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1篇文章
< 1 2 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veloping people's livelihood: construction of life style in visual threshold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1
作者 左雪松 夏道玉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83-86,共4页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树立与落实,作为发展民生重要内容之一的生活方式建构已经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课题突出地摆在世人面前。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探讨科学发展观与生活方式建构的辩证关系,指出科学发展观为生活方式建构指明方向,生活...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树立与落实,作为发展民生重要内容之一的生活方式建构已经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课题突出地摆在世人面前。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探讨科学发展观与生活方式建构的辩证关系,指出科学发展观为生活方式建构指明方向,生活方式建构是科学发展观树立与落实的保证。在此基础上,挖掘生活方式建构的科学内涵,在科学发展观的视域中探寻生活方式建构的民生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民生 生活方式 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 统筹兼顾 和谐社会
下载PDF
美丽中国建设的四重愿景与实践进路
2
作者 刘海霞 李晓嫚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使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要义,美丽中国建设包含实现自然生态美、人文社会美、生态法治美和地球生命美的四重愿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 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使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要义,美丽中国建设包含实现自然生态美、人文社会美、生态法治美和地球生命美的四重愿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要在深入理解美丽中国建设四重愿景的基础上,多管齐下、多路并进,重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推进生态法治建设,全面推进绿色发展,主动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如期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中国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以人民为中心 生态治理 绿色发展
下载PDF
患寡尤患不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如何影响村民社会交往? 被引量:1
3
作者 董宣宣 耿鹏鹏 《世界农业》 CSSCI 2024年第3期113-127,共15页
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重要的社会问题。实现公平享益是村民和谐、村庄善治的重要基础。农村集体经济的产权性质决定了其可以诱导“效率导向下的公平实现”,从而成为维护村庄经济社会交往秩序的基础性力量。本文构建“农村集... 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重要的社会问题。实现公平享益是村民和谐、村庄善治的重要基础。农村集体经济的产权性质决定了其可以诱导“效率导向下的公平实现”,从而成为维护村庄经济社会交往秩序的基础性力量。本文构建“农村集体经济—共同富裕—农民社会交往”的分析框架,揭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以维护村社和谐、密切村民交往的实现逻辑,阐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社会效应。利用中国农村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估计结果表明,村庄集体经济发展将激励村社农民开展密切的社交活动和人情往来,维护村民和谐,促进村庄善治。机理分析发现,集体经济发展有助于实现村社成员收入公平,实现农村共同富裕,从而构建起村社和谐稳定的经济享益基础与分配格局。进一步证据表明,集体经济发展不仅有助于实现村社成员增收和享益公平,实现农村共同富裕,构建起村社和谐稳定的经济享益基础与分配格局,而且能够繁荣村社志愿服务和组织参与,协调治理体系,保障村社和谐稳定。本文强调,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不仅能够实现共同富裕,而且能够促进村庄善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集体经济 共同富裕 村庄社会交往 社会和谐 乡村善治
下载PDF
协作式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4
作者 黄佳鹏 《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6期49-58,共10页
改善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大战略任务的内在需要。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无法简化为单一行政替代或市场化运行,而是高度内嵌于乡村社会,需要激发村庄社会活力。通过访谈法和参与观察... 改善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大战略任务的内在需要。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无法简化为单一行政替代或市场化运行,而是高度内嵌于乡村社会,需要激发村庄社会活力。通过访谈法和参与观察进行资料收集,利用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基于Z省东部X镇“物业管家”环境治理个案经验的过程分析,研究发现协作式治理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实践中可有效串联地方政府、市场主体与村级组织等多方主体,经由主体下沉与责任实体化、行政引领与捆绑式考核以及项目经营与预期式发展等实践机制,搭建了责任边界清晰、利益共享与公私兼具的新型治理模式。在协作式治理模式下,通过自上而下有限资源的撬动,强化多元资源整合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的主体性和治理效能感,不仅可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成本-收益”最优化治理目标,且有助于形塑村庄公共性,实现乡村善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人居环境 协作治理 行政化 市场化 乡村善治 和美乡村
下载PDF
人民城市理念下的环境治理研究——以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为例
5
作者 杜欢政 聂雨晴 陆莎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47-59,共13页
人民城市理念完美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道路的内核,把坚持人民至上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的全过程和各领域,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提供价值导向和实践指引。基于“... 人民城市理念完美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道路的内核,把坚持人民至上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的全过程和各领域,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提供价值导向和实践指引。基于“理念—行为—反馈”的研究框架,在城市治理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落实人民城市理念需要把握的内外驱动力和内外反馈机制。通过透视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过程,人民城市理念在指导具体的环境治理实践时仍面临内外力驱动不足,群体形塑效应呈现“被动选择”的困境。对此,以微知著,环境治理需要持续以人民城市理念为指引,通过完善基本保障以汇聚民力,提升智慧化水平以满足民需,深化全周期管理以惠及民生,构建共治格局以凝聚民心等外在保障和内在激励入手,从而推动城市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民城市理念 环境治理 垃圾分类
下载PDF
从业主维权刍议中国城市社区管治重构 被引量:17
6
作者 李立勋 温锋华 许学强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2-75,67,共5页
透过频繁发生的城市社区业主维权现象,从城市社会学的社区管治理论视角分析在房地产"后开发阶段"业主维权之特征和动因,探讨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房地产开发中各种利益群体空间冲突的内在机制和缓解冲突的途径。研究表明,在转... 透过频繁发生的城市社区业主维权现象,从城市社会学的社区管治理论视角分析在房地产"后开发阶段"业主维权之特征和动因,探讨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房地产开发中各种利益群体空间冲突的内在机制和缓解冲突的途径。研究表明,在转型期,城市社区业主维权特征表现出新的特征;业主维权是宏观社会背景、行业性质、市场机制和政府角色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业主民主权利意识的逐渐增强,市民社会在城市中产阶级社区中逐渐成为一股社区管治的重要力量,这将为基于社会公平和空间公正的社区基层自治模式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政府与开发商应重视市民社会在房地产"后开发阶段"的角色。最后,文章提出维护城市社区的业主利益、推动和谐社区建设的根本在于社区治理中空间权力体系的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业主维权 社区管治 市民社会 社会公平 和谐社区
下载PDF
民生论 被引量:27
7
作者 邓伟志 卜佳慧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15,共11页
民生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基。近年来,中国政府和许多社会团体在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可是,由于在认识论上缺乏辩证法,往往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建议政府职能进一步向民生政府的方向转变,把社会还给社会。... 民生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基。近年来,中国政府和许多社会团体在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可是,由于在认识论上缺乏辩证法,往往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建议政府职能进一步向民生政府的方向转变,把社会还给社会。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准备迎接"以社会建设为中心"这一顺乎时代潮流的大趋势。民生研究是学术研究的生长点,学术界应当把对民生问题的研究当作"学"字第一号的大课题,从而为民生问题献计献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生问题 政府职能 和谐社会
下载PDF
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论纲 被引量:31
8
作者 郎友兴 汪锦军 徐东涛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6-70,33,共6页
社会管理是一个颇有中国特色的概念。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社会管理的根本目标是建立一个开放、自由、民主、公平、平等、和谐的社会,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 社会管理是一个颇有中国特色的概念。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社会管理的根本目标是建立一个开放、自由、民主、公平、平等、和谐的社会,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工作。本文属于一个框架性的研究,主要对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的历程、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理念与目标、方向与路径、创新的基础与重点等基础性问题作一个的探索性的分析,以期成为总结与研究各地创新经验的分析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管理体制 和谐社会 社会建设 地方政府 社会组织
下载PDF
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政府能力建设 被引量:24
9
作者 彭向刚 张世杰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4-50,共7页
政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政府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政府职能的实现程度。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加强政府能力建设,提高政府在社会政策、社会资源汲取、社会整合、社会利益平衡、社会控制、... 政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政府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政府职能的实现程度。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加强政府能力建设,提高政府在社会政策、社会资源汲取、社会整合、社会利益平衡、社会控制、公共服务、依法行政和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转变和优化管理方式,健全和完善运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政府能力建设 政府治理
下载PDF
国家审计推动国家良治之现状调查与路径选择 被引量:4
10
作者 申富平 王砚书 +1 位作者 董丽英 郭颖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9-103,共5页
在推动国家良治的进程中,国家审计发挥作用的路径有四:一是针对国家治理所依赖的经济基础进行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二是针对国家治理效果进行的"绩效审计";三是针对国家治理掌权者所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quo... 在推动国家良治的进程中,国家审计发挥作用的路径有四:一是针对国家治理所依赖的经济基础进行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二是针对国家治理效果进行的"绩效审计";三是针对国家治理掌权者所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四是前三种路径的拔高、升华和统一终点,即为实现推动社会进步和构建和谐社会最终达到国家良治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责任审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审计 国家良治 绩效审计 社会责任审计 审计监督 廉洁行政 政府效能 和谐社会
下载PDF
群众性体育健身社团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困境与发展探讨——基于对广东省粤东、粤西5城市调查的思考 被引量:6
11
作者 徐凤琴 黄彦军 周进国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0-23,共4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府职能的转换,民间力量不断壮大,社团组织迅速发展。但大量应运而生的群众性体育健身社团并未引起政府和体育学术界的充分注意。以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为主要方法,通过对广东省粤东、粤西5个城市部分群众性体育健身...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府职能的转换,民间力量不断壮大,社团组织迅速发展。但大量应运而生的群众性体育健身社团并未引起政府和体育学术界的充分注意。以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为主要方法,通过对广东省粤东、粤西5个城市部分群众性体育健身社团的调查,阐述了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分析了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发展群众性体育健身社团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众性体育健身社团 和谐社会 困境 出路
下载PDF
从构建和谐社会看建立新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被引量:27
12
作者 陈成文 许一波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9-44,共6页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建立新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有利于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保护弱势群体利益,体现社会公平;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有利于...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建立新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有利于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保护弱势群体利益,体现社会公平;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有利于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新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应由贫困性社会救助、灾害性社会救助、疾病性社会救助和互助性社会救助四个方面构成。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建立新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就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如建立统一的社会救助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全面推进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单项救助工作;加快农村社会救助的立法;建立资源供给系统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新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弱势群体利益
下载PDF
论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弱势群体保护与政府责任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杨思斌 吕世伦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7-81,共5页
加强弱势群体保护在构建社会和谐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已经初步建立弱势群体保护的法律制度,但是在弱势群体保护中也存在法律的规定过于原则,适用对象狭窄,社会保障权利缺失,法律实施薄弱等问题。弱势群体保护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目... 加强弱势群体保护在构建社会和谐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已经初步建立弱势群体保护的法律制度,但是在弱势群体保护中也存在法律的规定过于原则,适用对象狭窄,社会保障权利缺失,法律实施薄弱等问题。弱势群体保护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加强弱势群体保护,需要树立弱势群体保护新理念,贯彻平等原则和倾斜保护的原则,构建完善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健全权利救济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弱势群体 政府责任
下载PDF
中国民生科技发展:必要、挑战与应对 被引量:10
14
作者 孔凡瑜 周柏春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0-33,共4页
民生科技是民生系统的重要基点,其发展的程度与质量直接关涉着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福祉的提升。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民众生活的关系日益紧密,处理好科技发展与民生的关系则是民之幸。当前,我国民生科技发展... 民生科技是民生系统的重要基点,其发展的程度与质量直接关涉着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福祉的提升。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民众生活的关系日益紧密,处理好科技发展与民生的关系则是民之幸。当前,我国民生科技发展才刚刚起步,在理论支撑、保障措施、依托力量、评价机制上还多有不足,这也阻碍了民生科技发展的质量和速度。为此,必须给以充分重视和关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生科技 政府 和谐社会
下载PDF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以人为本”的法治精神 被引量:9
15
作者 吕世伦 高中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8-97,共10页
和谐社会应当是建立在物质文明不断发展之上的社会,应当是把“以人为本”作为终极性价值关怀的社会,应当是以民主与法治为制度基石的社会;此三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缺一不可。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中国执政党的政... 和谐社会应当是建立在物质文明不断发展之上的社会,应当是把“以人为本”作为终极性价值关怀的社会,应当是以民主与法治为制度基石的社会;此三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缺一不可。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中国执政党的政治道德责任,又是一种可欲亦可求的社会发展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 法治 制度保障
下载PDF
论人居安全及其构建 被引量:10
16
作者 鲍文 陈国阶 《科技与管理》 CSSCI 2008年第6期4-6,共3页
汶川大地震不仅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灾后恢复和重建把人居安全作为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但对于什么是人居安全,如何实现人居安全,尚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足... 汶川大地震不仅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灾后恢复和重建把人居安全作为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但对于什么是人居安全,如何实现人居安全,尚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足。为此,我们对人居安全涵义及构建方略进行了探讨,以期对人居安全的关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安全 以人为本 和谐社会
下载PDF
政通才能人和:服务型政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被引量:4
17
作者 虞崇胜 郑迎春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21,共5页
和谐社会是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融洽的社会。服务型政府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政通才能人和,建设与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是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融洽的社会。服务型政府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政通才能人和,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服务型政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而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就需要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调整政府与公民、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通人和 服务型政府 和谐社会
下载PDF
“风险社会”保险业的功能定位 被引量:7
18
作者 魏华林 皮曙初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474-479,共6页
人们对于保险的认识已从最初将其作为一种风险分散的技术层面,上升到将其作为一种经济金融制度的制度层面,并最终升华至社会安全与和谐战略的哲学层面。传统的保险研究较多地从微观主体的效率和福利贡献出发,因而越来越远离了其"... 人们对于保险的认识已从最初将其作为一种风险分散的技术层面,上升到将其作为一种经济金融制度的制度层面,并最终升华至社会安全与和谐战略的哲学层面。传统的保险研究较多地从微观主体的效率和福利贡献出发,因而越来越远离了其"控制风险"的本质。随着人们从对"风险社会"性质认识到"和谐社会"构建思路的日渐明晰,我们在发展经济和控制风险的双重任务面前,还原保险业的本质功能,认清时代特征下保险业的"社会效用",将有利于认识在风险管理中政府的职责和未来保险业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社会 和谐社会 保险功能 控制风险
下载PDF
民生问题与政府“善治”——构建和谐社会的分析视角 被引量:9
19
作者 赵华兴 周敏凯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2008年第1期39-45,共7页
民生问题关乎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的改善,关乎社会的和谐安定。本文立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分析了民生问题在当前我国政治生活中的极其重要性,着力从政府治理过程中的政府决策、政府行政、政府职能转变与公共管理体制三个方面分析了... 民生问题关乎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的改善,关乎社会的和谐安定。本文立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分析了民生问题在当前我国政治生活中的极其重要性,着力从政府治理过程中的政府决策、政府行政、政府职能转变与公共管理体制三个方面分析了导致民生问题加剧的重要原因,然后集中探讨了改善政府治理化解民生难题的基本思路,提出了建设"公意—责任—服务—法治"型政府的新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生问题 和谐社会 政府改革 善治
下载PDF
公共图书馆在和谐社会如何为弱势群体服务 被引量:15
20
作者 郭淼 汪宇彤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06年第1期12-14,共3页
论述了关注弱势群体对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图书馆在和谐社会中为弱势群体服务的必要性,进一步阐述了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图书馆 和谐社会 弱势群体 未成年人 下岗职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