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9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sraeli High School Graduates' Knowledge of the Holocaust: A Case Study
1
作者 Nitza Davidovitch Amir Haskel +2 位作者 Esther Wagner Shaked Jacobson-Meyzles Liraz Bahamam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7年第4期169-183,共15页
In November 2015, the Israeli Ministry of Education declared that the matriculation exam in history would no longer include the Holocaust, and instead students would be required to write a research paper. Following th... In November 2015, the Israeli Ministry of Education declared that the matriculation exam in history would no longer include the Holocaust, and instead students would be required to write a research paper. Following this decision, we wished to test the level of knowledge concerning the Holocaust amo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excluding those who study contemporary history, which includes Holocaust studies). For this purpose, 145 participants were sampled, students at four Israeli academic institutions: two universities and two colleges. The research question referred to remembering information about the Holocaust and the study took into account students' different personal, family, and academic background (having participated in the journey to Poland or not, having relatives who had died or survived the Holocaust, being religious or secular). The knowledge survey refers to terms from four areas: people, historical events during the Holocaust era, organizations that operated in that period, and places and methods of killing. In general, the level of knowledge was found to be very low (general knowledge score: 42.6 of 100).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scores by religion or participation in the journey to Poland, aside from knowledge about places and methods of killing, where we foun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ose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journey to Poland and those who did not. In addition,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participants whose relatives had died in or had survived the Holocaust, or by either the number of years since high school graduation or gender. From the respondents' answers, it appears that high school studies play an essential role as the main perceived source of knowledge (90.4% referred to school as a main or additional knowledge source). When asked about the new exam format, the majority (52.1%) replied that they would prefer writing a research paper to taking an exam. The low level of knowledge that we found raises practical questions: Are the schools teaching correctly? Should the study program be reviewed? Are we providing the right highlights? What is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journey to Poland if 60% of the participants are not familiar, for example, with Mordechai Anielewicz? What can be done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Will the decision to exclude Holocaust topics from the high school finals in history and to require students to write a research paper, improve the situation? What is the future of remembrance in a generation that will have no Holocaust survivors to tell their personal story? It is necessary to check the importance of the school as a primary source of knowledge and how to improve the study methods so that the knowledge will be preserved. Perhaps the informal teaching that includes the journey to Pol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nd should be used more often. Furthermore, despite students' support of the reform and the conception that writing a research paper is better than taking an exam about the Holocaust, there is a need to check what is included in this research paper and whether writing it on a specific subject connected to the Holocaust won't cause a situation where the students are only proficient in that subject with regard to the Holocaust. In addition,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prepare a research paper should be considered. Indeed, the students replied that they would be capable of writing such a paper, but the question is whethe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deed have the necessary proficiency and too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LOCAUST undergraduate students KNOWLEDGE Israel high school graduates
下载PDF
组建跨校虚拟教研室提升研究生专业课教学质量——车用发动机排放控制技术课程改革探索 被引量:1
2
作者 孟忠伟 彭忆强 +3 位作者 苏庆运 谭丕强 梁兴雨 吴钢 《高教学刊》 2024年第18期140-143,147,共5页
组建跨校专家教学团队,采用跨校虚拟教研室模式,以“三全”和“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探索一条提升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途径。以车用发动机排放控制技术课程为例,从教师团队组建、课程内容设置、学生获得感三个方面,紧抓课堂教学主渠... 组建跨校专家教学团队,采用跨校虚拟教研室模式,以“三全”和“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探索一条提升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途径。以车用发动机排放控制技术课程为例,从教师团队组建、课程内容设置、学生获得感三个方面,紧抓课堂教学主渠道,以多名跨校专家高质量授课形式潜移默化地体现科学家精神和立德树人理念。推崇以科研促进专业课教学,学生掌握必备专业知识,具备工程伦理和思辨思想。课程改革实施后,极大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爱岗敬业和学科自信,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科研,为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专业课 跨校专家团队 虚拟教研室 学生满意度 课程改革
下载PDF
“胡焕庸线”两侧高中生健康素养与静坐时长态势特征调查研究
3
作者 景涛 戴永梅 +8 位作者 罗健英 罗维 季烨林凡 彭驰 张翠军 曹彦俊 郑清 黄玉 沈鹤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233-2242,共10页
背景目前“胡焕庸线”的学术价值已经延伸至其他相关学科,考虑到我国人口众多且分布差异较为明显的特点,本研究借鉴人口地理学的研究成果,旨在探索按照“胡焕庸线”的人口密度分布界定标准,深入研究了“胡焕庸线”两侧城乡高中生的健康... 背景目前“胡焕庸线”的学术价值已经延伸至其他相关学科,考虑到我国人口众多且分布差异较为明显的特点,本研究借鉴人口地理学的研究成果,旨在探索按照“胡焕庸线”的人口密度分布界定标准,深入研究了“胡焕庸线”两侧城乡高中生的健康素养和静坐时长的态势特征。目的调查分析“胡焕庸线”两侧东南半壁与西北半壁的城乡高中生健康素养与静坐时长的现状态势特征,为改善我国高中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9年1—3月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在内的62所学校高一、高二学生进行健康素养与静坐时长的调研(统一提前邮寄配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与静坐时间调查问卷各12400份)。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方差膨胀系数,校正混杂因素后分析“胡焕庸线”两侧东南半壁与西北半壁高中生静坐时长的影响因素。结果最后纳入健康素养调查问卷9057份,其中东南半壁7489份(82.7%),西北半壁1568份(17.3%);纳入静坐时间调查问卷8031份,其中东南半壁6614份(82.4%),西北半壁1417份(17.6%)。东南半壁高中生健康素养评分、静坐时长均高于西北半壁(Z=-4.009、-9.198,P<0.001)。东南半壁年龄为17、18岁,女性,城乡,父亲学历为大专以下、大专,母亲学历为大专、本科,家庭年收入为1~万、5~万、8~万、>10万元,家庭人口数为1、3、7、9、≥10人的高中生健康素养评分均高于西北半壁(P<0.05);东南半壁年龄为15、16、18岁,男女,城乡,父亲学历为大专以下、大专,母亲学历为大专以下,家庭年收入为<1万、2.5~万、5~万、8~万、>10万元,家庭人口数为3、4、5、6人的高中生静坐时长均长于西北半壁(P<0.05)。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东南半壁高中生静坐时长与家庭年收入(β=0.324)和母亲学历(β=0.644)均呈正相关,但与健康素养评分(β=-0.015)和父亲学历(β=-0.212)均呈负相关(P<0.05);标准化回归系数β比较,家庭年收入(0.164)>母亲学历(0.131)>父亲学历(-0.056)>健康素养评分(-0.050)。西北半壁高中生静坐时长与健康素养评分(β=0.017)、父亲学历(β=0.789)、母亲学历(β=0.540)均呈正相关(P<0.05);标准化回归系数β比较,父亲学历(0.163)>母亲学历(0.111)>健康素养评分(0.056)。结论东南半壁高中生健康素养评分、静坐时长均高于西北半壁。东南半壁高中生静坐时长与家庭年收入和母亲学历呈正相关,但与健康素养评分和父亲学历呈负相关;西北半壁高中生静坐时长与健康素养评分父母亲学历均呈正相关。家庭年收入对东南半壁高中生静坐时长影响的权重最高,父亲学历对西北半壁高中生静坐时长影响的权重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焕庸线 东南半壁 西北半壁 高中生 健康素养 静坐时长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食品类专业学位研究生食品包装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4
作者 范小平 杜冰 《印刷与数字媒体技术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9-96,共8页
实践能力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环节,也是衡量研究生分类培养质量的关键区分领域。从食品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出发,结合乡村振兴对食品包装实践能力的需求特点,提出了基于村校协同、产教协同的研究生食品包装... 实践能力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环节,也是衡量研究生分类培养质量的关键区分领域。从食品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出发,结合乡村振兴对食品包装实践能力的需求特点,提出了基于村校协同、产教协同的研究生食品包装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包括建立“2+3+3”村校协同育人模式、实施食品包装专业实践项目(案例)、优化乡村振兴“双导师”制、发挥高校-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纽带作用、推进研究生专项制改革等方法。经验证,该模式应用成效显著,可以作为食品类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及食品包装相关的其他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开展专业实践的参考或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类专业学位研究生 食品包装 乡村振兴 实践能力培养 村校协同 产教协同
下载PDF
农林院校化学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探索
5
作者 刘尊奇 胡宏志 刘洋 《高教学刊》 2024年第7期69-72,共4页
复合创新型人才是当今社会研究领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化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目标。加强农林院校中化学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交叉特色学科交流,搭建实践、实验交流平台,建设相应特色课程。将科学研... 复合创新型人才是当今社会研究领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化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目标。加强农林院校中化学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交叉特色学科交流,搭建实践、实验交流平台,建设相应特色课程。将科学研究与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建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学科 研究生 创新能力 学科交叉 校企合作
下载PDF
农艺与种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校所联合培养模式探究
6
作者 李国龙 孙亚卿 李宁宁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7期121-124,共4页
为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能够适应行业或职业实际需求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本文以农艺与种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分析当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创新等方面的现状。提出在新农科背景下专业学位硕士研... 为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能够适应行业或职业实际需求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本文以农艺与种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分析当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创新等方面的现状。提出在新农科背景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所联合培养需建立校所合作保障机制、共建校所联合培养基地、增强师资队伍力量和完善培养评价体系。并对该模式的实践教学效果进行分析。目的在于为地方农业院校共建校所协同创新联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学位 农学研究生 校所联合培养 农艺与种业
下载PDF
“国优计划”实施中的组织跨界行动及其优化策略--基于活动理论的视角
7
作者 操太圣 翟晨琪 《教师教育学报》 2024年第4期19-29,共11页
2023年7月,我国出台《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要求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简称“国优计划”)。“国优计划”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旨在发挥参与实施“国优计划”的高校在师资、生源... 2023年7月,我国出台《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要求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简称“国优计划”)。“国优计划”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旨在发挥参与实施“国优计划”的高校在师资、生源等多方面的优势,培养研究生层次高素质中小学教师。从计划实施的情况来看,如何协调高校内部不同院系和学科的力量,推动不同组织开展跨界联合培养“国优计划”研究生,是其中一个重要议题。本研究基于活动理论的视角,建立“国优计划”研究生跨界培养系统模型,分析该计划的实施及其交互活动系统的复杂结构与动态发展,探寻“国优计划”实施中的组织跨界行动优化策略。不同院系跨界开展“国优计划”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的关键在于:一是要从活动理论的逻辑起点出发,以培养“学科教学素养”这一潜在的共享目标为切入点,促进不同主体对跨界联合培养高素质中小学教师达成一致认识;二是要建设联合培养项目的配套制度,促进中介工具融合和创新、抓好规则与分工的落实;三是要在共同体稳定与拓展上持续发力,既要在已有共同体内建立更多通路以加深共同体的稳定联系,又要根据不断变化的现实需要灵活拓展共同体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优计划” 组织跨界 联合培养研究生 活动理论 学科教学素养
下载PDF
基于OBE理念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钟霖 张桂青 《高教学刊》 2024年第9期111-114,共4页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教学质量及效率主要是以成果为导向作为衡量标准的,教育教学活动的重点就在于充分满足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实际需求。体育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意义重大,同时,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当中,公共体育不但是基本课程,更是锻炼大...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教学质量及效率主要是以成果为导向作为衡量标准的,教育教学活动的重点就在于充分满足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实际需求。体育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意义重大,同时,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当中,公共体育不但是基本课程,更是锻炼大学生健康体质的有效途径。然而,现阶段我国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仍有诸多不足之处,当代大学生的体质呈现出不断降低的趋势,课程改革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基于此,该文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当中融入OBE理念,对其逆向设计及正向实施进行深入的探究,以此建立基于OBE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并提出具体的实施策略加以保障,从而为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带来新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BE 公共体育 逆向设计 正向实施 嵌入式评估
下载PDF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协同育人培养的现状与对策 被引量:16
9
作者 王一然 宋晓静 张丽华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4,共6页
新时代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其关键的一环。立足新时代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新要求,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协同育人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专业学位研... 新时代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其关键的一环。立足新时代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新要求,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协同育人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弱差异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缺乏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协同育人评价机制不够完善。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育人的策略是,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培养,强化协同育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协同育人长效合作机制,完善协同育人评价机制。只有如此才能为国家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学位研究生 协同育人 人才培养 分类培养 课程体系 校企合作 评价机制
下载PDF
中国5省初中生视屏时间和饮食行为与抑郁症状的关联
10
作者 杨瑞君 吕书红 +2 位作者 刘志业 张新 刘志浩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8-364,共7页
目的·了解中国5省初中生视屏时间和饮食行为与抑郁症状的关联。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中国东部地区的浙江、广东,中部地区的江西,西部地区的四川、贵州共5省1067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健康行... 目的·了解中国5省初中生视屏时间和饮食行为与抑郁症状的关联。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中国东部地区的浙江、广东,中部地区的江西,西部地区的四川、贵州共5省1067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健康行为情况、饮食行为情况、抑郁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初中生的抑郁症状报告率、每日视屏时间和饮食行为,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每日视屏时间和饮食行为与抑郁症状的关联,并分析前两者的交互作用。结果·中国5省初中生抑郁症状报告率为12.9%,西部地区、非独生子女、每周零花钱超过100元、有过吸烟行为、有过饮酒行为、每日视屏时间≥2 h、有不健康饮食行为的初中生抑郁症状报告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5.2%初中生每日视屏时间≥2 h;调整混杂因素后,与每日视屏时间<2 h组相比,≥2 h组抑郁症状报告率更高(OR=1.89,95%CI 1.22~2.95)。29.5%的初中生有不健康饮食行为;调整混杂因素后,与健康饮食行为组相比,不健康饮食行为组抑郁症状报告率更高(OR=2.16,95%CI 1.47~3.19)。6.4%的初中生每日视屏时间≥2 h且有不健康饮食行为;调整混杂因素后,这部分学生比每日视屏时间<2 h且饮食行为健康学生抑郁症状报告率更高(OR=4.26,95%CI 2.24~7.56)。调整混杂因素后,每日视屏时间与饮食行为的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存在相加交互作用,超额相对危险度(relative excess risk due to interaction,RERI)为1.21(95%CI 1.02~1.51),交互作用归因比(attributable proportion due to interaction,AP)为0.19(95%CI 0.13~0.31),交互作用指数(synergy index,S)为1.35(95%CI 1.12~1.69)。结论·视屏时间过长且有不健康饮食行为的中国初中生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且两者对抑郁症状有相加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生 视屏时间 饮食行为 抑郁症状
下载PDF
我国研究生与导师互动影响因素质性研究的Meta整合
11
作者 蔡悦 王颖 +2 位作者 杜玫洁 张昕悦 崔梦影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5-90,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我国研究生与导师互动(导学互动)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为强化护理研究生导学互动提供参考。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JSTOR、ProQuest和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数据库有关我国导学互动影响因素质性研究的文献,检... 目的系统评价我国研究生与导师互动(导学互动)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为强化护理研究生导学互动提供参考。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JSTOR、ProQuest和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数据库有关我国导学互动影响因素质性研究的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3年8月,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2016)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Meta整合方法对结果进行整合分析。结果共纳入14项研究,提炼36个研究结果,归纳成10个新的类别,综合成3个整合结果:导师个体因素,包括导师动机、能力及人格特质;研究生个体因素,包括研究生动机、能力、人格特质和社会关系;外界环境因素,包括科研团队因素、学校制度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结论我国研究生教育导师与学生互动受到导师、学生及外界环境的影响,需从多方面着手干预,以形成和谐导学关系,保障护理研究生教育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导师 导学互动 动机 学校制度 人格特质 质性研究 Meta整合
下载PDF
校企高度融合背景下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路径探索
12
作者 郑禄林 李波波 胥进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第23期97-100,共4页
校外实习基地构建是校企高度融合背景下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关键所在。为破解专业学位研究生业务实训不到位、所培养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缺少校外实践环节的难题,针对校企高度融合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基于产学研一体化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构建是校企高度融合背景下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关键所在。为破解专业学位研究生业务实训不到位、所培养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缺少校外实践环节的难题,针对校企高度融合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基于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探讨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案,提出了以学校整体优势、学院行业优势、导师人脉优势为引领的三级联动机制,并基于贵州大数据优势,以典型煤矿和金矿作为试点构建校企高度融合的校外实习基地,为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以及能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学位研究生 校企合作 实习基地 产教融合 路径探索
下载PDF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13
作者 李直 邸娟 张宏 《时代汽车》 2024年第1期46-48,共3页
随着汽车行业向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方向的转型,汽车企业对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生的要求不断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求培养研究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理论研究与工程实际相脱节的弊端不断显现... 随着汽车行业向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方向的转型,汽车企业对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生的要求不断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求培养研究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理论研究与工程实际相脱节的弊端不断显现,而校企合作作为工科研究生的创新培养模式可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从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出发,从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制定、教学方法和内容、专项技能训练和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对改革完善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为应用研究型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企合作 车辆工程 研究生 培养模式
下载PDF
硕士研究生学业时间管理的差异性分析及其对策建议——以J大学为例
14
作者 陈梦琪 张意忠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2期141-147,共7页
硕士研究生的学业时间具有自身的特点,对其管理遵循时间要求,有利于提升学业效率。通过对443位硕士研究生的调查发现,他们的学业时间观念较强,其中主动利用时间观念表现最好,但时间感知相对最弱。在学业时间分配上,总体来看相对合理,课... 硕士研究生的学业时间具有自身的特点,对其管理遵循时间要求,有利于提升学业效率。通过对443位硕士研究生的调查发现,他们的学业时间观念较强,其中主动利用时间观念表现最好,但时间感知相对最弱。在学业时间分配上,总体来看相对合理,课程学习时间多,但科研时间分配不均,自主学习时间少。此外,学业时间管理在性别、年级、专业及职务上存在差异。学业时间使用方面存在时间深度不够、边界模糊、节奏较快的问题。对此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硕士研究生 学业时间 时间管理 深度时间
下载PDF
利益相关者理论指导下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方法
15
作者 柯文德 王振 +3 位作者 融亦鸣 胡程志 路冬 黄业绪 《高教学刊》 2024年第9期147-150,155,共5页
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是高等院校联合科技创新型企业共同开展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方式,在培养人才的同时推动着企业及院校技术升级并促进地方科技经济发展。该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南方科技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系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为例... 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是高等院校联合科技创新型企业共同开展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方式,在培养人才的同时推动着企业及院校技术升级并促进地方科技经济发展。该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南方科技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系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为例,阐述政府、高校、企业、导师和学生等重要利益相关方的权责及利益诉求。研究方法能够为相关高校培养研究生提供参考和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益相关者 校企联合 研究生 教育 利益诉求
下载PDF
基于OBE理念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16
作者 王斌 魏晨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8期96-99,共4页
随着国家为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报考、培养和就业方面提供制度保障,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人数逐年上升,但当前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存在培养质量不高的客观现实,急需对当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本文通过介绍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存在的困境和OBE理... 随着国家为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报考、培养和就业方面提供制度保障,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人数逐年上升,但当前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存在培养质量不高的客观现实,急需对当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本文通过介绍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存在的困境和OBE理念引入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性,分析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模式重构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BE理念 非全日制研究生 培养模式
下载PDF
心理健康素养视角下的研究生心理危机预防之道
17
作者 童玉梅 陈华平 +1 位作者 宋大有 王文燕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01-104,共4页
当前,研究生心理危机频繁发生,伤害事件屡见报端。为从根本上预防研究生心理危机,需要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从理论研究和现实情况来看,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是提高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提升研究生心理健... 当前,研究生心理危机频繁发生,伤害事件屡见报端。为从根本上预防研究生心理危机,需要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从理论研究和现实情况来看,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是提高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提升研究生心理健康素养,不仅要考虑个人因素,也要充分考虑学校生态系统中对研究生产生最直接影响的社会因素,比如研究生导师,学校领导、教师以及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等。因此心理健康素养的干预需要嵌入到研究生教育的各个环节,从而全面、深入且持久地提升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 心理危机 心理健康素养 学校生态系统
下载PDF
基于商学院国际认证理念的经管专业研究生创新素养的培育研究
18
作者 高鹏斌 张琦 +1 位作者 宋翌铎 刘业鑫 《教育研究前沿(中英文版)》 2024年第1期12-18,共7页
国际认证已经成为商学院提高竞争优势和促进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认证体系标准为商学院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文章介绍了AACSB、EQUIS和AMBA三大认证体系及其基本理念,以最新的2023版标准为依据,就其各自在创新方面的要求进行了分析... 国际认证已经成为商学院提高竞争优势和促进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认证体系标准为商学院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文章介绍了AACSB、EQUIS和AMBA三大认证体系及其基本理念,以最新的2023版标准为依据,就其各自在创新方面的要求进行了分析。在综合三大认证共同特征的基础上,从学院管理层面和教师引导层面,提出了经管类研究生创新素养的培育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ACSB EQUIS AMBA 商学院 研究生 创新素养
下载PDF
课余时间管理对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19
作者 顾天竹 陈哲 李海星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5-115,共11页
基于效用理论区分主动课外拓展和被动课后补习两种学习方式的差异,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基线数据和幸福感指标,针对“双减”背景下我国初中阶段学生群体课余时间管理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采用联立方程模型的三阶段估计方法进行... 基于效用理论区分主动课外拓展和被动课后补习两种学习方式的差异,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基线数据和幸福感指标,针对“双减”背景下我国初中阶段学生群体课余时间管理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采用联立方程模型的三阶段估计方法进行参数估计。研究发现:课外拓展和课后补习分别对学生幸福感具有正负相反方向的显著作用,但两者的替代关系并不显著;同学课余时间安排对学生自我时间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作用。实证结果也通过了沮丧感、抑郁感、不悦感、无聊感和悲伤感的稳健性检验,以及幸福感异质性分析。从学习方式的性质和作用来看,主动性的课外拓展比被动性的课后补习更有利于初中生的学业发展和身心健康。从时间管理角度识别两种学习方式对初中生幸福感的作用机制,既有助于理解课余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又可为学生身心健康保障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生 幸福感 时间管理 课外学习 课后辅导
下载PDF
“双减”背景下初中生课后时间管理策略研究
20
作者 荣吉茹 《科教导刊》 2024年第6期156-158,共3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也跟随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改革和优化。2021年教育部“双减”政策的颁布,从政策层面对中小学生课外时间进行分配,以最大限度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但在实际情况中,受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影响,初中学生在课后...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也跟随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改革和优化。2021年教育部“双减”政策的颁布,从政策层面对中小学生课外时间进行分配,以最大限度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但在实际情况中,受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影响,初中学生在课后时间的安排方面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自我约束,导致其课后时间利用不合理,偏离“双减”政策的实施初衷。因此,学校与家庭要重视初中生课后时间管理的重要性,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时间管理观念,最大限度发挥学生课外时间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减”政策 初中学生 课后时间管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