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日本儒学对先王之道的解读
1
作者 王智汪 余同元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45-150,287,共6页
先王之道是儒学中的重要内容,对它的解释一直以朱子学为主。但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学家则不满这种解释,如荻生徂徕提出以礼乐、六经为道,把它的内容解读为先王所制定的"礼乐刑政"等制度,这使得先王之道从空洞的道德理想变成了博... 先王之道是儒学中的重要内容,对它的解释一直以朱子学为主。但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学家则不满这种解释,如荻生徂徕提出以礼乐、六经为道,把它的内容解读为先王所制定的"礼乐刑政"等制度,这使得先王之道从空洞的道德理想变成了博大的治理天下的方略,从而导致了理学斯文扫地,促进了日本近代人文主义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荻生徂徕 朱子学 礼乐刑政 先王之道
下载PDF
王道即先王之道:先秦儒家法先王思想流变 被引量:3
2
作者 李犇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3-107,共5页
王道是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也即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儒家经典"六经"就是王道的载体。根据《尚书》的记载,以尧、舜为开端,三代之王相继法先王之道。历夏商二代传给武王的"洪范"包含了九个范畴的统治大... 王道是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也即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儒家经典"六经"就是王道的载体。根据《尚书》的记载,以尧、舜为开端,三代之王相继法先王之道。历夏商二代传给武王的"洪范"包含了九个范畴的统治大法,在其核心范畴"皇极"中最早提出了王道的概念和内涵。进一步而言,孔子继承周代文化,损益三代之礼,就是要继承先王之道。孟子主张法先王之道,先王之道就是以仁心行仁政。荀子认为百王之道无变,肯定了先王之道,但他主张法后王,后王是先王之道的集中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王之道 皇极 先王
下载PDF
复归“先王之道”:德川日本古学派 “家礼”思想的批判 被引量:3
3
作者 彭卫民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3期54-64,158,共12页
德川日本时代的儒家知识人在摆脱佛教丧葬仪轨束缚后,全面继受朱子《家礼》并积极倡导先王礼制中的“古义”思想,将死生观建立在《家礼》仪式的日常实践上,这是日本社会受容朱子学的一项重要课题。与此同时,为使儒家生命礼仪进一步本土... 德川日本时代的儒家知识人在摆脱佛教丧葬仪轨束缚后,全面继受朱子《家礼》并积极倡导先王礼制中的“古义”思想,将死生观建立在《家礼》仪式的日常实践上,这是日本社会受容朱子学的一项重要课题。与此同时,为使儒家生命礼仪进一步本土化,并论证德川时代家礼与中国“先王道统”一脉相承的合法性,以伊藤仁斋、荻生徂徕为代表的古学派知识人主张跳出宋儒“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的礼理一体观,从“道者统名”的角度重新理解“先王之道”与家礼中“孝弟之道”的关系,并试图在批判宋儒礼学的基础上证明华夏儒学道统的“日本化”。古学派通过对家礼思想的本土改造,其本质是要在东亚儒学世界的彼此对视中重新界定“华夷观”,对“他者”文化解构的同时彰显“自文化中心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川时代 古学派 家礼 先王之道 孝弟
下载PDF
“务先王之道,绍家世之业”——颜之推思想辨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张亚群 《齐鲁学刊》 CSSCI 1992年第4期62-65,共4页
颜之推是“南北两朝最通博、最有思想的学者”。他的代表作《颜氏家训》在中国古代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告诫子弟要“务先王之道,绍家世之业”,这是他的最大心愿,也是《颜氏家训》的核心思想。1 所谓“先王之道”,就是儒家... 颜之推是“南北两朝最通博、最有思想的学者”。他的代表作《颜氏家训》在中国古代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告诫子弟要“务先王之道,绍家世之业”,这是他的最大心愿,也是《颜氏家训》的核心思想。1 所谓“先王之道”,就是儒家倡导的、尧舜周孔一脉相承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家世之业”则是颜之推家族赖以安身立命的儒学事业。两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王之道 颜氏家训 重要地位 儒学 儒家文化 南朝士族 文化史 颜之推 南北朝时期 颜氏家族
下载PDF
先王之道斯为美:论儒家哲学对中国书画的影响
5
作者 邹平昌 林海 《科技资讯》 2008年第28期208-209,共2页
中国是以儒家精神立国的国家,孔子的思想和儒家的学说在中国文人的心里打下来深深的烙印,对传统的诗歌、书法、绘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 先王之道 儒家哲学 中国书画 影响
下载PDF
荀子论“先王之道”——内容、性质与特点
6
作者 蔡思涵 《邯郸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03-114,共12页
“先王之道”在荀子思想中具有突出的地位,构成了荀子思想的鲜明特征。荀子言“先王之道”不仅是将“道”作为恒常的标准,且肯定“道”具有动态的开放性,能够“宗原应变”,与时俱进。只有在“常”与“变”的矛盾交织中才能准确地把握荀... “先王之道”在荀子思想中具有突出的地位,构成了荀子思想的鲜明特征。荀子言“先王之道”不仅是将“道”作为恒常的标准,且肯定“道”具有动态的开放性,能够“宗原应变”,与时俱进。只有在“常”与“变”的矛盾交织中才能准确地把握荀子所言“先王之道”的本质。在荀子,所谓“道”之“常”意味着“道”具有贯穿古今、虽久同理的特征,此“道”能够在一个动荡和变革的时代中为人们提供精神上的形式指引和稳定的有价值意义的方向感;所谓“道”之“变”意味着道依其宗原应变、以义应变的特征能够因应一个急遽变化的时代,因而“道”不是“范例”给了我们,而是有待于我们去开拓、制作。可以看出,在先秦的古今之争中,荀子既不是一个复古主义者,也不是一个无根的革新论者,而是主张在继承先王历史智慧的同时,通过人们的主动创制以实现“应待万变然后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先王之道 宗原应变 以义变应
下载PDF
先王之道何以复?——论荻生徂徕对朱熹政治理念的批判 被引量:1
7
作者 吕欣 《朱子学刊》 2017年第1期242-259,共18页
朱熹将'理'作为其学术体系的核心,并努力将理学思想发挥于其政治理想与实践中。日本古学派代表人物荻生徂徕认为朱熹的理学本体论空虚无凭,远离先王之道。二者理解先王之道权威性的出发点不同,以至徂徕对朱子理学批评的侧重于... 朱熹将'理'作为其学术体系的核心,并努力将理学思想发挥于其政治理想与实践中。日本古学派代表人物荻生徂徕认为朱熹的理学本体论空虚无凭,远离先王之道。二者理解先王之道权威性的出发点不同,以至徂徕对朱子理学批评的侧重于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辨析,在实际事功层面对朱熹政治理念进行质疑。从二者政治理想本旨看,对复先王之道思考方式的差异,最终在于二者对自然秩序与主体性人格之间的不同诉求,这须理解各自特定的历史环境的作用,而主体性人格的定位也影响着后世对复先王之道的解读与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荻生徂徕 古学 先王之道 主体人格 日本儒学
原文传递
“先王之道斯为美”试解 被引量:1
8
作者 黄实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14-118,共5页
一、问题的提出“先王之道斯为美”见于《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对这段话的解说,一般以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的说法为准。朱熹认为,礼有体有用,“体... 一、问题的提出“先王之道斯为美”见于《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对这段话的解说,一般以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的说法为准。朱熹认为,礼有体有用,“体”指的是“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王之道 《论语》 集注》 和为贵 《礼记·乐记》 实义词 《论语集解义疏》 《四库全书》 《乐记》 体用
原文传递
《禮》所呈現的“先王之道斯爲美”
9
作者 劉夢溪 《中国文化》 2022年第2期34-50,共17页
一“三禮”及其傳授“六藝”之中,《禮》最紛沓。劉歆《六藝略》列出的《禮》書,凡十三家,五百五十五篇,包括《禮古經》五十六卷、《經》十七篇;《記》百三十一篇;《明堂陰陽》三十三篇;《王史氏》二十一篇;《曲臺後倉》九篇;《中庸說... 一“三禮”及其傳授“六藝”之中,《禮》最紛沓。劉歆《六藝略》列出的《禮》書,凡十三家,五百五十五篇,包括《禮古經》五十六卷、《經》十七篇;《記》百三十一篇;《明堂陰陽》三十三篇;《王史氏》二十一篇;《曲臺後倉》九篇;《中庸說》二篇;《明堂陰陽說》五篇;《周官經》六篇;《周官傳》四篇;《軍禮司馬法》百五十五篇;《古封禪群祀》二十二篇;《封禪議對》十九篇;《漢封禪群祀》三十六篇;《議奏》三十八篇。顯然比較駁雜。其中最重要的是《禮古經》十七篇,與所稱之《儀禮》約略相似,但又與高堂生之所傳非一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堂生 先王之道 《儀禮》 明堂 三十六 軍禮 劉歆 群祀
原文传递
先王之道,圣人心曲
10
作者 留白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10年第1期24-26,共3页
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这是一首初读平淡、细味感人至深的帝王诗。诗歌只有四句.传达出的却是先王之道,圣人心曲。
关键词 先王之道 人心 诗歌 平淡
原文传递
先秦儒家、纵横家的道术异同及其历史评价
11
作者 梅伟 《济宁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6-62,共7页
先秦儒家与纵横家在诸子争鸣的时代彼此诘难,又互相吸收。看似水火不容的两派,实则有着精神层面的共同点:不惧苦难并坚守志向、皆有辩才且不畏王权。但其行为方式又存在巨大分野:纵横家着眼于大争之世,运用纵横捭阖的实践哲学,彰显进取... 先秦儒家与纵横家在诸子争鸣的时代彼此诘难,又互相吸收。看似水火不容的两派,实则有着精神层面的共同点:不惧苦难并坚守志向、皆有辩才且不畏王权。但其行为方式又存在巨大分野:纵横家着眼于大争之世,运用纵横捭阖的实践哲学,彰显进取精神;儒家则高扬先王之道,运用仁义礼仪的理论武器,显得迂阔而酸腐。在诸子博弈过程中,纵横家胜出并开启属于时代的义利之辩。因此,通过对二者道术异同的梳理与历史评价,从而更好地挖掘先秦纵横家的思想价值与进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先王之道 纵横家 进取之道 历史评价
下载PDF
试析荻生徂徕道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牛建科 《日本研究》 CSSCI 1991年第2期62-65,共4页
荻生祖徕(1666~1728)是日本德川时代中期的哲学思想家,古学派之萱园学派(又称古文辞学派)的创始人。徂徕不满于后世儒者(中国和日本)对“道”的解释,主张通过“古文辞”方法来探究“道”之意蕴,以期对“道”作出经典的、切合先王本意... 荻生祖徕(1666~1728)是日本德川时代中期的哲学思想家,古学派之萱园学派(又称古文辞学派)的创始人。徂徕不满于后世儒者(中国和日本)对“道”的解释,主张通过“古文辞”方法来探究“道”之意蕴,以期对“道”作出经典的、切合先王本意的阐释,达到恢复儒学本来面貌的目的。在徂徕看来,“道”就是“先王之道”,“先王”指中国古代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七位圣人。因此,“先王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王之道 荻生徂徕 周公 德川 天下之道 哲学思想体系 圣人之道 第一义 所宗
下载PDF
略论荀子的“先王后王”说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中生 《中国哲学史》 1993年第2期53-57,共5页
近十多年来,出于对六、七十年代评法批儒时期那些说法的纠偏,一些学者相继撰文,对荀子既法先王又法后王的学说进行了再探讨。不少文章认为,荀子的法先王与法后王,实际上并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通传一贯的。
关键词 荀子 先王 先王之道 儒者 七十年 再探讨 钟鼓 三年之丧 孔子 礼义
下载PDF
论道统与学统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岱年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1-3,共3页
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道统”的名词始于朱熹,而道统的思想源于韩愈。韩愈《原道》论先王之道说:“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盂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韩愈宣扬先王之道... 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道统”的名词始于朱熹,而道统的思想源于韩愈。韩愈《原道》论先王之道说:“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盂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韩愈宣扬先王之道,意在与当时佛教所谓“法统”相对抗。他反对当时三教并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传 学统 《原 先王之道 周公 学术思想史 谏迎佛骨 左史 至明 北宋中期
下载PDF
从《论语》看孔子的政治思想构架——兼论孔子的“一贯之道”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四达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2期49-58,共10页
研究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最可靠的材料首推《论语》。尽管《论语》只是孔子后学记述先因材施教,因事立言之书,故书中对孔子的思想缺乏系统的组织和严密的表述,可这并不等于说孔子思想无章可循。其实,只要对《论语》中孔子的政治主张进... 研究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最可靠的材料首推《论语》。尽管《论语》只是孔子后学记述先因材施教,因事立言之书,故书中对孔子的思想缺乏系统的组织和严密的表述,可这并不等于说孔子思想无章可循。其实,只要对《论语》中孔子的政治主张进行宏观的把握,微观的分析,再把它与西周以来“敬天明德”这一正统思想联系起来,其思想构架即清晰地呈现出来。在《论语》中最能反映孔子政治思想构架的只有两句话:“(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一贯之道 先王之道 《论语》 修己 孝弟 政治思想体系 “复礼” 君子之道 仁德
下载PDF
从法先王看孟荀政治观及其差异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周堂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45-49,共5页
孟子主张法先王,他说:“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离娄上》)又说:“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同上)荀子呢?也说:“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言。虽辩,君子不听。”(《非相》)可见荀子... 孟子主张法先王,他说:“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离娄上》)又说:“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同上)荀子呢?也说:“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言。虽辩,君子不听。”(《非相》)可见荀子也是主张法先王的。但正是在法先王的问题上,荀子却对孟子进行了猛烈的攻击:“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王 先王之道 荀子 政治观 孟子 封建制 奴隶制 孟荀 君子 主张
下载PDF
先秦儒家王道释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姜建设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5期79-84,91,共7页
“王道”是古代的一种社会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值得深入研究。过去,论者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这个学说的传播及其流弊上,对于它的发生问题却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这样的研究是不够的。为了全面把握这个学说的思想实质,本文打算围绕... “王道”是古代的一种社会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值得深入研究。过去,论者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这个学说的传播及其流弊上,对于它的发生问题却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这样的研究是不够的。为了全面把握这个学说的思想实质,本文打算围绕王道产生的一些问题作一粗浅探讨,以期拾遗补阙。不当之处,敬请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 孟子 孔子 荀子 中国历史 基本内容 圣人 墨子 社会变革 先王之道
下载PDF
王夫之的“治统”和“道统” 被引量:2
18
作者 蔡克骄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1987年第4期58-60,共3页
是否作正统,以谁为正统,这个问题曾在中国古代史学史上引起过长期的争论。无论是陈寿作《三国志》、司马光作《资治通鉴》以魏为正统,或是习凿齿作《汉晋春秋》、朱熹作《通鉴纲目》以蜀为正统,都是从现实需要出发,为一家一姓封建统治... 是否作正统,以谁为正统,这个问题曾在中国古代史学史上引起过长期的争论。无论是陈寿作《三国志》、司马光作《资治通鉴》以魏为正统,或是习凿齿作《汉晋春秋》、朱熹作《通鉴纲目》以蜀为正统,都是从现实需要出发,为一家一姓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梁启超在《新史学·论正统》中对此辩之已详,并作结论曰:“统也者,在国非在君也。在众人非在一人也。舍国而求诸君,舍众人而求诸一人,必无统之可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统 正统论 民族主义思想 中国古代史学 先王之道 朱熹 梁启超 新史学 汉族政权
下载PDF
荀子大儒"法先王"证及其他——读荀札记之一
19
作者 廖名春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0期15-,8,共2页
《荀子·儒效》明言:"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苟仁义之类也,虽在鸟兽之中若别白黑;倚物怪变,所未尝闻也,所未尝见也,卒然起一方,则举统类而应之,无所儗(作心),张法而度之,则晻然若合符节:是大儒者也... 《荀子·儒效》明言:"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苟仁义之类也,虽在鸟兽之中若别白黑;倚物怪变,所未尝闻也,所未尝见也,卒然起一方,则举统类而应之,无所儗(作心),张法而度之,则晻然若合符节:是大儒者也."可是,唐儒杨椋在其《荀子注》中却说:"以浅持博,谓见其浅,则可以执持博也.先王当为后王,以古持今当为以今持古,皆传写误也."清儒卢文绍对杨注没有怀疑,只是补充说:"’以一持万’元刻作’以一行万’,《外传》同,本书《王制篇》亦同."清人刘台拱也赞同杨说"先王当为后王",并进一步补充说:"后王谓周也",但他却不赞成杨注"以古持今当为以今持古"之言,说:"以古持今亦谓以文、武、周公之德持今世,杨谓当为以今持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王 荀子 先王之道 杨注 大儒 周公 百家异说 礼义 制度 补充
下载PDF
韩愈建立儒学道统的意义及现代启示
20
作者 杨翰卿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40-42,共3页
一些年来,对韩愈所建立的儒学道统论,众说不一。现提出我的一些粗浅看法,以就教于大方。 一、以儒排佛的实质是倡兴 儒学,重新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 一般认为,韩愈兴儒排佛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仿照佛教传法世系的祖统说,建立起一套儒家的道... 一些年来,对韩愈所建立的儒学道统论,众说不一。现提出我的一些粗浅看法,以就教于大方。 一、以儒排佛的实质是倡兴 儒学,重新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 一般认为,韩愈兴儒排佛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仿照佛教传法世系的祖统说,建立起一套儒家的道统论,以此为思想武器,坚决地反对佛道二教。这是事实。然而,笔者认为,这还仅仅是现象,并非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 现代启示 儒家学说 儒学 社会主义新文化 宋明理学 统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先王之道 传统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