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Background of Regional Lead Isotopic Composition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Lower and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Neighbouring Areas 被引量:1
1
作者 Ma Zhendong and Shan Guangxiang Geochemistry Institute,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Hube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58-170,共13页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deals with the background of regional isotopic compo-sitions in the lower and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neighbouring areas. It isshown that the lead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diff...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deals with the background of regional isotopic compo-sitions in the lower and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neighbouring areas. It isshown that the lead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different geological formations and units are con-trolled by the primary mantle heterogeneity, dynamic process of crust-mantle interchange,abundances of uraninm, thorium and lead of various layers of the earth and timing. Studies onthe background of regional isotopic compositions may offer significant information forgeochemical regionalization, tracing of sources of ore-forming materials, and regionalprognosis of ore depos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ckground of regional lead isotopic compositions tracing action lower and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neighbouring areas
下载PDF
Analysis of Water Resources Supply and Demand and Security of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Irrigation Regions of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Heihe River Basin, Northwest China 被引量:11
2
作者 JI Xi-bin KANG Er-si +3 位作者 CHEN Ren-sheng ZHAO Wen-zhi XlAO Sheng-chun JIN Bo-wen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30-140,共11页
Based on the data for meteorology, hydrology, soil, planting, vegetation,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irrigation reg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Heihe River basin, Northwest China, the model of balance o... Based on the data for meteorology, hydrology, soil, planting, vegetation,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irrigation reg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Heihe River basin, Northwest China, the model of balance of water supply and demand in the region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security of water resource was assessed, from which the results that the effects of unified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 between Gansu Province and Inner Mongolia on regional hydrology are significant with a decrease in water supply diverted from Heihe River and an increase in groundwater extracted. In addition, it was found that the groundwater level has been steadily decreasing due to over pumping and decrease in recharges. In present year (2003), the volume of potential groundwater in the irrigation districts is far small because of the groundwater overdraft; even in the particular regions, there is no availability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for use. By 2003, water supply is not sufficient to meet the water demand in the different irrigation district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re not secured, and the water supply crisis occurs in Pingchuan irrigation district. Achieving water security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griculture, economy, industry, and livelihoods while maintaining or improving the abilities of the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of water resources, determining of the reasonable percentage between water supply and groundwater utilization and water saving in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are taken into account. If this does not occur, it is feared that the present performance of water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may further aggravate the problem of scarcities of water resources and further damage the fragile ecological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ddle reaches of Heihe river irrigation region water resources supply and demand balance evaluation of the security of water resources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及邻区地震各向异性对区域构造演化的启示
3
作者 张永谦 吕庆田 +4 位作者 石玉涛 史大年 严加永 张洪双 阮小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00-915,共16页
大别山东缘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东部构造格局最复杂的地区之一.为深入理解和认识该区的构造演化过程和壳幔变形特征,本文利用NW-SE向跨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密集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数据,开展了远震接收函数Pms各向异性研究,并结合已有... 大别山东缘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东部构造格局最复杂的地区之一.为深入理解和认识该区的构造演化过程和壳幔变形特征,本文利用NW-SE向跨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密集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数据,开展了远震接收函数Pms各向异性研究,并结合已有研究进一步分析了该区地壳与上地幔各向异性特征及其产生机制.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及邻区地壳各向异性呈明显的横向分区性,华北克拉通东南部以近NWW向为主,而长江中下游和华南东北部以NE向为主.在垂向上,该区地壳与上地幔各向异性方向也存在明显差异,Pms各向异性快波方向与XKS(PKS,SKS,SKKS)快波偏振方向整体上存在30°~60°左右差异,形成了该区壳幔各向异性的“立交桥”式分层结构.本研究认为印支期和燕山期的区域构造演化差异以及华北与华南块体的流变学强度不同是造成该区壳幔各向异性“立交桥”式分层结构的重要因素.华北地区Pms各向异性特征反映了华南与华北块体在印支期陆陆碰撞所形成的中下地壳变形痕迹,华南东北部地区的Pms各向异性则主要受控于燕山期古太平洋板块俯冲造成的陆内挤压作用.燕山期古太平洋板块的北西向俯冲作用不仅导致了软流圈物质沿NW或近W向流动和橄榄岩矿物晶体的定向排列,也在地壳和岩石圈尺度产生了陆内挤压作用并最终导致了目前观测到的中下地壳变形和各向异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地震各向异性 接收函数 区域构造演化
下载PDF
黄河中上游区土地使用结构与布局复合优化
4
作者 童海燕 董晓 +1 位作者 刘加平 高伟铭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52-262,F0003,共12页
黄河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空间发展问题突出,探索该区域土地使用结构和布局优化配置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该研究以黄河中上游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该区域土地使用、社会经济等数据,运用多目标规划(multi-ob... 黄河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空间发展问题突出,探索该区域土地使用结构和布局优化配置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该研究以黄河中上游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该区域土地使用、社会经济等数据,运用多目标规划(multi-objective programming,MOP)和PLUS模型模拟了惯性发展、生态保护、经济优先和生态-经济均衡4种情景下研究区未来土地格局和变化趋势,并在平衡生态与经济的目标下提出最优土地使用结构和布局方案。结果表明:1)4种情景下,土地使用比例结构存在较大差异;2)均衡情景下的区域土地使用结构和空间布局方案为最优,其综合效益值最高且达到19481.00亿元,与生态保护情景相比其经济效益(12223.88亿元)增长了4.07%,与经济优先情景相比其生态价值(7257.12亿元)增长了2.32%;经济优先情景下综合效益值为20273.96亿元,是4种情景下最高的。研究可为黄河中上游区域未来土地使用规划编制和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使用 优化 空间布局 MOP模型 PLUS模型 黄河中上游地区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年际差异的多尺度分析
5
作者 祁万鹏 姚素香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1-691,共11页
基于中国气象局(CMA)提供的降水站点观测数据和ECMWF提供的ERA5再分析数据集,通过尺度分离方法,对降水率进行定量诊断,探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1980—2020年夏季降水年际差异形成的多尺度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降水呈现显著的天气尺度(小于1... 基于中国气象局(CMA)提供的降水站点观测数据和ECMWF提供的ERA5再分析数据集,通过尺度分离方法,对降水率进行定量诊断,探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1980—2020年夏季降水年际差异形成的多尺度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降水呈现显著的天气尺度(小于10天)和次季节主导周期(10~30天以及30~60天)。通过定量诊断背景尺度(大于60天)、季节内尺度(30~60天)、准双周尺度(10~30天)和天气尺度(小于10天)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主要决定于背景水汽、背景风和天气尺度风,并且降水强年背景环流贡献最大,降水弱年天气尺度扰动贡献更大。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两个降水大值中心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发现长江中游平均降水更多依赖于天气尺度扰动,下游降水更多依赖于背景环流。在长江中游降水强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更加西伸,且强度更强。在次季节尺度两个降水大值中心也存在较大差异,下游地区30~60天振荡更为显著,尤其表现在降水偏强年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多尺度诊断 年际差异 区域差异
下载PDF
土壤湿度-地表气温耦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2022年8月复合型热浪事件的影响
6
作者 崔彩珍 余锦华 +1 位作者 代刊 云星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09-1720,共12页
2022年8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复合型热浪给社会经济、人类健康、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等方面均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利用国家信息中心提供的1979—2022年6—8月逐日最高、最低气温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数据集的土壤湿度等资料,定义... 2022年8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复合型热浪给社会经济、人类健康、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等方面均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利用国家信息中心提供的1979—2022年6—8月逐日最高、最低气温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数据集的土壤湿度等资料,定义了复合型热浪事件强度指数及其相应的土壤湿度-地表气温耦合指数,采用分段线性拟合等方法,探讨此次复合型热浪特征及土壤湿度-地表气温耦合的影响.结果表明:(1)2022年8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复合型热浪事件强度为1979年以来最强,伴随最强的土壤湿度-地表气温耦合.空间分布显示,强的热浪发生在四川东部、重庆西部、湖南等地,这些区域的土壤湿度严重偏干,蒸发受限,获得的净辐射主要用于地表向上的感热通量,使土壤湿度-地表气温出现强的正反馈过程,对热浪的维持起重要作用.(2)复合型热浪中土壤湿度-地表气温耦合影响日间和夜间热浪的物理强迫及过程不同:日间,地表净太阳短波向下辐射增强的强迫作用,促使发生强的土壤湿度-地表气温耦合,引起日间热浪.夜间,白天积累在土壤的热量,通过减小大气热量通量辐散,使夜间地表气温下降减慢,形成夜间热浪,这与以往研究单独夜间热浪的过程不同,后者认为夜间热浪主要与大气柱水汽增加引起的大气逆辐射增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型热浪事件 土壤湿度-地表气温耦合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下载PDF
季节内振荡水汽收支对长江中下游持续性极端降水强度的调控作用
7
作者 叶梦茜 余锦华 +1 位作者 谢洁宏 林巧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3,共12页
利用中国1979—2019年逐日降水格点数据,考量降水的时空聚集性强度之客观监测方法,识别中国东部区域极端降水事件,发现长江中下游是夏季持续3 d及以上区域持续性极端降水(PREP)发生最频繁的区域。以此为研究对象,基于水汽收支理论,利用E... 利用中国1979—2019年逐日降水格点数据,考量降水的时空聚集性强度之客观监测方法,识别中国东部区域极端降水事件,发现长江中下游是夏季持续3 d及以上区域持续性极端降水(PREP)发生最频繁的区域。以此为研究对象,基于水汽收支理论,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带通滤波方法,诊断日降水及其水汽收支的季节内特征,研究关键尺度对流层高低空系统配置及演变。结果显示:PREP日降水强度及其演变被证实与区域大气柱水汽辐合量相一致。10~30 d准双同振荡(QBWO)和30~90 d(MJO)的水汽辐合在事件发生前1~3 d和7~9 d开始由负位相转为正位相。区域南、北边界QBWO(MJO)水汽输送在事件发生前2~4 d(9~10 d)由水汽输出转为输入。南海的QBWO对流北传至长江中下游,促使源于西北太平洋的对流层低层QBWO反气旋式环流系统向西南移动,其西北侧的西南风使区域南边界水汽输送在事件开始日达最大。事件发生前10 d左右,对流层低层MJO反气旋式环流系统出现在西北太平洋,并向西南移动,长江中下游气旋系统加强维持,对流层中层孟加拉湾MJO尺度低槽开始加深,三者的配合使区域南边界的MJO水汽输入逐渐增强并维持到事件发生后。MJO尺度的强水汽输入结合QBWO反气旋式环流促使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持续性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研究结果对持续性极端降水事件延伸期的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持续性极端降水 长江中下游 时空聚集性强度 季节内振荡 水汽收支
下载PDF
长江中游省会城市营商环境评价与比较研究
8
作者 花兴 薛惠元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56-63,共8页
省会城市是引领长江中游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空间动力,也是推动都市圈、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中,营商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对于长江中游省会城市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通过构建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2017... 省会城市是引领长江中游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空间动力,也是推动都市圈、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中,营商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对于长江中游省会城市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通过构建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2017—2021年长江中游地区的3个省会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地区中,武汉市和长沙市营商环境指数表现为上涨态势,南昌市的营商环境出现下降特征,且市场环境、公共环境和政务环境在各省会城市之间仍存在差距,长江中游省会城市也面临法治环境和生态环境挑战。针对上述问题,从加强跨城市合作与学习、优化公共环境建设、改进政务环境建设、推动法治环境建设、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等方面提出优化长江中游省会城市的营商环境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 省会城市 营商环境 公平竞争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供水区水域面积变化遥感分析
9
作者 吴康勇 孙卫华 毛峰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24年第5期1-9,78,共10页
为更好地研究调水对供水区域水域面积的影响,利用遥感技术研究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前后供水区及其下游四季的水域面积变化情况及其动因。研究表明:在调水工程实施之后,汉江中下游区域出现了水域面积大幅度下降的情况,汉江流域水域面... 为更好地研究调水对供水区域水域面积的影响,利用遥感技术研究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前后供水区及其下游四季的水域面积变化情况及其动因。研究表明:在调水工程实施之后,汉江中下游区域出现了水域面积大幅度下降的情况,汉江流域水域面积从2011年到2015年整体减少,尤其是春夏季水域面积减少最多,春季减少52.6km^(2),夏季减少65.8km^(2),减少比例达到17.3%,秋季和冬季水域面积减少幅度较小,秋季水域面积减少23.4km^(2),冬季水域面积减少最少,为4.2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供水区 HJ-1A/B卫星 水域面积变化 汉江中下游 丹江口水库
下载PDF
企业异质性与地区生产率差距关系研究——来自长江中下游地区企业的证据
10
作者 汤一用 张艺涵 周晔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28,共7页
利用20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企业的微观数据验证企业异质性特征对地区生产率差距的影响,不仅扩展“新”新经济地理学实证方面的研究,也对制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结果表明:(1)在控制经济地理因素的条件下,企业的异... 利用20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企业的微观数据验证企业异质性特征对地区生产率差距的影响,不仅扩展“新”新经济地理学实证方面的研究,也对制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结果表明:(1)在控制经济地理因素的条件下,企业的异质性特征对地区生产率有着显著影响;(2)不同企业的异质性特征对地区生产率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其中企业年龄的影响只在低生产率企业中显著,企业规模的影响随企业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强,而人力资本投入、资本密度、国有股权占比和资产负债率的影响随着企业生产率的提高而减弱;(3)企业异质性特征在不同地区有明显的差距,其对生产率作用方向和影响强度不同,是导致不同地区生产率差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异质性 地区生产率 “新”新经济地理学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下载PDF
湖南省域副中心城市岳阳对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研究
11
作者 李杰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50-54,共5页
近年来,湖南省岳阳市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对接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家重点发展战略,不断发挥通江达海优势,奋力打造湖南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岳阳具备区位与交通、产业、绿色等发展优势,但亦存在产业结构不... 近年来,湖南省岳阳市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对接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家重点发展战略,不断发挥通江达海优势,奋力打造湖南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岳阳具备区位与交通、产业、绿色等发展优势,但亦存在产业结构不优、产业园经济发展不快、开放程度不高等问题。基于此,在多重政策叠加、港口一体化建设、省域区域城市竞争等背景下,岳阳应紧跟国家政策、依托发展规划;强化基础产业,做强优势产业;发挥区域优势,激发开放源泉;明确绿色底线,筑牢生态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岳阳市 对接 长江中游城市群 省域区域城市竞争
下载PDF
黄河中下游地区营商环境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12
作者 张博 王祎伊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60-65,共6页
营商环境体现了一个城市发展的吸引力、生产力和竞争力,良好的营商环境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3—2022年黄河中下游5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EGLS广义最小二乘法,运用Eviews软件建立回归模型,分析黄河中下游地区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体现了一个城市发展的吸引力、生产力和竞争力,良好的营商环境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3—2022年黄河中下游5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EGLS广义最小二乘法,运用Eviews软件建立回归模型,分析黄河中下游地区营商环境与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关系。结果表明:优化黄河中下游地区营商环境,吸引优质FDI,要从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人才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来推动地区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下游地区 营商环境 外商直接投资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31市物流竞争力层级划分
13
作者 石学刚 罗荣 《物流技术》 2023年第9期20-23,共4页
为探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物流发展现状,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物流产业规模、物流需求和物流发展潜力四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同时收集长江中游城市群2017-2021的相关数据,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物流竞争力进行测度,将长江中游... 为探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物流发展现状,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物流产业规模、物流需求和物流发展潜力四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同时收集长江中游城市群2017-2021的相关数据,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物流竞争力进行测度,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31个城市划分为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主要节点城市和次要节点城市四个层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物流竞争力 两阶段熵权-TOPSIS
下载PDF
再论长江中游经济区的建立与发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秦尊文 田野 聂夏清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3-142,共10页
长江中游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具备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扎实的合作基础,具有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基础雄厚、内需潜力巨大、科教资源丰富、生态地位突出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城镇化进程滞后、对外开放不足等短板。在奋力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新... 长江中游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具备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扎实的合作基础,具有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基础雄厚、内需潜力巨大、科教资源丰富、生态地位突出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城镇化进程滞后、对外开放不足等短板。在奋力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背景下,三省要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基础上努力构建长江中游经济区,勇于承担重大使命,加快打造全国大市场的重要空间枢纽;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共建中部陆海新通道,协同实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以区域协同发展为导向,全面深化三省合作共建机制,推动湖北、湖南、江西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经济区 区域协作 机制创新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
15
作者 韩颖 《黄山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22-28,共7页
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23个城市有关旅游的统计数据,从经济社会发展、旅游配套规模、旅游环境和旅游创新这四个维度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竞争力统计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利用改进的TOPSIS模型,对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 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23个城市有关旅游的统计数据,从经济社会发展、旅游配套规模、旅游环境和旅游创新这四个维度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竞争力统计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利用改进的TOPSIS模型,对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的城市群的旅游竞争力进行评价并对比。结果表明,武汉在23个城市中旅游竞争力处于领先地位,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发展不均衡,整体上环潘阳湖城市群旅游竞争力高于环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因此应协调旅游区域发展,全面推进全域旅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旅游 竞争力 改进TOPSIS模型 变异系数
下载PDF
黄河中游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区域差异及效率评估
16
作者 王小双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23年第8期60-64,71,共6页
识别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区域差异及评估用水效率,对于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具有一定意义。本文以黄河中游地区城市为例,采用泰尔系数法分析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区域差异,并定量评估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效率。评估结果表... 识别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区域差异及评估用水效率,对于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具有一定意义。本文以黄河中游地区城市为例,采用泰尔系数法分析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区域差异,并定量评估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效率。评估结果表明,2011—2018年黄河中游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总体差距先减小后增大,呈Ⅴ形变化趋势,总体差距主要来源于群组内差距;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效率评估值为正的城市从2012年的5个增加到2018年的9个,越来越多的城市有逐渐超出生活用水定额的趋势。该研究可为黄河中游地区城市居民生活用水规划与管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游 城市居民 生活用水区域差异 生活用水效率评估
下载PDF
辽河中下游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36
17
作者 黄方 刘湘南 +1 位作者 刘权 王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8-21,共4页
辽河中下游地区地处东北老工业基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能源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基于TM卫星遥感数据及调查资料,对辽河中下游流域1986—2000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生态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流... 辽河中下游地区地处东北老工业基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能源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基于TM卫星遥感数据及调查资料,对辽河中下游流域1986—2000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生态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流域耕地面积持续扩大,林地、草地、水域面积趋于减少,居民地、工矿、交通等建设用地增加。整个景观斑块数量呈现减少趋势,景观的空间结构趋于简单化。农业用地是平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体和媒介,主要土地利用转变类型大多与耕地有关。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导致了诸多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加剧,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湿地生态功能下降等,使流域生态环境更加趋于脆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增加 重工业 农业用地 商品粮 耕地面积 东北老工业基地 中下游流域 草地 辽河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富营养化的硅藻指示性属种 被引量:83
18
作者 董旭辉 羊向东 王荣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70-574,共5页
在对长江中下游地区45个湖泊表层沉积硅藻属种分布及多次季节性水样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57个常见硅藻属种对总磷指标的生态学特征.利用加权平均回归方法,计算出常见属种对总磷指标响应的生态最佳值及忍耐幅度.根据生态学理论得出,属种Cy... 在对长江中下游地区45个湖泊表层沉积硅藻属种分布及多次季节性水样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57个常见硅藻属种对总磷指标的生态学特征.利用加权平均回归方法,计算出常见属种对总磷指标响应的生态最佳值及忍耐幅度.根据生态学理论得出,属种Cyclotellameneghiniana、C.atomus、Stephanodiscusparvus、S.minutulus、Naviculasubminiscula是长江中下游湖泊富营养化发生的很好的指示性属种;而Aulacoseiraalpigea、Cyclostephanosdubius、C.tholiformis、C.invisitatus、Stephanodiscushantzschii、Naviculacirtrus、Nitzschiaagnita、N.subacicularis等则是潜在的湖泊富营养化的指示性属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湖泊 硅藻 富营养化 总磷 指示性属种
下载PDF
国家长江中下游稻区品种区域试验籼稻稻瘟病抗性分析 被引量:19
19
作者 郝中娜 毛雪琴 +2 位作者 柴荣耀 王艳丽 孙国昌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2-157,共6页
【目的】旨在比较国家长江中下游稻区品种区域试验中籼稻稻瘟病抗性在六个省抗性鉴定点的表现及差异。【方法】试验材料为2013-2017年国家长江中下游稻区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的800个籼稻参试品种(其中早籼111个、中籼468个、晚籼221个),在... 【目的】旨在比较国家长江中下游稻区品种区域试验中籼稻稻瘟病抗性在六个省抗性鉴定点的表现及差异。【方法】试验材料为2013-2017年国家长江中下游稻区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的800个籼稻参试品种(其中早籼111个、中籼468个、晚籼221个),在浙江、湖南、湖北、安徽、福建和江西共六个鉴定点进行稻瘟病(苗叶瘟和穗瘟)的抗性鉴定。【结果】800个籼稻品种中有47.5%表现为中感稻瘟病,其次为中抗、感和高感,表现为抗的品种所占比例只有0.2%,没有表现为高抗的品种。早籼、中籼和晚籼稻瘟病综合指数六点平均值分别为4.95、4.85和4.54,均属于中感水平。在六个抗性鉴定点中,浙江点综合指数最低,湖北点苗叶瘟最重、穗瘟损失率最低,安徽点苗叶瘟最轻,福建点穗瘟发病率最低,江西点穗瘟发病率、穗瘟损失率和综合指数均为最高。根据稻瘟病抗性综合指数分析,浙江、湖南、湖北、安徽和江西五个鉴定点均表现为中感的品种所占比例最大;福建点表现为中抗的品种所占比例最大。根据穗瘟损失率病级分析,浙江、湖南和湖北点均表现为中抗的品种所占比例最大;安徽点表现为中感的品种所占比例最大;福建点表现为抗的品种所占比例最大,且抗和高感的品种所占比例均为六点中最高,表现为感的品种所占比例为六点中最低;江西点各抗性类型品种的所占比例差异不大。【结论】国家长江中下游稻区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籼稻参试品种的稻瘟病整体抗性水平一般。相同的一套品种在不同的鉴定点表现有所不同,用各点的平均值评价参试品种的抗性可以充分、客观地反应参试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稻瘟病 抗性 长江中下游 区域试验
下载PDF
长江中游鄂东南铜矿集区土壤铜环境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0
20
作者 马振东 张凌 +4 位作者 蒋敬业 向武 董勇 张丽春 乔胜英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1-96,共6页
对鄂东南铜矿集区的山间谷地、长江冲积平原和低山丘陵三种地形土壤的系统测定表明:(1)土壤母质是影响土壤全量铜的主要因素,土壤有效态铜总体上受土壤全量铜的制约;在相同地理和气候条件下,土壤pH值是控制铜垂向分布的重要条件之一;中... 对鄂东南铜矿集区的山间谷地、长江冲积平原和低山丘陵三种地形土壤的系统测定表明:(1)土壤母质是影响土壤全量铜的主要因素,土壤有效态铜总体上受土壤全量铜的制约;在相同地理和气候条件下,土壤pH值是控制铜垂向分布的重要条件之一;中生代含铜花岗闪长岩是长江中游沿江铜矿集区内区域土壤铜污染的主要自然源。(2)矿集区内土壤铜污染主要有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两类,两类土壤污染在土壤全量铜、有效态铜和铜含量垂向分布及土壤pH、R(电导)等理化性质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矿集区 区域铜土壤背景值 铜污染 长江中游 湖北 中生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