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orizontal crustal movement in Chinese mainland before and after the great Kunlun Mountain M=8.1 earthquake in 2001
1
作者 顾国华 张晶 王武星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3年第6期676-685,共10页
The continuous GPS observation at the fiducial stations in the Crustal Movement Observation Network of China (CMONOC) recorded the crustal movement of Chinese mainland before and after the great Kunlun Mountain earthq... The continuous GPS observation at the fiducial stations in the Crustal Movement Observation Network of China (CMONOC) recorded the crustal movement of Chinese mainland before and after the great Kunlun Mountain earthquake of M=8.1 on November 14, 2001, especially the horizontal crustal movement in the western part of China. Based on the datum defined by a group of stable stations with small mutual horizontal displacements for a few years, the time series of horizontal displacements at fiducial stations were obtained. Significant anomalous horizontal displacements had appeared at the fiducial stations in the western part of China since early November 2000 and several earthquakes with the magnitudes about 6.0 had occurred in Yunnan and Sichuan Provinces. The northward components of the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at the fiducial stations in west China had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even changed in the opposite sense since mid April 2001. After the earthquake, the northward dis-placements still decreased 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westward displacements. The process of the crustal move-ment in the western part of Chinese mainland (in reference to east China) suggests that the main force source for this earthquake came from the northward pushing of the Indian plate. The great earthquake released a large amount of energy, as a result, the action applied by the Indian plate to Chinese mainland diminished significantly and after the great earthquake, the seismic activity in Chinese mainland decreased considerably until the end of 20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ustal movement GPS earthquake prediction great Kunlun Mountain earthquake of M=8.1 time series
下载PDF
Seismicity anomalies before the great earthquake of M_S=8.1 in the Kunlun Pass and its significance to earthquake prediction
2
作者 刘蒲雄 郑大林 +3 位作者 车时 潘怀文 刘桂萍 杨立明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3年第2期219-225,共7页
A great earthquake of MS=8.1 took place in the west of Kunlun Pass on November 14, 2001. The epicenter is lo-cated at 36.2N and 90.9E.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some main precursory seismic patterns appear before the gr... A great earthquake of MS=8.1 took place in the west of Kunlun Pass on November 14, 2001. The epicenter is lo-cated at 36.2N and 90.9E.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some main precursory seismic patterns appear before the great earthquake, e.g., seismic gap, seismic band, increased activity, seismicity quiet and swarm activity. The evolution of the seismic patterns before the earthquake of MS=8.1 exhibits a course very similar to that found for earthquake cases with MS7. The difference is that anomalous seismicity before the earthquake of MS=8.1 involves in the lar-ger area coverage and higher seismic magnitude. This provides an evidence for recognizing precursor and fore-casting of very large earthquake. Finally, we review the rough prediction of the great earthquake and discuss some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prediction of great earthquak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ITY earthquake prediction great Kunlun Pass earthquake of MS=8.1
下载PDF
A discussion on Corioli force effect and aftershock activity tendency of the M=8.1 Kunlun Mountain Pass earthquake on Nov. 14, 2001
3
作者 吕坚 高建华 +2 位作者 刘吉夫 胡翠娥 黄双凤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3年第4期459-467,共9页
Following the theory and definition of the Corioli force in physics, the Corioli force at the site of the M=8.1 Kunlun Mountain Pass earthquake on November 14, 2001, is examined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a statist... Following the theory and definition of the Corioli force in physics, the Corioli force at the site of the M=8.1 Kunlun Mountain Pass earthquake on November 14, 2001, is examined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a statistical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rioli force effect and the maximum aftershock magnitude of 20 earthquakes with M7.5 in Chinese mainland, and then the variation tendency of aftershock activity of the M=8.1 earthquake is discussed. The result shows: a) Analyzing the Corioli force effect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predict maximum aftershock magnitude of large earthquakes in Chinese mainland. For the sinistral slip fault and the reverse fault with its hanging wall moving toward the right side of the cross-focus meridian plane, their Corioli force pulls the two fault walls apart, decreasing frictional resistance on fault plane during the fault movement and releasing elastic energy of the mainshock fully, so the maximum magnitude of aftershocks would be low. For the dextral slip fault, its Corioli force presses the two walls against each other and increases the frictional resistance on fault plane, prohibiting energy release of the mainshock, so the maximum magnitude of aftershocks would be high. b) The fault of the M=8.1 Kunlun Mountain earthquake on Nov. 14, 2001 is essentially a sinistral strike-slip fault, and the Corioli force pulled the two fault walls apart. Magnitude of the induced stress is about 0.06 MPa. After a comparison analysis, we suggest that the aftershock activity level will not be high in the late period of this earthquake sequence, and the maximum magnitude of the whole aftershocks sequence is estimated to be about 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ioli force effect aftershock magnitude M=8.1 Kunlun Mountain Pass earthquake Chinese mainland
下载PDF
关于2001年昆仑山8.1级大地震前后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的讨论 被引量:27
4
作者 顾国华 张晶 王武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53-660,共8页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网GPS连续观测 ,获得了 2 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山 8.1级大地震前后中国大陆 ,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地壳水平运动信息 .以东部长期相互间相对水平位移很小的几个站组成的一组稳定点作为基准 ,据此获得水平位移分...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网GPS连续观测 ,获得了 2 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山 8.1级大地震前后中国大陆 ,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地壳水平运动信息 .以东部长期相互间相对水平位移很小的几个站组成的一组稳定点作为基准 ,据此获得水平位移分量时间序列 .2 0 0 0年 11月上旬起中国西部的GPS基准站开始出现显著的异常位移 ,此后在云南及四川发生多次 6级左右的地震 .自 2 0 0 1年 4月中旬开始 ,中国西部GPS基准站向北的水平位移速率明显减小 ,甚至反向 ,临震前及震后略有恢复 ,但震后向北的水平位移速率仍减小 ,并有明显的向西运动 .近几年中国大陆西部 (相对东部 )的地壳运动过程表明 ,印度板块的向北挤压是昆仑山8.1级大地震的主要力源 ,大地震释放了大量的能量 ,印度板块对中国大陆的作用力明显降低 ,大震后至 2 0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地壳运动 GPS 地震预报 时间序列
下载PDF
昆仑山8.1级地震后效应探讨与地震异常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杨成元 李哲 +1 位作者 吕强 查楠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18-24,共7页
2001年11月14日,在青海昆仑山口西沿近东西向断裂发生了Ms8.1巨大地震,地震造成近东西走向地表断裂带长达350公里,锦州台体应变记到8.1级地震波动长达10个小时,可见8.1地震释放能量的巨大。它必然加速附近地区的应力积累,引发较近地区... 2001年11月14日,在青海昆仑山口西沿近东西向断裂发生了Ms8.1巨大地震,地震造成近东西走向地表断裂带长达350公里,锦州台体应变记到8.1级地震波动长达10个小时,可见8.1地震释放能量的巨大。它必然加速附近地区的应力积累,引发较近地区地震的快速发生,也会激发周边发生远震效应。历次震例表明,强震前后的地震活动,形变及其他地球物理场的变化往往是大范围的,提出一种大尺度的地震孕育过程模式显然是需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1级地震 震后效应 两大特点
下载PDF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前徐州台数字化形变观测仪器记录的异常 被引量:5
6
作者 范桂英 拾礼勤 李兰生 《地震学刊》 CSCD 2002年第2期7-11,共5页
北京时间 2 0 0 11114T 17∶2 6 ,在昆仑山口西发生了 8 1级地震。震中为 36 2°N ,90 9°E。这次地震前徐州地震台体应变仪、水管仪、伸缩仪数字化形变观测记录到了较明显的短临异常信息。本文试对这些异常进行分析。
关键词 2001年 11月 昆仑山 数字化前兆观测数据 短临异常 8.1级地震 水管化 体应变仪 伸缩化
下载PDF
有关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及其余震活动趋势的讨论 被引量:3
7
作者 吕坚 张福平 +2 位作者 高建华 胡翠娥 黄双凤 《地震学刊》 CSCD 2002年第3期17-21,共5页
在处理了部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 ,从发震断层旋性、历史地震类比、地震活动图像变化和地震序列特征等多方面对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的余震活动趋势进行了讨论 ,结果表明 :本次 8.1级地震的最大余震震级可能为
关键词 地震 余震活动趋势 昆仑山 断层旋性 地震类比 地震序列
下载PDF
2020年前中国大陆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频次和最大震级预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傅征祥 丁香 王晓青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5-39,共5页
应用多重贝努利独立试验模型,研究2006~2020年问大陆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的频次及其概率,以及最大震级的预测问题。研究结果表明,2006~2020年问大陆发生7.0~7.9级和7.5~7.9级大地震1次以上的概率为1.00,发生8级大地震1次以上... 应用多重贝努利独立试验模型,研究2006~2020年问大陆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的频次及其概率,以及最大震级的预测问题。研究结果表明,2006~2020年问大陆发生7.0~7.9级和7.5~7.9级大地震1次以上的概率为1.00,发生8级大地震1次以上的概率为0.67,或者说其间肯定会发生7级大地震,而发生10次7.0~7.9级和1次7.5~7.9级大地震的可能性最大。若按超过概率水平0.10而论,发生7.0~7.9级地震最少发生8次,最多发生12次;发生7.5~7.9级地震为l~4次,发生1~2次8.0~8.9级大地震可能性最大。2020年前中国大陆发生最大地震的震级可能为7.5~7.9级。不排除发生8级地震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2020年前 强震频次 最大震级预测
下载PDF
低纬度环球带和环太平洋带大地震的幕式活动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杜品仁 马宗晋 +1 位作者 高祥林 赵俊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869-2874,共6页
统计分析低纬度环球带(E带)和环太平洋带(P带)在1900~2008年问M_W≥7.5地震的时空分布,进一步证实两者本身和两者之间都存在15~18年的幕式交替活动.将这两大地震带分别划分为5个地震区,发现这些分区地震幕式活动互不相同,但E带各区奇... 统计分析低纬度环球带(E带)和环太平洋带(P带)在1900~2008年问M_W≥7.5地震的时空分布,进一步证实两者本身和两者之间都存在15~18年的幕式交替活动.将这两大地震带分别划分为5个地震区,发现这些分区地震幕式活动互不相同,但E带各区奇数幕与偶数幕年均地震数之比OER均大于1.58,而P带各区的OER均小于0.93,显示出前者以奇数幕活跃为特征,后者以偶数幕活跃为特征.对这些地震区的组合分析进一步证明,从幕式活动的共性看,中太平洋地区宜纳入E带.本文推论:低纬度环球带是另一条全球尺度地震带;大地震幕式活动的成因应归因于板块运动有几十年时间尺度的非平稳幕式运动;未来5~8年,E带的大地震还会比P带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震 幕式活动 矩震级 板块运动
下载PDF
1556年关中大地震的震级 被引量:10
10
作者 谢毓寿 《灾害学》 CSCD 1992年第1期10-13,共4页
作者根据大量的历史地震资料和本人的研究成果对1556年发生在西关中华县大地震的震级提出了质疑,认为此次地震的震级应该定为8.5级。
关键词 地震 震级 关中地区 华县 1556年
下载PDF
有关1556年关中大地震几个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4
11
作者 贺明静 《灾害学》 CSCD 1993年第2期90-94,共5页
本文讨论了1556年关中大地震震中位置、震级和人口伤亡等几个问题。认为震中应在潼关、蒲州之间,震级高于8级,人口伤亡数字无夸大的可能。
关键词 大地震 地震 震中 震级
下载PDF
关于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地震震级的调查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建平 李文静 张晁军 《国际地震动态》 2008年第10期33-35,共3页
2001年昆仑山口西地震之后,相当多的研究文章使用了震级8.1的数据,但也有人对该震级表示怀疑。为了澄清数据来源,本文整理了国内外主要的地震目录网站,以及已有文章对该地震震级的使用情况,给出了不同的结果。最终表明,震级8.1的说法来... 2001年昆仑山口西地震之后,相当多的研究文章使用了震级8.1的数据,但也有人对该震级表示怀疑。为了澄清数据来源,本文整理了国内外主要的地震目录网站,以及已有文章对该地震震级的使用情况,给出了不同的结果。最终表明,震级8.1的说法来自于国内大震速报目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口西地震 震级8.1
下载PDF
我国西部大三角形地区的大震活动周期与8级左右巨震的中期预测
13
作者 沈宗丕 赵伦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z1期129-131,共3页
我国西部的板内地震是由三个古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相互碰撞和挤压所造成,形成了大三角形地震块体,M≥7.0的大震大都发生在大三角形的三个角和三条边附近。根据大震活动的时高时低的实际情况分析,大致有11年左右的... 我国西部的板内地震是由三个古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相互碰撞和挤压所造成,形成了大三角形地震块体,M≥7.0的大震大都发生在大三角形的三个角和三条边附近。根据大震活动的时高时低的实际情况分析,大致有11年左右的高潮期(活跃期)和低潮期(相对平静期),从目前掌握的资料分析来看M≥7.7的巨震有90年的组合周期存在,因此可以作出未来8级左右巨震的中期预测,一般误差为1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三角形地震块体 8级左右巨震 巨震组合周期 中期预测.
下载PDF
大地震震级测定及速报
14
作者 秦嘉政 陈培善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1992年第1期9-23,共15页
为了研究在强烈地震发生时,记录图最大振幅出格,如何决速测定强震震级这一实用化很强的问题,在用面波持续时间及测定体波震级方法的基础上。本文用云南1988年11月发生在澜沧、耿马地区的两次M_S≥7.0的地震资料(由全国基准台网SK仪器记... 为了研究在强烈地震发生时,记录图最大振幅出格,如何决速测定强震震级这一实用化很强的问题,在用面波持续时间及测定体波震级方法的基础上。本文用云南1988年11月发生在澜沧、耿马地区的两次M_S≥7.0的地震资料(由全国基准台网SK仪器记录的地震图),进一步研究用这两种方法快速测定大地震震级作为速报方法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用归算的面波持续时间测定M_S作为大震速报,一般需要等待从地震图初至后延10—20分钟的时间,而用体波测定震级m_B作为大震速报仅需要等待从初至后延数秒至5分钟左右。因此,是最为实用的大震速报方法。其优点在于图上最先到达的总是体波,对于M_S≥7.0的地震,体波振幅往往不限幅,这种特征满足强震测定和大震速报的需要。本文用澜沧、耿马两次大震的资料,对这两种方法作了较好的比较和检验。用收集到的约1500多个中强地震的面波震级和体波震级数据,经验统计给出两者之间的线性关系为M_S=1.55mg-3.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震级 测定 预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