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大气Δ^(14)CO_(2)监测中背景站和背景值的选取——以深圳市为例
1
作者 周志华 李平阳 +8 位作者 成志能 李静 李军 陈多宏 张涛 熊向陨 马嵩 萨如拉 张干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9-319,共11页
城市化石源CO_(2)(CO_(2)ff)排放的可靠量化对准确理解全球和区域碳核算至关重要。虽然CO_(2)放射性C同位素(Δ^(14)CO_(2))可作为独立示踪剂对CO_(2)ff排放进行量化,但其准确性仍然受制于背景站和背景值的选取。鉴于此,本研究以深圳市... 城市化石源CO_(2)(CO_(2)ff)排放的可靠量化对准确理解全球和区域碳核算至关重要。虽然CO_(2)放射性C同位素(Δ^(14)CO_(2))可作为独立示踪剂对CO_(2)ff排放进行量化,但其准确性仍然受制于背景站和背景值的选取。鉴于此,本研究以深圳市为例,对比评估了距离观测站点由远及近的全球/大陆背景站、区域背景站、城市背景站和城市背景值共8个背景选项,提出了一种基于Keeling Plot(KP)右上角区域样点对背景站和背景值进行筛选和评定的新方法。结果表明,深圳市背景首选区域背景站南岭,其次为KP右上角均值。针对不同城市,可依据边界条件的复杂性、有无背景观测等情况使用不同的背景选取方法。本研究为基于Δ^(14)CO_(2)估算重点城市和区域的CO_(2)ff排放量提供了背景站和背景值选取的基本原理和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14)co_(2) 化石源co_(2) 背景站 背景值 城市 深圳
下载PDF
大气^(14)CO_(2)的加速器质谱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2
作者 崔晓宇 邢冠华 +2 位作者 王超 于建钊 袁懋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52,共12页
利用加速器质谱技术测定大气^(14)CO_(2)以示踪大气化石源CO_(2)成为当前减污降碳工作的热点。该文从加速器质谱14 C分析基础出发,系统介绍了加速器质谱的工作原理、大气样品的采集及纯化、石墨化样品的制备和测定,阐述了大气碳监测领域... 利用加速器质谱技术测定大气^(14)CO_(2)以示踪大气化石源CO_(2)成为当前减污降碳工作的热点。该文从加速器质谱14 C分析基础出发,系统介绍了加速器质谱的工作原理、大气样品的采集及纯化、石墨化样品的制备和测定,阐述了大气碳监测领域^(14)CO_(2)测试的研究进展。随着加速器质谱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气^(14)CO_(2)的研究将会更加广泛和深入,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大气化石源CO_(2)的来源,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减污降碳工作。未来应统一制定^(14)CO_(2)监测方法标准,规范操作流程和质控手段,完善实验仪器配套设施,加快提升监测能力和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器质谱 ^^(14)co_(2)分析技术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一种地下水^(14)C测年沉淀法采样新程序及对以往测年成果可靠性的评估 被引量:1
3
作者 齐继祥 张之淦 +2 位作者 彭玉荣 郭华良 段宝谦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6年第3期387-397,共11页
国际原子能机构推荐的地下水^(14)C测年沉淀法采样程序因未能有效控制大气CO_2污染,常使古老地下水^(14)C测年结果偏年轻许多。在分析可能存在的大气CO_2污染途径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种融入多种大气CO_2污染控制技术的地下水^(1... 国际原子能机构推荐的地下水^(14)C测年沉淀法采样程序因未能有效控制大气CO_2污染,常使古老地下水^(14)C测年结果偏年轻许多。在分析可能存在的大气CO_2污染途径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种融入多种大气CO_2污染控制技术的地下水^(14)C测年沉淀法采样新程序。新采样程序在保持操作简便的前提下,使大气CO_2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通过专门设计的样品瓶实现了采样程序与制样程序的有效衔接,有利于降低制样程序中的大气CO_2污染。以苯合成-液体闪烁计数法测定^(14)C比活度,新采样程序使古老地下水^(14)C测年结果(在测年上限50×103年以内)不再产生可识别的偏差。在河北平原地下水^(14)C测年采样中的初步应用显示,早期取得的古老地下水^(14)C测年结果存在较大的负偏差,例如对^(14)C表观年龄约为47×10~3年的地下水,可偏年轻20×10~3年以上。因此,有必要对以往取得的古老地下水^(14)C测年结果及由此得出的研究结论是否可靠重新进行评估。地下水^(14)C测年沉淀法采样新程序的推出使传统放射性测量法重新得到重视,因采用的样品量千倍于加速器质谱法,使制样程序中的大气CO_2污染更易控制,古老地下水^(14)C测年结果更具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14)C测年 偏差 大气co_2污染 采样方法 测量方法 测年上限 河北平原
下载PDF
水分胁迫下小麦叶片蛋白质、淀粉和纤维素合成的示踪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吕金印 刘军 +2 位作者 曹翠玲 汪沛洪 高俊凤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46-50,共5页
利用光合14CO2示踪技术,在-0.8MPaPEG处理下,对等基因型不同抗旱性KTC8621、ND7532和本地抗旱品种陕合6号小麦进行比较,其叶组织细胞质膜相对透性增加27%-32%,合成蛋白质放射性下降62%-7... 利用光合14CO2示踪技术,在-0.8MPaPEG处理下,对等基因型不同抗旱性KTC8621、ND7532和本地抗旱品种陕合6号小麦进行比较,其叶组织细胞质膜相对透性增加27%-32%,合成蛋白质放射性下降62%-70%;合成淀粉放射性下降必3%-69%;合成纤维素放射性下降59%-71%。其中高抗旱的KTC86211大分子合成下降幅度小于等基因型低抗旱的ND7532和陕合6号,表明该品种叶体内大分子合成受水分胁迫的影响较小。正常水分条件下等基因型两品种叶酶溶物放射性及在PEG干旱处理下的下降幅度均相近。陕合6号叶醇溶物放射性远远小于前两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水分胁迫 (14) ̄co_2示踪 蛋白质 淀粉 纤维素
下载PDF
小麦和大豆叶片的气孔不均匀关闭现象 被引量:17
5
作者 孟庆伟 邹琦 +1 位作者 许长成 赵世杰 《植物生理学报(0257-4829)》 CSCD 1997年第1期53-60,共8页
用14CO2放射自显影的方法研究了田间小麦和大豆叶片在水分胁迫下的气孔关闭状况。正常浇水的小麦和大豆叶片呈现出对14CO2的均匀吸收。在小麦与大豆"片水势分别降至-1.75和-1.32MPa的土壤干旱条件下,两种作物叶片都发生气孔不... 用14CO2放射自显影的方法研究了田间小麦和大豆叶片在水分胁迫下的气孔关闭状况。正常浇水的小麦和大豆叶片呈现出对14CO2的均匀吸收。在小麦与大豆"片水势分别降至-1.75和-1.32MPa的土壤干旱条件下,两种作物叶片都发生气孔不均匀关闭。离休叶片在空气中快速脱水易引起气孔不均匀关闭。正常供水小麦叶片在晴天中午明显的光合午休时,无CO2的不均匀吸收。某些晴天中午,在大豆光合午休低谷时段观察到较明显的气孔不均匀关闭,用气体交换资料计算出的细胞间隙CO2浓度并不随气孔年度的降低而下降,反而略有回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孔不均匀关闭 小麦 大豆 叶片
下载PDF
猕猴桃光合产物输出与分配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郭卫东 李嘉瑞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40-244,共5页
以‘秦美’猕猴桃4年生树为试材,研究了田间条件下整株饲喂14CO2后,猕猴桃光合产物的输出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叶龄小于22天的幼叶不断从成熟叶片吸取碳素营养,叶龄为22~24天时,叶片中光合产物输入与输出达到平... 以‘秦美’猕猴桃4年生树为试材,研究了田间条件下整株饲喂14CO2后,猕猴桃光合产物的输出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叶龄小于22天的幼叶不断从成熟叶片吸取碳素营养,叶龄为22~24天时,叶片中光合产物输入与输出达到平衡,叶龄≥24天时,叶片开始大量输出光合产物。2.新梢迅速生长期,光合产物主要向新梢与幼果运输,极少向地下部输送;新梢缓长期,光合产物大量向根部运输,极少向新梢顶端运输;新梢第二次生长高峰期及采果后,光合产物在新梢和根部均有分配;在整个生长季节中,光合产物都向芽中输送。3新梢迅速生长期形成的光合产物在果实成熟后极少参与形成可溶性糖、氨基酸和有机酸。新梢缓长期形成的光合产物在果实中能形成上述三类物质,并较多用于形成氨基酸。新梢第二次生长高峰期形成的光合产物在成熟果实中主要转化为可溶性糖,部分形成氨基酸,很少形成有机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光合产物 二氧化碳
下载PDF
氯对马铃薯生理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钟杭 马国瑞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3年第2期83-88,共6页
本试验结果表明,(1) Cl^-抑制马铃薯植株对NO_3^-的吸收;(2) Cl^-不仅抑制马铃薯根从溶液中吸收H_2^(32)PO_4^-,更主要是阻碍H_2^(32)PO_4^-从根向地上部运输,而且随Cl^-浓度的增加而加强;(3) K^+的吸收速率与溶液中的Cl^-浓度呈极显著... 本试验结果表明,(1) Cl^-抑制马铃薯植株对NO_3^-的吸收;(2) Cl^-不仅抑制马铃薯根从溶液中吸收H_2^(32)PO_4^-,更主要是阻碍H_2^(32)PO_4^-从根向地上部运输,而且随Cl^-浓度的增加而加强;(3) K^+的吸收速率与溶液中的Cl^-浓度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r=0.999^(**)),回归方程为Y=0.486×10^(-3)X+2.27;(4) ^(14)CO_2示踪试验表明,培养液中Cl^-浓度过高会抑制光合产物向块茎积累;(5) 培养液中Cl^-浓度超过500mg/kg时,马铃薯植株表现中毒症状,块茎产量、淀粉含量都显著下降,可溶性糖含量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吸收 生理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