 ,致使土壤有效性肥力水平较低 .其中 ,土壤有效氮和有效钾w分别为 2 5 .5 7~ 2 4 4 .4 6g/kg和 6 78.2 4~14 5 3.6 5g/kg,同时由于土壤pH值和碳酸钙w较高 ,土壤中磷的固定较多 ,使得土壤有效磷w尤其偏低 ,为1.10~ 2 1.2 0 g/kg .干旱河谷高海拔地区的淋溶淀积型褐土的肥力水平高于中海拔地区的石灰性褐土 ,低海拔地区的燥褐土肥力水平最低 .土壤肥力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递增 ,决定了干旱河谷植被恢复从高海拔地区向低海拔地区更容易进行 .表 3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 褐土 亚类 养分特征 土壤剖面 生态环境
下载PDF
河北主要土壤中Cd、Pb形态与油菜有效性的关系 被引量:91
19
作者 刘霞 刘树庆 唐兆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1688-1694,共7页
当今土壤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而表征土壤污染程度的指标不够完善、相关性亦较差。为此 ,采用网室盆栽试验 ,研究了河北平原主要土壤类型潮土和潮褐土上 Cd、Pb的化学形态特征及其与油菜植株干物重、油菜吸收重金属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C... 当今土壤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而表征土壤污染程度的指标不够完善、相关性亦较差。为此 ,采用网室盆栽试验 ,研究了河北平原主要土壤类型潮土和潮褐土上 Cd、Pb的化学形态特征及其与油菜植株干物重、油菜吸收重金属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Cd对油菜的毒害作用大于 Pb。总量及各形态 Cd、Pb含量与油菜可食部分干物重呈负相关 ,对油菜干物重影响最大的是交换态 Cd、Pb。而对油菜吸收 Cd、Pb贡献最大的形态是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深入研究重金属形态与植物有效性间的关系 ,可为进一步揭示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 ,为更准确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提供理论依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 土壤 Pb形态 油菜 有效性 潮土 潮褐土 CD形态 重金属污染
下载PDF
不同促腐条件下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动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61
20
作者 张电学 韩志卿 +4 位作者 李东坡 刘微 高书国 侯东军 常连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903-1908,共6页
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冀东地区小麦玉米轮作制度下,不同促腐条件下玉米秸秆配施化肥直接还田对土壤微生物量C、N、P动态变化的影响,并讨论了其与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秸秆配施化肥并调节其C/N条件下,施用促腐剂处理... 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冀东地区小麦玉米轮作制度下,不同促腐条件下玉米秸秆配施化肥直接还田对土壤微生物量C、N、P动态变化的影响,并讨论了其与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秸秆配施化肥并调节其C/N条件下,施用促腐剂处理作物各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C、N、P均表现出高于未施用处理的趋势,并使微生物量N、P达到高峰期的时间提前,对土壤养分调控效果较好.土壤微生物量C、N、P与土壤酶活性在作物各生育期均表现为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但与土壤碱解氮、有效磷的相关性受到施肥制度和作物生长的强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土 秸秆还田 促腐条件 微生物量 动态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