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扬子地块中太古宙地壳增生:来自黄陵背斜南部地区花岗闪长质片麻岩的证据
1
作者 王庆 蒋幸福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33-442,共10页
扬子地块黄陵背斜南部出露的花岗闪长质片麻岩是太古宙TTG片麻岩的重要组成单元,具有高Al2O3、Na2O、Sr以及低Rb、Nb等特征,属于高铝TTG系列,且具埃达克质岩石属性。结合片麻岩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的Nb、Ta和Hf等高场强元素富集以及Th、P... 扬子地块黄陵背斜南部出露的花岗闪长质片麻岩是太古宙TTG片麻岩的重要组成单元,具有高Al2O3、Na2O、Sr以及低Rb、Nb等特征,属于高铝TTG系列,且具埃达克质岩石属性。结合片麻岩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的Nb、Ta和Hf等高场强元素富集以及Th、Pb和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的特征,本文认为该岩石形成于俯冲环境下玄武质洋壳的部分熔融作用。黄陵背斜北部出露的2.9~3.0 Ga TTG片麻岩和弧性质角闪岩,反映该时期是扬子地块陆壳生长的一次重要阶段,且以洋壳俯冲产生岛弧或安第斯型岩浆作用的陆壳水平增生为主,通过微陆块拼贴或规模较小的板块构造模式而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块 黄陵背斜南部 花岗闪长质片麻岩 高铝TTG系列 地壳增生
下载PDF
Structural geometrical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of decollement growth folds in piedmont Fauqi Anticline of Zagros Mountains, Iraq 被引量:3
2
作者 OU ChengHua CHEN Wei +1 位作者 LI ChaoChun ZHOU WenJi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9期1885-1898,共14页
This study carried out detailed structural analyses of the plane structural deformation pattern and sectional structural deformation styles of the Fauqi Anticline by the 3D seismic section with full cover collection, ... This study carried out detailed structural analyses of the plane structural deformation pattern and sectional structural deformation styles of the Fauqi Anticline by the 3D seismic section with full cover collection, and carried out the kinematical simulation of the Fauqi anticlinal deep decollement coupling shallow growth folds and faults based on the fault decollement fold model and the forward balanced geological section technique. The study subsequently evaluated the differentiated petroleum enrichment mechanism of the Fauqi Anticline by utilizing the results of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and combining the spatial-temporal relationship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he reservoir, and the caprock.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fferentiated plane structural deformation pattern and hierarchical sectional structural deformation style were developed by the superposed coupling of deep decollement, syntectonic sedimentation of shallow growth strata, and the compression of the south-west horizontal tectonic stress from the Zagros Mountains. It was found that the differentiated structural deformation caused the differentiated enrichment of petroleum in the Fauqi Anticline. It was also found that the horizontal slip distance of the Fauqi Anticlinal Folds reached around 3.5 km by the simulation of deep decollement coupling the movement of the shallow growth folds and the fa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uqi anticline DECOLLEMENT growth fold Geometrical analysis of structures Kinematical simulation Petroleum enrichment Zagros Mountains
原文传递
Integrated Modelling and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of Ataga Field, Niger Delta Basin, Nigeria
3
作者 Jerry Danwazan Kehinde Joseph Egunjobi Richard Olorunfemi Akinwand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CAS 2023年第5期450-466,共17页
Integrated modelling, well correlation and petrophysical analysis were performed to characterize the reservoirs for optimum hydrocarbon correlation using 3-D seismic reflection data and suites of well logs from Ataga ... Integrated modelling, well correlation and petrophysical analysis were performed to characterize the reservoirs for optimum hydrocarbon correlation using 3-D seismic reflection data and suites of well logs from Ataga 5, 7, 10 and 11 wells respectively in Ataga field, shallow offshore, Niger Delta Basin, Nigeria. The study revealed the presence of two viable hydrocarbon bearing reservoirs, AT1 and AT2 and the average values of porosity, permeability, water saturation, hydrocarbon saturation, Net to Gross (NTG) and volume of shale are in the ranges of 15% - 77%, 44.5% - 75.5%, 25.5% - 85%, 15% - 75.5%, 0.70 - 0.88 and 0.11 - 0.38 respectively which goes further to show that the both reservoirs have fair characteristics that are suggestive of the presence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t can therefore be deduced that the permeability values are reflective of fair interconnectivity of pore spaces of sands within the well areas and their ability to transmit fluids, the depth and depth structural map generated for the horizons and structures shows that the most dominant trapping mechanism in the area under study is the crescentic growth fault and the rollover anticlines trending in the Northwest-Southeast direction and from the volumetric analysis. It can be deduced that the recoverable gas for AT1 and AT2 reservoirs is 2 × 10<sup>6</sup> mscf and 6 × 10<sup>6</sup> mscf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ger Delta growth Faults Rollover anticlines RESERVOIRS Hydrocarbon Saturation
下载PDF
Growth of the Huoerguosi anticline (north Tianshan Mountains) by limb rotation since the late Miocene 被引量:1
4
作者 WANG ShengLi CHEN Yan LU HuaF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8年第19期3028-3036,共9页
Huoerguosi 背斜,在北方 Tianshan 山山麓 fold-and-thrust 带定位了,是 trending 东方西方差错相关的褶层。在沿着 Jingou 河的生气的节,它的南方手足由 Anjihaihe 的生长前阶层组成( E ( 2-3 )一), Shawan (( E-3-N-1 ) s ), Tax... Huoerguosi 背斜,在北方 Tianshan 山山麓 fold-and-thrust 带定位了,是 trending 东方西方差错相关的褶层。在沿着 Jingou 河的生气的节,它的南方手足由 Anjihaihe 的生长前阶层组成( E ( 2-3 )一), Shawan (( E-3-N-1 ) s ), Taxihe ( N ( 1 ) t )和 Dushanzi ( N ( 2 ) d )的更低的部分形成, trending 东方西方并且蘸到南方 55 学位,并且 Dushanzi ( N ( 2 ) d )和 Xiyu 的上面的部分的生长阶层(( N-2-Q ( 1 )) x )形成,哪个在 Xiyu 的底部在生长阶层的底从 55 个学位减少到 47 个学位的剧降(( N-2-Q ( 1 )) x )形成到类似于在 Xiyu 的顶的 0 个学位(( N-2-Q ( 1 )) x )形成。在背斜的北方手足的阶层垂直或打翻,并且被突破戳切导致 drag 褶层。深入地,背斜是对称的,并且它的核心包括白垩纪和侏罗记忍受煤的床。在地震侧面,在背斜的南方手足的生长前阶层的地震反射镜常常蘸到南方,并且生长阶层之一扇向南方,谁的向上蘸减少。沿着 Jingou 河山谷和在地震侧面显示出的背斜的深结构的南方手足生长阶层 outcropped 的几何学显示 Huoerguosi 背斜是由手足旋转成长的分开褶层背斜。基于生长模型和 magnetostratigraphic 年龄,在 Huoerguosi 背斜的成长过程期间,南方手足吸收的平均弄短率类似于 0.46 mm/a ,和背斜的平均高举率类似于超过平均免职率的 0.86 mm/a ,它根据背斜的顶强烈地被侵蚀的事实。考虑 Huoerguosi 背斜的对称的几何学并且忽略突破推进,整个背斜弄短应该非常类似于 0.92 mm/a,加倍在南方手足从生长决定的弄短的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中新代 天山 地理结构
原文传递
西昆仑山前和田-柯克亚挤压构造带新生代变形时序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0
5
作者 梁瀚 汪新 +1 位作者 陈伟 王宇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7-37,共11页
受西昆仑山抬升挤压的影响,西昆仑山前东段发育褶皱冲断带,最新反射地震资料显示该地区发育了多套新生代的生长地层。本文利用这些生长地层数据分析了和田-柯克亚挤压构造带的变形时序,并且结合新生界的沉积形态探讨了西昆仑山的挤压隆... 受西昆仑山抬升挤压的影响,西昆仑山前东段发育褶皱冲断带,最新反射地震资料显示该地区发育了多套新生代的生长地层。本文利用这些生长地层数据分析了和田-柯克亚挤压构造带的变形时序,并且结合新生界的沉积形态探讨了西昆仑山的挤压隆升时间。研究结果表明,西昆仑山前和田-柯克亚挤压构造带西段的克里阳-甫沙构造发育三期前列式的生长地层:第一期在甫东构造东端始于中新世中期安居安期;第二期从上新世早期在柯克亚背斜后翼沉积;第三期在上新世晚期沉积于柯克亚背斜前翼,揭示柯克亚背斜变形时间,并且第三期构造变形将第二期生长地层旋转变形为"反向扇形"的形态,第二期生长地层形成由翼部向背斜顶部逐渐增厚、下部地层向上部产状变陡的奇怪现象。另一方面,和田南背斜的生长地层也从中新世中期开始沉积,因此西昆仑山前和田-柯克亚挤压构造带的变形时间始于中新世中期。结合西昆仑山前东段新生代褶皱冲断带区域剖面中显示的从中新世开始、向盆地内减薄的沉积楔形体,作者认为西昆仑山中新世中期开始,挤压隆升作用已经扩展到山前和田-柯克亚挤压构造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山 断层相关褶皱 生长地层 柯克亚背斜 和田南背斜
下载PDF
利用变形河流阶地限定帕米尔北缘木什背斜的缩短、隆升和侧向扩展 被引量:22
6
作者 李涛 陈杰 +3 位作者 肖伟鹏 Burbank D W 黄明达 Thompson J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08-322,共15页
位于帕米尔前缘逆冲推覆体(Pamir Front Thrust,PFT)东端的木什滑脱背斜,是帕米尔弧形推覆构造带最前缘和最新的变形带。对地形横剖面、纵剖面和水系发育特征的分析表明,木什背斜总体上具有由西向东扩展生长的特征。在背斜核部及北翼发... 位于帕米尔前缘逆冲推覆体(Pamir Front Thrust,PFT)东端的木什滑脱背斜,是帕米尔弧形推覆构造带最前缘和最新的变形带。对地形横剖面、纵剖面和水系发育特征的分析表明,木什背斜总体上具有由西向东扩展生长的特征。在背斜核部及北翼发育数级开阔平坦的沿轴向展布的河流阶地,阶地可划分为4期。利用阶地堆积细颗粒石英光释光测年获得阶地面T2a、T3和T4的形成年龄分别为(15.8±2.40)ka、(55.1±10.3)ka、(131.4±23.9)ka。伴随背斜的生长扩展,河流阶地面发生了横向和纵向掀斜,并形成断层陡坎和褶皱陡坎。木什背斜晚第四纪的缩短和隆升主要是通过褶皱翼旋转机制进行的,估算其最小缩短速率为(1.6±0.3)mm/a,最小隆升速率为(1.9±0.3)mm/a。与此同时,沿轴向背斜发生了向东的侧向迁移和旋转。根据背斜垂直隆升与侧向扩展之间的关系,估算背斜在131~16ka期间向东的侧向迁移扩展速率较快,为(14.6±3.6)mm/a;自16ka至今,侧向迁移扩展速率迅速减小至(1.7±0.3)mm/a,背斜向东的迁移扩展可能已基本停止,而以侧向旋转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 木什背斜 晚第四纪 河流阶地 褶皱生长 侧向扩展
下载PDF
冷湖背斜带中东段构造特征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戴俊生 曹代勇 张守仁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61-565,共5页
在对有代表性的4 条地震剖面的解释、分析和平衡剖面编制的基础上, 分析了冷湖背斜带中东段的基本构造特征, 指出其构造变形程度西部强东部弱, 在各个背斜的演化过程中均包含生长背斜发育阶段, 北东倾逆断层发育时期早于南西倾逆... 在对有代表性的4 条地震剖面的解释、分析和平衡剖面编制的基础上, 分析了冷湖背斜带中东段的基本构造特征, 指出其构造变形程度西部强东部弱, 在各个背斜的演化过程中均包含生长背斜发育阶段, 北东倾逆断层发育时期早于南西倾逆断层, 反映出祁连山向柴达木盆地的冲断挤压作用早于阿尔金山, 喜山运动晚期构造改造作用强烈. 特提斯阶段性俯冲、消减和闭合作用, 以及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最终碰撞和往北楔入作用是冷湖背斜带发育的区域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湖 背斜带 平衡剖面 构造特征 煤系地层 断层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东北缘中侏罗世逆冲构造变形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9
8
作者 林璐 何光玉 +7 位作者 张洪安 云露 余腾孝 朱永辉 王离迟 姚泽伟 董传万 竺国强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67-472,482,共7页
主要依据准噶尔盆地东北缘青格里底山前冲断带二维地震剖面的精细地质解释,并结合临近阿尔泰造山带燕山期花岗岩的同位素定年,认为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在中侏罗世存在逆冲构造变形.该构造变形发生于中侏罗统西山窑组(J2x)沉积期,形成了走... 主要依据准噶尔盆地东北缘青格里底山前冲断带二维地震剖面的精细地质解释,并结合临近阿尔泰造山带燕山期花岗岩的同位素定年,认为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在中侏罗世存在逆冲构造变形.该构造变形发生于中侏罗统西山窑组(J2x)沉积期,形成了走向北西、倾向北东的逆断层及断层传播褶皱,表明其时准噶尔盆地东北缘曾受到来自于北东方向的挤压应力作用,其力源可能和西伯利亚板块与蒙古-华北板块的碰撞、拼贴事件有关,是蒙古-鄂霍次克洋闭合的陆内反映.这对于促进北疆地区构造变形与盆山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 构造变形 中侏罗世 生长背斜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生长构造格架与油气聚集 被引量:9
9
作者 胡望水 谢锐杰 +5 位作者 官大勇 丁文龙 张文军 毛治国 王炜 张振坤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25-434,共10页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新生界断裂划分为同生逆断裂、后生同生逆断裂和后生断裂 ,背斜发育有同生断展背斜、后生断展背斜及生长背斜 ,昆北断阶区褶皱发育演化序列为同生断展背斜之上叠加了生长背斜 ,一里坪坳陷、茫崖坳陷褶皱发育演化序列...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新生界断裂划分为同生逆断裂、后生同生逆断裂和后生断裂 ,背斜发育有同生断展背斜、后生断展背斜及生长背斜 ,昆北断阶区褶皱发育演化序列为同生断展背斜之上叠加了生长背斜 ,一里坪坳陷、茫崖坳陷褶皱发育演化序列是后生断展背斜上叠加了同生断展背斜 ,同生断展背斜之上又叠加了生长背斜。新生代生长构造格架由三期生长构造组成 ,古近纪—早上新世逆同生构造、中—晚上新世逆同生构造和中—下更新世生长背斜组成 ,不同构造单元构造格架组成略有不同。三期生长构造是由E—N12 盆地基底扭压整体拗陷作用、N22 —N3 2 盆地基底扭压差异拗陷作用和Q盆地基底扭压缓慢拗陷作用而形成的。构造圈闭主要有同生断展背斜、后生断展背斜、生长背斜、断鼻等 ,且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主要分布在昆北断阶、茫崖坳陷。同生逆断裂的长期活动有利于油气的运移、聚集 ,位于油源区附近的同生和后生断展背斜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构造 同生断展背斜 逆同生断裂 构造格架 扭压拗陷作用 油气聚集
下载PDF
天山北缘前陆冲断带形成时间的地层学证据 被引量:22
10
作者 方世虎 郭召杰 +4 位作者 张志诚 吴朝东 王美娜 袁庆东 张锐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1期24-28,共5页
乌鲁木齐附近天山北缘喀拉扎背斜及其周缘的地层学分析表明,上中新统—上新统昌吉河群(N1-2ch)(相当于独山子组N1-2d)是喀拉扎山地区发育的生长地层,是喀拉扎背斜形成时的同构造沉积层序.这个结论表明,包括喀拉扎背斜在内的天山北缘第... 乌鲁木齐附近天山北缘喀拉扎背斜及其周缘的地层学分析表明,上中新统—上新统昌吉河群(N1-2ch)(相当于独山子组N1-2d)是喀拉扎山地区发育的生长地层,是喀拉扎背斜形成时的同构造沉积层序.这个结论表明,包括喀拉扎背斜在内的天山北缘第一排前陆冲断构造带形成于晚中新—上新世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学 沉积地层 前陆褶皱冲断带 喀拉扎背斜
下载PDF
库车再生前陆盆地冲断构造楔特征 被引量:113
11
作者 卢华复 贾承造 +4 位作者 贾东 陈楚铭 刘志宏 王国强 王胜利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57-271,共15页
库车再生前陆盆地冲断构造楔由一系列向南运动的逆冲断层和相关褶皱组成。冲断楔的北部以断层转折褶皱、断层传播褶皱、双重逆冲构造为主。断层楔的前缘发育了很好的滑脱膝折背斜 ,全为肓断层控制 ,形成隐蔽式前锋。冲断层的就位从中新... 库车再生前陆盆地冲断构造楔由一系列向南运动的逆冲断层和相关褶皱组成。冲断楔的北部以断层转折褶皱、断层传播褶皱、双重逆冲构造为主。断层楔的前缘发育了很好的滑脱膝折背斜 ,全为肓断层控制 ,形成隐蔽式前锋。冲断层的就位从中新世开始 ,自北向南迁移 ,前锋的构造形成在第四纪。造成逆冲断层的地壳水平缩短作用速度在中新世较慢 ,平均为 0 .35 5mm/a ,上新世中期达 0 .82mm/a ,而到上新世晚期和第四纪速度增大了约一个数量级 ,达到 1.2 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再生前陆盆地 冲断构造楔 新生代构造 逆冲断层相关褶皱 背斜前翼生长三角 地壳缩短速度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英买2号背斜的成因机制与构造模型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宁宁 何登发 +1 位作者 孙方源 桂宝玲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3-148,共16页
英买力低凸起位于塔北隆起西部,是重要的含油气区域。英买2号背斜的研究与认识对于揭示区域构造演化及南部多个内幕型碳酸盐岩背斜的成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断层相关褶皱原理及平衡剖面等方法,对英买2号背斜的地震剖面进行解... 英买力低凸起位于塔北隆起西部,是重要的含油气区域。英买2号背斜的研究与认识对于揭示区域构造演化及南部多个内幕型碳酸盐岩背斜的成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断层相关褶皱原理及平衡剖面等方法,对英买2号背斜的地震剖面进行解释及复原。研究表明,英买2号背斜为固定翼长的滑脱褶皱,滑脱面位于中寒武统下部塑性层中,背斜演化经历了宽缓斜坡、起伏南倾、构造逆冲、稳定沉降掩埋和调整改造等5个阶段。背斜开始隆升时间为奥陶纪末期,地层缩短量为400-700m,在海西末期隆升后遭受严重剥蚀,后期发育具传播性质的断层,伴有2期生长构造发育,背斜的前翼发生翼部旋转,发育生长三角,后翼有上超现象,体现了不同时期沉积速率的变化,也反映了后期构造活动的阶段性与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脱褶皱 断层传播褶皱 生长地层 英买2号背斜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轮南古隆起形成时间的判定 被引量:6
13
作者 黄少英 张玮 +6 位作者 李曰俊 周思宇 李洪辉 郑多明 黄智斌 李程 黄彤飞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89-1098,共10页
轮南古隆起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是一个大型基底卷入型鼻状背斜。卷入背斜构造变形的地层包括下古生界及其以下地层。它的形式演化控制着轮南复式油气聚集区的形成与分布。过轮南古隆起的地震剖面上显示,这里发育上泥盆统东河砂岩底、志... 轮南古隆起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是一个大型基底卷入型鼻状背斜。卷入背斜构造变形的地层包括下古生界及其以下地层。它的形式演化控制着轮南复式油气聚集区的形成与分布。过轮南古隆起的地震剖面上显示,这里发育上泥盆统东河砂岩底、志留系底和上奥陶统底3个与古隆起形成密切相关的不整合面。上奥陶统底是一个低角度不整合面至平行不整合面,地层间断很小。志留系与下伏地层之间是一个低角度不整合接触,存在一定规模的地层间断。东河砂岩与下伏地层之间是一个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接触,是一个较大的地层间断。东河砂岩直接不整合覆盖在下志留统甚至更老地层之上。上奥陶统至下志留统(中-上志留统缺失)为生长地层;上奥陶统之下的地层是前生长地层;东河砂岩及其上覆的石炭系是生长后地层。根据已有构造分析成果,塔里木盆地中志留世—中泥盆世处于造山后区域性伸展构造背景。据此分析,轮南古隆起(背斜)的构造变形起始于中奥陶世末—晚奥陶世初,持续至早志留世。此后进入风化夷平阶段,古隆起依然存在,但是背斜构造变形已经结束。至东河砂岩沉积时,轮南古隆起基本被夷平,并逐渐被埋于地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南古隆起 基底卷入型背斜 生长地层 不整合 晚奥陶世—早志留世 中志留 世—中泥盆世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北天山前陆盆地前缘西湖背斜带第四纪褶皱作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浩然 陈杰 +2 位作者 李涛 李跃华 张博譞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91-805,共15页
西湖背斜带属于北天山前陆盆地最前缘的第四排活动褶皱-逆断裂带,前人对西湖背斜带的第四纪活动尚无系统研究。文中对5条横穿背斜的地震反射剖面进行解译,结合地表地质地貌的发育特征,对褶皱类型、生长机制、褶皱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和... 西湖背斜带属于北天山前陆盆地最前缘的第四排活动褶皱-逆断裂带,前人对西湖背斜带的第四纪活动尚无系统研究。文中对5条横穿背斜的地震反射剖面进行解译,结合地表地质地貌的发育特征,对褶皱类型、生长机制、褶皱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和变形量等进行了研究。西湖背斜的EW向变形长度>47km,其中隐伏区的变形长度>14km,地表出露区的最大变形宽度约为8.5km。西湖背斜内部连续发育一系列次级断层,在其北部发育一个变形幅度较小的背斜(西湖北背斜)。西湖背斜是以翼旋转方式变形的滑脱褶皱,其缩短量在地形高点附近约为(1070±70)m,向W递减至(130±30)m,向E快速递减至(650±70)m;因外部物质涌入或内部物质流出导致其盈余面积为-0.34~0.56km^2。通过横穿西湖北背斜的2条地震反射剖面(剖面A、B)计算其平均缩短量为(60±10)m、(130±40)m,由外部物质流入导致的盈余面积为0.5km^2、0.74km^2。地震反射剖面在背斜两翼均发育生长地层,生长地层的起始位置在背斜地表出露区的东段位于地下1.9~2.0km处,在背斜西端隐伏区位于地下3.7km处。地震反射剖面成像结果(剖面D、E)显示,在地下3.3km处可见上覆地层超覆在西湖背斜之上,而上覆地层基本未发生变形,表明该段背斜已不再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天山 西湖背斜带 地震反射剖面 滑脱褶皱 生长地层
下载PDF
滚动背斜形成机理探讨 被引量:4
15
作者 祁大晟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85-389,共5页
滚动背斜是两期构造运动的产物:第一期,在区域张应力作用下形成正断层;第二期,在区域性压应力作用下形成滚动背斜。滚动背斜的形成和展布受同期同生断层的控制。滚动背斜常位于这些同生断裂的下降盘,呈串珠状分布。这些同生断层早期可... 滚动背斜是两期构造运动的产物:第一期,在区域张应力作用下形成正断层;第二期,在区域性压应力作用下形成滚动背斜。滚动背斜的形成和展布受同期同生断层的控制。滚动背斜常位于这些同生断裂的下降盘,呈串珠状分布。这些同生断层早期可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而后期又被改造为封闭性压性结构面,利于油气的保存.因而使滚动背斜成为良好的油气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动背斜 圈闭 油气藏 形成机理
下载PDF
元坝须家河组须三段沉积厚度的控制因素 被引量:8
16
作者 沈敏 秦华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1年第4期3-5,77,共3页
对元坝地区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进行了层位解释,分析了波阻抗特征、地震波反射结构、同相轴平面展布,结合地质资料,认为须家河组中部泥岩段向南东减薄原因为现通南巴构造带在须家河组须三段沉积时期有过活动,即发育生长背斜,而向西厚度剧... 对元坝地区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进行了层位解释,分析了波阻抗特征、地震波反射结构、同相轴平面展布,结合地质资料,认为须家河组中部泥岩段向南东减薄原因为现通南巴构造带在须家河组须三段沉积时期有过活动,即发育生长背斜,而向西厚度剧增的原因还有盆地的持续凹陷使西部水体持续变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集段 须家河组 生长背斜 同沉积背斜 水下古隆起 通南巴
下载PDF
贝尔断陷逆牵引背斜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始波 宋铁星 藏惠凡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5,共2页
本文分析了海拉尔盆地贝尔断陷的逆牵引背斜构造特征及其成因,指出此种类型构造是最有利的含油气构造之一,为进一步的油气勘探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逆牵引背斜 构造类型 油气勘探 贝尔断陷 盆地
下载PDF
海原断裂干盐池拉分盆地中央断层的形成机制探讨
18
作者 雷生学 冉勇康 +3 位作者 李彦宝 李海鸥 高也 郭巍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6-52,共17页
拉分盆地内部的"对角线式中央断层",不仅在拉分盆地的消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对大地震的发生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研究其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与拉分盆地相比,专门针对中央断层的研究较少,制约了人们对拉分盆地乃... 拉分盆地内部的"对角线式中央断层",不仅在拉分盆地的消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对大地震的发生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研究其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与拉分盆地相比,专门针对中央断层的研究较少,制约了人们对拉分盆地乃至走滑断裂带构造演化过程的理解。文中以海原断裂带中段的干盐池拉分盆地为例,对盆地内的中央断层开展了地质地貌调查、浅层人工地震勘探和钻孔联合探测等工作,着重对该断层的性质和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获得的主要认识有:1)与前人的认识不同,干盐池盆地中央断层为一条倾向SW的逆走滑断层;2)干盐池盆地为一不对称拉分盆地,其形成演化主要受盆地北缘的南-西华山北麓断层控制,盆地内堆积了厚度> 680m的生长地层且构成了翻转背斜;3)干盐池拉分盆地的实例表明,逆走滑中央断层的形成机制可能是"截弯取直"作用,即初期发育的反向正断层在截弯取直后吸收了边界断层的逆走滑位移而形成,而翻转背斜可能对中央断层的倾向发生旋转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对称拉分盆地 对角线式中央断层 翻转背斜 截弯取直 生长地层 海原断裂
下载PDF
一个从两端向中间生长的背斜:台湾西部麓山带八卦山背斜
19
作者 张进 马宗晋 王乾盈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59-468,共10页
八卦山背斜位于台湾西部的逆冲褶皱带,总体生长是从北向南发展的。由于该地区滑脱面锦水页岩的倾角在走向上有很明显的变化,南北两端小,中部倾角大;因此随之卷入褶皱的地层在走向上也发生明显的变化,造成该背斜形成两端向西突出以及中... 八卦山背斜位于台湾西部的逆冲褶皱带,总体生长是从北向南发展的。由于该地区滑脱面锦水页岩的倾角在走向上有很明显的变化,南北两端小,中部倾角大;因此随之卷入褶皱的地层在走向上也发生明显的变化,造成该背斜形成两端向西突出以及中部窄而两端宽的平面形态。由于在该背斜两端均受到边界构造的控制(可能是侧断坡),因此背斜的生长受到限制,早期主要从北向南,晚期主要从南向北,这样的发育过程可以很好的解释背斜的平面特征、轴面分布特征以及不同部分的形成机制,八卦山背斜内部的发育有其自身独特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卦山背斜 漳化断层 断层相关褶皱 锦水页岩 侧向迁移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通南巴背斜中三叠世以来构造变形时间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7
20
作者 陈龙博 何登发 +3 位作者 王贝 李英强 梅庆华 文竹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33-445,共13页
通南巴背斜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中三叠世以来经历多期构造挤压与叠加作用,其形成与演化主要受到米仓山构造带由北西向南东冲断挤压作用的控制以及大巴山构造带由北东向南西构造叠加的影响,因此,厘定通南巴背斜的构造活动时间可以有效约... 通南巴背斜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中三叠世以来经历多期构造挤压与叠加作用,其形成与演化主要受到米仓山构造带由北西向南东冲断挤压作用的控制以及大巴山构造带由北东向南西构造叠加的影响,因此,厘定通南巴背斜的构造活动时间可以有效约束米仓山中三叠世以来陆内变形时间,亦对区域构造变形时序以及米仓山基底冲断变形特征有指示意义。本文以两条地质剖面为基础,刻画出背斜南翼中-上侏罗统旋转生长地层特征,表明地层发生褶皱的启动时间为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早期,并且通过长剖面解释,认为米仓山基底发育楔入冲断构造,楔端点位移沿前震旦系滑脱层向盆地扩展传递导致了通南巴背斜NE向构造的形成。磷灰石裂变径迹热模拟显示,通南巴背斜分别于晚白垩世早期(95~90 Ma)和新生代中晚期(~24 Ma)开始快速隆升剥蚀,隆升速率分别为0.06~0.085 mm/a和0.133 mm/a左右。通过汇总区域低温热年代学样品点,分区建立构造变形时空序列,得出川东北地区在中-晚侏罗世、白垩纪以及始新世-中新世分别发生一次米仓山由北向南的构造扩展以及大巴山由北东向南西的构造叠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南巴背斜 生长地层 低温热年代学 楔入冲断构造 构造扩展与叠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