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汉语主观极量构式“X到不行”
1
作者 陈玉静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68-74,共7页
作为现代汉语口语中一个新兴的高频构式,“X到不行”构式用来表达对某事物或某行为的性状特征的主观极量评价。通过对该构式中变量“X”的词类分布、补语标记“到”的由空间域向程度域的跨域映射以及“不行”的否定义向极致义的演变的... 作为现代汉语口语中一个新兴的高频构式,“X到不行”构式用来表达对某事物或某行为的性状特征的主观极量评价。通过对该构式中变量“X”的词类分布、补语标记“到”的由空间域向程度域的跨域映射以及“不行”的否定义向极致义的演变的分析可以发现,该构式的语用功能及形成机制受到主观化、语用化的影响,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为强化主观评价而采用去惯例化表达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极量 “X不行” 主观评价 跨域映射 去惯例化
下载PDF
“A不到哪里去”构式研究
2
作者 白新杰 《现代语文》 2024年第8期57-62,共6页
从主观性与主观量的角度出发,对口语表达式“A不到哪里去”进行深入探讨。该构式表明说话者对变项“A”所表示的性质状态的一种主观小量评价。它的变项成分“A”一般由单音节的性质形容词充当,其量性特征表现为弥散、隐性和静态;常项成... 从主观性与主观量的角度出发,对口语表达式“A不到哪里去”进行深入探讨。该构式表明说话者对变项“A”所表示的性质状态的一种主观小量评价。它的变项成分“A”一般由单音节的性质形容词充当,其量性特征表现为弥散、隐性和静态;常项成分“不到哪里去”的空间位移义已经虚化,表示性状程度不超出主观认定的有限范围。“A不到哪里去”是由原型“V不到哪里去”通过隐喻映射而产生的,其中,变项成分由动词替换为形容词,常项成分则由空间位移义发展出程度义。“A不到哪里去”构式的语用功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焦点凸显功能、主观评议功能、经济减省功能、会话实现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不哪里去” 构式 主观量 主观小量 构式承继 语用功能
下载PDF
“A到O”结构的语义类型及认知模式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宜广 邵敬敏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6-122,共7页
设A为形容词,O为宾语,"A到O"结构的语义类型主要有五种:具体处所终点、抽象处所终点、时间终点、量度终点以及程度终点。从认知角度看,这五种语义类型是从"空间图式"向"非空间图式"投射的结果。可见,&quo... 设A为形容词,O为宾语,"A到O"结构的语义类型主要有五种:具体处所终点、抽象处所终点、时间终点、量度终点以及程度终点。从认知角度看,这五种语义类型是从"空间图式"向"非空间图式"投射的结果。可见,"A到O"结构反映了人们认知上的"终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O”结构 空间图式 非空间图式 终点模式
下载PDF
“到家”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被引量:11
4
作者 蒋协众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5-50,共6页
在现代汉语中,同形的"到家"可以区分为词组"到家1"、形容词"到家2"和表示某种量度特征的唯补副词"到家3"等三个不同的语法单位。文章在分析这三个不同语法单位在共时平面的用法之后,探讨"... 在现代汉语中,同形的"到家"可以区分为词组"到家1"、形容词"到家2"和表示某种量度特征的唯补副词"到家3"等三个不同的语法单位。文章在分析这三个不同语法单位在共时平面的用法之后,探讨"到家"由词组到形容词再到唯补副词的历时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 词汇化 语法化 程度补语 唯补副词
下载PDF
对“V+到+NP”及“到”的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于燕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69-71,共3页
对“V+到+NP”进行句法分析,并对其中的“到”做出词性判断,一直以来都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是“V+到︱NP”,“到”是动词,作动词的补语;另一种是“V+<到+NP>”,“到”是介词,与“NP”构成介词短语作动词的补语。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对“V+到+NP”进行句法分析,并对其中的“到”做出词性判断,一直以来都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是“V+到︱NP”,“到”是动词,作动词的补语;另一种是“V+<到+NP>”,“到”是介词,与“NP”构成介词短语作动词的补语。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根据其中这个“NP”的具体内容来做出判断和分析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NP 词性 语义
下载PDF
试论粤方言“V到C”述补结构的语法化及其与“V得C”述补结构的互补分布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子瑜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0-56,共7页
对粤方言“V到C”与“V得C”述补结构的分布和使用情况进行考察,讨论了百余年来粤方言“V到C”与“V得C”述补结构分布使用情况的变化,对粤方言“V到C”述补结构的语法化过程及其与“V得C”述补结构的互补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粤方言 “VC”述补结构 “V得C”述补结构 互补分布 语法化
下载PDF
程度义“V+到”结构的配价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曾海清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38-140,共3页
运用配价语法理论,结合语义特征分析方法,可见程度义"V+到"结构,是二价结构,"到"字在其中始终保留二价,因此它是一个有所虚化的动词。
关键词 现代汉语 配价 语义特征 程度义“V+”结构
下载PDF
处所介词“到”的产生 被引量:3
8
作者 吴金花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05-107,共3页
孙锡信先生认为直到南北朝时“到”仍只能作动词用,而《古代汉语虚词词典》(1999)却提出先秦已出现“到”作处所介词的用例。本文通过考察动词“到”虚化为介词的过程,认为动词“到”大约在唐五代才基本虚化为引进处所关系的介词。
关键词 虚化 处所介词
下载PDF
副词“到底”的偏误语义地图模型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孟艳华 《华文教学与研究》 CSSCI 2022年第1期1-8,37,共9页
本文在语义地图连续性假说及语义地图模型理论框架下,提出“语义偏误概念相邻性”假说以及“偏误语义地图”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汉语二语学习者的习得情况分析,通过中介语和母语语料库语料对比,提出“底部空间”“位移”“种属”... 本文在语义地图连续性假说及语义地图模型理论框架下,提出“语义偏误概念相邻性”假说以及“偏误语义地图”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汉语二语学习者的习得情况分析,通过中介语和母语语料库语料对比,提出“底部空间”“位移”“种属”“结果”“信疑情态”等语义范畴在二语者“到底”概念空间中的分布与关联,据此绘制出“到底”的偏误语义地图,以解释习得中语义偏误之所以出现的深层概念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 语义地图 偏误语义地图模型
下载PDF
现代汉语“从……到……”格式考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邢相文 曹秀玲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5-112,共8页
本文对话语和标题中的"从……到……"格式进行了详实的描写和分析。话语中"从……到……"格式呈现出由陈述性到指称性渐强的三个等级序列,"到"的词性有动、介之别。标题"从A到Z"式是"事... 本文对话语和标题中的"从……到……"格式进行了详实的描写和分析。话语中"从……到……"格式呈现出由陈述性到指称性渐强的三个等级序列,"到"的词性有动、介之别。标题"从A到Z"式是"事件中主要人物变化经历或主要事物演变过程"所能涵盖的全量表达,"从"是起点标记介词,"到"为动态终点标记动词,其后所引出、关涉成分A和Z具有显性或隐性[+端点]义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 话语 标题 句法表现 意象图式 全量表达
下载PDF
高安话“到”动量词用法探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曹跃香 李文洁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5期79-84,共6页
高安话“到”与普通话“到”相比,存在动量词的特殊用法。本文首先概述高安话中“到”的各种用法,展示“到”的多功能性;其次,针对“到”的动量词用法展开论述,将高安话中用如动量词的“到”与普通话常用动量词“遍、次”进行对比,分析... 高安话“到”与普通话“到”相比,存在动量词的特殊用法。本文首先概述高安话中“到”的各种用法,展示“到”的多功能性;其次,针对“到”的动量词用法展开论述,将高安话中用如动量词的“到”与普通话常用动量词“遍、次”进行对比,分析高安话中“到”用作动量词时的语义特征以及与“到”组合的动词特点;最后,通过对历时语料的整理,寻找“到”动量词用法存在的历史根据,分析“到”的语法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安话 动量词 语法化
下载PDF
“V/N+时间+到”同形异义现象的形成机制及动因 被引量:1
12
作者 亓文香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7-51,共5页
汉语"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时间+到"结构中,有的只表达一个意思,而有的则是有歧义的,本文将后者记为"V/N+时间+到"。"V/N+时间+到"结构虽然本身含有歧义,但在具体使用中,由于汉语本身的孤立语特性、&qu... 汉语"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时间+到"结构中,有的只表达一个意思,而有的则是有歧义的,本文将后者记为"V/N+时间+到"。"V/N+时间+到"结构虽然本身含有歧义,但在具体使用中,由于汉语本身的孤立语特性、"到"义的双重指向、话题焦点等原因可以使其避免歧义现象的产生。本文试图对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和存在的依据进行深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N+时间+”结构 焦点 孤立语 语境
下载PDF
表主观极量的“X到不能再X”结构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长武 吴婷燕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7-56,共10页
主观极量表达不仅包括极性程度量,还包括极性动作量。本文讨论表主观极量的"X到不能再X"结构的句法、语义特点,并分析其衍生动因与机制,还将"X到不能再X"结构与"X得不能再X"结构进行比较。
关键词 “X不能再X” 主观极量 程度量 动作量
下载PDF
“A到X”结构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曾海清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121-127,共7页
“A到X”结构的句法、语义有下列几种情形:“A到X”结构主要充当谓语,也能充当定语;当X为体词性成分时,“A到X”的语义为“A到了X”;当X为谓词性成分时,“A到X”的语义为“A得X”。“A”“到”“X”的性质及句法如下:A的性质,即A一般是... “A到X”结构的句法、语义有下列几种情形:“A到X”结构主要充当谓语,也能充当定语;当X为体词性成分时,“A到X”的语义为“A到了X”;当X为谓词性成分时,“A到X”的语义为“A得X”。“A”“到”“X”的性质及句法如下:A的性质,即A一般是性质形容词;“到”的性质,即“到”或作动词,或作补语标记;X的特征,X或为体词性,或为谓词性,X或作宾语,或作补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X”结构 句法 语义
下载PDF
“V+到”的图式特征及其语义演变 被引量:3
15
作者 周红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59-67,共9页
动趋式"V+到"基于驱动—路径图式,最初表达在施动者力的作用下受动者到达某处的变化。文章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沿着从认知到语义再落脚到句法的研究思路,采用共时构拟与历时验证的方法,讨论其语义演变。该结构使用频率高,语... 动趋式"V+到"基于驱动—路径图式,最初表达在施动者力的作用下受动者到达某处的变化。文章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沿着从认知到语义再落脚到句法的研究思路,采用共时构拟与历时验证的方法,讨论其语义演变。该结构使用频率高,语义类型丰富,由空间域隐喻扩展至时间域、状态域,由"到达处所"引申为"到达极性时间点""得到某关涉者""到达极性数量"和"到达极性程度",语义逐渐泛化和虚化,"到"由动词演变为结果性后置成分。由于"到"的泛方向性,与其匹配的驱动不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动词小类从位移动词到非位移动词、动作动词到心理动词、动词到形容词,范围渐广;同时,与其搭配的宾语类型也发生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 驱动—路径图式 认知域 泛化 虚化
下载PDF
抽象位移义“V+到”结构的配价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曾海清 《新余高专学报》 2009年第4期86-88,共3页
运用配价语法理论,结合语义特征分析方法,对抽象位移义"V+到"结构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从而把抽象位移义"V+到"结构分为二价和三价两类。"到"字在其中始终保留二价,所以认为它是一个有所虚化的动词。
关键词 配价分析 语义特征分析 抽象位移义“V+”结构
下载PDF
晋南方言“到”的用法及其语法化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仙娟 《励耘语言学刊》 2019年第1期328-340,共13页
'到'在晋南方言是个使用频率颇高、语法功能发达的常用词,它的用法非常丰富且独特。'到'作动词,表示'到达'、'使令、容任'义;作介词,相当于'朝、往、从、依照'等,兼作'处置式'和'... '到'在晋南方言是个使用频率颇高、语法功能发达的常用词,它的用法非常丰富且独特。'到'作动词,表示'到达'、'使令、容任'义;作介词,相当于'朝、往、从、依照'等,兼作'处置式'和'被动式'的语法标记。文章主要考释'到'语法化的动因和历程,探索'到'兼作处置式与被动式标记的来源,归纳其类型化的意义。'到'在兼语句的容任义是其语法化关键的一步。合适的句法位置、语义的相宜性、高频的使用率和方言内部系统的协调都对'到'的发展演变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南方言 ”字句 语法化 处置标记 被动标记 类型学
下载PDF
“V+到+NP”结构的句法和语义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琪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27-30,共4页
"V+到+NP"结构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使用的高频结构之一,本文立足于实际语料,从句法和语义两个层面分析这一结构。其中对该结构的类型与语义特征做了较详尽的分析,以达到形式与语义的互证,从而多角度、系统地阐释该结构。
关键词 “V++NP”结构 结构类型 语义阐释 语义指向 句法分析
下载PDF
“到底”共时差异的认知解释
19
作者 张秀松 《励耘语言学刊》 CSSCI 2016年第1期65-78,共14页
普通话中“到底”作为短语、时间副词、评注语气副词和疑问语气副词,具有各不相同的句法、语义及语用特性。不同性质的“到底”之间的语法差异可通过“力量—动态模型”理论和领域扩散理论的综合运用而得到统一的解释,因为它们不同的语... 普通话中“到底”作为短语、时间副词、评注语气副词和疑问语气副词,具有各不相同的句法、语义及语用特性。不同性质的“到底”之间的语法差异可通过“力量—动态模型”理论和领域扩散理论的综合运用而得到统一的解释,因为它们不同的语法特征是一个统一的认知模框[TO-END]依据不同隐喻机制从行域向知域、言域扩散,从而形成不同的理想认知模型的语言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量—动态模型 领域扩散 认知模框
下载PDF
“V到+NP”、“V在+NP”结构的汉韩翻译特征及教学策略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恩华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8-105,共8页
现代汉语中的"到+NP"、"在+NP"结构可位于动词前充当状语,也可位于动词后充当补语。"v到+NP"、"V在+NP"和"到+NP"、"在+NP"中的"到"和"在"基本上对... 现代汉语中的"到+NP"、"在+NP"结构可位于动词前充当状语,也可位于动词后充当补语。"v到+NP"、"V在+NP"和"到+NP"、"在+NP"中的"到"和"在"基本上对应于韩国语"-■"、"-■"、"-■/■"、"-■"。本文讨论这两类结构在汉韩翻译中的特征,韩国学生对这两类结构的习得情况及这两类结构的语法教学策略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与"-■"、"-■"、"-■/■"、"-■"有关的韩汉翻译教学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NP V在+NP 汉韩翻译 教学策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