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6~12岁儿童道德移情、助人行为倾向及其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7
1
作者 岑国桢 王丽 李胜男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81-785,共5页
以 1 2 4名 6~ 1 2岁儿童为被试、以情境故事为材料的测查表明 :我国 6~ 1 2岁儿童均能作出移情反应和一般助人行为倾向反应 ,但 8岁以上儿童的反应更为强烈和成熟 ;8岁以上儿童才能在自己也有困难的冲突背景下仍作出助人行为倾向的反... 以 1 2 4名 6~ 1 2岁儿童为被试、以情境故事为材料的测查表明 :我国 6~ 1 2岁儿童均能作出移情反应和一般助人行为倾向反应 ,但 8岁以上儿童的反应更为强烈和成熟 ;8岁以上儿童才能在自己也有困难的冲突背景下仍作出助人行为倾向的反应 ;6~ 1 2岁儿童的移情反应与其一般助人行为倾向反应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移情反应与冲突背景下的助人行为倾向反应的显著正相关 8岁以上儿童才具有 ;个人、集体两类情境会影响他们的移情反应 ;人身伤害、声誉损害、财物损坏三种情境会影响他们的助人行为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心理 道德移情 助人行为倾向 人际交往
下载PDF
道德情绪对网络助人行为的影响——道德推理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27
2
作者 吴鹏 范晶 刘华山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559-1569,共11页
对道德情绪与道德推理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道德心理学研究者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传统道德心理学理论认为道德推理应该起重要作用。最新的道德心理模型则认为道德情绪也起重要作用,但在情绪与推理的作用大小上存在争议。实验1通过情绪启... 对道德情绪与道德推理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道德心理学研究者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传统道德心理学理论认为道德推理应该起重要作用。最新的道德心理模型则认为道德情绪也起重要作用,但在情绪与推理的作用大小上存在争议。实验1通过情绪启动与电子邮件求助的研究范式,探讨同情、内疚情绪对网络助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同情与内疚情绪可以显著激发个体的网络助人行为。实验2探讨道德情绪影响网络助人行为的机制,即道德推理在道德情绪对网络助人行为影响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道德推理可以部分中介道德情绪对网络助人行为的影响。上述结果表明道德情绪对网络助人行为的直接影响及道德推理的部分中介作用,不支持道德动机社会直觉模型、支持道德双加工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情绪 道德推理 网络助人行为 中介效应
下载PDF
大学生虚拟游戏沉溺现象的生成、影响和德育应对策略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赵建伟 康就升 焦彩丽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58-465,共8页
网络游戏作为虚拟存在,以其虚拟性、易得性、支配性、娱乐性容易让大学生陷入感官沉浸状态之中,从而产生了虚拟游戏沉溺现象,这必然会对大学生正常的社会化进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价值观和法制观的养成产生消极的影响。通过构建网络游... 网络游戏作为虚拟存在,以其虚拟性、易得性、支配性、娱乐性容易让大学生陷入感官沉浸状态之中,从而产生了虚拟游戏沉溺现象,这必然会对大学生正常的社会化进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价值观和法制观的养成产生消极的影响。通过构建网络游戏沉溺现象的发现和"多主体"开放教育机制,强化网络道德教育,开展专题德育项目,可以帮助游戏沉溺学生回归现实社会,实现其成才的预期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游戏沉溺现象 感官沉浸 现实德育 沉溺发现和帮助系统 专题德育项目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右侧颞顶联合区对助人意图加工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甘甜 石睿 +1 位作者 刘超 罗跃嘉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6-46,共11页
对意图信息的理解是影响道德判断的重要因素,已有研究证实在伤人行为道德判断中,右侧颞顶联合区与意图加工具有因果关联,而在助人行为道德判断中,意图加工的作用及其关键脑区还不清楚。本研究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阴极刺激右侧颞顶联... 对意图信息的理解是影响道德判断的重要因素,已有研究证实在伤人行为道德判断中,右侧颞顶联合区与意图加工具有因果关联,而在助人行为道德判断中,意图加工的作用及其关键脑区还不清楚。本研究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阴极刺激右侧颞顶联合区,考察抑制该脑区的活动对被试在道德判断中对助人意图信息加工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助人行为道德判断中,个体对正性助人意图的赞扬度评价显著高于中性意图,对正性结果的赞扬度评价显著高于中性结果,二者没有交互作用;且只在正性意图条件下,阴极刺激被试右侧颞顶联合区后,其做出道德判断的反应时显著缩短。该结果揭示了右侧颞顶联合区在助人意图加工中的核心作用,抑制该脑区的激活能影响个体在道德判断中对助人意图的加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助人意图 结果 道德判断 右侧颞顶联合区 经颅直流电刺激
下载PDF
试论道德对法律的支持 被引量:1
5
作者 刘爱龙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9-11,共3页
作为社会调控系统中的法律与道德 ,尽管各具不同特性 ,但二者又有着紧密的联系 ,法律的确立和实施都需要有道德的支持。笔者认为 :良法的价值基础源于社会伦理道德的普遍性标准 ;道德的柔性、内生性、自律性的规范特性与法律的刚性、外... 作为社会调控系统中的法律与道德 ,尽管各具不同特性 ,但二者又有着紧密的联系 ,法律的确立和实施都需要有道德的支持。笔者认为 :良法的价值基础源于社会伦理道德的普遍性标准 ;道德的柔性、内生性、自律性的规范特性与法律的刚性、外生性、他律性的规范特性正好优势互补 ;系统论的基本观点给道德对法律的支持作了最好的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法律 道德的支持
下载PDF
公众助人的冷漠与助人者的出路 被引量:3
6
作者 李科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12-15,共4页
对于老人跌倒"该扶还是不该扶"这一社会现象,文章从"该不该扶"、"愿不愿扶"、"敢不敢扶"和"会不会扶"等微观视角进行了递进层次分析。认为应该从强化道德建设,从育人层面引导人民应... 对于老人跌倒"该扶还是不该扶"这一社会现象,文章从"该不该扶"、"愿不愿扶"、"敢不敢扶"和"会不会扶"等微观视角进行了递进层次分析。认为应该从强化道德建设,从育人层面引导人民应对义务;营造助人氛围,从舆论层面引领社会主义风尚;确立制度规范,从制度层面确保助人者的权益;抓好技术训练,从手段层面教会人们科学助人等方面着手强化公众的道德认同,从而促进公众理性的道德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认同 公众助人 亲社会行为
下载PDF
道德直觉与网络助人行为:道德情绪、道德推理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吴鹏 张琪 徐碧波 《心理研究》 2019年第6期524-531,共8页
助人行为中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的作用大小,是目前道德心理学的争议之一。传统道德心理学理论强调道德推理等认知因素的作用,目前的道德心理模型则认可推理与情绪的双作用,却少有实证研究同时关注推理、情绪与直觉的作用。本文以大学... 助人行为中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的作用大小,是目前道德心理学的争议之一。传统道德心理学理论强调道德推理等认知因素的作用,目前的道德心理模型则认可推理与情绪的双作用,却少有实证研究同时关注推理、情绪与直觉的作用。本文以大学生为被试,探讨道德直觉、道德情绪、道德推理对网络助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道德情绪可以部分中介道德直觉对网络助人行为的影响,道德推理可以部分中介道德情绪对网络助人行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直觉 道德情绪 道德推理 网络助人行为
下载PDF
高校助人活动与德育教育关系辨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时遂营 龙丽 杨光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65-69,共5页
学校助人活动同德育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厘清二者关系,对于促进学校助人活动的健康发展,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与效能,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助人活动 德育教育 契合点
下载PDF
见危不救立法问题研究——由小悦悦事件引发的法律思考 被引量:4
9
作者 吕凯 张兆玲 《天津法学》 2012年第2期46-50,共5页
小悦悦事件的发生使见危不救立法成为当前社会热议的一个问题,对此,部分国家已经有了法律规定,但是,国外的立法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不大,法律不能成为强制人们为善的工具。从刑法学的角度来讲,见危不救立法还混淆了道德义务与作为义务... 小悦悦事件的发生使见危不救立法成为当前社会热议的一个问题,对此,部分国家已经有了法律规定,但是,国外的立法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不大,法律不能成为强制人们为善的工具。从刑法学的角度来讲,见危不救立法还混淆了道德义务与作为义务,而且,见危不救立法在司法实践中操作困难;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保障公民的见义勇为行为比进行见危不救立法更能产生好的社会效果。因此,我国目前不适宜对见危不救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见危不救 法律 道德 见义勇为
下载PDF
助人不乐现象归因分析与社会德育管理导向问津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保强 滕秀芹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2-56,共5页
中国自古就有助人为乐的高尚民风,遗憾的是,而今时有助人不乐的现象发生。究其原因,有伦理规范不整、道德教育缺失、管理监控相对滞后等诸多方面。鉴于此,明确现实社会的道德内核、加强普世伦理的宣传教育、完善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保障... 中国自古就有助人为乐的高尚民风,遗憾的是,而今时有助人不乐的现象发生。究其原因,有伦理规范不整、道德教育缺失、管理监控相对滞后等诸多方面。鉴于此,明确现实社会的道德内核、加强普世伦理的宣传教育、完善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保障机制,理应成为社会德育管理的客观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助人不乐 归因 社会德育 公平 普世伦理 道德回报
下载PDF
对见危不救行为的法律矫治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琼雯 《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4期106-110,共5页
见危而救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 ,将救助义务上升为法律义务是合理的 ,也是可行的。救助义务的立法是人类理性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法律所调整的见危不救行为应符合存在急需救援的危难、当事人之间不存在特定的法律关系或职务关系... 见危而救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 ,将救助义务上升为法律义务是合理的 ,也是可行的。救助义务的立法是人类理性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法律所调整的见危不救行为应符合存在急需救援的危难、当事人之间不存在特定的法律关系或职务关系以及行为人有条件救助而不救助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义务 道德规范 救助义务
下载PDF
4~6岁儿童社会道德特质识别的精细化程度研究
12
作者 张真 王欣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7-154,共8页
本研究以社会道德特质为例,考察了儿童特质识别的精细化程度,即能否对属于同一特质范畴的相似行为形成具体特质标签(爱助人vs.爱分享),以及能否区分相似的特质范畴(社会道德特质vs.社会习俗特质)。242名4~6岁儿童完成了基于特质识别的... 本研究以社会道德特质为例,考察了儿童特质识别的精细化程度,即能否对属于同一特质范畴的相似行为形成具体特质标签(爱助人vs.爱分享),以及能否区分相似的特质范畴(社会道德特质vs.社会习俗特质)。242名4~6岁儿童完成了基于特质识别的同伴选择任务。实验1发现在需要得到帮助时,4~6岁儿童均选择爱助人(而非爱分享)的同伴,而在需要得到分享时,只有6岁儿童选择爱分享(而非爱助人)的同伴。实验2发现4~6岁儿童在需要得到帮助时,没有表现出对爱分享或守纪律同伴的偏好;在需要得到分享时,也没有表现出对爱助人或守纪律同伴的偏好。结果说明,幼儿对助人特质的识别早于对分享特质的识别,但尚不能区分社会道德特质和社会习俗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质识别 社会道德特质 分享 助人 儿童
下载PDF
论儒家优秀道德成果在当代“社会公德”建设中的现实价值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钊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1-4,61,共5页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留下了灿烂的传统文化遗产,儒家道德优秀成果更是我们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在加快公民道德建设的今天,儒家先哲的道德理念仍具有现实价值。
关键词 儒家文化 社会公德 文明礼貌 助人为乐 保护环境
下载PDF
清末民初的道德救世与伦理重构刍议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炎才 《伦理学研究》 2006年第4期26-32,共7页
清末民初时人视道德为救世法宝。其内涵主要体现在道德思维、道德理想、道德精神、道德责任、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实践等方面。它们彼此影响,共同推动救世思潮走向高潮。其间显现的现实困难促使伦理重构次递展开。此举客观上冲破... 清末民初时人视道德为救世法宝。其内涵主要体现在道德思维、道德理想、道德精神、道德责任、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实践等方面。它们彼此影响,共同推动救世思潮走向高潮。其间显现的现实困难促使伦理重构次递展开。此举客观上冲破了固有纲常经典藩篱,导致此一制度化理论体系的解构,开启了近代伦理重构的序幕。他们立足于批判继承、综合创新以展示其现实价值,初步确立起中国近代伦理学雏形,实现了传统伦理道德的近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伦理道德 救世 重构 异趋 互动
下载PDF
未成年人犯罪为何于法不惧
15
作者 张丽佳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159-161,共3页
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涉案少年于法不惧的行为表现则更令人深思。究其原因何在?又应如何应对?是笔者意欲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危险年龄 于法不惧 法律信仰 道德建设 帮教机制
下载PDF
成本-收益角度分析“扶不扶”的社会伦理问题
16
作者 唐贵芳 沈林浩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44-46,共3页
如今,"扶不扶"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通过从成本-收益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发现,扶人者做好事的收益远低于不扶人者的收益,成本却远高于后者,导致人们对摔倒者选择了围观、漠视。对其背后深层次原因进行解析后认... 如今,"扶不扶"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通过从成本-收益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发现,扶人者做好事的收益远低于不扶人者的收益,成本却远高于后者,导致人们对摔倒者选择了围观、漠视。对其背后深层次原因进行解析后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发生改变,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等问题是造成这种情况发生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不扶 成本 收益 伦理道德观
下载PDF
老龄群体参与互助养老服务的观念溯源与建构路径选择 被引量:10
17
作者 徐俊 刘丽杭 《新疆社会科学》 CSSCI 2021年第5期153-161,164,共10页
互助养老服务需要老龄群体的广泛参与。对老人的参与激励既要从经济状况、健康程度、日常生活境遇等方面入手,同样需要理解和发掘影响老龄主体选择参与养老互助行为的积极观念或积极信念的重要作用。通过追溯我国老年人互助观念的来源,... 互助养老服务需要老龄群体的广泛参与。对老人的参与激励既要从经济状况、健康程度、日常生活境遇等方面入手,同样需要理解和发掘影响老龄主体选择参与养老互助行为的积极观念或积极信念的重要作用。通过追溯我国老年人互助观念的来源,发现孝道思想、友悌之爱和道义追求依然是群体选择互助行为的因循理念;“为人民服务”与雷锋精神是老龄群体诠释互助精神的基本话语;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友善”等美德则是时代精神对参与养老互助的现实感召。文章认为,通过积极扬弃互助养老观念的观念基底,依靠政府、社区和个人层面的道德实践推动对互助养老精神的生活建构,据以形成整个老龄群体互助互惠的观念共识,推动以良好价值引领养老互助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助养老观念 孝悌 道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下载PDF
《周易》的“福”思想探析
18
作者 陶有浩 刘大元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86-91,共6页
从产生的根源上,《周易》将人生之福分成两类:异己力量赐予之福和主体自我追求之福。它主张人可以通过祭祀、习知和修德等途径求福。总体上,其对修德的偏爱十分明显。这对中国传统文化重德倾向的形成起到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 佑助 理想目标 祭祀 习知 修德
下载PDF
见危不救犯罪化之争的伦理学思考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皛 《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2期33-36,共4页
见危不救应否入罪不是一个单纯的刑事立法技术问题,它必须考虑到社会整体的道德状况。古代中国私德发达而社会公德缺失,彼时的见危不救罪因忽视个人权利实不足取;当代中国虽然私德与社会公德错位,但区分保护私人权利与公共利益的意识已... 见危不救应否入罪不是一个单纯的刑事立法技术问题,它必须考虑到社会整体的道德状况。古代中国私德发达而社会公德缺失,彼时的见危不救罪因忽视个人权利实不足取;当代中国虽然私德与社会公德错位,但区分保护私人权利与公共利益的意识已经勃兴,这为见危不救入罪奠定了伦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见危不救 私德 公德 伦理基础
下载PDF
发扬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在医改的伟大实践中加强医德修养 被引量:6
20
作者 陈竺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1年第4期415-416,共2页
今年7月15日是毛泽东同志"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题词发表70周年纪念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题词发表70周年座谈会。会议由卫生部党组书记张茅主持,卫生部部长陈竺出席会议并作... 今年7月15日是毛泽东同志"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题词发表70周年纪念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题词发表70周年座谈会。会议由卫生部党组书记张茅主持,卫生部部长陈竺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总后卫生部副部长方国恩出席会议。中国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戴万津等有关人士参加会议并发言。本刊节选了陈竺讲话的主要内容并加了题目,经作者同意后予以刊登,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救死扶伤 医德修养 医疗卫生服务 人文精神 医改 三好一满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