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职业教育“ZHI”造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
1
作者 周永文 周麟彦 《职业》 2023年第3期18-21,共4页
立足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和“职教20条”,对接区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遵循中职学生发展规律,从“求新、求知”“制作、制造”“智识、智慧”的特色“ZHI”造文化出发,建成基于“三室一平台”的“ZHI”造创新创业实验室,探索以专业为依托... 立足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和“职教20条”,对接区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遵循中职学生发展规律,从“求新、求知”“制作、制造”“智识、智慧”的特色“ZHI”造文化出发,建成基于“三室一平台”的“ZHI”造创新创业实验室,探索以专业为依托,以大师为引领,以双创实验室为平台的中职“智造”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形成可借鉴、可复制的职业教育“智造”型人才培养机制与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hi”造 创新创业 复合型人才培养
下载PDF
古代汉语“何O之V”的构式研究
2
作者 王用源 赵子毅 《现代语文》 2024年第6期41-45,共5页
运用构式理论与韵律语法相关理论,对“何O之V”构式的基本情况进行考察。在该构式中,“何”位于O之前,作定语修饰O;而“之”处于O与V之间,作为衬音无实际意义。“何O之V”作为一个四字格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最终语法化为一个构式。“何... 运用构式理论与韵律语法相关理论,对“何O之V”构式的基本情况进行考察。在该构式中,“何”位于O之前,作定语修饰O;而“之”处于O与V之间,作为衬音无实际意义。“何O之V”作为一个四字格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最终语法化为一个构式。“何O之V”的能产性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顶点,之后逐渐降低;在现代汉语中,它主要在文言等特定历史语境中运用,其他语境中很少出现。同时,该构式具有两种语用功能:委婉表达与强调表达,可以帮助听话者理解说话人的态度与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O之V” 构式 语法化 语用功能
下载PDF
《庄子·内篇》“VP_(1)而VP_(2)”“NP之VP”结构研究
3
作者 黄昌杰 《现代语文》 2024年第1期45-50,共6页
连词“而”是一个高频虚词,当它连接两个动词性词语VP_(1)、VP_(2)时,用法较为复杂。根据两个VP之间的句法语义关系,《庄子·内篇》中的“VP_(1)而VP_(2)”结构可以分析为四种类型:连谓、偏正、联合、紧缩。“NP之VP”结构在《内篇... 连词“而”是一个高频虚词,当它连接两个动词性词语VP_(1)、VP_(2)时,用法较为复杂。根据两个VP之间的句法语义关系,《庄子·内篇》中的“VP_(1)而VP_(2)”结构可以分析为四种类型:连谓、偏正、联合、紧缩。“NP之VP”结构在《内篇》中的出现频率也比较高。结构助词“之”置于主谓结构“NP+VP”中间,形成体词性偏正结构“NP之VP”,相当于现代汉语“NP的VP”。该结构在句法上只能分布于主、宾位;在语义上不具有独立性,是谓语核心动词的论元成分;在语用上具有指称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内篇》 “VP_(1)而VP_(2)” “NP之VP” 连词 “而” 结构助词 “之”
下载PDF
《周易》第三身代词考察 被引量:2
4
作者 赵振兴 李新飞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6-62,共7页
文章考察《周易》中的第三身代词:其、之、厥、彼。“其”、“厥”作领属性定语,“之”、“彼”作宾语;“其”、“厥”处承指位置,“之”、“彼”处非承指位置。“其”、“之”、“厥”基本完成转化为第三身代词,“彼”还没有完成转化... 文章考察《周易》中的第三身代词:其、之、厥、彼。“其”、“厥”作领属性定语,“之”、“彼”作宾语;“其”、“厥”处承指位置,“之”、“彼”处非承指位置。“其”、“之”、“厥”基本完成转化为第三身代词,“彼”还没有完成转化。文章认为,西周末年已经有了只有称代作用,没有指别作用的单纯第三身代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第三身代词 称代
下载PDF
称名关系结构“(被S)称(之)为N1的N2”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敏 曹秀玲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8-39,共12页
"(被S)称(之)为N1的N2"结构通过N1对中心语N2进行二次称谓,"(被)称为N1"降级为内嵌型关系小句对N2进行关系化操作,其中N1多为由专有名词表征的引述语。N1和N2的语义所指关系主要包括相同、属种和相似三类,且N1和N2... "(被S)称(之)为N1的N2"结构通过N1对中心语N2进行二次称谓,"(被)称为N1"降级为内嵌型关系小句对N2进行关系化操作,其中N1多为由专有名词表征的引述语。N1和N2的语义所指关系主要包括相同、属种和相似三类,且N1和N2的位置不能互换。称名关系结构的存在是语言自反性和元话语功能的体现,它通过明确指称、精准传信实现人际互动功能;通过小句降级和背景化实现句际整合和语篇连贯。由于上述特点和作用,称名关系结构与应用文体、议论文体具有较高的适切度。言说动词"称为"构成的小句与认知动词"视为"、动作动词"作为"相比,其系联的名词更容易实现关系化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称名 “称为N1的N2” 元话语 关系化
下载PDF
汉语正反同义构式的认知研究--以“VP之前”与“没有VP之前”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彭懿 张雪莹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7-203,共7页
构式语法与概念整合理论可用于分析以"VP之前"与"没有VP之前"为例的正反同义构式,包括:①"没有VP之前"构式的形成与构式义;②"没有VP之前"构式的生成机制,也就是"VP之前"与"没... 构式语法与概念整合理论可用于分析以"VP之前"与"没有VP之前"为例的正反同义构式,包括:①"没有VP之前"构式的形成与构式义;②"没有VP之前"构式的生成机制,也就是"VP之前"与"没有VP之前"可以互换的认知理据;③正反同义构式语用动机及互换问题。"没有VP之前"是由语义相似的"没有VP"与"VP之前"两个正反结构进行概念整合而成,因此,"没有VP之前"与"VP之前"能够互换;二者的语义和语用功能差异则导致了各自使用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反同义构式 “VP之前” “没有VP之前” 构式语法 概念整合
下载PDF
古韵之幽交涉与今方言子变韵现象音变原理的一致性 被引量:4
7
作者 陈卫恒 《殷都学刊》 2004年第2期102-105,共4页
本文旨在探求古韵之幽两部交涉和现代汉语方言“子变韵”两种语音现象共通的音理基础 ,以此说明古音学原理贯穿时空的普遍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之幽 子尾 子变韵 音理 共通性
下载PDF
出土战国文献中助词“之”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玉金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8-84,共7页
出土战国文献中的助词"之",可用于定中之间、状中之间、中补之间、主谓之间以及主语与介宾之间,其基本功用是充当定语、状语和补语的标志。
关键词 出土战国文献 助词
下载PDF
“一介之使”再辨——兼谈量词“介”的发展 被引量:5
9
作者 胡世文 徐朝红 《云梦学刊》 2007年第2期144-148,共5页
上古汉语“介”有名词和量词两种用法。《史记》“一介之使”是“一个普通的使臣”的意思,“介”为量词,有“微小”的内涵。作“宾方传话人”、“副使”解的名词“介”是与古代聘问制度相关的语词,其内涵随着这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上古汉语“介”有名词和量词两种用法。《史记》“一介之使”是“一个普通的使臣”的意思,“介”为量词,有“微小”的内涵。作“宾方传话人”、“副使”解的名词“介”是与古代聘问制度相关的语词,其内涵随着这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而变化。量词“介”可能来源于名词“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介之使 名词 量词
下载PDF
论《韩非子》中的“之” 被引量:1
10
作者 车淑娅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0-143,共4页
《韩非子》“之”使用频率高,位置灵活,词性多样,用法复杂。其主要用法首先是连词,其次是代词,动词只占一小部分。其复杂性是先秦汉语特征的体现,大量使用含“之”四字格或四音节复音词是孟、庄、荀、韩所代表的先秦政论散文的显著特征... 《韩非子》“之”使用频率高,位置灵活,词性多样,用法复杂。其主要用法首先是连词,其次是代词,动词只占一小部分。其复杂性是先秦汉语特征的体现,大量使用含“之”四字格或四音节复音词是孟、庄、荀、韩所代表的先秦政论散文的显著特征,也为后世留下许多成语和惯用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非子》 “之” 连词 代词 动词
下载PDF
论《论语》中的“殆”以及“对文见义”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蒲清 舟人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86-88,共3页
《论语》中的四个“殆”字 ,都是“危险”“不安”的意义。王引之把其中的两个“殆”字解释为“疑惑” ,这是不妥的。“对文见义”不可滥用。如果应用它 。
关键词 《论语》 “殆” “对文见义” 词义 古代词汇
下载PDF
古汉语“谓·之·名”结构的语义语用考察——兼论“谓·之·名”结构的性质 被引量:2
12
作者 程亚恒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08年第3期173-178,共6页
古汉语中的"谓·之·名"结构是常见的双宾语结构类型之一。该结构用做谓语时,常用于双项NP句,结构中的"之"具有回指、强调和使句子简化凝练的语用价值。文献中"谓·之·名"结构的出现早... 古汉语中的"谓·之·名"结构是常见的双宾语结构类型之一。该结构用做谓语时,常用于双项NP句,结构中的"之"具有回指、强调和使句子简化凝练的语用价值。文献中"谓·之·名"结构的出现早于"谓·之·为(曰)名"结构,因而它不可能是"谓·之·为(曰)名"的省略变式,所以也不是兼语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谓·之·名 语用价值
下载PDF
出土战国文献中“毋”的否定功能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玉金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8-163,192,共6页
否定副词"毋"表示禁止、劝诫。"毋"的否定范围主要是在"毋"字之后,也包括"毋"前的主事主语、受事主语以及原是介词宾语的主题。"毋"的非对比性否定中心可以在其后的谓词上,也可以在&... 否定副词"毋"表示禁止、劝诫。"毋"的否定范围主要是在"毋"字之后,也包括"毋"前的主事主语、受事主语以及原是介词宾语的主题。"毋"的非对比性否定中心可以在其后的谓词上,也可以在"毋"后的宾语、定语、补语、状语上。"毋"的对比性否定中心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用语义成分的非常规配位来表现,二是用平行结构来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战国文献 否定副词
下载PDF
《孟子》与出土文献两则 被引量:3
14
作者 廖名春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0-24,共5页
《孟子·离娄下》"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之第二个"行",当训为"言""说"。此句意为"要依仁义行事,不能只说说而已"。孟子反对的不是"勉强施行仁义",而是只说不做的"... 《孟子·离娄下》"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之第二个"行",当训为"言""说"。此句意为"要依仁义行事,不能只说说而已"。孟子反对的不是"勉强施行仁义",而是只说不做的"假仁假义"。清华简《厚父》第五简"古天降下民……惟曰其助上帝乱下民"与《梁惠王下》引《书》相似,此之"乱(治)下民"即彼之"宠之","宠"读为"用",训为"治"。故赵岐以"宠之"断句,"四方"归下读正确;孙奭、朱熹"宠之四方"断句不能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非行仁义 清华简《厚父》 乱下民 宠之
下载PDF
古代“语”文体的起源与发展——上博简《曹沫之陈》篇题的启示 被引量:16
15
作者 王青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0-37,共8页
"语"是先秦时期常见的一种文体,它出于实录,最早出自史官的"记言",是早于"六经"而出现的。长时期内,"语"文体发展并不成熟,一直到《国语》的结集成书,"语"作为一种文体才完备起来。... "语"是先秦时期常见的一种文体,它出于实录,最早出自史官的"记言",是早于"六经"而出现的。长时期内,"语"文体发展并不成熟,一直到《国语》的结集成书,"语"作为一种文体才完备起来。《国语》主要记君臣之政治得失,这种取向对后代影响很大,形成正史中的"国语家"。"语"在发展分化中,实录性质有所减弱,多少加入了作者的主观意志。诸子书最初多采用"语"体,被称为"百家语"。先秦时期,对文体的界定相当模糊,在"语"这个宽泛的文体里,可以说,"谚语"、"俗语"是其剪裁,"事语"是其流变。近年面世的上博简《曹沫之陈》竹书对于我们认识"语"文体很有启发意义。作为篇题的"陈"字,应该如本字读,不必假"陈"为"阵",以牵强于军阵之意。题为《曹沫之陈》,正是曹沫陈述之语的意思。《曹沫之陈》见证了古代"语"文体的发展演变,是早期"语"文体的一个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 文体 记言 上博简 曹沫之陈
下载PDF
“之所以”的结构、源流及句式 被引量:4
16
作者 严慈 《励耘语言学刊》 2010年第1期22-36,共15页
所谓"之所以"用于句中,其实是结构助词"之2",犹"的",作定语标志,用在领属性偏正词组"N所以"中间——"N之所以",如同"N的所以";而用于句首的"之所以"是指示代词"之1",犹"其",作指示定语,用在名词性"所以"前头,构成... 所谓"之所以"用于句中,其实是结构助词"之2",犹"的",作定语标志,用在领属性偏正词组"N所以"中间——"N之所以",如同"N的所以";而用于句首的"之所以"是指示代词"之1",犹"其",作指示定语,用在名词性"所以"前头,构成指示性偏正词组——"之所以",如同"其所以"。"N之所以"和"之所以"这两种语法结构及其句式,来源于远古,而流传于现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之1 之2 N(之)所以 之所以
下载PDF
《国语》中“NP+之+VP”结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晓英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108-112,共5页
"NP+之+VP"结构是上古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当今对该结构的认识尚有较大分歧。文章以《国语》中的"NP+之+VP"结构为语料详尽地统计、分析了该结构的构成成分和语法功能,以便深化对该结构的认识。
关键词 “NP+之+VP”结构 构成成分 语法功能
下载PDF
《封许之命》缀补及相关问题探研 被引量:11
18
作者 贾连翔 《出土文献》 2020年第3期13-20,159,154,共10页
清华简整理小组新找到了《封许之命》的第四简,根据简文内容,封许之王可确定为周成王,一些前后文的释读也可加以修正。简文出现"册羞折人"语,可知周王实行分封的程序中,一定会有一份册命文献存在。补足后的简文让我们对"... 清华简整理小组新找到了《封许之命》的第四简,根据简文内容,封许之王可确定为周成王,一些前后文的释读也可加以修正。简文出现"册羞折人"语,可知周王实行分封的程序中,一定会有一份册命文献存在。补足后的简文让我们对"命"体文献的结构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在清华简第八、九辑的整理过程中,我们在《治邦之道》简15(新编《治政之道》简58)的校补文字中,发现了与《封许之命》篇题特征相似的字迹,这为理解本篇篇题来源,以及推测书手身份等问题,带来了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许之命》 缀补 册命 篇名 字迹
下载PDF
“为之名”双宾结构在先秦典籍中的发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邝永辉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92-96,共5页
为动类双宾句是"为之名"结构最常见句式,至迟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到战国时期,逐渐向为动状中结构转变。给予类"为之名"句式是典型的双宾语句,春秋中后期用泛义动词"为"表示给予。由于动词"为"... 为动类双宾句是"为之名"结构最常见句式,至迟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到战国时期,逐渐向为动状中结构转变。给予类"为之名"句式是典型的双宾语句,春秋中后期用泛义动词"为"表示给予。由于动词"为"的给予义很模糊,到战国时期,出现的"为之赐"则以"赐"作为"给予"标记。此外,三种新类型的"为之名"准双宾结构也在战国时期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之名 双宾结构 先秦典籍
下载PDF
破解“之乎者也”千古之迷——文言语气词非口语说 被引量:3
20
作者 孟昭连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5-147,共23页
文言体是我国古代书面语的主要形式,在二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承载着古代文明的发展成果,对传统文化的积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按照传统观念与语言学基本理论,文言体既是使用或模仿秦汉词汇和语法而写成的,作为其明显标志的"之... 文言体是我国古代书面语的主要形式,在二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承载着古代文明的发展成果,对传统文化的积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按照传统观念与语言学基本理论,文言体既是使用或模仿秦汉词汇和语法而写成的,作为其明显标志的"之乎者也"一类文言语气词,理应是古代口语词汇。但经过对历代有关论述的推理分析,可以得出一个出人意料的结论:"之乎者也"并非古代口语词汇,而是人为创造的一种书面语符号,兼具断句和提示语气的功能;当唐宋之后的口语中出现了白话语气词之后,它才逐渐作为现代意义上的语气词使用于书面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之乎者也 标点符号 语气词 口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