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General Analysis of Lu Xun’s Short Stories
1
作者 GUO Yu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9年第8期321-328,共8页
Father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Lu Xun,is the first writer to use the vernacular to write fiction.In his short stories,he exposes the crimes of feudalism and describes the plight of the peasants,who have been econ... Father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Lu Xun,is the first writer to use the vernacular to write fiction.In his short stories,he exposes the crimes of feudalism and describes the plight of the peasants,who have been economically exploited and spiritually enslaved.He also depicts the fate of the intellectuals who struggle in the intense social contradictions.His fiction ha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Lu Xun has created almost all the new forms for Chinese new literature,and enjoys the most prominent status in the Chinese literary development in the 20th century.His writings reflect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 the literary reform since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 xun’s short STORIES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THEME structure style ACHIEVEMENTS
下载PDF
Lu Xun's Classical-Style Poetry and the 1911 Revolution 被引量:1
2
作者 Jon Eugene von Kowallis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2年第3期317-336,共20页
The extent of Lu Xun's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cause of the revolutionists who worked to bring about the 1911 Revolution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debate among scholars ever since the year after his death when his brot... The extent of Lu Xun's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cause of the revolutionists who worked to bring about the 1911 Revolution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debate among scholars ever since the year after his death when his brother Zhou Zuoren emphatically denied his membership in the Guangfu Hui. The scholars who think he did join (an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at revolutionary organization rely on attributions to Lu Xun by third parties who conversed with him late in his life, but Lu Xun never actually addressed this question in his written or published works and, despite his student-teacher relationship with Zhang Taiyan (and therefore by inference the Tokyo and Zhejiang branches of the Guangfu Hui), no one has ever brought forth archival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claim of his membership. Here I will examine the classical-style poetry Lu Xun wrote before and after the event in order to gauge through first-hand evidence his disposition toward the Republican revolution and the historic transition it signaled for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 xun lu xun's classical-style poetry Guangfu Hui TongmengHui 1911 Revolution Zhang Taiyan
原文传递
当代中国的文言与白话 被引量:18
3
作者 陈平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6-18,共3页
什么是文言,什么是白话,二者界限何在,能否互相跨越,曾是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重要话题。该文站在新世纪的高度,审视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思想文化的进程,揭示文言重新崛起的原因:一时代学风的转移,中国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的顺利推广等... 什么是文言,什么是白话,二者界限何在,能否互相跨越,曾是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重要话题。该文站在新世纪的高度,审视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思想文化的进程,揭示文言重新崛起的原因:一时代学风的转移,中国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的顺利推广等,同时对高考作文《赤兔之死》以及新时代文言写作的主要特征,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言 白话 胡适 鲁迅 学风
下载PDF
鲁迅翻译观的嬗变 被引量:6
4
作者 朱红梅 《学术探索》 CSSCI 2012年第8期125-129,共5页
业内对鲁迅翻译的研究大多聚焦在他的"硬译"风格和异化理论。然而纵观鲁迅的翻译生涯,可知鲁迅的翻译观经历了曲折的流变过程,从编译、意译,到直译乃至"硬译",最终他强调应视受众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每次... 业内对鲁迅翻译的研究大多聚焦在他的"硬译"风格和异化理论。然而纵观鲁迅的翻译生涯,可知鲁迅的翻译观经历了曲折的流变过程,从编译、意译,到直译乃至"硬译",最终他强调应视受众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每次流变都揭示了鲁迅在思想上的转变和对中西文化与文学的重新思考。本文缕析鲁迅翻译观的发展脉络,梳理他翻译策略的变迁,描画了鲁迅作为一个建构新文化的现代主义者和备受争议的翻译家的本真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翻译理论 硬译 直译
下载PDF
鲁迅影像及他者想象性建构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宗刚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4,共14页
作为中国现代作家的鲁迅,其身份经历了由晚清子民到民国国民的转变,由此身份转变带来的影像,自然也就打上了深刻的社会烙印。在其具体文本的传播过程中,文学家的鲁迅影像得到了凸显,这使得人们在对鲁迅影像想象性建构时,对其胡须、头发... 作为中国现代作家的鲁迅,其身份经历了由晚清子民到民国国民的转变,由此身份转变带来的影像,自然也就打上了深刻的社会烙印。在其具体文本的传播过程中,文学家的鲁迅影像得到了凸显,这使得人们在对鲁迅影像想象性建构时,对其胡须、头发、眼睛等予以思想上的对象化,即便鲁迅的矮小身材,也通过与其深邃思想的对比,成为反衬鲁迅影像的重要方式。鲁迅影像在民国时期得以确立和传播,与民国教育体制有着紧密的关系。鲁迅对自我影像的有意识建构,使他得以完成自我超越,确立和张扬了人的主体性,凸显出了已经醒来者的真影像,表现了富有个性的"真的人"那种毫不妥协的战斗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教育体制 鲁迅 影像 西式制服
下载PDF
论鲁迅杂文的后现代风格 被引量:4
6
作者 阮波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0-93,112,共5页
本文运用苏珊·桑塔格关于罗兰·巴特现代主义的经典论述与鲁迅的写作相类比,解析鲁迅杂文的后现代风格。鲁迅本人不是后现代主义者,但从内容到形式的后现代主义元素的显现,尤其在他晚期杂文中表现出来的横空出世的创造力--文... 本文运用苏珊·桑塔格关于罗兰·巴特现代主义的经典论述与鲁迅的写作相类比,解析鲁迅杂文的后现代风格。鲁迅本人不是后现代主义者,但从内容到形式的后现代主义元素的显现,尤其在他晚期杂文中表现出来的横空出世的创造力--文体的自由紧凑、语言的张力、思想公开、个性化细节,与那种"异常绝望虚空的况味",一以贯之地出现在他不同时期的文字中,隐隐散发着一种高贵的消极美。所有这些后来被视为后现代写作的特质,已然深入浅出地体现在鲁迅杂文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杂文 后现代 文体 语言 思想
下载PDF
鲁迅风格一解:“解剖台的文学”——兼探鲁迅之“刀笔”的文化根由 被引量:4
7
作者 詹志和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12,112,共5页
鲁迅自述最初做小说的两个凭借乃是“百十来本外国小说”和“一点医学常识”。关于“外国小说”对鲁迅的影响,在鲁迅研究中论者甚众,而“医学常识”的意义则罕有人深入探究。本文联系鲁迅与“医学解剖学”的特殊关系,探究其作品表现出... 鲁迅自述最初做小说的两个凭借乃是“百十来本外国小说”和“一点医学常识”。关于“外国小说”对鲁迅的影响,在鲁迅研究中论者甚众,而“医学常识”的意义则罕有人深入探究。本文联系鲁迅与“医学解剖学”的特殊关系,探究其作品表现出来的“解剖台的文学”征象,从而在鲁迅的“文学”与“医学”之间寻求具有“跨学科”意义的事实联系,并揭示这种联系所折射的“五四”文学的新文化精神,辩诬鲁迅的论敌加给他的“绍兴师爷”的贬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艺术风格 形象思维 医学解剖学
下载PDF
从讽刺到反讽——莫言对鲁迅创作手法和观念的继承与发展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洪岳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6-43,共8页
整体观之,鲁迅是以讽刺来营构其艺术大厦的,其小说特别是杂文的一个重要手法是讽刺,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其一,对于那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Q、祥林嫂、孔乙己们,鲁迅是以表面冷静实则充满温暖地进行"热讽"的;其二... 整体观之,鲁迅是以讽刺来营构其艺术大厦的,其小说特别是杂文的一个重要手法是讽刺,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其一,对于那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Q、祥林嫂、孔乙己们,鲁迅是以表面冷静实则充满温暖地进行"热讽"的;其二,对那些专制暴君及其帮忙帮闲的文人,予以无情的冷嘲;其三,对于自我,抱持一定的反讽态度。莫言的文学创作与鲁迅有着一种内在的联系,又是对后者独具一格的继承与发展。他借鉴了鲁迅对自我、历史、人性和时代的反思批判精神,又发挥了自己的优长,并根据所置身的时代和社会的特点,大量地、高频地、高超地运用和创造了许多从手法、修辞、审美来说称得上是反讽的作品。莫言往往借助荒诞空灵、汪洋恣肆的意象和想象,吸收民间文学和文化资源,特别结合了自嘲,以其来自于生命体验而凝练成的反讽,喜剧化地进行各种滑稽叙述实验,最后营构了自己的高密东北乡奇异虚幻、充满魔幻色彩的小说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鲁迅 文学手法 讽刺 反讽
下载PDF
鲁迅的“魏晋文章”与章太炎——论鲁迅思维与文风的形成之二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晓初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1-115,共5页
鲁迅"魏晋文章"风格的形成,源于他早年在越地对"魏晋文章"的喜爱。章太炎则提升了他对"魏晋文章"的自觉,并以一种既严密锋利又博大深厚的文风,影响到鲁迅对于"魏晋文章"的传承与发扬。
关键词 鲁迅 “魏晋文章” 章太炎 文风
下载PDF
论鲁迅小说的非常规修辞艺术 被引量:3
10
作者 于宝娟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56-160,共5页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与《彷徨》是一部"语言的艺术作品"。作为语言艺术大师,鲁迅非常重视修辞,非常善于修辞。他的小说内蕴着伟大的精神、广播的知识和真知灼见,同时又体现了高超的修辞技巧和独特的语言风格。这主要体现在:...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与《彷徨》是一部"语言的艺术作品"。作为语言艺术大师,鲁迅非常重视修辞,非常善于修辞。他的小说内蕴着伟大的精神、广播的知识和真知灼见,同时又体现了高超的修辞技巧和独特的语言风格。这主要体现在:丰富独创的辞格运用;古朴凝练的短句艺术;多彩精湛的语言变异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修辞 非常规修辞
下载PDF
鲁迅:颠覆既有文体形式的文体家 被引量:2
11
作者 高旭东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13-116,128,共4页
鲁迅作为艺术家的伟大,在于他试图自由地表现自己的艺术个性以突破传统文体的束缚,在颠覆既有文体的同时寻找更适合自己艺术个性的形式,从而建构属于自己的文体世界。而在对传统文体的颠覆中,鲁迅的文体又经常是以杂糅的形式出现,鲁迅... 鲁迅作为艺术家的伟大,在于他试图自由地表现自己的艺术个性以突破传统文体的束缚,在颠覆既有文体的同时寻找更适合自己艺术个性的形式,从而建构属于自己的文体世界。而在对传统文体的颠覆中,鲁迅的文体又经常是以杂糅的形式出现,鲁迅杂文集中就既有小说、散文诗、散文、论文,也有狭义的杂文。迄今为止,尚未有一部为鲁迅作品进行全面文体分类的全集,由于鲁迅文体的杂揉性也使这种分类具有巨大的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文体 颠覆 杂糅 艺术个性
下载PDF
鲁迅和嵇康:越文化的同源同质同格 被引量:2
12
作者 牟伯永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9-206,共8页
鲁迅与嵇康是不同时代的两位文化人物,但由于相同的文化传统——越文化的浸染,使他们在精神品格、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和艺术追求等方面表现出许多趋同性;究其原因,乃区域环境中固有的文化思想精髓通过文化的传承和民间的积淀影响产生作... 鲁迅与嵇康是不同时代的两位文化人物,但由于相同的文化传统——越文化的浸染,使他们在精神品格、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和艺术追求等方面表现出许多趋同性;究其原因,乃区域环境中固有的文化思想精髓通过文化的传承和民间的积淀影响产生作用。鲁迅对先哲的有意追摹,使其得以承续先贤又超越先贤,成为现代中国最卓著的反封建反传统的思想革命的斗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嵇康 气质与文风 同源性
下载PDF
鲁迅与周作人新诗比较 被引量:2
13
作者 章永林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3-77,共5页
周氏兄弟都积极地从事过新诗的创作,都为草创期的"五四"诗坛做出了不易的贡献。二人新诗创作数量虽不多,时间也不长,但却引领了新诗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鲁迅 周作人 诗性守望 诗风追寻
下载PDF
“杂感家”鲁迅自我形象的轨迹——从鲁迅杂感文体意识说起 被引量:3
14
作者 毕绪龙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5-59,共5页
作家自编文集往往能够体现自己的创作特色和文体风格,更重要的是暗含了自己文字努力的向度及其自我主体形象。鲁迅在1925、1926年编辑《热风》、《华盖集》、《坟》,对自己以前的文字究竟编到哪个集子中做出了复杂的思考,而这样的编辑... 作家自编文集往往能够体现自己的创作特色和文体风格,更重要的是暗含了自己文字努力的向度及其自我主体形象。鲁迅在1925、1926年编辑《热风》、《华盖集》、《坟》,对自己以前的文字究竟编到哪个集子中做出了复杂的思考,而这样的编辑过程既体现了他自觉的杂感文体意识,更重要的是透露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反思自我、建构主体自我、塑造自我形象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文体研究 自我形象
下载PDF
鲁艺的新音乐教育与新音乐风格 被引量:5
15
作者 白玮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25-28,共4页
鲁迅艺术学院(以下简称“鲁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立的第一所培养艺术人才、艺术管理干部的院校,由此在中国艺术教育史上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鲁艺的教育实践不但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而... 鲁迅艺术学院(以下简称“鲁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立的第一所培养艺术人才、艺术管理干部的院校,由此在中国艺术教育史上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鲁艺的教育实践不但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且为新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文化积淀。鲁艺在音乐教育方面不断创新教育体系,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音乐风格,以及在培育人方面所作的有益探索,都为我们今天继续从事高等音乐艺术教育的人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成功教育实践与教育创新的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艺术学院 音乐教育 音乐风格 育人精神 教育创新 素质教育
下载PDF
鲁迅的序跋文体及其文学批评 被引量:2
16
作者 毕绪龙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7-82,共6页
序跋文章在鲁迅的文体中占有一定数量。这些为自己的创作、译作和别人的创作、译作的序跋文中包含着鲁迅评骘文学作品、阐发文学观念的特色和重要思想,而且形成了独特的文体特征。
关键词 鲁迅 文体研究 文学批评
下载PDF
“反叛—抗世”型生命范式“批判—解构”型话语形式——青年鲁迅的精神建构之一 被引量:2
17
作者 彭小燕 《云梦学刊》 2006年第5期95-99,共5页
青年鲁迅对“摩罗”精神的呼吁乃是对一种“反叛抗世”型生命存在范式的摄取,鲁迅冀望以这一生命范式去建立起自我生命与现实世界的创造性联系,去创造自我生命存在的独立价值。青年鲁迅所向往的“反叛抗世”型生命范式正是被儒家正统文... 青年鲁迅对“摩罗”精神的呼吁乃是对一种“反叛抗世”型生命存在范式的摄取,鲁迅冀望以这一生命范式去建立起自我生命与现实世界的创造性联系,去创造自我生命存在的独立价值。青年鲁迅所向往的“反叛抗世”型生命范式正是被儒家正统文化长期压抑的“异质”生命力量。与“反叛抗世”的生命范式相联,青年鲁迅拥有一种藉“批判解构”而“肯定建构”的话语形式,而发现青年鲁迅的这一话语形式其意义在于:它启示我们在研究鲁迅后来的思想和创作时,应当透过他的“批判解构”话语而发现其背后蕴含的理想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鲁迅 “反叛抗世”型生命范式 “批判解构”型话语形式
下载PDF
鲁迅和嵇康:越文化人格的同源性认知 被引量:1
18
作者 牟伯永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25-28,共4页
鲁迅与嵇康是不同时代的两位文化人物,但由于相同的文化传统———越文化的浸染,使他们在精神品格、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和艺术追求等方面表现出许多趋同性;究其原因,乃区域环境中固有的文化思想精髓通过文化的传承和民间的积淀影响产生... 鲁迅与嵇康是不同时代的两位文化人物,但由于相同的文化传统———越文化的浸染,使他们在精神品格、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和艺术追求等方面表现出许多趋同性;究其原因,乃区域环境中固有的文化思想精髓通过文化的传承和民间的积淀影响产生作用。鲁迅对先哲的有意追摹,使其得以承续先贤又超越先贤,成为现代中国最卓著的反封建反传统的思想革命的斗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嵇康 越文化 人格 同源性 气质 文风 精神品格 思维方式 审美趣味
下载PDF
我的学术生涯 被引量:2
19
作者 林非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5年第1期69-74,共6页
回顾这将近半个世纪的思索中间,在学术领域之内所作出的成果,其实也并不很多,起初仅是限于鲁迅研究、现代散文史与散文文体的研究这两个方面,后来又在治学方法、中外文化比较这两个方面,零星地撰写了一些文章,还阐述了有关现代观念的问... 回顾这将近半个世纪的思索中间,在学术领域之内所作出的成果,其实也并不很多,起初仅是限于鲁迅研究、现代散文史与散文文体的研究这两个方面,后来又在治学方法、中外文化比较这两个方面,零星地撰写了一些文章,还阐述了有关现代观念的问题。感谢学术界的朋友们,在不少论文和专著中间加以分析和评述,使我认真学习之后,获得了很多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研究 现代散文史 散文文体研究 治学方法 中外文化比较 现代观念
下载PDF
2008年鲁迅与学术研究述略 被引量:1
20
作者 崔云伟 刘增人 《济宁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15-19,共5页
与作为文学家、思想家的鲁迅研究相比,作为学者的鲁迅研究亟须进行。2008年鲁迅与学术研究主要在四个向度展开:对于"抄袭"公案的考辨、对于《中国小说史略》的批评与指正、对于《汉文学史纲要》的阐发和对于《魏晋风度及文章... 与作为文学家、思想家的鲁迅研究相比,作为学者的鲁迅研究亟须进行。2008年鲁迅与学术研究主要在四个向度展开:对于"抄袭"公案的考辨、对于《中国小说史略》的批评与指正、对于《汉文学史纲要》的阐发和对于《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学术 《中国小说史略》 《汉文学史纲要》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