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诗性修辞诗意空间诗化语境——文人传记电影《掬水月在手》的叙事脉络与人文底蕴
1
作者 刘国强 马紫毓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58-161,共4页
《掬水月在手》作为陈传兴导演执导的文人传记电影“诗词三部曲”的终结篇,影片以诗词为灵魂,以人物为主角,以媒介为载体,以精神为核心,将著名古典诗词大师叶嘉莹与诗词紧紧交织的一生搬上银屏,展现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生命史诗。文章从诗... 《掬水月在手》作为陈传兴导演执导的文人传记电影“诗词三部曲”的终结篇,影片以诗词为灵魂,以人物为主角,以媒介为载体,以精神为核心,将著名古典诗词大师叶嘉莹与诗词紧紧交织的一生搬上银屏,展现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生命史诗。文章从诗性修辞、诗意空间和诗化语境三个角度阐释影片从叙事脉络到人文底蕴的多维透视,解读其在影像诗意美学、文学精神传扬以及类型化叙事方面的全新思路,为新时期中国影视作品的叙事创新和主题表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手法 诗意表达 影像美学 口述历史 价值内涵
下载PDF
立象以尽意——象征性标志设计的创意构思过程实例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根雄 黄春华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94-96,共3页
文章利用文艺创作中的意象理论分析了象征性标志设计的理念分析与创意构思过程 ,提出了“立象以尽意”这一观点 ,通过实例阐释意象思维在象征性标志设计过程中的运用。结合意象产生过程有关理论 ,着重分析标志设计中“意”和“象”的产... 文章利用文艺创作中的意象理论分析了象征性标志设计的理念分析与创意构思过程 ,提出了“立象以尽意”这一观点 ,通过实例阐释意象思维在象征性标志设计过程中的运用。结合意象产生过程有关理论 ,着重分析标志设计中“意”和“象”的产生过程及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创作 意象理论 象征性标志设计 艺术符号 意象思维
下载PDF
试论写作活动中的意象思维 被引量:3
3
作者 覃可霖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9-83,共5页
意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一般由客观之物和主观之意两部分组成,是两者的完美融合。意象思维是为"尽意"而"立象"的思维活动过程。意象思维在写作活动中的作用可分为三种:一是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二... 意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一般由客观之物和主观之意两部分组成,是两者的完美融合。意象思维是为"尽意"而"立象"的思维活动过程。意象思维在写作活动中的作用可分为三种:一是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二是形成情感的对应类象;三是促进作品的自为性发展,彰显作者个性。意象思维具有多相意蕴,在写作活动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作活动 意象 意象思维 立象尽意 多相意蕴
下载PDF
“中”的文化审美意义生成
4
作者 杨隽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7-99,共3页
"立象以尽意"是商、周先民传情达意的基本途径,不仅语言采取立象尽意的言说方式,文字也呈现为由象形而象意的特征。古老汉字的"象意"符号印证了中国早期文化的"象-意"思想延伸路径,汉字元初符号无异于中... "立象以尽意"是商、周先民传情达意的基本途径,不仅语言采取立象尽意的言说方式,文字也呈现为由象形而象意的特征。古老汉字的"象意"符号印证了中国早期文化的"象-意"思想延伸路径,汉字元初符号无异于中国文化的"元象"符号。"中"的元象与"立中"政治实践活动密切关联标志着"中"位观念的形成,"中"位观为周代"中正"政治理念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成为周代"中正"教化的思想核心,并凝聚为孔子"中庸"思想的主干。正是在"中"的元象召唤下,在"中正"精神传统的激励下,"中和"化成中国文化阶层的精神动力,中正勇武、温柔敦厚的品质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灵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象以尽意” “中正” “中庸” “中和”
下载PDF
论苏轼词的词汇—语义的联觉具象和感知及其变化和转移
5
作者 韩陈其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68-74,共7页
诗词的语言,是感性的语言,是感觉的语言,是充满形形色色的具象的语言,是由视觉类具象、听觉类具象、触觉类具象、嗅觉类具象、味觉类具象、动觉类具象、心觉类具象、等各种具象独立或组合配置而形成的语言。由视觉类具象、听觉类具象、... 诗词的语言,是感性的语言,是感觉的语言,是充满形形色色的具象的语言,是由视觉类具象、听觉类具象、触觉类具象、嗅觉类具象、味觉类具象、动觉类具象、心觉类具象、等各种具象独立或组合配置而形成的语言。由视觉类具象、听觉类具象、触觉类具象、嗅觉类具象、味觉类具象、动觉类具象、心觉类具象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感官具象,组合配置而形成的具象,可称为"联觉类具象"或"合觉类具象"。词句的具象,尤其是词篇的具象,往往是"联觉类具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学释读 联觉类具象 视觉类具象 听觉类具象 触觉类具象 味觉类具象 借代义 回文
下载PDF
当代人物瓷画少数民族形象表现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京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09-112,共4页
人物瓷画中很早就有少数民族形象表现,但直到当代才进入到繁荣发展时期。人物瓷画少数民族形象表现具有客观性与装饰性相融合、西部雄风与江南文风为一体、中西合璧等显著特征,在精神内涵上亦有其显著特点。
关键词 人物瓷画 少数民族形象 表现特征 精神内涵
下载PDF
贾克梅蒂具象表现艺术及其启示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梁力宏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1期150-152,共3页
贾克梅蒂是当今西方现代美术史上的重要人物 ,具象表现艺术的先驱。贾克梅蒂的具象表现艺术是对传统的视觉模式的反叛 ,他将现象学的观察方式引入绘画领域 ,尝试用抹去重画、反复描绘的方法 ,来刻画表现对象在“不断流变、不断生成”过... 贾克梅蒂是当今西方现代美术史上的重要人物 ,具象表现艺术的先驱。贾克梅蒂的具象表现艺术是对传统的视觉模式的反叛 ,他将现象学的观察方式引入绘画领域 ,尝试用抹去重画、反复描绘的方法 ,来刻画表现对象在“不断流变、不断生成”过程的视觉印象 ,以追求新的表现方法。贾氏具象表现的绘画理念对处在今天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象表现 视觉模式 现象学 视觉追问 视觉真实 贾克梅蒂 绘画理念 绘画 视觉观察 视觉印象
下载PDF
“兴”:美学意蕴的多重呈现 被引量:2
8
作者 杨晓雯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140-146,共7页
"赋""比""兴"是对中国古代诗歌酝酿诗情、文本创作、审美接受的特征的总结。在这三者之中,"兴"意蕴丰富,最能体现以抒情为特征的中国古代诗歌所具有的情景交融、含蓄隽永的美学特征。"兴&... "赋""比""兴"是对中国古代诗歌酝酿诗情、文本创作、审美接受的特征的总结。在这三者之中,"兴"意蕴丰富,最能体现以抒情为特征的中国古代诗歌所具有的情景交融、含蓄隽永的美学特征。"兴"义,一方面历来夹缠,甚至有愈辨难明之势;另一方面自先秦以来,历代诗论家皆谈"兴",释兴,从而不断丰富、发展了"兴"的美学意蕴。本文对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兴"的美学意蕴进行了分析,认为"兴"把天人感应、融情于景、观物取象等思维方式融入艺术创作与欣赏的过程中,涵盖了由"物"及"情"成"诗"及文本接受的整个过程,表现为:触物之兴、创作之兴和审美之兴;形成了由"触物起情、乘兴而作、意余言外"构成的多重美学界面。这三个界面将中国美学与文艺创作中的物与我、情与景、言和意、意与象等根本问题融会贯通,构成了中国美学关于文艺创作与欣赏的特殊范畴。"兴"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将在"过去"与现在的对话中不断丰富其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会 乘兴而作 意余言外 美学意蕴
下载PDF
论《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的女性形象
9
作者 蔡林翰 《湘南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63-67,共5页
周克芹的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具有较强的政治化审美意蕴,其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先进觉悟者、善美受难者、愚昧落伍者三类,多侧面表现了当时农村女性的生存状态。就艺术表现而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糅合、全知视角的运用,有利于表... 周克芹的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具有较强的政治化审美意蕴,其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先进觉悟者、善美受难者、愚昧落伍者三类,多侧面表现了当时农村女性的生存状态。就艺术表现而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糅合、全知视角的运用,有利于表达当时文学思潮的价值诉求。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与承先启后的文学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女性形象 价值内涵 艺术表现 历史价值
下载PDF
关于党和国家形象对外表述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浩雷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8-102,共5页
党和国家形象是我国"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对外表述党和国家形象,首先应科学把握若干重要关系,包括党的形象和国家形象的关系,官方正式表述、领导人个性表述和民间日常表述的关系,对外表述和对内表述的关系等;其次,要着力体现... 党和国家形象是我国"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对外表述党和国家形象,首先应科学把握若干重要关系,包括党的形象和国家形象的关系,官方正式表述、领导人个性表述和民间日常表述的关系,对外表述和对内表述的关系等;其次,要着力体现党和国家形象的基本内涵,切实遵循对外传播的主要原则;最后,还应站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高度,制定党和国家形象对外表述的总体战略,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和国家形象 对外表述 内涵 原则 建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