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锅炉高温对流过热器爆管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 被引量:4
1
作者 丁勇能 马春江 郭可伟 《电力科学与工程》 2009年第1期51-53,共3页
通过对高温对流过热器爆泄管段的宏观检测,和对爆泄口母材进行的金相、机械分析,根据锅炉的运行参数,结合锅炉实际运行状况,找出造成高温对流过热器爆泄的真实原因,制定了工程上切实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 高温对流过热器 爆管 分析 处理
下载PDF
电站锅炉对流过热器的热力计算及仿真 被引量:3
2
作者 郑培 刘占峰 孙伟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4-198,共5页
锅炉热力计算是锅炉设计和改造的1项重要工作。随着计算机应用,许多锅炉厂家开发了锅炉热力计算程序,但是,这些程序不通用。本文在分析锅炉热力计算现状和热力计算软件基础上,针对锅炉对流过热器的热力计算进行归纳、总结和简化,利用MAT... 锅炉热力计算是锅炉设计和改造的1项重要工作。随着计算机应用,许多锅炉厂家开发了锅炉热力计算程序,但是,这些程序不通用。本文在分析锅炉热力计算现状和热力计算软件基础上,针对锅炉对流过热器的热力计算进行归纳、总结和简化,利用MATLAB语言设计出对流过热器热力计算程序。应用该程序对呼和浩特电厂HG-670/13.7-YM13锅炉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仿真软件具备校核对流过热器热力计算以及对运行中煤种具备选择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锅炉 对流过热器 热力计算 仿真
下载PDF
铝电解槽熔体区散热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黄俊 姚世焕 《中国有色冶金》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8-40,70,共4页
解析电解槽内衬热耗散机理对于电解槽设计十分重要,关键考虑电解槽两个区域的热损失,第一区域是槽温与槽周空气温度所形成的温度梯度产生的驱动力,另一个区域主要的驱动力是槽子的过热度。文中着重分析了电解槽熔体区的散热现象。
关键词 铝电解槽 炉帮 过热度 对流换热
下载PDF
对流过热器结构仿真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纯 胡波涛 《湖南电力》 2003年第4期17-18,24,共3页
对某火电厂 1 2 5 MW机组锅炉对流过热器进行了结构仿真分析 ,得到了其热态位移和应力值 ,结果表明 :对流过热器出口段外侧管弯头为应力最大区 。
关键词 锅炉 对流过热器 结构仿真分析 热力循环效率 火电厂
下载PDF
对流过热器结构仿真分析
5
作者 刘纯 胡波涛 《锅炉制造》 2003年第4期11-12,共2页
对某火电厂#7炉对流过热器进行了结构仿真分析,得到了其热态位移和应力值,结果表明对流过热器出口段外侧管弯头为应力最大区,承重管夹的安装对整个结构膨胀影响较大。
关键词 对流过热器 结构分析 管夹
下载PDF
锅炉对流过热器爆管原因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刘丽梅 杜双明 蔡文河 《华北电力技术》 CAS 2012年第10期63-64,75,共3页
通过现场观察过热器管子爆口特征及管壁吹损痕迹,分析确认过热器受热面泄漏后管子相互损坏关系及首爆口。经对管子取样试验数据分析,首爆口处管壁存在以Al元素为主要成分的异种金属物质,影响了管子的使用性能,长期运行后导致管子发生爆... 通过现场观察过热器管子爆口特征及管壁吹损痕迹,分析确认过热器受热面泄漏后管子相互损坏关系及首爆口。经对管子取样试验数据分析,首爆口处管壁存在以Al元素为主要成分的异种金属物质,影响了管子的使用性能,长期运行后导致管子发生爆破。同时,管子存在一定程度的过热现象,加速了管材性能的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过热器 受损 爆管 喷涂 珠光体球化
下载PDF
切圆燃烧п型布置燃煤锅炉高温对流过热器与再热器热偏差分析与布置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德立 王恩禄 +3 位作者 诸育枫 武振新 张建文 汪丽芬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6,共6页
通过对Ⅱ型布置切圆燃烧煤粉锅炉高温过热器与再热器烟气侧热力不均匀特性实例分析,结合现有减轻高温过热器与再热器热偏差技术存在的不足,给出了解决Ⅱ型布置煤粉切圆燃烧锅炉高温过热器与再热器各管热偏差的方法,利用结构不均、水力... 通过对Ⅱ型布置切圆燃烧煤粉锅炉高温过热器与再热器烟气侧热力不均匀特性实例分析,结合现有减轻高温过热器与再热器热偏差技术存在的不足,给出了解决Ⅱ型布置煤粉切圆燃烧锅炉高温过热器与再热器各管热偏差的方法,利用结构不均、水力不均和热力不均间的相互匹配给出了高温过热器与再热器的优化布置,对减轻Ⅱ型布置煤粉切圆燃烧锅炉高温过热器与再热器热偏差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圆燃烧 型布置 燃煤锅炉 对流过热器与再热器 布置优化
下载PDF
不同配风工况下的高温对流过热器管壁温度计算及分析
8
作者 金平 唐必光 +1 位作者 周杰 余炼 《电站系统工程》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3-25,共3页
以原苏联1973年热力计算标准中的壁温计算方法为基础,对不同配风工况下的水平烟道内高温对流器进行三维壁温计算和寿命预测,对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关键词 锅炉 配风工况 高温对流过热器 三维壁温计算 寿命预测
下载PDF
蒸汽过热炉存在的问题与改进 被引量:2
9
作者 程红华 《石油化工设备技术》 CAS 2007年第4期48-50,共3页
蒸汽过热炉进料量由设计值11.2t/h提高到15t/h以后,排烟温度由设计值160℃上升到190℃。文章指出了对流室烟气出口温度过高,炉子热效率降低的原因,在改造设计中采取了在炉子过渡段增加1排光管,在炉子对流室选择适当部位增加4排翅片管的... 蒸汽过热炉进料量由设计值11.2t/h提高到15t/h以后,排烟温度由设计值160℃上升到190℃。文章指出了对流室烟气出口温度过高,炉子热效率降低的原因,在改造设计中采取了在炉子过渡段增加1排光管,在炉子对流室选择适当部位增加4排翅片管的措施,提高了过热炉的总体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热炉 对流室 烟气出口温度 翅片管
下载PDF
增压富氧条件下锅炉高温过热器换热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晓敏 王立军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76-80,共5页
以300 MW燃煤发电机组为研究对象,在不同烟气流速条件下,建立高温过热器优化模型。以单位时间内相同换热效果下高温换热器投资总费用最低为目标,得到增压富氧燃烧气氛下高温过热器的最佳设计结构和理想烟气流速。通过设置4种不同扰动工... 以300 MW燃煤发电机组为研究对象,在不同烟气流速条件下,建立高温过热器优化模型。以单位时间内相同换热效果下高温换热器投资总费用最低为目标,得到增压富氧燃烧气氛下高温过热器的最佳设计结构和理想烟气流速。通过设置4种不同扰动工况下的边界条件,研究高温过热器蒸汽出口温度和动态响应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空气气氛相比,增压富氧气氛下高温过热器蒸汽入口流量、烟气入口流量、蒸汽入口温度、烟气入口温度分别增加10%时,汽温响应时间分别缩短11.88、7.92、10.89、6.93 s,蒸汽出口温度变化量分别减少0.40、0.33、0.20、5.34 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压富氧燃烧 常规空气燃烧 锅炉 高温过热器 对流换热 汽温 烟气流速 扰动
下载PDF
焙烧炉余热锅炉过热器设计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方强 《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 2018年第6期81-83,共3页
以国内某硫酸厂焙烧炉余热锅炉为例,分析其过热器设计特点及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从设计参数选择、结构优化等方面提出有效的改进意见。
关键词 过热器 辐射室 对流室 喷水减温器 罩壳 蛇形管
下载PDF
首排管径增大时顺排管束的对流换热
12
作者 张玉文 李娬 陈钟颀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9期44-50,共7页
采用蔡升华质热比拟技术对首排管径增大时:s1/d=3,s2/d=1.1的顺排管束的强制对流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管径比的范围为d1/d=1.0~1.44,Reynolds数的范围为3000~10000.通过对局部与平均... 采用蔡升华质热比拟技术对首排管径增大时:s1/d=3,s2/d=1.1的顺排管束的强制对流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管径比的范围为d1/d=1.0~1.44,Reynolds数的范围为3000~10000.通过对局部与平均换热系数的测量表明:首排管径增大时,后排管的换热与标准顺排管束相比显著增强;管径比越大,影响的排数越多;文中给出了3种管径比下的修正系数,本文的研究结果对解决现代大容量电站锅炉的对流过热器和屏式过热器的同片热偏差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萘升华技术 顺排管束 对流换热 对流过热器
下载PDF
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过热器系统布置方式探讨
13
作者 周一工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4-26,56,共4页
分析了 3种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过热器系统布置方式的优缺点 ,并对此进行了定量分析 ,提出了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过热器系统布置的优化方案。
关键词 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 过热器系统 布置方式 屏式过热器 对流过热器Ⅰ 对流过热器
下载PDF
Microphysical Properties of Convective Clouds in Summer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from SNPP/VIIRS Satellite Data 被引量:1
14
作者 Zhiguo YUE Xing YU +5 位作者 Guihua LIU Jin DAI Yannian ZHU Xiaohong XU Ying HUI Chuang CHEN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19年第3期433-445,共13页
The Tibetan Plateau (TP)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ast Asia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disastrous weathers in China. Among the many topics on TP meteorology, ... The Tibetan Plateau (TP)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ast Asia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disastrous weathers in China. Among the many topics on TP meteorology, it is critical to understand the mic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louds over the TP;however, observations of the cloud microphysics in this area are insufficient mainly due to sparse stations and limited cloud physical data. The Visible Infrared Imaging Radiometer Suite (VⅡRS), onboard the Suomi National Polar-orbiting Partnership (SNPP) satellite, has an improved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with 17 channels of 750-m moderate resolution and 5 channels of 375-m image resolution. The high-resolution instrument has an advantage for observing the small or initial convective clouds. Based on the methodologies that we proposed before for retrieving cloud microphysical properties from SNPP, an automated mapping software package named Automatic Mapping of Convective Clouds (AMCC) has been developed at the scale of satellite swath. The properties of convective clouds are retrieved by AMCC and their values are averaged over 0.33°×0.33° grids based on the SNPP/VⅡRS satellite data over the TP during the summers of 2013-17. The results show that:(1) the temperature of lifting condensation level (TLCL) at Naqu meteorological station and the cloud base temperature (Tb) retrieved from VⅡRS are linearly correlated, with a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0.87 and standard deviation (STD) of 3.0℃;(2) convective clouds over the TP have the following macro-and microphysical properties. First, the cloud base temperature (Tb) is about -5℃, the cloud base height above the ground (Hb) ranges between 1800 and 2200 m, and the cloud water content is low. Second, the cloud condensation nuclei concentration (NCCN) is between 200 and 400 mg-1 with 0.7% in maximum supersaturation (Smax);consequently, the condensation growth of water cloud droplet with less NCCN and higher Smax is fast. Third, because the precipitation initiation depth (D14) varies within 1500-2000 m and 500-1000 m at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basin and southern Tibet, respectively, the clouds over these areas are more prone to precipitation. Fourth, mean height of the cloud top above sea level (Htop) is between 10 and 13 km, but the cloud depth (Dcld) is rather small, which is about 5000 m in southern TP and gradually reduces to 2500 m in northern TP. Fifth, the glaciation temperature (Tg) ranges from -30℃ in central and southern TP to -25℃ in northern TP, which, combined with the warmer Tg and the Tb less than 0℃, leads to the domination of ice process in the clouds;(3) the macro-and microphysical properties of convective clouds over the TP explain why rainfall there is frequent and lasts over a short time with small amount and large rain dro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PLATEAU Visible Infrared Imaging RADIOMETER SUITE (VRS) retrieval of CLOUD microphysical properties convectIVE CLOUD CLOUD base temperature CLOUD condensation nuclei
原文传递
近壁区因素对临界热负荷的影响
15
作者 文东升 王补宣 彭晓峰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28-130,共3页
为深入研究近壁区因素对临界热负荷的影响 ,基于宏观层 (Macrolayer)汽柱下的微层失稳导致临界热负荷产生的假设 ,分析了微层中的各种复杂行为。运用长波理论分析稳定性 ,得到临界过热度的表达式 ,从理论上预测了近壁区因素对临界热负... 为深入研究近壁区因素对临界热负荷的影响 ,基于宏观层 (Macrolayer)汽柱下的微层失稳导致临界热负荷产生的假设 ,分析了微层中的各种复杂行为。运用长波理论分析稳定性 ,得到临界过热度的表达式 ,从理论上预测了近壁区因素对临界热负荷的影响。发现微层中的 Marangoni流动 ,流体微观物理性质及湿润性 ,滑移系数等近壁区因素对临界过热度的大小具有重要的影响。理论分析与现有实验数据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热负荷 临界过热度 Maranoni流动 湿润性 微层失稳 近避区因素 流体动力学 滑移系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