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7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Mode Based on System Theory
1
作者 Xiao Huamao Wang Fengqi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92-96,共5页
The paper tries to explore circular economy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system theory. Circular economy is a kind of complicated economic activity, and it is a wholly new ecotype economy proposed by Western countries af... The paper tries to explore circular economy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system theory. Circular economy is a kind of complicated economic activity, and it is a wholly new ecotype economy proposed by Western countries after they had summed up many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from traditional economy. It is an entirety and has many layers. It keeps an open and dynamic balance. Because the system theory i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we should systemically analyze and study circular economy from the macroscopic view, correctly grasp its operational laws, improve its service functions, and realize human being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tent and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stem theory and the idea of circular economy. Then it analyzes circular economy based on the system theory.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and the system theory can promote the functions of circular econom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mode SYSTEM system theory
下载PDF
A stud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ibet of China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economic mode
2
作者 Zhao Xiaohong He Jia Jiang Li 《Ecological Economy》 2006年第3期235-244,共10页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issues on keeping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ibetan economy and the relative stability of its ecosystem. Henc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object, the study analyzes the sta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issues on keeping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ibetan economy and the relative stability of its ecosystem. Henc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object, the study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ibet and the problems of resource exploitation. It especially discusses frailty of Tibetan eco-environment, and evaluates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developing mode and the safety of plateau's ecosystem. It concludes that there is an inevitable clash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Tibetan economy and the safety of plateau's eco-system; this problem cannot be avoided by any decision maker, Therefore, the character of Tibetan econvironment and the requirement of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determine that ecological economy developing mode is the only choice for Tibet.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it should be compensated by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to assure that Tibetan economy can keep a higher developing spe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eature of plateau eco-economy system and demand of Tibeta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lso suggests several methods to apply the ecoeconomy developing strategy of Tib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 Ethnic group areas Ecological economy developing mode
下载PD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ode Transformation and Government Functions in Guizhou Province
3
作者 CHEN Chen Guizhou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Guiyang 550004,China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0年第5期41-44,共4页
Based on the brief account of the connotation of transform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government functions,the thesis will introduce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in Guizhou Province:firstly,... Based on the brief account of the connotation of transform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government functions,the thesis will introduce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in Guizhou Province:firstly,singl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secondly,larg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thirdly,low-level uti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fourthly,fierce contradiction between agricultural mode of produc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Then it analyzes the basic requirements for government functions in transforming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in Guizhou Province:the first one is the function to guid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structural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the second is the function to coordinate urban-rural development and equally supply basic public goods;the third is the function to inpu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serve agriculture;the fourth one is the dominant function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 as well as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peasants.In order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ode and maintain the sound an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som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ment functions:firstly,promoting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secondly,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the lead in providing rural public goods;thirdly,strengthening the skills training and technological education of rural labor force;fourthly,reducing the number of farmers and retaining the farm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RICULTURAL economy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下载PDF
China'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Economies of Scale: Barriers and Solutions
4
作者 蔡昉 王美艳 《China Economist》 2017年第2期46-54,共9页
This paper identifies three stages in Chin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ith reference to macr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While the first two stages focused on ensuring food security and rais... This paper identifies three stages in Chin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ith reference to macr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While the first two stages focused on ensuring food security and raising farmer's income,the current stage must give priority to moderniz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The lack of progress in this area is due to the following reasons:diminishing return to capital as a result of small and scattered farming operation which has compromised agricultural competitiveness;agriculture is overdependent on subsidy and protection under the conventional wisdom of the uniqueness of agriculture.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veal the barriers to China 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proposes recommendations on reforming the land and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s to increase the economies of scale and produ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ges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od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conomy of scale agricultural procluction function
下载PDF
Developing Foreign Trade and Economy of Huaibei
5
《China's Foreign Trade》 1996年第8期60-61,共2页
--Huaibei Commission of Foreign Tradeand Economy Huaibei is located in the north of Anhuiprovince,at the intersection of four provincesof Jiangsu,Shandong,Henan and Anhui.Itis a municipality directly under the provinc... --Huaibei Commission of Foreign Tradeand Economy Huaibei is located in the north of Anhuiprovince,at the intersection of four provincesof Jiangsu,Shandong,Henan and Anhui.Itis a municipality directly under the provincialgovernment that enjoys convenientcommunication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Huaibei is rich in minerals includingcoal,refractory clay,marble,iron,copper,gold,silver,cobalt and nickel.It is animportant production base for grain,cottonand oil,and has plenty of wheat,soybeans,cotton,rice,corn,sweet potatoes,mung beans,sesame,peanuts and so on.Its animalhusbandry and aquiculture also achieve alarge scale. Huaibei possesses a comple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e In LINE developing Foreign Trade and economy of Huaibei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数字经济赋能区域共同富裕的机理与路径 被引量:2
6
作者 范巧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65,共9页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首要目标,区域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在区域板块发展上的重要体现。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深入推进区域共同富裕提供了强大动力。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区域共同富裕产生了新要求、新特征和新要义。从宏观和微...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首要目标,区域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在区域板块发展上的重要体现。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深入推进区域共同富裕提供了强大动力。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区域共同富裕产生了新要求、新特征和新要义。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入手,从普惠发展效应、创新促进效应、空间溢出效应、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与供需匹配效应六个方面可以阐释数字经济赋能区域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与共享五个维度可以解析数字经济赋能区域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数字经济赋能区域共同富裕的实现要从五个方面入手:以数字创新驱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以数字技术赋能区域协调发展,以数字协同推进区域间生态保护机制构建,以数字“丝路”建设推进协同开放,以数字互联推动构建区域共享发展新机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共同富裕 数字经济 中国式现代化 数字化经济发展方式
下载PDF
中国各地区内外贸模式及其融入新发展格局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段庆林 《区域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0-137,F0002,共9页
中国各省(区、市)如何融入新发展格局,需要深刻认识各省(区、市)对内对外贸易特征。综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果,中国各省(区、市)的内外贸模式可以划分为双循环经济、外向型经济、自洽型经济、均衡型经济、内贸型经济、沿边型经济、输... 中国各省(区、市)如何融入新发展格局,需要深刻认识各省(区、市)对内对外贸易特征。综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果,中国各省(区、市)的内外贸模式可以划分为双循环经济、外向型经济、自洽型经济、均衡型经济、内贸型经济、沿边型经济、输入型经济等七种类型。随着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形势的不断分化,外向型经济地区的外贸依存度大幅下降,多数地区基础设施投资能力降低,中国经济发展格局面临重塑。各地区要融入新发展格局,一是要提升国际大循环的质量和水平,二是要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动力,三是要增强经济双循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外贸模式 新发展格局 外向型经济
下载PDF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贡献
8
作者 陈学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9,共9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主要表现在: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更鲜明的人民性;揭示绿色化蕴含着新的经济...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主要表现在: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更鲜明的人民性;揭示绿色化蕴含着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化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态经济学”内涵;把生态环境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因素,超越了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力理论;将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资源的社会价值与人类财富联系在一起,突破了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观和财富观;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和新发展观,创新了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方式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政治经济学 生态生产力 自然资源的社会价值 绿色发展方式
下载PDF
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开发模式探讨——以福建省厦门市A数字经济产业园三期项目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吕斌锋 《住宅产业》 2024年第3期65-67,共3页
科学技术的持续创新,推动了数字经济产业的迅猛发展。其中,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云计算等具有代表性的数字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及增值服务产品中,成为当前新兴战略产业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近年来,我国各地区纷纷制定... 科学技术的持续创新,推动了数字经济产业的迅猛发展。其中,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云计算等具有代表性的数字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及增值服务产品中,成为当前新兴战略产业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近年来,我国各地区纷纷制定数字经济产业园培育政策,通过特色产业园建设来培育新兴产业和业态,推动城市产业集群的持续升级。本文围绕如何借助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推动高质量产业发展,提升城市的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进行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产业园区 建设开发模式 数字经济产业园
下载PDF
中国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耦合协调关系:高质量发展视角
10
作者 王霞 毛晓蒙 刘明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1-55,共15页
推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耦合协调发展,是中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塑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内在要求。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厘清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机制的基础上,构建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 推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耦合协调发展,是中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塑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内在要求。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厘清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机制的基础上,构建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其各子系统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表明:东部地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相对较高,但中西部地区的上升趋势更为明显。从各子系统的耦合度来看,数字经济与市场需求的耦合度最高,与政府导向的耦合度最低;同时,与企业自身、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耦合度存在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从各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来看,数字经济与各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等级大体趋同,但尚未达到良好的状态,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一结论也印证了耦合协调是耦合的高级阶段,有效促进各子系统与数字经济的耦合协调关系,才能提升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整体的耦合协调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耦合度 耦合协调度 现代化产业体系
下载PDF
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共存模式、历时演化与互动效应
11
作者 俞立平 朱晓雨 金珍珍 《决策与信息》 2024年第4期52-64,共13页
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但生态环境情况不容乐观。新时代,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应做到社会经济与环境和谐共生。我国环境-经济共存模式可以分为:“环境好-经济好”... 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但生态环境情况不容乐观。新时代,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应做到社会经济与环境和谐共生。我国环境-经济共存模式可以分为:“环境好-经济好”“环境好-经济差”“环境差-经济差”“环境差-经济好”四种类型。分析我国各省区市环境-经济共存模式的历时演化,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进一步研究两者互动效应,结果表明:环境-经济共存模式存在模式理想型、模式升级型、模式待优型三类演化路径;我国大部分地区“环境-经济”共存模式均在动态升级,东部地区拥有绝对优势;环境与经济的互动效应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保护 区域经济 共存模式 高质量发展 环境治理
下载PDF
低碳经济背景下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研究
12
作者 徐万金 《中国农机装备》 2024年第8期101-104,共4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这一严峻形势下,发展可持续经济已经成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农业生产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对实现农业增长目标至关重要。以武夷山市为例,对低碳经济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进行探讨,... 在全球气候变化这一严峻形势下,发展可持续经济已经成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农业生产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对实现农业增长目标至关重要。以武夷山市为例,对低碳经济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进行探讨,旨在促进武夷山市及更大区域农业经济低碳转型并助力全球气候治理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经济 农业经济 发展方式
下载PDF
基于“互联网+”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探究 被引量:50
13
作者 郭美荣 李瑾 冯献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17,共8页
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任务。当前,互联网通过技术渗透与传统产业逐步融合,催生了一系列新业态。全国各地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农村信息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形成了现代农业驱动型、信息服务驱动型、电... 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任务。当前,互联网通过技术渗透与传统产业逐步融合,催生了一系列新业态。全国各地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农村信息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形成了现代农业驱动型、信息服务驱动型、电子商务推动型和全域综合发展型的基于"互联网+"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差、农村经营主体能力不足、农村电商软硬件条件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了如何解决制约农村互联网与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经济 发展模式 城乡一体化 互联网+
下载PDF
干旱区生态与经济系统耦合发展模式评判——以新疆为例 被引量:42
14
作者 袁榴艳 杨改河 冯永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41-47,共7页
分析干旱区生态和经济关系,对促进干旱区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用重大。研究通过对干旱区生态要素与经济要素耦合关系的分析,建立了干旱区生态与经济系统耦合发展的评判模型、标准和指标体系,并以新疆为例,分析了当前新疆15个地(州)市... 分析干旱区生态和经济关系,对促进干旱区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用重大。研究通过对干旱区生态要素与经济要素耦合关系的分析,建立了干旱区生态与经济系统耦合发展的评判模型、标准和指标体系,并以新疆为例,分析了当前新疆15个地(州)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状况及耦合发展模式。结果表明,新疆生态环境整体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15个地(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存在明显差距,生态与经济耦合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并呈现出协调发展经济主导型、低水平协调发展生态滞后型、低水平协调发展同步型、轻度失调发展经济滞后型、中度失调发展经济损益型、严重失调发展经济损益型6种生态经济耦合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生态经济系统 耦合发展模式 新疆
下载PDF
点轴网面区域经济发展与开发模式及其应用 被引量:8
15
作者 廖良才 谭跃进 +1 位作者 陈英武 戴绍利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80-82,共3页
本文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发展与开发模式,即点轴网面区域经济发展与开发模式,并通过分析国内外一些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验证了上述发展与开发模式的正确性。最后,应用点轴网面区域经济发展与开发模式,研究并提出了湖南... 本文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发展与开发模式,即点轴网面区域经济发展与开发模式,并通过分析国内外一些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验证了上述发展与开发模式的正确性。最后,应用点轴网面区域经济发展与开发模式,研究并提出了湖南省未来 30年左右的点轴网面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开发布局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经济发展阶段 发展模式 开发布局模式 中国
下载PDF
分享经济起源与实态考证 被引量:72
16
作者 李文明 吕福玉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2-51,共10页
"分享"不是"共享",而是"协同消费"。分享经济的基本理念是"使用所有权"。分享经济的商业模式是"个人对个人交易"。分享经济的实质是新型信息消费。分享经济的未来走向是:分享主体不... "分享"不是"共享",而是"协同消费"。分享经济的基本理念是"使用所有权"。分享经济的商业模式是"个人对个人交易"。分享经济的实质是新型信息消费。分享经济的未来走向是:分享主体不断换位、分享观念不断更新、分享规模不断扩大、分享范围不断拓展、分享内容不断丰富、分享形式不断创新、分享增量不断做大、分享价值不断提升、分享技术不断优化和分享社交不断本地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享经济 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
下载PDF
循环经济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以桂林恭城红岩村旅游点为例 被引量:21
17
作者 罗盛锋 黄燕玲 王利朋 《旅游论坛》 CSSCI 2009年第6期886-889,共4页
发展循环经济型旅游可以降低生态成本、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对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现实意义。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运用到乡村旅游发展中,构建循环经济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关注乡村旅游活动全过程的清洁化,降低了旅游活动带来... 发展循环经济型旅游可以降低生态成本、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对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现实意义。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运用到乡村旅游发展中,构建循环经济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关注乡村旅游活动全过程的清洁化,降低了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污染,强调资源的再生利用,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能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经济 乡村旅游 发展模式
下载PDF
循环经济实现途径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被引量:6
18
作者 白露 白永秀 +1 位作者 薛耀文 陈晶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4-88,共5页
循环经济倡导在物质和能源利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介绍国内外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并对国内外循环经济的研究状况从评价指标体系、发展模式、立法三个角度分别进行回... 循环经济倡导在物质和能源利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介绍国内外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并对国内外循环经济的研究状况从评价指标体系、发展模式、立法三个角度分别进行回顾,通过比较分析,找出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的不足,并指出今后需要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经济 指标体系 发展模式
下载PDF
基于地方经济发展特点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被引量:22
19
作者 阳富强 沈斐敏 陈伯辉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2012年第11期205-210,共6页
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安全学科建设中的一大热点问题。回顾了国内各高校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发展现状,包括相关高校的所属类别、行业背景,综述了有关安全学科建设的研究成果。结合福建省经济发展的特点,系统介绍了福州... 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安全学科建设中的一大热点问题。回顾了国内各高校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发展现状,包括相关高校的所属类别、行业背景,综述了有关安全学科建设的研究成果。结合福建省经济发展的特点,系统介绍了福州大学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培养模式,包括课程设置、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内容。最后提出高校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应坚持通用人才与行业人才相结合的培养思路;即各高校应该依据自身的类别、所处的地理位置、所拥有的行业背景等建立相应的安全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本科教育 培养模式 地方经济发展
下载PDF
港—产—城视角下临空经济的新模式 被引量:26
20
作者 赵冰 曹允春 沈丹阳 《开放导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0-74,共5页
本文以空港、临空产业、空港新城三个要素建立"港—产—城"理论体系,揭示临空经济发展过程中空港、产业、空港新城三者的互动机理,并借助该体系分析了临空经济的发展模式及演进过程,以为我国临空经济区选择发展模式、确定发... 本文以空港、临空产业、空港新城三个要素建立"港—产—城"理论体系,揭示临空经济发展过程中空港、产业、空港新城三者的互动机理,并借助该体系分析了临空经济的发展模式及演进过程,以为我国临空经济区选择发展模式、确定发展路径开阔思路,为空港城市的发展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港—产—城 临空经济 发展模式 演进机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