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of Breccias and C-O-Sr-S Isotope Geochemistry of the Duocaima Pb-Zn Deposit in Tuotuohe, Qinghai Province: Implications for the Ore-forming Process 被引量:4
1
作者 HAO Hongda SONG Yucai +3 位作者 LI Liansong JIA Zongyong WANG Yuankui LIU Qu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5期1568-1587,共20页
The Duocaima carbonate-hosted Pb-Zn deposit is a newly found large deposit in the southern area of Qinghai Province.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genesis, significance to Pb-Zn mineralization of the widely devel... The Duocaima carbonate-hosted Pb-Zn deposit is a newly found large deposit in the southern area of Qinghai Province.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genesis, significance to Pb-Zn mineralization of the widely developed breccias, and the ore-forming process have been carefully studied based on geological documentation of drilling holes, microscopic observations of petrography and microstructure and some stable isotope measurements.Based on the compositions of the clast and matrix, the breccia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types: limestone clasts cemented by marl; limestone clasts with fine-grained calcareous materials; and limestone clasts cemented by hydrothermal calcite.The mineralization in the first type of breccia is weak, whereas it is strong in the latter two types of breccias.According to the locations of occurrence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reccias alo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reccias and mineralization, part of the limestone clasts that are cemented by marl and outcrop in the contact zone between the Wudaoliang Formation(Nw) and the underlying Jiushidaoban Formation(Pj) are attributed to synsedimentary fault-genetic breccia, whereas the last of the limestone clasts that are cemented by marl and developed in the Jiushidaoban Formation(Pj) are attributed to the breccia generated by karst cave collapse; the limestone clasts with fine-grained calcareous materials and the limestone clasts cemented by hydrothermal calcite are attributed to breccia formed by hydrothermal dissolution.The breccia formed by karst collapse had consistently evolved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while the breccias with other origins were formed around the period of mineralization(i.e., about or slightly later than 20–16 Ma).The breccia generated by karst cave collapse and hydrothermal dissolution are somewhat related; the formation of the breccia from karst cave collapse provided open space for the later mineralization and reaction between hydrothermal fluids and host rocks, and the subsequent strong dissolution by hydrothermal fluids transformed some of the breccia formed earlier by karst cave collapse.Meanwhile, carbonate host rocks with breccias and brecciaed mineralization can be a potential sign of Mississippi Valley Type(MVT) deposits and important indicators for regional mineral exploration.The δ13CV-PDB, δ18OVSMOW, and 87Sr/86 Sr values of hydrothermal calcite in the Duocaima deposit range from 4.3‰ to 7.1‰, 14.9‰ to 20.1‰, and 0.707494 to 0.708185, respectively; the δ13CV-PDB, δ18OV-SMOW, and 87Sr/86 Sr values of the host limestones of the Jiushidaoban Formation range from 3.6‰ to 5.3‰, 18.0‰ to 20.5‰, and 0.707372 to 0.707945, respectively.The δ13CV-PDB and 87Sr/86 Sr values of hydrothermal calcite and limestone are similar, indicating single sources of C and Sr in this deposit, with the likely source being the limestone of the Jiushidaoban Formation.The minor scattering of the δ18OV-SMOW values suggests that different O isotope fluids underwent the isotope exchange reaction.The C-O-Sr isotope characteristics indicate that the host limestones experienced a dissolution and precipitation process during mineralization, which is beneficial to improving the porosity of host rocks and promoting the precipitation of metal sulfides.The δ34SV-CDT value of the breccia-type mineralization sulfides ranges from-30.4‰ to-0.3‰; that is, the δ34SV-CDT value is negative with considerable variation, illustrating that during the breccia-type mineralization process, the bacteriogenic reduction of sulfates provided the vast majority of sulfur, whereas the thermochemical reduction of sulfates was relatively unimportant.The brecciation that occurred as a result of karst cave collapse was mainly generated by the dissolution of groundwater; however, the brecciation related to hydrothermal dissolution and mineralization processes were caused by mixing of different flui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ecciaS hydrothermal dissolution karst cave Mississippi Valley Type Pb-Zn deposit Duocaima
下载PDF
云南开远市吉德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
2
作者 杨春海 王基元 《云南地质》 2024年第1期42-51,共10页
吉德金矿矿体主要呈似层状、透镜状产于峨眉山玄武岩与下伏灰岩岩溶不整合面、玄武质火山碎屑岩夹层及次级构造破碎带中,有红土型和岩溶角砾岩型两种类型,金以微粒自然金为主,目前矿床规模较小、地质研究程度较低。通过总结成矿规律、... 吉德金矿矿体主要呈似层状、透镜状产于峨眉山玄武岩与下伏灰岩岩溶不整合面、玄武质火山碎屑岩夹层及次级构造破碎带中,有红土型和岩溶角砾岩型两种类型,金以微粒自然金为主,目前矿床规模较小、地质研究程度较低。通过总结成矿规律、构建成矿模式,对矿区及外围寻找红土型和岩溶角砾岩型金矿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土型 岩溶角砾岩型 不整合面 成矿规律 成矿模式 吉德金矿 云南开远
下载PDF
川东五百梯地区石炭系岩溶古地貌识别及储集意义
3
作者 王同川 陈浩如 +3 位作者 温龙彬 钱玉贵 李玉琢 文华国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9-121,共13页
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岩心及地震资料,通过建立地震正演模型模拟、RGB分频融合技术及波形分类分析等手段,对川东五百梯地区石炭系岩溶古地貌进行了识别与刻画。研究结果表明:(1)川东五百梯地区石炭系遭受的岩溶作用强度自西向东逐渐变小... 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岩心及地震资料,通过建立地震正演模型模拟、RGB分频融合技术及波形分类分析等手段,对川东五百梯地区石炭系岩溶古地貌进行了识别与刻画。研究结果表明:(1)川东五百梯地区石炭系遭受的岩溶作用强度自西向东逐渐变小,东南部石炭系原始沉积厚度更大,但残余厚度分布不均匀,主要为10~30 m;西北部地层厚度较小,为0~15 m。(2)研究区石炭系自西向东可识别出岩溶高地和岩溶斜坡2个二级地貌单元,岩溶斜坡可划分为残丘和浅洼2个三级地貌单元,再依据其差异溶蚀特征,可进一步划分为陡斜坡浅洼和缓斜坡浅洼,浅洼内发育残丘、暗河及落水洞。反射同相轴的上提和下拉特征、岩溶角砾岩的发育、地震层拉平剖面、RGB分频融合及波形变化特征等均可识别出岩溶古地貌的发育。(3)研究区石炭系各地貌单元的分布受构造控制,浅洼和残丘多以椭圆状或不规则长条状呈北西—南东向展布,暗河的展布与浅洼长轴方向一致;岩溶古地貌控制着地层厚度以及溶蚀孔洞的发育,残丘残余厚度较大,岩溶作用强,充填作用较弱,溶蚀孔洞较发育,储层平均孔隙度为4.34%;缓斜坡浅洼残余厚度较小,充填作用较强,溶蚀孔洞不发育,储层平均孔隙度为2.68%,而陡斜坡浅洼虽然残余厚度小,但因潜水位低、泄水能力强,溶蚀作用强而充填作用弱,储集空间发育,储层平均孔隙度为5.05%;缓斜坡和陡斜坡储层平均孔隙度分别为3.67%和3.31%,岩溶高地孔隙度最小,平均为2.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古地貌 浅洼 残丘 岩溶斜坡带 地震正演模拟 RGB分频融合 岩溶角砾岩 黄龙组 石炭系 川东五百梯地区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黄龙组古岩溶地貌研究 被引量:51
4
作者 文华国 郑荣才 +3 位作者 沈忠民 胡忠贵 李伟 张志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16-827,共12页
作为川东地区最重要的天然气储集类型之一的石炭系黄龙组古岩溶型储层,业已引起众多油气地质工作者的重视。通过古岩溶作用标志识别和成因分析,采用残余地层厚度法、地貌法和印模法等技术手段对川东地区黄龙组古岩溶地貌进行恢复,从中... 作为川东地区最重要的天然气储集类型之一的石炭系黄龙组古岩溶型储层,业已引起众多油气地质工作者的重视。通过古岩溶作用标志识别和成因分析,采用残余地层厚度法、地貌法和印模法等技术手段对川东地区黄龙组古岩溶地貌进行恢复,从中划分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和岩溶盆地三个岩溶地貌单元和峰丛、溶沟、落水洞、坡地、谷地、浅洼、残丘和槽地等微地貌单元,在平面上细分出七个典型的古岩溶地貌分区,并对分区内的岩溶地貌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不同古岩溶地貌分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微地貌单元组成特征具有明显差异,从而直接影响到天然气藏的发育。在此基础上,对川东地区古岩溶及储层发育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构造、气候、岩性、层位、古地形、古水文条件和不同的岩溶地貌形态影响和控制着古岩溶储层的发育与区域分布。上述研究成果将为川东石炭系古岩溶型储层评价与有利区带优选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角砾岩 古岩溶地貌 微地貌 碳酸盐岩储层 控制因素 石炭系 川东
下载PDF
滇西北兰坪地区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架崖山-北厂矿段岩石地层特征 被引量:15
5
作者 高兰 王安建 +4 位作者 刘俊来 修群业 曹殿华 王军 徐从荣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55-865,共11页
详细描述了滇西北兰坪金顶矿区架崖山-北厂主矿段露采剖面的岩石地层学特征。架崖山-北厂矿段出露正常沉积岩和非正常沉积岩两大岩石系列,分别由灰白色白云质灰岩、黑色泥晶灰岩、青灰色泥灰岩、杂色泥质粉砂岩、砖红色粉砂岩、红色膏... 详细描述了滇西北兰坪金顶矿区架崖山-北厂主矿段露采剖面的岩石地层学特征。架崖山-北厂矿段出露正常沉积岩和非正常沉积岩两大岩石系列,分别由灰白色白云质灰岩、黑色泥晶灰岩、青灰色泥灰岩、杂色泥质粉砂岩、砖红色粉砂岩、红色膏溶角砾岩和浅灰色钙质砂岩、灰褐色灰岩角砾岩、杂色垮塌角砾岩组成。空间上以非正常沉积岩系列灰褐色灰岩角砾岩和浅灰色钙质砂岩为中心,正常沉积岩系列灰白色白云质灰岩、黑色泥晶灰岩、杂色泥质粉砂岩、青灰色泥灰岩和红色膏溶角砾岩分布于其周围。灰褐色灰岩角砾岩和浅灰色钙质砂岩构成了金顶矿区的2种主要矿石类型,二者空间上密切共生,近直立的灰岩角砾岩分布于近水平的钙质砂岩层的下部,构成似"蘑菇"状的几何形态。架崖山-北厂矿段岩石地层学的特征揭示了兰坪金顶铅锌矿泥底辟机制的成因特点,为矿区勘查和外围寻找金顶式矿床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岩角砾岩 钙质砂岩 膏溶角砾岩 超大型铅锌矿床 兰坪盆地
下载PDF
藏北羌塘盆地菊花山地区晚三叠世古岩溶不整合面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12
6
作者 陈文西 王剑 +1 位作者 汪正江 付修根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99-703,729,共6页
菊花山地区出露的肖茶卡组—那底岗日组,其接触关系清楚,是北羌塘盆地代表性的剖面。在对该剖面中两者之间的砾岩进行详细的野外观测和分层取样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肖茶卡组顶部与那底岗日组底部之间的砾岩为上、下两套不同成因、不同... 菊花山地区出露的肖茶卡组—那底岗日组,其接触关系清楚,是北羌塘盆地代表性的剖面。在对该剖面中两者之间的砾岩进行详细的野外观测和分层取样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肖茶卡组顶部与那底岗日组底部之间的砾岩为上、下两套不同成因、不同性质的砾岩组合。下套角砾岩以钙质、铁泥质胶结为特征,是肖茶卡组沉积期后海平面下降,出现广泛暴露、风化溶蚀形成的岩溶角砾岩;上套砾岩以凝灰质胶结为特征,是岩溶角砾未固结之前,发生构造活动产生的火山碎屑、熔岩流携带、搬运松散岩溶角砾再次沉积形成的那底岗日组底砾岩。从而确定了肖茶卡组与那底岗日组为岩溶不整合接触关系。该岩溶不整合面是羌塘盆地构造演化分析的重要证据,也是油气勘探的重要标志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角砾 岩溶不整合 肖茶卡组 那底岗日组 羌塘盆地 西藏
下载PDF
金沙江寨子村巨型古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及其发生机制 被引量:26
7
作者 徐则民 刘文连 黄润秋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3539-3550,共12页
通过现场调查,对金沙江寨子村巨型古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该滑坡后缘与前缘高差638 m,体积2.5×108 m3。主断壁外围发育有宽30~100 cm的冠裂缝,滑坡断壁为高5~30 m的石灰岩峭壁。滑源区地形起伏较大... 通过现场调查,对金沙江寨子村巨型古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该滑坡后缘与前缘高差638 m,体积2.5×108 m3。主断壁外围发育有宽30~100 cm的冠裂缝,滑坡断壁为高5~30 m的石灰岩峭壁。滑源区地形起伏较大,内部发育有规模不一的冲沟,覆盖有发育植被的坡积物、倒石堆和直径1~6 m的巨石。滑坡主体为程海断裂带,断裂带背景地层主要为C2+3石灰岩,岩性为碎裂石灰岩和岩溶角砾岩。寨子村滑坡曾诱发严重的滑坡堵江事件,滑源区对面岸坡残留滑坡坝坝顶高出江面118 m,体积180×104 m3,由70%的粒径在30 cm以下的灰岩碎块和30%的粒径30 cm以上的灰岩、岩溶角砾岩块石组成。长200 km的程海断裂带是一条规模巨大的岩石圈断裂,长期活动导致带内及其两侧岩体质量降低。沿断裂带北西侧顺其走向流过的金沙江的底蚀作用使得右岸岸坡越来越陡,为其大规模失稳奠定基础。程海断裂带还是一条活动性断裂,其自身活动产生的地震是寨子村滑坡的诱发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金沙江 寨子村滑坡 滑坡坝 滑坡堵江 岩溶角砾岩 程海断裂带
下载PDF
渝东黄龙组碳酸盐岩储层的古岩溶特征和岩溶旋回 被引量:49
8
作者 郑荣才 彭军 高红灿 《地质地球化学》 CAS CSCD 2003年第1期28-35,共8页
通过近百口全取芯钻井岩芯的岩石学、矿物学、古生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研究 ,认为渝东及相邻川东地区的上石炭统黄龙组碳酸盐岩储层主要为古岩溶作用产物。文中简要介绍了黄龙组古岩溶型储层的主要识别标志和岩溶角砾岩的结构 成... 通过近百口全取芯钻井岩芯的岩石学、矿物学、古生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研究 ,认为渝东及相邻川东地区的上石炭统黄龙组碳酸盐岩储层主要为古岩溶作用产物。文中简要介绍了黄龙组古岩溶型储层的主要识别标志和岩溶角砾岩的结构 成分分类方案 ,重点对岩溶相、岩溶地貌分区和微地貌单元、岩溶旋回和溶蚀段划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在此基础上 ,建立了渝东黄龙组岩溶相、古岩溶地貌和岩溶旋回与古岩溶储层特征和分布关系的综合模式 ,指出岩溶斜坡和岩溶盆地分区中的坡地与残丘微地貌单元为最有利储层发育的部位 ,发育于C2 h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龙组 碳酸盐岩 储层 古岩溶作用 微地貌 石炭统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黄龙组岩溶角砾碳酸盐岩特征 被引量:9
9
作者 朱智鹏 黄勇 汪洋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0-45,共6页
四川盆地东部中石炭统黄龙组普遍发育的角砾碳酸盐岩主要为准同生与岩溶两种类型,为有效区分这两种角砾碳酸盐岩,加深对储层成岩演化的认识,重点研究了岩溶角砾碳酸盐岩的特征。根据该区89口井的岩心观察描述与测井分析结果及部分井的... 四川盆地东部中石炭统黄龙组普遍发育的角砾碳酸盐岩主要为准同生与岩溶两种类型,为有效区分这两种角砾碳酸盐岩,加深对储层成岩演化的认识,重点研究了岩溶角砾碳酸盐岩的特征。根据该区89口井的岩心观察描述与测井分析结果及部分井的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认为黄龙组岩溶角砾碳酸盐岩具有如下特点:①主要为岩溶角砾白云岩,发育崩坍型、运积型与缝溶型3种类型,并以运积型为主,且局限分布于黄龙组中上部;②角砾与基质的碳氧同位素特征差异较大,基质不纯,角砾间充填较多的泥质或含泥质、铁质的碳酸盐岩胶结物;③具有高自然伽马值与低电阻率特征。综合分析后的结论认为:崩坍型岩溶角砾白云岩厚度较大,但仅局限分布,且储集性能极差;运积型岩溶角砾白云岩虽层薄,但部分在流水溶蚀作用下可以发育成较好的储集体;缝溶型岩溶角砾白云岩溶蚀孔缝发育,是有利的储集体,但分布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石炭纪 黄龙期 角砾碳酸盐岩 岩溶角砾 碳氧同位素 电性特征 白云岩
下载PDF
恭城—栗木断裂带中的断溶角砾岩——一种新型断层岩 被引量:4
10
作者 隋志龙 黄春霞 李德威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4-28,共5页
通过对恭城—栗木裂带中断层岩的研究 ,确立了一种新型断层角砾岩——断溶角砾岩的存在。断溶角砾岩兼具断层角砾岩和岩溶角砾岩的特点 ,是断裂和岩溶塌陷共同作用的产物。这种角砾岩的角砾分为断层角砾和溶洞崩塌角砾两种 ,角砾及胶结... 通过对恭城—栗木裂带中断层岩的研究 ,确立了一种新型断层角砾岩——断溶角砾岩的存在。断溶角砾岩兼具断层角砾岩和岩溶角砾岩的特点 ,是断裂和岩溶塌陷共同作用的产物。这种角砾岩的角砾分为断层角砾和溶洞崩塌角砾两种 ,角砾及胶结物中均发育有方解石 e双晶等应力作用的产物 ,它形成于地下 5~ 8km深的脆性变形环境中 ,并记录了断裂带的多期活动及运动方向和应变型式。对断溶角砾岩的研究有利于恢复恭城—栗木断裂带的形成及其演化历史。断溶角砾岩形成模式的提出揭示了研究区与断裂伴生的地下溶洞的分布形成、发展及灭亡的规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恭城-栗木断裂带 断溶角砾岩 溶洞 变形机制 地质灾害 断裂活动
下载PDF
岩溶角砾岩物理力学特性现场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郭喜峰 吴相超 熊诗湖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447-1453,共7页
针对白马航电枢纽采用混凝土重力坝,两岸坝肩分布有岩溶角砾岩,其粒径大小不一,基本呈散粒状、较疏松,且夹有泥质条纹条带,开挖后形成的高陡边坡存在变形稳定问题。本文根据边坡及坝基稳定性分析的需要,对岩溶角砾岩开展了岩体变形试验... 针对白马航电枢纽采用混凝土重力坝,两岸坝肩分布有岩溶角砾岩,其粒径大小不一,基本呈散粒状、较疏松,且夹有泥质条纹条带,开挖后形成的高陡边坡存在变形稳定问题。本文根据边坡及坝基稳定性分析的需要,对岩溶角砾岩开展了岩体变形试验、直剪强度试验、三轴压缩试验和物理性质试验等一系列的工程岩体试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较完整的试验成果。在此基础上结合工程地质情况,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提出了该电站的岩溶角砾岩力学参数试验建议值:变形模量0.05~0.25 GPa,弹性模量0.25~0.50 GPa,抗剪断强度f′为0.4~0.6,c′为0.08~0.3 MPa,抗剪强度f为0.35~0.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马航电枢纽 岩溶角砾岩 变形特性 强度特性 物理性质 变形试验 直剪试验 三轴试验 力学参数
下载PDF
滇西北衙地区热水岩溶作用及其伴生的地质灾害 被引量:14
12
作者 徐兴旺 蔡新平 +3 位作者 肖骑彬 梁光河 张宝林 王杰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3年第6期912-920,共9页
报道了滇西北衙地区新发现的热水角砾岩及其显示的热水岩溶与伴生地质灾害的特征。北衙地区热水角砾岩和热水岩溶可分为4种类型和层次,即①地表相爆发—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凝灰—角砾岩、热水沉积鲕状灰岩与钙华胶结角砾岩;②与近地表... 报道了滇西北衙地区新发现的热水角砾岩及其显示的热水岩溶与伴生地质灾害的特征。北衙地区热水角砾岩和热水岩溶可分为4种类型和层次,即①地表相爆发—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凝灰—角砾岩、热水沉积鲕状灰岩与钙华胶结角砾岩;②与近地表洞穴沉积和垮塌作用有关的热水沉积砾岩和汽爆射流角砾岩;③与热水通道相蚀裂和爆破角砾化作用有关的网络状灰岩角砾岩筒和热水隐爆角砾岩筒;④深部相热水浸煮—蚀变灰岩。除深部相浸煮蚀变作用外,其余3种热水岩溶作用都可伴生和引起地质灾害。万洞山—五里排一带呈席状覆盖于第三系河湖相的砂砾岩和粘土沉积之上的灰岩质热水角砾岩为一套从陈家庄角砾岩筒滑覆过来的热水角砾岩滑体,其可能是造成金沙江古河道淤塞并使古金沙江改道和形成大拐弯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水角砾岩 热水岩溶 地质灾害 滇西 北衙
下载PDF
乌东德水电站左岸进水口边坡岩溶问题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白伟 宛良朋 +4 位作者 王团乐 覃振华 李志 曾立 宋涛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74-78,共5页
乌东德水电站左岸地下电站进水口边坡下游侧与大坝及缆机平台边坡、坝肩边坡相接。在边坡开挖支护过程中揭露到溶洞(缝),导致锚索施工困难,从而引起了各方对溶洞(缝)、溶蚀洼地、强风化角砾岩等岩溶现象可能影响到边坡整体稳定性的担忧... 乌东德水电站左岸地下电站进水口边坡下游侧与大坝及缆机平台边坡、坝肩边坡相接。在边坡开挖支护过程中揭露到溶洞(缝),导致锚索施工困难,从而引起了各方对溶洞(缝)、溶蚀洼地、强风化角砾岩等岩溶现象可能影响到边坡整体稳定性的担忧。通过研究,溶蚀洼地第四系堆积体外侧为巨厚的Ⅲ1~Ⅲ2级岩体,强风化角砾岩呈囊状发育,周围亦被巨厚的Ⅲ1~Ⅲ2级岩体阻隔,均不影响边坡的整体稳定;坡表与锚索孔揭露的溶洞(缝)未形成连通管道,且溶缝与边坡走向大角度相交,亦不影响边坡的整体稳定。相关成果对边坡岩溶研究方法和类似工程的工程处理措施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溶蚀洼地 强风化角砾岩 进水口边坡 乌东德水电站
下载PDF
石太客运专线膏溶角砾岩的分类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建峰 张昌新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4,共4页
研究目的:膏溶角砾岩类似"软岩硬土",具有物质成分复杂和强度差异大等特性,掌握这种岩石的种类划分,有利于指导工程地质勘察,深入了解其工程特性。研究结论:通过分析研究认为:膏溶角砾岩有固定层位,分布于奥陶系中统每组的第... 研究目的:膏溶角砾岩类似"软岩硬土",具有物质成分复杂和强度差异大等特性,掌握这种岩石的种类划分,有利于指导工程地质勘察,深入了解其工程特性。研究结论:通过分析研究认为:膏溶角砾岩有固定层位,分布于奥陶系中统每组的第一段;多数为极软岩,强度差异大。按胶结程度的不同,膏溶角砾岩可分为微胶结、弱胶结、较强胶结和强胶结4种;根据颗粒组成、物质成分、成生环境和胶结程度等特征,本文将膏溶角砾岩分为块石状、泥包石状、含砾和硬土状四大类,应加强对奥陶系峰峰组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膏溶角砾岩 分类 地质勘察
下载PDF
云南北衙表生金矿形成与保存探讨 被引量:16
15
作者 肖骑彬 蔡新平 徐兴旺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01-407,共7页
通过对云南北衙地区表生金矿形成的地质背景、矿床特征等的研究 ,重点探讨了其特殊的形成与保存条件。认为北衙地区的表生金矿是“古砂矿” ,它的巨大蕴藏量主要得益于其特殊的形成与保存条件 :丰富的原生金矿为其提供充足的成矿物质 ,... 通过对云南北衙地区表生金矿形成的地质背景、矿床特征等的研究 ,重点探讨了其特殊的形成与保存条件。认为北衙地区的表生金矿是“古砂矿” ,它的巨大蕴藏量主要得益于其特殊的形成与保存条件 :丰富的原生金矿为其提供充足的成矿物质 ,特别发育的古喀斯特洞穴为“古砂矿”提供了特殊的储存空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表生金矿 地质背景 矿床特征 气液爆破作用 热水角砾盖层
下载PDF
Formation of the Huajiang Grand Canyon (southwestern China) driven by the evolution of a Late Pleistocene tiankeng 被引量:1
16
作者 Yunlong Fan Andrea Columbu +4 位作者 Kangning Xiong Guangjie Luo Song Li Xuefeng Wang Yangyang Wu 《Acta Geochimica》 EI CAS CSCD 2022年第1期1-11,共11页
Collapse is a common geomorphic process in karst areas,especially on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which has a tectonic background of integral uplift.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collapse processes in karst underground cav... Collapse is a common geomorphic process in karst areas,especially on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which has a tectonic background of integral uplift.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collapse processes in karst underground caves and canyons indicates that collaps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canyons.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morphology of a semicircular cliff in the Huajiang Grand Canyon and an investigation of sediments at the bottom of the cliff,a large-scale collapse event was found to have occurred.U-series dating of secondary calcium carbonate cement in the collapse breccias indicates that collapse processes occurred approximately 200 ka.According to the geomorph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Huajiang Grand Canyon,the following geomorphic evolutionary process is proposed:underground river-cave hall-collapse of a tiankeng-tiankeng degradation-canyon formation.These findings also show that the dating of collapsed breccia cement can be effectively used to determine the development times of karst canyons and the formation ages of tianke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NYON Cave collapse TIANKENG karst breccias Yunnan-Guizhou Plateau
下载PDF
一个典型岩溶金矿床——吉林省荒沟山金矿床 被引量:8
17
作者 刘劲鸿 《贵金属地质》 2000年第2期82-90,共9页
作者通过野外和室内研究于 1991年首次提出荒沟山金矿床为典型岩溶矿床 .该矿床产于下元古界老岭群珍珠门组白云石大理岩与花山组片岩接触带大理岩一侧 .矿体呈穹状、管状、漏斗状等形态 .矿石由岩溶洞穴沉积物构成 ,具有洞穴堆积构造... 作者通过野外和室内研究于 1991年首次提出荒沟山金矿床为典型岩溶矿床 .该矿床产于下元古界老岭群珍珠门组白云石大理岩与花山组片岩接触带大理岩一侧 .矿体呈穹状、管状、漏斗状等形态 .矿石由岩溶洞穴沉积物构成 ,具有洞穴堆积构造、角砾状构造、栉壳状构造 .氢氧同位素特征表明为大气水 ,硫碳同位素说明成矿物质来自围岩 .上述矿床地质特征较充分说明该矿床是典型岩溶矿床 .岩溶成矿新认识的提出为老岭地区找矿拓宽了思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岩溶 岩溶成矿 洞穴沉积物 金矿床
下载PDF
四川盆地龙岗气田雷四^3亚段风化壳气藏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33
18
作者 杨光 石学文 +2 位作者 黄东 汪华 丁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7-24,共8页
龙岗气田雷四3亚段气藏是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新发现的与印支期剥蚀和岩溶作用有关的气藏,弄清该气藏的特征及控制因素,将极大地拓展四川盆地雷口坡组的勘探领域。为此,基于区域地层对比、小层划分、沉积相、储层特征及气藏特征等... 龙岗气田雷四3亚段气藏是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新发现的与印支期剥蚀和岩溶作用有关的气藏,弄清该气藏的特征及控制因素,将极大地拓展四川盆地雷口坡组的勘探领域。为此,基于区域地层对比、小层划分、沉积相、储层特征及气藏特征等综合研究成果,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性认识:1雷四3亚段的储层发育于其顶部a小段,风化剥蚀作用控制了a小段储层的分布及溶蚀孔洞的发育;2a小段储层岩性以泥、粉晶角砾云岩为主,次为泥粉晶针孔云岩,物性为低—特低孔隙度、特低渗透率,孔隙类型主要为基质孔隙、裂缝和溶蚀洞穴,台内滩沉积微相控制了储层的发育;3在大型地层尖灭的背景下,受构造、断层和岩性变化的影响,发育地层—构造、岩性—构造等多种圈闭类型;4气藏烃源以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主,生储盖组合以侧生侧储和上生下储为主,次为下生上储,其气水关系复杂,存在多个水动力系统;5雷四3亚段a小段尖灭带附近的次级岩溶斜坡是寻找工业气井的最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龙岗气田 中三叠世 气藏特征 风化壳 角砾白云岩 主控因素 次级岩溶斜坡 有利区
下载PDF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古溶洞充填特征与垂向物性分布 被引量:1
19
作者 邹婧芸 马晓强 侯加根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3期64-67,74,共5页
塔河油田古岩溶储层的储集性能与溶洞内部充填特征密切相关。通过对露头、岩心和成像测井的直接认知,区分了溶洞内部的充填物类型和充填程度,开展了溶洞充填特征的识别研究,最后建立了溶洞充填结构模式,并探讨了基于充填特征的古溶洞物... 塔河油田古岩溶储层的储集性能与溶洞内部充填特征密切相关。通过对露头、岩心和成像测井的直接认知,区分了溶洞内部的充填物类型和充填程度,开展了溶洞充填特征的识别研究,最后建立了溶洞充填结构模式,并探讨了基于充填特征的古溶洞物性分布特征。研究认为,溶洞充填物主要有搬运型沉积物、垮塌型堆积物及化学型胶结物三种类型,溶洞充填程度可分为部分充填型溶洞和全充填型溶洞;不同充填特征的溶洞表现出不同的测井响应特征;溶洞的充填结构具有"多期次、准层状"的特点,垮塌角砾岩充填多与砂泥混积,物性较差,砂泥岩充填段物性相对较好,整体孔隙度分布表现出多段韵律叠加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 溶洞 充填物 充填程度 垮塌角砾岩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准层状岩溶角砾岩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欣玥 李凌 +7 位作者 张道锋 易刚 吴东旭 钟寿康 杨梦颖 熊鹰 肖笛 谭秀成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63-679,共17页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广泛发育岩溶角砾岩,结构特征复杂。近期研究发现,这些角砾岩的组构和分布特征难以能单纯地用经典的风化壳岩溶模式解释,各类角砾岩的成因机理值得进一步探究。文中基于大量岩心及薄片观察,对苏里格气田东区...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广泛发育岩溶角砾岩,结构特征复杂。近期研究发现,这些角砾岩的组构和分布特征难以能单纯地用经典的风化壳岩溶模式解释,各类角砾岩的成因机理值得进一步探究。文中基于大量岩心及薄片观察,对苏里格气田东区奥陶系马家沟组上组合不同层位角砾岩进行归纳和判识,明确其空间展布和序列结构特征,分析形成机理。研究发现:(1)根据成因与发育环境,苏格里气田东区奥陶系马家沟组上组合角砾岩可划分为5类,分别是近原地解离角砾岩(B1)、近地表堆积角砾岩(B2)、洞穴堆积角砾岩(B3)、洞顶(壁)碎裂角砾岩(B4)和坍塌角砾岩(B5),它们具有纵向多层叠置、横向可对比的“准层状”特征;(2)不同类型角砾岩的纵向配置和演化与周期性的向上变浅沉积序列和暴露溶蚀有关,共归纳为3种类型,即B1主发育型、B2-B3-B4组合发育型、B5主发育型;(3)准层状角砾岩形成于早成岩期,受控于古地貌起伏背景下的高频海平面变化,由暴露溶蚀透镜体横向迁移连片和纵向多旋回叠置而成。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了解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多样化的岩溶角砾岩特征与成因,也为白云岩早成岩期岩溶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角砾岩 早成岩期岩溶 高频层序 马家沟组 苏里格气田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