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这些个”“那些个”的不对称研究
1
作者 严静 李思旭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23-127,共5页
“这些个”“那些个”都具有指示、称代的功能。共时层面上,“这些个”“那些个”在句法功能、指代功能上具有不对称性。历时层面上,“这些个”先于“那些个”出现,“那些个”比“这些个”的使用频率更高。“这些个”“那些个”很有可... “这些个”“那些个”都具有指示、称代的功能。共时层面上,“这些个”“那些个”在句法功能、指代功能上具有不对称性。历时层面上,“这些个”先于“那些个”出现,“那些个”比“这些个”的使用频率更高。“这些个”“那些个”很有可能来源于北方地区并在南方地区流传开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这些个” 些个” 指代功能 不对称
下载PDF
“那”字应答句 被引量:16
2
作者 尹世超 孙杰 《语言文字应用》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0-68,共9页
本文把由连词"那"打头表示应答的句子称为"那"字应答句。描写"那"字应答句的构成、类型和功能,讨论"那"的词性与功能,指出与通常"这"的使用频率高于"那"相反,在应答句句首... 本文把由连词"那"打头表示应答的句子称为"那"字应答句。描写"那"字应答句的构成、类型和功能,讨论"那"的词性与功能,指出与通常"这"的使用频率高于"那"相反,在应答句句首"那"的使用频率高于"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字应答句 特点 ”与“这” 使用频率
下载PDF
“既然p的话,那么q”句式的或然弱性推断
3
作者 欧阳志风 《现代语文》 2024年第2期60-65,共6页
“既然p的话,那么q”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复句句式,属于“推断+假设”的异类组配。“既然”句与“的话”句都属于因果类复句,两者都具有推断性的语义,它们的语义共性推动了接口的产生。同时,说话人的特定表达需要,也对两类复句的异类组配... “既然p的话,那么q”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复句句式,属于“推断+假设”的异类组配。“既然”句与“的话”句都属于因果类复句,两者都具有推断性的语义,它们的语义共性推动了接口的产生。同时,说话人的特定表达需要,也对两类复句的异类组配起到了促成作用。在语义接口和语用优先原则的作用下,这两类复句进行了概念整合,重新组配成或然弱性推断句式“既然p的话,那么q”。用以阐释该句式义的或然弱性推断,是汉语复句的固有特征,具有承继性和能产性。此外,假设后置标记进入其他复句前分句末尾,这也意味着同一层次的前后分句之间可能会具有三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既然p的话 么q” “既然” “的话” 复句异类组配 或然弱性推断
下载PDF
条件句中的“那/那么”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春辉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1-48,共8页
连词"那/那么"的语义特征可以概括为四点——接续性、因果性、推理性、主观性,这四个特征在条件句中的表现尤为明显。汉语条件句以不使用"那/那么"为优势。在使用"那/那么"的条件句中,"那么"比... 连词"那/那么"的语义特征可以概括为四点——接续性、因果性、推理性、主观性,这四个特征在条件句中的表现尤为明显。汉语条件句以不使用"那/那么"为优势。在使用"那/那么"的条件句中,"那么"比"那"常用;"知域""言域"比"行域"常用;"双条件"的解读更强。在以下情形的条件句中,不能使用"那/那么":"只有"引导的特定条件句;"除非"引导的例外条件句;让步条件句;当结果小句的主语是回指条件小句的代词时;关联条件句;惯常条件句。由此可见,条件句在许多情况下"p,q"≠"p,那/那么q"。上述倾向性及制约情形可以从"那/那么"的语义特征及其他一些逻辑、认知因素中得到合理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件句
下载PDF
试论“这”“那”指称事件的照应功能 被引量:28
5
作者 王灿龙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9-62,共4页
现代汉语的指示代词“这”、“那”除了用于指称人或事物等物理实体之外,还可以在篇章中用来概括一句或一段话,这种情况可以名之曰“指称事件”。“这”、“那”充当照应语指称事件时, 它们的分布受指称距离的制约,而指称距离的确认及... 现代汉语的指示代词“这”、“那”除了用于指称人或事物等物理实体之外,还可以在篇章中用来概括一句或一段话,这种情况可以名之曰“指称事件”。“这”、“那”充当照应语指称事件时, 它们的分布受指称距离的制约,而指称距离的确认及改变与否又直接受制于语体、事件时间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这” 指称事件 照应功能 汉语
下载PDF
汉语自然会话中话语标记“那(个)”的功能分析 被引量:37
6
作者 许家金 《语言科学》 CSSCI 2008年第1期49-57,共9页
文章基于8.22小时自然口语语料,考察了"那"及"那个"的4种话语标记用法。通过对"那"和"那个"在口语中的音韵特征、出现位置、互动功能的分析,发现人们在日常会话中通过频繁运用"那"和... 文章基于8.22小时自然口语语料,考察了"那"及"那个"的4种话语标记用法。通过对"那"和"那个"在口语中的音韵特征、出现位置、互动功能的分析,发现人们在日常会话中通过频繁运用"那"和"那个"作为话语标记成分,可以成功实现话语使用者之间的互为主体的关系,促进人际间的话语和社会互动。文章通过比较还发现电话交谈比面谈时更多使用话语标记"那(个)",用以提示话题和维持话语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话语标记 语用功能 话语互动 自然口语 语料库方法
下载PDF
“舌尖现象”的语法化--“那谁”与“小他” 被引量:8
7
作者 项开喜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49-463,共15页
北京话的"那谁"和安庆话的"小他"都是"舌尖现象"。"那谁"又衍生出一些新的用法,由表示"不能说1(事实)"演变为"不能说2(虚拟)"、"不能说3(道义)"、"不必说&... 北京话的"那谁"和安庆话的"小他"都是"舌尖现象"。"那谁"又衍生出一些新的用法,由表示"不能说1(事实)"演变为"不能说2(虚拟)"、"不能说3(道义)"、"不必说"、"不愿说"、"不好说(修辞)"等等。"那谁"、"小他"上述用法固化以后,成为语言的中一个指称单位,具有称呼、话语标记、指代等功能。"那+谁"、"小+他"这种组合形式以及称谓功能的形成机制均源于心理联想过程中的"由新及旧"和"以旧读新"原则,其中的核心构成成分只能是表示远指性的代词。"那谁、小他"和人称代词"你、他"一样,也有标记空间—人际距离的功能,其关系为:你<小他<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尖现象 谁” “小他” 情态 指称
下载PDF
“那是”的对话衔接功能及其固化过程——兼论“是”的进一步语法化 被引量:13
8
作者 王志恺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5-91,共7页
本文讨论现代汉语“那是”的对话衔接功能及其固化说法的形成过程,认为“那是”的“是”发生进一步语法化:从判断词变为固化形式的不可分析的成分。文章还对固化与词汇化、语法化的区别进行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 是” 衔接 固化 语法化
下载PDF
试析“那叫一(个)X” 被引量:16
9
作者 唐雪凝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5-49,共5页
"那叫一(个)X"是汉语中的一种常见格式,可以独立成句,也可以作谓语、补语,"X"最常见的是谓词性词语,格式的表达功能是强调和凸显X所负载的信息。说话人主观上认为"X"具有超乎常理的状况,用该格式表达自... "那叫一(个)X"是汉语中的一种常见格式,可以独立成句,也可以作谓语、补语,"X"最常见的是谓词性词语,格式的表达功能是强调和凸显X所负载的信息。说话人主观上认为"X"具有超乎常理的状况,用该格式表达自己的主观夸张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叫一(个) 汉语口语 夸张
下载PDF
任那考论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军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3-63,共11页
4世纪初,日本开始向未整合进百济、新罗的弁韩诸部渗透,并将此地区称为"任那"。369年前后的任那诸国,其地东至今金海,西可能达今顺天,最北端约至今高灵,大体说,包括今庆尚南道绝大部分地区,以及全罗南道、庆尚北道的部分地区... 4世纪初,日本开始向未整合进百济、新罗的弁韩诸部渗透,并将此地区称为"任那"。369年前后的任那诸国,其地东至今金海,西可能达今顺天,最北端约至今高灵,大体说,包括今庆尚南道绝大部分地区,以及全罗南道、庆尚北道的部分地区。日本控制此区域,不仅阻碍了百济、新罗对三韩各部的整合进程,还成为其进一步向半岛北部进兵的基地。百济在与高句丽争夺带方郡故地失败后,转而与日本联合,但日本军队为南下的高句丽好太王击溃,百济被迫臣服高句丽;新罗迫于日本的压力,向高句丽求救,在击退日本军队后,高句丽驻兵新罗境内,至此,半岛内部形成以高句丽为主导的新政治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句丽 新罗
下载PDF
指示词“这些、那些”的列举功能 被引量:8
11
作者 丁加勇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2-30,95,共9页
指示词"这些、那些"具有列举功能,形成指示型列举结构,分布在两种格式中:一种是"A这些/那些B"同位形式,后面有概括项,为同位式列举结构,表达的是列举兼指示的功能;一种是"A这些/那些"形式,后面没有概括项... 指示词"这些、那些"具有列举功能,形成指示型列举结构,分布在两种格式中:一种是"A这些/那些B"同位形式,后面有概括项,为同位式列举结构,表达的是列举兼指示的功能;一种是"A这些/那些"形式,后面没有概括项,为后附式列举结构,表达的主要是列举功能,其中的"这些、那些"指示功能都已经弱化。列举标记"这些、那些"凭连类列举义在句法上区别于其他列举标记。本文的研究表明,"这些、那些"所处的同位短语是产生列举标记的一个句法环境,由指示词"这些、那些"构成的后附式列举结构是汉语中表达列举义的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示型列举结构 “这些” 些” 连类列举
下载PDF
护士在风湿病患者应用依那西普治疗中的作用的探讨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雪梅 吴晓辉 刘丹妹 《中国医药导刊》 2011年第6期1062-1063,共2页
风湿病是指主要侵犯关节,肌肉,骨骼及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如筋腱,韧带,滑囊,筋膜等部位的一组疾病。生物制剂的出现和临床应用开拓了风湿病治疗的重要里程碑。依那西普(商品名:恩利)是风湿病领域第一个全人源化的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TNF)... 风湿病是指主要侵犯关节,肌肉,骨骼及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如筋腱,韧带,滑囊,筋膜等部位的一组疾病。生物制剂的出现和临床应用开拓了风湿病治疗的重要里程碑。依那西普(商品名:恩利)是风湿病领域第一个全人源化的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TNF)拮抗剂。TNF是炎症反应中一类重要的细胞因子,在很多风湿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等发病中起主导作用。依那西普是一种可溶性受体二聚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普 不良反应 观察 护理 管理
下载PDF
“那”文化的社会表征及其传承的时代困境 被引量:3
13
作者 吕俊彪 兰天术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7-113,共7页
在我国华南、西南以及东南亚地区,分布着众多以"那"(或"纳")字命名的村寨,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那"地名圈。生活在"那"地名圈的族群,以壮侗语族诸民族为主体。这些族群在语言上有着自成一体的... 在我国华南、西南以及东南亚地区,分布着众多以"那"(或"纳")字命名的村寨,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那"地名圈。生活在"那"地名圈的族群,以壮侗语族诸民族为主体。这些族群在语言上有着自成一体的稻作农业词汇,在经济上形成了以"那"为本的生计方式,其传统社会组织与"那"紧密相依,风俗习俗因"那"而生,而其祈"那"生息的民间信仰,则蕴含了当地人对天、地、人和谐共处的热切期待。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急剧推进,越来越多新生代居民向城市迁移并视城市生活为其追逐的终极目标,"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城市化 文化传承
下载PDF
广东粤西的壮族地名“那” 被引量:3
14
作者 马显彬 《宜宾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66-68,共3页
广东"那"字地名大部分可以在广西壮族聚居区找到,这说明壮族先民曾在广东生活过。这些地名主要为粤西沿海一带的村级地名,说明当时的壮族已经脱离了城市中心区,居住于城市偏远地区。"那"字地名读音更接近粤语,应该... 广东"那"字地名大部分可以在广西壮族聚居区找到,这说明壮族先民曾在广东生活过。这些地名主要为粤西沿海一带的村级地名,说明当时的壮族已经脱离了城市中心区,居住于城市偏远地区。"那"字地名读音更接近粤语,应该出现于雷州话形成之前,可见,壮族也应该在宋代就形成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西 地名 壮族
下载PDF
元代汉语的“(不)VP那怎么/什么”问句 被引量:2
15
作者 丁勇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7-79,共3页
从结构上观察,元代的“(不)VP那怎么/什么”问句仍属于列项选择问范畴,只不过其后选肢是开放的,由疑问代词“怎么”、“什么”充当。这种句式由唐五代的“那?作摩?”句式发展演化而来,用来对译蒙古语里一类特殊的反诘问句,即以“不”对... 从结构上观察,元代的“(不)VP那怎么/什么”问句仍属于列项选择问范畴,只不过其后选肢是开放的,由疑问代词“怎么”、“什么”充当。这种句式由唐五代的“那?作摩?”句式发展演化而来,用来对译蒙古语里一类特殊的反诘问句,即以“不”对译’ülu’u,以“那甚么”来传达句子所表达的反诘语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汉语 列项选择问 (不)VP怎么/什么
下载PDF
“我那个前妻”格式中的“那个”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艳玲 刁世兰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91-93,124,共4页
“我那(个)前妻”等格式中的“那(个)”除了保留了原有的指示意义(远指)外,还具有特定的语用功能,不是可用可不用的任意性因素。同时,由于领属性定语的存在,该结构中的“那(个)”指示作用相对弱化,其主要功能是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起连... “我那(个)前妻”等格式中的“那(个)”除了保留了原有的指示意义(远指)外,还具有特定的语用功能,不是可用可不用的任意性因素。同时,由于领属性定语的存在,该结构中的“那(个)”指示作用相对弱化,其主要功能是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起连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与结构助词“的”具有了某些语法共性,有成为领属性定语标记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 定冠词 领属性定语标记 语用功能
下载PDF
“这”、“那”的下指用法探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刁世兰 《新余高专学报》 2006年第1期80-82,共3页
在现代汉语中,指示代词“这”、“那”都可以指代下文所要叙述的内容,其下指用法不仅可以出现在句子内部,也大量出现在篇章之中。这种用法具有特定的语用价值:在读者心中营造一种悬念或期盼的心理,从而激发读者的兴趣。
关键词 “这” 下指 篇章 语用价值
下载PDF
指代词“那”的衔接功能研究
18
作者 蒋华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2-74,共3页
指代词"那"既有顺接的功能,又有逆接的功能;有总结上文、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功能,也有悬念功能,制造疑问,设置延宕。不仅如此,指代词"那"还有承上的功能,也有启下的功能,甚至某些特别情形下同时拥有承上和启下的功能。
关键词 指代词 承上功能 启下功能 总结功能 悬念功能
下载PDF
《老乞大谚解》中“那”的用法分析
19
作者 伍娇 康健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91-94,共4页
《老乞大谚解》是研究明初汉语的珍贵语料。该书中"那"可用作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和语气助词。本文对书中所出现的"那"作了穷尽性的描写、分析,可以基本了解明初北方口语中"那"字的使用情况。
关键词 《老乞大谚解》 用法
下载PDF
韩国学生汉语“这/那”句习得考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永生 肖奚强 《华文教学与研究》 CSSCI 2020年第1期69-75,共7页
文章基于30万字韩国学生作文语料,考察韩国学生"这/那"句的习得情况。考察发现,韩国学生"这/那"句句首"这""那"的不对称性较汉语母语者更加显著;"这/那"句语义功能及其句法实现形式... 文章基于30万字韩国学生作文语料,考察韩国学生"这/那"句的习得情况。考察发现,韩国学生"这/那"句句首"这""那"的不对称性较汉语母语者更加显著;"这/那"句语义功能及其句法实现形式和汉语母语者表现出一定差异;"这/那"句偏误率较高。正确用例和偏误用例的分析都表明韩国学生"这/那"句的习得受到了母语迁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学生 “这/”句 篇章 习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