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wo new species of Naticidae (Mollusca,Gastropoda) from the coast of China
1
作者 ZHANG Supi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32-136,共5页
Two new species of Naticidae ( Mollusca, Gastropoda) collected from the coast of China are described: Cryptonaitca huanghaien- s/s sp. nov. and Sinum vittatum sp. nov.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 Two new species of Naticidae ( Mollusca, Gastropoda) collected from the coast of China are described: Cryptonaitca huanghaien- s/s sp. nov. and Sinum vittatum sp. nov.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new species were described and the related information was provide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new species and related species were also compared and discussed. The new species Cryptonaitca huanghaiensis differed from Cryptonaitca hirasei and Cryptonaitca andoi in outer shape, operculum and radula. The new species Sinum vittatum is similar to Sinumjaponicum (Lischke, 1869), but the shell of the former is flat-elliptical in shape, spire very small, slightly convex. While the latter is flat-globular in shape, apex light brown in color, without a brown band on the body whorl. The comparison results revealed that Cryptonaitca huanghaiensis and Sinum vittatum were two new species from the coast of China. Specimens studied were obtained from collections in the Marine Biological Museu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lusca GASTROPODA Naticidae new species China seas
下载PDF
Bioactive substances with anti-neoplastic efficacy from marine invertebrates:Bryozoa,Mollusca,Echinodermata and Urochordata
2
作者 Petr Sima Vaclav Vetvicka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CAS 2011年第11期362-366,共5页
The marine environment provides a rich source of natural products with potential therapeutic application.This has resulted in an increased rate of pharmaceutical agents being discovered in marine animals,particularly ... The marine environment provides a rich source of natural products with potential therapeutic application.This has resulted in an increased rate of pharmaceutical agents being discovered in marine animals,particularly invertebrates.Our objective is to summarize the most promising compounds which have the best potential and may lead to use in clinical practice,show their biological activities and highlight the compounds currently being tested in clinical trials.In this paper,we focused on Bryozoa,Mollusca,Echinodermata and Urochor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NCER ECHINODERMATA Invertebrates mollusca Urochordata
下载PDF
Descriptions of three new species of Mitridae (Mollusca: Gastro-poda) from South China Sea
3
作者 李宝泉 张素萍 李新正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21-125,共5页
Three new species of Family Mitridae (Mollusca: Gastropoda)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are described in the present paper. They are Ziba aglais sp. nov. B. LI & S. ZHANG, Neocancilla daidaleosa sp. nov. B. LI & ... Three new species of Family Mitridae (Mollusca: Gastropoda)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are described in the present paper. They are Ziba aglais sp. nov. B. LI & S. ZHANG, Neocancilla daidaleosa sp. nov. B. LI & X. LI, and Mitra holkosa sp. nov. B. LI. Their systematic positions are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lusca Mitridae Ziba aglais sp. nov. Neocancilla daidaleosa sp.nov. Mitra holkosa sp.nov.
下载PDF
Pickworthiidae and Aqabarellidae New Family (Caenogastropoda, Mollusca) of Aqaba, Jordan: Their Larval Shells and Remarks about Their Evolution and Relation
4
作者 Ikhlas Alhejoj Klaus Bandel Tariq Al-Najjar 《Natural Science》 2016年第9期403-430,共29页
Among small sized gastropods found in Aqaba (Jordan), Sansonia occurs relatively common with Sansoniacebuana which is recognized from the the fringing reef near the Marine Biological Stat... Among small sized gastropods found in Aqaba (Jordan), Sansonia occurs relatively common with Sansoniacebuana which is recognized from the the fringing reef near the Marine Biological Station at Aqaba, while Mecoliotia and Chrystella are rare. Mecoliotia aqabaensis n. sp and Chrystella shinaqi n. sp are described with the later resembling Chrystella finckhi. They are compared with other members of the Pick-worthiidae, of which a new species of Discrevina from Indonesia is described. A species of Aqabarella new genus resembles in shape of its teleoconch members of the Pickworthiidae but its protoconch is distinct in ornament of the larval shell and shape of the aperture and it is placed in it own family, Aqabarellidae. Aqabarella urdunensis is relatively more common than the rare Aqabarella pulchella. Similar larval shells are found in Vanikoridae, Planaxidae and Cerithiidae, those of Littorinidae and Rissoidae are more distinct and all of them differ from those of the Aqabarellidae, while some ancient small species from the Triassic tropical Tethys had a similar protocon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lusca CAENOGASTROPODA Pickworthiidae Aqabarellidae Aqaba TETHYS TRIASSIC
下载PDF
贻贝目软体动物分类学与系统演化研究进展
5
作者 朱懿 马培振 +3 位作者 李翠 左晨霞 王海艳 张振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6-122,共17页
贻贝目是多样化程度最高的软体动物类群之一,广泛分布于潮间带至深海等多种生境中,并因重要的经济价值、极强的演化韧性和极端环境适应能力等而备受关注。近年来,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生物分类和系统演化研究中的应用... 贻贝目是多样化程度最高的软体动物类群之一,广泛分布于潮间带至深海等多种生境中,并因重要的经济价值、极强的演化韧性和极端环境适应能力等而备受关注。近年来,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生物分类和系统演化研究中的应用,贻贝目软体动物的分类研究得到进一步完善,大量物种的分类地位得以明确,并建立了更加可靠、稳健的系统演化关系。本研究综述了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贻贝目分类与系统演化研究最新进展,梳理了该类群分类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重点研究方向,并总结出当前较为完整、合理的国内贻贝目分类系统,以期为贻贝目软体动物的资源开发和保护等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贻贝目 分类 系统演化 软体动物
下载PDF
黄海北部两种蛾螺(腹足纲,蛾螺科)种名修订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树乾 张均龙 张素萍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13-1015,共3页
作者在系统地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历年来在我国沿海采集的蛾螺属Buccinum标本进行系统整理时,发现产自于黄海北部,在《黄渤海软体动物》一书中所描述的两种蛾螺,原定名为水泡蛾螺Buccinium pemphigum Dall,1907和尖角蛾螺Buccini... 作者在系统地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历年来在我国沿海采集的蛾螺属Buccinum标本进行系统整理时,发现产自于黄海北部,在《黄渤海软体动物》一书中所描述的两种蛾螺,原定名为水泡蛾螺Buccinium pemphigum Dall,1907和尖角蛾螺Buccinium undatum plectrum Stimpson,1865,存在种名误定。通过研究确认水泡蛾螺Buccinium pemphigum Dall,1907应是朝鲜蛾螺Buccinium koreanum Choe,Yoon&Habe,1992,而书中所描述的尖角蛾螺Buccinium undatum plectrum Stimpson,1865应是朝鲜蛾螺的一个形态变异标本。文中对朝鲜蛾螺的形态特征、齿舌和内部构造进行了研究论述,并与水泡蛾螺和尖角蛾螺的形态差异进行了比较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足纲(mollusca) 蛾螺科(Buccinidae) 蛾螺属(Buccinum) 种名修订 黄海北部
下载PDF
中国自然湿地螺类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7
作者 管强 刘吉平 +3 位作者 武海涛 吕宪国 卢明珠 宋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471-2481,共11页
螺类是软体动物腹足纲的通称,是湿地生态系统大型无脊椎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螺类在维持湿地生物多样性和复杂食物网结构,保障湿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从基本组成、生活型、功能群方面归纳了螺类群落结构... 螺类是软体动物腹足纲的通称,是湿地生态系统大型无脊椎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螺类在维持湿地生物多样性和复杂食物网结构,保障湿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从基本组成、生活型、功能群方面归纳了螺类群落结构特征;分析了螺类的时空分布格局;重点讨论了影响螺类群落结构的温度、盐度、底质等非生物因子和植被、物种间影响等生物因子以及人类对螺类的影响;概述了湿地演替过程中螺类群落的变化和螺类的环境指示功能。依据目前中国自然湿地螺类的研究特点和国际研究动态,展望了未来我国螺类群落的生态学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体动物 腹足纲 自然湿地 生态学 环境因子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湖泊淡水贝类的分布及物种多样性 被引量:40
8
作者 吴小平 梁彦龄 +2 位作者 王洪铸 谢志才 欧阳珊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11-118,共8页
本文记录了长江中下游湖泊贝类 110种 ,其中腹足类 10科 56种 ,双壳类 5科 54种 .并对长江中下游主要湖泊贝类的区系、物种多样性进行比较 .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淡水贝类 多样性
下载PDF
典型养殖湖泊大通湖软体动物的时空分布格局 被引量:23
9
作者 李德亮 张婷 +6 位作者 余建波 毛小伟 王红权 陈开健 刘安民 李祖军 肖调义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46-954,共9页
研究于2008年12月至2009年10月按季度对大通湖水质及软体动物资源监测,并通过纵向比较,探讨了集约化养殖对大通湖水域环境及软体动物群落的影响,以期为其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大通湖水质全年呈碱性(8.62±0.07),... 研究于2008年12月至2009年10月按季度对大通湖水质及软体动物资源监测,并通过纵向比较,探讨了集约化养殖对大通湖水域环境及软体动物群落的影响,以期为其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大通湖水质全年呈碱性(8.62±0.07),具有较高的还原性[(?88.40±9.10)mv],属富营养水体。软体动物共计5科15种,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河蚬(Corbicula fluminea)和圆顶珠蚌(Unio doug lasiae)是主要优势种。软体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时间上呈现由春夏季到秋冬季逐渐升高的趋势,空间上整体呈现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递减的趋势。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氧化还原电位、pH、溶氧、水深、电导率和水温与大通湖软体动物时空变化的关系最显著。与1960年相比,大通湖水体碱性显著增强(7.0—7.5 vs 8.4—8.8),电导率增加了9倍(0.25—0.27 vs 2.17—2.56 mS/cm),环境类型由氧化型转变为还原型。湖区喜好水草(白旋螺、光亮隔扁螺、萝卜螺)与流水生境(德氏狭口螺、湖沼股蛤、橄榄蛏蚌)的物种消失,软体动物优势种群呈现由双壳类向腹足类演替的特征。生境破坏和过度捕捞是大通湖软体动物资源面临的最大威胁,也是湖区渔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核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通湖 软体动物 群落结构 时空分布 集约化养殖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湖泊贝类物种濒危状况评估 被引量:36
10
作者 舒凤月 王海军 +2 位作者 潘保柱 刘学勤 王洪铸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51-1058,共8页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淡水贝类资源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加剧,该区域贝类受到严重威胁。为系统评估贝类物种现状,于2003年5月至2005年6月对13个典型湖泊进行了系统调查。共采集贝类69种,其中中国特有种44种。不同类型湖泊贝类...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淡水贝类资源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加剧,该区域贝类受到严重威胁。为系统评估贝类物种现状,于2003年5月至2005年6月对13个典型湖泊进行了系统调查。共采集贝类69种,其中中国特有种44种。不同类型湖泊贝类的组成差别较大。通江湖泊的物种明显较丰富,尤其是适应流水生境的种类,如河螺属、短沟蜷属及蚌科的种类。大型通江湖泊鄱阳湖和洞庭湖的贝类分别有53种和57种,占总数的76.8%和82.6%。阻隔湖泊的物种较少,在4—19种之间。对67种贝类濒危等级的评价结果表明,近危及受威胁的种类占58.2%,只有37.3%的种类种群稳定。与历史资料相比,该区域贝类的多样性已明显下降,双壳类优势类群由大型的蚌类演变为小型的河蚬。分析显示,贝类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是江湖阻隔、过度捕捞和水体污染等人为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贝类 物种多样性 濒危等级 人为干扰 长江中下游湖泊
下载PDF
太湖软体动物现存量及空间分布格局(2006-2007年) 被引量:37
11
作者 蔡永久 龚志军 秦伯强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13-719,共7页
2006年11月至2007年10月对太湖软体动物进行了一周年调查.软体动物在30个采样点的出现率为90.0%,采集的232份样品中共记录到9科12属12种.软体动物在分布区的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66ind./m2、102.2g/m2.河蚬(Corbicula fluminea)和铜... 2006年11月至2007年10月对太湖软体动物进行了一周年调查.软体动物在30个采样点的出现率为90.0%,采集的232份样品中共记录到9科12属12种.软体动物在分布区的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66ind./m2、102.2g/m2.河蚬(Corbicula fluminea)和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是太湖软体动物的优势种,河蚬的出现率为90.0%,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74ind./m2、58.3g/m2,其主要分布在西南湖区(393-896ind./m2)和贡湖湾(393-552ind./m2);铜锈环棱螺的出现率为56.7%,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58ind./m2、61.6g/m2,主要分布在东太湖(140-299ind./m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河蚬空间分布格局取决于生境类型和底质性质,而螺类的分布与水生植物的分布相一致,说明水生植物对螺类的分布有重要影响,这与经典的螺-草互惠理论相一致.比较1987-2006年太湖软体动物群落结构变化发现,20年来河蚬的高值区域已由梅梁湾、竺山湾转变为大太湖,河蚬个体大小趋于小型化发展(P<0.001),而环棱螺小型化趋势并不显著(P=0.0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软体动物 空间分布 河蚬 铜锈环棱螺
下载PDF
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酚氧化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2
作者 吴曙 王淑红 +1 位作者 王艺磊 张子平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7-146,共10页
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的很多品种都是重要的经济养殖品种。随着养殖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各种病害频繁发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的免疫防御系统,并对其进行研究。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PO... 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的很多品种都是重要的经济养殖品种。随着养殖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各种病害频繁发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的免疫防御系统,并对其进行研究。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PO)是一种含铜的氧化酶,广泛存在于微生物、动物和植物体内。作为酚氧化酶原激活系统的重要一员,PO在无脊椎动物的先天免疫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关其生物化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一直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尤其在节肢动物中进展很快。作者对酚氧化酶在软体和甲壳动物中的功能、组织定位及表达、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及其系统演化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基因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树证据均表明,催化功能相同的软体动物酪氨酸酶与节肢动物PO的基因有较大差异。该结果对目前被广泛接受并使用的酪氨酸酶专门用于哺乳类,酚氧化酶专门用于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法提出了挑战。因此作者建议,将酚氧化酶专门用于节肢动物,酪氨酸酶用于软体动物等非节肢动物和脊椎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氧化酶 酪氨酸酶 软体动物 甲壳动物
下载PDF
高原深水湖泊抚仙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被引量:24
13
作者 熊飞 李文朝 潘继征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8-297,共10页
云南抚仙湖是我国典型的高原深水湖泊,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其水体营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系统发生了显著变化。为揭示该湖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及其对生态系统变化的响应,2005年6-7月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在抚... 云南抚仙湖是我国典型的高原深水湖泊,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其水体营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系统发生了显著变化。为揭示该湖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及其对生态系统变化的响应,2005年6-7月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在抚仙湖18个断面110个样点中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19属27种,大型底栖动物出现率为97.3%,平均密度为855ind./m2,平均生物量为58.01g/m2。在密度组成上软体动物(50.3%)>摇蚊幼虫(32.3%)>寡毛类(17.4%),优势种为花纹前突摇蚊(Procladius choreus)、长角涵螺(Alocinma longicornis)和方形环棱螺(Bellamya quadrata),三者共占总密度的51.4%。寡毛类和摇蚊幼虫全湖性分布,而软体动物主要分布在沿岸区,各类群优势种均呈聚集分布。底栖动物在沿岸区生物量显著大于湖心区(P<0.01),但两者之间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南区和北区之间的密度(P>0.05)和生物量(P>0.05)差异均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表层沉积物总有机碳、底层水体溶解氧是影响底栖动物密度分布的关键理化因子,而底层水体溶解氧是影响底栖动物生物量分布的关键理化因子。抚仙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改进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74、2.88、0.87、2.40和20.84。沿岸区底栖动物多样性明显高于湖心区,主要是由于沿岸区分布有各种沉水植物,提高了底栖动物生境的异质性。与1980年调查结果相比,抚仙湖底栖动物多样性呈上升趋势,这与水体营养水平不断提高,沉水植物分布面积扩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体动物 寡毛类 摇蚊幼虫 群落 抚仙湖
下载PDF
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潮间带贝类资源时空分布 被引量:26
14
作者 高爱根 曾江宁 +9 位作者 陈全震 胡锡钢 杨俊毅 廖一波 寿鹿 徐晓群 刘晶晶 江志兵 董永庭 胡月妹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5-111,共7页
为了解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潮间带贝类十多年来的动态变化,在1992年研究基础上,于2003年度再赴南麂列岛对岩、沙相贝类进行了研究.本次调查鉴定出贝类105种,其中岩相93种、沙相12种,6种为南麂列岛新记录种,对岩相、沙相贝类组... 为了解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潮间带贝类十多年来的动态变化,在1992年研究基础上,于2003年度再赴南麂列岛对岩、沙相贝类进行了研究.本次调查鉴定出贝类105种,其中岩相93种、沙相12种,6种为南麂列岛新记录种,对岩相、沙相贝类组合的生态特征进行了分析,岩相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1.25~2.20和0.54~0.70)高于沙相的(0.23~0.95和0.17~0.94).岩相贝类数量为3025.70g/m^2和2660个/m^2,生物量垂直分布为低潮区最高(6471.99g/m^2),中潮区居中(3772.09g/m^2),高潮区最小(78.35g/m^2),栖息密度为中潮区最大(4245个/m^2),低潮区居中(2973个/m^2),高潮区最小(439个/m^2).沙相贝类数量为16.81g/m^2和11个/m^2,低潮区(29.43g/m^2和11个/m^2)大于中潮区(14.01g/m^2和10个/m^2).通过与以往资料比对发现,岩礁贝类数量有所增加,沙滩贝类数量则明显下降,监控区贝类数量明显多于其他区域,对贝类资源变化产生影响的相关因子作了分析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 时空分布 潮间带 南麂海洋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湘江干流软体动物的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胡自强 刘俊 +1 位作者 傅秀芹 颜亨梅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24-531,共8页
2005—2006年对湘江干流15个县(市)36个采集点的软体动物的种类、分布及种群数量进行了系统调查,计有软体动物72种,隶属2纲10科29属,其中腹足纲38种,双壳纲34种;内有10种为湖南省新记录种,42种为中国特有种。发现一种近60年未被采到过... 2005—2006年对湘江干流15个县(市)36个采集点的软体动物的种类、分布及种群数量进行了系统调查,计有软体动物72种,隶属2纲10科29属,其中腹足纲38种,双壳纲34种;内有10种为湖南省新记录种,42种为中国特有种。发现一种近60年未被采到过的物种——湖南湄公螺(Mekonia hunanensis),已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定为灭绝的物种。湘江软体动物的区系成分属于东洋界类型,明显地反映出亚热带的特点。文章对湘江软体动物的种类分布和种群数量及其上、中、下游种类与种群数量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并根据12个与影响因子相关采集点软体动物的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分析了城镇污水、水电工程和采砂对湘江软体动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体动物 种类 分布 区系 湘江
下载PDF
淮河干流软体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3
16
作者 丁建华 周立志 +1 位作者 邓道贵 金显文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67-375,共9页
2011年3月、6月、9月和12月对淮河干流11个采集点的底栖软体类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记录了软体类动物9科26种,其中位于最上游的桐柏金庄种类最少,仅有3种分布,而位于中下游的新城口种类达到15种。总体上看,自上游至下游,软体... 2011年3月、6月、9月和12月对淮河干流11个采集点的底栖软体类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记录了软体类动物9科26种,其中位于最上游的桐柏金庄种类最少,仅有3种分布,而位于中下游的新城口种类达到15种。总体上看,自上游至下游,软体动物种类的数量呈现一定的增多趋势。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软体动物种类数量和生物密度与河道深度间分别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617,P=0.043,n=11)和负相关关系(r=0.654,P=0.029,n=11)。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结果表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F(3,40)=0.225,P=0.879]、Margalef丰富度指数[F(3,40)=0.902,P=0.449]、Pielou均匀性指数[F(3,40)=0.841,P=0.479]这3种指数以及生物量[F(3,40)=1.931,P=0.14]不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变化,但生物密度[F(3,40)=5.45,P=0.003]却存在极显著的季节性变化。其中,生物密度在6月份出现峰值[(90.13±36.31)ind./m2],最低值出现在12月份[(14.42±2.78)ind./m2];生物量的变化不与生物密度变化同步,其峰值出现在9月份[(155.08±50.43)g/m2],最低值则出现在3月份[(39.15±14.08)g/m2]。相似性分析(One-way ANOSIM)结果表明,软体类动物群落在生物密度和生物量方面的优势物种组成上均无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其P值分别为0.082和0.514。生物密度在不同月份间的不相似百分比变化幅度从53.87%至59.12%,而生物量的不相似百分比变化幅度则从58.76%至68.58%。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结果表明,河宽、水深和砂质型底质为影响淮河干流底栖软体类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 底栖软体类 群落结构 相似性分析 冗余分析
下载PDF
利用DNA条形码COI基因分析我国重要贝类系统进化关系 被引量:10
17
作者 赵庆 吴彪 +5 位作者 刘志鸿 刘寒苗 孙秀俊 周丽青 张高伟 杨爱国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47-857,共11页
DNA条形码旨在通过PCR技术获得一段DNA序列,在物种水平上对现存生物类群和未知生物材料进行识别和鉴定。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I)基因是常用DNA条形码基因之一,为研究COI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在贝类系统进化中的评估效果,本文利用PCR... DNA条形码旨在通过PCR技术获得一段DNA序列,在物种水平上对现存生物类群和未知生物材料进行识别和鉴定。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I)基因是常用DNA条形码基因之一,为研究COI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在贝类系统进化中的评估效果,本文利用PCR技术扩增获得了60个贝类物种的353条COI基因序列,通过聚类法构建了neighbor-joining(NJ)进化树,同时还对7个物种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进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选用的COI基因引物在大多数贝类中通用性较强,除在珍珠贝目中的扩增效率只有10%以外,在整个研究中扩增效率达到82.7%;60个物种中除太平洋潜泥蛤(Panopea abrupta)、沼蛤(Limnoperna fortunei)和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等8个物种在进化树中的进化地位与传统系统分类具有一定差别外,其他物种的聚类关系与传统分类基本一致;对7个物种、共26个地理群体的聚类分析发现,COI基因基本能对同一物种的不同地理群体进行聚类,只有极个别群体或群体中的某个个体存在聚类混乱现象。综上所述,COI基因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于贝类物种鉴别和系统发育研究,丰富了COI基因在物种鉴别应用中的科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条形码 线粒体COI 贝类 系统进化
下载PDF
软体动物血细胞及体液免疫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18
作者 翟玉梅 丁秀云 李光友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558-562,共5页
依据70-90年代部分资料,对软体动物血细胞及体液免疫研究进行简介评述。已有的资料表明,在软体动物中,如双壳类动物,其机体防御反应、血细胞是主要的作用因素,主要依赖于血细胞的吞噬、包囊、形成细胞结等细胞免疫反应,但对于血... 依据70-90年代部分资料,对软体动物血细胞及体液免疫研究进行简介评述。已有的资料表明,在软体动物中,如双壳类动物,其机体防御反应、血细胞是主要的作用因素,主要依赖于血细胞的吞噬、包囊、形成细胞结等细胞免疫反应,但对于血细胞的分类及各自的功能尚无定论。软体动物的体液免疫,是非特异性的血淋巴中的一些酶及调节因子,如溶菌酶、葡糖着酶、凝集素等,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软体动物中α2-巨球蛋白的发现在研究体液免疫的进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体动物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Α2-巨球蛋白
下载PDF
三丁基锡致软体动物性畸变机制 被引量:10
19
作者 韩雅莉 周小朋 李兴暖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74-178,共5页
关键词 三丁基锡 软体动物 性畸变机制 TBT干扰性激素 生物合成
下载PDF
水产动物细胞培养方法及前景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宏伟 王安利 +1 位作者 王维娜 郭立格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1年第2期198-202,共5页
综述了鱼虾贝类等水产动物细胞培养的方法 ,分析了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展望了动物细胞培养的广阔前景 .
关键词 组织培养 水产动物 细胞培养 培养基 培养环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