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Relict Deposits on the Western South Yellow Sea
1
作者 WEN Chun LIU Jian +3 位作者 WANG Hong XU Gang QIU Jiandong ZHANG Junqia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4年第2期205-214,共10页
Integrated studies of vertical sedimentary sequences, grain sizes, and benthic foraminifera and ostracoda, in combination with AMS 14C dating, and 210pb and 137Cs analysis were carried out in three vibracores taken fr... Integrated studies of vertical sedimentary sequences, grain sizes, and benthic foraminifera and ostracoda, in combination with AMS 14C dating, and 210pb and 137Cs analysis were carried out in three vibracores taken from the area of relict deposits on the western South Yellow Sea. The relict sands, which are about 0.4 m thick, overlie on the Early Holocene coastal marsh or tidal fiat deposits with an evident erosional interface in between. The middle and upper parts or sometimes the whole of the relict sands have been reworked under the modern dynamic environment. The sedimentation rate varies between 0.204).30 cmyear-l. The relict sands show a bimodal grain-size distribution pattern in frequency curves, with a sharp peak in the coarse fraction between 3(I) and 4(I) and a secondary peak in the fine fraction of about 7(I). Of the benthic foraminiferal and ostracod assemblages, the reworked relict sand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mixing of the nearshore euryhaline shallow-water species and deeper water species. The erosional interface at the bottom of the relict sands is considered as a regional ravinement surface formed during the transgression in the Early Holocene due to shoreface retreating landwards. The relict sands were accumulated on the ravinement surface during the transgression in the deglaciation period as lag deposits after winnowing and reworking by marine dynamic processes. And the secondary peak of fine fraction in the frequency curve for the relict sands suggests the input of fine-grained sediments during the reworking process. As the conclusion, the relict sands in the study area are interpreted as a type of reworked relict sedi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lict sediments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deglaciation period western South Yellow Sea
下载PDF
东海陆架平北地区残留沉积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14
2
作者 王张华 过仲阳 陈中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1-86,共6页
作者利用 1994 - 1995年在东海陆架平北地区获取的 370个柱状样 ,单样长 2 - 4米 ,进行了沉积序列垂向分析和横向地层对比、粒度分析和有孔虫鉴定 ,并结合研究区14 C测年数据 ,结果显示 ,本区表层沉积物自下而上存在三层结构 (第Ⅲ层 -... 作者利用 1994 - 1995年在东海陆架平北地区获取的 370个柱状样 ,单样长 2 - 4米 ,进行了沉积序列垂向分析和横向地层对比、粒度分析和有孔虫鉴定 ,并结合研究区14 C测年数据 ,结果显示 ,本区表层沉积物自下而上存在三层结构 (第Ⅲ层 -第Ⅰ层 ) ,这三层沉积的形成受晚更新世末期以来海平面波动的控制。即形成于末次冰期最盛时的第Ⅲ层冲积平原相泥质沉积 ;末次冰期结束 ,晚更新世末期海面上升过程中形成的第Ⅱ层滨、浅海相沉积 ;以及全新世早期海侵过程中形成的第Ⅰ层改造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波动 残留沉积 东海陆架 沉积特征 古环境意义 地层对比
下载PDF
东海外陆架残留沉积中硫复铁矿的发现及其油气指示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张华 陈中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70-77,共8页
1994~ 1 995年间在东海外陆架获取 370个柱状样 ,每个样长约为 2~ 4m .对其底部沉积物作了磁性测试 ,发现局部地区存在SIRM异常高现象 .由磁参数推断导致SIRM异常的矿物为硫复铁矿 .将磁性异常地区沉积物作矿物磁选 ,对磁选所得矿物... 1994~ 1 995年间在东海外陆架获取 370个柱状样 ,每个样长约为 2~ 4m .对其底部沉积物作了磁性测试 ,发现局部地区存在SIRM异常高现象 .由磁参数推断导致SIRM异常的矿物为硫复铁矿 .将磁性异常地区沉积物作矿物磁选 ,对磁选所得矿物做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和能谱、X衍射及穆斯堡尔谱测试 ,证实了次生硫复铁矿的存在 .结合本区新生代油气构造圈闭和残留沉积物可溶铁Fe3+/Fe2 +比值异常的分布 ,用油气渗漏解释了SIRM异常及硫复铁矿的成因 ,从而认为SIRM异常对深部油气藏具有指示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RM异常 硫复铁矿 油气渗漏 残留沉积 东海外陆架 油气勘探
下载PDF
东海陆架平北地区残留沉积物磁性特征及其油气指示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张华 陈中原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38-46,共9页
利用 1994~ 1995年在东海陆架平北地区获取的 370个柱状样 ,对该区残留沉积物作磁性测试和磁性矿物鉴定 ,以进行陆架残留沉积物磁性特征与深部油气渗漏关系的研究。磁性测试显示本区存在两种磁性异常 ,即磁化率异常和饱和等温剩磁异常... 利用 1994~ 1995年在东海陆架平北地区获取的 370个柱状样 ,对该区残留沉积物作磁性测试和磁性矿物鉴定 ,以进行陆架残留沉积物磁性特征与深部油气渗漏关系的研究。磁性测试显示本区存在两种磁性异常 ,即磁化率异常和饱和等温剩磁异常。根据磁性参数特征和多种矿物的物理学鉴定结果 ,确定导致本区磁化率异常的矿物为陆源碎屑磁铁矿 ,导致剩磁异常的矿物为自生或次生铁硫化物胶黄铁矿和磁黄铁矿。证据显示本区剩磁异常是油气渗漏的产物 ;而磁化率异常则主要指示古滨海砂的分布。由此提出 ,在本区的油气化探中剩磁参数是有效的化探磁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 残留沉积物 磁性异常 油气渗漏
下载PDF
新疆东准噶尔喀姆斯特晚古生代沉积记录:物源和沉积作用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张晓晖 李铁胜 +2 位作者 胡能高 杨家喜 许安东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3-26,共14页
东准噶尔喀姆斯特下泥盆统阿拉比也巴斯他乌组和下石炭统卡姆斯特组代表陆壳增生不同阶段的沉积响应。碎屑岩碎屑组成模式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阿拉比也巴斯他乌组形成于大洋—活动大陆过渡型构造环境 ,物源区主要为发育在过渡型地壳... 东准噶尔喀姆斯特下泥盆统阿拉比也巴斯他乌组和下石炭统卡姆斯特组代表陆壳增生不同阶段的沉积响应。碎屑岩碎屑组成模式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阿拉比也巴斯他乌组形成于大洋—活动大陆过渡型构造环境 ,物源区主要为发育在过渡型地壳之上的岩浆岛弧 ;卡姆斯特组形成于活动大陆型构造环境 ,物源区主要为大陆岛弧环境的切割岩浆弧。沉积相、相组合及生物生态等沉积特征显示两组的沉积环境分别为海底斜坡和海底扇中扇—外扇盆地平原。结合区域构造分析和地层对比研究 ,下泥盆统阿拉比也巴斯他乌组海底斜坡沉积是东准噶尔构造带早泥盆世弧后盆地沉积响应的主要记录 ,卡姆斯特组海底扇—海底平原沉积则主要记录了东准噶尔复合地体早石炭世晚期弧间残余海盆的沉积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 沉积作用 弧后盆地 残余海盆 晚古生代 东准噶尔 新疆 沉积环境 沉积记录
下载PDF
北山干旱荒漠戈壁残山景观1∶5万地球化学勘查方法技术的选择 被引量:23
6
作者 杨帆 孔牧 +5 位作者 刘华忠 岑况 徐仁廷 宋云涛 王成文 郝志红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08-312,332,共6页
在甘肃北山干旱荒漠戈壁残山景观区选择试验区,开展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和土壤测量工作。对比结果认为,两种方法均可在该类景观区圈定出明显、完整的矿致异常。在残山和剥蚀戈壁相间分布区,土壤测量较水系沉积物测量覆盖面积大,异常强... 在甘肃北山干旱荒漠戈壁残山景观区选择试验区,开展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和土壤测量工作。对比结果认为,两种方法均可在该类景观区圈定出明显、完整的矿致异常。在残山和剥蚀戈壁相间分布区,土壤测量较水系沉积物测量覆盖面积大,异常强度高,效果好,缺点是较水系沉积物测量的工作量大。实际工作时,可根据工区水系发育情况合理采用两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荒漠戈壁残山景观区 水系沉积物测量 土壤测量 甘肃北山
下载PDF
小西弓金矿区地球化学勘查方法对比 被引量:6
7
作者 杨帆 刘华忠 +8 位作者 宋云涛 王成文 喻劲松 徐仁廷 韩伟 王乔林 郭志娟 孔牧 张华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14年第2期205-210,共6页
小西弓金矿是干旱荒漠戈壁残山景观区北山区段重要的金矿床。选择具干旱荒漠景观区典型特征的小西弓金矿床及其外围开展地球化学勘查方法技术的对比,系统研究了土壤测量和水系沉积物测量中风积物的干扰特点、测量的效果和适用性。结果表... 小西弓金矿是干旱荒漠戈壁残山景观区北山区段重要的金矿床。选择具干旱荒漠景观区典型特征的小西弓金矿床及其外围开展地球化学勘查方法技术的对比,系统研究了土壤测量和水系沉积物测量中风积物的干扰特点、测量的效果和适用性。结果表明,在小西弓金矿区及与其相似的干旱荒漠戈壁残山景观区开展地球化学勘查应首选土壤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西弓金矿 干旱荒漠戈壁残山景观区 地球化学勘查 土壤测量 水系沉积物测量
下载PDF
东海舟山QZ504孔古生物组合特征及地层划分
8
作者 沈毅 《上海地质》 1995年第1期45-54,68,共11页
东海残留沉积区舟山QZ504孔未发现上海地区普遍存在的全新世暗绿色硬粘土层。但通过对该孔微体古生物组合特征的分析与对比,划分了全新世与更新世的界线,反映了气候的变化,证实了洋流对本区的影响。
关键词 古生物 组合特征 地层划分 地层划分 全新世
下载PDF
淤泥质潮滩剖面塑造的探讨 被引量:7
9
作者 贺松林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88年第2期61-68,共8页
淤泥质潮滩与沙质海滩在组成物质和水动力特征方面具有本质差异,潮流对泥沙的输移起着主导作用。本文剖析一个水柱在一个潮周期中的速度变化过程及其产生的冲淤效应,阐述了缓淤积性潮滩S型剖面形成的机理和几种变异情况,并举实例说明。... 淤泥质潮滩与沙质海滩在组成物质和水动力特征方面具有本质差异,潮流对泥沙的输移起着主导作用。本文剖析一个水柱在一个潮周期中的速度变化过程及其产生的冲淤效应,阐述了缓淤积性潮滩S型剖面形成的机理和几种变异情况,并举实例说明。本文还提出了发育完全的淤积性潮滩的地貌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滩 憩流 挟沙力 沉降滞后 冲刷滞后 冲蚀坑洼 蚀余岗 盐沼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