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op Executive Succession in Chinese Corporations
1
作者 冯天丽 井润田 王国锋 《Journal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06年第4期318-322,共5页
Top executive succession is one of the most crucial events in the life of any firm. Based on the database of Chinese Entrepreneur Survey System, this research firstly reports new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likelihood ... Top executive succession is one of the most crucial events in the life of any firm. Based on the database of Chinese Entrepreneur Survey System, this research firstly reports new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likelihood of succession in Chinese corporations, which may not exist in western companies, then tests previous western research result in Chine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industry and traditional industry. The results are hopefully to enlighten the reform of corporations during the period of China transitional econom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p executives succession pattern IT industry
下载PDF
中国北方半干旱农牧交错带小区域人地关系演变模式初探——以内蒙古奈曼旗尧勒甸子村为例 被引量:6
2
作者 姜冬梅 宋豫秦 杨勇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3-37,共5页
通过对内蒙古奈曼旗尧勒甸子村的微观研究,得出北方半干旱农牧交错带小区域人地关系演变的模式及原因,并在近年来这一地区实施“多元系统”整治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环境科学与经济学的理论。
关键词 半干旱 农牧交错带 小区域 人地关系 环境科学
下载PDF
海洋底栖古群落演替模式——以华蓥山茅口组腕足动物群落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曾勇 陈伟 +1 位作者 吴财芳 刘梅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89-494,共6页
以热力学理论和信息熵原理为基础,分析了古群落的热力学本质和信息熵的内涵,指出古群落演替可分为4个阶段:开始阶段、发展阶段、顶极阶段和衰退阶段。不同阶段具有明显不同的信息量(信息熵),信息熵为最大值阶段也就是古群落最复杂、最... 以热力学理论和信息熵原理为基础,分析了古群落的热力学本质和信息熵的内涵,指出古群落演替可分为4个阶段:开始阶段、发展阶段、顶极阶段和衰退阶段。不同阶段具有明显不同的信息量(信息熵),信息熵为最大值阶段也就是古群落最复杂、最无序的顶极阶段。为此,可利用这一特性对地层进行高精度的划分和对比。经研究,初步总结出5条判别古群落演替不同阶段的基本原则:①地层层序率原则;②生物演进原则;③信息熵最大原则;④物种多样性指数呈对数正态分布原则;⑤古群落取代原则。在以川东华蓥山地区茅口期腕足动物群落演替分析的实例中,选择了4个统计量作为计算反映古群落结构特征信息熵的参数,即物种多样性指数(d)、物种个体平均大小(g)、物种生物量(s)及物种平均凸度(t),对两个古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信息熵进行了计算和讨论,指出本地区茅口组地层分为上下两段,下段还可以分为3个亚段。同时发现在没有突发事件的影响下,古群落演替以衰退阶段历时最长,大约是顶极阶段的6~8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群落 演替模式 信息熵 热力学 腕足动物
下载PDF
青海湖地区植被演变趋势的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彭敏 陈桂琛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17-223,共7页
青海湖地区作为祁连山系中段南麓的一个大型山间盆地,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地区。这里的以草原为基带及其周围山地的高寒灌丛和高寒草甸垂直系列,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随着整个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本区植被也具有一系列的明显变化。... 青海湖地区作为祁连山系中段南麓的一个大型山间盆地,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地区。这里的以草原为基带及其周围山地的高寒灌丛和高寒草甸垂直系列,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随着整个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本区植被也具有一系列的明显变化。大片森林趋于消退,仅残存有少数适应高寒生境的树种;温性植被类型局限于海拔较低处,而高寒植被类型相对分布较广。分析表明,青海湖地区的整体植被景观有向寒旱生境方向发展的演变趋势。本区植被出现上述演变趋势的主要原因在于该地区生境因抬升而趋于寒旱的过程中,植物种对其生境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忍耐性和适应性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植被 分布格局 演变趋势
下载PDF
千岛湖次生林不同演替阶段林分空间结构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吴初平 张骏 +3 位作者 沈爱华 朱锦茹 袁位高 江波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21,共6页
为进一步揭示千岛湖次生林不同演替阶段林分的空间结构规律,根据马尾松不同密度设置了3个40 m×40 m的样地,进行了每木调查和坐标定位。利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3种结构参数结合树种组成,对3个样地中的主要树种及林分整体的空... 为进一步揭示千岛湖次生林不同演替阶段林分的空间结构规律,根据马尾松不同密度设置了3个40 m×40 m的样地,进行了每木调查和坐标定位。利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3种结构参数结合树种组成,对3个样地中的主要树种及林分整体的空间格局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样地1中马尾松优势明显呈聚集分布,其它树种多为散生且生长被严重压制。样地2中的马尾松和青冈的优势较为明显,均呈聚集分布,而其它树种多为散生且生长被压制。样地3中苦槠优势明显呈聚集分布,林分整体混交程度较高,但苦槠的林木大小差异较小,林木生长大多处于中庸状态,缺少具有绝对优势的高大乔木。3个样地的林分整体均为聚集分布。以上结果说明,样地1和样地2均处于演替的初期,需要通过实施择伐经营,加速林分的演替。样地3已演替为以苦槠为优势种的常绿阔叶林,但发展为成熟的顶级群落尚需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岛湖 次生林 演替阶段 空间结构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撂荒群落演替序列种根系对氮素施肥方式和水平的形态响应 被引量:4
6
作者 王雁南 杜峰 +3 位作者 隋媛媛 高艳 李伟伟 王月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913-2925,共13页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黄土丘陵区撂荒群落演替序列种(即,黄土丘陵区摞荒群落演替主要阶段的优势种)根系对氮素施肥方式和水平的形态响应,对了解我国氮沉降增加背景下的群落生态效应及人为施肥干扰促进植被恢复具有较好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黄土丘陵区撂荒群落演替序列种(即,黄土丘陵区摞荒群落演替主要阶段的优势种)根系对氮素施肥方式和水平的形态响应,对了解我国氮沉降增加背景下的群落生态效应及人为施肥干扰促进植被恢复具有较好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测试并分析了6个演替序列种在不同施氮方式(匀质和异质施氮)和水平(高、低和无氮对照)条件下植株个体生物量指标(地上及地下生物量和根冠比)、根系形态指标(根长、直径、表面积、比根长和比表面积)的变化及其差异显著性;并且利用根钻法和单样本T检验比较了异质施氮方式下施氮斑块与不施氮斑块根系形态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1)6种演替序列种地上、地下生物量和根冠比存在种间固有差别,施氮方式和水平整体上对三者无显著影响;施氮方式和植物种类对根冠比存在显著交互作用,说明个别种的根冠比对施氮方式响应明显,其中猪毛蒿根冠比在异质施氮方式下显著高于匀质施氮。2)6种演替序列种根系塑形指标包括比根长、比表面积和直径存在种间差别,并且施氮水平对比根长影响显著,高、低施氮水平下比根长都显著低于不施氮对照。3)狗尾草和铁杆蒿分别在异质高氮和异质低氮条件下施氮斑块根系生物量密度显著高于未施氮斑块;猪毛蒿在异质高氮条件下施氮斑块发生了更多的伸长生长,其根长、根表面积、比根长和比表面积在施氮斑块中的密度显著高于未施氮斑块;猪毛蒿和狗尾草在异质高氮条件下,以及白羊草在异质低氮条件下,其根系直径在施氮斑块显著小于未施氮斑块。从根系形态变化敏感性和施氮对促进植物生长来看,演替过程中演替序列种对施氮响应的敏感性总体上呈降低趋势,前期种对施氮响应更敏感,从施氮获利也更多,因而恢复前期进行人为干扰促进植被恢复效果也会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撂荒群落 演替序列种 施氮方式 施氮水平 形态响应 敏感性
下载PDF
喀斯特白云岩石漠化区域不同生境条件下苔藓植物群落特征及演替模式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庞嘉鹏 王智慧 张朝晖 《生态科学》 CSCD 2018年第3期59-66,共8页
2015年10月—2016年4月以喀斯特石漠化区域不同生境条件的苔藓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PCA排序等研究群落特征及演替模式。经鉴定苔藓群落的物种组成有11科30属82种。苔藓群落共99个,其中纯群落占16.2%,各生境条件苔藓... 2015年10月—2016年4月以喀斯特石漠化区域不同生境条件的苔藓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PCA排序等研究群落特征及演替模式。经鉴定苔藓群落的物种组成有11科30属82种。苔藓群落共99个,其中纯群落占16.2%,各生境条件苔藓群落种类丰富度与多样性为裸露白云岩<灌草丛<藤刺灌木丛<针阔混交林。矮丛集型、高丛集型在各生境条件中均有出现,除藤刺灌木丛以外交织型的比例逐渐增加。建群种演替规律为:尖叶扭口藓→长尖扭口藓→北地扭口藓,但在各生境条件群落的构成模式出现差异。总之,生境条件与苔藓群落特征密切相关,各生境相同的种类随着生境条件改善逐渐减少,相似性降低,分化出以优势种占据的群落增加,多种优势种将趋于平均分配生态空间,形成以多种苔藓为优势种少量伴生种的群落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植物 群落特征 演替模式 生境 石漠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