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2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ultraviolet(UV) radiation and litter layer thickness on litter decomposition of two tree species in a semi-arid site of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3
1
作者 MAO Bing ZHAO Lei +1 位作者 ZHAO Qiong ZENG Dehui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8年第3期416-428,共13页
Forests and grasslands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receive high-intensity ultraviolet(UV) radiation year-round. However, how the UV radiation affects the litter decomposition on the forest floor remains unclear. H... Forests and grasslands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receive high-intensity ultraviolet(UV) radiation year-round. However, how the UV radiation affects the litter decomposition on the forest floor remains unclear. Here, we conducted a field-based experiment in 2011 in the southeastern Horqin Sandy Land, Northeast China,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UV radiation, litter layer thickness, and their interaction on the mass loss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decomposing litter from Xiaozhuan poplar(Populus × xiaozhuanica) and Mongolian pine(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plantation trees. We found that UV radiation accelerated the decomposition rates of both the Xiaozhuan poplar litter and Mongolian pine litter. For both species, the thick-layered litter had a lower mass loss than the thin-layered litte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UV radiation and litter layer thicknes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litter mass loss of both tree species. However, the effects of UV radiation on the chemical properties of decomposing litter differed between the two species, which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 contrasting initial leaf litter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morphology. UV radiation mostly had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lignin concentration and lignin/N ratio of Xiaozhuan poplar litter, while it had negative effects on the N concentration of Mongolian pine litter. Moreover, litter layer thickness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UV radiation showed mostly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N concentration and lignin/N ratio of Xiaozhuan poplar litter and the ratios of C/N and lignin/N of Mongolian pine litter, and mostly negative effects on the C/N ratio of Xiaozhuan poplar litter and the N concentration of Mongolian pine litter. Together, these results reveal the important roles played by UV radiation and litter layer thickness in the process of litter decomposition in this semi-arid region, and highlight how changes in the litter layer thickness can exert strong influences on the photodegradation of litter in tree plant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GNIN litter decomposition litter layer thickness nitrogen forest plantation PHOTODEGRADATION UV radiation
下载PDF
Influence of litter layer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northeastern leymus chinensis grassland of China
2
作者 WANG Yong GUO Ji-xun 《Journal of Life Sciences》 2007年第1期40-48,共9页
In this paper, we adopted simulation method to discuss influences of litter layer on plants habitat in grasslan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ground surface evaporation, soil moisture, surface temperature, soil pH, soil bu... In this paper, we adopted simulation method to discuss influences of litter layer on plants habitat in grasslan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ground surface evaporation, soil moisture, surface temperature, soil pH, soil bulk density and soil porosity were all strongly related to the litter quantity. Potassium (K) and organic materials in the soil covered by litter layer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soil uncovered by litter layer. With 100 g.ln-z increase of litter, the percentage of organic materials increased by 17.9%, nitrogen (N) increased by 7.6%, phosphor (P) increased by 26.4%, and K increased by 3.8%. With the litter accumulation amounting up to 600 g-m-2, the percentage of organic materials increased by 1.8 times, N increased by 81.5%, P increased by 1.8 times and K increased by 26.4%. According to the expected coefficient method of optimization, a mathematical model was established about the optimal accumulation quantity of lit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ter layer Leymus chinensis grassland environmental factor soil nutrient
下载PDF
去除凋落物和草毡层对寒温带典型森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短期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军 满秀玲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8-177,共10页
[目的]探究去除凋落物和草毡层对寒温带森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为我国寒温带森林土壤碳循环的研究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大兴安岭北部3种典型森林(白桦林、樟子松林和兴安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在3种林型中设置对照、去除凋落物、去... [目的]探究去除凋落物和草毡层对寒温带森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为我国寒温带森林土壤碳循环的研究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大兴安岭北部3种典型森林(白桦林、樟子松林和兴安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在3种林型中设置对照、去除凋落物、去除草毡层以及去除凋落物和草毡层4种处理,于2021年9月对各处理不同土层(0—10 cm和10—20 cm)土壤进行取样,研究其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及其影响因子。[结果]在0—10 cm土层,与对照相比,去除凋落物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在白桦林和樟子松林中无显著变化,而在兴安落叶松林中显著降低了25.49%和39.40%;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在白桦林和兴安落叶松林中显著降低了19.26%和18.86%,而在樟子松林中无显著变化。去除草毡层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在白桦林和樟子松林中显著降低了16.08%,60.69%和17.38%,17.33%,而在兴安落叶松林中的变化不显著;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在3种林型中显著降低了19.47%~42.02%。同时去除凋落物和草毡层后3种林型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极显著降低了22.03%~27.01%和52.22%~57.01%;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降低了11.25%~22.18%,其中白桦林和樟子松林达显著水平;在10—20 cm土层,不同去除处理对3种林型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均无显著影响,白桦林和樟子松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分别在去除草毡层以及同时去除凋落物和草毡层后显著降低,而兴安落叶松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无明显变化。3种林型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与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则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去除凋落物和草毡层降低了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凋落物和草毡层的存在有利于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形成与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 去除凋落物 去除草毡层 活性有机碳
下载PDF
绒毛皂荚特定森林环境育苗技术组合与常规育苗对比试验
4
作者 旷柏根 曾臻 +2 位作者 谢咏红 文儒仁 周春桃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9期84-86,共3页
[目的]提高绒毛皂荚场地发芽率,加速种群回归。[方法]在特定的森林环境进行育苗技术组合试验,并以苗圃常规育苗为对照,研究不破坏林地环境的小铲破土和地表播种+死地被物多种覆盖方式技术组合对发芽率与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小铲破土... [目的]提高绒毛皂荚场地发芽率,加速种群回归。[方法]在特定的森林环境进行育苗技术组合试验,并以苗圃常规育苗为对照,研究不破坏林地环境的小铲破土和地表播种+死地被物多种覆盖方式技术组合对发芽率与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小铲破土播种或地表播种加4种不同死地被物覆盖方式技术组合的场地发芽率分别为(A_(1))61.67%、(A_(2))55.56%、(A_(3))61.11%、(A_(4))57.22%,均高于常规育苗(CK)的35.03%;A_(1)小铲破土播种后,盖1 cm厚表层有机土+3 cm厚粗腐殖质+未分解的枯枝落叶组合和A_(3)种子直播土壤地表后,盖3 cm厚的粗腐殖质+未分解枯枝落叶同为最佳组合;常规育苗的苗木成苗率(成苗数与发芽数之比×100%)与苗木生长量略高于其他处理;但从成苗数的绝对数比较,CK小于A_(1)、A_(2)、A_(3)、A_(4)处理的106、85、95和88株。[结论]特定的森林环境母树下小铲破土或地表播种后+林地死地被物覆盖组合育苗是提高场地发芽率和成苗数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绒毛皂荚 特定森林环境 死地被物覆盖组合 育苗
下载PDF
天目山凋落物层和土壤层土壤螨群落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
5
作者 高梅香 朱家祺 +3 位作者 张昭晨 马诗钰 张健 刘冬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2024年第4期31-40,共10页
土壤螨群落沿山地海拔梯度分布格局是生物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的研究主要关注土壤层中土壤螨群落,忽略了多样性更丰富的凋落物层.为了阐明凋落物层和土壤层中土壤螨群落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于2021年5月在天目山沿海拔364.33... 土壤螨群落沿山地海拔梯度分布格局是生物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的研究主要关注土壤层中土壤螨群落,忽略了多样性更丰富的凋落物层.为了阐明凋落物层和土壤层中土壤螨群落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于2021年5月在天目山沿海拔364.33~1476.29m的12个样地采集了凋落物层和土壤层中土壤螨样品.分析结果表明:(1)样品中共捕获土壤螨7172头,84种,优势物种为副小单翼甲螨,土壤螨群落物种数、个体数总体呈现先增后减趋势.(2)在凋落物层土壤螨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沿海拔梯度变化显著,呈现单峰分布;而土壤层土壤螨的多样性指数沿海拔梯度变化不显著.表明凋落物层和土壤层土壤螨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有所不同.建议在亚热带山地同时开展凋落物层与土壤层土壤动物多样性的海拔梯度分布研究,为山地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对全球变化响应提供更丰富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目山 土壤螨 凋落物层 土壤层 物种多样性 海拔梯度
下载PDF
降雨条件下凋落物层的水力特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陶雪卿 魏琛琛 +1 位作者 孙光辉 邢伟民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96,104,共7页
凋落物层水力特性能够显著影响坡地产流过程。选取不同凋落物组合(5 cm落叶层+5 cm分解层、10 cm落叶层),雨型(递增、递减和均匀)以及两种坡度(15°、20°),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对凋落物渗漏水和侧向径流水量进行分析。结果表... 凋落物层水力特性能够显著影响坡地产流过程。选取不同凋落物组合(5 cm落叶层+5 cm分解层、10 cm落叶层),雨型(递增、递减和均匀)以及两种坡度(15°、20°),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对凋落物渗漏水和侧向径流水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降雨强度越大,凋落物渗漏达到稳定所需时间越少,稳定渗漏率越大。②相同雨型及坡度条件下,平均渗漏率表现为5 cm落叶层+5 cm分解层>10 cm落叶层,侧向径流率表现为5 cm落叶层+5 cm分解层<10 cm落叶层。③与均匀雨型相比,5 cm落叶层+5 cm分解层递增雨型和递减雨型处理平均渗漏率减少了10.8%~36.4%,平均侧向产流率增加了14.3%~19.0%。各雨型基本表现为均匀雨型平均渗漏率最大且平均侧向产流率最小,递增和递减雨型处理没有显著性差异。④相同凋落物组合和雨型条件下,与15°相比,20°处理凋落物平均渗漏率减小了4.3%~35.9%(P<0.05),侧向径流率增大了6.0%~20.3%(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 径流 渗漏 雨型 坡度
下载PDF
云杉、白桦人工林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特性差异分析——以青海省大通县塔尔沟流域为例
7
作者 刘欣悦 蔡有柱 +3 位作者 赵丽娟 程唱 陈笑 贺康宁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2-190,共9页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贮碳库,研究林地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的空间分布模式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对于改善土壤肥力有重要意义,进而促进生态系统的林分稳定性和植被生产力的提高。该研究在塔尔沟流域,对云杉纯林、白桦纯林以及云杉...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贮碳库,研究林地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的空间分布模式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对于改善土壤肥力有重要意义,进而促进生态系统的林分稳定性和植被生产力的提高。该研究在塔尔沟流域,对云杉纯林、白桦纯林以及云杉白桦混交林3种典型林型进行了筛选,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研究,分析林地SOCD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受到的影响。结果表明:云杉白桦混交林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显著高于白桦纯林(P<0.05),而云杉纯林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则最低。此外,垂直剖面上的有机碳密度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与植被层因子中的灌草生物量和郁闭度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角尺度呈显著负相关。在这3种不同的林分类型之中,云杉纯林0~20 cm速效磷与SOCD的关联程度最大(关联度为0.92);白桦纯林中,与有机碳密度关联性强的因素有0~20 cm碱解氮、0~40 cm速效磷和平均树高;云杉白桦混交林中,郁闭度与有机碳密度的关联程度最大(关联度为0.95)。云杉白桦混交人工林综合性质最优,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储存和积累,对该地区的林分功能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土壤 有机碳密度 植被层 土壤层 枯落物层
下载PDF
秦岭南坡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功能综合评价
8
作者 王亚萍 刘庆安 +2 位作者 庞军柱 张淑兰 王昕婕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58,共9页
为探究秦岭地区典型林分下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功能差异,采用室内浸水法、环刀法定量研究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林、锐齿栎林和华北落叶松林下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持水特征,并借助主成分分析法、熵权法综合评价其水文功能。结果表明:1)3个林... 为探究秦岭地区典型林分下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功能差异,采用室内浸水法、环刀法定量研究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林、锐齿栎林和华北落叶松林下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持水特征,并借助主成分分析法、熵权法综合评价其水文功能。结果表明:1)3个林分下枯落物层厚度和蓄积量分别为3.11~7.44 cm和5.58~10.02 t·hm^(-2),其中锐齿栎林枯落物厚度最大,而华北落叶松林蓄积量最高;2)枯落物层自然含水率、最大持水率、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分别为12.54%~102.59%、185.93%~557.7%、14.41~17.8 t·hm^(-2)和7.66~14.34 t·hm^(-2),其中锐齿栎林的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最大,华北落叶松林则在枯落物自然含水率及最大持水率上表现最佳;3)3个林分下土壤容重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其值为0.89~1.21 g·cm^(-3),油松林的土壤储水量最低,华北落叶松林下的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则最大,0~40 cm土层最大持水量依次为华北落叶松林(257 mm)>锐齿栎林(234 mm)>油松林(231 mm)。通过熵权法综合评价,锐齿栎林在枯落物拦蓄能力方面表现最佳,而华北落叶松林土壤层的持水功能最优,因此建议在今后的森林管理中合理优化树种配置,以更好地发挥其水源涵养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落物层 土壤层 持水功能 熵权法 秦岭
下载PDF
森林凋落物层水文生态功能研究 被引量:129
9
作者 朱金兆 刘建军 +1 位作者 朱清科 吴钦孝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0-34,共5页
凋落物层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独特的结构层次 ,不仅在森林土壤的发育、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且其水文生态效应显著 .研究结果表明 ,凋落物层具有很强持水能力 ,最大持水率变化为 1 78 4%~ 332 1 % ;凋落... 凋落物层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独特的结构层次 ,不仅在森林土壤的发育、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且其水文生态效应显著 .研究结果表明 ,凋落物层具有很强持水能力 ,最大持水率变化为 1 78 4%~ 332 1 % ;凋落物层对降水的年截留率为 5 7%~ 1 2 7% ,截留量 2 7 9~ 93 6mm .阻滞径流速度的效应显著 ,坡面流速 (V)与径流深度 (q)、坡度 (α)、凋落物层厚 (L)之间的关系为 :油松 (Pinustabulaeformis)凋落物层V =1 7 2q0 3 4 6α0 3 65L0 0 50 ;山杨 (Populusdavidiana)凋落物层V =1 8 2q0 3 65α0 3 60 L0 0 48.林地凋落物层的分解 ,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 ,提高了孔隙率 ,增强了土壤入渗性能 ,从而可以明显削减地表径流和冲刷量 .林地去除凋落物层后 ,油松林地径流量比原林分增加了 1 96倍 ,冲刷量增加了 2 87倍 ;山杨林地径流量比原林分增加了 1 67倍 ,冲刷量增加了 8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调落物层 水文生态功能 森林水文 持水量 降水再分配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人工针叶林枯枝落叶及苔藓层的持水性能 被引量:67
10
作者 林波 刘庆 +2 位作者 吴彦 何海 庞学勇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34-238,共5页
亚高山针叶林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主体 ,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作用 .本文作者对川西地区典型的不同恢复阶段的人工云杉林、迹地、次生林和原始林下苔藓与枯枝落叶层贮量和持水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人工云杉林... 亚高山针叶林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主体 ,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作用 .本文作者对川西地区典型的不同恢复阶段的人工云杉林、迹地、次生林和原始林下苔藓与枯枝落叶层贮量和持水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人工云杉林在生态恢复过程中 ,苔藓与枯枝落叶层的贮量和持水性能均呈现出波动式递增 ,表现为 30a <4 0a <6 0a<5 0a,5 0a云杉林达到最大值 ,苔藓、枯枝落叶层的贮量分别为 10 .96× 10 3 kg/hm2 、76 .9× 10 3 kg /hm2 ,最大持水量分别为 4 4 .77× 10 3 kg /hm2 、182 .5× 10 3 kg /hm2 ,以后略有下降 .枯枝落叶层持水性能优于苔藓 ,说明枯枝落叶层在森林的水源涵养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人工林枯枝落叶层贮量和持水性能较天然林有所降低 ,反映了该地区在人工林的建设中应注意其生态功能的恢复 .图 2表 2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 亚高山人工针叶林 枯枝落叶 苔藓层 特水性能 生态恢复
下载PDF
六盘山华北落叶松林和红桦林枯落物持水特征及其截持降雨过程 被引量:63
11
作者 莫菲 于澎涛 +3 位作者 王彦辉 王晶 熊伟 徐丽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868-2876,共9页
在六盘山南坡野外调查了华北落叶松(Larixprincipis-rupprechtii)和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两个林分的枯落物数量特征,其厚度分别是3.6cm和4.0cm,储量为16.83t/hm2和9.04t/hm2。浸泡测定了单位重量(1.0kg/m2)枯落物的持水能力,华北... 在六盘山南坡野外调查了华北落叶松(Larixprincipis-rupprechtii)和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两个林分的枯落物数量特征,其厚度分别是3.6cm和4.0cm,储量为16.83t/hm2和9.04t/hm2。浸泡测定了单位重量(1.0kg/m2)枯落物的持水能力,华北落叶松林和红桦林的最大持水深分别是1.8mm和2.7mm。在六盘山地区自然雨强范围内(<30mm/h),利用模拟降雨研究了枯落物的截持降雨过程,表明枯落物持水能力随雨强增大而提高;在雨强为30mm/h时,华北落叶松林和红桦林枯落物(1.0kg/m2)的最大截持雨量为1.5mm和2.6mm,分别是浸泡测定持水能力的83.3%和96.2%,两种实验吸持水分的过程基本一致。分析表明,枯落物截持过程的吸水速率受其本身含水量大小的影响,同时构建了具有较好截持机制的枯落物截持降雨过程模型,并基于枯落物浸泡实验和模拟降雨截持实验的数据拟合了模型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盘山 华北落叶松 红桦 枯落物 截持降雨 最大持水量
下载PDF
枯枝落叶层对森林天然更新的障碍 被引量:83
12
作者 王贺新 李根柱 +1 位作者 于冬梅 陈英敏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3-88,共6页
探讨枯枝落叶层对树种天然更新的障碍机制,对于实现天然次生林的科学管理以及采取适当营林措施促进目的树种天然更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枯枝落叶层的物理阻断影响(物理因子)、枯枝落叶层的化感作用(化学因子)、动物侵害和微... 探讨枯枝落叶层对树种天然更新的障碍机制,对于实现天然次生林的科学管理以及采取适当营林措施促进目的树种天然更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枯枝落叶层的物理阻断影响(物理因子)、枯枝落叶层的化感作用(化学因子)、动物侵害和微生物致病(生物因子)等方面,论述了枯枝落叶层对天然更新方面的障碍作用,揭示枯枝落叶层物理阻断对天然更新影响规律,以及主要林型的化感作用与天然更新关系的作用机制。建议今后应加强对不同林型枯枝落叶层的结构、枯枝落叶层下光量子流密度的变化规律以及红光与远红光比值的变化规律等方面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枝落叶层 天然更新 更新障碍
下载PDF
红松阔叶林内凋落物表层与底层红松枝叶的分解动态 被引量:27
13
作者 李雪峰 韩士杰 +3 位作者 郭忠玲 郑兴波 宋国正 李考学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13,共6页
该文研究了原始红松阔叶林当年形成的凋落物层中表层和底层红松枝叶分解速率和C、N、P、K等养分元素的释放方式.结果表明,凋落物底层的微环境可以加速凋落物的分解和养分元素的释放.枝的失重率和养分元素释放率要显著低于叶.随着分解试... 该文研究了原始红松阔叶林当年形成的凋落物层中表层和底层红松枝叶分解速率和C、N、P、K等养分元素的释放方式.结果表明,凋落物底层的微环境可以加速凋落物的分解和养分元素的释放.枝的失重率和养分元素释放率要显著低于叶.随着分解试验时间延长,分解速率(k值)逐渐降低,在所有分解阶段内表层枝叶的分解速率均小于底层枝叶.红松枝叶失重率与木质素、纤维素、C/N和木质素/N有关,同一时间段内影响凋落物表层和底层枝叶失重率的化学成分有所区别.但在分解后期失重率主要与木质素浓度相关.表层枝叶N和P的净固化率高于底层枝叶而净矿化率则低于底层枝叶.K在红松枝叶的分解过程中一直进行矿化作用,并且表层枝叶K元素的剩余百分率大于底层枝叶,枝中K元素剩余百分率大于叶.结果说明在红松阔叶林凋落物分解研究中如果忽视凋落物层微环境效应将会低估红松针叶分解速率和N、P、K的释放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分解 红松 凋落物层 养分动态
下载PDF
华北土石山区典型森林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效应 被引量:64
14
作者 赵阳 余新晓 +2 位作者 吴海龙 宋思铭 黄枝英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8-152,共5页
以河北省围场县北沟林场内4种不同林分的枯落物层和土壤层为研究对象,对其水文效应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落叶松、油松混交林枯落物蓄积量最大,为12.28t/hm2,最大持水量为24.60t/hm2,有效拦蓄量为27.19t/hm2;油松林的枯落物蓄积量... 以河北省围场县北沟林场内4种不同林分的枯落物层和土壤层为研究对象,对其水文效应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落叶松、油松混交林枯落物蓄积量最大,为12.28t/hm2,最大持水量为24.60t/hm2,有效拦蓄量为27.19t/hm2;油松林的枯落物蓄积量为11.74t/hm2,最大持水量为19.30t/hm2,有效拦蓄量为22.21t/hm2;落叶松林的枯落物蓄积量为9.32t/hm2,最大持水量为11.60t/hm2,有效拦蓄量为16.20t/hm2;落叶松白桦混交林的枯落物蓄积量为5.58t/hm2,最大持水量为12.90t/hm2,有效拦蓄量为13.53t/hm2。(2)半分解层枯落物浸泡8h已基本达到饱和,而未分解层需浸泡10h,通过分析得出持水量与浸泡时间的关系为Q=aln(t)+b;枯落物在浸水的前30min内吸水速率最大,6h左右时吸水速率明显减缓,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的关系为V=ktn。(3)落叶松白桦混交林土壤层持水能力最强,为377.03t/hm2;落叶松油松混交林土壤层的持水能力最差,为241.9t/hm2,利用幂函数对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进行拟合,其相关系数均在0.9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落物层 土壤物理性质 水文效应
下载PDF
三峡库区马尾松林土壤-凋落物层酶活性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被引量:41
15
作者 葛晓改 肖文发 +2 位作者 曾立雄 黄志霖 周本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228-2237,共10页
凋落物的彻底降解是在凋落物和土壤酶系统的综合作用下完成,酶活性的提高有利于凋落物-土壤有机物质的分解和养分释放。通过对三峡库区30年生马尾松林凋落物分解、凋落物-土壤层酶活性季节动态及其对分解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0年... 凋落物的彻底降解是在凋落物和土壤酶系统的综合作用下完成,酶活性的提高有利于凋落物-土壤有机物质的分解和养分释放。通过对三峡库区30年生马尾松林凋落物分解、凋落物-土壤层酶活性季节动态及其对分解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0年生马尾松林凋落物经过540 d的分解后干重剩余率是59.80%;凋落物层酶活性季节动态明显,氧化还原酶活性均是11月最低,3月最高;土壤过氧化物酶活性季节变化显著且均是11月最低,多酚氧化酶活性9月较高,而过氧化物酶活性则是6月较高。马尾松林凋落物层酶活性与土壤层酶活性差异较大,且水解酶活性差异较氧化还原酶活性差异大,凋落物层脲酶活性、纤维素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11月、6月、9月分别是0—5 cm土壤层的6.33倍、3.24倍、10.29倍,68.14倍、16.16倍、24.81倍,25.07倍、31.88倍、29.20倍。凋落物分解速率均与土壤、凋落物层氧化还原酶活性呈极显著"S"形曲线,与凋落物层水解酶活性呈二次函数关系,与土壤层水解酶均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凋落物质量能引起凋落物-土壤层酶活性变化,酶活性的改变反过来影响凋落物的分解,因此,凋落物-土壤层酶活性差异与凋落物分解阶段和对共同影响因素(凋落物质量、土壤温度、水分含量和土壤养分等)的敏感性不同有关,凋落物-土壤层酶的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养分循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马尾松 凋落物分解 凋落物层酶活性 土壤层酶活性
下载PDF
宁夏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表甲虫群落多样性 被引量:25
16
作者 张大治 贺达汉 +5 位作者 于有志 李岳诚 代金霞 胡玉鹏 陈鑫 李启用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69-576,共8页
2006年7—9月在宁夏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选取5个不同样地,主要以巴氏罐诱法结合网捕等采集方法对各样地地表甲虫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变化进行了调查。结果共获得甲虫标本1896号,分属17科,其中拟步甲科数量最多,占25.58%;叶甲科次之,占... 2006年7—9月在宁夏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选取5个不同样地,主要以巴氏罐诱法结合网捕等采集方法对各样地地表甲虫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变化进行了调查。结果共获得甲虫标本1896号,分属17科,其中拟步甲科数量最多,占25.58%;叶甲科次之,占20.99%;肖叶甲科、芫菁科和瓢虫科的数量也相对较多,它们共同构成该地区地表甲虫的优势类群。白芨滩样地地表甲虫的物种数和个体数量最丰富;长流水样地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最高;马鞍山样地的物种数、个体数量和与此相应的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最低。通过聚类分析显示白芨滩样地和大泉样地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长流水样地与磁窑堡样地相似性程度较高,马鞍山样地与其他4个地点差异最大。表明生境类型差异性与地表甲虫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相似性密切相关;荒漠化环境治理使地表甲虫栖息环境的空间异质性增大,从而增加了地表甲虫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甲虫 物种多样性 生境 荒漠化治理 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宁夏
下载PDF
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森林枯落物的持水性能 被引量:31
17
作者 王金建 崔培学 +2 位作者 刘霞 王丽 张淑勇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5年第1期48-52,共5页
在山东省邹城市刘庄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内 ,对 5种森林植被类型的枯落物持水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①枯落物层具有明显的蓄水、保水作用。不同森林类型枯落物最大持水率为 85 0 %~ 198 2 % ,其中阔叶林明显高于针叶林 ;但... 在山东省邹城市刘庄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内 ,对 5种森林植被类型的枯落物持水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①枯落物层具有明显的蓄水、保水作用。不同森林类型枯落物最大持水率为 85 0 %~ 198 2 % ,其中阔叶林明显高于针叶林 ;但由于针叶林具有较大的枯落物蓄积量 ,因此 ,针叶林仍能维持较高的蓄水功能。不同森林类型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为 1 5 4~ 2 5 3mm ,其中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高于阔叶林 ,具体顺序为麻栎 +侧柏 >侧柏 >赤松 +侧柏 >麻栎 >刺槐。②不同森林类型枯落物持水量和吸水速率 ,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基本相似。随浸水历时的延长 ,枯落物持水量呈增加趋势 ,但当枯落物在水中浸泡 8h时 ,持水量达到较大值 ,之后增加浸泡时间 ,持水量增加幅度较为平缓。不同森林类型枯落物吸水速率 ,在前 4h内变化最快 ,以后逐渐变缓 ,2 4h时吸水基本停止。③不同森林类型枯落物有效拦蓄水深为 0 6 1~ 1 4 3mm ,针阔混交林 >阔叶林 >针叶林 ;具体顺序为麻栎 侧柏 >刺槐 >麻栎 >侧柏 >赤松 +侧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落物 森林类型 持水量 针叶林 阔叶林 持水性能 赤松 增加 停止 小流域
下载PDF
云南西北部地区地表甲虫的物种多样性 被引量:60
18
作者 于晓东 周红章 罗天宏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54-460,共7页
共调查了云南西北部地区的中甸大雪山、中甸碧塔海、德钦白芒雪山、丽江石鼓镇、玉龙雪山保护区和永胜县 6个小区域。采用巴氏罐诱法研究不同生境下地表甲虫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其结果 :①共采集甲虫标本 2 85 2号 ,分属 16个科。以翅虫... 共调查了云南西北部地区的中甸大雪山、中甸碧塔海、德钦白芒雪山、丽江石鼓镇、玉龙雪山保护区和永胜县 6个小区域。采用巴氏罐诱法研究不同生境下地表甲虫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其结果 :①共采集甲虫标本 2 85 2号 ,分属 16个科。以翅虫数量最占 41 3% ;步甲次之 ,占 2 5 9% ;金龟、象甲、拟步甲的数量各占 5 %以上 ;其他 11科合计占 13%。②甲虫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 :农业活动频繁的永胜县 ,个体数量和丰富度较低 ;游牧业和旅游业频繁的中甸碧塔海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较低 ;其他 4个区域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以及个体数量比较均匀。除永胜县外 ,其他地区甲虫群落间相似性系数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大而降低。③比较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灌丛和草甸等 5种生境 ,所有甲虫、步甲、金龟数量在针叶林和草甸生境内较高 ;隐翅虫数量在针叶林和阔叶林内较高 ;象甲在阔叶林内数量较高 ;拟步甲在灌丛内数量较高 ;但只有步甲和隐翅虫差异显著。④物种的个体数量、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随海拔高度不同 ,其变化趋势相似。在 15 0 0~ 2 0 0 0m呈下降趋势 ;在 2 5 0 0~ 30 0 0m和 35 0 0~ 40 0 0m分别形成 2个峰值。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趋势则与之相反。以上结果表明 ,空间距离和生境类型影响云南西北部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甲虫 物种多样性 相似性 海拔 生境
下载PDF
东灵山地区地表甲虫群落组成及季节变化 被引量:37
19
作者 于晓东 罗天宏 周红章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85-793,共9页
本文研究东灵山地区地表甲虫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季节变化 ,取样选择在 11种不同生境类型内 ,分别代表该地区的植被类型与环境变化。 1999~ 2 0 0 0年的野外取样共获得甲虫标本 10 874号 ,其中步甲、隐翅虫、叶甲、象甲、拟步甲、金龟和... 本文研究东灵山地区地表甲虫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季节变化 ,取样选择在 11种不同生境类型内 ,分别代表该地区的植被类型与环境变化。 1999~ 2 0 0 0年的野外取样共获得甲虫标本 10 874号 ,其中步甲、隐翅虫、叶甲、象甲、拟步甲、金龟和叩甲等 7科的个体数量较多 ,合计占个体总数的 83 36 % ,为该地区地表甲虫的优势类群。选择 4 0个最常见物种统计种类和数量 ,对生境进行主成分分析排序 (PCA)和系统聚类分析 ,可以将东灵山地区的 11种生境类型划归为 3类 :即梨园岭退耕区的灌丛类型、小龙门林区的森林类型和东灵山主峰区的亚高山植被类型 ,梨园岭退耕区的辽东栎萌生丛被合并到小龙门林区森林植被类型中 ,反映了植被类型、海拔高度及受干扰程度可能是决定该地区地表甲虫群落组成和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地表甲虫的季节变化发现其活动高峰多出现在 6月和 7月 ,而且在不同生境类型内 ,优势类群的组成和季节变化有很大差异 ;小龙门林区内数量分布高于梨园岭退耕区内的分布 ,尤其在落叶松林和阔叶混交林内的数量优势更加明显。如果按营养层次划分功能群 ,捕食性类群比例最高 ,植食性类群次之 ,腐食性类群最少 ,捕食性类群的季节活动曲线滞后于植食性类群的活动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灵山地区 地表甲虫 群落组成 季节变化 季节动态 生境 植被类型 华北山地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和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优势植物及地表凋落物层的热值 被引量:20
20
作者 黄钰辉 官丽莉 +3 位作者 周国逸 罗艳 唐建维 刘玉洪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57-463,共7页
测定云南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和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优势种植物叶片及地表凋落物层的干重热值,分析并比较了两地群落类型热值的差异及其与地理条件的关系。植物叶片分为鲜叶和凋落叶,地表凋落物层分为新鲜凋落物层(L层)和腐叶层(F... 测定云南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和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优势种植物叶片及地表凋落物层的干重热值,分析并比较了两地群落类型热值的差异及其与地理条件的关系。植物叶片分为鲜叶和凋落叶,地表凋落物层分为新鲜凋落物层(L层)和腐叶层(F层)进行取样测量,所有样品在60℃烘干至恒重,样品热值采用Parr1261氧弹式热量计测量。结果表明:西双版纳的11种植物鲜叶和凋落叶干重热值的变化范围分别是14.5953~19.8639和14.0467~19.8840kJ·g-1,L和F层的平均干重热值分别为17.4196和14.7805kJ·g-1;哀牢山的10种植物鲜叶和凋落叶干重热值的变化范围分别是17.8051~21.5253和17.8934~21.4367kJ·g-1,L和F层的平均干重热值分别为19.2084和17.4947kJ·g-1。两地植物鲜叶与凋落叶干重热值的大小顺序近似或一致,即植物鲜叶干重热值越高,其凋落叶干重热值也越高;植物鲜叶与凋落叶干重热值的差值有正有负,因物种而异;西双版纳凋落物L与F层之间的热值差值显著地大于哀牢山两层凋落物的热值差值,可能是由西双版纳凋落物的分解速率较快导致的;两地样品的平均干重热值的顺序为:鲜叶>凋落叶>L层>F层;将两地的相应样品对比发现,干重热值呈现为哀牢山>西双版纳,体现出高海拔>低海拔、高纬度>低纬度以及常绿阔叶林>热带季节雨林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种 干重热值 鲜叶 凋落叶 凋落物层 能量生态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