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stima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reservoir in China 被引量:17
1
作者 WANG Shao-qiang1, ZHOU Cheng-hu1, LI Ke-rang1, ZHU Song-li2, HUANG Fang-hong1 (1.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System,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1年第1期3-13,共11页
The paper respectively adopted physio-chemical properties of every soil stratum from 2473 soil profiles of the second national soil survey. The corresponding carbon content of soils is estimated by utilizing conversio... The paper respectively adopted physio-chemical properties of every soil stratum from 2473 soil profiles of the second national soil survey. The corresponding carbon content of soils is estimated by utilizing conversion coefficient 0.58. In the second soil survey, the total amount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s about 924.18xl08t and carbon density is about 10.53 kgC/m2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area of 877.63x106hm2 surveyed throughout the countr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China is that the carbon storage increases when latitude increases in eastern China and the carbon storage decreases when longitude reduces in northern China. A transitional zone with great variation in carbon storage exists. Moreover, there is an increasing tendency of carbon density with decrease of latitude in western China. Soil circl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global change, but with substantial difference in soil spatial distribution throughout the country. Because the structure of soil is inhomogeneous, it could bring some mistakes in estimating soil carbon reservoirs. It is necessary to farther resolve soil respiration and organic matter conversion and other questions by developing uniform and normal methods of measurement and samp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rrestrial ecosystem global change soil carbon reservoir carbon cycle
下载PD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in Lanlingxi Watershed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2
作者 Yaowu TIAN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7年第5期74-77,89,共5页
To reveal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density in 0-30 cm soil layer of Lanlingxi watershed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build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for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and adju... To reveal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density in 0-30 cm soil layer of Lanlingxi watershed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build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for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and adjust carbon sink strategy in this region,soil samples of top soil profile( 0-30 cm) in five land use types were selected by the typical method. The SOC density of top soil profile( 0-30 cm)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factors,such as elevation,slope and aspect and soil properties in five land use types,including grassland,scrubland,woodland,land for tea plantation and farmland in the watershed was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of SOC density with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oil was also examined. The SOC density of the above five land use types averaged 7. 55,3. 83,6. 04,10. 24,2. 83 kg·m^(-2),respectively.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OC density( p < 0. 01); SOC density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organic matter content( R= 0. 942,p < 0. 01),clay mass percentage( R = 0. 898,p < 0. 01),total nitrogen( R = 0. 863,p < 0. 01),elevation( R = 0. 599,p < 0. 01); SOC density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and content( R =-0. 932,p < 0. 01) and slope( R =-0. 407,p < 0. 05);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OC density and soil p H,total phosphorus or total potassium was not obvious. Multipl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 = 0. 986( R > 0. 8,highly correlated) between SOC density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was greater than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any one independent variable and dependent variable,which fully proved the combined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SOC den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Influencing factors
下载PDF
周期性水位波动对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的影响
3
作者 王鹏 冉义国 +3 位作者 梅渝 马茂华 黄平 吴胜军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2-680,共9页
为探究水位波动对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在三峡水库消落带采集和测定了受不同水淹强度影响的石灰土、紫色土、黄壤及其植物样品,并运用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和基于冗余分析的典范分析等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周期性... 为探究水位波动对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在三峡水库消落带采集和测定了受不同水淹强度影响的石灰土、紫色土、黄壤及其植物样品,并运用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和基于冗余分析的典范分析等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周期性水淹增加了石灰土和紫色土的有机碳含量和密度,但降低了黄壤的有机碳含量和密度。此外,石灰土的有机碳分布还受地上生物量、土壤pH和土层深度的影响,紫色土的有机碳分布还受土层深度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而黄壤的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则与地上生物量、土层深度和地下生物量有关。总之,周期性水位波动对消落带土壤有机碳影响深刻,但土壤类型分异了有机碳对水位波动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消落带 土壤有机碳 有机碳密度
下载PDF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固化三峡库区黏性紫色土试验研究
4
作者 夏振尧 董欣慧 +6 位作者 胡欢 张伦 朱志恩 闫茹冰 刘畅 徐萌苒 肖海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1-100,共10页
三峡库区自然灾害频发,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MICP)技术是一种具有能耗低、无污染且可持续等优点的土体加固技术。黏性紫色土是三峡库区主要土壤类型,土壤孔隙较小,而MICP对其加固效果尚不明确。设置不同巴氏芽孢杆菌菌液浓度(OD_(600)... 三峡库区自然灾害频发,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MICP)技术是一种具有能耗低、无污染且可持续等优点的土体加固技术。黏性紫色土是三峡库区主要土壤类型,土壤孔隙较小,而MICP对其加固效果尚不明确。设置不同巴氏芽孢杆菌菌液浓度(OD_(600)为0、0.5、1.0、1.5)和胶结液浓度(0、0.5、1.0、1.5、2.0 mol/L)组合,对土壤试样进行MICP固化处理。开展不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研究各试样的应力-应变关系、弹性模量和抗剪强度指标(黏聚力、内摩擦角),并利用扫描电镜测试分析其微观结构。结果表明:固定菌液浓度或胶结液浓度时,抗剪强度、弹性模量及黏聚力均随胶结液浓度或菌液浓度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最适菌液与胶结液浓度组合为菌液OD_(600)=1.0和胶结液1.5 mol/L。平均内摩擦角随胶结液浓度的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而胶结液浓度不变时,在菌液浓度OD_(600)=0.5或1.0时达到最高。固化后试样抗剪强度、弹性模量、黏聚力及内摩擦角最大分别提高62.59%、50.18%、119.50%和10.33%(226.00 kPa、6.44 MPa、48.30 kPa和26.70°)。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MICP加固紫色土形成了大量球状碳酸钙晶体和片状碳酸钙晶体,分布于土壤颗粒表面和间隙中起胶结作用并增加土颗粒表面粗糙度,从而提升了土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MICP可以有效提高紫色土的强度,在菌液浓度为OD_(600)=1.0和胶结液浓度1.5 mol/L组合时加固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 土壤加固 黏性紫色土 微观结构 三峡库区
下载PDF
岩溶库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碳、氮及其组分特征-以贵阳市花溪水库为例
5
作者 周玮 姜霞 +1 位作者 姚世菊 张艳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0-649,共10页
在贵阳市花溪水库附近选择3种植被类型(草地、灌丛、竹林)作为研究对象,探究3种植被类型下不同土层中土壤碳、氮含量及其不同活性组分的特征。结果表明:植被对碳、氮及其组分(除铵态氮外)影响显著,随植被类型变化(草地→灌丛→竹林)有... 在贵阳市花溪水库附近选择3种植被类型(草地、灌丛、竹林)作为研究对象,探究3种植被类型下不同土层中土壤碳、氮含量及其不同活性组分的特征。结果表明:植被对碳、氮及其组分(除铵态氮外)影响显著,随植被类型变化(草地→灌丛→竹林)有机碳及其各活性组分含量逐渐增加,A层>B层;竹林中有机碳含量为36.16 g·kg^(-1)、29.68 g·kg^(-1),明显高于草地中的20.48 g·kg^(-1)、18.24 g·kg^(-1);草地中微生物碳含量仅占竹林的54%及49%,水溶性碳在有机碳中的比例最小(0.04%~0.11%),其次是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所占比例最少,仅占全氮中的0.02%~0.20%,随植被变化(草地→灌丛→竹林)微生物量氮含量逐渐增加,硝态氮含量逐渐降低,铵态氮的含量远高于硝态氮的含量,微生物量氮与碱解氮的含量随土层加深含量降低,全氮含量增加。土壤的C/N在8.49~21.52之间,在A层中表现为草地<灌丛<竹林,A层>B层。因此,植被类型对岩溶地区的土壤质量及附近水域均会产生影响,在岩溶水源涵养区,竹林及灌丛更有利于保持水土及附近水域的水质,草地不适合作为岩溶地区生态修复的植被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溪水库 水源涵养区 土壤碳、氮 活性组分 微生物量氮
下载PDF
Methane in soil gas and its transfer to the atmosphere in the Yakela condensed gas field in the Tarim Basin,Northwest China 被引量:2
6
作者 Tang Junhong Wang Guojian +1 位作者 Yin Haoyong Li Hongjun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2期183-189,共7页
In this study, by analyzing CH4 concentration and 613CCH4 in soil-gas profiles, the potentials of CH4 gas transfer from ground to atmosphere were studied at four representative sectors in the Yakela condensed gas fiel... In this study, by analyzing CH4 concentration and 613CCH4 in soil-gas profiles, the potentials of CH4 gas transfer from ground to atmosphere were studied at four representative sectors in the Yakela condensed gas field in the Tarim Basin, Xinjiang, China. These are: 1) the oil-gas interface sector, 2) fault sector, 3) oil-water interface sector, 4) an external area. Variation in CH4 in soil-gas profiles showed that CH4 microseepage resulted from the migration of subsurface hydrocarbon from deep-buried reservoirs to the earth's surface. It was found that CH4 from deep-buried reservoirs could migrate upwards to the surface through faults, fissures and permeable rocks, during which some CH4 was oxidized and the unoxidized methane remained in the soil or was emitted into the atmosphere. The lowest level of CH4 at the soil-gas profile was found at the CH4 gas-phase equilibrium point at which the CH4 migration upwards from deep-buried reservoirs and the CH4 diffusion downwards from the atmosphere met. The 613CcH4 and ethane, propane in soil gas exhibited thermogenic characteristics, suggesting the occurrence of CH4 microseepage from deep-buried reservoirs. A linear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CH4 concentrations in soil gas and temperature, moisture, pH, Eh, Ec and particle size of soil indicated that both soil Eh and soil temperature could affect CH4 concentration in soil gas while soil pH could indirectly influence soil methanotrophic oxidation via impacting soil E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gas CH4 concentration carbon isotope microseepage oil reservoir
下载PDF
粤北鹿颈水库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7
作者 王蝶 江涛 +3 位作者 禤映雪 黎坤 梁作兵 黄颖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5-85,共11页
土壤有机碳是土壤养分和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小流域尺度上,研究土壤有机碳(SOC)含量水平和垂向的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对土地利用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粤北英德市鹿颈水库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流域内茶园(英红12... 土壤有机碳是土壤养分和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小流域尺度上,研究土壤有机碳(SOC)含量水平和垂向的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对土地利用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粤北英德市鹿颈水库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流域内茶园(英红12号和英红9号)、桉树林、马尾松林和次生林等4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测定土壤的粒度组成、土壤容重(BD)、pH、电导率(EC)、SOC、颗粒有机碳(POC)、全氮(TN)、碳氮比(C/N),以及土壤的δ13C和δ15N,结合采样点的坡度、坡向以及凋落物的质量和厚度,采用冗余分析研究SOC和POC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鹿颈水库流域土壤pH在4.2~5.8之间,出现土壤酸化现象,土壤质地均为粉壤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土壤pH、EC、TN含量、C/N及δ13C、δ15N差异显著(P<0.05);2)在0~40 cm的土壤深度,SOC和POC含量均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变化范围分别为0.5%~1.3%和1.2~3.9 g/kg,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SOC和POC含量没有明显差异;3)本研究所选取的土壤因子、地形因子和环境因子可以解释SOC和POC含量78.1%的变异,其中土壤因子中的C/N、TN含量、pH、土层深度和BD是影响水库流域SOC和POC含量变化的主要因素,SOC和POC含量与C/N、T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pH、土层深度和BD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土地利用类型 碳氮同位素 冗余分析 鹿颈水库流域
下载PDF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508
8
作者 王绍强 周成虎 +2 位作者 李克让 朱松丽 黄方红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33-544,共12页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碳库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陆地碳循环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实测 2 4 73个典型土壤剖面的理化性质 ,以及土壤各类型分布面积 ,估算中国土壤有机碳库的储量约为 92 4 .1 8× 1 0 8t,平均碳...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碳库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陆地碳循环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实测 2 4 73个典型土壤剖面的理化性质 ,以及土壤各类型分布面积 ,估算中国土壤有机碳库的储量约为 92 4 .1 8× 1 0 8t,平均碳密度为 1 0 .53kg/m2 ,表明中国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碳库。其空间分布总体规律上表现为 :东部地区大致是随纬度的增加而递增 ,北部地区呈现随经度减小而递减的趋势 ,西部地区则呈现随纬度减小而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循环 全球变化 土壤有机库 空间分布
下载PDF
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模拟技术研究 被引量:25
9
作者 任继周 林慧龙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80-294,共15页
探知全球草地生态系统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是调控全球陆地碳循环过程的必要环节和最大难题之一。本文回顾了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现有的草地土壤有机碳模拟技术——草地土壤有机碳模型的主要技术特征,就模型的基础... 探知全球草地生态系统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是调控全球陆地碳循环过程的必要环节和最大难题之一。本文回顾了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现有的草地土壤有机碳模拟技术——草地土壤有机碳模型的主要技术特征,就模型的基础数据、模型的结构和模型内的函数参数等三方面,讨论了现存草地土壤有机碳模拟技术的缺陷,提出样地清查、遥感分析和模型模拟方法的综合运用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草地综合顺序分类系统(comprehensive sequenti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grassland,CSCS)的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分类指数模型的构架。将样地清查、基于CSCS的草地土壤有机碳分类指数模型与遥感的高时空分辨率特征三者耦合起来,分析不同草地类型、气候区划等生态条件下的草地土壤有机碳特征,以求提高草地土壤有机碳估算结果的准确性。此外,草地生态系统土壤的碳汇效应等生态功能与放牧利用不存在绝对对立关系,实现放牧的现代化转型是以对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精准估算为前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土壤有机碳 草地碳储量 草地土壤碳汇 草地综合顺序分类法 模型
下载PDF
贵州石板桥水库沉积物的矿物磁性特征及其土壤侵蚀意义 被引量:15
10
作者 王红亚 霍豫英 +1 位作者 吴秀芹 蔡运龙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65-876,共12页
对取自贵州省关岭县石板桥水库的岩芯做了矿物磁性测量(χlf、ARM、IRM20mT、SIRM、IRM-100mT)并计算了ARM/SIRM、HIRM、IRM-100mT/SIRM.将这些结果与同时完成的137Cs、粒度、TOC和C/N分析结果相结合,推测了过去的42年(1960~2002年... 对取自贵州省关岭县石板桥水库的岩芯做了矿物磁性测量(χlf、ARM、IRM20mT、SIRM、IRM-100mT)并计算了ARM/SIRM、HIRM、IRM-100mT/SIRM.将这些结果与同时完成的137Cs、粒度、TOC和C/N分析结果相结合,推测了过去的42年(1960~2002年)中这一水库的汇水流域内的土壤侵蚀状况.在这一时期,尽管存在着若干次一级的波动,土壤侵蚀总体上呈加剧的趋势.将这些结果与收集的降水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资料数据相结合,探讨了土壤侵蚀状况发生变化的原因.土壤侵蚀的总体加剧可能是由1960年以来林地面积的减小和农田面积的增大以及1990年以来因植树而较强翻动地表物质造成的,而土壤侵蚀的次一级的波动可归结为降水的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碳酸盐岩石 土壤侵蚀 水库沉积物 矿物磁性
下载PDF
水热对三峡水库消落带退耕稻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唐江 丁长欢 +4 位作者 樊晶晶 连茂山 慈恩 王子芳 谢德体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02-1208,共7页
采用模拟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水热条件对三峡水库消落带退耕稻田土壤有机碳(SOC)矿化的影响。试验共设3个培养温度(10、20和30℃)和4个水分梯度(40%田间持水量(WHC)、70%WHC、100%WHC和浅层淹水)。结果表明:1在66天培养期内... 采用模拟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水热条件对三峡水库消落带退耕稻田土壤有机碳(SOC)矿化的影响。试验共设3个培养温度(10、20和30℃)和4个水分梯度(40%田间持水量(WHC)、70%WHC、100%WHC和浅层淹水)。结果表明:1在66天培养期内,各培养温度(10~30℃)下,70%WHC、100%WHC和浅层淹水处理之间的SOC累积矿化量均无明显差异,其中10℃培养时40%WHC处理下的累积矿化量要显著低于70%WHC和100%WHC水分处理(P〈0.05),但与浅层淹水无明显差异,而20℃和30℃培养时40%WHC处理下的累积矿化量则要显著低于其他水分处理,表明相较于70%WHC的水分处理,40%WHC水分处理会抑制消落带退耕稻田SOC矿化,而高水分(100%WHC和浅层淹水)对SOC矿化则无明显促进和抑制作用。2在相同水分条件下,消落带退耕稻田SOC累积矿化量均随培养温度升高而增加。3高温下各水分处理之间的温度敏感性无显著差异,而低温下水分对温度敏感性有显著影响,低温浅层淹水处理下的Q10为2.33,显著高于40%WHC处理,与70%WHC和100%WHC处理之间无明显差异。且随着温度升高,浅层淹水下消落带退耕稻田SOC矿化的温度敏感性显著降低,而在土壤含水量≤100%WHC下则无明显变化。温度和水分均能显著影响SOC矿化,但二者无明显的交互效应。4双库一级矿化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水分和温度通过影响消落带退耕稻田土壤易分解有机碳含量和难分解有机碳的矿化速率,从而影响SOC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矿化 水分 温度 三峡水库
下载PDF
密云水库上游流域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 被引量:16
12
作者 王淑芳 王效科 +4 位作者 张千千 肖钦 罗云建 杨乐 欧阳志云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558-2562,共5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土壤有机碳库作为全球土壤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点之一。以密云水库上游流域天然次生山杨(Populus davidiana Dode)、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混交林、天然次生辽东栎(Quer...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土壤有机碳库作为全球土壤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点之一。以密云水库上游流域天然次生山杨(Populus davidiana Dode)、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混交林、天然次生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 Blume)林、人工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Mayr.)林、人工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林和灌丛等5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选取典型样区,进行密集采样和试验分析,探讨了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密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整个土壤剖面上(0~40 cm),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密度大小顺序均为:杨桦林〉辽东栎林〉灌丛〉落叶松林〉油松林,总体上呈现出随土地利用强度和人为干扰程度增加而降低的变化趋势,即天然次生林比人工林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储存和积累;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密度均在表层(0~10 cm)最大,并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剖面分布差异明显;此外,不同林分在0~20 cm土层中的单位面积土壤有机碳储量均占其剖面总储量的57%以上,即土壤有机碳富集在0~20 cm深的表层土体中。因此,为增加森林土壤固碳,应加强对天然次生林的保护,减少人类活动对森林及其表土层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云水库上游流域 土壤有机碳 林分类型 土层
下载PDF
土壤碳作为湿润亚热带表层岩溶作用的动力机制:系统碳库及碳转移特征 被引量:52
13
作者 潘根兴 曹建华 +3 位作者 何师意 陶于祥 孙玉华 滕永忠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49-52,共4页
以桂林丫吉村岩溶实验场为例, 分析了表层带岩溶系统中碳库组成, 测定了各碳库的碳稳定性同位素丰度, 表明土壤碳是系统中最大的碳库, 生物的 C O2 吸收同化与土壤有机质分解导致的土壤 C O2 释放是系统中主导的碳流通过程,... 以桂林丫吉村岩溶实验场为例, 分析了表层带岩溶系统中碳库组成, 测定了各碳库的碳稳定性同位素丰度, 表明土壤碳是系统中最大的碳库, 生物的 C O2 吸收同化与土壤有机质分解导致的土壤 C O2 释放是系统中主导的碳流通过程, 系统活动态碳组分主要由土壤碳贡献, 从而揭示了土壤碳对表层岩溶作用的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岩溶系统 碳库 碳转移 土壤碳
下载PDF
三峡库区土壤有机质区域分布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1
14
作者 钟远平 唐将 王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3-76,共4页
利用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方法,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大面积系统采集土壤表层、深层样品、测试分析和数理统计,探讨了三峡库区不同土壤类型深层和表层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分布特征。以紫色土为例探讨了不同分布高程、坡度和不同植被条件下对有... 利用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方法,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大面积系统采集土壤表层、深层样品、测试分析和数理统计,探讨了三峡库区不同土壤类型深层和表层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分布特征。以紫色土为例探讨了不同分布高程、坡度和不同植被条件下对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上较低,均为矿质土壤。成土母质类型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明显,相同自然条件成土作用下,海相石灰岩母岩区的土壤有机质高于陆相砂、泥岩母岩区的土壤。在土地利用方式上,水耕模式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地形高程、坡度对紫色土有机质分布影响明显,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紫色土有机质含量明显降低;随着地形坡度降低,土壤有机质明显升高。植被覆盖类型上,草丛区、阔叶林区有机质具有高于混交林区、灌丛区、针叶林区的趋势。紫色土有机质与P,S等元素呈极显著正相关,但与造岩矿物元素及母质来源的元素相关性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机质 分布特征 三峡库区
下载PDF
三峡库区几种退耕还林模式下土壤有机碳研究 被引量:21
15
作者 陈亮中 肖文发 +2 位作者 唐万鹏 潘磊 史玉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1-114,共4页
Through comparing the concentration and inventory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and its distribution in the soil profiles under several reafforestation patterns, this paper studied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reafforestati... Through comparing the concentration and inventory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and its distribution in the soil profiles under several reafforestation patterns, this paper studied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reafforestation patterns on SOC in the 0~60 cm soil layer located in Lanlingxi drainage area of Zigui county,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The results showed: In five years after the beginning of the project of Grain for Green, the concentration and inventory of SOC in the 0~30 cm soil layer under most reafforestation pattern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under contrast 2 (cropland) conditions, while the concentration and inventory of SOC in the 0~60 cm soil layer did not change or even decreased in some cases. The concentration and inventory of SOC and the decreasing magnitude of SOC with the soil profile depth under all the studied reafforestation patterns were lower than those under contrast 1 (shrubbery land) conditions, which received the least impact of land use change. It is thus suggested that the impact of the five-years reafforestation patterns on the SOC in the 0~60 cm soil layer is insignificant. In contrast, the impact of the land use change could be one of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affecting SOC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退耕还林模式 三峡库区
下载PDF
中国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库量研究 被引量:292
16
作者 潘根兴 《科技通报》 1999年第5期330-332,共3页
根据《中国土种志》(1~6 卷)的基本数据,统计计算得到中国土壤有机碳库总量为 50 Pg,无机碳库总量为60 Pg,分别相当于全球库量的约 1/40~1/30 和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碳 无机碳 库量 中国土壤
下载PDF
密云水库上游流域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9
17
作者 王淑芳 王效科 欧阳志云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15-524,共10页
以密云水库上游流域7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为研宄对象,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不周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气候、地形和土 壤特征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域内天然次生林和草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最为丰富,其次分... 以密云水库上游流域7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为研宄对象,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不周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气候、地形和土 壤特征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域内天然次生林和草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最为丰富,其次分别为灌丛和人工林,农田最低:0~40cm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由高到低排序为:杨桦林〉草地〉辽东栎林〉灌从〉落叶松林〉油松林〉农田;②除草地外,其他6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均以0-10cm土层最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降低的趋势,且降幅较大:而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20cm范围内随剖面的延伸略有增加,20cm以后表现为下降的趋势,各l:层之刚的变化幅度均较小:③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均与海拔、土壤含水量、土壤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年平均温度、年降水量、土壤体积质量和土壤pH值里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坡度之间存在很弱的正槲关且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偏相关分析表明,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关键因素随土壤深度不同而不同。其中0—10cm上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土壤全氮含量、土壤体积质量和土壤pH值.而10-20cm土层为土壤全氮含量、土壤体积质量和坡度,20~40cm土层则为土壤全氮含量和年降水量:④影响不同士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因素。草地和农田均为土壤全氮含量和年平均温度.落叶松林为土壤全氮含量和土壤含水量,油松林为土壤体积质量、土壤令氮含量和土壤pH值,杨桦林和辽东栎林均为土壤全氮含量和土壤体积质量,灌丛则为土壤pH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云水库上游流域 土壤有机碳含量 土地利用类型 土层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环境因素对密云水库上游流域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影响的通径分析 被引量:19
18
作者 王淑芳 王效科 欧阳志云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378-1383,共6页
土壤是全球重要的碳库和氮库,在全球碳氮循环中具有重要地位。密云水库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水库和北京市最重要的地表水水源地,其上游流域山地广布,地形复杂,气候变化明显,土壤类型和植被类型多样,影响土壤碳氮库的环境因素具有较强的变异... 土壤是全球重要的碳库和氮库,在全球碳氮循环中具有重要地位。密云水库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水库和北京市最重要的地表水水源地,其上游流域山地广布,地形复杂,气候变化明显,土壤类型和植被类型多样,影响土壤碳氮库的环境因素具有较强的变异性。为揭示环境因素对密云水库上游流域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和全氮(total nitrogen,TN)含量的作用效应,采用野外采样、实验室分析与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气候(温度和降水)、地形(海拔和坡度)、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容重、含水量、pH值和粘粒含量)等环境因素对流域SOC和T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土壤容重、含水量、pH值和粘粒含量对SOC含量的影响显著(P<0.001),其中各因子的直接通径系数依次为:土壤含水量(0.439)>土壤容重(-0.324)>pH值(-0.238)>温度(-0.209)>土壤粘粒含量(0.092),间接通径系数依次为:土壤容重(-0.425)>土壤粘粒含量(0.305)>土壤含水量(0.287)>pH值(-0.179)>温度(-0.043),因此,土壤含水量、pH值和温度主要通过直接作用影响SOC含量,而土壤容重和粘粒含量则主要通过其它因子的作用间接影响SOC含量。海拔、土壤容重、含水量、pH值和粘粒含量对TN含量的影响显著(P<0.001),其中各因子的直接通径系数依次为:土壤含水量(0.456)>海拔(0.234)>土壤容重(-0.228)>pH值(-0.190)>土壤粘粒含量(0.094),间接通径系数依次为:土壤容重(-0.484)>土壤粘粒含量(0.301)>海拔(0.247)>土壤含水量(0.257)>pH值(-0.202),因此,土壤含水量主要通过直接作用影响TN含量,而土壤容重和粘粒含量主要通过土壤含水量的作用间接影响TN含量,海拔和土壤pH值的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相当。气候、地形、土壤理化性质等环境因子能够联合解释SOC和TN含量变异性的75.0%和71.2%,但其它影响因子的剩余通径系数仍较大,分别为0.50和0.54,说明还有未考虑的其它重要影响因素,如成土母质、土地利用方式、耕作管理等,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云水库上游流域 土壤有机碳含量 土壤全氮含量 环境因素 通径分析
下载PDF
红壤退化地森林恢复后土壤有机碳对土壤水库库容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黄荣珍 朱丽琴 +5 位作者 王赫 贾龙 刘勇 段洪浪 吴建平 刘文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38-248,共11页
亚热带红壤侵蚀退化地实施生态恢复后生物生产力恢复迅速,但土壤尤其是土壤水库的功能并未获得同步恢复,导致土壤水库对于降水和地表径流的调节能力低下,区域性洪涝灾害和季节性干旱依然突出。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研究... 亚热带红壤侵蚀退化地实施生态恢复后生物生产力恢复迅速,但土壤尤其是土壤水库的功能并未获得同步恢复,导致土壤水库对于降水和地表径流的调节能力低下,区域性洪涝灾害和季节性干旱依然突出。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南方红壤侵蚀退化地典型植被恢复类型(马尾松与阔叶树复层林、木荷与马尾松混交林、阔叶混交林)0—60cm土层土壤水库各种库容差异,以及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土壤水库库容与土壤有机碳密度两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各森林恢复类型死库容呈上升趋势,兴利库容和最大有效库容呈下降趋势,防洪库容变化趋势不明显,木荷与马尾松混交林兴利库容略高。不同森林恢复类型同一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密度均表现为马尾松与阔叶树复层林>木荷与马尾松混交林>阔叶混交林,而活性有机碳密度则以阔叶混交林最大。典型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水平对土壤水库库容的增加具有显著的因果影响关系(P=0.01),其中对有机碳水平起到主导性贡献作用的是水溶性有机碳。因此,对于退化红壤地森林恢复初期,可通过适当密植和立体种植,提高林地生物量和土壤碳密度,并在马尾松等先锋树种针叶林分中补植阔叶乔灌木,以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增大土壤水库容量,从而有利于土壤水库结构和功能以及退化生态系统的快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库 库容 土壤有机碳 典型相关分析 森林恢复 红壤
下载PDF
密云水库上游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变化模拟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淑芳 王效科 欧阳志云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923-1928,共6页
农田土壤有机碳(SOC)库对粮食安全和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开展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研究在政治经济和生态环境层面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农业生物地球化学模型——DNDC对密云水库上游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变化... 农田土壤有机碳(SOC)库对粮食安全和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开展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研究在政治经济和生态环境层面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农业生物地球化学模型——DNDC对密云水库上游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变化进行模拟研究,首先应用当地实测结果进行模型验证,然后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土壤性质和现行农业耕作管理特点等建立GIS区域数据库,并在数据库的支持下进行区域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密云水库上游地区214920hm2农田土壤(0~25cm)的总有机碳储量为7646×106kg,其中位于河北省境内的该地区63.1%的农田储存了全区68.1%的SOC;平均每公顷农田SOC储量为35576.1kg,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化肥和有机肥投入的增加,经过1a耕种后,2006年该地区农田SOC储量增加142.5×106kg,整个地区及各区县农田土壤碳收支均为正,是大气CO2的一个汇。情景分析表明,气温升高对该地区农田SOC积累具有显著的负效应;而提高秸秆还田比例、适量施用化肥、增施有机肥、增加灌溉和采取免耕方式等措施均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云水库上游地区 农田 土壤有机碳 DNDC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