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骨标志物与多发性骨髓瘤(MM)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住院的MM患者100例,分为A组(n=33),包括完全缓解(CR)、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部分缓解(PR)和疾病稳定(SD)患者,B组(n=67),...目的:研究骨标志物与多发性骨髓瘤(MM)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住院的MM患者100例,分为A组(n=33),包括完全缓解(CR)、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部分缓解(PR)和疾病稳定(SD)患者,B组(n=67),包括新发和疾病进展(PD)的患者。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比较两组血清中骨标志物N-端骨钙素(N-MID osteocalcin)、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β-I型胶原羧基端肽(β-CTx)水平,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三者与MM疾病进展(PD)的相关性。结果:N-MID在A和B组没有差异(平均20.03 vs 25.24 ng/ml)(P=0.27),PINP和β-CTx在B组比A组水平升高,分别为平均51.41 vs77.48 ng/ml(P=0.026)和平均0.52 vs 1.03 ng/ml(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β-CTx是M M PD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骨标志物PINP和β-CTx在MM疾病进展(PD)和疾病稳定(SD)期水平不同,β-CTx可以作为监测MM疾病进展(PD)的指标。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不同督脉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及对血清PINP、β-CTx的影响。方法:76例随机分为4组,A组19例给予督脉隔药物灸,B组21例给予督脉艾箱灸,C组18例给予督脉温针灸,D组18例给予单纯药物治疗,连续治疗14天,观察各组治疗前后Ⅰ型胶...目的:观察不同督脉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及对血清PINP、β-CTx的影响。方法:76例随机分为4组,A组19例给予督脉隔药物灸,B组21例给予督脉艾箱灸,C组18例给予督脉温针灸,D组18例给予单纯药物治疗,连续治疗14天,观察各组治疗前后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β-CTx)、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 I N-terminal propeptide,PINP)、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指数)、疼痛数字评分(NRS)、骨密度值(BMD)的表达情况。结果:各组治疗后β-CTx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P<0.05),A、B组治疗后PINP表达明显降低(P<0.01/P<0.05),C、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后ODI指数及NR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各组治疗前后BMD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不同督脉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有较好疗效,其中以督脉隔药物灸和督脉艾箱灸疗效最为显著,可明显改善因骨量减少而导致的骨性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能是通过抑制骨转换标志物β-CTx、PINP的表达,抑制骨吸收而促进骨的形成。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自然绝经后女性骨代谢标记物: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N-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Ⅰprecollagen,PINP)和β-胶原降解产物(βcross-linked C-telopeptide of typeⅠcollagen,β-CTX)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关...目的:探讨自然绝经后女性骨代谢标记物: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N-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Ⅰprecollagen,PINP)和β-胶原降解产物(βcross-linked C-telopeptide of typeⅠcollagen,β-CTX)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关系。方法:选取147名45~72岁自然绝经2年以上的妇女为研究对象。使用双能X射线吸收测定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量BMD,并检测血清β-CTX与PINP水平。研究对象按BMD分为骨量正常组(n=55)、骨量减少组(n=56)、骨质疏松组(n=36),比较3组间PINP、β-CTX的差异;腰椎BMD、髋部BMD与一般资料的相关性;β-CTX与PINP、腰椎BMD与髋部BMD的相关性。结果:3组β-CTX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INP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腰椎BMD与年龄、绝经年龄、身高、体质量、BMI有相关性(P<0.05);髋部BMD与绝经年龄、身高、体质量、BMI、β-CTX有相关性(P<0.05);β-CTX与PINP有相关性(P<0.05),腰椎BMD与髋部BMD有相关性(P<0.05)。结论:骨吸收与骨形成处于高代谢状态,骨质疏松人群骨量流失可能较快。BMD值较PINP、β-CTX更能反映骨量的高低。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研究骨标志物与多发性骨髓瘤(MM)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住院的MM患者100例,分为A组(n=33),包括完全缓解(CR)、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部分缓解(PR)和疾病稳定(SD)患者,B组(n=67),包括新发和疾病进展(PD)的患者。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比较两组血清中骨标志物N-端骨钙素(N-MID osteocalcin)、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β-I型胶原羧基端肽(β-CTx)水平,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三者与MM疾病进展(PD)的相关性。结果:N-MID在A和B组没有差异(平均20.03 vs 25.24 ng/ml)(P=0.27),PINP和β-CTx在B组比A组水平升高,分别为平均51.41 vs77.48 ng/ml(P=0.026)和平均0.52 vs 1.03 ng/ml(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β-CTx是M M PD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骨标志物PINP和β-CTx在MM疾病进展(PD)和疾病稳定(SD)期水平不同,β-CTx可以作为监测MM疾病进展(PD)的指标。
文摘目的:观察不同督脉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及对血清PINP、β-CTx的影响。方法:76例随机分为4组,A组19例给予督脉隔药物灸,B组21例给予督脉艾箱灸,C组18例给予督脉温针灸,D组18例给予单纯药物治疗,连续治疗14天,观察各组治疗前后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β-CTx)、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 I N-terminal propeptide,PINP)、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指数)、疼痛数字评分(NRS)、骨密度值(BMD)的表达情况。结果:各组治疗后β-CTx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P<0.05),A、B组治疗后PINP表达明显降低(P<0.01/P<0.05),C、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后ODI指数及NR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各组治疗前后BMD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不同督脉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有较好疗效,其中以督脉隔药物灸和督脉艾箱灸疗效最为显著,可明显改善因骨量减少而导致的骨性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能是通过抑制骨转换标志物β-CTx、PINP的表达,抑制骨吸收而促进骨的形成。
文摘目的:探讨自然绝经后女性骨代谢标记物: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N-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Ⅰprecollagen,PINP)和β-胶原降解产物(βcross-linked C-telopeptide of typeⅠcollagen,β-CTX)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关系。方法:选取147名45~72岁自然绝经2年以上的妇女为研究对象。使用双能X射线吸收测定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量BMD,并检测血清β-CTX与PINP水平。研究对象按BMD分为骨量正常组(n=55)、骨量减少组(n=56)、骨质疏松组(n=36),比较3组间PINP、β-CTX的差异;腰椎BMD、髋部BMD与一般资料的相关性;β-CTX与PINP、腰椎BMD与髋部BMD的相关性。结果:3组β-CTX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INP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腰椎BMD与年龄、绝经年龄、身高、体质量、BMI有相关性(P<0.05);髋部BMD与绝经年龄、身高、体质量、BMI、β-CTX有相关性(P<0.05);β-CTX与PINP有相关性(P<0.05),腰椎BMD与髋部BMD有相关性(P<0.05)。结论:骨吸收与骨形成处于高代谢状态,骨质疏松人群骨量流失可能较快。BMD值较PINP、β-CTX更能反映骨量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