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氮量对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品质及吸氮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52
1
作者 张洪程 王秀芹 +2 位作者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800-806,共7页
在大田条件下 ,以汕优 6 3为对照 ,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杂交稻两优培九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施氮量的增加 ,两优培九的吸氮量、干物质累积量、百公斤籽粒需氮量均增加 ;产量以及氮肥利用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至中肥处理达最大值 ,而... 在大田条件下 ,以汕优 6 3为对照 ,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杂交稻两优培九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施氮量的增加 ,两优培九的吸氮量、干物质累积量、百公斤籽粒需氮量均增加 ;产量以及氮肥利用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至中肥处理达最大值 ,而高肥处理则显著降低 ;相同施氮水平 ,两优培九的产量、吸氮量、干物质累积量以及肥料利用率均高于汕优 6 3;在 90 0 0~ 10 5 0 0kg·ha-1的产量水平下 ,百公斤籽粒需氮量为 2 .0~ 2 .2kg ,氮肥利用率在 40 %左右 ;适当增施氮肥有利于营养品质、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品质的提高 ,而高肥不利于外观品质的提高。在品种间产量和品质均存在显著差异 ,4个氮肥处理水平下 ,两优培九的产量均高于汕优 6 3、品质优于汕优 6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杂交稻 两优培九 产量 品质 吸氮特性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的选育及其栽培特性 被引量:48
2
作者 邹江石 吕川根 +4 位作者 王才林 郑克武 宗寿余 赵凌 孙永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869-872,共4页
采用两系方法以培矮 6 4S作母本 ,9311作父本 ,培育的籼型杂交稻两优培九 ,作一季中稻栽培 ,在掌握栽培特性和肥水良好的条件下 ,大面积实收产量达 9.5~ 11.0t·ha-1,且不易倒伏。米质达国标优质米级 ,并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高产... 采用两系方法以培矮 6 4S作母本 ,9311作父本 ,培育的籼型杂交稻两优培九 ,作一季中稻栽培 ,在掌握栽培特性和肥水良好的条件下 ,大面积实收产量达 9.5~ 11.0t·ha-1,且不易倒伏。米质达国标优质米级 ,并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高产群体指标为每公顷栽插 2 2 .5~ 2 7.0万穴。单株栽插 ,基本苗 75~ 12 0万个·ha-1,最高茎蘖数345 .0~ 375 .0万个·ha-1,有效穗 2 2 5 .0~ 2 5 5 .0万穗·ha-1,每穗总颖花 2 0 0个左右 ,结实率 83%~ 88% ,千粒重 2 6~2 7g。栽培技术为适时早播 ,早施分蘖肥 ,达到前期早发中期稳长。基面肥、分蘖肥与后期施氮量各占总施氮量的70 %和 30 % ,每公顷总用纯氮量 2 2 5~ 2 5 5kg。宜重视磷钾肥的施用 ,后期切忌早断水 ,应切实防治稻曲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系杂交稻 “两优培九” 选育 栽培特性 两系方法 母本 父本 籼型杂交稻 肥水管理 产量
下载PDF
水稻两优培九株型特征研究 被引量:49
3
作者 邹江石 姚克敏 +1 位作者 吕川根 胡雪琼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52-657,共6页
根据我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的技术思路和作者的长期栽培育种实践与研究成果 ,以两优培九 (培矮 6 4S 9311)和汕优 6 3(CK)等 7个水稻品种 (组合 )为试验材料 ,分析了 2 0项株型因素的相关关系。认为株高和叶角是超高产育种和栽培的两... 根据我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的技术思路和作者的长期栽培育种实践与研究成果 ,以两优培九 (培矮 6 4S 9311)和汕优 6 3(CK)等 7个水稻品种 (组合 )为试验材料 ,分析了 2 0项株型因素的相关关系。认为株高和叶角是超高产育种和栽培的两项最主要的株型因素。生态条件对两优培九株高的影响可以达到平均株高的 12 6 % ,并建立了株高的生态预测模型。通过对抽穗后顶部三叶的 8种叶角度配置的单位受光量的理论模拟计算证明 ,理想的株型应以剑叶与倒二叶距离 (d1d2 )为 15cm ,倒二叶与倒三叶距离 (d2d3)为 2 5cm ,叶角配置应以 4°~ 6°(剑叶 ) ,9°~ 11°(倒二叶 ) ,14°~ 16°(倒三叶 )为宜。两优培九的叶角配置已经达到了理想株型的要求。两优培九的光合优势主要表现在主茎绿叶数多、全生育期间的光合面积大、功能叶衰退较慢以及比叶重大、叶片厚等方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两优培九” 株型特征 杂交稻 育种 试验材料 光合面积 功能叶 叶重 叶片厚
下载PDF
施氮量对两优培九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8
4
作者 王秀芹 张洪程 +4 位作者 徐巡军 凌启鸿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13,共5页
在大田条件下,以汕优63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两优培九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优培九的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至中肥处理达最大,高肥处理则显著下降;适当增施氮肥有利于营养品质、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品质的提高,而高肥对... 在大田条件下,以汕优63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两优培九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优培九的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至中肥处理达最大,高肥处理则显著下降;适当增施氮肥有利于营养品质、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品质的提高,而高肥对整精米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等主要品质性状均不利.产量和品质在品种间均存在显著差异,4个氮肥处理水平下,两优培九的产量均高于汕优63,品质优于汕优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两优培九 产量 品质 汕优63
下载PDF
温度对水稻两优培九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5
作者 霍中洋 顾承华 +4 位作者 戴其根 张洪程 杨海生 陶小军 葛鑫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1期51-54,共4页
分析研究两系杂交水稻两优培九在气候迥异的不同年型间生育期与产量的温光效应规律。结果表明 :其生育期长短主要受积温 (>0℃ )所控制 ,在中国扬州地区其全生育期为 1 60d左右 ,约需积温为 3 880℃ ;产量因播期、年份不同而呈极显... 分析研究两系杂交水稻两优培九在气候迥异的不同年型间生育期与产量的温光效应规律。结果表明 :其生育期长短主要受积温 (>0℃ )所控制 ,在中国扬州地区其全生育期为 1 60d左右 ,约需积温为 3 880℃ ;产量因播期、年份不同而呈极显著差异 ,且存在互作效应 ;两优培九在扬州地区安排在 4月下旬至 5月上旬种植 ,有利于高产、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优培九品种 水稻 生育期 产量 积温
下载PDF
水稻根系活力测定方法及超级稻两优培九生育后期根系活力研究 被引量:37
6
作者 郭士伟 夏士健 +2 位作者 朱虹霞 张云华 施卫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08-311,共4页
以孕穗期的两优培九为材料,用伤流法测定根系活力,调查了影响根系伤流收集量的因素。结论如下:在两优培九孕穗期用脱脂棉收集伤流液,以2.0g的脱脂棉填充量为宜;两优培九主茎和分蘖的伤流量差异显著(P<0.05);白天和夜晚的伤流量差异... 以孕穗期的两优培九为材料,用伤流法测定根系活力,调查了影响根系伤流收集量的因素。结论如下:在两优培九孕穗期用脱脂棉收集伤流液,以2.0g的脱脂棉填充量为宜;两优培九主茎和分蘖的伤流量差异显著(P<0.05);白天和夜晚的伤流量差异极显著(p<0.01);稻桩高低对伤流量影响不显著(P>0.05);连续两次测定的差异不显著(P>0.05)。用上述最佳方法,对两优培九及其对照品种汕优63抽穗后的根系活力(根系伤流强度)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两优培九抽穗前的根系活力比汕优63相对较高,二者均在抽穗后1周左右出现峰值,随后呈下降趋势,但与汕优63相比,两优培九伤流强度下降幅度相对较大,且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同时,对两个品种抽穗后剑叶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两优培九和汕优63的剑叶叶绿素含量抽穗后都迅速下降,但是相对于汕优63,两优培九剑叶叶绿素含量下降速度要慢,能维持相对较高的水平。因此,根系活力的下降可能是两优培九生育后期易早衰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优培九 根系伤流 根系活力
下载PDF
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粒重因子的环境模型解析及生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吕川根 宗寿余 +3 位作者 胡凝 邹江石 姚克敏 唐卫亚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202-2209,共8页
为探究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粒重对气候的反应和生态适应性,用2006年和2007年在南方稻区8个生态点29点次的田间种植试验资料,将粒重解析为谷粒长、宽、厚和比重4个因子,组建了谷粒面积(S)、厚度(H)和比重(ρ)的环境预测模型。相关分析表明... 为探究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粒重对气候的反应和生态适应性,用2006年和2007年在南方稻区8个生态点29点次的田间种植试验资料,将粒重解析为谷粒长、宽、厚和比重4个因子,组建了谷粒面积(S)、厚度(H)和比重(ρ)的环境预测模型。相关分析表明,谷粒面积S的影响期在颖花分化期(III~IV期)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VI~VII期),温度是其主要影响因子,有利于谷粒长度和宽度发育的日平均气温(T)为27~29℃,最高气温(Tmax)34℃,最低气温(Tmin)24℃。谷粒厚度H与抽穗后1~30d的Tmax呈二次曲线关系,与T呈负相关。谷粒比重ρ与日照时数(SH)呈正相关,影响时期在抽穗后1~10d;与Tmax呈负相关,影响时期在抽穗后1~30d。有利于增加ρ的气象指标是SH达到8h,Tmax低于30℃。用1951—2002年的气候资料模拟计算了95个地区的两优培九千粒重,按7个水稻生态区归纳,平均值变化在25.93~28.01g之间。千粒重的区域分布明显随纬度而递增,由于地形影响,在湘、赣、粤北地区还表现出一定的经向影响。晚季稻的千粒重则比早季稻高1.39g。幼穗分化期的温度和灌浆结实期的温度、日照时数是造成两优培九粒重区域和季节特征的主要生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优培九 粒重 气候 模型 生态
下载PDF
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剑叶叶鞘的光合功能 被引量:10
8
作者 郭兆武 萧浪涛 +4 位作者 罗孝和 李合松 吴成春 康朵兰 史齐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508-1515,共8页
以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及其父本“9311”、母本“培矮64S”和三系杂交稻组合“汕优63”为研究材料,采用^14C同位素示踪等技术,研究了“两优培九”剑叶叶鞘的光合能力与叶鞘光合产物的分配。结果表明,两优培九剑叶叶鞘的净光合速... 以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及其父本“9311”、母本“培矮64S”和三系杂交稻组合“汕优63”为研究材料,采用^14C同位素示踪等技术,研究了“两优培九”剑叶叶鞘的光合能力与叶鞘光合产物的分配。结果表明,两优培九剑叶叶鞘的净光合速率均值比汕优63高0.10μmol CO2 m^-2s^-2,尤以第3期,即灌浆关键时期,极显著高于汕优63,其他时期差异不显著;其叶鞘叶绿素含量的均值比汕优63高2.36SPAD值,各期均高于汕优63,其中,第1、3期显著高于汕优63;其剑叶叶鞘的Rubisco初始活性和总活性与汕优63差异不显著,但Rubisco活化率均值比汕优63高1.52%,具有平均优势,其中第3期显著高于汕优63;其叶鞘光合产物输送到穗部的量即转化为经济产量的量比汕优63高;与父母本相比,其剑叶叶鞘光合能力的均值具有平均优势或超亲优势;水稻叶鞘完全具有同叶片一样的光合能力,只有值的大小差异;水稻叶鞘的光合产物对产量的贡献一般为10%~20%。两优培九叶鞘及叶片光合功能都较强是其具有超高产特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杂交稻 两优培九 剑叶 叶鞘 光合功能
下载PDF
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高产的光合特性及其生理基础 被引量:19
9
作者 吕川根 李霞 陈国祥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4055-4070,共16页
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培矮64S/9311)是中国超级稻计划完成第一步目标的标志性品种,与其亲本籼稻9311和之前大面积种植的当家杂交籼稻汕优63相比,具有明显的产量超亲优势和竞争优势,近15年来累计种植面积遥居杂交稻首位。两优培九稻谷产... 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培矮64S/9311)是中国超级稻计划完成第一步目标的标志性品种,与其亲本籼稻9311和之前大面积种植的当家杂交籼稻汕优63相比,具有明显的产量超亲优势和竞争优势,近15年来累计种植面积遥居杂交稻首位。两优培九稻谷产量高的生物学基础是源于优良光合特性而获得较高的生物学产量,因此,研究其光合特性及其生理基础,有助于了解高产杂交稻生长优势的光合特征和利用探索性育种技术提高水稻光合性能,为杂交稻超高产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途径。多年较系统的研究发现,与9311和汕优63相比,两优培九在正常生长和衰老过程中,光能吸收、传递和转化效率及碳同化等方面均具有优势,Pn较高,光合性能优异。表现在对强光和弱光、UV-B辐射增强的适应性或耐受能力及抗衰老能力更强;具有多种抵御偏低或过高温度的策略,对不良温度的适应性或耐受能力更强;水分亏缺造成的伤害较轻;光合速率随施用氮肥量的增加而提高,低氮或高氮条件下,均具有光合能力的比较优势;光合作用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土壤pH、盐胁迫等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更强。两优培九优异的光合性能与其光合机构和酶学基础有关,表现为叶绿体类囊体膜基粒数多、片层高而长、垛叠密集;叶绿素含量高,出现衰老特征晚,生育后期叶绿体衰败、叶绿素分解速度较慢;具有更高的Rubisco初始羧化活性、总羧化活性和活化率;C4光合途径酶活性较高,在低光强下仍有较高的碳同化效率,CO_2补偿点和光呼吸活性均较低;叶片的SOD、POD等抗氧化酶含量和活性均高,内源O2.-、H_2O_2含量低,抗膜脂过氧化能力较强。笔者认为,高产杂交稻育种要做到"遗传上有性状杂种优势,形态上有优良光合株型,功能上有优异光合性能"的遗传、形态和功能"三优"相结合;探究两优培九C4特性与高光合性能的联系和研究新的更高产杂交稻的光合特性,有助于加深对高产杂交稻光合生长优势的理解和探索针对性技术促进C4光合功能等,从而进一步提高光合生产以至于稻谷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优培九 超级杂交稻 光合作用 生理学 育种
下载PDF
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的广适性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吕川根 李霞 +1 位作者 宗寿余 邹江石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91-205,共15页
水稻广适性的内涵目前尚不明确,其筛选指标和鉴定方法也未见详细报道。两系法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已在南方稻区广范围、大面积种植近二十年,是2002年以来种植面积遥居首位的杂交稻。在总结和分析与其广适性密切相关农艺特性的研究和生产... 水稻广适性的内涵目前尚不明确,其筛选指标和鉴定方法也未见详细报道。两系法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已在南方稻区广范围、大面积种植近二十年,是2002年以来种植面积遥居首位的杂交稻。在总结和分析与其广适性密切相关农艺特性的研究和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杂交水稻广适性的内涵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态适应性广,即适宜生长的地域特别是纬度范围较大,这需要品种感光性不强,并且对不同生态稻区主要病害有一定的抗性或耐性,另外还要求在不同生态稻区生长的株高、叶角等植株形态和稻米品质等重要性状(变幅)能符合当地农业生态和农业经济的要求;二是环境适应性好,即对各生态区的环境因子(光照强度、温度和土壤水分、主要养分、盐度、pH)及其变化都能较好适应,对强弱光、高低温、水分胁迫、酸碱盐土等主要逆境有一定的耐受力,因播期、密度和肥料管理带来环境差异而造成的影响也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杂交稻 两优培九 广适性 农艺性状 育种
下载PDF
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的生态适应性研究及其种植区域规划 被引量:6
11
作者 邹江石 吕川根 +2 位作者 胡凝 李义珍 姚克敏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3563-3572,共10页
【目的】实现两系超级稻两优培九大面积种植,分析其生态适应性,合理规划和选择最适宜种植区域。【方法】在南方稻区8个试验点连续2年进行区域生态适应性试验。根据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与种植环境相协调一致的原理,采用生长解析方法,... 【目的】实现两系超级稻两优培九大面积种植,分析其生态适应性,合理规划和选择最适宜种植区域。【方法】在南方稻区8个试验点连续2年进行区域生态适应性试验。根据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与种植环境相协调一致的原理,采用生长解析方法,选择生育期(GD)、生长速率(GR)、灌浆速率(FR)和产量指数(YI)为分析要素,分析两优培九在中国南方稻区的适应性。【结果】GD、GR、FR都可以建立决定系数较高的环境模型,YI可以由GD、GR、FR综合表达。两优培九出穗的高温促进率,短日下为5级,长日下为3级,短日促进率为4~5级,为中等感光型,在华南双季稻区的生育期稳定性低于长江中下游稻区及江淮稻区。GR等值线呈东南-西北走向,与该地区的夏季温度分布基本一致。长江中下游稻区和江淮稻区是GR距平+10%的高值区,华南双季稻区为距平负值区。FR除了受灌浆结实期的环境影响外,还受到抽穗前积累的干物质量(GW)运转的影响。FR等值线基本呈纬向分布,距平-20%线在24°N以南,大致与两优培九作双季连作稻种植的北界一致。24~28°N为FR距平负值区域,28~30°N为FR距平正值区域,距平+20%区域在江淮稻区。因地势特点,GR和FR在四川盆地及洞庭湖地区有相对低值区,在云贵高原河谷和湘、黔、川交界的低山丘陵有相对高值区。两优培九YI在南方稻区自南向北递增,平均达到(10.01±2.71)t·ha-1。其中,华南双季稻区为(7.31±1.00)t·ha-1,华中单双季稻区为(9.34±1.28)t·ha-1,长江中下游和江淮稻区为(11.93±2.04)t·ha-1,洞庭湖地区和四川盆地是7.5~9.0t·ha-1的低YI区,云贵高原河谷地区有15t·ha-1以上的生产潜力,南方丘陵也有10.5t·ha-1的高YI区。【结论】在种植区规划上,两优培九宜作为一季中稻,继续向28~30°N华中单双季稻区北部最有利的生态区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优培九 生育期 生长速率 灌浆速率 产量指数
下载PDF
镉胁迫下杂交稻2品种幼苗的抗性及镉含量的差异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贵民 陈国祥 +2 位作者 陈利 王建安 吕川根 《农村生态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4-47,共4页
以"两优培九"、"汕优63"杂交稻三叶期幼苗为材料,比较了镉胁迫对生长量,及光系统Ⅱ(PSⅡ)电子传递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光合速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及... 以"两优培九"、"汕优63"杂交稻三叶期幼苗为材料,比较了镉胁迫对生长量,及光系统Ⅱ(PSⅡ)电子传递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光合速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及不同器官镉含量的变化。镉胁迫条件下,与"汕优63"相比较,"两优培九"幼叶光合速率和PSⅡ电子传递活性降低幅度较小,生长量较高;"两优培九"保护酶系统活性较高,MDA含量升高幅度较小;"两优培九"地上部分镉含量较低、根系含量较高。镉胁迫条件下,与"汕优63"相比较,"两优培九"根系的生长速率较高,抗镉胁迫的能力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优培九 汕优63 胁迫 抗性生理
下载PDF
高产杂交稻两优培九功能叶自然衰老的生理特性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小蕊 陈国祥 +3 位作者 项秀兰 施大伟 韩晓磊 吕川根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3-47,共5页
以大田种植的高产杂交稻两优培九的上三片功能叶为对象,研究其自然衰老过程中的生理特性变化。结果表明,功能叶衰老过程中,叶绿素含量先上升后下降,且倒三叶的叶绿素含量的下降速度最快。Fo和Fv/Fm在不同叶位的功能叶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以大田种植的高产杂交稻两优培九的上三片功能叶为对象,研究其自然衰老过程中的生理特性变化。结果表明,功能叶衰老过程中,叶绿素含量先上升后下降,且倒三叶的叶绿素含量的下降速度最快。Fo和Fv/Fm在不同叶位的功能叶之间没有明显差异。SOD、CAT活性在3片功能叶中都呈下降趋势,POD呈先上升后下降,且3种抗氧化酶都是在剑叶中活性最高。MDA和O2-含量在3片功能叶中呈上升趋势,可溶性蛋白和糖含量随着衰老的进程而逐渐降低,且剑叶中的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高于倒二叶和倒三叶。说明在两优培九衰老的早期,3片功能叶共同维持着水稻的光合产物向子粒中转运,而后期剑叶在进一步增加光合产物中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优培九 功能叶 衰老 抗氧化酶 叶绿素荧光
下载PDF
两优培九剑叶衰老过程光合膜功能及蛋白质复合物的变化 被引量:8
14
作者 叶露幻 沈唯军 +3 位作者 郑宝刚 宋涛 陈国祥 吕川根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030-2038,共9页
为探讨高产杂交稻两优培九在衰老过程中,剑叶光合膜蛋白质复合物的含量变化规律及其与光能吸收、转化、传递的关系,以大田栽培自然衰老剑叶为材料,利用活体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技术,并结合类囊体膜蛋白质复合物蓝绿温和胶电泳分析。结果表... 为探讨高产杂交稻两优培九在衰老过程中,剑叶光合膜蛋白质复合物的含量变化规律及其与光能吸收、转化、传递的关系,以大田栽培自然衰老剑叶为材料,利用活体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技术,并结合类囊体膜蛋白质复合物蓝绿温和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两优培九剑叶叶绿素含量、光合性能、类囊体膜蛋白稳定性等都在抽穗期达到顶峰,随后开始衰退,在扬花期、灌浆期尚保持较高水平,而进入籽粒成熟阶段衰退明显;随着衰老进程,光合膜蛋白质复合物有序非同步降解,稳定性为LHCII>PSIIcore>PSIcore>ATPase&Cyt b6/f>LHCI;PSI和PSII蛋白和相应电子传递活性的稳定性及下降幅度差异较大;衰老过程叶绿素a/b的不断下降与相对于反应中心更稳定的捕光天线有关,剑叶生长后期LHCII维持高水平保持了叶片对光能的吸收,并可能在调节光系统间能量分布和协助过剩能量耗散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优培九 衰老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 光系统 类囊体膜蛋白质复合物 蓝绿温和胶电泳
下载PDF
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形成的生理特性 被引量:16
15
作者 庄宝华 张书标 +1 位作者 章清杞 杨仁崔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7-141,共5页
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以汕优63为对照,研究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形成的生理特性.结果表明:(1)两优培九群体物质积累能力明显较强,尤其是抽穗至成熟期的群体干物质增量比汕优63高30.27%;群体叶面积指数大、叶质厚、功能期长、消光... 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以汕优63为对照,研究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形成的生理特性.结果表明:(1)两优培九群体物质积累能力明显较强,尤其是抽穗至成熟期的群体干物质增量比汕优63高30.27%;群体叶面积指数大、叶质厚、功能期长、消光系数低、净同化率高是其物质高积累的综合生理基础.(2)两优培九源库比不低,单位库容可利用的同化物也不少,但群体干物质向经济器官的分配率较低,结实率、产量库充实率和收获指数明显下降,影响增产效果;其主要内在原因可能是,颖花或籽粒生理活性低,接纳灌浆物质的能力不强,致使大量同化物滞留于茎鞘和叶中,不能有效地向经济产量转化,这在育种和栽培中应加以重视.(3)两优培九结实期对源的削弱反应更强烈,这是亚种间杂交稻环境敏感性的一种生理表现,在大面积推广应用中,要加强技术指导以确保安全和稳定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系亚种间杂交稻 两优培九品种 产量形成 生理特性 干物质积累 源库关系 物质运转 籽粒充实率
下载PDF
高产杂交稻两优培九旱育秧苗期抗氧化系统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周泉澄 陈国祥 +3 位作者 陈利 王建安 张成军 吕川根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0-85,共6页
以汕优 63为对照 ,研究了旱育条件下两优培九幼苗的体内抗氧化系统的特性。显示两优培九在旱育条件下其体内三大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都较水育条件下高 ,而体内超氧阴离子含量和MDA含量和水育秧相比却没有大的差异 ;旱育条件下秧... 以汕优 63为对照 ,研究了旱育条件下两优培九幼苗的体内抗氧化系统的特性。显示两优培九在旱育条件下其体内三大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都较水育条件下高 ,而体内超氧阴离子含量和MDA含量和水育秧相比却没有大的差异 ;旱育条件下秧苗叶片内积累的脯氨酸量显著高于水育秧。这不但能提高水稻苗期抗旱能力 ,同时也为移栽大田后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和抗胁迫能力打下了物质基础。另外 ,发现秧苗培育时间过长也不利于获得高质量的秧苗 ,时间以30d左右为宜。和汕优 63相比 ,相同条件下的两优培九幼苗抗氧化系统活性较高 ,这也可能是两优培九高产的生理基础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两优培九品种 旱育秧 苗期 抗氧化系统活性
下载PDF
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生物学特性及主要配套技术 被引量:12
17
作者 邹江石 吕川根 +1 位作者 姚克敏 胡凝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8年第2期43-50,共8页
两优培九为两系法杂交稻,已大面积成功种植。对两优培九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和配套技术进行了综述,分析探讨了其适宜的种植区域与栽培技术框架,如:趋利避害种植技术、适宜制种区域及其最佳制种期、制种的低温抵御技术等。
关键词 两系法杂交稻 两优培九 配套技术
下载PDF
两系法杂交稻两优培九育种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18
18
作者 吕川根 邹江石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635-1645,共11页
两系法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是中国独创的两系法杂交稻育种中形成的品种,是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完成第一步目标的标志性品种,是继三系杂交稻汕优63之后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稻,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两优培九的育种实践经历了艰苦曲折的科... 两系法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是中国独创的两系法杂交稻育种中形成的品种,是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完成第一步目标的标志性品种,是继三系杂交稻汕优63之后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稻,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两优培九的育种实践经历了艰苦曲折的科研攻关和推广过程。最初是尝试通过化学杀雄制种的方法利用典型籼粳杂种的优势,在亚优2号的育种实践失败后,技术路线调整为通过光温敏两系法将部分亚种间杂种优势与江淮生态区的水稻理想株型相结合,克服杂交稻结实率不高、不稳等弱点,达到高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广泛并能安全制种的目标。通过分析多个水稻光温敏不育系与不同生态型父本配组的杂种F1的性状表现,确定以带有1/4爪哇稻亲缘的培矮64S为重点母本,选择优势生态群中的合适类型父本重点配组,避开生育期超长和植株偏高等障碍性问题,并根据江淮流域一季稻区的常年气候特点进行生态育种。通过大量筛选,育成两优培九,达到遗传、形态和功能"三优"的统一,将优质、超高产、多抗性状聚集于一体。通过对培矮64S育性转换、开花授粉有危害的高温、低温指标的研究和对各生态区常年气候中出现这些温度频率的分析,提出适宜制种区域和相应的父母本安全抽穗期。研究培矮64S育性转换的植株温度指标,提出遭遇低温危害时"以水调温"的制种纯度保障技术。通过对两优培九的生物学特性和适宜生长条件的研究,提出适宜种植区、各种植区的适宜齐穗期和主要种植方式的播栽期等生产指导性指标,分析生产上可能发生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和解决对策,研发提高结实率及其稳定性的栽培技术。通过配套生产技术的系统研究和应用,两优培九在南方稻区多年大面积成功种植。通过全程回顾育种战略的形成、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品种培育和核心配套技术的研发及示范推广过程,论述了两优培九育成和大面积应用的意义;补充了水稻理想株型中的茎秆分布性状,提出"渔叉型"茎秆分布的概念;认为可以利用籼粳米质性状的互补选择各种适口性的稻米;大面积成功推广一个品种,尤其要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前瞻性地研究品种的最适生长条件,然后根据各地的气候条件规划最适种植区,并制定相应的最优栽培措施,还要储备可能发生问题的预防措施和解决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优培九 两系法杂交稻 育种 株型 稻米品质
下载PDF
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穗增重特性及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被引量:5
19
作者 吕川根 胡凝 +1 位作者 相国根 姚克敏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54-458,共5页
在南京分期播种分析了两系法杂交籼稻两优培九的穗增重特性及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两优培九的穗终极质量为5.17—5.64g,为重穗型杂交稻;4月30日和5月10日播种,穗增重速率由快变慢出现的时间较迟,穗重的快速增加期长达19.1~25.5d... 在南京分期播种分析了两系法杂交籼稻两优培九的穗增重特性及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两优培九的穗终极质量为5.17—5.64g,为重穗型杂交稻;4月30日和5月10日播种,穗增重速率由快变慢出现的时间较迟,穗重的快速增加期长达19.1~25.5d,比其他播期长8.3~10.6d。穗增重需要的总天数与生长期平均温度显著正相关,穗生长期平均温度低,则总生长时间缩短。穗重周增量与平均温度及最低温度显著正相关,而与温度日较差呈显著负相关。以4月30日至5月10日播种对两优培九穗重较有利,穗增重速率下降时间较迟,能保持较长的活跃增重期,最终能达到较高的穗重。对于迟播的两优培九,在栽培管理上尤其要注意延迟后期的生理衰老,以延长活跃增重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系法杂交稻 两优培九 生长 Richards生长分析 气象因子
下载PDF
两优培九结实期植株体内细胞分裂素与叶片衰老的关系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志琴 仇明 +2 位作者 桑大志 杨建昌 朱庆森 《江苏农学院学报》 CSCD 2003年第4期54-57,共4页
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结实前、中期根系伤流液和叶片中的玉米素(Z)和玉米素核苷(ZR)含量与其父本扬稻6号无明显差异,但显著高于三系杂交稻汕优63;在灌浆后期,两者含量明显低于汕优63和扬稻6号。根伤流液和叶片中的Z+ZR含量与叶片叶绿素含... 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结实前、中期根系伤流液和叶片中的玉米素(Z)和玉米素核苷(ZR)含量与其父本扬稻6号无明显差异,但显著高于三系杂交稻汕优63;在灌浆后期,两者含量明显低于汕优63和扬稻6号。根伤流液和叶片中的Z+ZR含量与叶片叶绿素含量密切相关(r=0.88-0.93),表明植株早衰与根和叶片中较低的细胞分裂素有关。灌浆中、后期叶面喷施10-6mol·L-1的Z可明显提高两优培九叶片中Z+ZR的含量,延缓衰老并能提高结实率和粒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两优培九品种 结实期 植株 细胞分裂素 叶片衰老 根伤流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