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7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伤寒论》临证价值刍议 被引量:1
1
作者 马俊杰 周春祥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9-333,共5页
《伤寒论》临证思想研究者众多,已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伤寒学研究体系,然尚存不足之处,如对此书临床价值认识不全面、疫病诊治重温病轻伤寒、经典理论应对当代疾病及经方运用存在的问题等。提出《伤寒论》为百病立法,治伤寒亦治杂病;疫... 《伤寒论》临证思想研究者众多,已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伤寒学研究体系,然尚存不足之处,如对此书临床价值认识不全面、疫病诊治重温病轻伤寒、经典理论应对当代疾病及经方运用存在的问题等。提出《伤寒论》为百病立法,治伤寒亦治杂病;疫病诊治重温病轻伤寒,实则寒温相互羽翼;经典研究可借鉴西医思维,应对疾病须以中为基;目前经方运用重方药略理法,亟待构建规范体系等观点,为中医经典临床研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临证价值 经方 理法方药 计算机 人工智能 方证相应
下载PDF
《伤寒论》治痹三方证治探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宁 刘增巍 《江苏中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51-53,共3页
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三方出自《伤寒论》,为治疗风寒湿兼阳虚痹证的代表方,均有温阳散寒功效,但主治功效及用法上又有不同:桂枝附子汤与白术附子汤主治寒湿阻滞肌肉,其中桂枝附子汤偏于散寒,主治身体疼烦,重用桂枝以通... 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三方出自《伤寒论》,为治疗风寒湿兼阳虚痹证的代表方,均有温阳散寒功效,但主治功效及用法上又有不同:桂枝附子汤与白术附子汤主治寒湿阻滞肌肉,其中桂枝附子汤偏于散寒,主治身体疼烦,重用桂枝以通阳行气;白术附子汤偏于除湿,主治身体烦痛且重,重用白术以燥湿运脾;甘草附子汤桂枝、白术同用,兼顾表里阳虚、寒湿俱盛,主治骨节疼痛,不能屈伸。三方均有附子,起到温肾祛寒、回阳救逆之功,但甘草附子汤中附子用量较另两方少,取缓而行之、徐徐救解之意。《伤寒论》风湿三方对后世医家治疗痹证有着深远影响,为现代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等风湿痹痛提供了宝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痹证 风湿病 桂枝附子汤 白术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
下载PDF
《伤寒论》英译问题研究
3
作者 张存玉 陈锋 +1 位作者 胡丽萍 王珊珊 《西部中医药》 2024年第6期103-107,共5页
基于《伤寒论》6个全译本,从语言、文化、译法三个方面探讨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中医典籍翻译工作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在语言方面,译本存在因译者对原文术语理解不准确、编辑排版不细致等原因导致的疏漏;在文化层面,主要表现为漏... 基于《伤寒论》6个全译本,从语言、文化、译法三个方面探讨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中医典籍翻译工作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在语言方面,译本存在因译者对原文术语理解不准确、编辑排版不细致等原因导致的疏漏;在文化层面,主要表现为漏译一些术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在译法方面,主要涉及音译依赖和文化过滤不足。建议今后组建跨学科翻译团队和平台克服以上问题,使中医典籍英译真正起到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英译本 误译 音译 文化过滤 中医药文化 文化传播
下载PDF
基于《伤寒论》针药联用治疗肾性水肿探讨
4
作者 田振涛 何振 +3 位作者 于明杰 金珊 郭雨昕 刘宏岳 《国医论坛》 2024年第3期3-5,共3页
文章对《伤寒论》六经辨证中关于水肿药物治疗与针灸疗法相结合的条文进行归纳分析,并结合现代研究及临床,探讨经方联合针灸辨治肾性水肿的临床路径,为临床上针药并用治疗肾性水肿提供参考。
关键词 肾性水肿 伤寒论 中药 针灸 张仲景学术学说研究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视角下《伤寒论》“六经病篇”提要
5
作者 陈腾飞 汤阳 刘清泉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4期713-716,720,共5页
“六经病篇”构成了《伤寒论》之主体内容,笔者结合ICU中西医结合救治重症感染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等的临床经验体会,认为“六经病篇”是多种感染性疾病诊疗经验之整合。太阳病篇论述了各类外感病初期发汗法及禁忌证,以及发汗后基础... “六经病篇”构成了《伤寒论》之主体内容,笔者结合ICU中西医结合救治重症感染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等的临床经验体会,认为“六经病篇”是多种感染性疾病诊疗经验之整合。太阳病篇论述了各类外感病初期发汗法及禁忌证,以及发汗后基础病种加重等变证之应对;阳明病篇论述了外感病中“发热、汗出、恶热”为主之病症,并详论了下法之应用时机、力度、禁忌等,旁及阳明中寒病、谷疸病等;少阳病篇之意义在于后世医家之发挥和推广;太阴病篇主要叙述了具有自限性的急性胃肠炎;少阴病篇主要论述了表现为中医“寒邪直中”和“伏气温病”之重症感染,亦涉及了较多之“下利”;厥阴病篇论述了表现为“热深厥深”之感染性休克,亦涉及病情危重之“下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经病 重症感染 中西医结合 伤寒论
下载PDF
吴华堂基于《伤寒论》理论治疗“但头汗出”经验
6
作者 蔡莹 张稳 吴华堂 《新疆中医药》 2024年第4期54-56,共3页
在研习《伤寒论》条文中“但头汗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后世医家学者观点,总结分析头汗出的主要病因病机及治法。介绍导师吴华堂教授治疗汗证中“但头汗出”的临床经验。吴华堂教授对于汗证诊疗思路汲古求新,衷中参西,认为痰热为重要致... 在研习《伤寒论》条文中“但头汗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后世医家学者观点,总结分析头汗出的主要病因病机及治法。介绍导师吴华堂教授治疗汗证中“但头汗出”的临床经验。吴华堂教授对于汗证诊疗思路汲古求新,衷中参西,认为痰热为重要致病因素,治疗上以柴芩温胆汤为主,同时兼顾标本虚实,临证加减。灵活运用经典理论,临床上可获得独特的疗效,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汗证 但头汗出 名医经验 吴华堂
下载PDF
研习中医经典《伤寒论》,用活经方
7
作者 姬令山 刘洪峰 王松龄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26期9-12,共4页
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的源泉,是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伤寒论》是融医经和经方于一炉,其中的三阴三阳是病理概念,体现了病位、病性、病势和预后。由此确立了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证论治体系,体现了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并作为中医特色之... 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的源泉,是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伤寒论》是融医经和经方于一炉,其中的三阴三阳是病理概念,体现了病位、病性、病势和预后。由此确立了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证论治体系,体现了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并作为中医特色之一沿用至今。由于体质差异,感邪轻重,失治、误治及病症兼杂,使疾病的主证、病机多变,证候之间颇多疑似。如何掌握辨证要点,区分异同,本研究立足《伤寒论》原文,分别从归类“煮后去滓再煎”方证,区别经方;运用对偶统一观,比较方证,活用经方;用恒动观,理解方证,巧用经方;同一方证,前后条文对比,解释医理,重认经方;抓病机,妙用经方;鉴别方证,用准经方6个方面入手,从文字论述、先后联系、语境分析、医理推断和逻辑分析方法中,运用归类对比法,在细微之处,区别要领,抓主症和病机,便于掌握及更深层次理解条文,分析方义,培养感悟,活用经方,有效临证。当前中医药事业拥有历史发展过程中最好的外部环境,中医人应抓住机遇,钻经典,勤临证,得奇恒,辨精微,在临证中动态观察脉证,调整方药,加减药味,增减药量,权衡利害,以期达到最佳效果,实现中医药的伟大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归类 对比 经方
下载PDF
《伤寒论》《金匮要略》问诊研究
8
作者 徐玲 焦锟 王东军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4期48-50,共3页
问诊是医者重要诊病技能。善问者,有条不紊并处处直指要害;不善问者,天马行空且杂乱无序。文章试结合《伤寒论》《金匮要略》来探讨问诊在临床中的应用,分别从问以获知发病诱因、问以知治疗史、问以知既往史、问以获知现症、问以指导辨... 问诊是医者重要诊病技能。善问者,有条不紊并处处直指要害;不善问者,天马行空且杂乱无序。文章试结合《伤寒论》《金匮要略》来探讨问诊在临床中的应用,分别从问以获知发病诱因、问以知治疗史、问以知既往史、问以获知现症、问以指导辨证、问以知药后情况这六方面展开。在此基础上,挖掘问诊背后的思维,归纳出整体观、联系观、主次观、恒动观、除外观等思维观念。最后,介绍自拟问诊思维歌诀以助记忆,并提醒临床问诊应主动运用。希望文章所做出的工作成果能有益于中医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金匮要略》 问诊 中医思维
下载PDF
基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中医辨证模型推荐处方与临床医生处方结果的Kappa一致性分析
9
作者 何德英 陈勇 +1 位作者 南瑞雪 任毅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5期96-99,共4页
目的分析基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中医辨证模型推荐处方与临床医生处方结果的一致性。方法纳入门诊患者共747例,医生通过四诊的采集得出治疗处方,再以手机终端录入采集的相关症状、体征后得到系统推荐处方。利用Kappa一致性检验来... 目的分析基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中医辨证模型推荐处方与临床医生处方结果的一致性。方法纳入门诊患者共747例,医生通过四诊的采集得出治疗处方,再以手机终端录入采集的相关症状、体征后得到系统推荐处方。利用Kappa一致性检验来评价基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中医辨证模型推荐处方与临床医生处方结果的一致性。结果基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中医辨证模型推荐处方与临床医生处方的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Kappa=0.71,P<0.001)。结论基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中医辨证模型推荐处方与临床医生处方结果具有一致性,可辅助临床医生处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六经辨证体系 中医辨证模型 一致性
下载PDF
董正华教授《伤寒论》教学特色总结
10
作者 陈丽名 谭颖颖 +4 位作者 李小会 杨军 屈杰 吴彤 董正华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24-127,共4页
董正华教授长期从事《伤寒论》的教学,对于中医经典教学有独到见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倡在《伤寒论》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总结《伤寒论》的学习方法。文章提炼总结董正华... 董正华教授长期从事《伤寒论》的教学,对于中医经典教学有独到见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倡在《伤寒论》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总结《伤寒论》的学习方法。文章提炼总结董正华教授《伤寒论》教学特色主,以飨同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正华 伤寒论 中医经典教学 教学特色 经验总结
下载PDF
民国时期吉林地域《伤寒论》的研究与应用——基于《医林》杂志研究的探讨
11
作者 李萍 丁子惠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481-484,共4页
民国时期,吉林地域中医的发展受到了西医盛行的强烈的冲击,在中西医并存的发展的背景下,吉林地区的中医们传承并研究中医经典,在当时吉林地区出版发行的中医学杂志《医林》杂志中发表了大量的中医经典研究内容,其中以《伤寒论》研究的... 民国时期,吉林地域中医的发展受到了西医盛行的强烈的冲击,在中西医并存的发展的背景下,吉林地区的中医们传承并研究中医经典,在当时吉林地区出版发行的中医学杂志《医林》杂志中发表了大量的中医经典研究内容,其中以《伤寒论》研究的内容最为广泛,本文通过考证《医林》杂志中发表的《伤寒论》研究文献,认为当时的《伤寒论》研究文献具有篇目连载较多,内容连续强的特点,在研究内容上推崇原文,注重经典,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医汇通的特点,研究形式多样,代表了当时中医的学术发展水平,对于研究中医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民国时期 吉林地域 《医林》
下载PDF
《伤寒论》三英译本之译者群体行为批评研究
12
作者 谌莉文 付金 《运城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85-89,共5页
中医典籍英译作品是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伤寒论》是其经典著作之一。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将外国译者、外国译者与华人译者合译以及本土译者视为一个群体,从翻译内和翻译外对这一译者群体行为进行客观批评分析。... 中医典籍英译作品是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伤寒论》是其经典著作之一。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将外国译者、外国译者与华人译者合译以及本土译者视为一个群体,从翻译内和翻译外对这一译者群体行为进行客观批评分析。研究发现,因底本选择与翻译动机,译者群体行为痕迹有明显的差异性;本土译者行为偏重务实,追求译文的可读性,“中西合译”译者行为兼顾求真与务实,既注重中医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也追求受众的接受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中医英译 译者群体 译者行为批评
下载PDF
《伤寒论》虚实病机思辨理论探微
13
作者 刘玉良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8-11,共4页
虚实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重要纲领,虚实证候是邪正盛衰关系的具体体现。当病证发展到比较复杂的状态时,经常会出现虚实真徦疑似征象。中医诊断学各版教材中虚实辨证的内容,难免存在些许机械片面之处,有待进行系统深入的整理研究。《伤... 虚实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重要纲领,虚实证候是邪正盛衰关系的具体体现。当病证发展到比较复杂的状态时,经常会出现虚实真徦疑似征象。中医诊断学各版教材中虚实辨证的内容,难免存在些许机械片面之处,有待进行系统深入的整理研究。《伤寒论》中关于虚实辨证内容丰富深刻,精辟独到,亦有一些对于虚实涵义的特殊阐释,认真探索其中的原理法则和思辨规律,对于临床辨别虚实病证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恳请同道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虚证 实证 虚实辨证
下载PDF
《伤寒论》治疗反应病机观探微
14
作者 刘玉良 《云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11-15,共5页
目的提炼《伤寒论》中通过分析治疗后的反应而得出病机认知的思辨方法的规律与精华。方法通过对《伤寒论》体现治疗反应病机观的原文进行客观全面的探析,对《伤寒论》中治疗反应病机观理论进行精准提炼和详细阐释。结果《伤寒论》中治... 目的提炼《伤寒论》中通过分析治疗后的反应而得出病机认知的思辨方法的规律与精华。方法通过对《伤寒论》体现治疗反应病机观的原文进行客观全面的探析,对《伤寒论》中治疗反应病机观理论进行精准提炼和详细阐释。结果《伤寒论》中治疗反应病机观包括:根据药物治疗之后药效反应进行病机分析、根据药物试探的药效反应分析病机,以及根据误治后治疗反应分析病机(包括误汗、吐、下、火疗或针刺)等内容。结论对《伤寒论》中治疗反应病机观理论进行详细阐释,对于《伤寒论》病机理论和中医学辨证理论的研用,以及临床疗效的提高均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指导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治疗反应 药效反应 病机观
下载PDF
何梦瑶与《伤寒论近言》浅析
15
作者 王晓琳 李耀辉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4年第2期5-7,共3页
何梦瑶为清代岭南名医,其撰写的《伤寒论近言》,对《伤寒论》全本进行注解并对原有的编排次序进行调整,在论述中博采众长,注重六经阐述;并对温病、瘟疫与伤寒的区别进行探讨。作为岭南医籍里目前可见的最早全面注解《伤寒论》的代表作,... 何梦瑶为清代岭南名医,其撰写的《伤寒论近言》,对《伤寒论》全本进行注解并对原有的编排次序进行调整,在论述中博采众长,注重六经阐述;并对温病、瘟疫与伤寒的区别进行探讨。作为岭南医籍里目前可见的最早全面注解《伤寒论》的代表作,对《伤寒论近言》的研究,值得进一步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近言》 何梦瑶 版本 学术思想
下载PDF
《伤寒论》六经实质探析
16
作者 赵芳 王德龙 +1 位作者 尹湘君 季旭明 《中医文献杂志》 2024年第1期39-42,共4页
《伤寒论》被尊为“方书之祖”,以其卓越的临床疗效被历代医家所重视。张仲景创立的三阴三阳辨证,后世广泛称之为六经辨证,在临床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以《黄帝内经》对三阴三阳理论的论述为切入点,梳理六经发展之脉络,追本溯源,... 《伤寒论》被尊为“方书之祖”,以其卓越的临床疗效被历代医家所重视。张仲景创立的三阴三阳辨证,后世广泛称之为六经辨证,在临床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以《黄帝内经》对三阴三阳理论的论述为切入点,梳理六经发展之脉络,追本溯源,探讨《伤寒论》六经实质。按阐释角度不同,分为以朱肱为代表的经络结构学说、以张志聪为代表的气化功能学说和以胡希恕为代表的辨证纲领学说。并从这三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以飨读者,揭示六经辨证内涵,提高临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三阳 伤寒论 黄帝内经 六经
下载PDF
《重订通俗伤寒论》时疫诊治思路浅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包瑜 李楠 +3 位作者 钱琳琳 何雨轩 祁钰涵 马晓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5期767-769,共3页
《重订通俗伤寒论》为绍派伤寒著作,囊括各种外感时病,包括时疫,是一部理论联系实践的六气感证通治之要书。文章重点从病因病机、舌象诊断、辨证论治等方面总结绍派伤寒医家诊治时疫的思路。时疫病因为感受时行秽浊毒邪,证候可见阴毒证... 《重订通俗伤寒论》为绍派伤寒著作,囊括各种外感时病,包括时疫,是一部理论联系实践的六气感证通治之要书。文章重点从病因病机、舌象诊断、辨证论治等方面总结绍派伤寒医家诊治时疫的思路。时疫病因为感受时行秽浊毒邪,证候可见阴毒证、阳毒证;时疫分为寒疫、温疫两类,常根据舌象判断时疫病性、病变部位浅深及其传变趋势。主张以三焦辨证指导时疫治疗,治疗总原则为逐邪解毒、内外并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订通俗伤寒论 时疫 疫病 疫毒 绍派伤寒
下载PDF
基于病位辨证探析《伤寒论》三阳病传变 被引量:1
18
作者 杜鹏飞 赵鲲鹏 +3 位作者 张秋菊 张铭 刘克成 何霞 《国医论坛》 2024年第1期1-3,共3页
从病位辨证的角度对《伤寒论》有关三阳病的传变机理予以分析,提出六经中的三阳经皆有特定病位与之对应,即皮毛、肌肤对应太阳,筋脉对应少阳,六腑对应阳明,且三阳经的传变基本符合由表及里的病位传变规律,进一步揭示六经辨证的本质内涵... 从病位辨证的角度对《伤寒论》有关三阳病的传变机理予以分析,提出六经中的三阳经皆有特定病位与之对应,即皮毛、肌肤对应太阳,筋脉对应少阳,六腑对应阳明,且三阳经的传变基本符合由表及里的病位传变规律,进一步揭示六经辨证的本质内涵以指导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位辨证 伤寒论 三阳病 张仲景学术学说研究
下载PDF
《伤寒论》厥阴病证治探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吕艳杭 韩景波 +2 位作者 吴姗姗 陈卿倩 张以昆 《吉林中医药》 2024年第2期130-133,共4页
《伤寒论》中记载了厥阴病篇的概念、立症、病机及主方治疗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治疗体系,为厥阴病之厥阴证相关理论的进一步认识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厥阴病的主症是胃脘疼痛、知饥不欲食、食后吐、渴欲饮水、气逆、腹泻或大便次数多... 《伤寒论》中记载了厥阴病篇的概念、立症、病机及主方治疗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治疗体系,为厥阴病之厥阴证相关理论的进一步认识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厥阴病的主症是胃脘疼痛、知饥不欲食、食后吐、渴欲饮水、气逆、腹泻或大便次数多;病因是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病机是寒凝阳郁;治疗厥阴病主要采用寒热并用、通理气血、攻补兼施等综合论治方法,以当归四逆汤、乌梅丸、吴茱萸汤为主方,同时结合举验案说明厥阴病的诊治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厥阴病 病因病机 治则
下载PDF
基于《伤寒论》六经方证思路论治乙型肝炎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重麟 蒋开平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4,共4页
本文以伤寒六经辨证为切入点,以方证路径为导向,总结蒋开平教授论治乙型肝炎的学术经验。急性乙型肝炎或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者,在太阳病经证、腑证、兼证、变证中寻觅相应的方证;病情持续进展为里热实证者,可仿阳明病论治,并区分实证... 本文以伤寒六经辨证为切入点,以方证路径为导向,总结蒋开平教授论治乙型肝炎的学术经验。急性乙型肝炎或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者,在太阳病经证、腑证、兼证、变证中寻觅相应的方证;病情持续进展为里热实证者,可仿阳明病论治,并区分实证、热证、变证而择选相应的方剂;病情慢性化进程中表现为“相火上炎,枢机不利”者,则按少阳病论治,并因兼表、兼里、兼水饮之不同而针对性选方;病从寒化而为太阴病者,基于太阴病的病机特点而借用方剂;病情发展为重症乙型肝炎出现伤阳、耗阴之象者,可从少阴病论治,并因寒化、热化、兼变之不同而重点选方;难治性患者或抗病毒治疗耐药患者,出现寒热虚实错杂时,可从厥阴病论治中寻求突破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六经辨证 方证 乙型肝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