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吡喹酮治疗对血吸虫感染小鼠免疫病理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施光峰 徐肇玥 +3 位作者 翁心华 傅奇 马瑾瑜 张锦生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01-204,共4页
目的 :阐明吡喹酮治疗对血吸虫感染宿主免疫病理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 ,观察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在吡喹酮治疗后肝组织内可溶性虫卵抗原 ( SEA)及抗体水平和虫卵肉芽肿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 5wk,与对照组相比 ,... 目的 :阐明吡喹酮治疗对血吸虫感染宿主免疫病理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 ,观察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在吡喹酮治疗后肝组织内可溶性虫卵抗原 ( SEA)及抗体水平和虫卵肉芽肿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 5wk,与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减虫率为 98.3% ,平均肝重量和体积均显著减小 ,治愈小鼠的肝表面结节明显减少 ,组织内沉积的虫卵已钙化 ,部分虫卵肉芽肿已呈纤维疤痕样改变 ,对照组肝内仍可见慢性和少量急性虫卵肉芽肿。治疗组肝组织内抗原水平下降 ,而其抗体水平不受影响 ,肝内虫卵肉芽肿的平均直径和面积均较对照组显著缩小 ( P<0 .0 1)。结论 :吡喹酮治疗可使肝组织内 SEA水平下降 ,从而抑制了虫卵肉芽肿的病变 ,但不能逆转已形成的虫卵肉芽肿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吡喹酮 治疗 免疫病理学
下载PDF
吡喹酮治疗对血吸虫感染鼠血清抗SEA循环免疫复合物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施光峰 徐肇玥 +1 位作者 傅奇 翁心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89-192,共4页
采用CaptureELISA方法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鼠血清中抗SEA循环免疫复合物(SEAIC)水平在吡喹酮治疗后的变化。结果表明,感染鼠血清SEAIC水平在吡喹酮治疗后逐周下降。至治疗后第5wk时,15只小鼠中13只治愈,小鼠的血清SEAIC水平已显著... 采用CaptureELISA方法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鼠血清中抗SEA循环免疫复合物(SEAIC)水平在吡喹酮治疗后的变化。结果表明,感染鼠血清SEAIC水平在吡喹酮治疗后逐周下降。至治疗后第5wk时,15只小鼠中13只治愈,小鼠的血清SEAIC水平已显著下降,吸光度从治疗前的0.358±0.074(0.22-0.46)降至0.165±0.049(0.10-0.23),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至治疗后第7wk时,有10只小鼠的血清SEAIC水平已转为阴性(吸光度小于0.097),另3只小鼠也降至近阴性水平。而2只虽经治疗但未治愈的小鼠血清SEAIC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并且,感染后未予吡喹酮治疗的小鼠血清SEAIC,直至实验观察结束时仍维持在较高水平(0.266±0.0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SEAIC 吡喹酮 治疗
下载PDF
吡喹酮对曼氏裂头蚴感染小鼠治疗效果的进一步观察 被引量:4
3
作者 王中全 王明明 +4 位作者 祁欣 姜鹏 李楠 蔺西萌 崔晶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21-924,共4页
目的进一步观察吡喹酮对曼氏裂头蚴感染小鼠的疗效。方法将72只小鼠分为8组(每组9只),每只小鼠经口感染5条裂头蚴,感染后1周1-3组分别应用2 000、2 800、3 600mg/kg吡喹酮治疗1个疗程(每日3次,疗程3d)后1周剖杀,4-6组治疗2个疗程后1周剖... 目的进一步观察吡喹酮对曼氏裂头蚴感染小鼠的疗效。方法将72只小鼠分为8组(每组9只),每只小鼠经口感染5条裂头蚴,感染后1周1-3组分别应用2 000、2 800、3 600mg/kg吡喹酮治疗1个疗程(每日3次,疗程3d)后1周剖杀,4-6组治疗2个疗程后1周剖杀,7、8组为对照组。另选40只小鼠分为4组(每组10只),每只经口感染5条裂头蚴,感染后14周1~3组应用2 000mg/kg吡喹酮治疗后1、3、5周剖杀;4组为对照组。各组小鼠剖杀后收集裂头蚴数并计算各组的平均检出虫数和减虫率,光镜下观察虫体形态变化。结果小鼠感染裂头蚴后1周,应用2 000、2 800、3 600mg/kg吡喹酮治疗1个疗程后的减虫率分别为70.6%、77.3%及84%(P>0.05),治疗2个疗程后的减虫率分别为57.1%、54.6%及54.6%(P>0.05)。小鼠感染裂头蚴后14周,应用2 000mg/kg吡喹酮治疗后1、3及5周的减虫率分别只有28%、20%及20%(P>0.05);虽然治疗后裂头蚴虫体有断裂现象,体壁上出现突起、溃烂及溶解等,但虫体头部无明显破坏。结论增加剂量与疗程不能提高吡喹酮对裂头蚴感染小鼠的疗效;吡喹酮对裂头蚴病的治疗效果可能与感染后的治疗时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头蚴病 治疗 吡喹酮 小鼠
下载PDF
吡喹酮治疗对日本血吸虫31/32kDa抗体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沈定文 罗金萍 +4 位作者 陈喜王圭 覃金红 彭胜国 王松茂 陈爱山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2000年第4期291-293,共3页
为探讨化疗对日本血吸虫 31/ 32 k Da抗体的影响 ,应用纯化日本血吸虫 31/ 32 k Da抗原 (Sj31/ 32 )和可溶性虫卵抗原 (SEA)对 94例经吡喹酮治疗后不同时期血吸虫病患者血清抗体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后 3和 6个月血清31/ 32 k Da Ig G水... 为探讨化疗对日本血吸虫 31/ 32 k Da抗体的影响 ,应用纯化日本血吸虫 31/ 32 k Da抗原 (Sj31/ 32 )和可溶性虫卵抗原 (SEA)对 94例经吡喹酮治疗后不同时期血吸虫病患者血清抗体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后 3和 6个月血清31/ 32 k Da Ig G水平分别为 1.2 6± 0 .15和 0 .6 5± 0 .14(治疗前为 2 .0 3± 0 .2 0 ,P<0 .0 1) ,而 SEA Ig G水平则分别为 2 .87± 0 .19和 2 .30± 0 .2 0 (治疗前为 3.0 1± 0 .17,P>0 .0 5 )。各年龄组治疗前后血吸虫抗体水平均随治疗进展而降低 ,其中儿童和青少年 (3~ 2 0岁年龄组 ) Sj31/ 32 Ig G水平下降最快 ,治疗后 6个月时几乎接近正常值。治疗前Sj31/ 32 Ig G与 SEA Ig G水平之间高度相关 (r=0 .90 ) ,治疗后 3和 6个月两者之间的相关程度降低 (r分别为 0 .30和 0 .40 )。结果表明 ,吡喹酮治疗后患者血清中 Sj31/ 32 Ig G下降较快 ,Sj31/ 32 I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31/32kDa抗体 吡喹酮治疗
下载PDF
青蒿琥酯与吡喹酮联合应用早期治疗兔血吸虫病的实验观察 被引量:3
5
作者 张燕萍 黄轶昕 +6 位作者 洪青标 许永良 孙乐平 奚伟萍 姜玉骥 吴锋 朱荫昌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92-194,共3页
目的 观察青蒿琥酯与吡喹酮先、后使用早期治疗兔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 实验共分 4组 ,第 1组于感染后第 7天首服青蒿琥酯 ,第 3 5天再服吡喹酮 ,剂量分别为 2 0 m g/ kg和 40 m g/ kg。第 2组为单青蒿琥酯组 ,于感染后第 7天首服青... 目的 观察青蒿琥酯与吡喹酮先、后使用早期治疗兔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 实验共分 4组 ,第 1组于感染后第 7天首服青蒿琥酯 ,第 3 5天再服吡喹酮 ,剂量分别为 2 0 m g/ kg和 40 m g/ kg。第 2组为单青蒿琥酯组 ,于感染后第 7天首服青蒿琥酯 ,剂量为 2 0 m g/ kg,每周服 1次 ,连服 4次。第 3组为单用吡喹酮组 ,于感染后第 3 5天顿服吡喹酮 ,剂量为 40 m g/ kg。第 4组为不服药对照组。各组于停药后 4周解剖 ,检获成虫 ,比较各组的减虫率、减雌率和肝脏变化。结果 以感染后第 7天首服青蒿琥酯 ,第 3 5天再服吡喹酮的效果最好 ,减虫率为 97.88%、减雌率达 98.63 % ,6只兔中有 2只无虫。单青蒿琥酯和单吡喹酮两组的减虫率分别为 94.3 2 %和 71.67% ,减雌率为 96.14%和80 .75 %。结论 青蒿琥酯与吡喹酮先、后用药组明显优于吡喹酮组 ( P<0 .0 1) ,但与青蒿琥酯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然而缩短了疗程 ,减少了费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琥酯 吡喹酮 联合应用 早期治疗 血吸虫病
下载PDF
吡喹酮栓剂治疗家兔及小鼠血吸虫病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国元 李雍龙 +5 位作者 宁长修 邓伟文 朱红刚 王章元 梅永劲 翟伟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7-8,共2页
本文采用吡喹酮栓剂治疗家兔及小鼠实验性日本血吸虫病,结果证明在相同剂量条件下,吡喹酮栓剂组的平均减虫率优于吡喹酮口服组。肝脏虫卵肉芽肿检查亦以吡喹酮肛栓组较小,病变较轻。研究证明,吡喹酮肛栓投药是治疗血吸虫病的又一有效途径。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病 吡喹酮 栓剂
下载PDF
用三苯双脒、吡喹酮和青蒿琥酯临床给药方案治疗感染华支睾吸虫大鼠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薛剑 徐莉莉 +2 位作者 强慧琴 张永年 肖树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6-171,共6页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三苯双脒、青蒿琥酯和吡喹酮的给药方案治疗感染华支睾吸虫大鼠的疗效。方法将临床试用于治疗华支睾吸虫感染的三苯双脒、青蒿琥酯和吡喹酮剂量用不同种属动物等效剂量换算法换算为大鼠用的剂量,并按临床药物联合用药方...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三苯双脒、青蒿琥酯和吡喹酮的给药方案治疗感染华支睾吸虫大鼠的疗效。方法将临床试用于治疗华支睾吸虫感染的三苯双脒、青蒿琥酯和吡喹酮剂量用不同种属动物等效剂量换算法换算为大鼠用的剂量,并按临床药物联合用药方案,设置了以下的剂量疗程,即三苯双脒16或32mg/(kg·d)×1d、2d和3d(bid),8或16mg/(kg·d)×3d;青蒿琥酯12mg/(kg·d)×3d(tid)和16mg/(kg·d)×3d(bid);吡喹酮143mg/(kg·d)×2或3d(tid),143mg/(kg·d)×2d或3d(bid)和47.7或71.5mg/(kg·d)×3d。151只大鼠(每鼠灌胃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50只)分2批,第1批79只大鼠于感染后5周分为13组,每组5~6鼠,其中6组单用三苯双脒、青蒿琥酯或吡喹酮治疗,另7组用三苯双脒与青蒿琥酯或吡喹酮联合治疗,或吡喹酮与青蒿琥酯联合治疗,余8鼠作对照。第2批72只大鼠于感染后6周,分为13组(每组5只),其中7组和6组分别用三苯双脒和吡喹酮的不同剂量疗程治疗,余7鼠作对照。于治疗结束后2周剖杀小鼠,收集胆管和肝组织内的华支睾吸虫,计算各组的平均虫数和减虫率,用非参数统计方法 (Mann-Whitney秩和检验)进行分析。结果第1批试验中,三苯双脒16或32mg/(kg·d)×3d(bid),吡喹酮143mg/(kg·d)×3d(tid)或143mg/(kg·d)×3d(bid)各治疗组的平均虫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减虫率为94.2%~96.0%。感染大鼠用青蒿琥酯12mg/(kg·d)×3d(tid)治疗无效,而16mg/(kg·d)×3d(bid)则有57.2%的减虫率,其平均虫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三苯双脒16或32mg/(kg·d)×3d(bid)与吡喹酮143mg/(kg·d)×3d(bid),或与青蒿琥酯16mg/(kg·d)×3d(bid)联合治疗组,各组平均虫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减虫率为94.2%~99.4%,即联合治疗的疗效与三苯双脒和吡喹酮单用组相仿,但显著高于青蒿琥酯单用组。吡喹酮143mg/(kg·d)×3d(tid)与青蒿琥酯12mg/(kg·d)×3d(tid),或吡喹酮143mg/(kg·d)×3d(bid)与青蒿琥酯16mg/(kg·d)×3d(bid)联合治疗组的减虫率达93.6%~100%。第2批试验中,三苯双脒16或32mg/(kg·d)×2d和3d(bid)治疗组的平均虫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虫率为86.5%~95.1%,而三苯双脒32mg/(kg·d)×1d(bid)治疗组,减虫率仅为73.0%,但8或16mg/(kg·d)×3d(qd)的减虫率为88.3%~92.6%,吡喹酮143mg/(kg·d)×3d(tid)治疗组的减虫率为96.9%,若同剂量给药2d的减虫率降至63.2%,而47.7mg/(kg·d)×3d(qd)则无效;吡喹酮143mg/(kg·d)×2d和3d(bid)的减虫率相仿,达87.7~95.1%,若同剂量每日顿服,连服3d则无效。结论以人用的三苯双脒、吡喹酮和青蒿琥酯的剂量换算为大鼠用的剂量,并按临床用的疗程治疗感染华支睾吸虫的大鼠,除青蒿琥酯外,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其中三苯双脒的疗程可由3d缩减为2d。由于单用三苯双脒和吡喹酮已有很高的疗效,故它们之间以及和青蒿琥酯的联合治疗不易显现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苯双脒 青蒿琥酯 吡喹酮 华支睾吸虫 联合治疗 疗效 大鼠
下载PDF
脑囊虫病有效药物治疗:吡喹酮 被引量:8
8
作者 刘瑞春 姜虹 吴东霞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8年第4期314-316,共3页
目的:研究脑囊虫病的临床特点及有效的治疗措施。方法:对495例脑囊虫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数据,影像学指标及治疗方法。结果:495例脑囊虫病患者中59.2%为男性,40.8%为女性;82.0%为农村人口,18.0%为城市人口... 目的:研究脑囊虫病的临床特点及有效的治疗措施。方法:对495例脑囊虫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数据,影像学指标及治疗方法。结果:495例脑囊虫病患者中59.2%为男性,40.8%为女性;82.0%为农村人口,18.0%为城市人口。患者中癫痫发作340例,头痛171例。血液和脑脊液免疫检查囊虫阳性率分别为67.8%和46.9%。CT和MRI检查显示,患者中包括了四种类型脑囊虫病。其中437例给予吡喹酮治疗,41例手术治疗。23.7%患者痊愈;71.5%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脑囊虫病流行趋势农村高于城市,癫痫发作和颅压升高为主要临床症状。绝大多数患者应用吡喹酮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囊虫病 临床分析 治疗 吡喹酮
下载PDF
吡喹酮透皮给药治疗日本血吸虫病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小红 张大治 +4 位作者 杨艺 徐玉梅 刘毅 石耀军 朱传刚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1-94,共4页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吡喹酮(Praziquantel,PZQ)透皮剂不同透皮剂量和次数的治疗效果,以及吡喹酮透皮剂对发育成熟前后日本血吸虫的治疗效果,为日本血吸虫病提供更加便利的治疗途径。方法试验中每组昆明小鼠均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0±2条...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吡喹酮(Praziquantel,PZQ)透皮剂不同透皮剂量和次数的治疗效果,以及吡喹酮透皮剂对发育成熟前后日本血吸虫的治疗效果,为日本血吸虫病提供更加便利的治疗途径。方法试验中每组昆明小鼠均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0±2条,感染后21d、28d和35d采用不同透皮剂量的吡喹酮透皮剂和不同透皮次数治疗昆明小鼠,各试验组均设对照组,感染后42d解剖冲虫,计算减虫率、减肝卵率、减毛蚴孵化率和减雌率,评价透皮剂的治疗效果。结果感染日本血吸虫35d后吡喹酮透皮剂透皮1次高剂量减虫率为56.92%,其它剂量透皮1次减虫率都在50%以下,低剂量透皮3次减虫率为56.15%;减肝卵率都在70%以下;对21d、28d透皮3次的减虫率都在65%以上,减肝卵率基本接近100%。结论 PZQ透皮制剂对日本血吸虫有一定的杀灭作用,杀灭效果具有剂量和次数依赖性,少量多次治疗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吡喹酮 透皮治疗
下载PDF
吡喹酮治疗对实验小鼠日本血吸虫循环SJ70抗原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傅奇 徐肇玥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170-173,共4页
采用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夹心ELISA)检测实验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体内循环SJ70抗原。发现感染后第4wk,即可检出此种抗原。此后,循环SJ70抗原的检出量与检出率逐周增高;至感染第7wk,全部小鼠均检出SJ70抗原,且其检出量达高峰。并持... 采用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夹心ELISA)检测实验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体内循环SJ70抗原。发现感染后第4wk,即可检出此种抗原。此后,循环SJ70抗原的检出量与检出率逐周增高;至感染第7wk,全部小鼠均检出SJ70抗原,且其检出量达高峰。并持续到感染第16wk。吡喹酮治疗后,小鼠体内SJ70抗原水平逐周下降。至治疗后第5wk时,16只小鼠中14只已不再检出SJ70搞原。另2只小鼠的循环抗原水平降至近消失水平。而2只虽经吡喹酮治疗但未治愈小鼠的SJ70抗原水平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SJ70抗原 吡喹酮
下载PDF
复方吡喹酮注射液防治羊脑多头蚴病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姚新华 苑淑贤 +1 位作者 杨金生 任科研 《中国兽药杂志》 2005年第10期31-33,共3页
为了获得复方吡喹酮注射液治疗羊脑多头蚴病的最佳治疗剂量,本试验应用复方吡喹酮注射液30、50、80 mg/kg BW三个剂量组对患羊脑多头蚴病的绵羊进行治疗,设80 mg/kgBW剂量的丙硫咪唑作为药物对照组。试验结果表明,30 mg/kg BW剂量组治... 为了获得复方吡喹酮注射液治疗羊脑多头蚴病的最佳治疗剂量,本试验应用复方吡喹酮注射液30、50、80 mg/kg BW三个剂量组对患羊脑多头蚴病的绵羊进行治疗,设80 mg/kgBW剂量的丙硫咪唑作为药物对照组。试验结果表明,30 mg/kg BW剂量组治愈率较低,为68.97%,不能达到治疗目的;50和80 mg/kg BW剂量对羊脑多头蚴均有很强的驱杀作用,对病羊的治愈率分别为91.84%和92.85%,但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高、中剂量组(80、50mg/kg BW)与低剂量组、药物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50 mg/kg BW剂量为防治羊脑多头蚴病的最佳治疗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吡喹酮注射液 脑多头蚴病 疗效
下载PDF
吡喹酮隔年普治控制血吸虫病效果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尹治成 吴子松 +9 位作者 钱晓洪 来建 戴晓斌 张桂盛 张奕 金介梅 李兴加 赵联国 尹洪智 李昌德 《实用寄生虫病杂志》 1998年第1期11-15,共5页
1994—1997年在感染率>15%的流行村进行为期4年的吡喹酮隔年普治(A组)和每年普治(B组)对照试验显示,A组人群感染率下降78.23%,耕牛感染率下降63.61%,人群EPG下降79.90%;B组分别下降77.69%、46.40%和92.84%。两组... 1994—1997年在感染率>15%的流行村进行为期4年的吡喹酮隔年普治(A组)和每年普治(B组)对照试验显示,A组人群感染率下降78.23%,耕牛感染率下降63.61%,人群EPG下降79.90%;B组分别下降77.69%、46.40%和92.84%。两组粪检阳性者的B型超声波图像干预前后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效果相当,但是A组费用仅为B组的1/2。对于经济欠发达的高度流行区,用吡喹酮隔年普治1次是一种既能有效控制血吸虫病,又能低成本长期运作的防治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全民化疗 吡喹酮 流行病学
下载PDF
吡喹酮注射剂早期治疗小鼠血吸虫病效果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磊 汪勇沛 +4 位作者 平宪卿 朱传刚 林矫矫 钟旗 冉多良 《畜牧与兽医》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4-27,共4页
为探索吡喹酮新制剂早期治疗血吸虫病效果,对人工感染日本血吸虫20d的小鼠皮下给药进行减虫率、肝脏减卵率统计,并在不同时间点对口服组和皮下注射吡喹酮新制剂组的未感染小鼠在给药后采集血浆,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药时曲线。结果显示新... 为探索吡喹酮新制剂早期治疗血吸虫病效果,对人工感染日本血吸虫20d的小鼠皮下给药进行减虫率、肝脏减卵率统计,并在不同时间点对口服组和皮下注射吡喹酮新制剂组的未感染小鼠在给药后采集血浆,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药时曲线。结果显示新制剂600mg/kg剂量治疗的3次试验的减虫率分别为72.88%、82.69%和56.7%,肝脏减卵率分别为81.7%、94.8%和70.7%,对感染20d期别的血吸虫有较好效果。而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药浓度显示,新制剂经皮下给药方式可使有效杀虫浓度(约0.3μg/mL)持续10d以上,具有缓释作用。吡喹酮新注射制剂能杀灭20d童虫,减少血吸虫病的危害,对血吸虫病的防治有较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喹酮 注射剂 日本血吸虫病 早期治疗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不同剂量复方吡喹酮治疗猪囊尾蚴病的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田欣田 邱震东 +2 位作者 胡阿琳 孙广有 赵尔毅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5-36,共2页
应用不同剂量复方吡喹酮对人工感染猪囊尾蚴病猪治疗77天后,经光镜及电镜检查,其肌肉组织和脑组织中的囊尾蚴结构。结果表明,治疗剂量为20mg/kg组病猪体内囊尾蚴多数仍具有活力;治疗剂量为40、80、160mg/kg组病猪肌肉组织内的囊尾蚴全... 应用不同剂量复方吡喹酮对人工感染猪囊尾蚴病猪治疗77天后,经光镜及电镜检查,其肌肉组织和脑组织中的囊尾蚴结构。结果表明,治疗剂量为20mg/kg组病猪体内囊尾蚴多数仍具有活力;治疗剂量为40、80、160mg/kg组病猪肌肉组织内的囊尾蚴全部死亡并被吸收,肌肉组织结构正常,脑组织内残留少量小钙化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吡喹酮 囊尾蚴病 形态学
下载PDF
吡喹酮治疗对日本血吸虫病人抗幽门螺杆菌抗体的影响
15
作者 沈定文 罗金萍 +4 位作者 陈喜珪 覃金红 彭胜国 王松茂 陈爱山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4-66,共3页
目的 探讨吡喹酮治疗对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抗幽门螺杆菌 H p Ig G水平的影响。方法 利用 H p全菌抗原对流行区 94例日本血吸虫病人治疗前后血清抗 H p Ig G进行检测。结果 治疗后 3、6个月 ,H p感染阳性率分别为 73.4%和70 .2 % (... 目的 探讨吡喹酮治疗对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抗幽门螺杆菌 H p Ig G水平的影响。方法 利用 H p全菌抗原对流行区 94例日本血吸虫病人治疗前后血清抗 H p Ig G进行检测。结果 治疗后 3、6个月 ,H p感染阳性率分别为 73.4%和70 .2 % (治疗前为 75 .5 % ) ,H p Ig G抗体水平分别为 0 .71± 0 .30和 0 .6 5± 0 .2 1(治疗前为 0 .80± 0 .2 3) ,对照组均有轻度升高。各年龄组 H p感染阳性率和血清 H p Ig G水平均随治疗进展而降低 ,其中 0~ 2 0岁年龄组血清 H p Ig G下降最快。血清抗H p Ig G和同期对应的日本血吸虫 31/ 32 k Da(Sj31/ 32 ) Ig G抗体平均水平及阴转值之间高度相关 (治疗后 3个月 r分别为 0 .85和 0 .6 5 ,治疗后 6个月 r分别为 0 .85和 0 .5 0 )。结论 日本血吸虫病人经吡喹酮治疗后 H p感染阳性率及血清 H p Ig G水平降低 ,日本血吸虫与 H p感染高度相关 ,血吸虫可能作为 H p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幽门螺杆菌 吡喹酮 抗体 药物治疗
下载PDF
吡喹酮栓剂治疗动物血吸虫病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国元 李雍龙 +5 位作者 宁长修 邓伟文 朱红刚 王章元 梅永劲 翟伟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1993年第1期34-36,共3页
本项实验研究采用吡喹酮栓剂治疗家兔及小鼠实验性日本血吸虫病,结果证明在相同剂量条件下,吡喹酮栓剂组的平均减虫率优于吡喹酮口服组。肝脏虫卵肉芽肿检查亦以吡喹酮栓剂组较小,病变较轻。研究证明,吡喹酮肛栓投药是治疗血吸虫病的又... 本项实验研究采用吡喹酮栓剂治疗家兔及小鼠实验性日本血吸虫病,结果证明在相同剂量条件下,吡喹酮栓剂组的平均减虫率优于吡喹酮口服组。肝脏虫卵肉芽肿检查亦以吡喹酮栓剂组较小,病变较轻。研究证明,吡喹酮肛栓投药是治疗血吸虫病的又一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病 栓剂 吡喹酮 治疗
全文增补中
842例胸部包虫囊肿的治疗
17
作者 钱中希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48-251,共4页
842例胸部包虫囊肿病人分别采用囊摘除术(79%)、肺切除术(12%)、引流及其它外科手术(9%)治疗,死亡率为0.6%;内囊摘除术后复发率为4.2%。323随访3一20年,无1例死于胸包虫囊肿。术前用2种剂量吡喹酮... 842例胸部包虫囊肿病人分别采用囊摘除术(79%)、肺切除术(12%)、引流及其它外科手术(9%)治疗,死亡率为0.6%;内囊摘除术后复发率为4.2%。323随访3一20年,无1例死于胸包虫囊肿。术前用2种剂量吡喹酮治疗22例,术时囊液内的原头蚴,死亡率分别为43.1±9.6% 64.2±3.5%较未服药对照组9.2±2.0%为高。作者认为内囊摘除术仍为目前最安全有效的措施。手术以前服用吡喹酮,可能对防止病人包虫囊肿复发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包虫囊肿 外科手术 吡喹酮 棘球蚴病
下载PDF
硝氯酚吡喹酮治疗家犬卫氏并殖吸虫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8
作者 姚长柏 王雅珍 钱燮铭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3期152-154,共3页
本文对硝氯酚、吡喹酮治疗家犬卫氏并殖吸虫病进行了疗效观察.实验设两个治疗组(每组4犬),一组给硝氯酚 2mg/kg顿服,一组给吡喹酮 50mg/kg/d×2d治疗,另5犬不给药作为对照.于治后3—4个月剖杀,病理切片镜检见治疗组家犬肺部病变多... 本文对硝氯酚、吡喹酮治疗家犬卫氏并殖吸虫病进行了疗效观察.实验设两个治疗组(每组4犬),一组给硝氯酚 2mg/kg顿服,一组给吡喹酮 50mg/kg/d×2d治疗,另5犬不给药作为对照.于治后3—4个月剖杀,病理切片镜检见治疗组家犬肺部病变多为纤维化结节及部份恢复正常的肺组织结构.对照组平均每犬检获成虫39.6±6.7条,硝氯酚组为5.8±1.2条、减虫率85.4%、4犬中有1犬呕吐、双目失明.吡喹酮组为14±7.0条、减虫率64. 6%、无明显毒副反应.作者认为硝氯酚对卫氏并殖吸虫有较强的杀伤作用,但毒性较大、副反应重;吡喹酮的疗效偏低,可能与剂量不足、以致杀虫作用不够完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氯酚 吡喹酮 治疗 卫氏并殖吸虫病
下载PDF
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的实验研究与临床探讨 被引量:5
19
作者 朱耀先 贾军英 +2 位作者 赵淑静 陈轶兰 汤仲明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1993年第1期20-22,共3页
本文采用高压液相色谱法在37例脑囊虫病患者中进行了吡喹酮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综合评价了吡喹酮20mg/kg,q8h,长疗程(6、12及21d)和短疗程(3d)治疗脑囊虫病121例的疗效。结果示该药在CSF中浓度低,半衰期长。短疗程因CSF药浓度低和持续... 本文采用高压液相色谱法在37例脑囊虫病患者中进行了吡喹酮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综合评价了吡喹酮20mg/kg,q8h,长疗程(6、12及21d)和短疗程(3d)治疗脑囊虫病121例的疗效。结果示该药在CSF中浓度低,半衰期长。短疗程因CSF药浓度低和持续有效作用时间短而疗效差,长疗程(21和12d)疗效明显优于短疗程,提示吡喹酮在颅内的作用时间在其灭囊疗效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囊虫病 吡喹酮 囊尾蚴病
下载PDF
超声诊断肝吸虫病性胆道梗阻患者临床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星妍 刘刚 +2 位作者 李世友 黄卫东 周启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597-600,共4页
目的分析和总结肝吸虫病性胆道梗阻的超声检查表现及其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2012年1月~2018年11月我院消化内科和普外科收治的30例肝吸虫病性胆道梗阻患者,均接受超声检查。给予患者吡喹酮正规治疗,对驱虫治疗后仍存在胆道梗阻者... 目的分析和总结肝吸虫病性胆道梗阻的超声检查表现及其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2012年1月~2018年11月我院消化内科和普外科收治的30例肝吸虫病性胆道梗阻患者,均接受超声检查。给予患者吡喹酮正规治疗,对驱虫治疗后仍存在胆道梗阻者,行内镜下胆总管切开手术治疗。结果肝吸虫病性胆道梗阻患者胆管管壁增厚,肝内胆管扩张程度均严重,常合并胆总管病变;本组吡喹酮治疗成功率为63.3%,11例接受手术治疗,均获得成功;治疗前,本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分别为(56.1±13.9)μmol/L、(151.2±67.8)U/L和(74.3±30.7)U/L,治疗后恢复到【(13.3±1.3)μmol/L、(91.5±39.2)U/L和(32.7±14.3)U/L,P<0.05】;术后,4例患者发生急性胰腺炎,5例患者出现高淀粉酶血症。经2~10 d治疗,均治愈。结论肝吸虫病性胆道梗阻的早期超声诊断以管壁增厚和肝内胆管扩张为特点,结合病史,可以帮助诊断。吡喹酮治疗肝吸虫病效果较好。对于胆道梗阻,采取内镜下介入治疗,效果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吸虫病 胆道梗阻 超声检查 吡喹酮 诊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