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9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ercutaneous reduction combined with bone graft in treatment of 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 被引量:1
1
作者 Wang Xianhui Mei Jiong Li Shanzhu Ni Ming Shang Hongjing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2009年第1期38-44,共7页
Objective: To introduce the experience and key points of percutaneous reduction combined with bone graft to treat calcaneal fractures. Methods: Percutaneous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combined with bone graft w... Objective: To introduce the experience and key points of percutaneous reduction combined with bone graft to treat calcaneal fractures. Methods: Percutaneous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combined with bone graft was performed from April 2004 to April 2006 on 15 cases (16 sides) with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 including 13 males (14 feet) and 2 females (2 feet) ,with average age of 36. 6 years (24-61 years). All patients underwent radiography including lateral and axial views for calcaneus, oblique view for foot and three-dimensional CT imaging re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Sanders classification, there were 12 feet of type Ⅱ (3 type Ⅱa, 3 type Ⅱb and 8 type Ⅱc) and 2 feet of type Illac. The length of calcaneus was recovered through traction by Steinmann pin which passed through calcaneal tubercle perpendicularly and the posterior facet was elevated until reduction by a curve scissors through an 0.5 cm incision along the primary fracture line of lateral calcaneus. The calcaneus was fixed with different cannulated cancellous screws according to the type of fractures. Then bone graft was injected to fill the defect of calcaneus through lateral incision. Results: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an average of 18.4 months (ranged, 12 to 34 months). No complication such as wound infection, screw breakage and calcaneum varus was found postoperatively. The average time for bone healing was 10 weeks. The results were excellent in 12 cases, good in 4 cases according to the 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 hindfoot score. The rate of excellent and good clinical results was 100%. The mean AOFAS hindfoot score in tongue type group (86.5±4.4) was better than in joint depression type group (81.2±1.7, P〈0.05). Radiography showed basic restoration of Bohler's angle, Gissane's angle and calcaneal shape. Conclusion: The combination of percutaneous reduction and injectable bone graft is suitable for surgical treatment of Sanders Ⅱ and Ⅲ type calcaneal fractures, with advantages of simple operation, fewer complications and good clinical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LCANEUS Percutaneous reduction Fracture internal fixation Artificial bone
下载PD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nipulative reduction combined with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for treating type Ⅲ Kummell's disease: A case report 被引量:1
2
作者 Shen-Shen Hao Rui-Jun Zhang +5 位作者 Sheng-Li Dong Hong-Ke Li Shuai Liu Rui-Fang Li Hui-Hui Ren Li-Yan Zhang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2年第21期7531-7538,共8页
BACKGROUND A patient with type Ⅲ Kummell’s disease had a ruptured posterior cortex of the fractured vertebral body, which caused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An open surgery was considered the best choice of operation. ... BACKGROUND A patient with type Ⅲ Kummell’s disease had a ruptured posterior cortex of the fractured vertebral body, which caused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An open surgery was considered the best choice of operation. However, the patient and her family refused open surgery and instead demanded a minimally invasive surgical treatment such as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 After preoperative discussion, we finally adopted the novel therap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nipulative reduction(TCMMR) combined with PVP.CASE SUMMARY A patient with type Ⅲ Kummell’s disease exhibiting bone block-induced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wa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She suffered from a variety of medical disorders but refused open surgery, and instead asked for PVP surgery. TCMMR, in parallel with PVP, was used to restore the height of the compressed vertebral body and reduce the symptoms of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by the bone block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vertebral body and prevent further collapse. The surgery was very successful. The height of the compressed vertebra was restored, and the symptom of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by bone block was reduced successfully via TCMMR. The fractured vertebra was solidified by the PVP. The pain visual analog score declined from preoperative 7 scores to postoperative 2 scores, and the Frankel spinal cord scale increased from preoperative D degree to postoperative E degree.CONCLUSION The new method has advantages i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type Ⅲ Kummell’s disease who cannot be treated with open surg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ype III Kummell's disease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by bone block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nipulative reduction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Case report
下载PDF
Reduction in nerve root compression by the nucleus pulposus after Feng's Spinal Manipulation 被引量:3
3
作者 Yu Feng Yan Gao +1 位作者 Wendong Yang Tianyou Fe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2期1139-1145,共7页
Ninety-four patients with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Of these, 48 were treated with Feng's Spinal Manipulation, hot fomentation, and bed rest (treatment group). The remaining... Ninety-four patients with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Of these, 48 were treated with Feng's Spinal Manipulation, hot fomentation, and bed rest (treatment group). The remaining 46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hot fomentation and bed rest only (control group). After 3 weeks of treatment, clinical parameters including the angle of straight-leg raising, visual analogue scale pain score, an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 for low back pain were improved. The treatment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better improvement in score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Magnetic resonance myelography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imaging of the vertebral canal demonstrated that filling of the compressed nerve root sleeve with cerebrospinal fluid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e diameter of the nerve root sleeve was significantly larger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However, the sagittal diameter index of the herniated nucleus pulposus and the angle between the nerve root sleeve and the thecal sac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in either the treatment or control groups. The effectiveness of Feng's Spinal Manipul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symptoms associated with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may be attributable to the relief of nerve root compression, without affecting the herniated nucleus pulposus or changing the morphology or position of the nerve roo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ural regener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pinal column rotating reduction manipulation Chinese medicine bone-setting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intervertebral disc nerve roo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biomechanics grants-supported paper NEUROREGENERATION
下载PDF
基于“筋、节、骨、髓”分型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法治疗
4
作者 李永津 林方政 +6 位作者 陈树东 詹吉恒 侯宇 祁冀 曾小龙 高梓博 林定坤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2596-2600,共5页
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是一种由于颈椎间盘和椎间关节退变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颈部、肩部及上肢神经支配区域的疼痛、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传统中医的筋骨辨证在治疗该病时存在概念不清、辨证分型不一等问题。岐黄学者林定坤教授在筋骨... 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是一种由于颈椎间盘和椎间关节退变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颈部、肩部及上肢神经支配区域的疼痛、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传统中医的筋骨辨证在治疗该病时存在概念不清、辨证分型不一等问题。岐黄学者林定坤教授在筋骨辨证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解剖学提出了颈椎“筋”“节”“骨”“髓”4大分型。该文通过总结林定坤教授对CSR筋骨辨证学术思想,总结手法治疗该病的作用靶点,提出基于筋劳、节错、骨变和髓损等4种病损分型,采用理筋、调节、护髓和治骨4种手法治疗,以期完善骨伤科手法治疗CSR的辨证施治体系,为临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骨辨证 筋骨平衡 神经根型颈椎病 中医手法 理筋 调节 护髓 治骨 林定坤
下载PDF
基于胸腔镜的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肋骨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5
作者 成刚 王长兴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89-93,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胸腔镜的复位内固定术对老年肋骨骨折患者康复进程以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85例老年肋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n=41,开胸内固定手术)和观察组(n=44,基于胸腔镜的复位内固定手术)。比较... 目的探讨基于胸腔镜的复位内固定术对老年肋骨骨折患者康复进程以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85例老年肋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n=41,开胸内固定手术)和观察组(n=44,基于胸腔镜的复位内固定手术)。比较2组手术指标(血氧饱和度恢复时间、呼吸频率恢复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和骨骼愈合时间)、疼痛评分、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 1)、用力肺活量(FVC)和最大呼气峰流速(PEF)]、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 a(O 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 a(CO 2)]}、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血氧饱和度恢复时间、呼吸频率恢复时间、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胸管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2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p a(CO 2)水平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2组FEV 1、FVC、PEF、FEV 1/FVC水平及p a(O 2)水平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18%,高于对照组的7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55%,低于对照组的1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胸腔镜的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老年肋骨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缩短康复进程,缓解患者疼痛,促进其肺功能恢复,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 复位内固定术 老年肋骨骨折 肺功能 骨骼愈合
下载PDF
双反牵引微创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Ⅱ~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观察
6
作者 倪建平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年第12期126-129,共4页
目的探讨双反牵引微创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Ⅱ~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靖江市中医院2021年1月—2023年8月收治的80例SchatzkerⅡ~Ⅳ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数字编号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 目的探讨双反牵引微创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Ⅱ~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靖江市中医院2021年1月—2023年8月收治的80例SchatzkerⅡ~Ⅳ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数字编号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双反牵引微创复位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膝关节屈伸度、膝关节功能。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0%,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膝关节屈伸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观察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双反牵引微创复位植骨内固定手术不仅可减轻SchatzkerⅡ~Ⅳ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手术创伤,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加快术后康复,还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和膝关节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 双反牵引微创复位植骨内固定手术
下载PDF
运动对骨量减少老年人影响效果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天香 史冀鹏 +2 位作者 孙嘉禾 卫金鹏 徐红旗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4年第3期113-117,135,共6页
目的:通过评价分析运动干预对骨量减少老年人的影响效果,为骨量减少老年人的运动实践干预提供证据支持,并探讨最佳运动干预方案。方法: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等6个数据库,收集相... 目的:通过评价分析运动干预对骨量减少老年人的影响效果,为骨量减少老年人的运动实践干预提供证据支持,并探讨最佳运动干预方案。方法: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等6个数据库,收集相关研究的国内外文献,并通过使用RevMan5.4.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运动对骨密度T值[MD=0.25,95%CI(0.13,0.37),P<0.0001]、骨密度[SMD=0.30,95%CI(0.05,0.54),P=0.02]、生活质量[MD=-6.33,95%CI(-8.43,-4.24),P<0.00001](QUALEFFO评分)[MD=2.18,95%CI(0.92,3.43),P=0.0007](SF-36量表)等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结论:运动干预可以改善骨量减少老年人的身体功能、预防骨量减少、延缓骨质流失;预达到有效运动干预。建议骨量减少老年人可以进行运动周期为24周(或>12周)、运动频率≥3次/周、时间60min或者30-60min的有氧运动、阻力运动或敏捷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干预 老年人 骨量减少 META分析
下载PDF
以手法为主要干预措施的随机对照试验在样本量估计方面的常见问题分析
8
作者 冯天笑 肖想玉 +6 位作者 秦晓宽 孙传睿 王旭 卜寒梅 朱立国 胡晶 魏戌 《中医正骨》 2024年第10期39-43,51,共6页
目的:分析以手法为主要干预措施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在样本量估计方面存在的问题。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中以手法为主要干预措施的RCT,检索时限均为2017年1月至2024年6月... 目的:分析以手法为主要干预措施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在样本量估计方面存在的问题。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中以手法为主要干预措施的RCT,检索时限均为2017年1月至2024年6月。依据文献检索及筛选方案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后,由2名经过培训的研究人员独立提取是否报告样本量估计、假设检验类型、Ⅰ类错误概率α、把握度(1-β)、预期效应量、单侧或双侧检验、最小临床重要性差值(minimal clinically important difference,MCID)、脱落率、样本量计算工具、主要结局指标及多重检验等信息,以频数和百分比的形式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检索到48688篇文献,去除重复文献后随机抽取20%的文献,通过筛选最终纳入274篇文献。在纳入的274项研究中,192项(70.07%)报告了样本量估计。在报告了样本量估计的192项研究中,16项(8.33%)报告了假设检验类型,146项(76.04%)报告了Ⅰ类错误概率α,164项(85.42%)报告了把握度(1-β),98项(51.04%)报告了预期效应量,88项(45.83%)报告了单侧或双侧检验,81项(42.19%)报告了MCID,156项(81.25%)报告了脱落率,167项(86.98%)报告了样本量计算工具,131项(68.23%)报告了主要结局指标。16项报告了假设检验类型的研究均为优效性试验,其中9项采用单侧检验,7项采取双侧检验;37项报告了2个及以上主要结局指标的研究中,8项(21.62%)调整了Ⅰ类错误概率α;23项报告了多个组别比较的研究中,1项(4.35%)调整了Ⅰ类错误概率α。结论:以手法为主要干预措施的RCT在样本量估计方面,存在未报告样本量估计、样本量估计参数缺失或不明、样本量估计方法与假设检验类型及主要结局指标不对应、多重检验时未调整Ⅰ类错误概率α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按摩(中医) 正骨手法 舒筋整复手法 推拿疗法 随机对照试验专题 样本量
下载PDF
正畸减数患者后牙前移对颞下颌关节应力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9
作者 商永慧 李帅 +2 位作者 刘义琮 赵启航 刘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4期5516-5520,共5页
背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与颞下颌关节内有高应力密切相关。减数拔牙后伴随着磨牙位置的改变,建立新的咬合关系往往会导致颞下颌关节内应力环境发生改变。目的:在牙尖交错位时,利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正畸减数拔牙后不同程度磨牙前移下颞... 背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与颞下颌关节内有高应力密切相关。减数拔牙后伴随着磨牙位置的改变,建立新的咬合关系往往会导致颞下颌关节内应力环境发生改变。目的:在牙尖交错位时,利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正畸减数拔牙后不同程度磨牙前移下颞下颌关节的应力分布。方法:选择在山东青岛市市立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正常牙合患者1例,收集其锥形束CT和MRI数据,分别建立减数前、减数后上下磨牙前移1/3拔牙间隙(拔除4颗第二前磨牙)及减数后上下磨牙前移2/3拔牙间隙(拔除4颗第二前磨牙)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建模软件分析牙尖交错位时颞下颌关节各部位的应力分布。结果与结论:(1)减数前后模型中髁突、关节盘、骨关节窝的受力分布基本一致,髁突的应力主要分布于髁突的前部及顶部,关节盘的应力主要分布于关节盘的中带及外侧,颞骨关节窝的应力主要集中分布在关节窝的前部及顶部。与减数前相比,减数后模型中髁突、关节盘及关节窝的等效应力值减小;正畸减数拔牙后,上下磨牙前移1/3拔牙间隙模型中髁突及关节盘的等效应力值小于上下磨牙前移2/3拔牙间隙模型。(2)从生物力学角度上讲,正畸减数拔牙可以降低颞下颌关节的应力,进而提供良好的生物力学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骨组织工程 正畸减数 颞下颌关节 有限元分析 磨牙前移
下载PDF
针刺联合关节错缝术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10
作者 姚洁 丁俊洋 刘新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21期85-87,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颈椎关节错缝术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1月—2022年11月萍乡市人民医院针灸门诊、中医骨伤科门诊及中医科住院部收治的58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颈椎关节错缝术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1月—2022年11月萍乡市人民医院针灸门诊、中医骨伤科门诊及中医科住院部收治的58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毫针针刺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颈椎关节错缝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治疗3个月后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NDI、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NDI评分均降低、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均提高(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后比较两组NDI评分均降低、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均提高,且观察组两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颈椎关节错缝术治疗颈型颈椎病,有利于改善患者颈椎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错缝 颈型颈椎病 针刺疗法 颈椎关节错缝术 中医外治法
下载PDF
骨板翻盖术联合可吸收板固定治疗下颌骨大型囊肿的效果观察
11
作者 胡一帆 孙清妍 +3 位作者 王晨燚 翟孝庭 姜华 刘华蔚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0-475,共6页
目的观察骨板翻盖术联合可吸收板治疗口腔颌面部大型下颌骨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22年9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口腔颌面外科诊治的唇(颊)侧皮质骨存在的大型下颌骨囊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口内入路行骨板翻... 目的观察骨板翻盖术联合可吸收板治疗口腔颌面部大型下颌骨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22年9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口腔颌面外科诊治的唇(颊)侧皮质骨存在的大型下颌骨囊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口内入路行骨板翻盖术,术后3、6和9个月定期随访进行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观察术后患者恢复情况及影像学检查,评估该术式的临床效果。结果对11例唇(颊)侧皮质骨存在的下颌骨大型囊肿进行了评估。术前测量唇(颊)侧皮质骨的平均厚度约为(1.98±0.37)mm,骨板最薄处厚度平均为(0.73±0.17)mm,骨板最薄处约0.51mm。术中囊腔均显露良好,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创口一期愈合无感染,术后3、6、9个月的囊肿缩小率分别约为20.01%、41.76%、73.41%。用CBCT和MIMICS软件测量颌骨的骨质密度,术后3、6、9个月囊肿区成骨密度约为313.78、555.85、657.45 HU。患者和观察者视觉模拟量表评估患者颌面部外形较术前无明显变化。结论骨板翻盖术是治疗唇(颊)侧皮质骨存在的口腔颌面部大型下颌骨囊肿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大型囊肿 骨板翻盖术 骨愈合 治疗效果
下载PDF
经皮终板下植骨复位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A3+B2型胸腰椎爆裂骨折
12
作者 孙厚杰 韩建华 +2 位作者 蔡小军 李代君 樊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3期5357-5363,共7页
背景:植骨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重要环节之一,由于骨折累及椎管或伴脊髓神经损伤、骨折易出血等因素,使微创植骨在胸腰椎爆裂骨折治疗中受到限制。目前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微创治疗仅限于通道下经皮螺钉固定,微创下经皮伤椎植骨少有报道,... 背景:植骨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重要环节之一,由于骨折累及椎管或伴脊髓神经损伤、骨折易出血等因素,使微创植骨在胸腰椎爆裂骨折治疗中受到限制。目前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微创治疗仅限于通道下经皮螺钉固定,微创下经皮伤椎植骨少有报道,经皮终板下精准植骨暂未见报道。目的:探讨经皮终板下植骨支撑复位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治疗A3+B2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6月至2021年12月对90例A3+B2型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分组,根据入院时间分为3组,A组33例行C型臂X射线机透视下经皮穿刺通过椎弓根通道精准放置植骨漏斗,骨折终板下植骨支撑复位,经皮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B组30例行多裂肌间隙入路经椎弓根植骨支撑复位结合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C组27例行体位复位下经皮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治疗。所有患者术后至少随访18个月,对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和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①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损伤节段和致伤因素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随访中所有患者无神经功能损害,无明显腰背后凸畸形及顽固性腰背部疼痛;③C组手术时间比A、B组少(P<0.05);术中出血量A、C组较B组少(P<0.05);④术前3组椎体前缘高度比值、Cobb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A、B组优于C组;末次随访时A、B组优于C组(P<0.05);3组丢失的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比较,A、B组小于C组(P<0.05);⑤术后患者疼痛目测类比评分A、C组优于B组(P<0.05),末次随访时疼痛目测类比评分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⑥C组有1例患者术后1个月复查内固定松动移位,椎体高度再次丢失伴背痛,经严格卧床6周,椎体高度丢失无加重,疼痛缓解,1年后取出内固定,末次随访高度丢失无加重;A、B组无内固定失败病例;⑦提示经皮终板下植骨支撑复位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治疗A3+B2型胸腰椎爆裂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症状轻等优势,伤椎复位及高度维持可以达到和多裂肌间隙入路经椎弓根植骨支撑复位结合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相同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爆裂骨折 经皮终板下植骨 支撑复位 椎弓根螺钉 短节段固定 微创
下载PDF
激光下CSF辅助正畸压低牙周炎患牙的临床研究
13
作者 杨亚欣 张涵 孙岳 《中国医疗美容》 2024年第1期71-74,共4页
目的探讨激光下牙龈环切术(Circumferential supracrestal fiberotomy,CSF)辅助正畸压低对牙周炎患牙治疗效果和机制的影响。方法选取68例牙周炎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牙周指数、附着丧失、骨内根长... 目的探讨激光下牙龈环切术(Circumferential supracrestal fiberotomy,CSF)辅助正畸压低对牙周炎患牙治疗效果和机制的影响。方法选取68例牙周炎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牙周指数、附着丧失、骨内根长、冠根比等指标,以及牙周组织形态和骨代谢相关因子(BMP-2、RUNX2、RANKL、OPG)的表达水平。结果试验组患者在正畸压低后,牙周指数显著降低,附着丧失显著减少,骨内根长显著增加,冠根比显著改善,牙周组织中骨形成因子显著升高,骨吸收因子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激光下CSF辅助正畸压低牙周炎患牙可以有效改善牙周状况和美观,增加骨内根长,减少附着丧失,其机制可能与促进牙周组织中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牙龈环切术 正畸压低 牙周炎 骨形成
下载PDF
经前外侧扩展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效果分析
14
作者 刘刚 吕永祥 +1 位作者 李子昂 朱自强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49-53,共5页
目的观察经前外侧扩展入路在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2021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62例,男性39例,女性23例;年龄24~79岁,平均55.9岁。病程11~14d,平均1... 目的观察经前外侧扩展入路在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2021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62例,男性39例,女性23例;年龄24~79岁,平均55.9岁。病程11~14d,平均12.1 d。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改良组(33例)和传统组(29例),改良组经前外侧扩展入路治疗,传统组经传统前外侧入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围术期指标及随访过程中影像学、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18个月,平均13.5个月。改良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均显著优于传统组(86.89±1.32)min vs.(96.97±1.79)min、(94.70±6.27)mL vs.(218.59±8.47)mL(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70±1.27)d vs.(13.59±2.47)d,P>0.05]。改良组完全负重时间、末次随访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SS)和关节活动度(ROM)评分显著优于传统组(100.25±8.33)d vs.(150.24±9.42)d、(94.57±0.47)分vs.(88.39±0.46)分、(124.42±0.46)分vs.(115.39±0.41)分(P<0.05)。两组患者Rasmussen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19±0.58)分vs.(15.64±0.49)分,P>0.05],末次随访显示,改良组胫骨平台角、后倾角显著大于传统组(88.56±1.63)°vs.(85.54±1.39)°、(12.84±0.48)°vs.(11.02±0.42)°(P<0.05)。结论经前外侧扩展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能够改善显露,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质量,手术安全高效,促进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骨块 开放复位内固定 手术入路 经前外侧扩展入路
下载PDF
杨天鹏中医正骨手法复位结合PKP治疗合并有肋间神经痛的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15
作者 高仰贤 曾勇 李贤斌 《四川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347-350,共4页
目的 探讨杨天鹏中医正骨手法复位结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合并有肋间神经痛的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患者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杨天鹏中医正骨手法复位结合PKP治疗的合并有肋间神经痛的骨质... 目的 探讨杨天鹏中医正骨手法复位结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合并有肋间神经痛的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患者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杨天鹏中医正骨手法复位结合PKP治疗的合并有肋间神经痛的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患者78例,其中治疗组杨天鹏中医正骨手法复位结合PKP治疗39例,对照组单纯采用PKP治疗的39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背部及肋间神经痛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并比较两组患者在骨水泥渗漏、松动等并发症方面的差异,探讨该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背部及肋间神经疼痛明显缓解,均无脊髓神经损伤发生,并都随访12个月以上。治疗组较对照组术前、术后1 d、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背部及肋间神经痛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骨水泥渗漏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杨天鹏中医正骨手法复位结合PKP治疗合并有肋间神经痛的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微创且相对安全,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骨折 骨质疏松 肋间神经痛 杨天鹏中医正骨手法复位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下载PDF
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三踝骨折治疗的临床效果及踝关节功能的影响
16
作者 刘同国 况伟娟 《系统医学》 2024年第9期76-79,共4页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三踝骨折治疗的临床效果及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三踝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5例。传统组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三踝骨折治疗的临床效果及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三踝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5例。传统组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骨代谢水平、踝关节功能、手术相关指标及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骨代谢相关指标、手术相关指标及踝关节功能均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14%,高于传统组的74.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67,P<0.05)。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三踝骨折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骨代谢水平,改善手术相关指标和踝关节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三踝骨折 骨代谢水平 踝关节功能 手术相关指标
下载PDF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对胸腰椎骨折患者伤椎功能及不良事件的影响
17
作者 刘耿耿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25期66-69,共4页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对胸腰椎骨折患者伤椎功能及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我院进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8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42例,经伤椎椎弓...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对胸腰椎骨折患者伤椎功能及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我院进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8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42例,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和对照组(42例,跨伤椎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椎体解剖结构、伤椎功能恢复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3、6个月,两组的伤椎前缘高度比均升高,矢状面Cobb角均降低,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3、6个月,研究组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高于对照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可改善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椎体解剖结构及腰椎功能,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 胸腰椎骨折 伤椎功能
下载PDF
骨折速愈汤联合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临床分析
18
作者 汪辉 《智慧健康》 2024年第21期108-110,共3页
目的 探讨骨折速愈汤联合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临床效果。方法 将本院2020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66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33例。其中,常规组实施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 目的 探讨骨折速愈汤联合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临床效果。方法 将本院2020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66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33例。其中,常规组实施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研究组采用骨折速愈汤联合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好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情况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在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中,结合骨折速愈汤与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的治疗手段,不仅显著改善了患者的临床体征,还有效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整体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骨折速愈汤 手法复位 临床疗效
下载PDF
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部骨折的效果及对骨折愈合、骨代谢指标的影响
19
作者 任东彪 徐建灵 +2 位作者 周正杰 朱小金 徐冬冬 《生命科学仪器》 2024年第1期202-204,共3页
目的探究闭合复位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部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对骨折愈合、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浦江县人民医院骨二科收治的60例老年股骨粗隆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究闭合复位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部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对骨折愈合、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浦江县人民医院骨二科收治的60例老年股骨粗隆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动力髋螺钉治疗,研究组给予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骨代谢、手术指标、临床疗效与术后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治疗后血清BGP、BMP-2、BAL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部骨折患者可提升临床疗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骨代谢指标和手术情况,加速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股骨粗隆部骨折 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 骨代谢指标
下载PDF
改良小针刀松解踇收肌联合正骨复位治疗轻中度踇外翻临床观察
20
作者 钟水平 叶林杰 +1 位作者 傅俊卒 陈秋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18期120-123,共4页
目的对照研究改良小针刀松解踇收肌联合中医正骨复位治疗轻中度踇外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赣州市立医院骨科就诊的轻中度踇外翻患者6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各30例。干预组给予改良小针刀松解踇收肌联合中医正骨复... 目的对照研究改良小针刀松解踇收肌联合中医正骨复位治疗轻中度踇外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赣州市立医院骨科就诊的轻中度踇外翻患者6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各30例。干预组给予改良小针刀松解踇收肌联合中医正骨复位治疗,对照组佩戴矫形支具干预。统计分析两组踇外翻角度(HVA)、足外观改善情况、足部功能、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复发情况、下地负重时间及治疗费用。结果治疗当天及治疗4周、8周后,干预组HVA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干预组足外观总改善率为96.67%(29/30),高于对照组的73.33%(22/30)(P<0.05);疼痛、足部对线、关节功能评分及踝关节功能评分(AOFAS)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下地负重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复发率为3.33%(1/30),低于对照组的20.00%(6/30)(P<0.05)。结论改良小针刀松解踇收肌联合中医正骨复位治疗轻中度踇外翻的临床效果较佩戴矫形支具干预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踇外翻 矫形支具 中医正骨疗法 小针刀松解术 中医外治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