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庄子·内篇》“VP_(1)而VP_(2)”“NP之VP”结构研究
1
作者 黄昌杰 《现代语文》 2024年第1期45-50,共6页
连词“而”是一个高频虚词,当它连接两个动词性词语VP_(1)、VP_(2)时,用法较为复杂。根据两个VP之间的句法语义关系,《庄子·内篇》中的“VP_(1)而VP_(2)”结构可以分析为四种类型:连谓、偏正、联合、紧缩。“NP之VP”结构在《内篇... 连词“而”是一个高频虚词,当它连接两个动词性词语VP_(1)、VP_(2)时,用法较为复杂。根据两个VP之间的句法语义关系,《庄子·内篇》中的“VP_(1)而VP_(2)”结构可以分析为四种类型:连谓、偏正、联合、紧缩。“NP之VP”结构在《内篇》中的出现频率也比较高。结构助词“之”置于主谓结构“NP+VP”中间,形成体词性偏正结构“NP之VP”,相当于现代汉语“NP的VP”。该结构在句法上只能分布于主、宾位;在语义上不具有独立性,是谓语核心动词的论元成分;在语用上具有指称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内篇》 “VP_(1)VP_(2)” “NP之VP” 连词 结构助词 “之”
下载PDF
“因为A,反而B”异合句式
2
作者 阮蓓 朱斌 袁陈杰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23,共10页
本文从句式的构成条件、语义关系、句式特点和语用价值等方面对“因为A,反而B”异合句式进行了分析。这一句式通过说话人的主观选择,用跨类关联标记复现的形式把隐含在分句之间的因果和转折两种关系显现出来,反映了说话人在句式选用上... 本文从句式的构成条件、语义关系、句式特点和语用价值等方面对“因为A,反而B”异合句式进行了分析。这一句式通过说话人的主观选择,用跨类关联标记复现的形式把隐含在分句之间的因果和转折两种关系显现出来,反映了说话人在句式选用上的“双视点”。根据A和B之间蕴涵的逻辑语义关系,句式可细分为转折内核句、因果内核句和对比因果句三类,它们的因果推理性与意外性在强弱上呈反对应态势,并各有独特的语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为 异合 双视点
下载PDF
《史记》中“而”的几种篇章语用功能和标记作用
3
作者 张雨涛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16-122,共7页
“而”在《史记》中作为语用方式有3种类型,其有别于一般的连词“而”,展现出更多功能词的面貌。与常见的连词“而”相比,在某些语境下“而”可用于凸显主观性评价,增强前后文意对比;也可以引介、串联先后两处隐藏因果关联的事件;还可... “而”在《史记》中作为语用方式有3种类型,其有别于一般的连词“而”,展现出更多功能词的面貌。与常见的连词“而”相比,在某些语境下“而”可用于凸显主观性评价,增强前后文意对比;也可以引介、串联先后两处隐藏因果关联的事件;还可以提点、编排不同的独立事件,起到铺陈叙事的效果。从功能上看,一般的连词“而”侧重于句法手段,这些特殊的“而”突出的是语用手段,应将其视为一类特殊的标记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语用功能 标记手段
下载PDF
语气副词“幸而”的来源及实现方式——基于语法化环境理论
4
作者 徐东瑞 《现代语文》 2023年第7期52-57,共6页
以往的研究多是从形态句法的角度来阐述“幸而”的词汇化,而相对忽视了语义语用层面的分析。基于语法化环境理论,通过梳理“幸而”语法化过程所经历的四个连续环境,明确其“幸亏”义是源于临界环境的语用推理。非句法结构经历了从词汇... 以往的研究多是从形态句法的角度来阐述“幸而”的词汇化,而相对忽视了语义语用层面的分析。基于语法化环境理论,通过梳理“幸而”语法化过程所经历的四个连续环境,明确其“幸亏”义是源于临界环境的语用推理。非句法结构经历了从词汇化到语法化的非同步演变,可以将词汇化过程融入到语法化的描写体系中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幸 语法化环境理论 非结构 语用推理 非同步演变
下载PDF
“从而”、“因而”的功能差异及其历时解释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小军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0-56,共7页
"从而"、"因而"在语义、句法功能上存在差异,"因而"倾向于表达因果关系,"从而"倾向于表达目的关系;"从而"要求前后句法成分的行为主体一致,其后是动词性结构。"从而"、&qu... "从而"、"因而"在语义、句法功能上存在差异,"因而"倾向于表达因果关系,"从而"倾向于表达目的关系;"从而"要求前后句法成分的行为主体一致,其后是动词性结构。"从而"、"因而"都是从跨层非短语结构词汇化为连词的,语境相似,不过"因而"受到了"因"等词语用推理的影响,随着语言使用的分工,"因而"在语义、句法上显现出与"从而"的诸多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差异 词汇化
下载PDF
古汉语“主·而·谓”结构论析 被引量:4
6
作者 解植永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34-37,共4页
本文从语法功能与语义关系、性质与作用、来源与发展等几个方面对古汉语“主·而·谓”结构作了全面分析,认为“主·而·谓”结构具有一般主谓结构的语法功能与语义关系,仍是主谓关系性质。“主·而·谓”结构... 本文从语法功能与语义关系、性质与作用、来源与发展等几个方面对古汉语“主·而·谓”结构作了全面分析,认为“主·而·谓”结构具有一般主谓结构的语法功能与语义关系,仍是主谓关系性质。“主·而·谓”结构中的“而”是连词,起强调凸显主语的作用,它并不是由代词“而”虚化来的。“主·而·谓”结构的出现是说话人有意识的运用,它的出现高峰是在上古前中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谓”结构 性质 作用 来源
下载PDF
“时而”的词汇化和特异性 被引量:3
7
作者 刘红妮 《励耘语言学刊》 2008年第1期186-199,共14页
副词“时而”原本是“副词+连词”的非句法结构,先秦即已出现连用,因句法、语义等的变化跨界融合成词,清代突然成词并出现迭用格式“时而……时而”。这反映了词汇化的一般规律;但“时而”的成词同时还受到“有时而……有时而”格... 副词“时而”原本是“副词+连词”的非句法结构,先秦即已出现连用,因句法、语义等的变化跨界融合成词,清代突然成词并出现迭用格式“时而……时而”。这反映了词汇化的一般规律;但“时而”的成词同时还受到“有时而……有时而”格式的影响,而与“时……时”“有时……有时”格式没有直接关系,这是“时而”成词过程中的特异性。词汇化不都是单个、孤立、规则的现象,有的可能是一批、一类、甚至整个词汇系统间的相互系联、调整、互动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 词汇化 特异性 “有时……有时 词汇系统
下载PDF
析“不得而知” 被引量:2
8
作者 舒韶雄 曹建国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年第4期72-74,共3页
"不得而知"是"不A而B"结构中的特例,"得"在此是一个助动词,音d啨,表示"可能"的意义;"而"是承上启下的语助词,起连接作用,无实义,现代汉语里不用译出。"不得而知"表示"... "不得而知"是"不A而B"结构中的特例,"得"在此是一个助动词,音d啨,表示"可能"的意义;"而"是承上启下的语助词,起连接作用,无实义,现代汉语里不用译出。"不得而知"表示"不知道、无法知道"的含义。它是一个在中古汉语里产生并延续使用至今的词语,无论是在口语还是书面语中,它都已经完全凝固为成语了,词典、辞书应该把它作为常用词收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得
下载PDF
释“暂”——兼论连词“而”的语法功能 被引量:2
9
作者 裘燮君 《河池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69-77,共9页
《左传·僖33年》“妇人暂而免诸国”句中“暂”字向有两解。对“暂”字的正确训释与正确认识连词“而”的语法功能有关。连词“而”字的语法功能是连接谓词或谓词性短语。先秦单音时间副词在连词“而”前作为分句中的谓词与“而”... 《左传·僖33年》“妇人暂而免诸国”句中“暂”字向有两解。对“暂”字的正确训释与正确认识连词“而”的语法功能有关。连词“而”字的语法功能是连接谓词或谓词性短语。先秦单音时间副词在连词“而”前作为分句中的谓词与“而”后分句构成一紧缩复句,而并不充当“而”后分句中谓词的状语。“暂而免”中的“暂”字,无论作为表示“突然”意义的单音时间副词,还是作为表示“欺诈”义的动词,都不充当“免”字的状语,因此“暂而免”是连谓短语,“暂”字应当释为动词“欺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暂(踅)字两解 连词“”的语法功能 两种语义关系 ”前时间副词
下载PDF
古汉语主谓之间“而”的作用与来源 被引量:1
10
作者 解植永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55-57,共3页
本文针对学界既有观点,就古汉语中主谓之间“而”字的作用与来源问题展开讨论,认为“而”的作用在于强调突显主语,它不是从代词“而”虚化来的,而是从名词“而”假借来的。
关键词 “主++谓”结构 作用 来源
下载PDF
从句法规律辨《墨子》“籍设而亲”句“而”非代词
11
作者 张萍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15期5-10,共6页
《墨子·鲁问》"籍设而亲在百里之外……"句中"而",多被看作第二人称代词,修饰名词"亲"。该句中"而"仍当是连词,连接动词"籍设"与后续"NP+VP"假设成分,表达语义上前... 《墨子·鲁问》"籍设而亲在百里之外……"句中"而",多被看作第二人称代词,修饰名词"亲"。该句中"而"仍当是连词,连接动词"籍设"与后续"NP+VP"假设成分,表达语义上前者对后者的修饰关系,即说明后者为虚拟事件,而非真实事件。这一用法与《墨子·鲁问》另外2例"籍而"、2例"籍设而"用法保持一致,是《鲁问》篇中"籍""籍设"尚未发展成为独立连词时的句法规律。将"籍设"简单看作假设连词,将"而亲"释为"你的父母亲",是受"籍设"语义虚化影响而忽略其句法上仍是动词的事实所导致的不当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子》 籍设 句法规律
下载PDF
中国上古的官学特征——围绕《易·系辞上传》"形而上"章所作的解析
12
作者 高峰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155-167,共13页
本文由《易传》的官学传统分析其具体性的学术特征。以《系辞上传》第十二章的上下文语境为主,指出文中"形而上"之所指乃"当下未形"之状,所以此"道"近似《易传》屡屡提及的"(?)"之语义。由此出... 本文由《易传》的官学传统分析其具体性的学术特征。以《系辞上传》第十二章的上下文语境为主,指出文中"形而上"之所指乃"当下未形"之状,所以此"道"近似《易传》屡屡提及的"(?)"之语义。由此出发,分析了"形而上"之"道"的形式化过程:"形而上"→"形以前"(汉)→"形"之"上"(魏、晋、隋、唐)→"形而上"之"理(宋)。通过比较以评价《易传》"形而上学"的得失:由对"当下未形"之"(?)"的把握,而重视感受性及知识中的"默会"成份,由此导向重视知识及境界的圆融性,不主抽象偏执;但感受性须落实到具体个体,不利于纯粹知识系统的建立。由对"当下"状态的重视,而强调"道"的合(人)情、合(天)理、合(法)则,不以偏概全,而以"时"为"中";但"随时变异以从道",客观上不利于"正义"观念的绝对化,所以中国缺少"自然法"传统。用"中"之"道"在"王"则容易蔽于"具体的政治性",而以"时""中"为手段,在百姓则容易流为"乡愿"的两可态度。"道德"和"法"的绝对化、神圣性皆付阙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上” 官学 中国 解析 上古 《易传》 “形上学” 上下文语境 “道” 学术特征 第十二章 知识系统 以偏概全 “正义” 感受性 “中” “时” 绝对化 具体性 “上” “形” 形式化 圆融性 自然法 政治性 “王” “法”
下载PDF
试论海峡两岸语言的微观对比研究——以“而已”一词的考察分析为例 被引量:21
13
作者 刁晏斌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4-51,共8页
以往的海峡两岸语言对比研究中,人们往往更关心一些大或者比较大的方面,做的多是一些大而化之的题目,这固然有它的合理性,但是也有明显的不足,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微观层面的观察、描写和解释难以做到充分,最终由此而影响到研究的质量... 以往的海峡两岸语言对比研究中,人们往往更关心一些大或者比较大的方面,做的多是一些大而化之的题目,这固然有它的合理性,但是也有明显的不足,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微观层面的观察、描写和解释难以做到充分,最终由此而影响到研究的质量和水平。以普通语气助词"而已"为例,通过对其考察分析可见,两岸语言关系类型除"差异-→融合"模式外,还有第二种模式,即"差异-→"(只有差异没有融合),微观对比研究能够更好地把握这一模式及其发展变化。借鉴"方言特征词"提出"言语社区特征词"的概念,这些特征词可以而且应当作为微观对比研究的首选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峡两岸 现代汉语 已”
下载PDF
“反、倒、反倒、反而”辨察 被引量:4
14
作者 颜明 肖奚强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0-58,96,共9页
"反而"组同义词在ABCD四段出现与否的表达中,BD两段式基本不被接受,ABCD四段式的用例很少,语义互补的B段与C段相较而言,B段更多地被隐而不现,说明B段与C段缺乏同时出现的必要性。"反"的语用环境偏于精练,故两段式... "反而"组同义词在ABCD四段出现与否的表达中,BD两段式基本不被接受,ABCD四段式的用例很少,语义互补的B段与C段相较而言,B段更多地被隐而不现,说明B段与C段缺乏同时出现的必要性。"反"的语用环境偏于精练,故两段式和一段式的表达较多,且常用于被动句;"倒"的表现形式较为简单,主要集中在两段式和一段式中;"反倒"表现形式丰富而用例不多。"反而"的使用频率比另三个词的总和还多,"反而"用于ACD式、AD式、D式呈递降趋势,而另三个词则都是AD式、D式的使用频率高于ACD式,可能是很正式的"反"和口语化的"倒""反倒"更加倾向于简约化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倒 比较研究
下载PDF
试论古汉语“主+而+谓”中“而”的用法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年保 张家文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65-67,共3页
 连词"而"是古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虚词之一。主谓之间"而"的用法表现在三个方面:一、"而"连接的句子的主语和谓语表现为句子的话题和述题;二、"而"所连接的成分之间可以发生多种语义关系,...  连词"而"是古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虚词之一。主谓之间"而"的用法表现在三个方面:一、"而"连接的句子的主语和谓语表现为句子的话题和述题;二、"而"所连接的成分之间可以发生多种语义关系,但这些语义关系不是由"而"承担,而是由其所连接成分之间的关系决定的;三、"而"除了起连接作用外,还表示一定的语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汉语 用法
下载PDF
外国留学生“反而”使用情况考察及教学策略 被引量:8
16
作者 牟世荣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6-102,共7页
本文讨论副词"反而"的语法特点、句式规律,指出"反而"句的成句条件是"前段预期+后段结果",在预期的基础上提出相反或相对的结果,后段结果是话题表达的焦点。其基本句式是四段式,常态句式表现为三段式或... 本文讨论副词"反而"的语法特点、句式规律,指出"反而"句的成句条件是"前段预期+后段结果",在预期的基础上提出相反或相对的结果,后段结果是话题表达的焦点。其基本句式是四段式,常态句式表现为三段式或二段式。在此基础上分析、归纳留学生使用"反而"的偏误类型及偏误的原因,最终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期 偏误 教学策略
下载PDF
古汉语主谓间“而”字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方有国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45-149,共5页
语法学者对古汉语主谓间的“而”字有多种解释 ,虽都有一定道理 ,但都存在不足。从历史发展看 ,这种“而”原是个复指代词 ,在上古汉语右行结构和复指淡化的作用下 ,逐渐变成单纯的不承载任何意义的连词。由于“主 +而 +谓”可以使用于... 语法学者对古汉语主谓间的“而”字有多种解释 ,虽都有一定道理 ,但都存在不足。从历史发展看 ,这种“而”原是个复指代词 ,在上古汉语右行结构和复指淡化的作用下 ,逐渐变成单纯的不承载任何意义的连词。由于“主 +而 +谓”可以使用于多种句法位置 ,一部分“而”分化为假设、转折、承接等连词 ,也有一部分仍是单纯连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谓间 ""字 复指代词 功能分化 连词
下载PDF
表示对比的连词“而” 被引量:5
18
作者 严丽明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CSSCI 2009年第1期89-94,共6页
传统上一直认为表示转折是"而"的语法意义之一,本文结合对比和转折两个语义关系范畴的区别性特征,对该用法中"而"的句法及语义特点进行了重新分析,认为其语法意义是表示对比。转折关系语段和"而"所标记... 传统上一直认为表示转折是"而"的语法意义之一,本文结合对比和转折两个语义关系范畴的区别性特征,对该用法中"而"的句法及语义特点进行了重新分析,认为其语法意义是表示对比。转折关系语段和"而"所标记的关系语段在前后项的意义均衡性、前后项语义内容的对等不兼容性及主要表达功能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当对比前项在特定条件下能够推出与对比后项构成反对关系的蕴涵时,对比关系具有转化为转折关系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 转折 并行 串行
下载PDF
由“语义镜像法”看“而且”的并列用法 被引量:4
19
作者 姚双云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8,共7页
黄宣范(Huang 2013)指出,语言中最普通的并列连接词的功能仅仅是标志连续或者序列关系,以及标志前面的观点将在后续语调单位中得以表达。因此,其最自然的位置是出现在停顿语调之后。依据这一标准,Huang认为汉语尚未完全语法化出类似英语... 黄宣范(Huang 2013)指出,语言中最普通的并列连接词的功能仅仅是标志连续或者序列关系,以及标志前面的观点将在后续语调单位中得以表达。因此,其最自然的位置是出现在停顿语调之后。依据这一标准,Huang认为汉语尚未完全语法化出类似英语中and的并列连词,不过,现代汉语自然口语中的"然后"是最接近的。本文通过调查大量的语言事实发现,"而且"似乎比"然后"更符合普通并列连词的各项特征。自然会话材料中"而且"正在向并列连词虚化,这一用法有向书面语扩散的趋势。因此,现代汉语中的"而且"已具备递进与并列两个义项。本文运用Dyvik(2002)的"语义镜像法"论证"而且"的并列用法,并顺带简要讨论了该方法在词汇多义研究中的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且”递进 并列 语法化 多义 “语义镜像法”
下载PDF
“忽而”的词汇化及其叠用格式的构式化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红妮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59-64,共6页
"忽而"是由副词"忽"和连词"而"跨层词汇化而形成的。除了句法、语义、韵律等因素外,"而"的附缀化在词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忽而"的叠用"忽而…,忽而…"构式的形成与词... "忽而"是由副词"忽"和连词"而"跨层词汇化而形成的。除了句法、语义、韵律等因素外,"而"的附缀化在词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忽而"的叠用"忽而…,忽而…"构式的形成与词汇系统对"忽、忽然、忽而"等"忽"族词调整、分工有关,构式化过程中也伴随着主观化。对"忽而"的词汇化和叠用格式构式化演变的研究,有利于对现代汉语中"忽"族词之间异同的深入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忽 叠用格式 词汇化 构式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