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for acute occlusion of the 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A case report
1
作者 Hong-Bo Zhang Pian Wang +3 位作者 Yan Wang Jiang-Hong Wang Zheng Li Rong Li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1年第10期2268-2273,共6页
BACKGROUND Mechanical thrombectomy(MT)has been demonstrated to be useful for the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large vessel occlusions.However,recanalization by MT is not recommended for distal vessels... BACKGROUND Mechanical thrombectomy(MT)has been demonstrated to be useful for the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large vessel occlusions.However,recanalization by MT is not recommended for distal vessels such as second-order branches of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d 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Because of the small size and tortuosity of these arteries,the risks of using the available endovascular devices outweigh the benefits of treatment.However,MT appears to be effective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distal vessel occlusion in eloquent areas,those with a high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score,and those ineligible for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herapy.Here,we report the use of MT for treating acute occlusion of the PICA using a directaspiration first-pass technique(ADAPT).CASE SUMMARY In this case,the patient received acute occlusion of the PICA with ADAPT when right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was performed.CONCLUSION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advanced endovascular devices,MT may now be a feasible treatment for acute occlusion of the PI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Ischemic stroke Carotid artery stent Neurovascular interventions Case report
下载PDF
Cerebellar artery infarction with sudden hearing loss and vertigo as initial symptoms: A case report 被引量:7
2
作者 Xin-Lin Wang Min Sun Xiao-Ping Wang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1年第11期2519-2523,共5页
BACKGROUND Sudden hearing loss(SHL)is associated with serious systematic conditions such as neoplasms,vascular events,autoimmune diseases,infections,and iatrogenic injury.Some authors report that SHL can be an early w... BACKGROUND Sudden hearing loss(SHL)is associated with serious systematic conditions such as neoplasms,vascular events,autoimmune diseases,infections,and iatrogenic injury.Some authors report that SHL can be an early warning sign of impending vertebrobasilar ischemic stroke.It is important to distinguish stroke from benign disease.CASE SUMMARY A 48-year-old male patient presented with SHL and vertigo as first symptoms.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revealed high signal intensity in the left 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territory of the cerebellar hemisphere and high signal intensity in the right pons and bridge cerebellar arm,confirming that the patient had cerebral infarction.Treatment with antiplatelet drugs,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and neurotrophic nerve therapy promoted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ed blood stasis,and the symptoms of the patient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CONCLUSION SHL and vertigo could be the initial symptoms of vertebrobasilar ischemic stro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dden hearing loss VERTIGO 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Cerebral infarction Case report
下载PDF
Evalu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tenotic lesions of vertebral artery and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3
作者 Ya-Fang Ding Pin-Jing Hui +1 位作者 Chun-Hong Hu Qi Fang 《Journal of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 2019年第21期22-26,共5页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evere stenosis or occlusion of vertebral artery(VA)and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Methods: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408 patients with severe stenosis or occlus...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evere stenosis or occlusion of vertebral artery(VA)and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Methods: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408 patients with severe stenosis or occlusion of the V1-V4 segment with unilateral VA was confirmed by cervical vascular ultrasound(CDU),CT angiography(CTA),and/or DSA.According to the severe stenosis or occlusion lesions,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V1 segment lesion group(267 cases),V2 segment disease group(40 cases),and V3-V4 segment disease group(101 cases).Depending on whether there were symptoms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408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symptom group(195 cases)and asymptomatic group(213 cases).CDU test recorded and analyzed hemodynamic parameters:systolic peak flow rate(PSV),end diastolic flow rate(EDV),resistance index(RI),VA tube diameter(VAD).Meantime,we had assessment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evere stenosis or occlusion of VA and PCI.Results:1.Compariing the lesion sites in affected and healthy sides of VA,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SV,EDV and VAD(p=0.000).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intervertebral RI when V2 was severe stenosis(p=0.762).2.When the severely stenosis or occlusion happend in V1 or V3-V4 segment,the blood flow spectrum of the affected side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healthy side.3.The stenosis sexual lesion of V1 and V2 had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PCI symptoms(dependency coefficient was 1.06,p=0.053;0.123,p=0.323);and V3-V4 stenosis sexual lesions were moderately associated with PCI symptoms(dependency coefficient=0.217,p=0.027).Conclusions:Severe stenosis or occlusion of V3-V4 segment is likely to appear PCI.CDU can effectively diagnose lesion of VA's evere stenosis or occlusion,which provides a reliable basis of timely clinical treatment and evalu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CAROTID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VERTEBRAL artery INTRACRANIAL segment
下载PDF
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显微解剖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陈炯 徐涛 +6 位作者 戎伯英 顾斌贤 田恒力 高文伟 王韧 曹合利 崔宇辉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267-268,共2页
目的研究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显微解剖结构。方法对16具(共32侧)完好的人脑标本在显微镜下测量PICA。结果平均管径(1.23±0.48)mm,24侧(75.0%)由同侧椎动脉发出,距椎基汇合点(18.83±4.92)mm,19侧(59.4%)走行于第Ⅸ ̄Ⅺ脑神经... 目的研究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显微解剖结构。方法对16具(共32侧)完好的人脑标本在显微镜下测量PICA。结果平均管径(1.23±0.48)mm,24侧(75.0%)由同侧椎动脉发出,距椎基汇合点(18.83±4.92)mm,19侧(59.4%)走行于第Ⅸ ̄Ⅺ脑神经后方。结论小脑后下动脉是颅后窝椎基动脉系统较重要的分支,变异多;熟悉其解剖结构,在手术中多加保护是非常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解剖学 小脑后下动脉 椎动脉
下载PDF
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治疗进展
5
作者 冯佳慧 刘仁杰 +3 位作者 权西洋 田野 赵晨 陈儇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4年第1期67-73,共7页
小脑后下动脉(PICA)动脉瘤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后循环缺血的原因之一,由于解剖结构较复杂,故该动脉瘤治疗难度较大,预后较差。根据动脉瘤位置的不同、性质的不同,可选用的治疗方案也各不相同。该文在复习文献的基础上就累及PICA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PICA)动脉瘤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后循环缺血的原因之一,由于解剖结构较复杂,故该动脉瘤治疗难度较大,预后较差。根据动脉瘤位置的不同、性质的不同,可选用的治疗方案也各不相同。该文在复习文献的基础上就累及PICA动脉瘤的最新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小脑后下动脉 神经外科手术
下载PDF
头颈CT血管造影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在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责任血管判断中的价值分析
6
作者 乔鹏岗 孙如镜 +2 位作者 张诗雨 程旭 杨正汉 《北京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97-102,106,共7页
目的 探讨头颈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 SWI)在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PIC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责任血管病变检出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头颈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 SWI)在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PIC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责任血管病变检出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PIC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诊疗期间接受MRI常规平扫+SWI及头颈CTA检查。按梗死大小分为区域性梗死(37例)和小梗死(13例),基于头颈CTA及SWI观察责任血管改变;头颈CTA观察梗死侧责任血管有无斑块及狭窄,头颈CTA联合SWI观察梗死侧责任血管有无磁敏感血管征(susceptibility vessel sign, SVS);比较头颈CTA及头颈CTA联合SWI对不同类型PIC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责任血管病变的检出率。结果 50例患者中,男40例,女10例,年龄43~79岁,中位年龄62.5岁。37例区域性梗死患者中,针对梗死侧椎动脉V4段,头颈CTA检出13例管腔重度狭窄/闭塞,头颈CTA联合SWI其中4例SVS阳性;针对梗死侧PICA,头颈CTA共检出12例管腔重度狭窄/闭塞,头颈CTA联合SWI 12例SVS均为阳性,另检出9例PICA SVS阳性患者。13例小梗死患者中,针对梗死侧椎动脉V4段,头颈CTA检出6例管腔病变,头颈CTA联合SWI其中4例SVS阳性;针对梗死侧PICA,头颈CTA检出6例管腔病变,头颈CTA联合SWI其中5例SVS阳性,另检出1例PICA SVS阳性患者。结论 头颈CTA联合SWI有助于提高PIC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责任血管病变的检出率,椎动脉V4段狭窄时帮助判断有无血栓形成及血栓形成位置,有助于提高PICA病变尤其是椎动脉V4段无异常改变时PICA病变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梗死 小脑后下动脉 磁敏感加权成像 CT血管造影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小脑梗死的影像评估及临床研究进展
7
作者 陈文静 沈龙山 朱越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7期769-773,共5页
小脑梗死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类型之一,发病率并不高,仅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3%,但具有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一旦病情恶化进展迅速。由于小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多样化且不典型,小脑梗死并未被充分认识,容易漏诊误诊。小脑梗死的病因... 小脑梗死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类型之一,发病率并不高,仅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3%,但具有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一旦病情恶化进展迅速。由于小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多样化且不典型,小脑梗死并未被充分认识,容易漏诊误诊。小脑梗死的病因机制复杂很难确定,传统影像技术常常受椎-基底动脉解剖变异的影响,难以区分解剖变异和疾病。为了进一步发现和诊断小脑梗死的病因,可以考虑增加基底平行解剖扫描MRI,基底平行解剖扫描MRI作为飞行时间磁共振血管造影的补充序列,可以提供准确的椎-基底动脉三维解剖视图,旨在区分动脉粥样硬化、夹层及发育不全。小脑梗死症状不典型、病因复杂及预后差,本文从临床表现、影像评估、临床诊断及治疗等几个方面对小脑梗死进行综述,更进一步全面了解小脑梗死,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梗死 小脑后下动脉 基底平行解剖扫描 枕下减压颅骨切除术
下载PDF
椎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部位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丁亚芳 惠品晶 +1 位作者 胡春洪 方琪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21期1621-1627,共7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VA)重度狭窄或闭塞部位与后循环缺血(PC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单侧VA的V1~V4段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408例,且均经颈部动脉超声(CDU)、DSA和/或CT血管成像(CTA)证实。依据单侧VA重度狭窄或闭塞部位,分单纯V1段... 目的:探讨椎动脉(VA)重度狭窄或闭塞部位与后循环缺血(PC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单侧VA的V1~V4段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408例,且均经颈部动脉超声(CDU)、DSA和/或CT血管成像(CTA)证实。依据单侧VA重度狭窄或闭塞部位,分单纯V1段病变组(267例)、单纯V2段病变组(40例)、单纯V3~V4段病变组(101例);依据是否有后循环缺血症状:分症状组(195例)及无症状组(213例)。CDU检测记录并分析VA各部位血流动力学参数-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阻力指数(RI)、VA管径(VAD),评估VA重度狭窄或闭塞部位与PCI的相关性。结果:VA患侧各病变部位与健侧同一部位比较,其PSV、EDV、VA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V2段重度狭窄时,其RI无明显差异(P=0.762)。V1段或V3~V4段重度狭窄或闭塞时,其椎间段血流频谱有明显改变。V1、V2段狭窄性病变与PCI症状无明显相关性(相依系数分别为0.106,P=0.053;0.123,P=0.323);而V3~V4段狭窄性病变与PCI症状适度相关(相依系数=0.217,P=0.027)。结论:V3~V4段重度狭窄或闭塞易出现后循环缺血症状,CDU能有效评分析VA重度狭窄或闭塞的病变部位,为临床及时治疗及评估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 颈部动脉超声 磁共振成像 椎动脉 椎间段
下载PDF
内耳门周结构对内镜下脑桥小脑三角区手术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廖建春 朱杭军 +2 位作者 丁学华 秦时强 王志潮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43-444,共2页
目的 :研究内耳门周结构对颞骨径路内镜下处理脑桥小脑三角区病变手术的影响 ,为临床开展相应手术提供参考。方法 :在 2 0例 4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颞骨径路内窥镜手术 ,观察小脑下前动脉及内耳门后唇的变异 ,了解其对内窥镜导入及其手术... 目的 :研究内耳门周结构对颞骨径路内镜下处理脑桥小脑三角区病变手术的影响 ,为临床开展相应手术提供参考。方法 :在 2 0例 4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颞骨径路内窥镜手术 ,观察小脑下前动脉及内耳门后唇的变异 ,了解其对内窥镜导入及其手术的影响。结果 :内耳门后唇隆起超过面神经脑桥小脑角段 1/3以上者占 2 7.5 % (11侧 )。小脑下前动脉在Ⅶ、Ⅷ脑神经外侧成袢者占 2 2 .5 % (9侧 )。内耳门后唇隆起合并小脑下前动脉袢在Ⅶ、Ⅷ脑神经之外侧者占 7.5 % (3侧 )。结论 :当内耳门后唇隆起超过面神经脑桥小脑角段 1/3或小脑下前动脉弓在Ⅶ、Ⅷ脑神经之前时将对内窥镜导入有阻碍 ,当两种情况合并存在时要将内窥镜导入脑桥小脑三角区相当困难 ,不宜采用此种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下前动脉 内耳门后唇 内窥镜 脑桥小脑三角病变 手术 内耳门周结构
下载PDF
累及小脑后下动脉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 被引量:15
10
作者 何川 张鹏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651-655,共5页
目的:分析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中支架置入和双导管技术保护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方法及其影像和临床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例累及PICA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目的:分析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中支架置入和双导管技术保护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方法及其影像和临床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例累及PICA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并经血管内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6个月复查全脑DSA,临床随访12~24个月。结果4例患者中,3例采用PICA-椎动脉支架置入技术,1例采用双向双导管技术保护PICA。对4例患者介入治疗技术方面均获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PICA通畅,无缺血症状;6个月造影显示动脉瘤无复发,PICA通畅,无狭窄;12~24个月随访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论在累及PICA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中,使用P I C A-椎动脉支架置入技术和双向双导管技术能够安全、有效地保护P I C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治疗 小脑后下动脉 支架 双导管技术
下载PDF
枕下远外侧经髁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柳浩然 黄勤 +1 位作者 彭蔚 方加胜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122-125,共4页
目的通过在手术显微镜下对尸头的解剖研究,为枕下远外侧经髁入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5例成人汉族尸头湿标本进行解剖学研究,按肌肉群、硬膜外、硬膜内进行描述和测量。结果枕下三角由头直肌、上斜肌、下斜肌组成,内含椎动脉和C... 目的通过在手术显微镜下对尸头的解剖研究,为枕下远外侧经髁入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5例成人汉族尸头湿标本进行解剖学研究,按肌肉群、硬膜外、硬膜内进行描述和测量。结果枕下三角由头直肌、上斜肌、下斜肌组成,内含椎动脉和C1神经,椎动脉被一层丰富的椎静脉丛包绕,呈“三明治”样结构;C2神经的腹侧支恒定地跨过椎动脉的第2部分后方;头外侧直肌由于连接颈静脉孔后缘的颈静脉突,是判断颈静脉孔和面神经的标志。当椎动脉穿过硬膜时,进入一个纤维通道,内含脊髓后动脉、齿状韧带、第1颈神经、副神经的脊髓根。结论枕下三角和C2神经的腹侧根是辨别椎动脉的重要标志;头外侧直肌是识别静脉孔的重要标记;枕髁的磨除有利于增大操作空间,磨除枕髁时应避免损伤舌下神经;后颅窝手术要注意小脑后下动脉的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解剖学 枕下三角 枕髁 椎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枕下远外侧经髁入路手术 显微外科
下载PDF
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 被引量:15
12
作者 田道锋 陈谦学 +5 位作者 张申起 吴立权 陈治标 王龙 王军民 蔡强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1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PICA)远端动脉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8例PICA远端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经显微手术治疗,其中经枕下正中入路...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PICA)远端动脉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8例PICA远端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经显微手术治疗,其中经枕下正中入路手术6例,经枕下远外侧入路手术2例。动脉瘤瘤颈夹闭6例,动脉瘤孤立切除2例;脑室出血急性期行脑室外引流3例。随访3个月至2年,三维CT血管造影复查示5例患者动脉瘤消失,2例因脑积水加重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根据GOS评分,3分1例,4分1例,5分6例。结论 PICA远端动脉瘤以第四脑室内出血或小脑蚓部出血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人合并脑积水,诊断需行脑血管造影检查,一旦确诊应尽快手术治疗,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后下动脉远端 颅内动脉瘤 显微手术
下载PDF
小脑后下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维生 陈善文 +1 位作者 赵继宗 王硕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3期387-390,共4页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瘤(PICA)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从1997年5月到2005年5月收治的19例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小脑后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外科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19例患者中以出血为首发症状...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瘤(PICA)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从1997年5月到2005年5月收治的19例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小脑后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外科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19例患者中以出血为首发症状者有15例,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脑内出血3例,脑室内出血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室内出血4例。占位为首发症状者4例。19例患者均经全脑数控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证实诊断,其中囊状动脉瘤17例,梭状2例,发生于第1段5例,第3段1例,第4段2例,第5段11例,其中有5例合并其他血管发育异常。手术入路采用后正中开颅15例,远外侧开颅4例;采用动脉瘤夹闭术8例,动脉瘤夹闭切除术9例,动脉瘤夹闭并动静脉畸形切除术1例,动脉瘤夹闭切除并动静脉瘘切除术1例。有2例患者术后出现较轻的并发症。结论PICA动脉瘤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多为出血和占位,脑内出血及脑室内出血发生率高,多为囊状动脉瘤。动脉瘤部位以PICA第1段和第5段多见,易并发其他血管发育异常。开颅方式与动脉瘤所在区段有关,手术方式与动脉瘤形态及蒂宽有关,应尽量同时处理并发的其他血管发育异常,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后下动脉 颅内动脉瘤 显微外科
下载PDF
小脑后下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CT血管成像的诊断作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定华 刘冬柏 +2 位作者 孟宪平 谢旭刚 朱建新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17-419,共3页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CT血管成像(CTA)的诊断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小脑后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CTA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中表现颅内出血10例,其中第四脑室出血4例、第四脑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全脑室系统出血1例、...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CT血管成像(CTA)的诊断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小脑后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CTA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中表现颅内出血10例,其中第四脑室出血4例、第四脑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全脑室系统出血1例、小脑半球出血3例;表现为后颅窝占位症状1例。CTA显示动脉瘤位于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8例、小脑后下动脉远端3例;其中囊状动脉瘤7例,梭形动脉瘤4例。手术所见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及其周边结构等与CTA检查结果基本一致。结论小脑后下动脉瘤多表现为第四脑室出血和小脑出血,CTA可清楚地显示小脑后下动脉瘤,对诊断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小脑后下动脉 CT血管成像
下载PDF
小脑梗死的临床研究现状 被引量:15
15
作者 陈光辉 饶明俐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0年第6期404-407,共4页
小脑动脉属椎、基底动脉的长旋支 ,供血范围主要包括小脑、脑干外侧部及被盖部。小脑梗死好发于 6 0~ 80岁男性 ,根据影像学改变可分为区域性和非区域性两大类。缺血机制不同 ,临床表现及预后差异较大。本文重点阐述小脑梗死的发病机... 小脑动脉属椎、基底动脉的长旋支 ,供血范围主要包括小脑、脑干外侧部及被盖部。小脑梗死好发于 6 0~ 80岁男性 ,根据影像学改变可分为区域性和非区域性两大类。缺血机制不同 ,临床表现及预后差异较大。本文重点阐述小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各小脑动脉闭塞时的临床 -解剖相关性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梗死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小脑上动脉
下载PDF
破裂小脑后下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赵心同 张子焕 +3 位作者 刘佳强 秦飞云 方兴根 李真保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34-239,共6页
目的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破裂小脑后下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的39例破裂小脑后下动脉瘤患者,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应用Raymond-Roy分级(R-R分级... 目的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破裂小脑后下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的39例破裂小脑后下动脉瘤患者,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应用Raymond-Roy分级(R-R分级)评价即刻栓塞程度(Ⅰ级为动脉瘤完全栓塞,Ⅱ级为瘤颈残留,Ⅲ级为动脉瘤瘤体显影),记录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采用DSA进行影像学随访,出院时及随访期间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评估患者临床预后(GOS评分4~5分为预后良好,1~3分为预后较差)。结果16例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和1例近端动脉瘤行载瘤动脉闭塞术,3例远端动脉瘤和11例近端动脉瘤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术,6例近端动脉瘤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2例近端动脉瘤行单纯支架置入术。17例行载瘤动脉闭塞的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及血管闭塞成功,其余22例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RⅠ级栓塞12例(54.5%),R-RⅡ级栓塞6例(27.3%),R-RⅢ级栓塞4例(18.2%)。围手术期病死率为10.3%(4/39),均发生于入院Hunt-Hess分级Ⅳ~Ⅴ级的患者(8例)中。出院时预后良好率为76.9%(30/39)。除4例患者出院前死亡,3例患者失访外,32例患者经过2~49个月(中位数6个月)的临床随访,随访期间无再出血发生,30例(93.8%)随访时预后良好。载瘤动脉闭塞术及单纯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占比分别为2/11、3/9,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患者均无复发。结论血管介入治疗是治疗小脑后下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治疗策略的制定应根据动脉瘤的位置、载瘤动脉的走向而定,术后应定期行血管造影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后下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载瘤动脉闭塞
下载PDF
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被引量:5
17
作者 江涛 王晓健 +4 位作者 李鸿飞 李德坤 孙锦章 姚进 赵兵 《安徽医学》 2011年第7期942-944,共3页
目的总结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09年7月4例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患者采取血管内栓塞治疗病例。结果 4例行血管内栓塞病例,达完全栓塞3例,90%栓塞1例。其中1例儿童患者术后... 目的总结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09年7月4例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患者采取血管内栓塞治疗病例。结果 4例行血管内栓塞病例,达完全栓塞3例,90%栓塞1例。其中1例儿童患者术后3 d出现神经功能障碍,予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治疗1个月后康复。术后长期随访至今,GOS预后评分均为良好。结论血管内治疗是治疗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有效方法,采用合适的操作策略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可脱性弹簧圈
下载PDF
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被引量:5
18
作者 谭海斌 黄光富 +2 位作者 徐荣华 李志立 王振宇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4年第8期467-469,共3页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显微手术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8年1月至2013年8月显微手术夹闭的31例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动脉瘤位于延髓前段9例、延髓侧段6例、扁桃体延髓段5例、终末扁桃体段7例、扁桃...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显微手术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8年1月至2013年8月显微手术夹闭的31例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动脉瘤位于延髓前段9例、延髓侧段6例、扁桃体延髓段5例、终末扁桃体段7例、扁桃体上端区域4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10例,Ⅱ级14例,Ⅲ级7例;采用远外侧入路15例、乳突后枕骨下入路7例、枕骨后正中入路9例。结果术后6个月,运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mRS评分0分20例,1分5例,2分3例,4分1例(Hunt-Hess分级Ⅱ级),6分2例(1例死于肿瘤感染,1例死于)。结论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破裂常表现脑干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或仅表现为第四脑室出血;小脑后下动脉常有变异,CT血管造影不易发现动脉瘤;受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位置和解剖变异的影响,手术入路应给予个性化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小脑后下动脉 蛛网膜下腔出血 显微手术
下载PDF
经枕下旁正中入路手术治疗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16例 被引量:5
19
作者 顾建军 张世明 +5 位作者 王中 周幽心 虞正权 李向东 崔岗 周岱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2年第12期710-712,共3页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手术治疗方法及预后。14例为破裂动脉瘤;2例为未破裂动脉瘤,表现为后颅窝占位。入院时患者Hunt-Hess分级:0级2...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手术治疗方法及预后。14例为破裂动脉瘤;2例为未破裂动脉瘤,表现为后颅窝占位。入院时患者Hunt-Hess分级:0级2例,Ⅱ级10例,Ⅲ级3例,Ⅳ级1例。头颅CT表现为天幕下为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或第四脑室出血,脑血管造影提示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均采用枕下旁正中入路进行手术。14例行动脉瘤颈夹闭术,2例行孤立术。结果 3例术后出现切口一过性脑脊液漏;2例轻度后组颅神经受损,3个月后完全恢复。随访3个月至2年,2例孤立术患者术后偏瘫、后组颅神经麻痹和长期昏迷;其余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结论熟悉小脑后下动脉瘤区域的解剖关系,术中对后组颅神经和小脑后下动脉的有效保护,可明显提高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后下动脉 动脉瘤 显微外科 疗效
下载PDF
面神经微血管束显微解剖与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颜抒阳 高宝山 +3 位作者 邓东风 张继志 王木春 张绪新 《中国医药》 2012年第4期471-473,共3页
目的研究桥小脑角区(CPA)面神经微血管束的显微解剖,总结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VD)手术资料。方法显微解剖成人尸头标本10例20侧(男性6例,女性4例),模拟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手术操作过程,对CPA区面神经及其毗邻神经血管等结... 目的研究桥小脑角区(CPA)面神经微血管束的显微解剖,总结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VD)手术资料。方法显微解剖成人尸头标本10例20侧(男性6例,女性4例),模拟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手术操作过程,对CPA区面神经及其毗邻神经血管等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回顾性分析400例面神经MVD手术资料。研究面神经微血管束的组成与变异,并将解剖标本与手术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尸头解剖:面神经桥小脑池段与毗邻血管发生压迫或接触9侧(9/20),其中:小脑前下动脉(AICA)5侧,小脑后下动脉(PICA)2侧,椎动脉1侧,多支血管1侧;手术资料:半侧面肌痉挛(HFS)的责任血管绝大多数位于桥脑延髓沟,其中AICA265例(66.25%);PICA69例(17.25%);椎一基底动脉11例(2.75%);多支血管45例(11.25%)。结论对桥小脑角区面神经微血管束,尤其是桥脑延髓沟段显微解剖结构的深入认识,是术中进行充分探查并明确责任血管,保证面神经MVD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小脑角区 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 半侧面肌痉挛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